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4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evelopment of an Artificial Diet for Effective Oral Delivery of dsRNA to Soybean Pod Borer,Leguminivora glycinivorella(Lepidoptera:Tortrici-dae)
1
作者 Wang Guo-yue Wang Nan +6 位作者 Li Ming-yue Xin Jun-jie Qin Yu-shi Meng Fan-li Yuan Qiang Wang Xiao-yun Zhang Xiao-ming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CAS 2021年第2期15-22,共8页
RNA interference(RNAi)technology is a promising crop protection strategy against agricultural pests.The soybean pod borer(SPB),Leguminivora glycinivorella(Mats.),is a serious pest of soybean in northeastern Asia.The n... RNA interference(RNAi)technology is a promising crop protection strategy against agricultural pests.The soybean pod borer(SPB),Leguminivora glycinivorella(Mats.),is a serious pest of soybean in northeastern Asia.The neonate larvae of SPB are endophagous,initially feeding on the inner layer of the pod and then on the immature soybean seeds,a behavior that makes them difficult to rear.Therefore,a suitable artificial diet is desirable to facilitate RNAi research.Seven artificial diets and soybean pods were used for rearing SPB neonate larvae.The survival and mean weight of the larvae reared on artificial diet 6(A6,included 2 g soybean flour and 10 g R3 immature soybean pod powder)were found to b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for larvae reared on all other diets.Subsequently,A6 diet was prepared in DEPC-treated water to obtain a RNase-free artificial diet(RF).The survival and mean weight of the larvae we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A6 and RF diets.Feeding neonate larvae with RF-SpbP0 dsRNA(ribosomal protein P0)silenced SpbP0 gene,resulting in arrested development and increased mortality.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uggested that the newly developed A6 or RF diets could rear SPB neonate larvae and help towards developing an effective method for oral delivery of dsRNA to SPB larva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ybean pod borer artificial diet RNA interferen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抗裂荚基因pdh1在育成品种中的分布
2
作者 邓克林 郝青南 +4 位作者 窦玲 屈艳慧 陈水莲 杨红丽 单志慧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38-343,共6页
大豆裂荚是导致大豆产量大幅衰减的原因之一。pdh1基因是控制大豆抗裂荚的主要基因之一,但其作用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目前在育种中尚未充分利用。为探究抗裂荚基因应用在育种中的可行性,以抗裂荚基因pdh1为筛选标记,对1929-2021年期间... 大豆裂荚是导致大豆产量大幅衰减的原因之一。pdh1基因是控制大豆抗裂荚的主要基因之一,但其作用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目前在育种中尚未充分利用。为探究抗裂荚基因应用在育种中的可行性,以抗裂荚基因pdh1为筛选标记,对1929-2021年期间育成的348个品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pdh1的携带与否和品种的抗裂荚性密切相关;348份材料中有255份含有pdh1基因,占总数的73.3%。pdh1基因的分布有着明显的地域特点,其中东北地区大豆品种的pdh1基因含有率为80%~85%,黄淮地区的品种中pdh1基因含有率为68%~72.1%,而南方地区育成品种pdh1基因含有率只占30%~36.3%。南方地区育成品种中的抗裂荚基因占有率较低可能与南方高湿气候特点有关。因此,以分子标记检测为主进行南方大豆抗裂荚筛选,可以克服环境影响,提高选择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抗裂荚 pdh1 地域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处理对毛豆仁POD酶活的影响 被引量:23
3
作者 卓成龙 宋江峰 +2 位作者 李大婧 金邦荃 刘春泉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4期289-293,共5页
比较不同微波处理条件下毛豆仁POD酶活变化,建立微波处理功率、时间、料水比与POD酶活的数学回归模型。通过响应面优化出最佳灭酶工艺参数:在微波功率650W、料水比2:1(g/mL)条件下处理80s,检测不到POD酶活,且感官、营养品质较佳。结果显... 比较不同微波处理条件下毛豆仁POD酶活变化,建立微波处理功率、时间、料水比与POD酶活的数学回归模型。通过响应面优化出最佳灭酶工艺参数:在微波功率650W、料水比2:1(g/mL)条件下处理80s,检测不到POD酶活,且感官、营养品质较佳。结果显示:与传统热水烫漂相比,在有效钝化POD酶活的前提下,VC损失率下降14.02%,叶绿素损失率下降11.43%,粗脂肪和蛋白质含量无显著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豆仁 微波处理 po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脯氨酸对盐胁迫下大豆愈伤组织SOD和POD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8
4
作者 白桦 王玉国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7-40,共4页
将大豆小真叶愈伤组织分别在NaCl浓度为 0 (ck) ,0 4 % ,0 8% ,1 2 % ,1 6 %及在各盐浓度中加脯氨酸 (0 8mmol/L)的培养基中进行 2 4 ,4 8,72h培养 ,测定其SOD和POD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 ,外源脯氨酸对盐胁迫下大豆愈伤组织SOD和POD... 将大豆小真叶愈伤组织分别在NaCl浓度为 0 (ck) ,0 4 % ,0 8% ,1 2 % ,1 6 %及在各盐浓度中加脯氨酸 (0 8mmol/L)的培养基中进行 2 4 ,4 8,72h培养 ,测定其SOD和POD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 ,外源脯氨酸对盐胁迫下大豆愈伤组织SOD和POD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SOD活性在 0 4 % ,0 8% ,1 2 % ,1 6 %盐浓度的各种培养时间下均受到促进 ,其中NaCl浓度为 0 8%的增加较明显。POD在各种盐浓度下均在培养 72h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源 脯氨酸 盐胁迫 大豆 愈伤组织 SOD pod 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锰胁迫对大豆幼苗POD活性及其同工酶的影响 被引量:5
5
作者 王廷璞 王静 孙晓艳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5065-5067,共3页
[目的]在分子水平上探讨不同品种大豆在锰毒害下的一些遗传特性和基因差异的本质原因。[方法]研究不同锰浓度(0~120.0mg/L)对大豆幼苗水栽培,苗龄10 d的根系、茎部以及叶片的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以及其同工酶谱的变化。[结果]随... [目的]在分子水平上探讨不同品种大豆在锰毒害下的一些遗传特性和基因差异的本质原因。[方法]研究不同锰浓度(0~120.0mg/L)对大豆幼苗水栽培,苗龄10 d的根系、茎部以及叶片的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以及其同工酶谱的变化。[结果]随锰浓度的提高,大豆幼苗的根系、茎部以及叶片的POD活性均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不同器官POD同工酶酶谱对锰胁迫的反应存在一定差异,其中根系同工酶的酶带数和活性变化较大,茎部与叶片的同工酶的酶带数和活性较稳定。[结论]大豆幼苗不同器官的同工酶酶谱的变化与其对锰胁迫的抗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氧化物酶 同工酶 大豆幼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a对Cd胁迫下大豆膜脂过氧化及POD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刘冰 梁婵娟 +1 位作者 徐雪松 周青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14-216,共3页
利用水培方法研究了稀土镧(LaC l3)对不同C d浓度(20、50、80m g·L-1)胁迫下大豆幼苗膜脂过氧化及PO D活性的影响。实验表明,C d胁迫下叶绿素含量降低,质膜透性增大,M D A含量上升,PO D活性提高,且随C d浓度上升变幅增大;适量的La(... 利用水培方法研究了稀土镧(LaC l3)对不同C d浓度(20、50、80m g·L-1)胁迫下大豆幼苗膜脂过氧化及PO D活性的影响。实验表明,C d胁迫下叶绿素含量降低,质膜透性增大,M D A含量上升,PO D活性提高,且随C d浓度上升变幅增大;适量的La(20m g·L-1)在一定程度上缓解C d伤害,且对低浓度胁迫的防护效应优于高浓度。考察0~80h动态变化时发现,不同处理条件下,各项生理生化指标的动态变化曲线不尽一致,皆非简单的线性过程,同时也反映出相应的剂量效应和防护效果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 Cd 胁迫 大豆幼苗 膜脂过氧化 pod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锰对大豆POD和EST同工酶谱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徐根娣 孙和和 +1 位作者 刘鹏 包海英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6-50,共5页
采用垂直平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研究了2个大豆品种(华春18和浙春3号)在不同时期、不同锰浓度处理下的过氧化物(POD)同工酶和酯酶(EST)同工酶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随锰浓度的增加,华春18的POD同工酶的酶带数下降,EST同工酶的酶带数变... 采用垂直平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研究了2个大豆品种(华春18和浙春3号)在不同时期、不同锰浓度处理下的过氧化物(POD)同工酶和酯酶(EST)同工酶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随锰浓度的增加,华春18的POD同工酶的酶带数下降,EST同工酶的酶带数变化不大,浙春3号的2种同工酶的酶带数变化不大;2个大豆品种在不同时期的POD和EST同工酶的酶带数也变化不一,这与各品种对锰胁迫的抗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胁迫 过氧化物酶 酯酶 同工酶 大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瘤和非结瘤大豆同位基因系种子荚皮发育中POD和SOD活性的比较 被引量:1
8
作者 许守民 鲍晓明 +2 位作者 苗以农 朱长甫 刘学军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5期453-459,共7页
1.大豆果实发育过程中种子和荚皮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下同)和超氧化物岐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下同)活性均有变化。结瘤大豆的两种酶活性高于非结瘤大豆,这种差异在 POD 活性上表现尤为显著。2.SOD 同工酶在种子发育... 1.大豆果实发育过程中种子和荚皮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下同)和超氧化物岐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下同)活性均有变化。结瘤大豆的两种酶活性高于非结瘤大豆,这种差异在 POD 活性上表现尤为显著。2.SOD 同工酶在种子发育早期就基本合成齐全,而 POD 同工酶随发育逐渐增多。3.种子 SOD 和 POD 均高于荚皮中的活性,但同工酶带数却以荚皮的为多,而且非结瘤种子和荚皮的两种同工酶条带均多于结瘤株的。这表明同工酶条带数与活性间不一定呈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瘤 大豆 种子 荚皮 过氧化物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和遗传多样性的大豆裂荚性状解析 被引量:1
9
作者 宋英培 王灿 +3 位作者 周会汶 孔可可 许孟歌 王瑞凯 《生物技术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7-106,共10页
【目的】探究抗裂荚分子机制,挖掘抗裂荚大豆种质资源,可为揭示大豆裂荚性遗传和驯化机理、加速南方大豆抗裂荚新品种的选育提供依据。【方法】结合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定位和野生栽培大豆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探寻大豆裂荚性相关基因。使用... 【目的】探究抗裂荚分子机制,挖掘抗裂荚大豆种质资源,可为揭示大豆裂荚性遗传和驯化机理、加速南方大豆抗裂荚新品种的选育提供依据。【方法】结合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定位和野生栽培大豆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探寻大豆裂荚性相关基因。使用302份大豆材料进行2年表型测定,借助95744个单核苷酸多态性标记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使用包括1308份栽培大豆和203份野生大豆的重测序数据进行QTL区段序列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检测到3个表型变异解释率大于10%的QTL位点,分别为qPdh-Chr08(Gm08:3048312)、qPdh-Chr15(Gm15:312814)和qPdh-Chr16(Gm16:29951529)。其中qPdh-Chr16是已知基因pdh1(Pod dehiscence habit 1)。结合野生和栽培大豆重测序数据发现,qPdh-Chr08和qPdh-Chr15内存在人工选择导致的群体分化序列,发现2个重要候选基因Glyma.08G038600和Glyma.15G003600。根据功能注释发现,这两个基因参与生长素和木质素的代谢。【结论】使用2年数据检测到大豆裂荚性2个新的QTL位点qPdh-Chr08和qPdh-Chr15,并在QTL区域内鉴定野生栽培大豆分化基因,最终筛选到2个重要候选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裂荚性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遗传多样性 作物驯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_3浓度升高和UV-B辐射增强对大豆叶片抗氧化酶活性及POD同工酶的影响 被引量:8
10
作者 刘轶鸥 王岩 +2 位作者 刘波 杨兴 赵天宏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02-205,共4页
以大豆品种铁丰29为材料,利用开顶式气室(OTCs)研究了O3浓度升高和UV-B辐射增强单独胁迫及复合胁迫下大豆叶片抗氧化酶(SOD、POD和CAT)活性及POD同工酶谱带的变化。结果表明:O3处理大豆叶片SOD、CAT和POD活性均低于对照;UV处理下,大豆叶... 以大豆品种铁丰29为材料,利用开顶式气室(OTCs)研究了O3浓度升高和UV-B辐射增强单独胁迫及复合胁迫下大豆叶片抗氧化酶(SOD、POD和CAT)活性及POD同工酶谱带的变化。结果表明:O3处理大豆叶片SOD、CAT和POD活性均低于对照;UV处理下,大豆叶片SOD、CAT、POD活性也均低于对照,但基本高于O3处理;O3及UV复合处理下,加剧了SOD、CAT、POD活性的减弱。对POD同工酶研究发现,在分枝期,O3处理产生1条新谱带,开花期和结荚期均比分枝期多2条谱带,并且受胁迫处理的POD酶谱带与对照相比颜色较浅,说明在整个生育期,胁迫处理下的大豆叶片POD同工酶活性受到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3浓度升高 UV-B辐射增强 复合作用 大豆叶片 抗氧化酶 pod同工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野大豆荚果形成特性和萌发特性观测
11
作者 张楠 沈佳欣 +5 位作者 汤鲜丽 刘嘉瀛 黄菁 黄雨珣 穆麟 张志飞 《草学》 2025年第1期28-34,共7页
为探究野大豆(Glycine soja Sieb)荚果形成及种子萌发特性,以湖南省长沙市浏阳市野生状态下的野大豆群落为试验材料,对野大豆不同生殖生长期荚果生长发育变化、种子变化、千粒重等指标进行观测。结果表明,野大豆生殖生长时期为42 d,植... 为探究野大豆(Glycine soja Sieb)荚果形成及种子萌发特性,以湖南省长沙市浏阳市野生状态下的野大豆群落为试验材料,对野大豆不同生殖生长期荚果生长发育变化、种子变化、千粒重等指标进行观测。结果表明,野大豆生殖生长时期为42 d,植株上层种子先于植株下层种子成熟,为无限结荚习性,种子千粒重7.0712~7.1666g。采用双因素试验设计,探讨不同贮藏时间和是否划破种皮对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划破种皮种子发芽参数显著高于未划破种皮种子处理组(P<0.05);贮藏时间为120 d时划破种皮种子与未划破种皮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该结果有助于指导野大豆种质资源的收集和保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大豆 种子硬实 贮藏时间 划破种皮 发芽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腐霉菌侵染条件下大豆下胚轴中PAL和POD活性的变化 被引量:3
12
作者 于洪久 朱洪德 +2 位作者 刘丽君 唐晓飞 魏崃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95-497,共3页
以对腐霉菌抗性不同的6个大豆品种为材料,测定接种腐霉菌(Pythium aphanidematum)后下胚轴的中的PAL和POD活性,分析大豆与腐霉菌互作过程中,不同抗性品种下胚轴中PAL和POD的活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接种腐霉菌后,抗病品种下胚轴的PAL活... 以对腐霉菌抗性不同的6个大豆品种为材料,测定接种腐霉菌(Pythium aphanidematum)后下胚轴的中的PAL和POD活性,分析大豆与腐霉菌互作过程中,不同抗性品种下胚轴中PAL和POD的活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接种腐霉菌后,抗病品种下胚轴的PAL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再次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感病品种的PAL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不同抗感性品种接种腐霉菌后下胚轴的POD活性均不断升高;抗病品种POD活性增加速度、PAL和POD活性峰值均高于感病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腐霉菌 大豆 下胚轴 苯丙氨酸解氨酶(PAL) 过氧化物酶(po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镧对UV-B胁迫下大豆幼苗膜脂过氧化影响:Ⅰ对CAT和POD的影响 被引量:8
13
作者 闫生荣 周青 +1 位作者 张显 李春辉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841-845,共5页
采用水培实验方法研究了La对紫外辐射(UV-B,280~320nm)胁迫下大豆(Clycinemax)幼苗膜脂过氧化及CAT、POD等抗氧化酶的影响。结果表明,UV-B辐射(T1/0.15W·m-2和T2/0.45W·m-2)胁迫下,大豆幼苗质膜透性和MDA含量先升(胁迫期)后... 采用水培实验方法研究了La对紫外辐射(UV-B,280~320nm)胁迫下大豆(Clycinemax)幼苗膜脂过氧化及CAT、POD等抗氧化酶的影响。结果表明,UV-B辐射(T1/0.15W·m-2和T2/0.45W·m-2)胁迫下,大豆幼苗质膜透性和MDA含量先升(胁迫期)后降(恢复段),CAT活性先增(1~5d)后减(6~11d),T1组POD活性在胁迫期逐渐升高,恢复期维持一较高水平后陡降,而T2组POD活性一直升高至第9d,而后略有下降。La的介入,使大豆质膜透性和MDA光致修复各时段变幅降低,La+T1及La+T2组2种酶活均大于UV-B组,表明La对CAT、POD等抗氧化酶有调控作用,减轻了UV-B辐射对其功能的损伤,增强了抗氧化酶清除活性氧能力,改善了活性氧代谢,降低了MDA浓度,维持了质膜正常透性,且对低剂量(T1)的防护效果优于高剂量(T2),进而在防御系统层面实现了La对UV-B辐射伤害大豆幼苗的防护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 UV—B辐射 大豆幼苗 膜脂过氧化 CAT po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品种(系)大豆花荚期抗旱性指标筛选及其评价
14
作者 曹晋军 郭政 +4 位作者 李丹 李小霞 靳鲲鹏 李万星 刘永忠 《北方农业学报》 2025年第2期48-56,共9页
【目的】筛选山西省不同大豆品种(系)抗旱性指标,完善抗旱大豆种质资源。【方法】通过盆栽试验对花荚期15份大豆品种(系)进行干旱胁迫处理,测定并计算农艺性状[株高(PH)、茎粗(SD)]、光合参数[气孔导度(Gs)、净光合速率(P_n)、叶绿素相... 【目的】筛选山西省不同大豆品种(系)抗旱性指标,完善抗旱大豆种质资源。【方法】通过盆栽试验对花荚期15份大豆品种(系)进行干旱胁迫处理,测定并计算农艺性状[株高(PH)、茎粗(SD)]、光合参数[气孔导度(Gs)、净光合速率(P_n)、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生理生化指标[脯氨酸(Pro)含量、可溶性蛋白(Sp)含量、丙二醛(MDA)含量]的抗旱系数(X)、抗旱隶属函数值[B(X)]和抗旱性度量值(D值),运用主成分分析、回归分析对其抗旱性进行综合评价,最后通过大田验证试验计算抗旱指数(DHI)。【结果】干旱胁迫对大豆农艺性状、光合参数、生理生化指标均有显著影响,不同大豆品种(系)各单项指标抗旱系数绝对平均值由高到低为Pro含量>MDA含量>Sp含量>SPAD>SD>PH>P_n>Gs。主成分分析表明,3个主成分贡献率为84.321%,可代表绝大部分数据信息;不同大豆品种(系)的D值依次为Y13>Y4>Y10>Y6>Y9>Y15>Y3>Y11>Y14>Y12>Y1>Y2=Y7>Y8>Y5;回归方程为:D值=-3.459+0.756PH+1.299SD+0.858SPAD+0.382Pro含量+0.693Sp含量+0.397P_n。DHI结果表明,Y13的抗旱性最强,Y5的抗旱性最弱。【结论】长1807(Y13)抗旱性最好,可作为山西省耐旱品种的备选材料;株高、茎粗、叶绿素相对含量、脯氨酸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和净光合速率对抗旱性度量值(D值)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可作为花荚期不同大豆品种(系)抗旱性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花荚期 干旱胁迫 抗旱性指标 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鲜食春大豆品种比较试验
15
作者 金水丰 张丹 +5 位作者 吴建烈 黄越 钟雨婷 阮倩茜 张雨微 邹宜静 《浙江农业科学》 2025年第4期932-934,共3页
对13个鲜食春大豆品种进行比较试验,综合生育期、植株性状、豆荚性状、产量等指标,发现浙鲜12、浙农17号可适当提早播种,提高种植效益;浙农6号、浙鲜9号可继续推广应用;苏成6号、浙农11号植株生长势强,产量高,豆荚色绿、籽粒饱满、商品... 对13个鲜食春大豆品种进行比较试验,综合生育期、植株性状、豆荚性状、产量等指标,发现浙鲜12、浙农17号可适当提早播种,提高种植效益;浙农6号、浙鲜9号可继续推广应用;苏成6号、浙农11号植株生长势强,产量高,豆荚色绿、籽粒饱满、商品性好,深受种植大户青睐,有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开科源绿翡翠、苏成2号、徐春4号、开科源翠绿宝等4个品种综合表现良好,可多点试验促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食大豆 品种 植株性状 豆荚性状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有限结荚习性鲜食大豆衢鲜8号高产栽培因子优化
16
作者 邵晓伟 雷俊 +4 位作者 许竹溦 姜欢 石子建 汪寿根 赵琳 《大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1-60,共10页
为优化亚有限结荚习性鲜食大豆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2022—2023年以衢鲜8号为材料,研究栽培因子播期(X_(1))、密度(X_(2))、烯效唑喷施时期(X_(3))及喷施浓度(X_(4))对鲜食大豆产量的影响,采用四元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以播期、密度、... 为优化亚有限结荚习性鲜食大豆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2022—2023年以衢鲜8号为材料,研究栽培因子播期(X_(1))、密度(X_(2))、烯效唑喷施时期(X_(3))及喷施浓度(X_(4))对鲜食大豆产量的影响,采用四元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以播期、密度、烯效唑喷施时期和喷施浓度为变量,研究各栽培因子对衢鲜8号产量的影响,建立鲜食大豆产量和试验因子的回归数学模型,采用主效应分析、单因素效应分析和交互项分析方法对数学模型进行模拟寻优,优化各栽培因子。结果表明:建立了鲜食大豆产量优化数学回归模型,Y_(1)=11 283.34-2 148.20X_(1)-169.16X_(2)+187.85X_(3)-172.63X_(4)-1 480.14X_(1)^(2)-546.93X_(2)^(2)-487.02X_(3)^(2)-495.44X_(4)^(2)-190.75X_(1)X_(3)和Y_(2)=10 834.23-1 231.55X_(1)+184.20X_(2)+221.27X_(3)-195.49X_(4)-1 091.78X_(1)^(2)-277.39X_(2)^(2)-285.70X_(3)^(2)-515.57X_(4)^(2)+268.54X_(1)X_(3)。各因素对衢鲜8号产量的影响主次顺序依次为:播期、喷施时期、喷施浓度、密度。其中播期、密度、烯效唑喷施时期和喷施浓度与鲜食大豆产量的关系均呈开口向下的抛物线,说明播期、喷施时期过早或过晚,密度、喷施浓度过大或过小都会对鲜食大豆产量造成影响。播期与喷施时期交互作用对鲜食大豆产量有显著影响。研究表明鲜食大豆产量大于10 500 kg·hm^(-2)的优化栽培措施为播期7月26—30日,密度16万株·hm^(-2),烯效唑喷施时期4~5叶期,喷施浓度55.69~75.03 mg·kg^(-1)时,研究结果可为亚有限结荚习性鲜食大豆的高产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食大豆 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 栽培因子 亚有限结荚习性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e Effect of Chitosan and Sodium Alginate on the Root Growth and Enzyme Activity of Soybean 被引量:3
17
作者 WANG Hong yan,PENG Chi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science,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arbin 150030,P.R.China)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CAS 2002年第1期16-21,共6页
The resaerch examined the effect of the two oceanic materials as coating materials on the soybean growth.The results showed chitosan and sodium alginate seed coating can enhance the growth of seedling root,increase th... The resaerch examined the effect of the two oceanic materials as coating materials on the soybean growth.The results showed chitosan and sodium alginate seed coating can enhance the growth of seedling root,increase the nodule mumber,root activity and the growth of underground.The suggested coating ratios were 0.5~1.0g/kgseed,the same as chitosan.The two materials could increase the contents of CAT and NR in soybean leaves,decrease the contents of POD in soybean leav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TOSAN sodium alginate soybean activity CAT pod N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SA-seq的大豆棕色荚皮L2基因定位 被引量:1
18
作者 樊超 毕影东 +5 位作者 李炜 梁文卫 刘淼 刘建新 杨光 邸树峰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4-71,共8页
大豆荚皮的颜色是重要的驯化性状和表型特征,与炸荚习性和躲避捕食关系紧密。大豆荚皮颜色主要由2对等位基因控制,其中棕色荚皮L2基因尚未被鉴定。为了在大豆基因组上对该基因进行鉴定,为大豆棕色荚皮相关基因功能解析和育种应用提供一... 大豆荚皮的颜色是重要的驯化性状和表型特征,与炸荚习性和躲避捕食关系紧密。大豆荚皮颜色主要由2对等位基因控制,其中棕色荚皮L2基因尚未被鉴定。为了在大豆基因组上对该基因进行鉴定,为大豆棕色荚皮相关基因功能解析和育种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以栽培大豆中龙优203(黄色荚皮)和野生大豆FF1235(黑色荚皮)为亲本构建F 2分离群体进行遗传分析。利用F 2群体棕色豆荚和黄色豆荚单株构建混池进行BSA-seq定位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重组交换单株分析。结果表明,大豆棕色荚皮性状为1对等位基因控制的质量性状。棕色荚皮L2基因关联区域位于3号染色体0~0.75 Mb的区段。进一步开发InDel分子标记进行精细定位,获得具有多态性的InDel引物7对。最终将棕色荚皮位点定位于3号染色体上的Indel-L2-3~Indel-L2-6,物理距离为344 kb。定位区间内共有候选基因32个,其中Glyma.03G005700基因注释为异丙基苹果酸聚合酶,与已发现的黑色荚皮基因L1(Glyma.19G120400)高度同源,其功能为将4-羟基丙酮酸转化为红果酸和番石榴酸,可能是调控大豆棕色荚皮形成的关键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荚皮颜色 基因定位 BSA-seq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接种细菌性斑点病菌后叶片中SOD、POD活性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 被引量:3
19
作者 吴俊江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06年第2期32-34,共3页
对6个不同抗性的大豆品种接种细菌性斑点病菌后12、24、36、48和60 h分别测定叶片中SOD、POD活性以及可溶性糖含量。结果表明:抗感品种接种细菌性斑点病菌后叶片中SOD和POD活性在病程的大部分较对照增加,总体而言抗病品种叶片中SOD活性... 对6个不同抗性的大豆品种接种细菌性斑点病菌后12、24、36、48和60 h分别测定叶片中SOD、POD活性以及可溶性糖含量。结果表明:抗感品种接种细菌性斑点病菌后叶片中SOD和POD活性在病程的大部分较对照增加,总体而言抗病品种叶片中SOD活性总体增加幅度高于感病品种。而感病品种叶片中可溶性糖的含量较对照均有一定幅度的增加,抗病品种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细菌性斑点病 SOD pod 可溶性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株型与产量相关性状QTL定位及候选基因预测 被引量:2
20
作者 滕卫丽 高鹏 +7 位作者 刘晨煦 赵慧艳 岳阳 史飞飞 林峰 赵雪 韩英鹏 李文滨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3,共13页
为探究与大豆株型和产量相关QTL位点及候选基因,对以东农42(♀)和东农50(♂)为亲本,与168个家系构建的F_(2:12)、F_(2:13)重组自交系(Recombination inbred lines,RILs)群体的株高、分枝数、四粒荚数、百粒重性状测定表型数据,运用IBM S... 为探究与大豆株型和产量相关QTL位点及候选基因,对以东农42(♀)和东农50(♂)为亲本,与168个家系构建的F_(2:12)、F_(2:13)重组自交系(Recombination inbred lines,RILs)群体的株高、分枝数、四粒荚数、百粒重性状测定表型数据,运用IBM SPSS Statistics、R语言进行统计和相关性分析,并利用完备区间作图法(Inclusive composite interval mapping,ICIM)进行加性效应及上位效应分析,共计定位到43个QTL位点,贡献率超过10%的主效位点为14个,包括株高3个、分枝数8个、四粒荚数1个和百粒重2个;其中11个位点与前人已报道位点重合,分别位于4、6、8、16和19号染色体上;qBN-6-2(13.21%)、qBN-6-5(19.96%)和qBN-6-6(13.69%)为3个环境重复定位到的位点,qHSW-19-1与多个已报道位点均有重合。通过上位性分析,获得株高、分枝数、四粒荚数和百粒重位点分别为3、6、6和62对。根据所定位到的物理区间和定量预测,筛选到Glyma.04G238800、Glyma.03G181600、Glyma.08G271900、Glyma.18G278800和Glyma.19G187000等5个与株高、分枝数、四粒荚数和百粒重性状相关的候选基因,为分子辅助育种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株高 分枝数 四粒荚数 百粒重 QT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