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4篇文章
< 1 2 3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ynamic response and failure behavior of rock under static-dynamic loading 被引量:7
1
作者 陈枫 马春德 徐纪成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05年第3期354-358,共5页
Dynamic response and failure behavior of rock under static-dynamic loading were studied. The effects of initial static load on the total energy dissipated during the failure process of specimen were analyzed. To simul... Dynamic response and failure behavior of rock under static-dynamic loading were studied. The effects of initial static load on the total energy dissipated during the failure process of specimen were analyzed. To simulate the engineering situation that in-situ rock experienced and obtain the dynamic loading with an intermediate strain rate, a low cycle fatigue load with the frequency from 0.5 to 5 Hz was adopted by servo-controlled Instron material testing system.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obtained strain rate increase with the increase of load frequency. The initial static load has great influence on both the energy and dynamic response of rock. Both the energy and the maximum failure load P_f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initial static load. P_f under the static-dynamic loading is larger than that under only the static loading but less than that under only the dynamic loading. The load-displacement curves become nonlinear as the pre-added static load reaches the transition point which is about one third of static strength. With the increase of initial static load, Young’s modulus decreases and poisson ratio increases. It shows that rock has a lower strength and a tendency to soften under a higher initial static load. Rock may be broken more easily static-dynamic loading than under only the dynamic loading. The proposed method is useful in the investigation of constitutive relationship and failure behavior of rock under quasi-dynamic load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ynamic response ROCK static-dynamic loading strain rat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rack propagation mechanism of compression-shear rock under static-dynamic loading and seepage water pressure 被引量:12
2
作者 周志华 曹平 叶洲元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4年第4期1565-1570,共6页
To reveal the water inrush mechanics of underground deep rock mass subjected to dynamic disturbance such as blasting, compression-shear rock crack initiation rule and the evolution of crack tip stress intensity factor... To reveal the water inrush mechanics of underground deep rock mass subjected to dynamic disturbance such as blasting, compression-shear rock crack initiation rule and the evolution of crack tip stress intensity factor are analyzed under static-dynamic loading and seepage water pressure on the basis of theoretical deduction and experimental research. It is shown that the major influence factors of the crack tip stress intensity factor are seepage pressure, dynamic load, static stress and crack angle. The existence of seepage water pressure aggravates propagation of branch cracks. With the seepage pressure increasing, the branch crack experiences unstable extension from stable propagation. The dynamic load in the direction of maximum main stress increases type I crack tip stress intensity factor and its influence on type II crack intensity factor is related with crack angle and material property. Crack initiation angle changes with the dynamic load. The initial crack initiation angle of type I dynamic crack fracture is 70.5°. The compression-shear crack initial strength is related to seepage pressure, confining pressure, and dynamic load. Experimental results verify that the initial crack strength increases with the confining pressure increasing, and decreases with the seepage pressure increas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atic-dynamic loading seepage pressure stress intensity factor initiation of crack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tastrophe model and its experimental verification ofstatic loading rock system under impact load 被引量:2
3
作者 左宇军 李夕兵 +3 位作者 王卫华 张义平 马春德 闫长斌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EI 2006年第3期281-285,共5页
According to the catastrophe model for impact buckling of static loading structures, a new catastrophe model for impact loading failure of a static loading rock system was established, and one dimension (1D) catastrop... According to the catastrophe model for impact buckling of static loading structures, a new catastrophe model for impact loading failure of a static loading rock system was established, and one dimension (1D) catastrophe model was analyzed. The analysis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furcation collection where catastrophe may take place is not only decided by mechanical system itself but also relates to exterior loading,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he results obtained under mono-static loading where the bifurcation collection is only determined by mechanics of the system itself and has nothing to do with exterior loading. In addition, the corresponding 1D coupled static-dynamic loading experiment is designed to verify the analysis results of catastrophe model. The test is done with Instron 1342 electro-servo controlled testing system, in which medium strain rate is caused by monotony rising dynamic load. The parameters are obtained combining theoretical model with experiment. The experimental and theoretical curves of critical dynamic load vs static load are rather coincided, thus the new model is proved to be corre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atic loading rock system impact load INSTABILITY catastrophic model coupled static-dynamic load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子尖部角区分离对高负荷压气机性能影响的实验与数值研究
4
作者 于贤君 侯景韬 +1 位作者 安广丰 刘宝杰 《推进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7-78,共12页
为了探究转子尖部角区分离对高负荷压气机性能及内部流场的影响,以设计负荷系数为0.46的单级高负荷压气机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验与数值计算研究了转子叶尖间隙为0.6%与1.3%叶高的两种情况下高负荷压气机级特性与内部流场细节,分析了转子... 为了探究转子尖部角区分离对高负荷压气机性能及内部流场的影响,以设计负荷系数为0.46的单级高负荷压气机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验与数值计算研究了转子叶尖间隙为0.6%与1.3%叶高的两种情况下高负荷压气机级特性与内部流场细节,分析了转子尖部角区分离对于高负荷压气机性能的影响规律及其流动机制。结果表明,转子叶尖间隙为0.6%叶高时,小流量工况下转子尖部吸力面出现了明显的角区分离;而转子叶尖间隙为1.3%叶高时,小流量工况下转子尖部流动由泄漏流主导。随着小间隙下转子尖部角区分离的增强,转子尖部堵塞与损失剧烈增长;同时,由于转子吸力面径向迁移的增强,小流量工况下转子近轮毂区域损失降低、负荷升高。相应地,压气机级总压升随流量减小表现出“先平缓,再升高,最后快速下降”的特点,级效率随着小流量工况总压升的进一步升高快速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负荷压气机 角区分离 转子 实验研究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离散元法的沙漏形FPSO海冰载荷特性研究
5
作者 李昊 刘俊 王文华 《海洋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33,共9页
北极地区油气资源储备丰富,然而海冰环境给极地海洋装备作业带来了重大挑战。当前对极区油气开发核心装备FPSO的冰载荷特性研究并不充分。为了实现平台在极地区域安全运行,提出将沙漏形FPSO投入极区使用。利用平台和海冰相互作用的离散... 北极地区油气资源储备丰富,然而海冰环境给极地海洋装备作业带来了重大挑战。当前对极区油气开发核心装备FPSO的冰载荷特性研究并不充分。为了实现平台在极地区域安全运行,提出将沙漏形FPSO投入极区使用。利用平台和海冰相互作用的离散元分析方法,数值模拟沙漏形FPSO与典型海冰的作用过程,分析不同装载吃水下的沙漏形FPSO冰载荷时域特性,并选取多工况与相同功能的传统圆筒形FPSO的冰载荷进行对比;基于正交试验设计法,讨论典型冰况下的海冰速度、海冰密集度、海冰厚度等冰况参数对沙漏形FPSO所受冰载荷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装载吃水位于沙漏形FPSO的腰线以上时,冰载荷较小且FPSO具有优良的工作性能;沙漏形FPSO基于其外形特点相较圆筒形FPSO在抗冰性能上具备显著优势;典型冰况中海冰速度对沙漏形FPSO的冰载荷影响最显著,海冰密集度次之,且两者相互作用明显。研究结果可为极区FPSO的设计和运行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漏形FPSO 海冰载荷 DEM数值模拟 正交试验 方差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级和多级连续恒值准零刚度隔振方法
6
作者 赵峰 康艳红 +2 位作者 曹心煜 杜文辽 曹树谦 《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718-1733,共16页
准零刚度隔振器具有高静态和低动态刚度特性,在低频隔振领域受到广泛关注.具有非线性刚度特性的准零刚度隔振器在承载质量变化时,导致动态刚度增大从而降低低频隔振性能,不适用于变承载质量隔振工况.为解决此问题,采用拉簧和斜杆提出一... 准零刚度隔振器具有高静态和低动态刚度特性,在低频隔振领域受到广泛关注.具有非线性刚度特性的准零刚度隔振器在承载质量变化时,导致动态刚度增大从而降低低频隔振性能,不适用于变承载质量隔振工况.为解决此问题,采用拉簧和斜杆提出一种具备恒值准零刚度特性的隔振器,通过静态分析获得的刚度表达式推导出两个准零刚度参数条件,可实现恒值准零刚度、恒值零刚度或恒力和非线性准零刚度特性;进而基于恒值准零刚度提出了多级连续恒值准零刚度隔振方法.采用谐波平衡法和增量谐波平衡法分别对运动方程求解并得到位移传递率.制作了单级和多级恒值准零刚度实验样机,开展两种机制的变承载质量隔振实验研究.第一种为单级恒值准零刚度机制的隔振实验,适用于小幅变承载质量,如设计承载质量的10%以内;第二种为多级连续恒值准零刚度机制的隔振实验,适用于大幅变承载质量,如设计承载质量的32%及以上.两种隔振机制为准零刚度隔振器在变承载质量工况下的应用提供了可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零刚度 隔振器 变承载质量 多级准零刚度 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播种机播种质量影响因素分析与试验
7
作者 耿端阳 孙延成 +4 位作者 王振伟 王建凤 崔亦鹏 于琦明 康云友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56-63,共8页
针对玉米播种机机型/质量、排种器在不同作业速度下对播种质量的影响,该研究以勺轮式、气吸式、指夹式排种器为研究对象,通过探究作业过程中的载荷变化,分析了3种排种器结构在持种与投种过程、投种时落种速度对播种质量的影响;分析了轻... 针对玉米播种机机型/质量、排种器在不同作业速度下对播种质量的影响,该研究以勺轮式、气吸式、指夹式排种器为研究对象,通过探究作业过程中的载荷变化,分析了3种排种器结构在持种与投种过程、投种时落种速度对播种质量的影响;分析了轻、中、重型播种机的作业速度与排种器类型的匹配关系。进行多机型/质量、排种器类型和作业速度的播种适应性试验。确定了影响排种性能的3个主次因素顺序为机具前进速度、排种器类型、播种机单行质量。确定了勺轮式排种器在机具前进速度3~5 km/h,播种机单行质量(完成单行播种作业的工作部件(不包括种肥箱和机架)质量的总和)为108 kg时,播种质量较好;指夹式排种器在机具前进速度6~8 km/h,播种机单行质量为238 kg时,播种质量较好;气吸式排种器在机具前进速度8~10 km/h,播种机单行质量为420 kg时,播种质量较好。研究成果可为机型开发、作业参数选择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试验 玉米 播种机 排种器 载荷变化 播种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井携液临界气流速计算新模型
8
作者 罗程程 李楠 +2 位作者 刘永辉 曹光强 叶长青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6-154,共9页
准确预测气井积液时机并提前采取合理排采措施可有效降低积液带来的风险。现有积液预测模型缺乏与气井积液特征对比分析,导致适应性较差。为此,开展了可视化物理模拟实验,分析了不同气流速下液膜流动规律,基于液膜流动特征,定义了新的... 准确预测气井积液时机并提前采取合理排采措施可有效降低积液带来的风险。现有积液预测模型缺乏与气井积液特征对比分析,导致适应性较差。为此,开展了可视化物理模拟实验,分析了不同气流速下液膜流动规律,基于液膜流动特征,定义了新的积液临界点;基于液膜层受力分析,建立了携液临界气流速机理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液膜反转后,液体并不会在井底聚集,而是以液体波动形式向上带液,液膜反转越严重,波动越明显;液膜反转时井筒流动相对稳定,与气井积液时所表现的特征不符,导致其计算携液临界气量值偏大;将液膜层流层向上和向下流动流量相等定义为积液临界点能够更好地捕捉气井积液动态;新模型在不同影响参数条件下均与液膜模型呈现良好的对应关系,在公开发表文献中的实例井数据中预测精度最高。模型能够为气井积液判断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液 Turner模型 液膜模型 可视化实验 携液临界气流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非合作博弈的EV换电站容量优化配置与削峰方法研究
9
作者 黄正伟 鲍奕辰 刘璐 《现代电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12-522,I0008-I0010,共14页
针对中大型换电站的高峰时段和用电重载问题,考虑换电站的削峰需求和用户换电体验,提出基于非合作博弈的换电站容量优化配置方法。首先,根据各时段用户换电需求和换电站削峰任务,提出换电站的服务能力约束和削峰任务约束。其次,将换电... 针对中大型换电站的高峰时段和用电重载问题,考虑换电站的削峰需求和用户换电体验,提出基于非合作博弈的换电站容量优化配置方法。首先,根据各时段用户换电需求和换电站削峰任务,提出换电站的服务能力约束和削峰任务约束。其次,将换电站和用户作为博弈参与者,分别以换电站日综合收益最大和用户换电满意度最高为优化目标,提出基于非合作博弈的换电站容量优化配置方法。然后,考虑各博弈参与者的利益需求,利用粒子群算法对该非合作博弈模型进行求解,并确定二者利益最大化的纳什均衡点。最后,以国内某换电站为算例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在用户换电体验最佳的前提下使换电站的收益达到最大,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动汽车换电站 非合作博弈 用户体验 负荷削峰 补贴电价 纳什均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数控车床可靠性试验的多维力加载装置 被引量:4
10
作者 李辉 王军见 +2 位作者 孙江宏 赵钦志 王仙超 《制造技术与机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6-172,共7页
针对数控车床可靠性试验提出一种结构简单且便于工程化安装的新型多维力加载装置。首先基于弹簧受力变形原理对多维力加载装置进行结构设计,并依次进行主轴受力和加载头行程分析,探究其合理性;其次对装置进行多工况仿真分析,验证其可行... 针对数控车床可靠性试验提出一种结构简单且便于工程化安装的新型多维力加载装置。首先基于弹簧受力变形原理对多维力加载装置进行结构设计,并依次进行主轴受力和加载头行程分析,探究其合理性;其次对装置进行多工况仿真分析,验证其可行性;最后搭建试验台,进行主轴加载试验,得到主轴进给量与所受载荷关系。结果表明,多维力加载装置可对主轴施加单向超过1000 N的多维动态载荷,试验与期望平均误差在10%以内,加载能力高且满足设计要求,这证明该装置具备可行性、稳定性及高加载能力,为多维力加载装置研发提供理论依据和试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靠性试验 多维力加载装置 弹簧变形 仿真分析 加载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精密主轴各向工作刚度测试方法研究与装置研制
11
作者 余泓宇 杜坤 +2 位作者 何韬 夏仰球 李强 《制造技术与机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5-152,共8页
超精密主轴的工作刚度是其性能重要参考指标。为解决目前超精密主轴工作刚度测试中非接触式加载测量装置普遍存在的施加载荷大小难以准确控制、位移测量方式不够准确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位移法实现的超精密主轴工作刚度测试方法。首先... 超精密主轴的工作刚度是其性能重要参考指标。为解决目前超精密主轴工作刚度测试中非接触式加载测量装置普遍存在的施加载荷大小难以准确控制、位移测量方式不够准确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位移法实现的超精密主轴工作刚度测试方法。首先,介绍了该方法测试主轴工作刚度的原理;其次,设计了一种基于该原理实现的主轴工作刚度测试装置,该装置采用非接触式的加载和测量技术,能够在主轴旋转状态下实现加载载荷的精确稳定控制,并通过多个高精度位移传感器实现对主轴位移的精确测量。最后,实验结果表明,该装置多次测试重复性误差小于5%,测试结果具有较高的可靠性,能够满足超精密主轴刚度测试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精密主轴 工作刚度 非接触式加载 刚度测试实验 可靠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边界层中风力机载荷及功率特性的实验研究
12
作者 郭兴铎 李银然 +2 位作者 李仁年 魏魁 马清东 《太阳能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16,共8页
该文在风洞中构建出两种平均风切变指数和湍流强度的大气边界层风场,并开展均匀来流和大气边界层条件下风力机载荷及功率特性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风力机偏航运行时,机组轴向载荷减小,疲劳载荷增大,随着偏航角增大,风轮功率系数减小,... 该文在风洞中构建出两种平均风切变指数和湍流强度的大气边界层风场,并开展均匀来流和大气边界层条件下风力机载荷及功率特性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风力机偏航运行时,机组轴向载荷减小,疲劳载荷增大,随着偏航角增大,风轮功率系数减小,最优叶尖速比降低。在大气边界层来流条件下,风轮平均倾覆力矩系数和功率系数较均匀来流增大,机组疲劳载荷、极端载荷,及输出功率的非定常特性显著增加,且功率系数的概率分布更符合高斯分布。此外,风轮功率系数频谱与大气边界层来流速度频谱存在一定程度的关联性,在耦合区间出现Φ_(p)/Φ_(u)-f^(-2)的幂率关系。而功率系数频谱在超过约3倍转频后基本维持水平趋势,表明湍流来流与输出功率的调制作用在该频率处开始解耦,解耦后风力机功率输出受湍流来流的影响较弱,其功率谱响应主要取决于风轮的自身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轴风力机 大气边界层 湍流 功率 载荷 风洞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认知负荷的人机界面综合评价方法--以森林消防指挥车显控台为例
13
作者 陈鹤元 钟文博 +3 位作者 杨洪泽 高嵩 杨宛萤 李博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41-151,共11页
【目的】显控台人机界面在复杂任务环境中普遍存在信息层级冗余和视觉搜索效率低等问题,导致操作员认知负荷过载,严重影响任务执行效率和操作安全性。针对这一现状,本研究提出一种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主客观融合赋权综合评价方法,旨在通... 【目的】显控台人机界面在复杂任务环境中普遍存在信息层级冗余和视觉搜索效率低等问题,导致操作员认知负荷过载,严重影响任务执行效率和操作安全性。针对这一现状,本研究提出一种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主客观融合赋权综合评价方法,旨在通过优化显控台界面布局与信息呈现方式,降低操作员外在认知负荷,提升交互效率与任务执行效能,为复杂人机界面设计提供普适性方法论支持。【方法】为实现上述目标,本研究基于认知负荷理论与工效学原则,构建包含界面复杂度、视觉搜索效率、可达域覆盖率的多维评价体系。采用BWM法确定主观权重,并结合熵权法计算客观权重,通过主客观融合赋权模型融合主客观指标,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界面性能进行综合评价。通过Jack软件仿真分析显控台的可达域与可视域,并结合眼动实验、NASA-TLX量表及任务绩效进行多维数据验证优化效果。实验以12名男性被试为对象,设计11项模拟任务,对比优化前后界面性能差异。【结果】优化后的界面显著提升了任务效率和准确性:主任务完成时间缩短至(122.42±17.23)s,任务正确率提升至(95.45±8.23)%。眼动实验分析表明,注视次数从69.44±12.35减少至56.24±12.71,瞳孔扩张值从(4.03±0.23)px降低至(3.81±0.28)px。此外,NASA-TLX评分显著下降至42.61±4.54,模糊综合评分从62.51升至78.10。这些结果直观地展示了优化设计在降低认知负荷和提升任务效率方面的显著成效。【结论】本研究通过实验验证了主客观融合赋权方法的有效性。该方法通过主客观权重融合与模糊逻辑分析,有效降低了操作员的外在认知负荷,并显著提升了任务效率,为高负荷作业场景下的人机界面优化设计提供了兼具科学性与适应性的方法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机界面 认知负荷 多维评价 仿真 眼动实验 视觉搜索 显控台 森林消防指挥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背景吸收系数对掺杂Yb^(3+)固体材料激光冷却特性的影响
14
作者 徐家金 钟标 +5 位作者 雷永清 潘宸乐 张佳宜 张子恒 王朝玉 印建平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6-123,共8页
根据掺杂稀土离子固体材料激光冷却四能级理论模型,冷却样品的背景吸收系数是影响样品激光冷却性能的关键参数.为了探究冷却样品(以Yb^(3+):LuLiF_(4)(LLF)为例)中背景吸收系数与温度的函数关系,设计了在低温条件下获取冷却晶体背景吸... 根据掺杂稀土离子固体材料激光冷却四能级理论模型,冷却样品的背景吸收系数是影响样品激光冷却性能的关键参数.为了探究冷却样品(以Yb^(3+):LuLiF_(4)(LLF)为例)中背景吸收系数与温度的函数关系,设计了在低温条件下获取冷却晶体背景吸收系数的低温-激光诱导温度调制光谱(laser-induced temperature modulation spectrum,LITMoS)实验方案.依据热负载理论推导了低温条件下冷却效率的实验计算公式,并对热负载来源进行理论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接触传导热负载是低温-LITMoS实验样品热负载的主要来源.实验方案中采用液氮低温恒温器和特殊设计的冷指结构去控制晶体的温度,利用时间阀门-差分荧光光谱测温法对晶体进行非接触式测温获得晶体的温降,并对实验设计方案进行了可行性分析,计算了对应波长下的样品冷却效率.结果表明,在低温条件下实验设计方案可以测量样品背景吸收系数与温度之间的函数关系,制冷效率的测试结果符合光学制冷理论模型的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能级理论 背景吸收系数 冷却效率 低温-激光诱导温度调制光谱实验 热负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PSO-BP神经网络的Ni-TiC复合镀层工艺参数优化方法
15
作者 李学威 王兆浩 《电镀与精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76-82,共7页
在Ni-TiC复合镀层的制备过程中,由于受到参数非线性波动以及多参数间复杂作用关系的影响,其镀层制备效果不佳。为达到理想的镀层效果,本次借助脉冲负荷电沉积法制备Ni-TiC复合镀层环境,开展基于改进粒子群优化-反向传播(Particle Swarm ... 在Ni-TiC复合镀层的制备过程中,由于受到参数非线性波动以及多参数间复杂作用关系的影响,其镀层制备效果不佳。为达到理想的镀层效果,本次借助脉冲负荷电沉积法制备Ni-TiC复合镀层环境,开展基于改进粒子群优化-反向传播(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Backpropagation,PSO-BP)神经网络的Ni-TiC复合镀层工艺参数优化方法研究。先对Ni-TiC复合镀层工艺进行分析,探讨TiC粒子浓度、电流密度以及pH值三种工艺参数的影响,然后以此为基础,设计正交试验,开展对Ni-TiC复合镀层工艺参数的初步优化,最后以得到的正交试验结果为输入,采用BP神经网络完成Ni-TiC复合镀层工艺参数优化模型的构建与训练设计,应用改进PSO算法完成BP神经网络模型参数寻优,实现Ni-TiC复合镀层工艺参数优化。实验结果表明:应用该方法,可以实现Ni-TiC复合镀层的制备工艺参数优化,采用优化后的工艺制备的复合镀层的耐腐蚀能力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进PSO算法 BP神经网络 Ni-TiC复合镀层 工艺参数优化 正交实验 脉冲负荷电沉积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用挖掘机工作装置销轴载荷测试试验研究
16
作者 王蕊 朱晓君 +1 位作者 万一品 杨庆勇 《中国工程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40-345,共6页
基于挖掘机工作装置受力模型,提出考虑挖掘机工作装置偏载和侧载的销轴动态载荷测试方法。根据斗杆与铲斗铰接孔处的销轴受力特点,设计销轴载荷测试传感器测取铰接点处水平、竖直和侧向这3个方向的动态载荷,同时测取挖掘机3个油缸的位... 基于挖掘机工作装置受力模型,提出考虑挖掘机工作装置偏载和侧载的销轴动态载荷测试方法。根据斗杆与铲斗铰接孔处的销轴受力特点,设计销轴载荷测试传感器测取铰接点处水平、竖直和侧向这3个方向的动态载荷,同时测取挖掘机3个油缸的位移量。建立挖掘机工作装置销轴载荷动态测试系统,以国产50 t大石为作业物料进行挖掘模拟装车试验测试。结果表明:提出的销轴载荷测试方法能够准确地获得挖掘机斗杆和铲斗铰接点处销轴3个方向的动态载荷,载荷最大值出现在挖掘作业段,侧向载荷与正载相比可以忽略不计。研究结果为挖掘机结构载荷谱测试与抗疲劳优化设计提供了基础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用挖掘机 工作装置 销轴载荷 测试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水晃荡载荷特性与近似计算方法研究
17
作者 袁心怡 苏焱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1-60,共10页
利用高精度的Boussinesq方程建立数值模型,并结合试验手段,深入分析了矩形水箱内部浅水晃荡运动的载荷特性。研究结果显示,当无因次外部激励频率接近液体固有频率时,晃荡运动与载荷时历曲线表现出相似的非线性特征,随着激励频率的增加,... 利用高精度的Boussinesq方程建立数值模型,并结合试验手段,深入分析了矩形水箱内部浅水晃荡运动的载荷特性。研究结果显示,当无因次外部激励频率接近液体固有频率时,晃荡运动与载荷时历曲线表现出相似的非线性特征,随着激励频率的增加,呈现出多种不同的形式。通过对载荷时历曲线进行傅里叶分析,得到了不同外部激励频率下载荷的频域分布特征。基于晃荡载荷与自由液面波高频响曲线的相似性以及载荷特性的分析结果,建立了晃荡载荷的近似计算方法。该方法在不同水深及激励幅值下表现出优良的泛化性能,能够修正共振状态下线性近似对壁面载荷的过高估计,使跳跃频率处误差减少了50%以上。利用所提出的近似方法能够在已知波高的情况下快速估计壁面载荷,为工程设计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水晃荡 载荷特性 近似方法 模型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认知负荷下施工现场隐患识别的视觉行为研究
18
作者 邓宏泽 孔媛媛 徐晟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0-49,共10页
为探讨认知负荷对工人隐患识别行为的影响,首先,基于眼动追踪技术设计一套施工现场隐患识别认知试验,引入N-digit任务增加被试的认知负荷;然后,采集注视和扫视数据分析被试识别隐患时的注意力静态分配情况,挖掘扫描路径中的注意力动态... 为探讨认知负荷对工人隐患识别行为的影响,首先,基于眼动追踪技术设计一套施工现场隐患识别认知试验,引入N-digit任务增加被试的认知负荷;然后,采集注视和扫视数据分析被试识别隐患时的注意力静态分配情况,挖掘扫描路径中的注意力动态转移特征;最后,以复视概率(RP)、移出概率(TP)和切换概率(SP)作为量化参数值对被试的扫描模式分类,从视觉行为表现层面探究认知负荷对隐患识别的具体影响。结果表明:认知负荷水平负向影响隐患识别绩效;高认知负荷条件下,被试表现出更长的首次注视时间、更少的注视次数和扫视次数,注视占比和平均注视时长没有显著性差异;根据注意力转移特征,将被试的扫描模式分为顺序检查、反复比对和随机发现3类;高认知负荷下,被试增加了顺序检查时处理单一隐患需要的时间而忽视检查其他隐患,减少反复比对时在隐患区域的注意力投入,仍保持注视点在不同区域间的快速、频繁切换,同时减少随机发现时对隐患区域的检查数量及检查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负荷 施工现场 隐患识别 眼动试验 视觉行为 扫描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冲击载荷下切牙种植体应力分析及结构参数优化
19
作者 李天煦 俞经虎 +3 位作者 朱房勇 杨郁敏 丁祺文 钱善华 《医用生物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6-222,共7页
目的 探讨种植体长度、直径和基台角度对上颌中切牙周围骨质应力分布的影响,确定最优参数组合。方法 基于CBCT数据,重建口腔上颌三维模型;使用正交表建立有关于长度、直径以及基台角度共16个种植牙三维模型,并与上颌模型和刚体模型组装... 目的 探讨种植体长度、直径和基台角度对上颌中切牙周围骨质应力分布的影响,确定最优参数组合。方法 基于CBCT数据,重建口腔上颌三维模型;使用正交表建立有关于长度、直径以及基台角度共16个种植牙三维模型,并与上颌模型和刚体模型组装;利用ANSYS瞬态动力学模块进行有限元分析;最后,对所得应力数据进行正交实验与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种植体直径对皮质骨最大von Mises应力具有显著性影响(P=0.010),种植体长度(P=0.229)与基台角度(P=0.844)对皮质骨最大von Mises应力无显著性影响,最优参数组合为种植体直径5.0 mm、种植体长度12 mm、基台角度0°。种植体长度(P=0.001)、直径(P=0.011)与基台角度(P=0.013)均对皮质骨最大von Mises应力具有显著性,最优参数组合为种植体长度14 mm、种植体直径5.0 mm、基台角度5°。结论 种植体直径对皮质骨和松质骨应力均有显著影响,临床上应优先选择较大直径以降低应力峰值。种植体长度次之,基台角度影响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击载荷 上颌中切牙 种植体 基台角度 正交试验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加筋膨胀土路基力学特性对比研究
20
作者 李丽华 李金琳 +3 位作者 梅利芳 张驰 杨俊超 李贲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611-2620,共10页
为了探讨不同类型土工合成材料加筋路基在静载作用下的改良性能,在相同静荷载作用下进行一系列物理模型试验,分析不同土工合成材料埋设深度和加固类型对路基力学特性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双向土工格栅首层埋深u=0.33B(B为边长)时,路基... 为了探讨不同类型土工合成材料加筋路基在静载作用下的改良性能,在相同静荷载作用下进行一系列物理模型试验,分析不同土工合成材料埋设深度和加固类型对路基力学特性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双向土工格栅首层埋深u=0.33B(B为边长)时,路基承载力最大。当沉降比为25%时,与未加筋路基相比,双向土工格栅加筋路基、三向土工格栅加筋路基和土工格室加筋路基的承载力分别提高了70%、72%、88%。未加筋路基与加筋路基的表面变形均从路基中心延伸到2.5B,最大变形发生在距加载板中心1.5B处。相比土工格栅加筋,土工格室加筋效果更好,可以有效减少路基表面的变形并将路基承受的压力重新分配到更广阔区域。与未加筋路基相比,加筋路基应力分布角更大,比未加筋时大1.5~2.0倍。未加筋与加筋路基的应力分布角均随着施加荷载的增大而减小,随施加载荷进一步增大,应力分布角几乎不变。由此可知,土工格室加筋路基性能比土工格栅加筋路基的性能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工合成材料 加筋路基模型试验 荷载-沉降特性 应力分布角 土表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