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果树地下滴灌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1
1
作者 裴胜钊 吕福泉 +5 位作者 邓新炜 白振涛 廖振棋 李云霞 范军亮 尹飞虎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2-310,共9页
梳理了地下滴灌技术的应用进展以及地下滴灌系统的技术参数,阐明了地下滴灌条件下果园土壤水分、养分及盐分的运移特征,总结了地下滴灌对果树生长及水肥利用的影响。研究表明通过优化毛管埋深、埋设间距和灌水均匀度等技术参数能够显著... 梳理了地下滴灌技术的应用进展以及地下滴灌系统的技术参数,阐明了地下滴灌条件下果园土壤水分、养分及盐分的运移特征,总结了地下滴灌对果树生长及水肥利用的影响。研究表明通过优化毛管埋深、埋设间距和灌水均匀度等技术参数能够显著提升果树经济效益;地下滴灌对果树根区土壤水分和溶质的分布及运移规律产生显著影响,湿润锋向下运移距离大于向上运移距离,养分及盐分的时空分布主要受土壤水分分布影响;地下滴灌通过提供精量的水分和养分供应,提高水肥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的风险,促进果树健康生长和果实优质发展,增强果树抗逆性和对生态环境的适应性。未来应继续加强地下滴灌技术在果树上的应用,利用经验模型、作物模型或遥感技术等方法探求其节水增产机理,探索适合不同树种、气候、土壤条件的灌溉策略,以提高其应用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树 地下滴灌 技术参数 根区土壤水分溶质运移 水肥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灌溉方式和灌水量对土壤水盐及燕麦生长特征的影响
2
作者 赵文举 张雪儿 +1 位作者 李建承 俞海英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25,共10页
[目的]探究不同灌溉方式和灌水量对土壤水盐变化规律及燕麦生长特征的影响,为提高盐碱地作物的生产效能和土壤水分管理提供科学参考。[方法]采用盆栽试验,设置3种灌溉方式:常规灌溉、固定单侧灌溉(fixed unilateral root zone irrigatio... [目的]探究不同灌溉方式和灌水量对土壤水盐变化规律及燕麦生长特征的影响,为提高盐碱地作物的生产效能和土壤水分管理提供科学参考。[方法]采用盆栽试验,设置3种灌溉方式:常规灌溉、固定单侧灌溉(fixed unilateral root zone irrigation,FURI)、交替灌溉(alternative partial root zone irrigation,APRI),3组灌水量:W_1(60%θ_f~70%θ_f,θ_f为田间持水率),W_2(70%θ_f~80%θ_f)和W_3(80%θ_f~90%θ_f),以常规灌溉作为对照,共9组交互处理。[结果](1)不同灌溉方式下,土壤各层含水率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随灌水量增加洗盐效果越显著,常规灌溉的深层含水率总体高于其他两种灌溉方式。(2)燕麦株高、叶绿素相对含量(relative chlorophyll content of leaves,SPAD)、品质随灌水量的增加而上升,与常规灌溉相比,W_2灌溉水平下,分根交替灌溉处理的粗脂肪,粗蛋白,β-葡聚糖含量分别增加7.02%,3.76%,6.06%,但降低了燕麦叶片的SPAD值,影响其光合能力。(3)随着燕麦生育期的推进,土壤盐分均呈现不同程度的累积,分根交替灌溉的积盐率最低,同时对燕麦根系生长、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影响显著,其中根系总长、根系总表面积、根系总体积较相同灌水量(W_2)的常规灌溉分别增加6.75%,6.92%,12.5%,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7.32%。[结论]采用分根交替灌溉方式下的中等灌水量(W_2)有利于提高燕麦的生产效能,对盐分累积的控制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根交替灌溉 土壤水盐 燕麦 水分利用效率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膜下滴灌滴水流量对棉花根系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6
3
作者 王立志 何帅 李东伟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3-161,共9页
为探明膜下滴灌条件下滴水流量对棉花根系分布的影响,采用田间定位试验,设置3组滴水流量,分别为1.69 L·h^(-1)(W169)、3.46 L·h^(-1)(W346)和6.33 L·h^(-1)(W633),分析膜下滴灌土壤水吸力对棉花根系空间分布特征的影响... 为探明膜下滴灌条件下滴水流量对棉花根系分布的影响,采用田间定位试验,设置3组滴水流量,分别为1.69 L·h^(-1)(W169)、3.46 L·h^(-1)(W346)和6.33 L·h^(-1)(W633),分析膜下滴灌土壤水吸力对棉花根系空间分布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滴水流量越大,膜外裸地和膜内土壤的基质吸力越小,边行棉花根系吸水受到的胁迫程度也越小,W633处理膜下根区土壤水吸力分布均匀且适合棉花生长,棉花根长密度水平分布不论是初期还是后期均呈双峰抛物线分布;棉花根重密度呈现出相同的变化规律,内、边行棉花根重密度在花期、铃期、吐絮期的差值分别为42.26、-0.22、97.40 g·m^(-3)。当滴水流量越小时,膜外裸地的基质吸力大于膜内土壤的基质吸力,致使边行棉花的根系吸水受到较大胁迫,W169处理棉花根长密度水平分布由生育初期的双峰抛物线分布变为后期的单峰抛物线分布;内、边行棉花根重密度在花期、铃期、吐絮期的差值分别为299.70、304.86、369.84 g·m^(-3)。表明随着滴水流量的增加,膜下滴灌行间棉花根系生长更加均匀,研究结果可为棉花膜下滴灌系统设计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滴水流量 土壤湿润区 土壤水吸力 根系分布函数 棉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水库消落带狗牙根根系对紫色土抗剪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郑晓岚 鲍玉海 +3 位作者 贺秀斌 谢航宇 禹妍彤 王英培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1-50,共10页
植物根系对提高土壤抗侵蚀能力起着最主要的作用。为探究根系对三峡水库消落带土壤抗剪性能的影响,以典型草本植物狗牙根及其根土复合体为研究对象,利用原状土和重塑土、采用直剪试验和三轴试验2种方法,揭示根系形态特征、含根量以及布... 植物根系对提高土壤抗侵蚀能力起着最主要的作用。为探究根系对三峡水库消落带土壤抗剪性能的影响,以典型草本植物狗牙根及其根土复合体为研究对象,利用原状土和重塑土、采用直剪试验和三轴试验2种方法,揭示根系形态特征、含根量以及布根方式对土壤抗剪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内摩擦角、黏聚力与根系形态特征呈对数正相关;各形态指标对土壤抗剪性能的影响程度依次为:根表面积密度>根体积密度>根长密度>根质量密度>根径。2)根系含量与土壤抗剪性能呈正相关。含根量分别为0.9、0.6和0.3 mg/cm^(3)的根土复合体抗剪强度依次比素土提高14.54%~49.56%、9.09%~35.82%和3.80%~17.58%;内摩擦角依次提高13.95%、13.07%和1.98%;黏聚力依次提高29.37%、24.48%和15.34%。3)交叉布根下土壤抗剪性能最强,与垂直布根、水平布根相比,交叉布根的抗剪强度依次提高4.22%~16.95%和11.45%~32.61%;黏聚力依次提高15.61%和16.09%;最大应力值依次提高3.78%~34.18%和36.86%~41.44%。研究结果可为三峡水库消落带固土护岸的物种筛选、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以及水库岸线管理等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根系 根土复合体 土壤抗剪性能 消落带 三峡水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滴灌灌水量对风沙土大豆根区硝态氮及水分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刘富强 窦超银 +1 位作者 李祥瑞 陈伟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1-139,共9页
为合理进行风沙土地区灌溉管理,将水肥控制在根区范围内并满足大豆生长需求,以灌水量为试验因素,基于作物冠层蒸发皿蒸发量设置0.4(W1)、0.6(W2)、0.8(W3)、1.0 E_(pan)(W4)和1.2 E_(pan)(W5)5个灌溉水平,研究不同灌水量对大豆根区硝态... 为合理进行风沙土地区灌溉管理,将水肥控制在根区范围内并满足大豆生长需求,以灌水量为试验因素,基于作物冠层蒸发皿蒸发量设置0.4(W1)、0.6(W2)、0.8(W3)、1.0 E_(pan)(W4)和1.2 E_(pan)(W5)5个灌溉水平,研究不同灌水量对大豆根区硝态氮和水分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灌水量会使土壤水分入渗深度增加10~30 cm,增大根区土壤水分分布的不均匀性,苗期W5处理剖面水分平均值较W1处理增大40.22%,W4、W5处理能够维持大豆根区6%~7%的土壤含水率。硝态氮有明显表聚现象,随着灌水量的增大,淋洗深度增加且不均匀性增大,根区土壤硝态氮平均含量降低,当灌水量高于1.0 E_(pan)时,硝态氮含量低于10 mg·kg^(-1)。W2、W3和W4处理能保证大豆根区在生育前、中、后期处于15~22 mg·kg^(-1)的硝态氮浓度区间,垂直方向上灌水量与硝态氮呈负相关关系。风沙土土壤剖面含水率均在4%~10%之间,灌水量是影响风沙土硝态氮含量和分布的主要因素之一;各处理硝态氮含量在10~30 mg·kg^(-1)之间。综合考虑作物对根区土壤水分和硝态氮含量的需求,以及土壤水分和硝态氮在根层的分布特征,推荐灌溉水量为1.0 E_(p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沙土 大豆根区 滴灌 硝态氮 水分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根区调控在设施土壤重金属污染阻控中的应用 被引量:1
6
作者 王子豪 张冬寒 +3 位作者 梁红怡 蒲明君 王钰凯 陈清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15期13-17,21,共6页
在长期高强度利用下,我国设施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突出,迫切需要研发并应用绿色、高效、经济的修复技术。作为土壤改良的重要手段,水肥调控、气肥调控、改良剂调控和根域微环境调控四类根区调控技术可以有效降低土壤中重金属浓度和有效性... 在长期高强度利用下,我国设施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突出,迫切需要研发并应用绿色、高效、经济的修复技术。作为土壤改良的重要手段,水肥调控、气肥调控、改良剂调控和根域微环境调控四类根区调控技术可以有效降低土壤中重金属浓度和有效性,减轻作物对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吸收,并促进其在土壤中的转化和固定,从而降低重金属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危害。其中,改良剂调控技术因其高效、经济、易操作、种类多、设备条件要求低等特点得到了广泛关注与应用。为更好发展和应用根区调控技术,展望了该类技术的发展方向,建议要以根区调控技术与受污染设施土壤-作物之间的互作效应关系为核心,围绕不同根区调控技术的应用效果建立长效性研究模型、重视设施土壤功能性微生物研究以及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等,最终建立设施土壤重金属污染阻控的最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施土壤 根区调控 重金属 水肥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初始含水率对三江并流区消落带含根土壤崩解性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保锐琴 段青松 +5 位作者 李建兴 黄广杰 张立芸 熊寿德 陈正发 王建文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5-183,共9页
【目的】研究初始含水率对三江并流区消落带含根土壤崩解性的影响,为该区域消落带土壤侵蚀防控和植被恢复提供依据。【方法】通过野外崩解试验测定不同初始含水率下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美人蕉(Canna indica)、风车草(Cyperus alt... 【目的】研究初始含水率对三江并流区消落带含根土壤崩解性的影响,为该区域消落带土壤侵蚀防控和植被恢复提供依据。【方法】通过野外崩解试验测定不同初始含水率下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美人蕉(Canna indica)、风车草(Cyperus alternifolius)、花叶芦竹(Arundo donax var.versicolor)和菖蒲(Acorus calamus)5种消落带适生植物原状含根土壤的崩解指标,用根系分析仪分析其根系特征,并分析崩解指标与根系特征的相关性。【结果】初始含水率为7.2%、11.4%、15.2%和36.7%(饱和)时,有根处理的平均崩解量分别为素土的77.0%、92.4%、112.1%和362.8%,崩解速率分别为素土的71.4%、106.6%、127.5%和400.0%。在非饱和状态,直径≤1 mm的根系具有明显的抗崩解作用,而直径>2 mm的根系具有促进崩解的作用;在饱和状态,直径≤1 mm的根系特征与崩解量和崩解速率的关系均不明显,直径>1 mm的根系具有促进崩解的作用。5种植物根系中,以狗牙根的抗崩解性最强,美人蕉最弱。【结论】初始含水率较低时,草本植物根系能抑制土壤崩解;初始含水率较大时,根系会促进土壤崩解。直径>2 mm的根系具有促进崩解的作用,在三江并流区消落带植被恢复中,在适生性的前提下应优选细根植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始含水率 三江并流区 消落带 草本植物根系 土壤崩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高效利用盐碱地资源探讨 被引量:55
8
作者 刘小京 郭凯 +1 位作者 封晓辉 孙宏勇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45-353,共9页
我国约有9913万hm^(2)盐碱地,其中现代盐渍土约为3693万hm^(2),作为重要的后备耕地资源,盐碱地的综合利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和实践,我国在盐碱地治理方面已经形成了完善的理论和技术体系,取得巨... 我国约有9913万hm^(2)盐碱地,其中现代盐渍土约为3693万hm^(2),作为重要的后备耕地资源,盐碱地的综合利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和实践,我国在盐碱地治理方面已经形成了完善的理论和技术体系,取得巨大的成就,其中淡水洗盐、灌排结合的水利工程措施在盐碱地治理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但是,受水资源短缺和气候条件制约,我国大部分的盐碱地尚未开发利用。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人们逐渐认识到盐碱地作为自然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其丰富的盐碱土、咸水和耐盐生物等盐碱资源在多元化食物生产、生态保护、人民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迫切需要加强盐碱资源高效利用的理论与技术研究,发展盐碱地资源高效利用产业,推动盐碱区农业高质量发展。本文分析了目前盐碱地治理现状及其面临的问题,结合盐碱地资源高效利用研究进展,重点对盐碱区盐生植物利用、咸水资源的高效利用、肥沃耕层构建高效改土、高品质农产品生产、设施种养空间利用和草牧业发展等六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以期为盐碱地资源高效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碱地 盐生植物 咸水 肥沃耕层 高效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生水分根交替滴灌对马铃薯根-土系统环境因子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1
9
作者 乔冬梅 齐学斌 +5 位作者 樊向阳 李平 胡超 樊涛 黄仲冬 赵志娟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2359-2367,共9页
分根交替(PRD)滴灌技术是很有节水潜力的灌水技术。利用再生水,采用分根交替滴灌技术对马铃薯根长密度、根重密度及土壤水盐的空间分布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马铃薯根系主要分布在0-60 cm的土层内,以植株为中心,呈放射状沿不同方... 分根交替(PRD)滴灌技术是很有节水潜力的灌水技术。利用再生水,采用分根交替滴灌技术对马铃薯根长密度、根重密度及土壤水盐的空间分布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马铃薯根系主要分布在0-60 cm的土层内,以植株为中心,呈放射状沿不同方向减小。通过研究所建马铃薯根长密度的空间分布函数能较好地反映根系的三维分布趋势。PRD灌溉可以刺激马铃薯根系生长,水分利用效率提高39%。进行PRD灌溉时应重点考虑滴头位置处及垄坡上的水盐变化,最好能起到节水控盐的双重作用。再生水PRD地下滴灌是对传统地表滴灌的优化和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滴灌 分根交替灌溉(PRD) 根长密度(RLD) 根重密度(RWD) 土壤水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花后淹水胁迫对根区土温及籽粒灌浆的影响 被引量:11
10
作者 李彩霞 周新国 +4 位作者 王和州 郭冬冬 郭树龙 陈金平 姜新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232-1236,共5页
为了探讨淹水对花后冬小麦根区土温及籽粒灌浆的影响,在淮北平原涝渍易发地河南商丘市,对处于花后灌浆阶段的冬小麦进行淹水试验。结果表明,淹水使小麦百粒重降低,花后灌浆阶段淹水1d、3d和5d使乳熟期的小麦百粒重比非淹水处理分别... 为了探讨淹水对花后冬小麦根区土温及籽粒灌浆的影响,在淮北平原涝渍易发地河南商丘市,对处于花后灌浆阶段的冬小麦进行淹水试验。结果表明,淹水使小麦百粒重降低,花后灌浆阶段淹水1d、3d和5d使乳熟期的小麦百粒重比非淹水处理分别降低6.93%、10.35%和10.31%;淹水使小麦灌浆速率受到抑制,淹水5d、3d、1d和CK的平均单粒灌浆速率分别为1-36、1.39、1.52和1.61mg·d^-1,淹水超过5d使小麦的乳熟时间推后。淹水使10~40cm土层间温差变小,淹水时间越长,10~40cm土温降低越多,淹水结束后土温回升也越快。花后淹水使小麦干物质量及籽粒产量降低,淹水5d以上使小麦地上、地下部分干物质量显著降低。因此,小麦花后灌浆阶段淹水会影响根区环境和地上部干物质的形成,并最终影响籽粒灌浆及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淹水 冬小麦 根区土温 籽粒灌浆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肥耦合对华北高产农区小麦-玉米产量和土壤硝态氮淋失风险的影响 被引量:42
11
作者 张玉铭 张佳宝 +4 位作者 胡春胜 赵炳梓 朱安宁 张立周 宋利娜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32-539,共8页
在封丘农田生态系统国家试验站,通过多组水肥组合试验,研究了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下,水、肥对作物产量、硝态氮在土壤剖面中的分布特征及其淋失风险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灌溉情况下,氮磷配施是提高作物产量的关键,氮钾配施与磷钾配施增... 在封丘农田生态系统国家试验站,通过多组水肥组合试验,研究了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下,水、肥对作物产量、硝态氮在土壤剖面中的分布特征及其淋失风险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灌溉情况下,氮磷配施是提高作物产量的关键,氮钾配施与磷钾配施增产效果不明显。统计结果表明,各因素对小麦产量影响次序依次为氮肥≥磷肥>灌溉>钾肥,对玉米产量的影响次序为氮肥>磷肥>钾肥>灌溉,只有氮磷对作物产量的影响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性差异。随着施氮量和灌溉量的增加,硝态氮累积峰峰值增加,峰厚度加厚,出现位置加深,且根区外硝态氮含量亦显著增加,极大地提高了硝态氮的淋失风险。适宜氮肥用量与适宜灌溉是减轻硝态氮淋失风险的关键,氮磷配施可有效降低深层土壤硝态氮累积。研究区域适宜氮肥用量为每年400 kg(N).hm-2,适宜磷肥用量为每年225 kg(P2O5).hm-2,一般降雨年型全年灌溉量以280 mm左右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夏玉米轮作 水肥耦合 土壤 硝态氮 淋失风险 累积峰 根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工番茄膜下滴灌根系分布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14
12
作者 方志刚 马富裕 +3 位作者 崔静 郑重 冯胜利 王冀川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2008年第1期15-20,共6页
研究了根区水分变化对加工番茄根系分布及产量、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滴灌条件下,加工番茄根系干物质主要分布在0~30cm土层内;不同水分处理对根系干物重和根长密度的垂直分布有着显著影响。其中,调亏灌溉处理在60cm以下... 研究了根区水分变化对加工番茄根系分布及产量、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滴灌条件下,加工番茄根系干物质主要分布在0~30cm土层内;不同水分处理对根系干物重和根长密度的垂直分布有着显著影响。其中,调亏灌溉处理在60cm以下土壤根系分布相对较高,且显著高于其它两个处理;根系水平分布的集中区域随土壤含水量的升高逐渐远离滴灌带,适水灌溉和充分灌溉处理根量水平分布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高于调亏处理;研究也表明,灌前0~60cm土层土壤含水量,以开花初期根区水分保持在60%~65%、开花座果期以75%~80%、结果期保持80%~85%,结果后期又降至60%~65%的田间持水量,根系发育健壮,单株结果数较多,根冠比较高,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通过滴灌自动控制根区水分,用根钻法结合DT-SCAN图像分析技术来研究大田加工番茄根系分布规律是一种可靠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区水分 加工番茄 根系分布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花苜蓿和短花针茅根系分布与土壤水分研究 被引量:23
13
作者 成向荣 黄明斌 +1 位作者 邵明安 樊军 《草地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2期170-175,共6页
以陕北农牧交错带人工草种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和天然草种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 Griseb.)为对象,采用根钻法调查两个草种的根系垂直分布以及刈割后苜蓿根系变化特征,并通过定位观测研究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紫花... 以陕北农牧交错带人工草种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和天然草种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 Griseb.)为对象,采用根钻法调查两个草种的根系垂直分布以及刈割后苜蓿根系变化特征,并通过定位观测研究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紫花苜蓿和短花针茅根系密度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少,而且均以直径小于等于1 mm的须根为主;0~50 cm土层紫花苜蓿和短花针茅根系量分别占0~100 cm剖面总量的67%和84%。紫花苜蓿和短花针茅根系分布与土壤水分消耗特征吻合。生长旺盛期苜蓿大量消耗0~140 cm土层土壤水分,5-9月平均有效土壤储水不足10 mm;生长季末深层(140~280 cm)土壤储水也逐渐降低,约为裸地储水量的50%。短花针茅0~280cm剖面土壤水分状况明显好于苜蓿地,比苜蓿地多储水100 mm左右;主要消耗浅层(0~50 cm)土壤水分,深层水分利用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 短花针茅 根系分布 土壤水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概念模型的麦田土壤水分动态模拟研究 被引量:9
14
作者 王仰仁 李松敏 +2 位作者 王文龙 孙新忠 韩娜娜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02-108,共7页
农田土壤水分模拟是农业用水管理的重要依据。以根区土体水量平衡方程为依据,考虑根区下界面水分通量,构建了农田土壤水分变化模拟模型,该模型由作物蒸散量模型、根区下界面水分通量模型以及水量平衡方程等组成。采用山西水利职业技术... 农田土壤水分模拟是农业用水管理的重要依据。以根区土体水量平衡方程为依据,考虑根区下界面水分通量,构建了农田土壤水分变化模拟模型,该模型由作物蒸散量模型、根区下界面水分通量模型以及水量平衡方程等组成。采用山西水利职业技术学院试验基地2007年和2008年2个年度冬小麦试验资料,确定了模型参数。结果表明,土壤储水量模拟计算值与实测值有较好的一致性,其相关系数达到0.9555;F检验结果达到极显著水平,所建立的麦田土壤水分动态模型可用于作物蒸散量、根区下界面水分通量和田间土壤水分的模拟计算;计算精度平均达到3%~11%。表明该模型可较好地描述农田士壤水分转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 蒸散 水分通量 根区 冬小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根区交替灌溉对玉米水分利用和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影响 被引量:16
15
作者 刘水 李伏生 +1 位作者 韦翔华 农梦玲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71-77,共7页
分根区交替灌溉由于创造了一个土壤水分分布不均匀的环境,从而影响土壤中微生物活性,作物水分和养分利用。为探明这种影响,该文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在2种灌水水平(正常灌水W1,70%~80%田间持水率;轻度缺水W2,60%~70%田间持水率)和2种... 分根区交替灌溉由于创造了一个土壤水分分布不均匀的环境,从而影响土壤中微生物活性,作物水分和养分利用。为探明这种影响,该文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在2种灌水水平(正常灌水W1,70%~80%田间持水率;轻度缺水W2,60%~70%田间持水率)和2种有机无机氮比例(100%无机氮,70%无机氮+30%有机氮)条件下,常规灌溉和不同生育期分根区交替灌溉(分别在苗期~灌浆初期、苗期~拔节期以及拔节期~抽雄期进行分根区交替灌溉(AI),即AI1、AI2和AI3)对玉米干物质积累、水分利用以及拔节期、抽雄期和灌浆初期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可溶性碳(DOC)含量以及基础呼吸和诱导呼吸CO2释放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灌溉相比,轻度缺水时,拔节期~抽雄期分根区交替灌溉总干物质质量增加23.2%~27.4%,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3.3%~26.7%;相同施肥和灌水水平条件下,抽雄期时拔节期~抽雄期分根区交替灌溉土壤MBC增加,但是土壤诱导呼吸CO2释放量降低。与单施无机氮相比,有机、无机氮配施增加玉米干物质质量,在某些水分条件下(W1CI、W1AI1和W1AI2)还提高灌浆初期基础呼吸和诱导呼吸CO2释放量。因此,轻度缺水时拔节期~抽雄期进行分根区交替灌溉可以提高玉米总干物质质量、水分利用效率和微生物量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根区交替灌溉 水分利用效率 土壤微生物量碳 玉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番茄果实及茎秆微变化对分根区交替灌溉的响应 被引量:15
16
作者 胡笑涛 王振昌 马黎华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87-95,共9页
研究日光温室番茄果实直径以及茎秆直径微变化在不同天气状况的变化规律以及其与分根区交替灌溉(alternate partial rootzone irrigation,APRI)以及固定部分根区滴灌(fixed root-zone drip irrigation,FDI)条件下不同根区土壤含水量的关... 研究日光温室番茄果实直径以及茎秆直径微变化在不同天气状况的变化规律以及其与分根区交替灌溉(alternate partial rootzone irrigation,APRI)以及固定部分根区滴灌(fixed root-zone drip irrigation,FDI)条件下不同根区土壤含水量的关系,可为根据茎秆直径和果实直径微变化指导部分根区灌溉决策提供理论依据。该研究利用LPS-05MD植物生理监测系统对日光温室APRI和FDI处理下盛果期的果实直径与茎秆直径的微变化进行了连续观测。结果表明:晴天番茄果实直径以及茎秆直径微变化幅度较阴天显著(P<0.05)。在盛果期,番茄果实直径日增长量(maximum daily increase of fruit diameter,MDIFD)与土壤水分含量关系不密切(R2=0.30,P=0.164),然而MDIFD随着日平均太阳辐射强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大(R2=0.64,P=0.018);盛果期APRI和FDI处理下茎秆直径日最大收缩量(maximum daily stem shrinkage,MDS)与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ET0)存在显著线性正相关(R2=0.38,P<0.0001);APRI处理MDS与ET0比值(MDS/ET0)随着根区平均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线性增加,并且MDS/ET0与干燥侧(R2=0.59,P<0.01)以及湿润侧土壤含水量(R2=0.88,P<0.001)均呈现极显著线性相关关系(P<0.01),且以湿润侧的关系极显著(P<0.001);FDI处理下,MDS与ET0比值(MDS/ET0)随着湿润侧根区平均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显著线性增加(R2=0.61,P<0.001),而MDS/ET0与干燥侧土壤含水量无显著线性相关关系(R2=0.02,P=0.64)。该研究揭示了APRI以及FDI处理下日光温室条件下果实直径和茎秆直径微变化的机制,可为该灌溉方式下科学灌溉制度的建立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含水量 灌溉 分根区交替灌溉 日最大收缩量 番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省作物生长季农田土壤水分分区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赵秀兰 王桂玲 +1 位作者 邹立尧 沈能展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1期6-10,共5页
依据对农田土壤水分状况的表征程度 ,确定了包括土壤水分常数、土壤蓄水量以及土壤蓄水量盈亏值三类共计 9个指标 ,对黑龙江省农田土壤水分盈亏状况进行了较为客观的分区。分区结果表明 ,整个生长季全省呈现西亏东盈中部正常的特点 ,且... 依据对农田土壤水分状况的表征程度 ,确定了包括土壤水分常数、土壤蓄水量以及土壤蓄水量盈亏值三类共计 9个指标 ,对黑龙江省农田土壤水分盈亏状况进行了较为客观的分区。分区结果表明 ,整个生长季全省呈现西亏东盈中部正常的特点 ,且依不同生长季时段和土层厚度有较大差异 ,为指导黑龙江省农业生产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龙江 作物生长季 农田土壤水分 分区研究 土壤水分常数 土壤蓄水量 土壤蓄水量盈亏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小麦根层土壤水量平衡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被引量:4
18
作者 陈皓锐 黄介生 +1 位作者 伍靖伟 杨金忠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21-28,共8页
为获取冬小麦根系层水量转化情况,该文采用系统动力学的建模思想和Vensim软件构建了冬小麦一维逐日土壤水量平衡模型。模型将2m土层概化为十个串联的水箱,计算了灌溉降雨后的土壤水分下渗、土壤蒸发、作物蒸腾、毛管上升补给和水分重分... 为获取冬小麦根系层水量转化情况,该文采用系统动力学的建模思想和Vensim软件构建了冬小麦一维逐日土壤水量平衡模型。模型将2m土层概化为十个串联的水箱,计算了灌溉降雨后的土壤水分下渗、土壤蒸发、作物蒸腾、毛管上升补给和水分重分配等物理过程。利用河北省石津灌区军齐干渠北二支一斗渠2007-2009年两季冬小麦的田间试验资料对模型进行了率定和验证,结果显示率定期和验证期的平均残差比例和分散均方根比例均在15%以内。三种极端条件测试和六种参数的敏感性测试以及与Hydrus-1模型的比较表明模型假定合理,没有发生结构性错误。对灌区两季冬小麦生育期的土壤水分转化进行模拟,结果表明降雨和灌溉是主要供水水源,毛管水上升量很小,底部渗漏较大,而土壤储水量变化很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系统动力学 根层土壤水量平衡 冬小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水分再分布特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9
作者 金世杰 费良军 傅渝亮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51-259,264,共10页
在国内外学者多年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分别从物理角度和生物角度对土壤水分再分布的基本理论和模型进行了归纳总结.从物理角度分别以耕作措施、雨强、灌水方式、土壤初始含水率等因素对土壤水分再分布过程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归纳了基于... 在国内外学者多年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分别从物理角度和生物角度对土壤水分再分布的基本理论和模型进行了归纳总结.从物理角度分别以耕作措施、雨强、灌水方式、土壤初始含水率等因素对土壤水分再分布过程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归纳了基于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及其滞后作用、土壤水分运动通量法、土壤水分运动基本方程等的数学模型.从生物角度对土壤水分再分布的生态功能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总结:研究发现土壤水分的再分布作用可以有效地调节根系层土壤水分状况、丰富群落结构,提升土壤养分、增加根层土壤微生物;植物根系在对根层水分进行调节的过程中又会因土壤水分、植物种类和土壤特性的不同而发生变化.通过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总结,理清研究现状,以期为理论的进一步研究提出建设性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再分布 影响因素 基本理论 分布模型 根土界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根区局部灌溉对有机无机肥配施土壤微生物和玉米水分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1
20
作者 余江敏 李伏生 +1 位作者 韦彩会 李志军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3-69,共7页
在不同有机无机肥配施条件下,研究3种灌水方式,即常规灌溉(CI)、固定部分根区灌溉(FPRI)和分根区交替灌溉(APRI)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玉米水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无机肥配施能增加土壤微生物的数量,但并不随有机肥比例的增加一直... 在不同有机无机肥配施条件下,研究3种灌水方式,即常规灌溉(CI)、固定部分根区灌溉(FPRI)和分根区交替灌溉(APRI)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玉米水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无机肥配施能增加土壤微生物的数量,但并不随有机肥比例的增加一直递增。在相同灌溉方式下,以60%化肥+40%有机肥(F3)施肥处理效果较好,拔节期、孕穗期和灌浆期3个时期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较其他施肥处理高。而在相同施肥条件下,APRI和FPRI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高于CI处理。与CI相比,FPRI和APRI分别平均节水14.7%和16.9%,水分利用效率则分别平均提高了20.0%和10.4%。这表明根区局部灌溉能创造良好的土壤生物环境,促进微生物的代谢和繁殖,提高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节约灌水量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区局部灌溉 有机无机肥配施 土壤微生物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