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echanism underlying formation of SSC in optical glass due to dynamic impact of single diamond scratch 被引量:1
1
作者 陈江 赵航 +2 位作者 张飞虎 张元晶 张勇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11期4146-4153,共8页
During the grinding of optical glass, the abrasion directly affects the morphology and depth of subsurface cracks(SSC). The effect of dynamic impact of grinding abrasives on optical glass is an important issue in the ... During the grinding of optical glass, the abrasion directly affects the morphology and depth of subsurface cracks(SSC). The effect of dynamic impact of grinding abrasives on optical glass is an important issue in the field of optics manufacturing. In this work, a single diamond scratch was used to grind optical glass, and grinding parameters were collaboratively controlled to ensure that the cutting layer remained constant. A dynamometer was used to record the duration of the impact process, and the cross-section of the test piece was polished for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 to determine the depth of the SSCs.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as wheel speed increases, SSC depth tends to decrease. When the wheel speed gradually increases from 500 r/min to 2500 r/min, the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curve for the maximum SSC depth shifts downward by around 80 μm. The effect of the dynamic impact of single diamond scratch is found to be an important cause of SSC formation in optical glass during grinding, i.e., the faster the grinding, the shallower the SS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inding subsurface crack(ssc) SINGLE DIAMOND scr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纳米划痕的熔石英玻璃去除机制与亚表面裂纹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郭佳乐 伊浩 +2 位作者 朱力敏 孙玉利 左敦稳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151-158,共8页
目的研究熔石英玻璃在不同动态载荷作用下的材料去除机制和亚表面裂纹形成与扩展机理。方法对熔石英玻璃试样进行纳米划痕试验,分别从划痕轮廓、划痕力2个方面分析不同载荷下熔石英玻璃的力学行为,通过扫描电镜和光学显微镜观察划痕形貌... 目的研究熔石英玻璃在不同动态载荷作用下的材料去除机制和亚表面裂纹形成与扩展机理。方法对熔石英玻璃试样进行纳米划痕试验,分别从划痕轮廓、划痕力2个方面分析不同载荷下熔石英玻璃的力学行为,通过扫描电镜和光学显微镜观察划痕形貌,分析材料去除机制;采用逐层截面显微法对划痕截面的亚表面裂纹形貌进行观测,研究动态载荷下工件亚表面裂纹的形成与扩展机理。结果当动态载荷小于118mN时,材料发生塑性变形,亚表面未产生裂纹;当动态载荷大于118mN且小于245mN时,材料处于塑脆转变阶段,亚表面裂纹以动态载荷加载点为起点,向试样内部扩展形成赫兹锥形裂纹并伴有横向裂纹的存在;当动态载荷超过245mN时,材料进入完全脆性断裂阶段,亚表面裂纹不断扩展至表面导致材料破碎。结论随着动态载荷的不断增大,熔石英玻璃的材料去除经历了弹塑性变形、塑脆转变、脆性断裂3个阶段;亚表面裂纹受到动态载荷的影响,裂纹从载荷加载点形成,并沿着应力最大方向不断扩展,导致材料表面发生脆性断裂;熔石英玻璃的临界切深与其动态弹性模量成正比,与其流动应力成反比,动态冲击载荷使熔石英玻璃的临界切削深度下降,亚表面裂纹更易扩展,材料去除更快进入塑脆转变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熔石英玻璃 材料去除 划痕轮廓 亚表面裂纹 动态载荷 断裂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滚动轴承内圈不同曲率初始次表面裂纹的扩展仿真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章凯羽 徐伟 +1 位作者 么永政 吴喆 《机电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20-1026,共7页
滚动轴承内圈次表面裂纹的动态扩展将影响轴承工作的稳定性,继而影响轴承的剩余使用寿命。针对这一问题,研究了滚动轴承内圈上不同曲率的初始次表面裂纹对应力分布和裂纹扩展的影响规律。首先,基于扩展有限元方法,构建了承受径向载荷的... 滚动轴承内圈次表面裂纹的动态扩展将影响轴承工作的稳定性,继而影响轴承的剩余使用寿命。针对这一问题,研究了滚动轴承内圈上不同曲率的初始次表面裂纹对应力分布和裂纹扩展的影响规律。首先,基于扩展有限元方法,构建了承受径向载荷的圆柱滚子轴承有限元模型;然后,基于滚动轴承次表面裂纹的形态特征,模拟了滚道次表面不同曲率的初始裂纹在径向载荷下的动态扩展过程;最后,基于模拟结果,在相同工况下,分析并讨论了次表面裂纹尖端应力随裂纹曲率的变化规律,以及裂纹尖端应力对裂纹扩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径向载荷作用下,次表面裂纹尖端出现应力集中现象;裂纹的扩展主要受水平方向应力(S_(11))的影响;相同工况下,0.25 mm^(-1)~1.67 mm^(-1)曲率范围内的次表面裂纹,曲率较大的裂纹两端的应力较小;次表面裂纹的曲率越大,裂纹的扩展长度和角度均越小;通过比较相同径向载荷下不同曲率次表面裂纹的扩展长度、扩展角度等,发现曲率较大的次表面裂纹对轴承的损伤程度以及寿命的影响较小。这些研究结果可以为更好地理解和预防轴承损伤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柱滚子轴承 剩余使用寿命 初始次表面裂纹 应力分布 裂纹动态扩展 不同曲率 扩展有限元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层高含硫气井高强度低合金钢油井管技术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2
4
作者 袁军涛 韩燕 +4 位作者 李轩鹏 付安庆 冯耀荣 杨放 林凯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27-135,共9页
中国深层高含硫油气资源丰富、潜力巨大,是未来重要的接替资源,但深部油气勘探开发及苛刻服役工况(超高温、超高压、高含酸性气体)对油井管柱强度和抗硫化物应力腐蚀开裂(SSC)性能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和要求。油井管柱轻量化和完整性是其... 中国深层高含硫油气资源丰富、潜力巨大,是未来重要的接替资源,但深部油气勘探开发及苛刻服役工况(超高温、超高压、高含酸性气体)对油井管柱强度和抗硫化物应力腐蚀开裂(SSC)性能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和要求。油井管柱轻量化和完整性是其安全高效开发的重要保障,这对油井管强度和SSC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强度升高会导致更高的SSC敏感性,因此强韧性与SSC抗性的匹配成为油井管安全服役的关键。为此,在系统分析钢质油井管的SSC机制及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分析了高强度低合金钢抗硫油井管产品体系、材料开发及SSC试验评价的技术现状,展望了未来发展方向。研究结果表明:①钢质油井管发生SSC的本质在于氢与钢中缺陷的相互作用,而冶金因素(如化学元素、显微组织等)决定着钢中缺陷种类、数量及分布;②通过化学成分优化、纳米级析出相调控、夹杂物优化、降低位错密度等方法获得均匀细小的马氏体组织及均匀弥散分布的纳米级碳化物是改善125 ksi(1 ksi=6.895 MPa)钢SSC抗性的有效途径;③传统SSC试验方法已不适用于高强度抗硫油井管的评价,应建立适合于超深井工况的SSC风险分级指标,形成适用于超深井用高强度抗硫油井管的全尺寸SSC评价方法。结论认为:①提出了利用材料基因工程技术加快具有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的抗硫油井管成分—组织设计及开发理念;②应持续加快125 ksi抗硫油井管的研发,明确其质量控制体系和应用边界,为深层高含硫气井用高强度抗硫油井管的安全服役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油气 硫化氢 硫化物应力腐蚀开裂(ssc) 油井管 高强度 显微组织 低合金钢 ssc敏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材料亚表面/表面缺陷锁相红外热成像检测研究现状与趋势
5
作者 王慧鹏 蔡冬威 +2 位作者 董丽虹 林恩 王海斗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35-42,共8页
材料亚表面/表面缺陷的有效检测是确保结构安全性和可靠性的重要保证。锁相红外热成像是主动红外热成像中的一个分支,因具有加热激励功率强度低、对不均匀加热和表面发射率变化不敏感等优点,被广泛用于材料亚表面分层、脱粘等缺陷检测... 材料亚表面/表面缺陷的有效检测是确保结构安全性和可靠性的重要保证。锁相红外热成像是主动红外热成像中的一个分支,因具有加热激励功率强度低、对不均匀加热和表面发射率变化不敏感等优点,被广泛用于材料亚表面分层、脱粘等缺陷检测。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锁相红外热成像在表面裂纹检测和深度量化上也提出了有效的表征方法。微小、深埋、不规则等缺陷检测以及非均质材料和复杂结构中的缺陷检测一直是热点和难点问题。国内外学者致力于提出新的缺陷表征方法,并减少噪声、横向热扩散等因素对缺陷检测的影响,提高缺陷定性检测和定量表征能力。本文从缺陷特征提取方法、检测影响因素等角度入手对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进行总结,总结了锁相红外热成像在材料亚表面和表面缺陷检测的研究进展,并对锁相红外热成像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锁相红外热成像 缺陷检测 亚表面缺陷 表面裂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初始裂纹倾角对圆柱滚子轴承次表面裂纹扩展的影响
6
作者 章凯羽 么永政 +1 位作者 徐伟 吴喆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96-605,共10页
为探究次表面裂纹倾斜角度对圆柱滚子轴承应力分布及裂纹扩展的影响,文章基于断裂力学、损伤力学等理论基础,应用扩展有限元法建立圆柱滚子轴承的有限元模型,模拟滚道次表面不同倾角的初始裂纹在外力载荷下的动态扩展过程,分析讨论次表... 为探究次表面裂纹倾斜角度对圆柱滚子轴承应力分布及裂纹扩展的影响,文章基于断裂力学、损伤力学等理论基础,应用扩展有限元法建立圆柱滚子轴承的有限元模型,模拟滚道次表面不同倾角的初始裂纹在外力载荷下的动态扩展过程,分析讨论次表面裂纹尖端的应力随裂纹倾角的变化情况以及裂纹尖端的应力对裂纹扩展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在圆柱滚子压力载荷作用下,初始倾角在0°~30.0°范围内的次表面裂纹扩展主要受水平方向应力S 11的影响,次表面水平裂纹两端处的扩展同步对称进行;随着初始次表面裂纹逆时针旋转后倾角的增加,裂纹扩展速率增大,裂纹左端扩展长度增长,且增幅均由快到慢并趋于稳定状态,裂纹左端扩展角度增大,裂纹右端的扩展受到抑制。次表面裂纹的扩展速率、扩展长度、扩展角度比较结果表明,水平或较小角度的次表面裂纹扩展对损伤轴承寿命的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滚动轴承 次表面裂纹 裂纹动态扩展 应力分布 扩展有限元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学元件亚表面缺陷的损伤性检测方法 被引量:12
7
作者 王洪祥 李成福 +1 位作者 朱本温 王景贺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29-133,共5页
在磨削、研磨和抛光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微裂纹、划痕、残余应力等亚表面缺陷会导致熔石英元件抗激光损伤能力下降,如何快速、准确地检测亚表面损伤成为光学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采用HF酸蚀刻法、角度抛光法和磁流变斜面抛光法对熔石... 在磨削、研磨和抛光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微裂纹、划痕、残余应力等亚表面缺陷会导致熔石英元件抗激光损伤能力下降,如何快速、准确地检测亚表面损伤成为光学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采用HF酸蚀刻法、角度抛光法和磁流变斜面抛光法对熔石英元件在研磨加工中产生的亚表面缺陷形貌特征及损伤深度进行了检测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检测方法得到的亚表层损伤深度的检测结果存在一定差异,HF酸蚀刻法检测得到的亚表面损伤深度要比角度抛光法和磁流变斜面抛光法检测结果大一些。且采用的磨粒粒径越大,试件表面及亚表面的脆性断裂现象越严重,亚表面缺陷层深度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熔石英元件 亚表面缺陷 研磨加工 损伤性检测 亚表面裂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级13Cr油套管在含H_2S气井环境下的腐蚀试验 被引量:11
8
作者 李琼玮 奚运涛 +2 位作者 董晓焕 程碧海 李慧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06-109,136,共4页
近20年来,在国内外H2S/CO2共存环境、高含Cl-的深井或复杂水平井中,为保障井筒寿命并控制耐蚀合金管柱成本,超级13Cr不锈钢油套管的应用逐步增多,而ISO等标准中对于超级13Cr油套管的适用条件规定严格,特别是在超级13Cr的抗硫化物应力开... 近20年来,在国内外H2S/CO2共存环境、高含Cl-的深井或复杂水平井中,为保障井筒寿命并控制耐蚀合金管柱成本,超级13Cr不锈钢油套管的应用逐步增多,而ISO等标准中对于超级13Cr油套管的适用条件规定严格,特别是在超级13Cr的抗硫化物应力开裂影响因素方面,不同学者研究认识不统一。为此,模拟陕北某区块含H2S气井腐蚀环境,利用电化学系统和高压腐蚀测试系统,评价了超级13Cr油套管的电化学和抗硫化物应力开裂能力。结果表明,在模拟环境下的超级13Cr电化学腐蚀速率为0.01mm/a,而传统13Cr的腐蚀速率为0.26mm/a。同时在抗硫化物应力开裂试验中,加载80%AYS和90%AYS下的超级13Cr没有出现NACE标准溶液试验下的开裂问题。该结果为类似气井环境下的超级13Cr应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13Cr 油套管 H2S CO2共存 耐蚀性 应力开裂 适用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晶硅线锯切片亚表层损伤层厚度预测与测量 被引量:9
9
作者 高玉飞 葛培琪 +1 位作者 李绍杰 侯志坚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4期1731-1735,共5页
将线锯加工中磨粒的切削作用过程近似为受法向力与切向力作用的压头移动过程,基于压痕断裂力学理论,综合考虑磨粒下方弹性应力场与残余应力场对中位裂纹扩展的影响,给出了中位裂纹扩展长度的计算公式。将中位裂纹扩展层深度视为亚表层... 将线锯加工中磨粒的切削作用过程近似为受法向力与切向力作用的压头移动过程,基于压痕断裂力学理论,综合考虑磨粒下方弹性应力场与残余应力场对中位裂纹扩展的影响,给出了中位裂纹扩展长度的计算公式。将中位裂纹扩展层深度视为亚表层损伤层厚度dSSD,将磨粒下方横向裂纹产生深度视为锯切后表面的表面粗糙度值Rz,从而建立了亚表层损伤层厚度与表面粗糙度值之间的理论模型,用于预测损伤层厚度;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采用截面显微法对硅片的亚表层裂纹层厚度进行了实验检测。结果表明,实验检测结果与理论预测结果较为接近,采用该理论模型能够快速、简便和准确地预测亚表面损伤层厚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锯 单晶硅 亚表面损伤 表面粗糙度 裂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Cr耐蚀管材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10
作者 吕祥鸿 赵国仙 +1 位作者 张建兵 韩勇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72-76,共5页
低Cr耐蚀管材在冶炼过程中加入少量的Cr和微量合金元素,在成本增加很少的情况下具有良好的抗CO2及H2S腐蚀性能。综述了国内外低Cr耐蚀油套管、集输管线材料的研究现状,详细介绍了低Cr钢抗CO2/H2S均匀腐蚀、局部腐蚀和硫化物应力腐蚀开裂... 低Cr耐蚀管材在冶炼过程中加入少量的Cr和微量合金元素,在成本增加很少的情况下具有良好的抗CO2及H2S腐蚀性能。综述了国内外低Cr耐蚀油套管、集输管线材料的研究现状,详细介绍了低Cr钢抗CO2/H2S均匀腐蚀、局部腐蚀和硫化物应力腐蚀开裂(SSC)的性能及影响因素,同时介绍了低Cr钢对缓蚀剂缓蚀效率的影响及使用的经济性,指出了国内研制开发的低Cr耐蚀管材与国外的差距及需要采取的措施,并展望了其在国内油气田的应用前景及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Cr耐蚀管材 C02/H2S腐蚀 硫化物应力腐蚀开裂 缓蚀剂缓蚀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F酸刻蚀提升熔石英亚表面划痕抗损伤性能的机理 被引量:4
11
作者 王凤蕊 郑直 +5 位作者 刘红婕 黄进 周信达 蒋晓东 吴卫东 郑万国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53-257,共5页
用HF酸刻蚀熔石英元件,研究刻蚀对元件后表面划痕的形貌结构及损伤性能的影响,探索损伤阈值提升的原因.时域有限差分算法理论计算结果表明:对于含有50nm直径氧化锆颗粒的划痕,对入射光调制引发场增强的最大值是入射光强的6.1倍,且最强... 用HF酸刻蚀熔石英元件,研究刻蚀对元件后表面划痕的形貌结构及损伤性能的影响,探索损伤阈值提升的原因.时域有限差分算法理论计算结果表明:对于含有50nm直径氧化锆颗粒的划痕,对入射光调制引发场增强的最大值是入射光强的6.1倍,且最强点位于划痕内部氧化锆颗粒附近,而结构相同但不含杂质的划痕引发的最大场增强为入射光强的3.6倍,最强区位于划痕外围;HF酸刻蚀能够有效去除划痕中的杂质,改变划痕结构,增加其宽深比值,经刻蚀的划痕对入射光调制引发场增强降低到入射光强的2.2倍.实验结果表明,经过深度刻蚀的划痕初始损伤阈值较刻蚀之前提高一倍多;光热弱吸收测试仪测试刻蚀后划痕对1 064nm激光的吸收最大值仅为230ppm.HF酸刻蚀同时可以提升元件整体损伤阈值,由于元件上无缺陷区域损伤阈值随刻蚀的深入先增加后降低,因此HF酸刻蚀应进行到元件损伤阈值提升到最大值为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F酸刻蚀 熔石英 亚表面划痕 损伤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陶瓷磨削的表面/亚表面损伤 被引量:14
12
作者 邓朝晖 张璧 +2 位作者 周志雄 任莹晖 刘建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61-71,共11页
磨削是目前工程陶瓷的主要加工方法 ,本文主要对国内外在陶瓷磨削后工件表面 /亚表面损伤 (主要是微裂纹和表面残余应力 )方面所作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分析和讨论 ,提出了一些有待研究的问题及其研究思路 .同时就作者所承担项目“纳... 磨削是目前工程陶瓷的主要加工方法 ,本文主要对国内外在陶瓷磨削后工件表面 /亚表面损伤 (主要是微裂纹和表面残余应力 )方面所作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分析和讨论 ,提出了一些有待研究的问题及其研究思路 .同时就作者所承担项目“纳米结构材料精密磨削及其预报”研究中的临界砂轮磨粒切深 (dc)和被磨工件临界损伤深度 Cr(临界中位裂纹长度 )的预测模型进行了分析 ,并建立了临界砂轮磨粒切深 (dc)理论模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瓷磨削 工程陶瓷 金刚石砂轮磨削 表面/亚表面损伤 临界砂轮磨粒切深 临界裂纹长度 微裂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厚板边裂的形成与控制 被引量:25
13
作者 张华 倪红卫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 CAS 2006年第3期217-220,共4页
边裂是中厚板常见的表面缺陷之一。连铸坯角部表面横微裂和皮下气泡缺陷及轧制中轧板上下表面不均匀变形是边裂产生的主要原因。通过控制钢中w[Als],避免高温浇注,选用合适的保护渣,控制矫直温度,保持铸机状况良好,改善铸坯角部的表面质... 边裂是中厚板常见的表面缺陷之一。连铸坯角部表面横微裂和皮下气泡缺陷及轧制中轧板上下表面不均匀变形是边裂产生的主要原因。通过控制钢中w[Als],避免高温浇注,选用合适的保护渣,控制矫直温度,保持铸机状况良好,改善铸坯角部的表面质量;通过减小横轧展宽量,提高板坯加热均匀性,保证轧制压下量,优化轧机配辊,减小轧件边部的不均匀变形。可大大降低中厚板边裂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厚板 板坯 边裂 横裂 皮下气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材料超高周疲劳研究综述 被引量:26
14
作者 鲁连涛 张卫华 《机械强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88-394,共7页
从20世纪80年代日本的学者提出钢铁材料在超过107的应力循环出现疲劳破坏的现象后,到20世纪90年代这一现象得到欧洲学者的重视,并通过很多合金的1010应力循环的超声疲劳实验数据证明这一现象的存在。至此,超高周疲劳研究在国际上逐渐成... 从20世纪80年代日本的学者提出钢铁材料在超过107的应力循环出现疲劳破坏的现象后,到20世纪90年代这一现象得到欧洲学者的重视,并通过很多合金的1010应力循环的超声疲劳实验数据证明这一现象的存在。至此,超高周疲劳研究在国际上逐渐成为疲劳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文中论述金属材料超高周疲劳研究的背景及意义,介绍最近几年超高周疲劳的研究成果,回顾金属疲劳研究的历史,明确超高周疲劳在疲劳研究史上的地位,提出今后超高周疲劳研究的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周疲劳 表面裂纹萌生 内部裂纹萌生 S-N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耐蚀油套管管材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被引量:11
15
作者 李娜 荣海波 赵国仙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71-477,共7页
世界油气田中大约1/2含有H2S和CO2气体,针对CO2/H2S腐蚀所采取最安全的防护措施是使用耐蚀油套管材料。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抗腐蚀油套管管材的研究现状,详细介绍了低碳钢、低合金钢、低碳3-5wt.%Cr钢、13Cr和超级13Cr不锈钢的冶金成分、... 世界油气田中大约1/2含有H2S和CO2气体,针对CO2/H2S腐蚀所采取最安全的防护措施是使用耐蚀油套管材料。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抗腐蚀油套管管材的研究现状,详细介绍了低碳钢、低合金钢、低碳3-5wt.%Cr钢、13Cr和超级13Cr不锈钢的冶金成分、组织结构及抗CO2/H2S腐蚀,特别是抗硫化物应力腐蚀开裂(SSC)的性能。指出了耐蚀油套管管材在CO2/H2S油气田应用的不足之处及在以后研发过程中有待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蚀油套管 CO2/H2S腐蚀 硫化物应力腐蚀开裂(ss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游离磨料和固结磨料研磨后亚表面裂纹层深度研究 被引量:13
16
作者 李标 李军 +3 位作者 高平 朱永伟 罗海军 左敦稳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895-898,905,共5页
不同研磨方式加工K9玻璃产生不同的亚表面裂纹层深度,亚表面裂纹层深度的测量对确定材料下一步的加工去除量和提高加工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利用磁流变抛光斑点法测量游离磨料和固结磨料两种方式研磨后的亚表面裂纹层深度,每种研磨方式选... 不同研磨方式加工K9玻璃产生不同的亚表面裂纹层深度,亚表面裂纹层深度的测量对确定材料下一步的加工去除量和提高加工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利用磁流变抛光斑点法测量游离磨料和固结磨料两种方式研磨后的亚表面裂纹层深度,每种研磨方式选用粒径分别为W40和W14的两种磨料。结果表明:磨粒粒径为W40和W14的游离磨料研磨后K9玻璃的亚表面裂纹层深度分别为20.1μm和3.646μm,而对应固结磨料研磨后的深度分别为3.37μm和0.837μm。固结磨料研磨在加工过程中能有效减小K9玻璃的亚表面裂纹层深度,提高加工效率和工件表面质量,改善器件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9玻璃 游离磨料研磨 固结磨料研磨 磁流变抛光斑点法 亚表面裂纹层深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蓝宝石衬底双面研磨亚表面损伤双片式角度抛光法检测 被引量:6
17
作者 徐晓明 刘道标 +2 位作者 周海 卓志国 臧跃 《现代制造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18-122,36,共6页
针对传统角度抛光法检测的不足,提出将双片式角度抛光法用于蓝宝石衬底双面研磨亚表面损伤层深度的检测。双片式角度抛光法采用双晶片重合黏结的实验晶片组测量抛光斜面腐蚀裂纹,避免了传统角度抛光法因抛光斜面和原晶片平面分界边缘难... 针对传统角度抛光法检测的不足,提出将双片式角度抛光法用于蓝宝石衬底双面研磨亚表面损伤层深度的检测。双片式角度抛光法采用双晶片重合黏结的实验晶片组测量抛光斜面腐蚀裂纹,避免了传统角度抛光法因抛光斜面和原晶片平面分界边缘难以辨别而造成的测量误差;使用数显测长仪对实验晶片组抛光斜面加工轮廓进行测量,测量结果代入相应计算公式得出准确的斜面倾角,消除角度取值不准确带来的方法误差,提高了测量精度。经检测得到,单晶面抛光斜面平均裂纹宽度约为175μm、平均斜面倾角为4.91°,双面研磨单晶面亚表面损伤层深度约为15μm,双晶面亚表面损伤层深度约为30μm。双面研磨工艺参数:研磨液采用320#碳化硼磨粒煤油溶液,研磨初始压力为30g/cm2,研磨终止压力为110g/cm2,研磨盘转速为13r/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度抛光 蓝宝石 衬底基片 双面研磨 亚表面损伤 裂纹 斜面倾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学元件研磨加工裂纹形成过程数值模拟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洪祥 严志龙 +3 位作者 王景贺 周岩 白桦 翟文杰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52-56,共5页
针对传统有限元方法过度依赖于网格,计算时磨粒和工件接触区域的网格畸变严重,很难模拟脆性材料加工中材料内部裂纹的形成过程这一问题,利用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法建立单个磨粒切削加工过程的FE/SPH耦合有限元模型,对熔石英材料研磨过程... 针对传统有限元方法过度依赖于网格,计算时磨粒和工件接触区域的网格畸变严重,很难模拟脆性材料加工中材料内部裂纹的形成过程这一问题,利用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法建立单个磨粒切削加工过程的FE/SPH耦合有限元模型,对熔石英材料研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为脆性材料切削过程的仿真提供了新途径.系统分析研磨加工中亚表层裂纹的形成过程以及切削参数对亚表层裂纹深度的影响规律.仿真结果表明:磨粒刚开始切入工件时材料处于弹/塑性变形阶段,随后在磨粒的挤压及撕扯作用下,材料内部产生大量微裂纹,微裂纹的合并、连通和扩展最终形成了平行于工件表面的横向裂纹和垂直于工件表面的纵向微裂纹,导致工件材料的脆性断裂去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熔石英元件 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 亚表面裂纹 研磨加工 脆性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侧面逐层抛光腐蚀法研究亚表面损伤 被引量:5
19
作者 李军 王健杰 +2 位作者 郭太煜 朱永伟 左敦稳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309-315,共7页
目的直接测量加工后工件的亚表面损伤,观察亚表面裂纹整体形貌与扩展情况,探究不同载荷下工件的亚表面损伤形貌及损伤深度,指导加工工艺设计,减小加工后工件的亚表面损伤。方法通过静态压痕实验在石英玻璃表面产生压痕,采用侧面逐层抛... 目的直接测量加工后工件的亚表面损伤,观察亚表面裂纹整体形貌与扩展情况,探究不同载荷下工件的亚表面损伤形貌及损伤深度,指导加工工艺设计,减小加工后工件的亚表面损伤。方法通过静态压痕实验在石英玻璃表面产生压痕,采用侧面逐层抛光腐蚀法研究压痕载荷对工件亚表面裂纹的影响及裂纹在工件亚表面的扩展情况,通过回归分析法研究压痕载荷与亚表面裂纹深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载荷小于0.098N时,工件上压痕为规则菱形,工件表面发生塑性变形,亚表面不产生裂纹;载荷大于0.245N时,工件表面出现白色发亮的隆起,亚表面开始产生裂纹,且随载荷的增加,裂纹深度逐渐增大,裂纹形貌从“八”字型径向裂纹为主逐渐变成中位裂纹和多条径向裂纹并存的“爪”状形貌。结论压痕载荷与亚表面裂纹深度呈幂函数相关,当压痕载荷较小时,工件存在一定的塑性加工域;当载荷大于一定值时,工件亚表面开始产生裂纹,载荷越大,压痕表面越易产生隆起、崩碎、剥落等现象,同时产生的亚表面裂纹深度也越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面逐层抛光腐蚀法 亚表面损伤 裂纹 静态载荷 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磨削力对HIPSN陶瓷磨削亚表面裂纹的影响 被引量:6
20
作者 李颂华 隋阳宏 +1 位作者 孙健 沙勇 《现代制造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6,共6页
采用金刚石砂轮是磨削热等静压氮化硅(HIPSN)陶瓷最常用的加工方法,但是被磨零件亚表面常常伴随裂纹、崩碎等加工损伤,因此研究裂纹扩展一直是工程陶瓷的热点问题。对磨削加工后的HIPSN陶瓷亚表面裂纹进行探究,分析其在磨削加工过程中... 采用金刚石砂轮是磨削热等静压氮化硅(HIPSN)陶瓷最常用的加工方法,但是被磨零件亚表面常常伴随裂纹、崩碎等加工损伤,因此研究裂纹扩展一直是工程陶瓷的热点问题。对磨削加工后的HIPSN陶瓷亚表面裂纹进行探究,分析其在磨削加工过程中产生裂纹的原因以及去除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在磨削过程中对裂纹进行适当的控制,可以提高陶瓷零件的可靠性。设置单因素实验,对不同磨削参数下HIPSN陶瓷的磨削力进行测量,通过扫描电镜(SEM)对亚表面裂纹和表面形貌进行观察,分析磨削力对亚表面裂纹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磨削力随着砂轮线速度的增大而减小,随着工件进给速度和磨削深度的增大而增大;当磨削力变大时,陶瓷亚表面裂纹扩展程度增加,表面形貌变差。在粗磨加工HIPSN陶瓷时,可以通过减小工件进给速度和磨削深度,提高砂轮线速度的方法来降低裂纹的扩展程度,能够有效降低后续工艺的加工时间和难度,提高表面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PSN陶瓷 磨削力 亚表面裂纹 表面形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