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8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润滑油添加剂桐油酸衍生物的合成及性能
1
作者 丁丽芹 张彦平 +3 位作者 钟又皆秀 梁生荣 钟汉斌 徐海升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42-552,共11页
以桐油酸(EA)为原料,引入第二单体甲基丙烯酸苄酯(BzMA),采用Schlenk技术合成了桐油酸-甲基丙烯酸苄酯共聚物(PEBz)和桐油-甲基丙烯酸苄酯共聚物(PTBz),采用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表征共聚物的结构,采用凝胶渗透色谱仪测定共聚物的相... 以桐油酸(EA)为原料,引入第二单体甲基丙烯酸苄酯(BzMA),采用Schlenk技术合成了桐油酸-甲基丙烯酸苄酯共聚物(PEBz)和桐油-甲基丙烯酸苄酯共聚物(PTBz),采用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表征共聚物的结构,采用凝胶渗透色谱仪测定共聚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多分散性指数,采用热重分析仪测定共聚物的热稳定性,并对共聚物的抗磨和降凝性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在单体质量比m(EA)∶m(BzMA)为2∶8、引发剂偶氮二异丁腈(AIBN)质量分数1.5%、反应温度80℃、反应时间10 h的条件下,PEBz收率为52.98%,相对分子质量为3.388×10^(4),多分散性指数为1.5。在润滑油馏分(350~395℃)中添加质量分数1.0%的PEBz后,磨斑直径降低0.584 mm,凝点降低14℃。PEBz抗磨和降凝效果均优于PTBz,可作为一种兼有抗磨和降凝双重功能的润滑油添加剂代替传统石油基润滑油添加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桐油 桐油酸 甲基丙烯酸苄酯 共聚物 抗磨 降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FO-b-PMMA_(2)的制备及对蓝光稳定性的提升
2
作者 程进 刘长春 单玉华 《合成树脂及塑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1-25,共5页
合成末端为2,6-(特丁基二甲基硅氧-乙氧基)-碘苯的聚芴(记作PFO-1),进一步通过其衍生物引发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得到聚芴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的AB_(2)型嵌段共聚物(PFO-b-PMMA_(2)),并研究了其结构与性能。结果表... 合成末端为2,6-(特丁基二甲基硅氧-乙氧基)-碘苯的聚芴(记作PFO-1),进一步通过其衍生物引发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得到聚芴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的AB_(2)型嵌段共聚物(PFO-b-PMMA_(2)),并研究了其结构与性能。结果表明:PFO-1嵌段聚合度约48,PMMA聚合度约430;玻璃化转变温度由PFO-1的59℃升至PFO-b-PMMA_(2)的64℃;共聚物的溶液态与膜态主吸收峰基本保持不变,PFO-b-PMMA_(2)的蓝光稳定性较PFO-1明显提高;电子迁移率由PFO-1的4.5×10^(-7)cm^(2)/(V·s)略升至PFO-b-PMMA_(2)的6.3×10^(-7)cm^(2)/(V·s);接入PMMA可削弱聚芴分子链间的相互作用,同时保留其优异的电子传输与光学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B_(2)型嵌段共聚物 聚芴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热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橡胶种类对本体透明ABS树脂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3
作者 牛琪 徐璐 +1 位作者 刘伯军 张明耀 《合成树脂及塑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7-43,共7页
用4种含有丁二烯链段的橡胶进行本体聚合制备了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简称透明ABS树脂),研究了橡胶种类及其微观结构对透明ABS树脂结构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基体树脂MMA-丙烯腈-苯乙烯共聚物中MMA含量是... 用4种含有丁二烯链段的橡胶进行本体聚合制备了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简称透明ABS树脂),研究了橡胶种类及其微观结构对透明ABS树脂结构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基体树脂MMA-丙烯腈-苯乙烯共聚物中MMA含量是决定透明ABS树脂光学性能的关键因素;橡胶相对分子质量及其黏度对聚合过程中形成的橡胶粒子粒径和透明ABS树脂的力学性能均有影响,反式1,4结构会影响两相界面的稳定性从而影响透明ABS树脂的光学性能;球形结构橡胶粒子与骨架结构橡胶条带的协同增韧作用有利于提高透明ABS树脂的力学性能;当MMA含量为78%(w)时,使用牌号为565T的橡胶制备的透明ABS树脂综合性能最优,透光率为89.9%,雾度为5.17%,缺口冲击强度为223 J/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体聚合 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 橡胶 微观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包装材料用EMMA的性能分析
4
作者 赵晔 刘瑞 +1 位作者 封水彬 蒋文军 《现代塑料加工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15,共4页
以目前市面上主要用于包装材料的2种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EMMA)(分别记为EMMA 1,EMMA 2)为研究对象,采用核磁共振波谱仪、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凝胶渗透色谱仪(GPC)、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热重分析仪(TG)、拉力试验机、... 以目前市面上主要用于包装材料的2种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EMMA)(分别记为EMMA 1,EMMA 2)为研究对象,采用核磁共振波谱仪、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凝胶渗透色谱仪(GPC)、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热重分析仪(TG)、拉力试验机、接触角测试仪、熔体流动速率仪(MFR)等研究了两者的综合性能,为EMMA的开发和应用提供了技术参考。结果表明:2种EMMA产品均是乙烯和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共聚物,MMA的插入率为10%,数均相对分子质量为30000~41000,熔体流动速率(MFR)在22.00~24.00 g/10 min。2种EMMA产品的熔融温度(T m)均明显低于乙烯均聚物,表明插入的MMA单元抑制了聚乙烯的结晶行为。此外,EMMA 1的MMA含量较高,导致其T m和结晶温度(T c)均低于EMMA 2。与EMMA 2相比,EMMA 1的MFR略低,但EMMA 1的拉伸性能、外观及浸润性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 相对分子质量 力学性能 浸润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BS结构特性对PC/ABS/MBS共混体系的影响
5
作者 王永泉 刘孟松 +3 位作者 刘华 洪成宇 李家伟 周超 《塑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4-40,共7页
通过种子乳液聚合合成不同结构特性的甲基丙烯酸甲酯-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共聚物(MBS),以其为相容剂,将其与聚碳酸酯(PC)/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熔融共混制备PC/ABS/MBS共混体系,研究了不同结构特性MBS对PC/ABS/MBS共混体系性... 通过种子乳液聚合合成不同结构特性的甲基丙烯酸甲酯-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共聚物(MBS),以其为相容剂,将其与聚碳酸酯(PC)/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熔融共混制备PC/ABS/MBS共混体系,研究了不同结构特性MBS对PC/ABS/MBS共混体系性能及微观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MBS后,产生了PC、ABS的界面张力使相容性增大。随着MBS粒径的增大,共混体系的力学性能显著提升。在MBS外壳中引入丙烯酸丁酯单体(BA),当BA含量达到7.5%时,经过测试其冲击强度可以达到498.05 J/m,此时力学性能较好,且熔体流动速率随着BA含量的增加而降低,且冲击断面存在显著的塑性流动现象,增加其能量吸收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丙烯酸甲酯-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共聚物 聚碳酸酯 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 相容性 塑性流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H敏感型GG-g-PHEMA载药水凝胶的制备及性能
6
作者 侯露 吴超群 常飞 《工程塑料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7-134,共8页
水凝胶因具有出色的亲水性、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等特性而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但单一组分的天然水凝胶缺乏对环境的智能响应,仅通过药物的被动释放难以实现靶向递送。为进一步提高其生物医学领域的适用性,以硝酸铈铵(CAN)为氧化... 水凝胶因具有出色的亲水性、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等特性而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但单一组分的天然水凝胶缺乏对环境的智能响应,仅通过药物的被动释放难以实现靶向递送。为进一步提高其生物医学领域的适用性,以硝酸铈铵(CAN)为氧化还原引发剂,采用自由基聚合法将甲基丙烯酸羟乙酯(HEMA)单体与结冷胶(GG)接枝共聚,制备pH敏感型的新型GG-g-PHEMA水凝胶,通过优化HEMA和CAN浓度提高接枝共聚反应效率,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同步热分析和X射线衍射仪对GG-g-PHEMA水凝胶进行表征,通过溶胀、保水和生物降解实验评价GG-g-PHEMA水凝胶的吸水性和生物降解性,并以万古霉素为模型药物,考察GG-g-PHEMA水凝胶的载药性能,采用抑菌圈法考察GG-g-PHEMA水凝胶的抑菌性能。结果表明,HEMA与GG已成功接枝共聚,接枝共聚反应效率最高可达81.29%;GG-g-PHEMA水凝胶具有良好的吸水性和生物降解性,在pH为7.4时的缓冲溶液中溶胀率最高可达425.96%±4.43%,高于pH为1.2时的缓冲溶液,具有pH敏感性;21 d的生物降解率为42.88%±0.66%,具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性;载药量最高可达14.89%±1.51%,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圈直径可达19 mm,具有一定的药物负载和释放性能。因此,GG-g-PHEMA水凝胶有望作为pH敏感型药物递送载体而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凝胶 接枝共聚物 甲基丙烯酸羟乙酯 结冷胶 pH敏感型 药物递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C/ABS合金颜色异常及其控制方法的研究
7
作者 邱琪浩 袁福星 +3 位作者 张豪杰 刘川平 周浩 顾亥楠 《塑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9-105,共7页
针对聚碳酸酯(PC)/苯乙烯-丁二烯-丙烯腈(ABS)共聚物合金生产过程中随机出现的杂色粒子导致的生产异常现象,利用红外光谱等手段对其产生的原因和机理进行了分析,确认关键原因是含双键橡胶相分解变色、真空凝液倒流污染。ABS、增韧剂甲... 针对聚碳酸酯(PC)/苯乙烯-丁二烯-丙烯腈(ABS)共聚物合金生产过程中随机出现的杂色粒子导致的生产异常现象,利用红外光谱等手段对其产生的原因和机理进行了分析,确认关键原因是含双键橡胶相分解变色、真空凝液倒流污染。ABS、增韧剂甲基丙烯酸甲酯-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MBS)中的丁二烯橡胶耐温不足分解产生共轭双键发色基团,变色的熔体随机产生并伴随双螺杆的剪切分散附着在产品上,导致PC/ABS合金产品出现颜色异常。研究发现,采用进口MBS替换国产MBS,所制备PC/ABS合金粒子底色偏白,粒子的黄蓝色度(b值)下降了2.0~2.2,可以解决PC/ABS合金颜色异常。相对抗氧剂B225,双磷结构亚磷酸酯加工性能更优,采用抗氧剂PEPQ、PEP-36或S9228所制备PC/ABS合金粒子b值下降了0.5~0.8。螺杆组合影响PC/ABS合金熔体温度,通过减少熔融段的90°剪切块数量,混炼段90°剪切块从厚片调整至薄片,挤出机模头熔体温度从275℃下降至260℃,连续生产24 h未出现颜色异常。真空凝液倒流是导致异色粒的主要原因之一,高沸点物质容易在真空室冷凝形成深褐色液滴,采用集中真空系统、真空室外壁增加保温和降低真空室高度等措施,能够减少低分子物质的冷凝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碳酸酯/苯乙烯-丁二烯-丙烯腈合金 甲基丙烯酸甲酯-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树脂 颜色异常 分解 真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打印工艺参数对PLA/PTW共混物力学性能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马秀清 劳志超 +2 位作者 李明谦 韩顺涛 胡楠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0-75,共6页
采用3D打印中的熔融沉积成型(FDM)工艺制备了聚乳酸/乙烯-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共聚物(PLA/PTW),通过单因素实验探究了3D打印工艺参数(喷头温度、打印平台温度和打印速度)对PLA/PTW共混物力学性能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 采用3D打印中的熔融沉积成型(FDM)工艺制备了聚乳酸/乙烯-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共聚物(PLA/PTW),通过单因素实验探究了3D打印工艺参数(喷头温度、打印平台温度和打印速度)对PLA/PTW共混物力学性能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三因素三水平正交实验,优化了3D打印的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共混物的冲击强度和拉伸强度均随喷头温度的增加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均随打印平台温度的增加而增加、均随打印速度的增加出现下降的趋势。各工艺参数对PLA/PTW共混物综合力学性能的影响从大到小依次为:喷头温度、打印速度、打印平台温度,且当喷头温度为210℃、打印平台温度为80℃以及打印速度为40 mm/s时,打印出的PLA/PTW共混物的综合力学性能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 聚乳酸/乙烯-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共聚物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调座盖塑件模内装饰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 被引量:2
9
作者 谢茂青 王雷刚 《工程塑料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7-125,共9页
针对空调座盖采用塑件模内装饰(IMD)方式进行成型的要求,为其设计了一种基于高压成型3D膜片镶件的IMD成型工艺用于该塑件的成型。工艺中,IMD塑件的保护层3D膜片镶件使用0.25 mm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薄膜高压压制+真空吸附3D成型,内衬... 针对空调座盖采用塑件模内装饰(IMD)方式进行成型的要求,为其设计了一种基于高压成型3D膜片镶件的IMD成型工艺用于该塑件的成型。工艺中,IMD塑件的保护层3D膜片镶件使用0.25 mm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薄膜高压压制+真空吸附3D成型,内衬使用聚碳酸酯/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PC/ABS)合金注塑成型。所设计的IMD工艺路径包括9道工序。其中3D膜片镶件高压成型模具为一种模具闭合后具备膜片上表面高压压制和下表面真空吸附能力的双作用成型凸模,对应的高压成型工艺参数为:成型压力(35±1)Kg/保压时间(7.0±1)s/模具温度183℃。内衬的注塑成型中,内衬注塑模具为一种两板式单浇口热流道倒装模具,3D膜片镶件在型腔镶件内的定位依靠2个定模限位滑块进行定位,塑件的脱模由倒装模具动模内设置的2个油缸驱动推板及其上的10个斜顶和14根顶针共同顶出来实现。运用CAE软件Moldflow中“重叠注塑”分析序列对内衬的注塑成型进行了内衬/3D膜片镶件之间的重叠注塑成型仿真优化分析,优化结果为:内衬模腔注塑时,热浇口直径取Ø4 mm,模温79℃,熔料温度260℃,注塑压力90 MPa,保压分4段保压,分别为40 MPa-2 s/30 MPa-2 s/15 MPa-2 s/10 MPa-1.5 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调座盖 IMD/IMF 膜片高压成型 重叠注塑CAE分析 IMD注塑模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聚碳酸酯/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BS改性及其在电子电器产品外观设计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磊 《合成树脂及塑料》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3-86,共4页
介绍了乳液法丙烯腈-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ABS)生产工艺流程。引入马来酸酐和丙烯酸烷基酯类单体可以提高反应转化率,降低残余1,3-丁二烯含量。加入改性回收再利用的ABS/聚碳酸酯(PC)制备的免喷涂斑点ABS/PC复合材料具有较好的抗冲击性... 介绍了乳液法丙烯腈-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ABS)生产工艺流程。引入马来酸酐和丙烯酸烷基酯类单体可以提高反应转化率,降低残余1,3-丁二烯含量。加入改性回收再利用的ABS/聚碳酸酯(PC)制备的免喷涂斑点ABS/PC复合材料具有较好的抗冲击性能,应用于电子电器产品中,具有较好的防摔性能和外观质感。在相容剂作用下,改性弹性体与ABS混合制备的复合材料可以消除空调表面因摩擦产生的异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烯腈-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 乳液法 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CO_(2)辅助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珠粒发泡
11
作者 陈先娇 梁锦涵 胡圣飞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50-59,共10页
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BT)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化学结构相似,熔融温度相近且结晶速率、熔体强度等性能互补的特点在PET/PBT合金化方面得到广泛应用。文中采用扩链剂乙烯-丙烯酸甲酯共聚物接枝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EMA-g-GMA)和... 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BT)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化学结构相似,熔融温度相近且结晶速率、熔体强度等性能互补的特点在PET/PBT合金化方面得到广泛应用。文中采用扩链剂乙烯-丙烯酸甲酯共聚物接枝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EMA-g-GMA)和碳纳米管(CNTs)协同改性PET/PBT,并通过超临界CO_(2)浸渍辅助发泡制备了PET/PBT发泡珠粒。结果表明,EMA-g-GMA(EG)的加入起到了扩链增容效果,提高了体系交联度和黏弹性;CNTs的加入有效提高了体系稳定性和黏度,并延缓了PET/PBT基体的降解;EG和CNTs的加入使可发泡温度从260℃降至200℃,泡孔分布趋于均匀,泡孔结构得到改善;在260℃,平均泡孔尺寸从4.4μm降至3.37μm,泡孔密度从3.06×10^(9)cm^(-3)提高至5.32×10^(9)cm^(-3);PET/PBT/EG,PET/PBT/CNTs和PET/PBT/EG/CNTs的拉伸强度相比于PET/PBT,分别提高了97%,67.6%和79.3%,断裂伸长率分别提高了93.4%,57.4%和80.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 碳纳米管 乙烯-丙烯酸甲酯共聚物接枝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 珠粒发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VA/PMMA杂化改性降凝剂对长庆含蜡原油流变性的影响机理
12
作者 刘峻峰 石磊 +3 位作者 杨飞 闫锋 李其抚 聂超飞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20-1725,共6页
基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微球良好的有机相容性,通过熔融共混法将PMMA微球与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EVA28)降凝剂复合制备了EVA/PMMA杂化改性降凝剂;以长庆含蜡原油为研究对象,通过流变实验评价了EVA/PMMA杂化改性降凝剂对原油流变... 基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微球良好的有机相容性,通过熔融共混法将PMMA微球与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EVA28)降凝剂复合制备了EVA/PMMA杂化改性降凝剂;以长庆含蜡原油为研究对象,通过流变实验评价了EVA/PMMA杂化改性降凝剂对原油流变性的改善效果,利用差示扫描量热法和偏光显微镜法考察了添加降凝剂前后原油的结晶特性和蜡晶形貌变化。结果表明:与纯EVA28降凝剂相比,加入质量分数20 mg/kg EVA/PMMA杂化改性降凝剂使长庆含蜡原油的凝点从8℃降低到5℃,5℃时的黏度从40.96 mPa·s减小到35.56 mPa·s,屈服值从0.527 Pa减小到0.224 Pa。EVA/PMMA杂化改性降凝剂可以进一步降低长庆含蜡原油的析蜡点,增溶石蜡的正向作用更加显著,利于改善原油的流变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蜡原油 降凝剂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 流变性 黏度 蜡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韧聚乳酸/乙烯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共混物的制备与性能
13
作者 周正 夏艺玮 +3 位作者 金杰 郑松祺 周思宇 赵桂艳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29-537,共9页
向聚乳酸(PLA)和乙烯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EBA-GMA)接枝共聚物的共混物PLA/EBA-GMA(质量比,70/30)中引入催化剂(N,N-二甲基十八胺,DMSA),通过促进PLA与EBA-GMA的原位反应增容来提高共混体系的冲击韧性,并研究了DMSA质量分数... 向聚乳酸(PLA)和乙烯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EBA-GMA)接枝共聚物的共混物PLA/EBA-GMA(质量比,70/30)中引入催化剂(N,N-二甲基十八胺,DMSA),通过促进PLA与EBA-GMA的原位反应增容来提高共混体系的冲击韧性,并研究了DMSA质量分数对共混体系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未添加DMSA时,PLA/EBA-GMA(70/30)共混物的冲击强度仅为10.9 kJ/m^(2)。当DMSA质量分数为0.5%时,PLA/EBA-GMA(70/30)共混物的冲击强度高达63.1 kJ/m^(2)。共混物结构与形态表征结果表明,添加少量DMSA就能有效促进EBA-GMA上环氧基团与聚乳酸端基的反应活性,提高PLA/EBA-GMA共混物的冲击韧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 乙烯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接枝共聚物 催化剂 增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AFT法制备羧甲基纤维素接枝丙烯酸酯共聚物
14
作者 谯祖勤 周昌平 +1 位作者 司孝刚 陈思帆 《合成树脂及塑料》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9-43,共5页
以溶解后改性的羧甲基纤维素(CMC)为大分子引发剂,S-1-十二烷基-S’-(α-α’-二甲基-α”-乙酸)三硫代碳酸酯为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聚合(RAFT)试剂,通过RAFT法制备了CMC接枝丙烯酸酯的新型接枝共聚物。为了进一步探索共聚物的成膜形态,... 以溶解后改性的羧甲基纤维素(CMC)为大分子引发剂,S-1-十二烷基-S’-(α-α’-二甲基-α”-乙酸)三硫代碳酸酯为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聚合(RAFT)试剂,通过RAFT法制备了CMC接枝丙烯酸酯的新型接枝共聚物。为了进一步探索共聚物的成膜形态,设计了不同反应时间、不同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与丙烯酸丁酯(BA)配比的反应条件,合成了CMC接枝MMA嵌段BA聚合物(Cell-g-PMMA-b-PBA)。结果表明:在反应时间为24 h,MMA与BA体积比为6∶1的条件下,Cell-g-PMMA-b-PBA的成膜性能最好,热稳定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素接枝共聚物 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聚合法 甲基丙烯酸甲酯 丙烯酸丁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MA含量对PMMA/ASA/SMA三元合金材料性能的影响
15
作者 林明华 郑斌 +1 位作者 郭建兵 王华 《工程塑料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49-153,共5页
为了提升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的综合性能并拓宽其在抗冲击和高温环境下的应用范围,采用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SMA)和丙烯腈-苯乙烯-丙烯酸酯三元共聚物(ASA)作为改性剂,通过熔融共混技术,制备了PMMA/ASA/SMA三元合金材料。在SMA和AS... 为了提升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的综合性能并拓宽其在抗冲击和高温环境下的应用范围,采用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SMA)和丙烯腈-苯乙烯-丙烯酸酯三元共聚物(ASA)作为改性剂,通过熔融共混技术,制备了PMMA/ASA/SMA三元合金材料。在SMA和ASA总质量分数固定为30%的情况下,研究了SMA含量变化对合金材料力学性能、耐热性能以及组分相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SMA和ASA可显著提升PMMA的断裂伸长率和缺口冲击强度,随着SMA含量的增加,合金材料的拉伸强度和弯曲强度逐渐提升,断裂伸长率先升高后降低,当SMA质量分数为5%时达到最高,较未添加SMA的材料提高32.1%,缺口冲击强度下降,但仍远高于纯PMMA。此外,合金材料的热变形温度与SMA含量成正相关关系,每增加质量分数1%的SMA,热变形温度约提高0.36℃,在SMA质量分数为20%时,热变形温度可提升至103.9℃。SMA的加入有效提高了合金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与未添加SMA的材料相比,添加质量分数20%SMA的合金材料的Tg从122.50℃提升至133.01℃,增幅达10.51℃。此外,合金材料的损耗因子呈现出单一峰值,表明PMMA/ASA/SMA体系具有良好的相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丙烯腈-苯乙烯-丙烯酸酯三元共聚物 合金材料 耐热性能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基丙烯酸六氟丁酯-丙烯酸酯共聚物乳液研究 被引量:23
16
作者 陈艳军 王艺峰 陈沛智 《涂料工业》 CAS CSCD 2005年第9期28-32,共5页
以甲基丙烯酸六氟丁酯、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甲酯为原料合成甲基丙烯酸六氟丁酯-丙烯酸酯共聚物乳液。研究了不同乳化体系对聚合稳定性的影响。用红外光谱(IR)、19F核磁共(NMR)、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及热重分析(TGA)表征乳胶膜结构... 以甲基丙烯酸六氟丁酯、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甲酯为原料合成甲基丙烯酸六氟丁酯-丙烯酸酯共聚物乳液。研究了不同乳化体系对聚合稳定性的影响。用红外光谱(IR)、19F核磁共(NMR)、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及热重分析(TGA)表征乳胶膜结构及热稳定性能,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了乳胶粒的微观形态结构,通过接触角和吸水率表征含氟丙烯酸酯共聚物乳胶膜的表面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丙烯酸六氟丁酯 共聚物乳液 透射电子显微镜 红外光谱 差示扫描量热 热重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不同键合方式合成的Eu-AA-MMA共聚物的表征及荧光性质 被引量:9
17
作者 张秀菊 陈鸣才 +3 位作者 冯嘉春 牛于华 李抢满 贾德民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64-67,共4页
用两种不同的键合方式,即先聚合再络合(先合成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再将铕离子(Eu3+)引入此共聚物)和先络合再聚合(先合成丙烯酸铕,再合成丙烯酸铕-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的方式将稀土元素Eu引入到高分子基体中。采用红外光谱、... 用两种不同的键合方式,即先聚合再络合(先合成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再将铕离子(Eu3+)引入此共聚物)和先络合再聚合(先合成丙烯酸铕,再合成丙烯酸铕-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的方式将稀土元素Eu引入到高分子基体中。采用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和DSC等手段对其结构、物相和热性能进行表征,确定铕与高分子基质发生配位。荧光光谱表明得到的配位聚合物是一种良好的光致发光材料,在紫外光下发出高亮度、单色性的特征红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烯酸 甲基丙烯酸甲酯 共聚物 络合物 稀土光致发光材料 键合方式 合成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烷基酯)高吸油树脂的合成及表征 被引量:18
18
作者 黄凯兵 李钢 +2 位作者 刘春艳 胡旺顺 刘云泉 《石油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841-845,共5页
采用悬浮聚合法制备了聚(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烷基酯)高吸油树脂,考察了甲基丙烯酸烷基酯种类、单体配比、引发剂用量、交联剂用量和分散剂用量对高吸油树脂吸油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m(甲基丙烯酸十二酯)∶m(苯乙烯)=4∶3、引发剂过... 采用悬浮聚合法制备了聚(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烷基酯)高吸油树脂,考察了甲基丙烯酸烷基酯种类、单体配比、引发剂用量、交联剂用量和分散剂用量对高吸油树脂吸油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m(甲基丙烯酸十二酯)∶m(苯乙烯)=4∶3、引发剂过氧化二苯甲酰用量(占单体混和物的质量分数)为0.8%、交联剂二乙烯基苯用量(占单体混和物的质量分数)为0.8%、分散剂聚乙烯醇用量(占单体混和物的质量分数)为3%时,所合成的聚(苯乙烯-甲基丙烯酸十二酯)高吸油树脂对甲苯和三氯甲烷的吸油率分别为13.9,24.6g/g。并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扫描电镜、热重和示差扫描量热法对高吸油树脂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表征结果显示,制得的产物为苯乙烯与甲基丙烯酸烷基酯的共聚物,其使用温度可达1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乙烯 甲基丙烯酸烷基酯 悬浮聚合 共聚物 高吸油树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应型增容剂PS-co-GMA的合成及反应动力学的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高歌 孙洪海 +5 位作者 于晓强 王静媛 马荣堂 屠国力 薛红梅 汤心颐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2,共2页
以过氧化苯甲酰(BPO)为引发剂,利用改进的本体聚合方法制备了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环氧丙酯共聚物(PScoGMA),用红外光谱证实了PScoGMA共聚物的存在,并探讨了聚合温度,聚合时间对聚合物的分子量和转化率... 以过氧化苯甲酰(BPO)为引发剂,利用改进的本体聚合方法制备了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环氧丙酯共聚物(PScoGMA),用红外光谱证实了PScoGMA共聚物的存在,并探讨了聚合温度,聚合时间对聚合物的分子量和转化率的影响,通过以上研究确定了最佳反应条件:反应温度为70℃,反应时间为6h时,可得到性能满意的PScoGMA共聚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乙烯 共聚物 增容剂 GMA 反应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VC与核壳结构聚丙烯酸酯及环氧树脂的共混增韧 被引量:12
20
作者 张保龙 王淑芳 +4 位作者 黄吉甫 丁培元 杜宗杰 宋谋道 张邦华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578-581,共4页
研究发现由分段乳液聚合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制备的三层核壳结构共聚体和少量环氧树脂(含固化剂及促进剂)与PVC在适当配比下共混,可使改性PVC的抗冲击性能明显提高。考察了共混体系的组成与其冲击强度及... 研究发现由分段乳液聚合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制备的三层核壳结构共聚体和少量环氧树脂(含固化剂及促进剂)与PVC在适当配比下共混,可使改性PVC的抗冲击性能明显提高。考察了共混体系的组成与其冲击强度及断裂形态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壳结构 共聚体 环氧树脂 PV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