采用诱抗剂苯并噻二唑(BTH)对滇牡丹3种主要病害(牡丹红斑病Cladosporium red spot、灰霉病Grey mould和黑斑病Black spot)进行了诱抗试验,分析了发病指数、诱抗效果、生理等相关指标变化。结果表明:诱抗剂对滇牡丹3种病害诱抗效果显著...采用诱抗剂苯并噻二唑(BTH)对滇牡丹3种主要病害(牡丹红斑病Cladosporium red spot、灰霉病Grey mould和黑斑病Black spot)进行了诱抗试验,分析了发病指数、诱抗效果、生理等相关指标变化。结果表明:诱抗剂对滇牡丹3种病害诱抗效果显著,其中以红斑病的诱抗效果最佳,并确定出BTH的最佳使用浓度为100mg/L;在此浓度处理后,叶片病斑面积停止增长,边缘逐渐愈合,SAFR和MDA含量显著降低,可溶性蛋白、色素和相关酶系活力指标均显著增加,这些变化与病害的抗性变化密切相关。诱抗剂BTH对滇牡丹3种病原菌不产生毒杀作用,而是诱导植物系统获得性抗性(SAR),其作用机理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展开更多
本研究以番茄褪绿病毒病易感品种‘Moneymaker’为试验材料,共设置无菌水(W)、喷施水后接种病毒(W+ToCV)、喷施水杨酸(SA)及喷施水杨酸后接种病毒(SA+ToCV)4个处理,对各处理番茄植株病情指数、带毒量、抗氧化酶活性、抗逆应激相关基因...本研究以番茄褪绿病毒病易感品种‘Moneymaker’为试验材料,共设置无菌水(W)、喷施水后接种病毒(W+ToCV)、喷施水杨酸(SA)及喷施水杨酸后接种病毒(SA+ToCV)4个处理,对各处理番茄植株病情指数、带毒量、抗氧化酶活性、抗逆应激相关基因表达量及光合参数等进行检测。结果表明,SA处理显著降低接种ToCV后番茄植株的病情指数和叶片中的带毒量,显著减轻番茄褪绿病毒的危害;各处理抗氧化系统相关酶SOD活性随接种时间的延长均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POD活性整体呈增加趋势,而CAT活性则逐渐降低。处理后14 d PRs基因被高度诱导,而ROS清除酶基因则在接种后7 d被诱导。另外,SA处理显著提高接种ToCV后番茄叶片叶绿素含量,但并未显著改善主要光合参数。展开更多
基金Supported by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No.32072444)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No.32060429)the key Project of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No.2022D01D44).
文摘采用诱抗剂苯并噻二唑(BTH)对滇牡丹3种主要病害(牡丹红斑病Cladosporium red spot、灰霉病Grey mould和黑斑病Black spot)进行了诱抗试验,分析了发病指数、诱抗效果、生理等相关指标变化。结果表明:诱抗剂对滇牡丹3种病害诱抗效果显著,其中以红斑病的诱抗效果最佳,并确定出BTH的最佳使用浓度为100mg/L;在此浓度处理后,叶片病斑面积停止增长,边缘逐渐愈合,SAFR和MDA含量显著降低,可溶性蛋白、色素和相关酶系活力指标均显著增加,这些变化与病害的抗性变化密切相关。诱抗剂BTH对滇牡丹3种病原菌不产生毒杀作用,而是诱导植物系统获得性抗性(SAR),其作用机理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文摘本研究以番茄褪绿病毒病易感品种‘Moneymaker’为试验材料,共设置无菌水(W)、喷施水后接种病毒(W+ToCV)、喷施水杨酸(SA)及喷施水杨酸后接种病毒(SA+ToCV)4个处理,对各处理番茄植株病情指数、带毒量、抗氧化酶活性、抗逆应激相关基因表达量及光合参数等进行检测。结果表明,SA处理显著降低接种ToCV后番茄植株的病情指数和叶片中的带毒量,显著减轻番茄褪绿病毒的危害;各处理抗氧化系统相关酶SOD活性随接种时间的延长均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POD活性整体呈增加趋势,而CAT活性则逐渐降低。处理后14 d PRs基因被高度诱导,而ROS清除酶基因则在接种后7 d被诱导。另外,SA处理显著提高接种ToCV后番茄叶片叶绿素含量,但并未显著改善主要光合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