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17篇文章
< 1 2 9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耕地质量如何影响粮食供给保障能力 被引量:1
1
作者 冯淑怡 李芳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0-80,共11页
耕地质量是粮食生产的基石,对保障粮食供给安全具有决定性作用。本研究在界定耕地质量和粮食供给保障能力内涵的基础上,从理论上深入探讨耕地质量影响粮食供给保障能力的作用机制,并从基础地力、土壤健康状况和田间基础设施三个维度系... 耕地质量是粮食生产的基石,对保障粮食供给安全具有决定性作用。本研究在界定耕地质量和粮食供给保障能力内涵的基础上,从理论上深入探讨耕地质量影响粮食供给保障能力的作用机制,并从基础地力、土壤健康状况和田间基础设施三个维度系统分析我国耕地质量提升现状与措施成效,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治理路径。研究表明,我国耕地整体质量不高,面临地力不足、土壤污染和田间基础设施滞后等多重制约。为此,亟须从推进耕地系统改良与退化治理、加大耕地利用科技投入和完善耕地质量保护制度机制三个方面入手,构建提升耕地质量、增强粮食供给保障能力的系统性治理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健康 农业新质生产力 耕地治理 粮食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对耕地主要土壤养分的影响
2
作者 范磊 位盼盼 +5 位作者 郭燕 李光辉 张红利 王来刚 程永政 汤向辉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99-1308,共10页
为研究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对耕地主要土壤养分的影响,本研究以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的20万亩(1亩=1/15 hm~2)高标准农田示范区项目为研究区,利用297个地面采样点测得的土壤有机质(SOM)、有效磷(AP)、速效钾(AK)、pH等数据,经普通克里格... 为研究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对耕地主要土壤养分的影响,本研究以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的20万亩(1亩=1/15 hm~2)高标准农田示范区项目为研究区,利用297个地面采样点测得的土壤有机质(SOM)、有效磷(AP)、速效钾(AK)、pH等数据,经普通克里格插值(OK)后,按照国家土壤主要性状指标分级标准生成各指标的等级空间分布图,进而分析高标准农田建设前后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及等级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耕地中SOM、AP、AK的地面样点统计平均值建后比建前分别提高0.1 g·kg^(-1)、0.77 mg·kg^(-1)、1.52 mg·kg^(-1),土壤pH建前建后的值处于7.6~8.0范围,变化较小,呈弱碱性且建前建后基本保持稳定;空间变异分析中SOM、AP、AK、pH的块金系数均小于20%,研究区各土壤养分含量分布具有较强空间相关性。OK插值结果显示研究区耕地中SOM、AP、AK含量大部分区域分别在15 g·kg^(-1)、20 mg·kg^(-1)、100 mg·kg^(-1)以上,均属中等(3级)及以上水平,且建前建后空间分布趋势基本一致,SOM、AP、AK的较高以上含量水平(1级+2级)所占面积建后比建前分别增加4.39%、13.72%、13.65%,低含量水平(5级)或较低含量水平(4级)所占面积建后比建前分别下降3.92%、18.52%、53.95%,说明高标准农田项目的实施提升了耕地中SOM、AP、AK高含量区域的分布面积,降低了低含量区域的分布面积,尤其是对耕地中AP、AK含量较低区域的提升效果比较明显,即对较差耕地的地力提升效果较明显。转移矩阵结果显示研究区耕地中SOM、AP、AK的含量均有较明显的小幅度提升,表明高标准农田项目的实施对研究区耕地SOM、AP、AK含量的等级分布提升效果较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标准农田 耕地地力 克里格插值 土壤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设施菜地养分累积现状及氮磷流失特征
3
作者 杨涛 陈院华 +4 位作者 陈锋 徐昌旭 庄艳华 涂香明 陈静蕊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2-91,共10页
[目的]摸清江西省设施菜地当前土壤养分累积现状及氮磷流失特征,为准确评估其环境的污染风险及全省设施蔬菜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数据支撑。[方法]采用多点取样的方法对全省11个设区市不同种植年限设施菜地0~100 cm土层的养分累积量情况... [目的]摸清江西省设施菜地当前土壤养分累积现状及氮磷流失特征,为准确评估其环境的污染风险及全省设施蔬菜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数据支撑。[方法]采用多点取样的方法对全省11个设区市不同种植年限设施菜地0~100 cm土层的养分累积量情况进行分析,并通过原位监测的方法收集设施菜地氮磷流失的特征信息。[结果] 1)设施菜地土壤酸化严重,0~20、20~40 cm土层pH分别为5.44和5.56。2) 0~20 cm土层土壤养分整体属中等肥力水平,且在种植年限≤10 a时土壤养分随种植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在11~20 a种植年限时(速效磷除外)开始下降。3)设施菜地地表径流的发生主要受降雨的驱动,具有高流量、低浓度的特点;径流量发生最多的时间集中在每年的2—6月,该时段径流量占全年的75%以上,氮磷流失量均占全年的60%以上。[结论] 6~10 a是设施菜地耕层养分累积的时间“拐点”,种植年限达到10 a后,过量的养分投入并不能扩大土壤的库容,反而增加速效养分在耕层的累积量,进而增加环境的污染风险。设施菜地短时间高水量低浓度径流水的产生在当前沟塘调蓄净化功能严重退化的农田生态系统很难就地消纳。因此,构建设施菜地-单季稻复合农田模式是解决南方红壤区设施菜地面源污染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施菜地 种植年限 养分累积 氮磷流失 污染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植水稻对盐渍化土壤理化性质和细菌多样性的影响
4
作者 李明 张俊华 《水土保持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4-104,共11页
[目的]分析黄河水灌溉水稻种植对宁夏平罗盐渍化土壤理化性质与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为宁夏盐渍化土壤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平罗县不同水稻种植年限(1,5,10,16 a)淹水期(7月)和排干期(10月)稻田土壤样品为研究对象,利用Illumin... [目的]分析黄河水灌溉水稻种植对宁夏平罗盐渍化土壤理化性质与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为宁夏盐渍化土壤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平罗县不同水稻种植年限(1,5,10,16 a)淹水期(7月)和排干期(10月)稻田土壤样品为研究对象,利用Illumina H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2个时期不同水稻种植年限盐渍化的土壤理化性质和细菌多样性。[结果]土壤含水量、电导率、有机碳、全氮、可溶性有机碳随种稻年限增加而显著增加。电导率、有机碳、全氮在种稻5 a土壤中显著增加。pH值、硝态氮、可溶性有机氮随种稻年限增加而显著降低。排干期种稻16 a土壤pH值最低(较种稻1 a土壤显著降低2.66%),其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分别较种稻1 a土壤高36.28%和36.59%。种稻年限对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和结构有显著的影响。Chao1指数在淹水期种稻16 a显著高于种稻1 a 43.99%。在淹水条件下,与种稻1 a相比,种稻10 a土壤中芽单胞菌门和螺旋体门丰度增加了27.46%和150.00%;种稻5a时放线菌门、厚壁菌门、蓝藻细菌相对丰度下降了44.50%,66.23%,87.50%。在排干期,与种稻1 a相比,种稻5 a土壤纤维杆菌门和螺旋体门相对丰度分别增加了287.50%和314.29%;种稻10 a土壤绿弯菌门和绿菌门相对丰度分别增加了46.35%和370.97%;种稻5 a土壤放线菌门、硝化螺旋菌门、装甲菌门相对丰度分别下降了48.10%,55.34%,65.85%。与种稻1 a相比,淹水期种稻5 a的土壤伪鱼腥藻科和丛毛单胞菌科相对丰度分别下降了96.89%和56.60%,淹水期种稻10 a土壤暖蝇菌科和脱硫杆菌科相对丰度分别增加了64.86%和305.26%。土壤电导率、全氮、硝态氮、铵态氮、可溶性有机碳、可溶性有机氮是影响盐渍化稻田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关键环境因子。[结论]随着种稻年限的增长土壤细菌群落和理化性质发生显著变化,土壤生境呈改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多样性 种稻年限 盐渍化土壤 淹水期 排干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益肾降浊冲剂对慢性肾脏病大鼠肾小管线粒体动力学蛋白、细胞凋亡的影响
5
作者 郑敏麟 詹倩倩 +6 位作者 房小霞 刘广 伞勤 范文江 王亚楠 王建挺 阮诗玮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673-2686,共14页
目的从肾小管上皮细胞的线粒体动力学和细胞凋亡的角度,探究益肾降浊冲剂对大鼠慢性肾脏病(CKD)的治疗机制。方法采用大鼠5/6肾切CKD模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6组:假手术对照组,模型组,大黄素组(500 mg/kg/d),益肾降浊冲剂低、中、高... 目的从肾小管上皮细胞的线粒体动力学和细胞凋亡的角度,探究益肾降浊冲剂对大鼠慢性肾脏病(CKD)的治疗机制。方法采用大鼠5/6肾切CKD模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6组:假手术对照组,模型组,大黄素组(500 mg/kg/d),益肾降浊冲剂低、中、高剂量组。益肾降浊冲剂治疗8周后,检测血清肌酐(SCR)和尿素氮(BUN)、肾皮质组织病理变化、线粒体形态和超微结构;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肾小管上皮细胞中的线粒体动力学分裂蛋白(Drp1、Fis1)和融合蛋白(Opa1、Mfn1)的表达以及Western blot法检测胞浆和线粒体凋亡相关蛋白(CytC、Bax)的表达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线粒体DNA(mtDNA)拷贝数和凋亡相关基因(CytC、Bax)mRNA表达量。结果肾脏损伤情况:与模型组相比,益肾降浊冲剂各组大鼠SCR和BUN水平、肾小管变性坏死、线粒体结构损伤等情况明显减轻;肾小管线粒体动力学蛋白:与模型组比较,益肾降浊冲剂各组大鼠分裂蛋白Drp1和Fis1的表达下调、融合蛋白Opa1和Mfn1的表达上调,透射电镜观察到线粒体碎片化改变较轻微;肾小管细胞凋亡和mtDNA拷贝数:与模型组比较,益肾降浊冲剂各组肾小管上皮Bax蛋白在胞浆中含量显著增加(P<0.05),而在线粒体中显著减少(P<0.05),CytC蛋白含量在胞浆中显著减少(P<0.05),而在线粒体中显著增加(P<0.05),mtDNA拷贝数明显升高(P<0.05),SMAC、CytC、Bax mRNA总水平明显下降(P<0.05)。肾小管线粒体动力学蛋白与肾小管细胞凋亡相关的相关性:分裂蛋白Drp1、Fis1表达量与线粒体中CytC表达量之间呈现显著负相关性,与胞浆中CytC表达量之间呈现显著正相关性;融合蛋白Opa1、Mfn1表达量与线粒体中CytC表达量之间呈现显著正相关性,与胞浆中CytC表达量之间呈现显著负相关性。结论益肾降浊冲剂可延缓慢性肾脏病进展,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肾小管上皮细胞的线粒体动力学,从而抑制了内源性细胞凋亡通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肾降浊冲剂 慢性肾脏疾病 线粒体动力学 细胞凋亡 培土制水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宽行距果蔬种植环境土壤检测机器人设计与试验
6
作者 张日红 陈德照 +2 位作者 王振豪 佘梓鹏 王宝娥 《农业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7-228,共12页
为了实现宽行距果蔬种植环境下土壤参数高效检测,根据土壤自动化检测作业需求,本文对土壤多参数检测机器人的土壤钻孔模组和检测传感器运动模组分别进行了结构和控制电路设计,配置搭载了视觉导航模组。其中视觉导航控制模组使用DS-U^(2)... 为了实现宽行距果蔬种植环境下土壤参数高效检测,根据土壤自动化检测作业需求,本文对土壤多参数检测机器人的土壤钻孔模组和检测传感器运动模组分别进行了结构和控制电路设计,配置搭载了视觉导航模组。其中视觉导航控制模组使用DS-U^(2)Net轻量化分割模型进行路径识别,通过提取分割路径感兴趣区域,获取左右边界点计算中间导航点,之后运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导航线,结合实时获取的机器人航向角,利用PID算法进行行走导航控制。试验结果表明,DS-U^(2)Net模型参数量仅为6.5×10^(5),识别帧率达到63.17 f/s,平均准确率为94.68%,F1值为89.87%,具有较好的实时性和准确性。初始位置无偏差情况下,不同速度平均误差不大于0.074 m,标准误差不大于0.044 m。初始位置有偏差情况下,平均误差不大于0.085 m,标准误差不大于0.088 m。土壤钻孔和检测传感器运动模组作业稳定,能够对不同深度土壤进行钻孔松土和参数检测。研究结果可为果蔬种植环境土壤自主检测提供技术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检测 机器人 视觉导航 宽行距 果蔬种植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黑土区耕地非粮化时空分异特征及其驱动机制研究
7
作者 刘洪彬 杜欣雨 董秀茹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4-55,共12页
[目的]分析东北黑土区耕地非粮化时空分异特征及其驱动因素,以期为东北黑土区耕地合理利用以及粮食安全保障提供依据。[方法]基于2010-2020年耕地播种面积数据和政策、经济、社会、技术等驱动力数据,利用耕地非粮化率、空间自相关分析... [目的]分析东北黑土区耕地非粮化时空分异特征及其驱动因素,以期为东北黑土区耕地合理利用以及粮食安全保障提供依据。[方法]基于2010-2020年耕地播种面积数据和政策、经济、社会、技术等驱动力数据,利用耕地非粮化率、空间自相关分析、政策文件量化、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等方法,探究了东北黑土区耕地非粮化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其驱动机制。[结果]从时间演变来看,2010-2020年东北黑土区耕地非粮化率总体上大幅度降低,可主要分为2010-2016年波动下降阶段、2016-2018年急速下降阶段、2018-2020年轻微回弹阶段。从空间特征来看,东北黑土区耕地非粮化空间差异格局显著,整体呈现“西高东低”的格局。分布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整体呈现内蒙古北部的高-高集聚区和黑龙江中部的低-低集聚区。从驱动机制来看,第一产业比重影响最为显著,且主要具有负向影响。其次是土地流转和粮食补贴两大政策,土地流转政策在不同地区作用不同,北部起抑制作用,南部起促进作用,粮食补贴政策整体上呈抑制作用。[结论]遏制东北黑土区耕地非粮化,相关政府部门应确保耕地首要功能用于粮食生产的同时,强化耕地对粮食种植的政策扶持,并根据农产品供求与发展优势调整区域布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非粮化 时空分异 驱动机制 GWR模型 东北黑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雪被斑块厚度对川西岷江冷杉林土壤有机层可培养细菌关键生理类群的影响
8
作者 张炜 喻洪 +8 位作者 杨育林 贺维 张好 吴雨锋 吴世磊 周俗 王钰 钟灵 张可 《四川林业科技》 2025年第4期47-54,共8页
全球气候变化正在影响高寒地区雪被格局,不同厚度雪被斑块可能通过影响土壤温度和湿度强烈作用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而影响微生物驱动的土壤生态过程,但缺乏必要关注。采用稀释平板法和最大或然数法,分析了川西高山典型岷江冷杉(Abie... 全球气候变化正在影响高寒地区雪被格局,不同厚度雪被斑块可能通过影响土壤温度和湿度强烈作用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而影响微生物驱动的土壤生态过程,但缺乏必要关注。采用稀释平板法和最大或然数法,分析了川西高山典型岷江冷杉(Abies faxoniana)原始林季节性冻融末期林内天然形成的不同厚度雪被斑块下土壤有机层可培养细菌及其关键生理类群数量特征。结果表明:高山森林季节性冻融末期雪被厚度显著影响土壤有机层可培养细菌及其生理类群的结构和数量特征,而且不同土壤层次可培养细菌及其生理类群对雪被厚度的响应存在明显的差异。总体而言,氨化细菌、硝化细菌和嫌气性纤维素分解菌数量在厚型雪被下数量相对较高,反硝化细菌数量随雪被厚度增加而降低,而好气性纤维素分解菌数量受雪被厚度影响较小。季节性冻融末期,高山森林有机层细菌生理类群在不同雪被斑块下总体上数量变化趋势均表现为:氨化细菌>反硝化细菌>硝化细菌>好气纤维素分解菌>嫌气纤维素分解菌。为深入认识气候变化背景下高山森林土壤生态过程的季节转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被厚度 土壤有机层 可培养细菌 生理类群 高山森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黑土区耕地系统健康评价及障碍因子分析——以肇源县为例
9
作者 张慧 刘倩倩 李咏雪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66-876,共11页
为科学评价黑土区耕地系统健康状况,诊断其障碍因子,本研究在分析耕地时空变化的基础上,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选取19个代表性指标构建耕地系统健康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估了东北黑土区的典型县域——肇源县2010—2020年耕地系统健... 为科学评价黑土区耕地系统健康状况,诊断其障碍因子,本研究在分析耕地时空变化的基础上,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选取19个代表性指标构建耕地系统健康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估了东北黑土区的典型县域——肇源县2010—2020年耕地系统健康状况,并运用障碍度模型进一步分析了影响耕地系统健康的主要障碍因子。结果表明:与2010年相比,2020年肇源县耕地空间分布向南部扩张,耕地面积增加。2010—2020年,肇源县耕地系统健康状况整体呈现下降的态势,耕地系统健康指数由0.5550下降至0.5485;耕地系统健康状况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空间分布格局由南高北低逐渐演变为东高西低。2010—2020年,肇源县耕地系统所面临的压力有所减弱,且耕地系统功能的稳定性有所下降、应对能力略有不足。2010—2020年,柴油使用量、土壤重金属污染、农业电力供应、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例、土壤有机质以及土壤pH是制约耕地系统健康的主要障碍因子。研究表明,2010—2020年肇源县耕地系统健康状况整体偏低,并呈现下降的趋势,存在多个制约耕地系统健康水平提升的障碍因子。因此,在未来耕地资源的利用与管理中应持续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增加资金及技术投入,提高耕地系统健康水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系统 健康评价 压力-状态-响应 障碍因子 东北黑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干热河谷区柑橘园生草栽培对土壤特性的影响
10
作者 付小猛 杨虹霞 +6 位作者 刘红明 龙春瑞 李晶 董建梅 毛加梅 郭莉娜 杜玉霞 《中国果树》 2025年第7期45-51,58,共8页
针对干热河谷区柑橘园气候干旱燥热、水热矛盾突出、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等问题,开展生草栽培对柑橘园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及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研究,旨在为干热河谷区柑橘园绿色可持续生产-生草栽培模式的应用提供参考。... 针对干热河谷区柑橘园气候干旱燥热、水热矛盾突出、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等问题,开展生草栽培对柑橘园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及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研究,旨在为干热河谷区柑橘园绿色可持续生产-生草栽培模式的应用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与清耕相比,紫花苜蓿和铺地木蓝两种生草模式使0~20 cm土层土壤温度分别显著降低了3.97℃和5.80℃,均显著改善了土壤持水能力(土壤质量含水量分别提高至13.34%和15.07%),并降低了土壤容重(分别降低17.26%和8.93%),从而改善了土壤物理性质;在土壤化学性质方面,两种生草模式均提高了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和有效磷含量,但对全氮、全磷、全钾含量有降低作用;土壤综合肥力评价显示,铺地木蓝处理的土壤综合肥力最高,其次为紫花苜蓿处理,清耕处理最低;两种生草模式均增加了土壤细菌多样性,提高了土壤脲酶、蔗糖酶、纤维素酶活性,但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因草种而异。两种生草模式通过协同调控土壤水热平衡、养分循环及微生物代谢,均显著提升了干热河谷区柑橘园土壤综合质量。因此,紫花苜蓿、铺地木蓝均适合在干热河谷区柑橘园间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热河谷区 柑橘园 生草栽培 紫花苜蓿 铺地木蓝 土壤理化性质 酶活性 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地区设施栽培模式对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孙殷沁沁 闫元元 +6 位作者 曲继松 张丽娟 朱倩楠 赵军 张金波 蔡祖聪 黄新琦 《土壤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65-578,共14页
土壤细菌群落特征是土壤质量的重要评价指标。目前,设施栽培模式对微生物学性质的影响仍然不明。明晰土壤细菌群落和功能对设施栽培的响应对于设施土壤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宁夏回族自治区67个设施-大田配对土壤样品进行... 土壤细菌群落特征是土壤质量的重要评价指标。目前,设施栽培模式对微生物学性质的影响仍然不明。明晰土壤细菌群落和功能对设施栽培的响应对于设施土壤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宁夏回族自治区67个设施-大田配对土壤样品进行比较分析,基于扩增子测序技术研究设施栽培对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组成、种间互作和构建过程等的影响,旨在揭示集约化设施栽培下土壤细菌群落的变化规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相较于大田,设施栽培细菌数量、多样性指数(Shannon)、丰富度指数(ACE)和均匀度指数(Pielou)分别增加了63.3%、3.20%、11.4%和1.69%。设施栽培显著改变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冗余分析(RDA)表明有效磷、pH、电导率是影响细菌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pH、有效养分含量等土壤理化因子显著影响设施土壤细菌群落的组成,气候因子中年均降水、年均温显著影响大田土壤细菌群落的组成。门水平上,设施土壤中浮霉菌门和厚壁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增加,芽单胞菌门和黏球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属水平上,设施土壤显著富集了芽孢杆菌属、假单胞菌属等优势属。共现网络分析表明,大田土壤细菌互作网络的边、平均度、聚类系数、模块化程度分别高于设施土壤10.8倍、11.0倍、36.8%、1.78倍,设施栽培显著降低了土壤细菌网络的复杂性和模块化程度。利用原核生物功能注释数据库(FAPROTAX)进行功能预测表明,设施栽培显著增加了碳、氮等元素循环及病原菌有关的细菌功能类群的相对丰度。设施土壤细菌群落距离衰减关系弱于大田土壤,其群落构建受确定性过程影响较大,扩散受到的限制高于大田土壤。综上,宁夏设施栽培显著改变了土壤细菌群落的多维度特征。本研究可为促进当地设施土壤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施栽培 大田土壤 土壤细菌群落 土壤生态功能 土壤理化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草对滇中苹果园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杨金鹏 牟兰 +5 位作者 仇嘉悦 吴宗烨 张鑫亮 张美艳 蔡明 黄必志 《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19-428,共10页
为探究不同生草处理对滇中苹果园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本研究选取南方果园常见的光叶紫花苕(Vicia villosa),菊苣(Cichorium intybus)和鼠茅草(Vulpia myuros)3种牧草,以自然生草(CK1)和清耕(每月人工除草一次,CK2)处... 为探究不同生草处理对滇中苹果园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本研究选取南方果园常见的光叶紫花苕(Vicia villosa),菊苣(Cichorium intybus)和鼠茅草(Vulpia myuros)3种牧草,以自然生草(CK1)和清耕(每月人工除草一次,CK2)处理为对照,测定0~30 cm耕层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结果表明,与清耕相比,人工生草改善了土壤理化性状。光叶紫花苕处理土壤过氧化氢酶,蔗糖酶和脲酶活性显著提高,增幅分别为12.70%,45.30%,45.45%。土壤微生物群落数量以菊苣处理提升显著,细菌数量增幅为42.76%(较CK1),49.02%(较CK2);真菌数量增幅为49.76%(较CK1),42.28%(较CK2)。土壤微生物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子囊菌门(Ascomycota)占据主导地位,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ota)主导了酶活性对土壤酸碱度的响应。此外,土壤含水量、pH、全氮及全钾含量是影响滇中苹果园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的重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园生草 土壤理化性状 土壤酶活性 土壤微生物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栽培方式配施改良剂对盐碱地土壤水盐分布及西瓜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莉莉 田军仓 +1 位作者 王西娜 谭军利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88-96,共9页
针对银北平原盐碱地西瓜种植过程中缺少适宜的栽培方式及土壤改良剂的问题,探讨栽培方式和土壤改良剂对盐碱地土壤水盐分布及西瓜产量的影响。2023年开展田间对比试验,以西瓜品种“美都8424”为试验材料,设置垄作配施改良剂(LZST)、平... 针对银北平原盐碱地西瓜种植过程中缺少适宜的栽培方式及土壤改良剂的问题,探讨栽培方式和土壤改良剂对盐碱地土壤水盐分布及西瓜产量的影响。2023年开展田间对比试验,以西瓜品种“美都8424”为试验材料,设置垄作配施改良剂(LZST)、平作配施改良剂(PZST)、垄作不施改良剂(LZCK)、平作不施改良剂(PZCK)4个处理,研究栽培方式配施改良剂对盐碱地土壤含水率、盐分含量及pH值的时空分布及西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平作相比,垄作明显促进了0~20 cm土层土壤盐分的淋洗,同时改变了0~40 cm盐分分布特征。垄体灌水器正下方形成一个含水率高、盐分含量和pH值低的区域,而平作条件下0~20 cm土层土壤盐分含量和pH值分布均匀。成熟期,LZST处理的土壤盐分含量和pH值较PZST和PZCK分别降低了5.75%、1.54%和10.48%、4.61%,LZCK较PZCK处理的土壤盐分含量和pH值分别降低了4.80%和1.88%。无论平作还是垄作,与不施改良剂处理相比,施用土壤改良剂显著提高了西瓜产量,分别增产23.60%和19.99%,同时还提高了西瓜的果皮硬度和果实硬度。LZST处理的瓜周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糖酸比和番茄红素较PZCK处理的分别提高38.40%、20.57%、71.78%和52.92%。相关分析表明西瓜产量和品质指标与0~20 cm土层含水率呈显著正相关、而与0~20 cm土层的土壤pH值和盐分含量呈显著负相关。总之,垄栽方式配施改良剂显著降低了土壤盐分含量和土壤pH值,促进了西瓜的生长,提高了产量和品质,是银北地区盐碱地较为适宜的西瓜种植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培方式 土壤改良剂 水盐分布 西瓜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田土壤溶解性有机质组成及其与Cd^(2+)络合过程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梁以豪 倪才英 +2 位作者 黎衍亮 肖罗长 简敏菲 《土壤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3-164,共12页
镉(Cd)是我国稻田土壤超标率最高的重金属污染物。土壤的溶解性有机质(DOM)影响Cd的生物有效性和迁移性。稻田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地,同时稻田种养作为重要的生态农业模式,稻田环境改建和养殖等环节会改变DOM,但稻田以及稻田种养过程中土... 镉(Cd)是我国稻田土壤超标率最高的重金属污染物。土壤的溶解性有机质(DOM)影响Cd的生物有效性和迁移性。稻田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地,同时稻田种养作为重要的生态农业模式,稻田环境改建和养殖等环节会改变DOM,但稻田以及稻田种养过程中土壤DOM与Cd^(2+)的络合过程尚未清晰。基于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三维荧光光谱和同步荧光光谱,结合平行因子分析和二维相关分析、修正型Stern-Volmer络合反应模型等方法,以稻虾种养(RS)和水稻单作(CK)两种模式作为试验对象,对稻田土壤DOM与Cd^(2+)的络合过程进行研究。结果显示,RS与CK土壤DOM组分相似,包括一个色氨酸物质组分(C1)和三个类腐殖质组分(C2、C3、C4),相比CK,RS的C2和C4比例低,C3比例较高,C1差异不显著;紫外吸光度CK较RS高,吸收峰位于200~230 nm;同步荧光和二维相关分析表明,两种稻田系统土壤DOM荧光强度随Cd^(2+)增加而发生变化,但不同模式土壤DOM与Cd^(2+)的络合顺序不同,RS土壤DOM与Cd^(2+)发生络合作用的顺序依次为腐殖质(310 nm)、色氨酸、腐殖质(375 nm),而CK为色氨酸、腐殖质(375 nm)、腐殖质(310 nm);络合反应模型表明稻田土壤DOM中色氨酸组分C1和富里酸组分C4与Cd^(2+)络合后发生了显著的荧光猝灭,且C1和C4的络合常数lgK值表现为RS>CK。上述结果表明,RS与CK的土壤DOM均以腐殖质为主,但二者组成比例不同,DOM中存在较多芳香结构,这影响了腐殖质DOM与Cd^(2+)的络合稳定性,种养同时也增强了色氨酸和富里酸DOM与Cd^(2+)的络合能力。本研究结果可为稻田土壤Cd的污染机理研究及污染防治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土壤 稻虾种养 溶解性有机质 荧光猝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田土壤健康培育研究进展
15
作者 徐青山 朱春权 +9 位作者 颜玉莲 王航风 李尚攀 迟春欣 孔亚丽 朱练峰 田文昊 曹小闯 虞轶俊 张均华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7-43,共7页
培育健康的稻田土壤,对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推动稻田土壤可持续发展以及提升生态环境意义重大。科学合理的稻田土壤改良措施,是治理土壤障碍因子、培育健康土壤的关键所在。本文聚焦我国稻田土壤质量退化的现状,深入阐明稻田土壤健康... 培育健康的稻田土壤,对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推动稻田土壤可持续发展以及提升生态环境意义重大。科学合理的稻田土壤改良措施,是治理土壤障碍因子、培育健康土壤的关键所在。本文聚焦我国稻田土壤质量退化的现状,深入阐明稻田土壤健康概念的内涵。同时,系统总结了不同稻田土壤健康培育措施提升土壤健康的生化途径,提倡构建多维度融合的稻田土壤健康评价体系。此外,还对我国稻田土壤改良的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了展望,旨在为我国土壤健康培育、实现土壤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与有效的技术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稻田土壤 土壤健康 土壤培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麒麟区耕地土壤养分时空变化特征及肥力评价
16
作者 肖顺枝 陈安强 +7 位作者 陈兴位 付斌 胡万里 孟国忠 吕亚媚 李艳 王炽 张勤斌 《西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20-830,共11页
【目的】明确云南省麒麟区耕地土壤养分时空变化特征和肥力演变,进而为平衡施肥分区指导和培肥地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麒麟区2007年和2021年耕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基于作物施肥量调查和土壤养分监测,借助模糊综合评价和地理统计学方... 【目的】明确云南省麒麟区耕地土壤养分时空变化特征和肥力演变,进而为平衡施肥分区指导和培肥地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麒麟区2007年和2021年耕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基于作物施肥量调查和土壤养分监测,借助模糊综合评价和地理统计学方法,明确麒麟区土壤养分和肥力时空变化特征,综合评价土壤肥力状况。【结果】研究区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丰富,土壤有机质、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较2007年增加6.6%、236.7%和87.7%,但碱解氮含量和pH 2021年较2007年分别下降5.7%和3.5%;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养分丰缺等级处于一级水平及以上的区域面积在2007年占比分别为56%、60%、37%和31%,在2021年的占比分别为53%、51%、45%和62%。土壤各养分含量时空变异大,2007年麒麟区土壤有机质北部较南部含量丰富,高值区(36.3~61.0 mg/kg)以斑块状出现在三宝镇、沿江乡及茨营乡等乡(镇);2021年,有机质含量普遍提高至42.0~63.8 g/kg,分布趋势与2007年相似。2007年碱解氮含量(133.8~231.7 mg/kg)在三宝镇、东山镇及珠街乡分布较为集中,而2021年碱解氮含量(24.8~144.2 mg/kg)在越州镇和廖廓街道附近以斑块状出现,两个时期的空间分布存在显著差异。另外,土壤有效磷含量在2007年呈现高值区(17.0~36.5 mg/kg)且集中在三宝镇周边,而低值区(2.8~13.9 mg/kg)在东山镇,2021年,高值区(30.1~433.0 mg/kg)主要分布在茨营乡东部,低值区(20.67~30.1 mg/kg)在西部。至于速效钾含量,2007年,高值区(185.5~316.9 mg/kg)多分布在廖廓街道以南的乡(镇),低值区(80.1~125.2 mg/kg)在东山镇出现。2021年,土壤速效钾含量普遍增高(274.1~589.5 mg/kg),分布更加均匀。2007年和2021年的土壤pH整体呈中性偏酸,均表现为中部高四周低。2007年和2021年土壤肥力水平基本维持在Ⅲ级(中等)水平,2021年研究区土壤肥力Ⅰ级(高)和Ⅱ级(较高)面积较2007年增加5.3%和6.3%,同时,土壤肥力质量也提升9.1%。【结论】麒麟区耕地土壤整体养分含量均处于较丰富状态,且部分地区存在养分过剩现象,土壤肥力有较大提升,施肥结构和耕作方式是研究区14年间耕地土壤养分变异的最主要驱动因素。应结合土壤肥力水平,选择合适的种植作物,做到精准施肥,有机无机配合施用,提高肥料利用率和土壤供肥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养分 土壤肥力评价 时空变化 耕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的内梅罗综合指数法的浙江省典型“非粮化”土壤肥力质量评价
17
作者 高扬 张瑜昕 +5 位作者 卜爱爱 徐佳怡 马嘉伟 叶正钱 柳丹 方先芝 《浙江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755-1765,共11页
选取雷竹林、苗木园、果园3种典型“非粮化”耕地作为研究对象,在浙江省共采集117个土壤样本,测定土壤pH值,及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参照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分级标准评价样本土壤的养分水平,并采用改进的内梅罗(Nemerow)... 选取雷竹林、苗木园、果园3种典型“非粮化”耕地作为研究对象,在浙江省共采集117个土壤样本,测定土壤pH值,及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参照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分级标准评价样本土壤的养分水平,并采用改进的内梅罗(Nemerow)综合指数法对其土壤肥力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雷竹林和果园土壤样本的肥力综合指数平均值分别为1.32和1.15,属于Ⅱ级(一般水平);苗木园土壤样本的肥力综合指数平均值为0.87,属于Ⅲ级(低水平)。具体地:雷竹林土壤样本的pH值平均值为4.94,总体呈酸性,有机质含量平均值为36.20 g·kg^(-1),属于丰富水平,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平均值分别为153.28、170.56、235.09 mg·kg^(-1),均属于极丰富等级;苗木园土壤的pH值平均值为6.06,总体呈弱酸性,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16.96 g·kg^(-1)和73.50 mg·kg^(-1),均属于中等偏下等级,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122.87、34.42 mg·kg^(-1),均属于丰富等级;果园土壤的pH值平均值为5.13,总体呈酸性,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22.48 g·kg^(-1)和117.81 mg·kg^(-1),均属于中等等级,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71.96、205.96 mg·kg^(-1),均属于极丰富等级。建议各地区因地制宜地制定土壤改良和施肥规划,适量使用氮肥、钾肥,降低磷肥使用,以保证“非粮化”复耕土壤资源的可持续高效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粮化”土壤 土壤肥力评价 肥力综合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叶青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18
作者 任晓旭 周建金 +5 位作者 应武 程大军 严建立 徐卫军 阮松林 许寿增 《西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5-63,共9页
【目的】旨在探索三叶青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为优化林下三叶青生态种植生产提供理论支撑。【方法】通过设置林下袋栽和地栽2种种植模式,一年的生长期后,测定三叶青根际土壤理化性质,结合Illumina MiSeq测序技术分... 【目的】旨在探索三叶青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为优化林下三叶青生态种植生产提供理论支撑。【方法】通过设置林下袋栽和地栽2种种植模式,一年的生长期后,测定三叶青根际土壤理化性质,结合Illumina MiSeq测序技术分析不同模式下根际土壤微生物物种组成、多样性和群落构建的差异。【结果】三叶青袋栽和地栽2种种植模式根际土壤的理化性质和群落结构具有明显差异。土壤总磷、总钾和有效磷差异极显著。对于细菌和真菌样品中的OTU数目,均是袋栽模式高于地栽模式。在门水平上,地栽模式下,土壤优势细菌群落是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29%)、酸杆菌门(Acidobacteriota,26%);袋栽模式下,土壤优势细菌群落是酸杆菌门(Acidobacteriota,24%)、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22%)和绿弯菌门(Chloroflex,15%);地栽模式下,土壤优势真菌群落是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49%)、子囊菌门(Ascomycota,16%);袋栽模式下是子囊菌门(Ascomycota,46%)、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26%)。【结论】三叶青不同种植模式会对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微生物群落造成不同影响,土壤pH等指标形成的微环境空间的差异可能是造成2种模式土壤群落组成差异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叶青 生态种植 种植模式 土壤 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培彤应用“培土生金法”治疗肺结节术后经验撷英 被引量:1
19
作者 缪锐 张铮 +1 位作者 张若琪 张培彤 《辽宁中医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17,共4页
肺结节是近年来的常见疾病,发病率和检出率逐年增高。目前西医对于肺结节多采用定期复查随访和手术治疗为主,治疗手段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对于尚未达到手术标准的患者没有有效的治疗策略,对于手术后的患者也没有进一步的诊疗方案。张培彤... 肺结节是近年来的常见疾病,发病率和检出率逐年增高。目前西医对于肺结节多采用定期复查随访和手术治疗为主,治疗手段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对于尚未达到手术标准的患者没有有效的治疗策略,对于手术后的患者也没有进一步的诊疗方案。张培彤教授治疗肺结节临证30余年,经验丰富。张培彤教授认为肺结节为本虚标实证,标在邪聚,本于正伤,而手术则可以切除局部凝聚的实邪,但也会产生手术相关病理因素,并进一步损伤人体正气,因而在治疗肺结节术后时以“扶正”为主。培土生金法,又称补脾益肺法,即通过健脾气以补肺气的治疗方法,遵循“虚则补其母”的理论思想,是五行学说体现在临床中的一种诊疗方法。张培彤教授临证治疗肺结节术后患者时,多以培土生金法为核心治则,实行辨病和辨证相结合的个体化治疗,临床疗效确切,现总结经验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结节 五行理论 培土生金 中医 病因病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荒漠草原弃耕演替过程中土壤多功能性及其与生物多样性关系
20
作者 邓扬臻 王锡湲 +4 位作者 李邵宇 郑佳华 张峰 赵萌莉 张彬 《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863-2872,共10页
土壤多功能性作为维持荒漠草原生态系统稳定的关键因子,其动态变化研究对揭示区域生态恢复机制具有重要科学价值。为探究荒漠草原弃耕演替过程中土壤多功能性的变化规律及其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本研究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武川县西北部荒... 土壤多功能性作为维持荒漠草原生态系统稳定的关键因子,其动态变化研究对揭示区域生态恢复机制具有重要科学价值。为探究荒漠草原弃耕演替过程中土壤多功能性的变化规律及其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本研究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武川县西北部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选取弃耕5年、15年和20年的样地及天然草地,分析了不同弃耕年限下土壤单一功能、多功能性的变化趋势及其与植物和微生物生物多样性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除水分调节功能,养分循环功能、生产功能、土壤多功能性均未在弃耕20年时恢复至天然草地水平。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弃耕恢复过程中土壤的水分调节功能、养分循环功能以及土壤多功能性主要受到植物多样性的调节,而生产功能主要受植物多样性真菌多样性的共同调节。研究结果为草地合理利用与建设,提升荒漠草原土壤功能有效措施的提出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草原 弃耕演替 土壤多功能性 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