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46篇文章
< 1 2 4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40年粤港澳大湾区水资源演变与生态环境格局变化 被引量:2
1
作者 赵良杰 王莹 +4 位作者 栾崧 杨杨 吴树诚 王喆 李录娟 《中国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5-231,共17页
【研究目的】受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亟需深化对粤港澳大湾区水资源演变规律的认识,以期为实现区域水资源的可持续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研究方法】本文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历史文献资料的深度挖掘以及多源水资源... 【研究目的】受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亟需深化对粤港澳大湾区水资源演变规律的认识,以期为实现区域水资源的可持续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研究方法】本文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历史文献资料的深度挖掘以及多源水资源监测数据,全面分析大湾区自1980年以来近40年间的水文、降水、地表覆盖等水资源环境格局变化及其区域分异规律。【研究结果】大湾区水资源状况总体上呈现"西多东少、北多南少"的分布特征,1980—2022年平均气温22.2℃,降雨2022.1 mm,主要变化周期约4.1 a。西江、北江、东江干流平均径流量分别为11231.09 m^(3)/s、1479.63 m^(3)/s、809.42 m^(3)/s,径流变差系数介于0.19~0.27,气候格局呈现出暖湿化的趋势,水体总量出现减少趋势,植被覆盖整体上升但局部出现退化,显著退化面积6225.98 km^(2),改善面积9537.31 km^(2);水体(含湿地)面积变化速率呈现“缓慢萎缩−加速萎缩−稳步增长−缓慢增长”的阶段性特征。【结论】提出具有开发远景的41处应急备用水源地,允许开采量达234.26万m^(3)/d。大湾区具有水资源与经济发展的不协调、水生态服务功能退化、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及以地表水为主的供水水源结构单一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演变 应急备用水源 地质环境动力 气候变化 水文地质调查工程 粤港澳大湾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塔对不同类型回击辐射场增强效应的差异 被引量:1
2
作者 陈绿文 吕伟涛 +7 位作者 马颖 张义军 陈绍东 殷启元 颜旭 杨敢 齐奇 武斌 《应用气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30-541,共12页
为了探究广州塔对不同类型地闪回击辐射场增强效应的差异,将2024年广州塔11个下行闪电中的11次首次回击和23次继后回击以及21个上行闪电中的60次继后回击的电流峰值直接测量结果与相应的粤港澳闪电定位系统反演结果进行对比,并对广州塔... 为了探究广州塔对不同类型地闪回击辐射场增强效应的差异,将2024年广州塔11个下行闪电中的11次首次回击和23次继后回击以及21个上行闪电中的60次继后回击的电流峰值直接测量结果与相应的粤港澳闪电定位系统反演结果进行对比,并对广州塔首次回击和继后回击的辐射场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下行闪电首次回击电流峰值反演值与直接测量值比值的算术平均值(中值)为2.1(2.1),不管是下行闪电还是上行闪电,其继后回击的对应值均为2.8(2.8)。广州塔对首次回击电磁辐射场的增强效应明显低于继后回击。对于广州塔首次(继后)回击,电流峰值反演值与直接测量值的比值与电流峰值大小呈负(正)相关。模拟结果显示,广州塔对上行连接先导长度超过100 m的首次回击的电磁辐射场增强效应明显低于上行连接先导长度仅为5 m时的继后回击。广州塔首次回击发生前的长上行连接先导可能是导致广州塔对首次回击电磁辐射场的增强效应低于继后回击的关键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州塔 回击 雷电流 雷击电磁辐射场 增强效应 粤港澳闪电定位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旅文商融合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阐释与政策创新——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 被引量:4
3
作者 周良君 冯晓露 董国忠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3,共13页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与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体旅文商融合已成为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从创新驱动理论、产业融合理论的视角,阐释体旅文商融合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基础。基于对2016-2023年粤...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与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体旅文商融合已成为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从创新驱动理论、产业融合理论的视角,阐释体旅文商融合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基础。基于对2016-2023年粤港澳大湾区国家及地方政策的系统梳理,从政策主体、政策目标、政策工具和政策协同四个维度分析其政策创新路径,构建政策创新的理论分析框架。通过构建体旅文商融合与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数,量化评估政策效果,发现体旅文商融合对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推动作用。基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实践,从激发基层主动创新、深化区域协同发展、优化政策工具设计、强化技术创新赋能等方面提出体旅文商融合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旅文商融合 政策创新 体育产业 高质量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融合助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作用机制、现实困境与实现路径 被引量:2
4
作者 周良君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1,共11页
在国家政策和大湾区规划的指引下,粤港澳大湾区(简称“大湾区”)体育产业正围绕着“产业融合”构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该研究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在厘清大湾区产业融合与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逻辑关系的基础上,构建了... 在国家政策和大湾区规划的指引下,粤港澳大湾区(简称“大湾区”)体育产业正围绕着“产业融合”构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该研究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在厘清大湾区产业融合与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逻辑关系的基础上,构建了大湾区产业融合助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制,即通过资源整合、要素渗透、市场叠加、业态耦合与规制创新,促进体育产业资源配置优化、产业能级提升、市场空间拓展、业态融合创新与保障体系完善,进而推动体育产业发展的动力变革、效率变革与质量变革,实现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大湾区产业融合助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困境主要表现在产业融合层次较浅、区域联动发展乏力、体制机制保障不够、人才结构性短缺、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等方面。据此,提出了大湾区产业融合助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优化顶层设计,完善产业融合体制机制;强调需求驱动,明确产业融合方向;深化数字技术和人才赋能,加快高端要素集聚与流动;培育龙头企业,增强产业融合驱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产业融合 高质量发展 体育产业 需求驱动 数字化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粤港澳大湾区“三生空间”转型对旅游业碳排放环境负荷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毕斗斗 张宇嘉 贾振立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8-158,共11页
基于200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与2000—2019年旅游业数据,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及土地城镇化水平,分析粤港澳大湾区“三生空间”转型及旅游业碳排放环境负荷的时空演化特征,探究粤港澳大湾区“三生空间”转型对旅游业碳排放环境负荷影... 基于200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与2000—2019年旅游业数据,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及土地城镇化水平,分析粤港澳大湾区“三生空间”转型及旅游业碳排放环境负荷的时空演化特征,探究粤港澳大湾区“三生空间”转型对旅游业碳排放环境负荷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三生空间”转型显著,生产、生活空间扩张伴随生态空间萎缩。(2)旅游业碳排放环境负荷长期高位,距碳中和目标差距明显,但已显现下降趋势。(3)“三生空间”转型对旅游业碳排放环境负荷呈增负与减负双模式,农业生产空间向水域及林地生态空间转化减负效果最突出。土地城镇化水平与旅游业碳排放环境负荷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EKC)整体呈“U”型曲线,但城市间存在“U”型、倒“U”型及“L”型分异特征;土地城镇化与旅游业碳排放负荷持续强脱钩且呈现显著空间关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三生空间”转型 旅游业碳排放环境负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粤港澳大湾区跨边界产学合作中的高校角色定位及其演化
6
作者 胡欣悦 林绮薇 +1 位作者 范纹郡 汤勇力 《科技进步与对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7-68,共12页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我国重大国家战略,但其内部发展仍然存在不均衡问题,加强粤港澳跨边界产学合作能够有效破解区域边界壁垒,促进大湾区科创一体化发展。基于2010-2021年粤港澳高校合作专利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构建协同创新网络,...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我国重大国家战略,但其内部发展仍然存在不均衡问题,加强粤港澳跨边界产学合作能够有效破解区域边界壁垒,促进大湾区科创一体化发展。基于2010-2021年粤港澳高校合作专利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构建协同创新网络,聚焦跨边界产学互动中的高校角色,依据其桥接方式从两个维度对高校角色进行分析,结合合作关系强度对高校角色进行划分,重点识别出跨边界产学合作中的守门人角色,并进一步探讨高校角色演化趋势。分析结果表明:粤港澳大湾区产学合作网络中高校扮演多种角色,其中,守门人角色尚缺乏;不同区域高校的角色分布、合作倾向以及角色演化路径均存在差异,其中,广东高校倾向于开展本地合作,港澳高校在跨边界合作中的参与度有待提高,粤港澳跨边界创新合作有待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边界产学合作 高校角色 角色演化 粤港澳大湾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建跨海通道对粤港澳大湾区旅游景点可达性空间格局的影响--以港珠澳大桥和深中通道为例
7
作者 张高军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1-100,共10页
要建设宜游湾区,就需要进一步评估珠江口的跨海通达性,以更好地解决湾区东西两岸的联结问题。利用成本加权栅格法,从等时圈面积变化、日常可达性、加权平均旅行时间和旅游经济联系强度4个方面,以港珠澳大桥和深中通道为例(以下简称“一... 要建设宜游湾区,就需要进一步评估珠江口的跨海通达性,以更好地解决湾区东西两岸的联结问题。利用成本加权栅格法,从等时圈面积变化、日常可达性、加权平均旅行时间和旅游经济联系强度4个方面,以港珠澳大桥和深中通道为例(以下简称“一桥一通道”),分析新建跨海通道对粤港澳大湾区旅游景点可达性的影响。研究得出:1)在一定空间范围内,旅游景点可达性提升存在边际递减效应,且提升效应以跨海通道的起止点为中心距离衰减,大湾区可达性提升的主要矛盾由绝对值提升转变为控制区域差距扩大和结构失衡问题;2)一桥一通道对旅游可达性的影响主要集中在珠江口东西两岸,中部地区效果不明显,其中港珠澳大桥主要提升大湾区2 h交通圈面积,深中通道主要提升1 h交通圈面积;3)从景点可达性看,一桥一通道大幅增加了珠江东西两岸1 h可达景点数量,使大湾区环珠江口地区能够形成较为紧密的旅游圈,整体景点可达性从1.20 h压缩至1.12 h,肇庆、江门、惠州是短板;4)以旅游经济联系强度衡量大湾区的旅游经济格局变化,发现一桥一通道并未改变广佛、深港、珠澳三核心组团格局,而且进一步巩固了三者的集聚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达性 跨海通道 港珠澳大桥 深中通道 粤港澳大湾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度逻辑视角下粤港澳合作办学高校的组织性质、特征与发展策略
8
作者 董凌波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7-34,共8页
基于对新制度主义强调组织趋同的批判,制度逻辑理论提出个体和组织处于多重制度系统,既受到多重制度秩序的影响,又具有能动性。粤港澳合作办学高校由于其所处的特殊区域和承担的特殊使命而面临包括市场、科层、专业、政治、国家、文化... 基于对新制度主义强调组织趋同的批判,制度逻辑理论提出个体和组织处于多重制度系统,既受到多重制度秩序的影响,又具有能动性。粤港澳合作办学高校由于其所处的特殊区域和承担的特殊使命而面临包括市场、科层、专业、政治、国家、文化和社区等制度逻辑的影响。多重制度逻辑影响下的粤港澳合作办学高校是典型的混合型组织,具有不同于一般高校的组织特征,包括特殊时空场域带来较高的制度复杂性、学校法律地位与类别存在不确定性以及多重组织目标与多重个体身份的分歧与冲突。粤港澳合作办学高校应当采取以下发展策略:“及时出台相关政策,重新界定粤港澳合作办学高校的办学性质”“积极发挥组织能动性,寻求多重制度逻辑下的组织发展空间”“有效利用制度差异张力,实现粤港澳合作办学高校制度创新”“基于区域发展需求多元化,拓展粤港澳合作办学高校的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职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度逻辑 粤港澳合作办学高校 组织性质 组织特征 发展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据跨境流动机制赋能新质生产力研究——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
9
作者 徐斌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6-53,共8页
近年来,政府和企业正积极探索数据跨境流动机制,以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求,推动数字经济健康发展。数据跨境流动机制通过劳动者、劳动对象与劳动资料的优化组合、生产要素的创新配置、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这三个维度促进区域内的数据... 近年来,政府和企业正积极探索数据跨境流动机制,以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求,推动数字经济健康发展。数据跨境流动机制通过劳动者、劳动对象与劳动资料的优化组合、生产要素的创新配置、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这三个维度促进区域内的数据共享和利用,从而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在因地制宜提升新质生产力方面,仍然面临技术基础设施不足、法律法规待完善、人才短缺、数字鸿沟等方面的关键挑战。通过技术创新、优化法规环境、创建公有数据及统一数据标准、培养数字人才等具体措施,可以提升新质生产力的效率和质量,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数据跨境流动 粤港澳大湾区 政治经济学 智能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粤港澳大湾区一流中文教师教育体系建设:现状与路径
10
作者 朱旭东 罗仁杰 刘丽莎 《语言战略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8-86,共19页
粤港澳大湾区一流中文教师教育体系是国际一流湾区建设的重要部分。通过对公开发布的文件、数据等文献资料,从中文教师教育院校机构、学科专业、课程、师资队伍和人才培养5个角度进行数据挖掘和内容分析,我们发现当前大湾区中文教师教... 粤港澳大湾区一流中文教师教育体系是国际一流湾区建设的重要部分。通过对公开发布的文件、数据等文献资料,从中文教师教育院校机构、学科专业、课程、师资队伍和人才培养5个角度进行数据挖掘和内容分析,我们发现当前大湾区中文教师教育体系建设呈现异质性与非均衡性特征。具体表现在:中文教师教育院校资源不均衡,师范院校主体地位不突出;中文教师教育专业整体水平有待提升,学科基础相对薄弱;中文教师教育课程结构及内容相似,呈现差异化课程取向;中文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内部差异大,高水平师资有待加强;高层次中文教师教育人才培养不足,难以满足本地师资需求。据此提出以下建设路径:完善以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综合大学共同参与的一流中文教师教育体系;以中文教师教育学科重构为引领,促进一流中文教师教育专业建设;形成具有粤港澳大湾区“新师范”特色的一流中文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建设高水平、专业化、大中小跨界合作的一流中文教师教育者队伍;强化研究生层次一流中文教师教育人才的协同培养与湾区内部流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教师教育体系 中文教师教育 学科教师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港珠澳大桥北侧沿线中华白海豚栖息地利用及保护建议 被引量:1
11
作者 黄志雄 温华 +6 位作者 陈涛 王新星 陈宇健 陈希 肖尤盛 张朝明 方亮 《南方水产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8-34,共7页
为了解在港珠澳大桥建成后,中华白海豚(Sousa chinensis)对大桥水域北侧栖息地的利用情况,及其可能穿越大桥的潜在通道。在大桥北侧沿线水域布置了A、B、C、D 4个固定被动声学监测位点,总共进行了2 947 h的声学录音。在4个监测位点发现... 为了解在港珠澳大桥建成后,中华白海豚(Sousa chinensis)对大桥水域北侧栖息地的利用情况,及其可能穿越大桥的潜在通道。在大桥北侧沿线水域布置了A、B、C、D 4个固定被动声学监测位点,总共进行了2 947 h的声学录音。在4个监测位点发现中华白海豚声学事件的概率分别为15.31%(A)、17.30%(B)、8.97%(C)、5.85%(D),表明大桥北侧沿线水域依然是中华白海豚的重要栖息地,且其活动存在时空差异。在不同监测位点发现的中华白海豚声学事件并无明显的昼夜差异。在桥梁结构的A、B和C 3个监测位点,低潮位阶段发现中华白海豚的概率分别为1.56%、1.82%和0.78%,均高于高潮位阶段(0.94%、1.56%和0.26%);A和B点在涨潮和落潮阶段发现中华白海豚的概率相近,但C和D点在涨潮阶段的发现概率分别为4.55%和3.64%,均高于落潮阶段(3.12%和1.30%),表明潮汐变化对中华白海豚在桥梁结构水域的栖息地选择上有一定影响且存在空间差异。根据声学监测结果推测,A和B点之间的水域可能是中华白海豚穿越大桥的重要区域,建议加强对该区域的巡查和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白海豚 港珠澳大桥 被动声学监测 栖息地利用 珠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潜力-连通度-韧性”的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生态风险适应能力评估与提升策略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欣妍 王辰星 +1 位作者 张英男 严岩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047-3061,共15页
全球气候变化、城市人口的增加和活动强度的加剧、以及城市系统的脆弱性使得城市化区域生态风险防控变得越来越重要,加强主动适应性管理以提高风险适应能力是城市化区域应对生态风险的核心。然而,适应性应用的研究尚未形成涵盖风险应对... 全球气候变化、城市人口的增加和活动强度的加剧、以及城市系统的脆弱性使得城市化区域生态风险防控变得越来越重要,加强主动适应性管理以提高风险适应能力是城市化区域应对生态风险的核心。然而,适应性应用的研究尚未形成涵盖风险应对全过程的系统体系。从适应性视角提出了基于“潜力-连通度-韧性”的三维城市化区域生态风险分析框架,采用主成分分析评估粤港澳大湾区全过程、多尺度的生态风险适应能力,基于适应性循环表征城市发展阶段特征。结果表明,大湾区城市群的生态风险适应能力总体处于中等水平,空间格局表现出由周围山区向中心和东南城市建成区降低的趋势,大湾区中部和东南部地区适应能力低值区占比达到7.70%,主要涉及适应性循环中重组阶段的城市,包括澳门特别行政区、佛山市、东莞市、中山市、深圳市和广州市,面临较强的极端高温、内涝、景观破碎化等风险,建议该区域可作为重点防控区,优先加强风险防范和保护措施。实证研究显示,建立的三维评估框架能够更好的反映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动态变化对城市化区域生态风险适应能力的影响,为加强城市化区域生态风险全过程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区域生态风险 风险评估 适应性管理 全过程管理 粤港澳大湾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技术抑或制度: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一体化进程的约束瓶颈及路径调适
13
作者 王轶珍 张庆晓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8-24,共7页
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一体化是政府间公共服务合作的重要表现形式。制度及技术是影响大湾区高等教育一体化的重要因素。大湾区高等教育一体化面临的制度约束表现为国家认同感缺乏、高等教育治理结构差异大、政策制度配套缺乏;技术约束... 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一体化是政府间公共服务合作的重要表现形式。制度及技术是影响大湾区高等教育一体化的重要因素。大湾区高等教育一体化面临的制度约束表现为国家认同感缺乏、高等教育治理结构差异大、政策制度配套缺乏;技术约束表现为课程标准不一、数据跨境流动不畅、人员跨境流动限制。为此,大湾区应以制度创新为突破口,提高大湾区高等教育一体化的技术治理能力,主要体现在夯实公共价值、优化治理体系、加强政策制度有效供给、制定统一的课程标准、促进人才多向流动、统一技术标准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高等教育一体化 制度 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40年粤港澳大湾区生态安全评价及驱动力分析
14
作者 李桥 李贺 +1 位作者 黄翀 刘庆生 《生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1-142,共12页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我国城市群的典型代表,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中具有重要地位。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ressure-State-Response)模型,从生态、资源、人文三个方面选取18个指标因子构建大湾区生态安全评价体系,利用熵权耦合灰色关联度...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我国城市群的典型代表,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中具有重要地位。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ressure-State-Response)模型,从生态、资源、人文三个方面选取18个指标因子构建大湾区生态安全评价体系,利用熵权耦合灰色关联度法计算权重,结合综合评价、空间探索分析等方法,对大湾区1980—2020年的生态安全时空分布特征及演变规律进行评价,并借助地理探测器探讨了影响大湾区生态安全异质性的主要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大湾区生态安全在时间上呈现“缓慢—快速—缓慢”降低趋势,以2000—2010年降幅最大;在空间上表现为四周高、中间低的分布态势。(2)大湾区生态安全空间自相关程度高,高高聚集主要集中在肇庆西北部、惠州东部和北部、广州东北部等地区,以上区域含有大量林地及自然保护区,应当重点保护;低低聚集分布在佛山、东莞、深圳、广州西南部及中山北部等地区,以上区域人类活动密集,应当合理规划用地、大力发展第三产业。(3)1980年以来,大湾区生态安全综合指数逐渐降低,主要受到人为干扰、土地利用、区域开发、生物丰度、林地覆盖和生态弹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生态安全 熵权耦合灰色关联度法 空间探索分析 地理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适应性理论的粤港澳大湾区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15
作者 王欣妍 冯启源 +1 位作者 王辰星 严岩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5769-5782,共14页
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使城市化区域面临高度不确定且复杂的生态风险,通过构建具有适应性的生态安全格局是重要的应对基础和保障条件。将生态适应理论融入生态网络要素的识别过程中,基于“潜力-连通度-韧性”三维框架,分别表征... 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使城市化区域面临高度不确定且复杂的生态风险,通过构建具有适应性的生态安全格局是重要的应对基础和保障条件。将生态适应理论融入生态网络要素的识别过程中,基于“潜力-连通度-韧性”三维框架,分别表征生态网络要素的多功能性、生态系统服务流动的连通性、生态系统过程的连续性以及应对生态风险的缓冲能力和恢复能力,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构建适应性视角下的生态安全格局。结果显示,生态源地共396个,分布在西部和东北部,总面积22223km2(占区域40.03%);识别生态廊道227条,总长度4034.61km,由中心建成区向外辐射,包括外围呈现环状分布的廊道和贯穿中部城市建成区的长距离廊道;生态夹点24个,分布在中部的河网和南部海岸带的中长距离廊道上(33.33%分布于水体);生态障碍点51个,分布在中部的长距离廊道上(56.86%分布于建设用地)。构建了“北山南海三江水廊网”的生态安全格局,以北部山地生态屏障与南部海洋生态屏障的生态涵养和东江、西江、北江、贯穿中部人类活动密集区域的多条廊道以及港口等的生态连通为主。进一步阐述了要素分布、分类及相应的生态功能,提出了针对当前规划及管控政策的补充建议。通过引入对生态系统适应性的综合考量,提出了构建更具适应性的生态安全格局的识别体系,提升了建成区廊道的识别精度,更加明确了保障生态安全的具体途径和目标,为后续的生态保护修复、空间格局优化和环境政策调整等工作提供理论和方法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适应性 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网络 生态风险 粤港澳大湾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维流视角下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网络结构分析
16
作者 卢婉婷 刘艳芳 +2 位作者 安睿 杨佳明 刘洋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2-118,共7页
采集粤港澳大湾区经济、交通和信息多维流数据,加权叠加构建综合网络,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从点、线、面全方位解析4种网络的联系特征和空间结构。结果表明:(1)各网络呈现明显的多中心结构,网络中心节点集中于广深港莞,各节点辐射/聚集能... 采集粤港澳大湾区经济、交通和信息多维流数据,加权叠加构建综合网络,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从点、线、面全方位解析4种网络的联系特征和空间结构。结果表明:(1)各网络呈现明显的多中心结构,网络中心节点集中于广深港莞,各节点辐射/聚集能力差距较大,空间上东多西少;(2)区域经济、交通和信息联系不平衡,综合网络以“佛广莞深港”为核心骨架,珠西城市对外联系薄弱;(3)各城市子群存在较明显的政策边界和地理边界效应,区域协同性有待加强;(4)多维网络整体以广深港莞为核心呈三大圈层分布,外围圈层缺乏区域增长极。未来可通过多极化、网络协调化和“去边界化”措施,促进城市群协调联动和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维流 网络结构 综合网络 社会网络分析法 粤港澳大湾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粤港澳大湾区并发复合灾害敏感性评估
17
作者 徐峥辉 王伟 +1 位作者 宋月 黄莉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9-107,共9页
为精确评估粤港澳大湾区并发复合灾害的敏感性,构建了崩塌滑坡并发复合灾害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建立并推导了考虑并发复合灾害空间维度叠加效应的敏感性评估模型。结果表明:粤港澳大湾区滑坡崩塌并发复合灾害高敏感区在怀集县、封... 为精确评估粤港澳大湾区并发复合灾害的敏感性,构建了崩塌滑坡并发复合灾害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建立并推导了考虑并发复合灾害空间维度叠加效应的敏感性评估模型。结果表明:粤港澳大湾区滑坡崩塌并发复合灾害高敏感区在怀集县、封开县等湾区西北部地区和龙岗区、惠城区等湾区东北部地区集中分布,低敏感区在三水区、南海区等湾区中部地区和台山市、恩平市等湾区西南部地区集中分布,较高敏感区、中敏感区、较低敏感区主要作为过渡区零星散布于高、低敏感区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发复合灾害 敏感性 滑坡崩塌 评估模型 卷积神经网络 粤港澳大湾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研究进展与展望
18
作者 崔学刚 史雅娟 +1 位作者 马海涛 苗毅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7-107,共11页
在国内外形势发生新变化、“一国两制”迈入新阶段等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成为研究热点。基于综合视角梳理大湾区协同发展研究进展可知:从多元化协同机制看,侧重自上而下的宏观协同机制研究,自下而上的微观协同机制研究有待深化... 在国内外形势发生新变化、“一国两制”迈入新阶段等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成为研究热点。基于综合视角梳理大湾区协同发展研究进展可知:从多元化协同机制看,侧重自上而下的宏观协同机制研究,自下而上的微观协同机制研究有待深化;从多尺度协同模式看,内外尺度联动模式研究分析了内部协同结构及对外协同开放两方面,特殊功能区协同效应及与国内国际大市场联动效应研究有待深化,时空尺度演化模式研究揭示了传统发展模式转变态势及空间分异特征,有待从培育内生动力、推进空间均衡等方面开展对策分析;从多要素协同类型看,已开展人才、土地、基础设施等生产要素协同配置、现代产业协同发展及人地要素协同优化研究,生产要素跨境协同优化配置、相关产业规则衔接及人地关系多因素影响解析、跨尺度作用机制、系统性调控等研究有待深化。为促进新时代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应重点从五方面深化既有研究:增强协同发展关键环节和路线图研究,解析大湾区高质量发展联动机制;强化跨境制度协同机制研究,加强大湾区整体协同及深港、琴澳等重点合作;重视自下而上的微观协同机制研究,聚焦民心相通、民生畅通、文化相联等重要抓手;聚焦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战略需求,深化内外尺度联动模式系统性集成研究;统筹发展和安全,强化多要素韧性监测预警及协同调控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协同发展 研究进展 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粤港澳大湾区“医教研产”跨境一体化模式探究——以广州市为例 被引量:1
19
作者 艾希 夏青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7-211,共5页
粤港澳大湾区在迈向深度一体化的过程中,“医教研产”跨境一体化显得尤为重要。以广州市为核心案例,深入分析粤港澳大湾区“医教研产”跨境一体化的现实情况。通过深度访谈法,收集医生、医学院教师、医学生、科研人员、药械生产机构等... 粤港澳大湾区在迈向深度一体化的过程中,“医教研产”跨境一体化显得尤为重要。以广州市为核心案例,深入分析粤港澳大湾区“医教研产”跨境一体化的现实情况。通过深度访谈法,收集医生、医学院教师、医学生、科研人员、药械生产机构等多方面意见和数据,以识别和分析影响跨境一体化进程的核心因素,如政策支持、资本流动、技术创新、人才交流等。依托共生理论,构建“医教研产”跨境一体化模式,该模式旨在深化区域内各方主体间的协同与合作,通过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流,进一步激发整体的创新活力和竞争优势,为粤港澳大湾区提供一种新的发展路径,也为其他区域的“医教研产”一体化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共生理论 医疗 区域一体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体育赛事与国家认同建构——基于岭南文化的集体记忆
20
作者 高鸿辉 陈灿 王美霞 《体育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6-52,共7页
从集体记忆视角切入,通过分析岭南文化中集体记忆重构路径及国家认同的转化过程,探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体育赛事中强化岭南文化中的集体记忆与国家认同的关系,探究岭南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传承和创新传播岭南文化有益于增强... 从集体记忆视角切入,通过分析岭南文化中集体记忆重构路径及国家认同的转化过程,探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体育赛事中强化岭南文化中的集体记忆与国家认同的关系,探究岭南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传承和创新传播岭南文化有益于增强国家认同。研究认为:在城市体育赛事中岭南文化构建集体记忆的过程会发生时空重构,且在其文化认同进程中内在身份意识可由“我”向“我们”转化和“族群认同”向“国家认同”转化。建议搭建现代化的城市体育赛事交流平台,传承与创新岭南文化表达;强化基层治理的现代化,丰富文化内涵,借重赛事带动重构岭南文化的集体记忆;政府主导下统筹安全与发展,聚焦赛事媒体监管,强化岭南文化中国家认同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体育赛事 国家认同 岭南文化 集体记忆 粤港澳大湾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