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7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mproving the fracture strain of graphite materials by in-situ porosity introduction by two-step sintering
1
作者 GU Shi-jia CHEN Han-lin +3 位作者 WANG Jun-zhuo LU Xiao-fang WANG Lian-jun JIANG Wan 《新型炭材料(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03-716,共14页
High-performance graphite materials have important roles in aerospace and nuclear reactor technologies because of their outstanding chemical stability and high-temperature performance.Their traditional production meth... High-performance graphite materials have important roles in aerospace and nuclear reactor technologies because of their outstanding chemical stability and high-temperature performance.Their traditional production method relies on repeated impregnation-carbonization and graphitization,and is plagued by lengthy preparation cycles and high energy consumption.Phase transition-assisted self-pressurized selfsintering technology can rapidly produce high-strength graphite materials,but the fracture strain of the graphite materials produced is poor.To solve this problem,this study used a two-step sintering method to uniformly introduce micro-nano pores into natural graphite-based bulk graphite,achieving improved fracture strain of the samples without reducing their density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Using natural graphite powder,micron-diamond,and nano-diamond as raw materials,and by precisely controlling the staged pressure release process,the degree of diamond phase transition expansion was effectively regulated.The strain-to-failure of the graphite samples reached 1.2%,a 35%increase compared to samples produced by fullpressure sintering.Meanwhile,their flexural strength exceeded 110 MPa,and their density was over 1.9 g/cm^(3).The process therefore produced both a high strength and a high fracture strain.The interface evolution and toughening mechanism during the two-step sintering process were investigated.It is believed that the micro-nano pores formed have two roles:as stress concentrators they induce yielding by shear and as multi-crack propagation paths they significantly lengthen the crack propagation path.The two-step sintering phase transition strategy introduces pores and provides a new approach for increasing the fracture strain of brittle materia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gh-performance graphite Phase transition control Two-step sintering process Fracture strain in-situ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30 MW燃煤电厂脱硫废水高温烟道蒸发脱除SO_(3)试验研究
2
作者 王建豪 王志康 +3 位作者 崔向峥 熊卓 赵永椿 张军营 《煤炭转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8-136,共9页
燃煤电厂石灰石-石膏脱硫法产生的脱硫废水成分复杂,难以处理,煤燃烧产生的SO_(3)易造成空预器堵塞,增强雾霾的发生。提出一种脱硫废水烟道蒸发协同脱除SO_(3)的工艺,将添加磺化复合剂的脱硫废水通过雾化喷枪喷入空预器前高温烟道,雾化... 燃煤电厂石灰石-石膏脱硫法产生的脱硫废水成分复杂,难以处理,煤燃烧产生的SO_(3)易造成空预器堵塞,增强雾霾的发生。提出一种脱硫废水烟道蒸发协同脱除SO_(3)的工艺,将添加磺化复合剂的脱硫废水通过雾化喷枪喷入空预器前高温烟道,雾化液滴与高温烟气充分换热后蒸发,SO_(3)通过磺化反应吸附脱除。将该技术在330 MW燃煤电厂进行了应用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空预器高温烟道喷入1.0 m^(3)/h脱硫废水,可实现55.19%~55.39%的SO_(3)脱除率;空预器入口烟气温度下降5.6℃~5.7℃,除尘器入口烟气温度下降1.9℃~2.3℃,系统连续运行300 d,单侧烟道平均处理废水0.87 m^(3)/h,长期运行空预器内部未见积灰与堵塞;同时SO_(3)被捕获后,防止了空预器阻力增加,脱硫废水蒸发过程对空预器和设备没有腐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煤电厂 脱硫废水 SO_(3) 烟道蒸发 排放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塔双循环湿式烟气脱硫系统建模与优化控制
3
作者 李瑞连 曾德良 +2 位作者 陈振宇 潘岩 高耀岿 《动力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99-409,419,共12页
从实际工程应用出发,建立了单塔双循环湿式烟气脱硫(Single-tower and double-circulation wet flue gas desulfurization,SD-WFGD)系统的控制系统。首先,利用历史运行数据,考虑SD-WFGD系统运行过程吸收塔变频浆液循环泵在不同浆液pH时... 从实际工程应用出发,建立了单塔双循环湿式烟气脱硫(Single-tower and double-circulation wet flue gas desulfurization,SD-WFGD)系统的控制系统。首先,利用历史运行数据,考虑SD-WFGD系统运行过程吸收塔变频浆液循环泵在不同浆液pH时单位频率变化对烟气SO_(2)浓度的影响,建立了系统动态模型。然后,基于浆液pH脱硫能力提出了直接硫量平衡控制(Direct sulfur balance control,DSC)策略,将已建立的动态模型作为控制模型,并利用传统PID控制器结合DSC策略,建立了SD-WFGD系统串联控制系统。仿真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的PID控制方案相比,所提优化控制方案减小了供浆流量和出口SO_(2)浓度的波动,能够大幅度提升SD-WFGD系统的控制性能,从而更好地保证脱硫系统在燃煤电站灵活运行的背景下安全、稳定、经济及灵活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煤电站 SD-WFGD系统 直接硫量平衡控制 串联控制系统 优化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烟气冷凝喷淋协同脱除多种污染物的试验
4
作者 惠保安 柴冬青 +9 位作者 徐学智 王连喜 王宜民 李乾 殷晓杰 黄宇 刘雪霞 包雯菲 张洞宇 李玉忠 《洁净煤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6-173,共8页
虽然常规燃煤污染物已实现超低排放,但是SO_(3)、可凝结颗粒物等非常规污染物的控制问题还未得到解决。为实现常规和非常规污染物的协同控制,研究了燃煤烟气在冷凝喷淋过程中多种污染物(包括可过滤颗粒物、SO_(2)、SO_(3)、可凝结颗粒物... 虽然常规燃煤污染物已实现超低排放,但是SO_(3)、可凝结颗粒物等非常规污染物的控制问题还未得到解决。为实现常规和非常规污染物的协同控制,研究了燃煤烟气在冷凝喷淋过程中多种污染物(包括可过滤颗粒物、SO_(2)、SO_(3)、可凝结颗粒物)的协同脱除技术。在一台440 t/h的循环流化床燃煤锅炉尾部烟道搭建了1000 Nm^(3)/h规模的试验系统旁路,对烟气先后进行增湿喷淋和冷凝喷淋处理,多工况下测试了冷凝喷淋协同脱除多种污染物的效率,分析了脱除机理和效率变化影响规律,确定了最佳的运行参数范围。结果显示:在烟气冷凝喷淋过程中,在液气比4.4~5.4 L/m^(3)、喷淋温度18.8~28.1℃的工况范围,可过滤颗粒物的脱除效率为81.9%~100%,SO_(3)的脱除效率为85.5%~93.5%,SO_(2)的脱除效率为84.8%~99.9%,可凝结颗粒物的脱除效率为14.8%~55.4%;协同脱除机理包括:水蒸气在冷液滴表面凝结所引发的扩散泳对细颗粒物、气溶胶态SO_(3)的凝并作用,低温喷淋液滴对SO_(2)、气态SO_(3)、可凝结颗粒物气态前体物的溶解吸收作用,烟气降温对可凝结颗粒物凝结的促进作用等;脱除效率随着喷淋温度的降低和液气比的提高而提高。以上结果表明烟气冷凝喷淋技术能够有效协同脱除多种污染物,对进一步提高燃煤污染物控制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煤污染物治理 细颗粒物 三氧化硫 可凝结颗粒物 烟气脱硫 烟气冷凝 协同脱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航空用片式电阻器硫化失效的工艺控制
5
作者 王玉宝 勾文哲 +1 位作者 黄国平 王晓卫 《电讯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74-1178,共5页
针对航空用片式电阻器在含硫环境中因硫化失效(阻值漂移/开路)导致的航电系统可靠性风险,通过研究揭示了失效的底层机制:玻璃保护层与正面电极结合缺陷使内部银电极暴露,与硫化物反应生成高阻态Ag_(2)S物质。通过失效分析和工艺溯源,明... 针对航空用片式电阻器在含硫环境中因硫化失效(阻值漂移/开路)导致的航电系统可靠性风险,通过研究揭示了失效的底层机制:玻璃保护层与正面电极结合缺陷使内部银电极暴露,与硫化物反应生成高阻态Ag_(2)S物质。通过失效分析和工艺溯源,明确生产过程中的不当机械应力损伤(如编带环节的立片/斜片)是造成保护层破裂的关键诱因。基于此,提出系统化解决方案,包括电阻制造过程工艺优化、电阻抗硫化设计、封装工艺优化和含硫材料管控。通过上述综合措施的实施并结合加速硫化试验证明,该策略可有效阻断硫侵蚀通道,提升电阻器可靠性。相关研究为航电系统抗硫化失效提供了可落地的工艺控制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电系统 片式电阻器 硫化失效 应力损坏 工艺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含硫气田地面集输系统元素硫沉积化学防治一体化新技术 被引量:1
6
作者 熊钢 刘云峰 +6 位作者 唐永帆 徐晓炜 江藩 李伟 兰云霞 李宏 肖毅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49-160,共12页
随着高含硫气田的不断开发,气田地面集输系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元素硫沉积堵塞问题。采用停产浸泡硫溶剂循环清洗解堵,面临着稳产周期短、清洗频繁、综合治理成本较高等挑战。为此,基于化学预防-治理相结合的理念,分别开展了停产浸泡硫... 随着高含硫气田的不断开发,气田地面集输系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元素硫沉积堵塞问题。采用停产浸泡硫溶剂循环清洗解堵,面临着稳产周期短、清洗频繁、综合治理成本较高等挑战。为此,基于化学预防-治理相结合的理念,分别开展了停产浸泡硫溶剂循环解堵技术及不停产在线加注硫溶剂预防堵塞技术的研究,完成了配方设计、验证和现场试验,提出了防治一体化方案。研究结果表明:①研发的复合胺高效硫溶剂(CTS-1),较优使用温度为40~60℃,较优清洗时间为1~2 h,饱和溶硫量达45.72 g/100 mL,溶硫能力显著提升,且具有刺激性气味弱、微毒、腐蚀性低等优势,在四川盆地罗家寨气田LJ11H井成功开展了溶硫解堵试验;②创新性提出了不停产在线加注硫溶剂预防元素硫堵塞的技术思路,明确了在线加注硫溶剂的“动态预防-实时溶解”双重作用机制,并针对性地形成了在线加注硫溶剂应用工艺方案;③研发了复合碱硫溶剂(CTS-2),在确保高溶硫能力的同时,有效溶硫时间大幅降低至15~20 min,且适应性良好、环境友好。结论认为:①化学防治一体化技术是有效解决高含硫气田地面集输系统元素硫沉积堵塞的有效手段,新研发的复合胺硫溶剂及复合碱硫溶剂可满足化学防治的技术需求;②下一步需要开展井筒-地面清洗一体化防治、在线加注化学药剂预防堵塞及化学药剂可重复利用等系统性攻关,实现高含硫气田地面集输系统元素硫沉积的长效防治,全面助力高含硫气田长期稳产和规模高效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含硫气田 元素硫沉积 化学防治 一体化技术 在线加注 硫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含硫气田开发腐蚀控制关键技术进展与发展方向 被引量:2
7
作者 闫静 文绍牧 +5 位作者 喻智明 沈萍 莫林 徐磊 曾德智 徐婧源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36-148,共13页
随着四川盆地高含硫气田的持续上产,深层/超深层、特高含H2S气体等愈发恶劣的工况环境对气田腐蚀控制提出了更高要求。围绕高含硫气田腐蚀控制难点及需求,系统梳理总结了近年来高含硫气田在材料腐蚀分析与评选、缓蚀剂防腐、腐蚀监/检... 随着四川盆地高含硫气田的持续上产,深层/超深层、特高含H2S气体等愈发恶劣的工况环境对气田腐蚀控制提出了更高要求。围绕高含硫气田腐蚀控制难点及需求,系统梳理总结了近年来高含硫气田在材料腐蚀分析与评选、缓蚀剂防腐、腐蚀监/检测、腐蚀控制管理信息化4大方面取得的腐蚀控制技术最新研究进展和开发效果,提出了腐蚀控制关键技术的发展方向和建议。研究结果表明:①形成了H2S分压大于1 MPa条件下的腐蚀分析和耐蚀材料评选技术体系,建成了国内唯一高含硫气田腐蚀与防护现场试验基地,支撑了国产化双金属复合管、耐蚀合金的大规模应用;②自主研发了集输系统碳钢配套用长效膜缓蚀剂、抑泡缓蚀剂和防冻缓蚀剂新体系并实现了国产化工业应用,性能较国际同类产品提高16%,同步解决了易发泡、水合物堵塞等生产问题;③研发了钢质管道全线腐蚀风险分布定量评价技术,形成了基于腐蚀单元划分及风险排序的野外远程在线集群监/检测体系,实现了全区域、全系统、全流程覆盖;④建立了腐蚀异常数据智能识别和腐蚀地图构建技术,自主研发了具备大数据管理、腐蚀预测、风险评估及实时预警、腐蚀控制管理功能的腐蚀智能诊断与管控平台,形成了腐蚀信息化管理能力。结论认为,中国高含硫气田腐蚀控制技术已全面实现国产化,建议在金属/非金属耐蚀新材料全生命周期适应性、多因素耦合下腐蚀机理、多功能缓蚀剂研发、腐蚀智能化管控应用等方面加强技术攻关,强化科研生产一体化和生产运行腐蚀综合管理,助力中国高含硫气田开发迈上新台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含硫 腐蚀控制 材料评选 缓蚀剂 腐蚀监/检测 信息化 腐蚀风险分布 定量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喷施石硫合剂对促进沃柑果实着色的影响
8
作者 黄其椿 谭颂玥 +8 位作者 汪妮娜 刘福平 刘吉敏 胡承孝 廖惠红 黄宏明 韦持章 陈东奎 曾志康 《湖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4期73-77,共5页
为验证喷施石硫合剂对沃柑果实着色的效果,在广西南宁市武鸣区城厢镇开展石硫合剂不同处理的试验。结果表明,在沃柑成熟转色关键期(12月30日)喷施石硫合剂对促进沃柑转红和着色有显著促进作用,对促进转红和着色效果最显著的均是单次喷... 为验证喷施石硫合剂对沃柑果实着色的效果,在广西南宁市武鸣区城厢镇开展石硫合剂不同处理的试验。结果表明,在沃柑成熟转色关键期(12月30日)喷施石硫合剂对促进沃柑转红和着色有显著促进作用,对促进转红和着色效果最显著的均是单次喷施石硫合剂1.2波美度,红度值a*比对照(CK)提升了15.24%,柑橘综合着色指数CCI比CK提升了40.07%,均达极显著差异水平。单次喷施石硫合剂0.8波美度,a*和CCI分别比CK提升了11.67%和32.31%。所有喷施石硫合剂的处理均表现出对转红和着色有提升效果。经过田间观察,石硫合剂还对溃疡病、灰霉病、蚜虫、蓟马、蚧壳虫、红蜘蛛等病虫害有良好防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沃柑 喷施 石硫合剂 果实着色 病虫害防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层—超深层海相碳酸盐岩成储成藏机理与油气藏开发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24
9
作者 马永生 蔡勋育 +9 位作者 黎茂稳 李慧莉 朱东亚 邱楠生 庞雄奇 曾大乾 康志江 马安来 石开波 张军涛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92-707,共16页
基于钻井、地震、测井、测试以及实验分析等新资料,针对中西部叠合盆地深层—超深层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成储、成藏和油气藏高效开发面临的关键科学问题开展持续攻关。研究表明:(1)断裂主导形成的储集体和古老层系白云岩储层是深层—超深... 基于钻井、地震、测井、测试以及实验分析等新资料,针对中西部叠合盆地深层—超深层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成储、成藏和油气藏高效开发面临的关键科学问题开展持续攻关。研究表明:(1)断裂主导形成的储集体和古老层系白云岩储层是深层—超深层海相碳酸盐岩两类重要的储层;以断裂为主导形成的规模储集体,根据成因可进一步分为3种类型:断裂活动过程中构造破裂形成的缝洞储集体、致密碳酸盐岩受断裂和流体双重改造形成的储集体与早期丘滩等高能相带受断裂和流体改造形成的储层;优势丘滩相、早期白云石化和溶蚀、酸性流体环境、膏盐岩封盖和超压是优质白云岩储层形成和保持的关键。(2)中国中西部叠合盆地海相碳酸盐岩层系富有机质页岩主要发育于被动陆缘深水陆棚、碳酸盐缓坡等环境中,构造-热体制是控制深层—超深层油气藏赋存相态的重要因素,改造型动力场控制中西部叠合盆地深层—超深层海相碳酸盐岩油气成藏与分布。(3)普光等高含硫酸性气田开发过程中硫析出堵塞井筒,采用井筒溶硫剂配合连续油管解硫堵效果明显;基于沉积模拟的双重介质建模数模一体化技术可以精细刻画水侵前缘空间展布及变化,并据此提出气井全生命周期调、排、堵控水对策。(4)超深断控缝洞油气藏开发过程中,储层应力敏感,渗透率随压力下降而显著降低,产量递减较快;凝析气藏相态变化快,压降显著影响凝析油采出程度;据此提出“注水+注天然气”重力驱油藏开发方法和“高注低采”天然气驱凝析气藏开发方法;采用分层次约束、逐级地质建模和流-固-热耦合的复合介质数值模拟有效提高了油气藏开发生产动态模拟的预测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超深层海相碳酸盐岩 油气成藏机理 礁滩相高含硫酸性气藏 超深断控缝洞油气藏 井筒硫沉积 流-固-热耦合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2%寡糖·硫磺悬浮剂对西瓜白粉病的田间防效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相煌 李涛 +3 位作者 张曼丽 曾庆朝 梁艳琼 谭施北 《热带农业科学》 2024年第3期48-52,共5页
为进一步明确42%寡糖·硫磺悬浮剂对西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进行了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42%寡糖·硫磺悬浮剂对西瓜白粉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第一次施药后10d防效达50.84%~65.94%,第二次药后7d防效达62.03%~75.91%,第二次药... 为进一步明确42%寡糖·硫磺悬浮剂对西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进行了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42%寡糖·硫磺悬浮剂对西瓜白粉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第一次施药后10d防效达50.84%~65.94%,第二次药后7d防效达62.03%~75.91%,第二次药后14 d防效达67.81%~80.77%。其中,高浓度(945.0 g/hm^(2))和中浓度(630.0 g/hm^(2))处理的防效优于对照药剂5%氨基寡糖素水剂(52.5g/hm^(2)),低浓度处理(378.0g/hm^(2))的防效则与对照药剂5%氨基寡糖素水剂相当;高浓度处理的防效显著高于对照药剂50%硫磺悬浮剂(1 525.0 g/hm^(2)),中浓度处理的防效和对照药剂50%硫磺悬浮剂相当。根据试验结果可知,在试验剂量范围内对作物安全,42%氨基·硫磺悬浮剂可以在西瓜上推广使用。推荐有效成分用药量为630~945 g/hm^(2),每公顷用药液750 L,隔10 d喷一次,连续喷2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寡糖·硫磺 西瓜 白粉病 防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镇污水处理厂挥发性硫化物的排放特征及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丁家正 谢文玉 +4 位作者 王庆宏 梁家豪 谭湘 李长刚 陈晓青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822-1828,共7页
挥发性硫化物(VSCs)嗅阈值低、毒性强,由其引发的恶臭污染是当前大气污染控制领域的难题。城镇污水处理厂作为VSCs的重要排放源,对其有效治理是提升城市环境质量和可持续发展水平的重要方面。总结了城镇污水处理厂VSCs的排放特征及源头... 挥发性硫化物(VSCs)嗅阈值低、毒性强,由其引发的恶臭污染是当前大气污染控制领域的难题。城镇污水处理厂作为VSCs的重要排放源,对其有效治理是提升城市环境质量和可持续发展水平的重要方面。总结了城镇污水处理厂VSCs的排放特征及源头控制技术和末端治理技术的研究现状,并对未来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旨在为城镇污水处理厂VSCs控制技术的开发和工艺应用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污水处理厂 挥发性硫化物 排放特征 控制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罗家寨高含硫气田钻完井技术创新与实践 被引量:2
12
作者 贾静 张碧波 +7 位作者 张俊良 贾长青 陈思齐 张强 黄福良 雷震中 赵筠华 袁建波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01-111,共11页
四川盆地高含硫化氢气藏储量规模较大,其安全绿色高效开发对于四川盆地千亿立方米天然气产能基地建设和国家“双碳”目标实现具有重要意义,但高含硫气田在钻完井过程中面临漏、涌、塌、卡、毒等工程技术挑战。为加快高含硫气田的安全绿... 四川盆地高含硫化氢气藏储量规模较大,其安全绿色高效开发对于四川盆地千亿立方米天然气产能基地建设和国家“双碳”目标实现具有重要意义,但高含硫气田在钻完井过程中面临漏、涌、塌、卡、毒等工程技术挑战。为加快高含硫气田的安全绿色高效开发,梳理了高含硫气田钻完井技术难点,开展了高含硫气井优快钻井工艺、完井工艺、井控工艺技术攻关与实践,创新形成了适用于高含硫气田钻完井工艺技术系列。研究结果表明:①首次将海上成熟的Trulink不停泵测斜工艺和随钻测井工艺运用在国内陆上高含硫气井钻井中,分别实现四开一趟钻完钻和五开产层一趟钻完井,趟钻进尺、机械钻速、定向周期等指标优异,井身轨迹合格率100%;②超低密度领浆体系成功应对固井恶性井漏挑战,韧性防气窜泥浆体系配合顶部封隔器确保悬挂位置封固良好,固井合格率、优质率双达标;③两步式完井工艺降低完井过程井控风险,下入的井下永置式压力计实现气井全生命周期的井下实时动态监测;④优化后的防喷器组合及井控装备能够保证高含硫气田钻完井全过程的井控安全。结论认为,四川盆地罗家寨高含硫气田钻完井工艺技术创新在高质量建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累计测试获气590×10^(4)m^(3)/d,累计无阻流量3204×10^(4)m^(3)/d,所形成的钻完井优化工艺技术系列可以有效指导类似高含硫气田的安全规模高效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罗家寨 高含硫 钻完井工艺 不停泵测斜 随钻测井 井控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海域浅层原油物性分布规律与主控因素 被引量:3
13
作者 黄志 张参 +2 位作者 张宏国 王玉秀 吕旭阳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7-106,共10页
明化镇组下段和馆陶组(本研究称浅层)是渤海海域主力含油层系,其原油物性平面变化较快,但区域上原油物性平面分布规律缺乏系统研究,制约了浅层油气分布规律认识。本次研究结合区域地质认识,利用丰富的钻井、原油分析大数据资料,从浅层... 明化镇组下段和馆陶组(本研究称浅层)是渤海海域主力含油层系,其原油物性平面变化较快,但区域上原油物性平面分布规律缺乏系统研究,制约了浅层油气分布规律认识。本次研究结合区域地质认识,利用丰富的钻井、原油分析大数据资料,从浅层原油物性特征分析出发,探讨其分布规律的主控因素。研究认为:①渤海海域浅层原油物性参数在凸起区、凹陷区差异明显,凹陷区原油普遍具有“四低一高”的特征,即密度低、黏度低、胶质+沥青质低、含硫量低、含蜡量高,而凸起区原油表现为相反的“四高一低”;②油藏埋深、保存条件、运移距离控制了浅层原油物性的差异分布,埋深大、保存好且运移距离短时,原油降解作用和色层效应弱,利于形成原油物性较好的油藏;③烃源岩条件主要影响渤海东部盆缘凹陷的浅层原油物性,烃源岩热演化程度较高、水体环境偏淡时,利于形成原油密度小、黏度小、含硫量低的优质油藏。研究成果总结了渤海海域明下段和馆陶组原油物性平面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为寻找浅层优质油藏潜力区带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层 密度 黏度 含硫量 分布规律 主控因素 渤海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NH_(3)-SCR催化剂抗水抗硫性能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4
作者 官贞珍 张梦岩 +2 位作者 乔宇恒 李芳芹 杨紫莹 《化工环保》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9-165,共7页
针对低温氨选择性催化还原(NH_(3)-SCR)催化剂易因烟气中水蒸气和SO_(2)中毒的问题,从制备方法、载体类型、结构形貌调控3个方面综述了提高低温NH_(3)-SCR催化剂抗水抗硫性能的方法,深入探讨了催化剂结构形貌与其抗水抗硫性能之间的关系... 针对低温氨选择性催化还原(NH_(3)-SCR)催化剂易因烟气中水蒸气和SO_(2)中毒的问题,从制备方法、载体类型、结构形貌调控3个方面综述了提高低温NH_(3)-SCR催化剂抗水抗硫性能的方法,深入探讨了催化剂结构形貌与其抗水抗硫性能之间的关系,详细介绍了低温NH_(3)-SCR催化剂设计和制备的新思路,并指出,今后应加强低温NH_(3)-SCR催化剂结构和形貌调控方面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SCR脱硝催化剂 结构调控 抗水性能 抗硫性能 催化剂中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浓度、小烟气量制酸系统的工艺融合控制及优化
15
作者 孔波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21-226,共6页
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100 kt/a硫酸项目底吹吹炼炉冶炼烟气具有气量小、SO_(2)浓度波动大和气量不稳定的特点;设计初期从投资成本、运行成本和除雾效率、效果整体考量,决定取消作用为增加烟气停留时间、雾粒子粒径长大的增湿塔。生产实践... 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100 kt/a硫酸项目底吹吹炼炉冶炼烟气具有气量小、SO_(2)浓度波动大和气量不稳定的特点;设计初期从投资成本、运行成本和除雾效率、效果整体考量,决定取消作用为增加烟气停留时间、雾粒子粒径长大的增湿塔。生产实践证明,净化电除雾前取消增湿塔,对净化工段的除雾效果没有关键性影响。试生产前期没有达到期望的设计条件,但经过吹炼、制酸系统的工艺优化调整和协调融合后,稳定了操作条件,提高了粗铜产量,增加了硫酸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气制酸 增湿塔 工艺控制 工艺融合 优化调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相色谱法测定高含硫天然气中多种硫化合物 被引量:17
16
作者 王宏莉 迟永杰 +2 位作者 万莹 李晓红 韩慧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2014年第3期322-325,共4页
建立了用气相色谱仪和硫化学发光检测器检测高含硫天然气中硫化合物的方法。运用微流控制器解决了高浓度H2S对检测器的污染以及对其他硫化合物测定的干扰问题,只需一种标准物质就可快速经济地完成高含硫天然气中多种硫化合物测定。该方... 建立了用气相色谱仪和硫化学发光检测器检测高含硫天然气中硫化合物的方法。运用微流控制器解决了高浓度H2S对检测器的污染以及对其他硫化合物测定的干扰问题,只需一种标准物质就可快速经济地完成高含硫天然气中多种硫化合物测定。该方法根据标准物质的保留时间完成多种硫化合物的定性,并用外标法定量。用该方法进行高含硫天然气样品测定,硫含量和色谱峰面积呈明显的线性关系,线性相关系数r为0.999 7。测定质量浓度为2mg/m3以下的硫化合物时,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小于6.1%;测定质量浓度为2mg/m3以上的硫化合物时,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小于2.2%,满足高含硫天然气的分析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色谱法 微流控制器 硫化学发光检测器 高含硫天然气 分析 硫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宜的氮硫配施提高基质栽培大蒜鳞茎品质 被引量:11
17
作者 许建 贾凯 +3 位作者 朱君芳 胡梅 王娜 高杰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03-208,共6页
试验采用蛭石-珍珠岩盆栽方式,研究了不同浓度氮(5、10、20 mmol/L,记作N1、N2、N3)、硫(2、4、8 mmol/L,记作S1、S2、S3)配施条件对大蒜鳞茎品质的影响,并采用隶属函数法对大蒜品质进行综合评价,分析鳞茎品质与氮硫互作水平的响应关系... 试验采用蛭石-珍珠岩盆栽方式,研究了不同浓度氮(5、10、20 mmol/L,记作N1、N2、N3)、硫(2、4、8 mmol/L,记作S1、S2、S3)配施条件对大蒜鳞茎品质的影响,并采用隶属函数法对大蒜品质进行综合评价,分析鳞茎品质与氮硫互作水平的响应关系。试验结果表明,氮素、硫素对大蒜主要营养成分含量影响不尽相同,氮硫配施能够不同程度提高大蒜鳞茎中可溶性蛋白、VC、大蒜多糖、游离氨基酸的含量,且氮、硫单一因素对大蒜鳞茎品质影响远低于元素间交互作用。但在氮素适宜水平下(10~20 mmol/L),硫素水平对大蒜鳞茎中大蒜辣素含量有显著影响,提高硫浓度能够显著增加大蒜辣素含量,而在硫素浓度过高时(8 mmol/L)则明显抑制该物质合成。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以N3S2处理组大蒜鳞茎品质最优,隶属函数值为0.81,对照组(CK)最差。综合分析可见,无机基质栽培条件下氮硫配施显著影响大蒜鳞茎品质,氮素浓度20 mmol/L(N3)、硫素浓度4 mmol/L(S2)时最利于大蒜鳞茎品质的提升,为大蒜无机基质栽培最佳氮、硫配施水平,且两元素配施存在明显的互作效应。该结论为大蒜栽培氮、硫元素合理配施提供试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质调控 大蒜 隶属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二氧化硫排放控制的效果评估 被引量:27
18
作者 程新金 孙继明 +2 位作者 雷恒池 段宁 安俊岭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74-186,共13页
综合中国大陆二氧化硫排放源详细资料及国家所制定的酸雨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控制区污染源控制排放目标 ,推算了 1 995年、2 0 0 0年和 2 0 0 5年 1°× 1°网格的二氧化硫排放量 ;应用三维欧拉型污染物输送模式模拟计算了 1 ... 综合中国大陆二氧化硫排放源详细资料及国家所制定的酸雨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控制区污染源控制排放目标 ,推算了 1 995年、2 0 0 0年和 2 0 0 5年 1°× 1°网格的二氧化硫排放量 ;应用三维欧拉型污染物输送模式模拟计算了 1 995年硫沉降量和地面二氧化硫浓度的分布 ,以及依照控制目标实施后 2 0 0 0年和 2 0 0 5年控制区硫沉降和二氧化硫浓度的变化 ;根据中国硫沉降临界负荷的分布 ,计算了不同时期超临界负荷区和超临界负荷量。结果表明 ,2 0 0 0年和 2 0 0 5年在二氧化硫排放量与 1 995年相比分别减少 2 1 4%和 2 8 4%的情况下 ,在我国大陆的硫沉降量分别下降了 1 7%和 2 4 7% ;1 995年中国超临界负荷区面积已达国土面积的 32 7% ,硫沉降超临界负荷总量占该年硫沉降总量的 45 4% ,危害相当严重 ;以目前的控制方案和控制目标 ,全国硫沉降超临界负荷总量比 1 995年减少 1 2 %~ 35 3% ,超临界负荷区域面积减少 0 3%~ 6 9%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硫 大气排放 酸雨 污染源 硫沉降 超临界负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酸性条件下元素硫对碳钢腐蚀的影响 被引量:15
19
作者 高立新 谷坛 +3 位作者 闫静 余华利 刘志德 莫林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94-98,共5页
天然气中硫含量超过一定温度、压力条件下的溶解度会导致气井中发生硫沉积,当元素硫大量沉积时,会堵塞流体通道.导致关井停产以及采输系统的严重腐蚀。为此,采用电化学极化测试、电化学阻抗测试和失重腐蚀及应力腐蚀测试的组合体系,全... 天然气中硫含量超过一定温度、压力条件下的溶解度会导致气井中发生硫沉积,当元素硫大量沉积时,会堵塞流体通道.导致关井停产以及采输系统的严重腐蚀。为此,采用电化学极化测试、电化学阻抗测试和失重腐蚀及应力腐蚀测试的组合体系,全面系统地开展了元素硫存在条件下碳钢的腐蚀性能试验,进而模拟了元素硫在现场可能出现的沉积方式,弄清了元素硫沉积量、沉积方式对碳钢腐蚀性能的影响及腐蚀垢物的组成。结果表明:①元素硫与试样的接触程度和堆积形式对碳钢的腐蚀行为有重要影响;②元素硫的存在促进了碳钢的阴极反应;③硫的加入会改变腐蚀产物膜的结构,降低膜的电阻,增大腐蚀速率。最后结合电化学及失重腐蚀测试结果,明确了碳钢在含氯化物湿硫化氢环境中的腐蚀机理,为元素硫沉积工况下的材质选择、缓蚀剂应用、腐蚀监测及控制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含硫天然气 元素硫 电化学 腐蚀 高酸性气田 碳钢 腐蚀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一五”电力行业二氧化硫总量控制的环境效益评估 被引量:7
20
作者 薛文博 杨金田 +1 位作者 陈潇君 陈罕立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355-1360,共6页
截至2008年底,我国SO2排放总量(不包括港澳台的数据)由2005年的2549.4×104t降至2321.2×104t,已完成"十一五"总量控制目标的89.5%,其中电力行业SO2排放量比2005年降低约20%,已完成"十一五"电力行业SO2减... 截至2008年底,我国SO2排放总量(不包括港澳台的数据)由2005年的2549.4×104t降至2321.2×104t,已完成"十一五"总量控制目标的89.5%,其中电力行业SO2排放量比2005年降低约20%,已完成"十一五"电力行业SO2减排目标的80%.为定量评估我国"十一五"期间电力行业SO2减排取得的环境效益,利用ATMOS酸沉降模型分别对2005年和2008年电力行业SO2排放情景进行模拟.结果表明:通过电力行业SO2减排,2008年全国硫沉降量较2005年减少约86×104t,其中沉降到中国大陆的硫沉降量减少约52×104t,降幅达17%,平均每减排1tSO2约可减少0.2~0.3t的硫沉降.此外,硫沉降强度≥1.00t/km2区域的面积较2005年明显缩小,缩小面积约为62×104k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电 SO2 总量控制 模型 硫沉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