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民国时期中国古典文论研究界“工诃今人”现象观察
1
作者 刘文勇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24,共11页
民国学界富于批评精神,这一点在民国时期的中国古典文论研究界也表现明显。他们既工诃古人,更工诃今人。他们批评“喜谤前辈”的“今之少年”,批评以西方文艺之眼光与见解检讨国学,批评“衡文及乎异域”的时代现象,批评今之称赞《文心... 民国学界富于批评精神,这一点在民国时期的中国古典文论研究界也表现明显。他们既工诃古人,更工诃今人。他们批评“喜谤前辈”的“今之少年”,批评以西方文艺之眼光与见解检讨国学,批评“衡文及乎异域”的时代现象,批评今之称赞《文心雕龙》的人为庸人,批评今人不能深知韩愈的真精神,批评反传统的“覆古派”。总之,他们既在整体上对现代以来中国古典文论的研究进行批评,又对王国维、章太炎、范文澜、陈钟凡、郭绍虞、罗根泽、陈延杰等具体的古典文论研究者和他们的著作进行批评。无论其批评是对是错,与此前批评界大多温柔敦厚的态度相比,都批评得一针见血,坦率认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学界 中国古典文论研究 工诃今人 文学批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国文学经典之中国化研究范例——中国内地近十年弥尔顿三部曲研究述评(2013—2022)
2
作者 吴玲英 李未雪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3-193,共11页
自1832年弥尔顿进入中国至2012年,中国内地研究弥尔顿三部曲的论文与著作数目逾百,而近十年来(2013—2022)相关研究发展更为迅速:一是研究内容得到纵深性开拓,特别在弥尔顿多重思想之主题探微、恶魔与英雄之人物探讨、多元文化影响之风... 自1832年弥尔顿进入中国至2012年,中国内地研究弥尔顿三部曲的论文与著作数目逾百,而近十年来(2013—2022)相关研究发展更为迅速:一是研究内容得到纵深性开拓,特别在弥尔顿多重思想之主题探微、恶魔与英雄之人物探讨、多元文化影响之风格探索等三个维度;二是研究方法取得开拓式创新,尤其是跨学科交叉探究方法和跨文化研究路径。通过将弥尔顿研究作为外国文学经典之中国化研究范例展开分析和探讨,并指出当下研究存在的拓进空间,希望能为中国内地未来的弥尔顿三部曲研究指明方向,或能为中国的外国文学经典研究提供一定的方法论指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约翰·弥尔顿 弥尔顿三部曲 外国文学经典之中国化研究 中国内地 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危机领导力的理论模型构建:基于中国机长刘传健案例的质性研究 被引量:24
3
作者 郑晓明 郭一蓉 刘争光 《管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2-21,共10页
基于领导力的视角并围绕中国机长刘传健的典型案例,通过收集新闻媒体报道,以及对刘传健本人深度访谈、对管理人员访谈和对专业人员访谈共4类案例研究数据,采用经典扎根理论对转录后近29万字的案例资料进行编码,构建了危机领导力的概念... 基于领导力的视角并围绕中国机长刘传健的典型案例,通过收集新闻媒体报道,以及对刘传健本人深度访谈、对管理人员访谈和对专业人员访谈共4类案例研究数据,采用经典扎根理论对转录后近29万字的案例资料进行编码,构建了危机领导力的概念和结构,最终提出了危机领导力六力(FLIGHT)模型,以此探索危机应对与管理的有效模式。研究结果发现,危机领导力包含6个维度:预警力、担当力、信念力、驾驭力、凝聚力和成长力。最后,将该模型同已有的危机管理模型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并讨论了研究结果的理论意义以及对危机中组织管理的实践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机领导力 案例研究 经典扎根理论 中国机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接受视野中的孟子诗学 被引量:8
4
作者 梁道礼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18,共14页
和孔子、荀子相比,孟子对中国古代文论影响方式的最大不同,乃在《孟子》和孟子诗学中蕴含的思想智慧,是在接受过程中逐渐被中国古代文论发现和吸收的。按"言各有畛"的原则分析孔孟之间诗学主题上的根本变迁,可以看出,孟子&qu... 和孔子、荀子相比,孟子对中国古代文论影响方式的最大不同,乃在《孟子》和孟子诗学中蕴含的思想智慧,是在接受过程中逐渐被中国古代文论发现和吸收的。按"言各有畛"的原则分析孔孟之间诗学主题上的根本变迁,可以看出,孟子"以意逆志"说中可以与西方文论、当代文论相呼应的思想智慧,中国古代文论在接受过程中对"以意逆志"说进行的重大理论改造及其意想不到的后果。中国古代文论对孟子"知言"、"养气"思想智慧的发现和吸收,表明了孟子对中国古代文论"大而化之"的影响方式的思想威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诗学 中国古代文论 接受理论 艺术风格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文论的经学范式 被引量:7
5
作者 李建中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3-79,共7页
事物的起源决定事物的性质,中国文论在其滥觞处与经学同体同构,经学范式建构起中国文论的信仰、观念、谱系、路径、规则、方法和范例。中国文论的经学范式,借用《文心雕龙》的关键词来表述,其要旨有四:一是“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 事物的起源决定事物的性质,中国文论在其滥觞处与经学同体同构,经学范式建构起中国文论的信仰、观念、谱系、路径、规则、方法和范例。中国文论的经学范式,借用《文心雕龙》的关键词来表述,其要旨有四:一是“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的话语行为,二是“弥纶群言,笼圈条贯”的阐释路径,三是“若征圣立言,则文其庶矣”的基本规则,四是“唯文章之用,实经典枝条”的核心理念。诠解并通变中国文论的经学范式,不仅可以重塑三千年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灵魂与体貌,亦能重建21世纪中国文论的知识图谱与话语体系,从而有效回应“世界的中国”(China of the world)视域中的“文艺理论的中国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范式 经学 中国文论 《文心雕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将理论继续下去”——近二十年来国内“后理论”研究综述 被引量:5
6
作者 陈后亮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89-98,共10页
近二十年来,随着"理论终结"的声音被传递到中国,后理论研究渐成学界热点话题。人们似乎普遍认为理论在西方大势已去,中国的理论研究者也必须重新检视我们在过去追随西方理论话语的得失,一方面为国内理论研究谋求新的发展方向... 近二十年来,随着"理论终结"的声音被传递到中国,后理论研究渐成学界热点话题。人们似乎普遍认为理论在西方大势已去,中国的理论研究者也必须重新检视我们在过去追随西方理论话语的得失,一方面为国内理论研究谋求新的发展方向,同时也为中国文论的国际化寻找契机。国内后理论研究主要可被划分为五个话题,包括什么是理论、理论是否已经终结、如何克服文学研究或理论的危机、后理论时代的理论走向以及中国文论国际化等。对现有成果的综合考察可以为国内文学理论的研究和未来走向提供思路。其实,无论是倡导推进文化研究还是回归文本分析,是继续理论的政治化还是回归学术本位,都是把理论进行下去的不同方式,都是在深化理论的反思行为、补偏救弊,让它更好地适应变化了的文学与社会现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理论 理论的终结 文化研究 中国文论国际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方文论在中国的“经”化——20世纪中国文论失语症的内因 被引量:4
7
作者 杨飏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9-21,共3页
文章从宗经意识和“以传释经”的述学方式两个方面寻找20世纪中国文论失语的内因。本文认为,虽然传统经学已经终结,但经学余波仍然存在,在20世纪中国文论领域,这种经学余波主要表现为一种类似于经学的学术现象以及中国述学者根深蒂固的... 文章从宗经意识和“以传释经”的述学方式两个方面寻找20世纪中国文论失语的内因。本文认为,虽然传统经学已经终结,但经学余波仍然存在,在20世纪中国文论领域,这种经学余波主要表现为一种类似于经学的学术现象以及中国述学者根深蒂固的宗经意识、经学情结。在20世纪中国,述学者的宗经意识并不表现为对于中国学术传统经典的执著,而是表现为对于西方学术经典的崇拜与信仰,从而导致述学者在以西方学术经典为主要研究对象和理论依据的学术活动中沿袭了传统经学的以传释经的述学方式,这正是20世纪中国文论“失语症”发生与学术原创性匮乏的内在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论 西方文论 失语症 以传释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玄学“言意之辩”的宗致及其对古代文论的全方位影响 被引量:5
8
作者 梁道礼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18,共14页
在中国文论史上,以突出文学形式锤造为特色的魏晋南北朝文论,实现了一次有重大意义的理论突破。促成这次理论突破的,除“文学自觉”的经验基础之外,“言意之辩”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言不尽意”、“言尽意”虽宗致顿殊,但不是针锋... 在中国文论史上,以突出文学形式锤造为特色的魏晋南北朝文论,实现了一次有重大意义的理论突破。促成这次理论突破的,除“文学自觉”的经验基础之外,“言意之辩”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言不尽意”、“言尽意”虽宗致顿殊,但不是针锋相对的两派,而是在互不相干领域里进行的平行探讨。“言意之辩”对古代文论的影响是全方位的:“言不尽意”论唤起了文学对语言局限性的警觉,“言尽意”论坚定了文学“立言不朽”的信念,“立象尽意,得意忘言”论提升了文学运用语言的境界。“言意之辩”对古代文论的全方位影响,在陆机、刘勰那里得到了最突出的表现。陆机为古代文论的理论建构找到了一条“意、物、文”的贯穿线索,刘勰始终把“文学语言运用经济学”置于文学理论的中心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文论 言意之辩 王弼易学 《文赋》 《文心雕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国文学研究的中国视角 被引量:3
9
作者 刘国清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0-95,共6页
外国文学研究必然也必须有研究者的本土视角。中国的外国文学研究不可缺少中国视角。外国文学研究的中国视角是中国在外国文学研究领域做出的中国贡献。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与文化的大国,中国文化在外传中对国外思想界包括文学界产... 外国文学研究必然也必须有研究者的本土视角。中国的外国文学研究不可缺少中国视角。外国文学研究的中国视角是中国在外国文学研究领域做出的中国贡献。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与文化的大国,中国文化在外传中对国外思想界包括文学界产生影响,外国文学中不乏中国文化元素,从中国文化视域研究外国文学是中国的外国文学研究应倡导和鼓励的中国视角;中国的文论不仅适用于研究中国文学,对于外国文学研究也具有适用性,应深入挖掘中国的文论资源并大力提倡用中国文论研究外国文学,同时,积极推进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化,还要以我为主加快西方文论的中国化,实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做到"推陈出新"并付诸文学研究实践,从而跻身世界外国文学研究的理论话语场。只有坚持中国视角才能克服我们在世界上外国文学研究中的"失语症",才能不惟西方研究是瞻,才能通过发出真正的中国声音,贡献中国独特的研究成果,实现在外国文学研究的多极世界建立起中国特有的不可或缺的一极,最终确立中国在外国文学研究领域重要的世界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国文学研究 中国视角 中国文化视域 中国文论视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学视域下中国文论关键词之词根性考察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建中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1-37,共7页
经学视域下中国文论关键词之词根性考察可分为三大步骤:一是依据传世的五经文本并参照出土的卜辞金文,辨析并厘定关键词之原初释义;二是检阅后经典时代以汉学诂训和宋学章句为代表的经义疏证,梳理并勘订关键词之经学解诠;三是勾连从经... 经学视域下中国文论关键词之词根性考察可分为三大步骤:一是依据传世的五经文本并参照出土的卜辞金文,辨析并厘定关键词之原初释义;二是检阅后经典时代以汉学诂训和宋学章句为代表的经义疏证,梳理并勘订关键词之经学解诠;三是勾连从经部到集部的文献通道,识鉴关键词之经义根性在集部之诗文评中的诗性绽放。中国文论关键词研究的经学视域,对于关键词理论谱系之建构和关键词诠解路径及方法之新创,均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启迪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论 词根性 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化语境中的我国古典文论 被引量:2
11
作者 黄鸣奋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2-18,共7页
我国古典文论之所以具备相对于数字化语境的价值,是由于它所包含的某些理念接触到艺术活动的一般规律,有可能比较直接地用来分析新对象;某些观点虽然系就具体历史条件下特定现象而言的,但对当代文论可能有引申意义;某些命题本来就是比喻... 我国古典文论之所以具备相对于数字化语境的价值,是由于它所包含的某些理念接触到艺术活动的一般规律,有可能比较直接地用来分析新对象;某些观点虽然系就具体历史条件下特定现象而言的,但对当代文论可能有引申意义;某些命题本来就是比喻,完全可以相对自由地派生、衍化。将我国古典文论应用于数字化语境时,必须注意到这种语境自身的特点,防止生搬硬套或食古不化。我国古典文论是由范畴、命题、方法与精神等要素构成的体系。因此,对于上述应用,可以从不同层面加以说明。为了充分发挥我国古典文论在数码时代的作用,必须正确处理它与当代数码科技、数码艺术、数码文论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语境 中国古典文论 数码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世纪文论应会通中西守正创新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岳川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5期29-40,1,共12页
当代中国文化受西方现代和后现代文化艺术的影响,出现了诸多与西方文化相整合的踪迹,使得新世纪的文学理论在出现的症候和危机中延伸着自己的理论维度:文学理论逐渐成为一种包括哲学、社会学、心理学、传媒学于一身的泛文化研究理论;中... 当代中国文化受西方现代和后现代文化艺术的影响,出现了诸多与西方文化相整合的踪迹,使得新世纪的文学理论在出现的症候和危机中延伸着自己的理论维度:文学理论逐渐成为一种包括哲学、社会学、心理学、传媒学于一身的泛文化研究理论;中国文论在长期的跟踪西方话语后已经开始自己的思想转型和新话语建设;文学理论突破自己的专业框架而向其他领域渗透而形成文化互动;后东方主义后殖民主义文学话语从关注文本的小文本阐释(词语、修辞、人物、寓意等),走向关注大文本的文化阐释(阶级、性别、文化、民族、话语压迫、权力运作等);现代性二元对立式的纯思辨的文学理论不再有独霸的话语空间,而是将诗人、小说家、散文家活生生的体验和大众审美世俗化情绪吸纳升华为守正创新的理论。这为新时期中国文艺理论的自我创新和理论反省,提出了若干新的问题,需要潜心分析和分别厘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论 会通中西 经典 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艺心理学的研究出路:三位一体的研究模式 被引量:1
13
作者 彭彦琴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3期84-89,共6页
当前文艺心理学走出困境的出路就是采用三位一体的研究模式 ,而中国古典文艺心理学应是这个新模式的灵魂所在 ,对中国古典文艺心理学进行深入研究就成了我们目前探寻出路的关键。中国古典文艺心理学的具体研究也是遵循着三位一体研究模... 当前文艺心理学走出困境的出路就是采用三位一体的研究模式 ,而中国古典文艺心理学应是这个新模式的灵魂所在 ,对中国古典文艺心理学进行深入研究就成了我们目前探寻出路的关键。中国古典文艺心理学的具体研究也是遵循着三位一体研究模式—一以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统摄西方文艺心理学众多理论 ,从中国古典文艺心理学中吸取养分 ,寻求补充 ,这样才能使困境中的文艺心理学获得深入、持久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规范性 学科体系 中国 古典文艺心理学 马克思主义文艺观 西方文艺 心理学 研究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刘勰的“六观”说与中国古典诗词翻译批评 被引量:2
14
作者 冯全功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1年第5期132-146,共15页
中国古典文论源远流长,资源丰富,可以为中国特色翻译理论建设提供最为肥沃的土壤。本文以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的“六观”说和黄维樑的现代解释为基础,尝试构建一个中国古典诗词翻译批评的操作框架,包括位体、事义、置辞、宫商、奇... 中国古典文论源远流长,资源丰富,可以为中国特色翻译理论建设提供最为肥沃的土壤。本文以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的“六观”说和黄维樑的现代解释为基础,尝试构建一个中国古典诗词翻译批评的操作框架,包括位体、事义、置辞、宫商、奇正和通变6个层面,并结合古典诗词翻译的特殊性,提出一些具体的论题与切入视角。从“六观”视角进行古典诗词翻译批评,既可从宏观层面切入,也可从具体个案着手,但都需以博观和精阅为前提。其中个案分析还应注意在“六观”中有所侧重,善于发现译诗的独特价值,不宜面面俱到、平均用力。作为批评方法,“六观”说也有望为整个文学翻译批评提供操作路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勰 “六观”说 中国古典诗词 翻译批评 文心雕龙 文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散文与经学关联视野中韩愈文道观的本体论内涵及意义——兼与刘勰、朱熹文道观比较 被引量:1
15
作者 宁俊红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1-37,共7页
韩愈在汉代经学向宋明理学转型的背景下从形而上的角度探讨儒"道",具有探求本体的意义。通过与刘勰、朱熹等人文道观的比较可以看出,韩愈"修其辞以明其道"的论述中,道与文依附于"君子"这个实体真正形成... 韩愈在汉代经学向宋明理学转型的背景下从形而上的角度探讨儒"道",具有探求本体的意义。通过与刘勰、朱熹等人文道观的比较可以看出,韩愈"修其辞以明其道"的论述中,道与文依附于"君子"这个实体真正形成了本末、体用关系,"道"是君子对人生、社会的理想和精神追求,"文"则是对这种追求的表达,形成了真正的文学本体论。这样的文学本体观念不仅使韩愈等人散文创作获得成功,也在后世乃至当代得到延续,为我们认识和继承古代散文的传统、更好地把握散文发展的古今演变提供了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愈 散文 经学 文道论 本体论 刘勰 朱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阐释学视角下中国文论外译研究--以《文心雕龙》三个英译本为例 被引量:1
16
作者 戴文静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0年第6期68-81,共14页
作为中华文论龙祖的《文心雕龙》被公认为最宜优先成为重新诠释、现代应用、向外输出的文学理论。本文通过梳理《文心雕龙》的译介谱系,考察《文心雕龙》三个代表性译本,发现施友忠采取的“译释并举”和宇文所安采取的“译评相融”的翻... 作为中华文论龙祖的《文心雕龙》被公认为最宜优先成为重新诠释、现代应用、向外输出的文学理论。本文通过梳理《文心雕龙》的译介谱系,考察《文心雕龙》三个代表性译本,发现施友忠采取的“译释并举”和宇文所安采取的“译评相融”的翻译策略侧重于译本的学术性阐释,使其具有较高的文学性及学术价值,更易引起海外学界及汉学家的关注和探讨,有助于推进《文心雕龙》海外传译的经典化进程,为中西文论的平等对话铺设道路;而偏向于大众读者优先的黄兆杰倾向于采用文化性阐释策略,更侧重于译本的现代审美价值及文化取向,他的译本优雅可读,通俗易懂,对《文心雕龙》海外传译的普及化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文心雕龙》译声复调,针对不同读者对象的各译本互为补充,不同层次译本的复调调和可以满足不同审美层次受众的需求,有利于中国古代经典文论在异域的传播与接受,为海外龙学研究提供了有力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 中国文论 译介 阐释 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我作对的文学理论——2005年文艺学前沿研究报告
17
作者 吴子林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11,共6页
2005年,文艺学界围绕“文学研究的文化转向”、“文学经典的终结”、“文学与图像的战争”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论争。这些论争解构有余,建构不足,甚至不顾基本文学事实。文学理论的自我作对者,尚未诀别“稗贩”西学的历史。所谓的“热点... 2005年,文艺学界围绕“文学研究的文化转向”、“文学经典的终结”、“文学与图像的战争”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论争。这些论争解构有余,建构不足,甚至不顾基本文学事实。文学理论的自我作对者,尚未诀别“稗贩”西学的历史。所谓的“热点”,在某种程度上,是“文化研究”者人为制造的。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中国现实中提炼出真问题,才可能有真正的学术创造或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研究 文学理论 文学经典 2005年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文论之论圆
18
作者 李家骧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08-112,共5页
中西文论之论圆是一种大量而广泛的现象,学界却无比较角度的专文论列;探讨这一问题对于考察中西方的审美意识、继承和发扬文论遗产、开辟文学与数学的关系这一交叉学科、加强文化交流都有重要意义。中西文论之论圆有其共同处:在表示意... 中西文论之论圆是一种大量而广泛的现象,学界却无比较角度的专文论列;探讨这一问题对于考察中西方的审美意识、继承和发扬文论遗产、开辟文学与数学的关系这一交叉学科、加强文化交流都有重要意义。中西文论之论圆有其共同处:在表示意味上有象征性,在认知感受上有审美性,在理论指向上有哲理性。但它们也有差异处:中方重韵致、格调,西方重形态、数理。其同是由于文学与数学的关系,其异是中西方的艺术特点、思维惯性、文化传统所造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文论 论圆 共同处 差异处 原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华夏神话天文学与中国多民族国家的比较文学研究
19
作者 代云红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7-47,共11页
当前中国比较文学研究正在发生的方向性变化,就是从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文化特性,以及中国文学的多族群性和多源性构成等方面对中国多民族国家的文学做深入思考与研究。中国神话学与天文考古学领域的研究成果表明,华夏神话天文学是中... 当前中国比较文学研究正在发生的方向性变化,就是从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文化特性,以及中国文学的多族群性和多源性构成等方面对中国多民族国家的文学做深入思考与研究。中国神话学与天文考古学领域的研究成果表明,华夏神话天文学是中国历史文化与文学之源,也是中国历史文化与文学之本。从中国多民族国家比较文学研究的历史视域、比较视野和全球眼光来看,华夏神话天文学理应成为中国多民族国家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基石或出发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文学 多民族国家 大文学理论 文学人类学 神话天文学 神异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视域中的古代文论
20
作者 张晶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74-76,共3页
本文提出,应该在当代社会生活和文化思考的立场上来看待古代文论,会觉得古代文论大有升值的可能,关键在于我们是不是能够以真正的当代思维、当代视域看待古代文论。当代艺术许多种类都是以视觉的方式呈现,古代文论的底蕴是时时闪烁其中... 本文提出,应该在当代社会生活和文化思考的立场上来看待古代文论,会觉得古代文论大有升值的可能,关键在于我们是不是能够以真正的当代思维、当代视域看待古代文论。当代艺术许多种类都是以视觉的方式呈现,古代文论的底蕴是时时闪烁其中的。中国古代文论的体系流变性和贯通性,是当代文艺学吸纳古代文论以建构新框架的重要条件。古代文论的精髓,更多地内在于我们的文学艺术创作之中。中国古代文论和美学的观念,已经成为一种无意识的原型,潜移默化地在艺术家的头脑和艺术语言中存在并且不断地生发出来。古代文论并非与当代的文学艺术隔绝,确乎是活在当代的艺术创作之中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视域 古代文论 文学艺术创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