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2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典型电子废弃物拆解区周围土壤-水稻系统中重金属污染和富集特征研究
1
作者 刘芳 《环境污染与防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1-26,I0002,共7页
测定了典型电子废弃物拆解区广东省贵屿镇循环经济产业园周边稻田土壤及水稻中的7种重金属(Cu、Cr、Zn、Cd、Pb、As、Sb),探究了土壤中重金属的污染情况和水稻中重金属的富集特征。结果表明,该电子废弃物拆解区周围稻田土壤中7种重金属... 测定了典型电子废弃物拆解区广东省贵屿镇循环经济产业园周边稻田土壤及水稻中的7种重金属(Cu、Cr、Zn、Cd、Pb、As、Sb),探究了土壤中重金属的污染情况和水稻中重金属的富集特征。结果表明,该电子废弃物拆解区周围稻田土壤中7种重金属均具有一定的积累效应,但只有Cu平均浓度超过了《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15618—2018)的风险筛选值,而Cd和Sb存在潜在生态风险。土壤中积累的重金属主要来源于电子废弃物拆解活动,Cu和Pb还可能与附近的冶金厂有关。重金属在水稻根系中的富集能力远大于地上部分,米中富集的重金属均未超出《粮食(含谷物、豆类、薯类)及制品中铅、铬、镉、汞、硒、砷、铜、锌等八种元素限量》(NY 861—200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废弃物拆解区 土壤-水稻系统 重金属 污染特征 富集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赣西地区土壤−水稻系统中重金属Cd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与健康风险评价 被引量:2
2
作者 周墨 梅丽辉 +9 位作者 刘冰权 张明 唐志敏 宗乐丽 王尚晓 田福金 张晓东 张洁 牛晓楠 黄丁伶 《中国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78-288,共11页
【研究目的】重金属元素主要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从而影响健康,开展土壤−水稻系统重金属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对科学管理耕地、保障粮食安全和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系统采集水稻籽实及对应根系土样品129组,通... 【研究目的】重金属元素主要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从而影响健康,开展土壤−水稻系统重金属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对科学管理耕地、保障粮食安全和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系统采集水稻籽实及对应根系土样品129组,通过化学分析获取As、Cd、Hg、Pb、Cr、pH和土壤Cd形态等地球化学数据,采用人体健康风险模型评估研究区健康风险。【研究结果】(1)研究区土壤Cd平均含量为0.49 mg/kg,显著高于江西表层土壤背景值,有80件土壤Cd含量高于风险筛选值,占总样本的62%。水稻籽实有57件Cd含量超标,超标率为44%。(2)研究区土壤Cd的污染评价结果与农作物Cd的安全评价结果对应性较差。土壤pH值是主要的影响因素,随着土壤pH值升高,土壤中Cd含量增加了2.26倍,但水稻籽实Cd含量降低了4.5倍。(3)土壤中Cd的水溶态、离子交换态和残渣态这三种赋存形态对水稻籽实Cd含量具有显著影响,在强酸性土壤环境中,Cd生物有效性增强。(4)人体健康风险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区儿童的健康风险大于成人,非致癌风险和致癌风险因子主要为Cd。【结论】研究区土壤Cd与水稻籽实Cd含量空间对应性较差,依照现行规范评价,存在一定的误判漏判的局限性;健康风险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区存在因水稻Cd摄入引起的人体健康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稻系统 重金属 健康风险 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 农业地质调查工程 赣西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鱼综合种养模式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功能的影响
3
作者 任晋东 孙媛 +2 位作者 崔燕燕 韦小明 汤勇 《浙江农业科学》 2025年第8期1829-1834,共6页
为探究稻鱼综合种养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本研究采用16S测序技术,对实施稻鱼综合种养模式和水稻单一种植模式下的土壤进行了微生物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样品中绿弯菌门(Chloroflexi)、酸杆菌门(Acidobacteriota)在第1个月和第2... 为探究稻鱼综合种养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本研究采用16S测序技术,对实施稻鱼综合种养模式和水稻单一种植模式下的土壤进行了微生物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样品中绿弯菌门(Chloroflexi)、酸杆菌门(Acidobacteriota)在第1个月和第2个月的土壤中差异显著;在属水平上,酸杆菌属(Acidobacteriales)的相对丰度在稻鱼综合种养模式的第1~2个月较水稻单一种植模式显著降低,杆菌属(Bacillus)在稻鱼综合种养模式下较水稻单一种植模式在第4个月时显著降低,而梭状芽孢杆菌属则在各时期均显著增加。对2种模式下土壤微生物进行多样性和功能富集分析表明,稻鱼综合种养模式下从放鱼养殖1月到4月土壤微生物Chao多样性指数提升,提升幅度大于水稻单一种植模式;稻鱼综合种养模式下土壤微生物在化学异养、有氧化能异养、固氮、发酵、甲基营养、碳氢化合物分解、甲烷营养、动物寄生虫或共生体等功能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稻鱼综合种养模式下土壤的固氮和发酵代谢功能微生物富集量显著提高。综上表明,稻鱼综合种养模式养殖对于改善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提升肥力作用显著,土壤生态效益量化指标提升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鱼综合种养 土壤微生物 微生物多样性 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ERES-Rice模型的覆膜旱作稻田增温效应模拟 被引量:6
4
作者 马雯雯 金欣欣 +5 位作者 石建初 宁松瑞 李森 陶玥玥 张亚男 左强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215-222,共8页
水稻覆膜旱作技术具有显著的节水、增温、防污和减排效应,是节水稻作技术体系的重要措施之一,将CERES-Rice模型用于覆膜旱作条件时,必须首先解决覆膜增温效应的准确模拟问题。该文拟应用热量传输理论及目前旱地作物生产系统中采用的覆... 水稻覆膜旱作技术具有显著的节水、增温、防污和减排效应,是节水稻作技术体系的重要措施之一,将CERES-Rice模型用于覆膜旱作条件时,必须首先解决覆膜增温效应的准确模拟问题。该文拟应用热量传输理论及目前旱地作物生产系统中采用的覆膜增温效应模拟方法,来模拟水稻覆膜旱作生产体系中的增温效应,从而为完善CERES-Rice模型并使其能用于覆膜旱作水稻的生长模拟奠定基础。参数调校与模型检验验证通过2013、2014年在湖北房县开展的2 a水稻覆膜旱作田间试验来进行,共涉及淹水(对照)、覆膜湿润栽培和覆膜旱作共3个水分处理,分别对2个生长季、2个覆膜处理地表5 cm及地下10、20 cm处温度的变化过程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经过参数调校后,所建立的覆膜增温模型可较好地模拟覆膜稻田地表和剖面上土壤温度的变化规律,地表5 cm处土壤温度模拟值与实测值的均方根差、相对均方根差分别低于1.8℃和10%,相关系数在0.89以上(P<0.01);尽管地下10、20 cm处的模拟误差稍大,也基本可满足要求,相应的均方根误差<3.2℃,相对均方根差<15%,相关系数>0.65(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型 土壤 覆膜 水稻覆膜旱作 增温效应 模拟 CERES-ri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进CERES-Rice模型模拟覆膜旱作水稻生长 被引量:5
5
作者 马雯雯 石建初 +8 位作者 金欣欣 宁松瑞 李森 陶玥玥 张亚男 刘洋 林杉 胡鹏程 左强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15-123,共9页
覆膜旱作是节水稻作生产体系的重要措施之一,采用CERES-Rice模型模拟覆膜旱作水稻生长需另外考虑覆膜的增温效应和根系层土壤水分布差异及由此所带来的影响。该文借鉴部分旱地作物的相关研究成果,对原CERES-Rice模型中的积温和土壤温度... 覆膜旱作是节水稻作生产体系的重要措施之一,采用CERES-Rice模型模拟覆膜旱作水稻生长需另外考虑覆膜的增温效应和根系层土壤水分布差异及由此所带来的影响。该文借鉴部分旱地作物的相关研究成果,对原CERES-Rice模型中的积温和土壤温度、蒸发和土壤水分胁迫等模拟计算过程进行了改进,并进一步通过2个水稻生长季的田间试验予以验证。试验于2013、2014年在湖北房县进行,共涉及淹水(对照)、覆膜湿润栽培和覆膜旱作共3个水分处理,采用原模型和改进模型分别对2个生长季、2个覆膜处理的生育期、叶面积指数与地上部干物质质量的变化过程及产量进行模拟。结果表明:原CERES-Rice模型难以准确刻画覆膜旱作水稻的生长发育过程,经改进后,模拟效果大大改善,可有效反映环境变化(水分、温度)对覆膜水稻生育进程的影响和产量形成,维持生育期与产量模拟的相对误差在15%以内;覆膜水稻叶面积指数的动态模拟基本满足要求,其均方根差≤1.54 m^2/m^2、相对均方根差≤27%、建模效率≥0.85;对覆膜水稻地上部干物质质量变化过程的模拟也呈现出较好的效果,均方根差和相对均方根差分别小于1 490 kg/hm^2、16%,建模效率则高于0.95。总体而言,经改进后的CERES-Rice模型基本可满足要求,较好地用于模拟覆膜旱作水稻的生长发育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模型 数值方法 覆膜旱作水稻 CERES-rice模型 水稻生长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虾综合种养对稻田土壤环境影响的研究进展
6
作者 杨军 杨婷 +4 位作者 马林杰 徐荣 王守红 张家宏 寇祥明 《贵州农业科学》 2025年第2期126-133,共8页
稻虾综合种养是以农田为基础,将水稻种植和小龙虾养殖相结合的一种生态农业模式。水稻和小龙虾集成种养不仅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农业生产效益,还可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改善土肥环境,在农业生产模式的绿色转型中应用潜力较大。为准确把... 稻虾综合种养是以农田为基础,将水稻种植和小龙虾养殖相结合的一种生态农业模式。水稻和小龙虾集成种养不仅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农业生产效益,还可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改善土肥环境,在农业生产模式的绿色转型中应用潜力较大。为准确把握稻虾种养发展的趋势和难点,综述稻虾综合种养对土壤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微生物影响等方面的研究现状,从稻虾综合种养的技术、模式和投入品创新及产业融合等方面展望其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虾种养 土壤环境 理化性质 微生物 绿色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汉平原长期稻虾种养对潮土N_(2)O排放的影响
7
作者 聂江文 朱杰 +3 位作者 蒋梦蝶 朱波 刘章勇 何浩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211-2220,共10页
稻虾共作模式在推动稻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效益提升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其对稻田土壤N_(2)O排放的长期影响,尤其是不同土层深度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基于江汉平原的长期定位试验(8 a),采集稻虾共作(RC)与常规中稻单作(RM)模式下的表层(0~... 稻虾共作模式在推动稻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效益提升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其对稻田土壤N_(2)O排放的长期影响,尤其是不同土层深度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基于江汉平原的长期定位试验(8 a),采集稻虾共作(RC)与常规中稻单作(RM)模式下的表层(0~20 cm)与亚表层(20~40 cm)土壤样品,进行室内恒温恒湿培养(60%田间持水量,25℃,42 d),测定N_(2)O排放通量及土壤碳、氮等化学性质。结果表明,RC模式显著影响N_(2)O排放,但受到土壤深度的调节。与RM相比,RC显著降低表层土N_(2)O排放(37%),但显著增加亚表层土N_(2)O排放(149%,P<0.05)。此外,RC模式下N_(2)O排放主要集中在21~40 d(49%~73%),而RM模式下N_(2)O排放主要集中在4~21 d(66%~77%)。在土壤性质方面,与RM相比,RC显著增加表层土pH及总碳(TC)、总氮(TN)、有机碳(SOC)、氨态氮(NH_(4)^(+)-N)、可溶性有机碳(DOC)的含量,但降低了全量碳氮比(TC/TN)及有效磷(AP)、硝态氮(NO_(3)^(-)-N)、可溶性有机氮(DON)的含量;在亚表层土,RC显著提高了pH、DOC/DON及AP、TC、TN、NH_(4)^(+)-N的含量,但降低了SOC、NO_(3)^(-)-N、DOC、DON的含量和电导率(EC)。皮尔森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显示,N_(2)O排放与AP和C/N呈正相关,而与SOC、DON和EC呈负相关。研究表明,长期稻虾共作模式显著影响潮性水稻土的N_(2)O排放,但其影响受到土层的调节。土壤AP、C/N、EC等土壤因子在N_(2)O排放调控中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虾种养 N_(2)O 土壤深度 水稻土 潮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畜禽粪肥对越冬茬茄子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8
作者 赵士花 杨宁 +7 位作者 郝冉冉 韩晴 赵会侠 褚衍仕 孙炜翔 赵作胜 龙启源 龙启健 《农学学报》 2025年第8期64-68,共5页
本研究旨在摸索出适合台儿庄区砂姜黑土种植茄子的畜禽粪便施用模式,以促进茄子绿色、高质、高效生产。以当地砂姜黑土上种植的越冬茬茄子为对象,设计3种不同施肥处理:纯猪粪(0:2)、猪粪与稻壳鸡粪等比例混合(1:1)以及纯稻壳鸡粪(2:0)... 本研究旨在摸索出适合台儿庄区砂姜黑土种植茄子的畜禽粪便施用模式,以促进茄子绿色、高质、高效生产。以当地砂姜黑土上种植的越冬茬茄子为对象,设计3种不同施肥处理:纯猪粪(0:2)、猪粪与稻壳鸡粪等比例混合(1:1)以及纯稻壳鸡粪(2:0)。对茄子植株茎粗、根系生长和产量等关键指标进行评估。结果表明,施用纯稻壳鸡粪茄子的茎粗、根系生长和产量表现最好,植株主枝粗度、根系鲜重、根毛总数和产量分别为1.92 cm、63.44 g、130条和392985 kg/hm^(2);猪粪、稻壳鸡粪等比例施用表现居中,植株主枝粗度、根系鲜重、根毛总数和产量分别为1.90 cm、61.56 g、125条和335670 kg/hm^(2);表现最差的是施用纯猪粪,植株主枝粗度、根系鲜重、根毛总数和产量分别为1.72 cm、42.10 g、86条和331410 kg/hm^(2)。对于通体质地粘重、结构不良的砂姜黑土,施用稻壳鸡粪可适当疏松土壤,改善越冬茬茄子根系土壤水肥气热状况,提供越冬茬茄子根系生长的优良环境,从而促进茄子植株的粗壮和产量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姜黑土 越冬茬茄子 猪粪 稻壳鸡粪 根系 产量 施肥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量对川东南冬水田稻鱼共作系统下杂交稻产量和土壤养分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徐富贤 周兴兵 +6 位作者 张林 郭晓艺 刘茂 朱永川 熊洪 郭长春 蒋鹏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09-921,共13页
【目的】利用川东南冬水田区连续多年稻鱼共作系统,研究施氮(N)量对免耕栽培杂交稻产量形成和土壤养分的影响,为制定稻鱼共作系统下免耕栽培杂交稻长期、合理的氮肥管理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8—2022年在川东南冬水田区开展了... 【目的】利用川东南冬水田区连续多年稻鱼共作系统,研究施氮(N)量对免耕栽培杂交稻产量形成和土壤养分的影响,为制定稻鱼共作系统下免耕栽培杂交稻长期、合理的氮肥管理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8—2022年在川东南冬水田区开展了5年大田定位试验,供试杂交稻品种为蓉优1015和内6优103,耕作方式为免耕。设置N 0、45、90、135 kg/hm^(2)4个施氮水平,分别记作N_(0)、N_(45)、N_(90)、N_(135)。在水稻收获期,调查杂交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分析0—20 cm土层土壤全量和速效氮、磷、钾含量,以及有机质含量和pH,通过回归分析,研究施氮量与水稻产量和土壤养分因子含量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稻鱼共作系统下,年份、施氮量对杂交稻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5年间,杂交稻产量与施氮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r=0.9070^(**)~0.9720^(**)),与低氮量处理N_(45)相比,N_(90)和N_(135)处理杂交稻产量分别增加了6.37%~26.53%、9.11%~25.11%,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也显著增加。而N_(90)处理杂交稻产量与N_(135)处理相当或更高。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杂交稻产量构成(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与产量的偏相关系数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t=2.20*~9.17^(**))。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杂交稻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对产量的直接贡献(分别为0.8754和0.4987)和总贡献(分别为0.6364和0.3598)较大,表明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是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在N_(0)、N_(45)处理下,土壤全氮、碱解氮含量随稻鱼共作年限的增加而下降,而在N_(90)、N_(135)处理下随稻鱼共作年限的增加而增加。土壤全氮、碱解氮含量随施氮量增加而提高,而全磷、全钾、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则随施氮量增加而下降。杂交稻产量与土壤养分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可见提高磷素、钾素供给能力是稻鱼共作系统杂交稻高产的重要基础。【结论】川东南冬水田区稻鱼共作系统下,年施氮90 kg/hm^(2)可以提高杂交水稻的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进而维持甚至提高水稻产量。连续施用中、高量氮肥还可以提升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且随稻鱼共作年限延长呈增加趋势;土壤pH值则随稻鱼共作年限延长呈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水田 稻鱼共作 氮肥管理 水稻产量 土壤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金属高背景区水稻镉积累与健康安全风险评价:以云南省会泽县娜姑镇为例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才泽 陈敏华 +5 位作者 雷风华 黄勇 王雪莲 王君 邓国仕 张越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4-204,共11页
调查发现,重金属高背景区存在土壤中的镉含量超标,而农作物中的镉含量并未超标的现象,但对其原因知之甚少。开展区内农作物镉积累研究并探寻制约农作物镉吸收的因素,对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和污染土地生态修复都具有重要意义。以云南省会泽... 调查发现,重金属高背景区存在土壤中的镉含量超标,而农作物中的镉含量并未超标的现象,但对其原因知之甚少。开展区内农作物镉积累研究并探寻制约农作物镉吸收的因素,对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和污染土地生态修复都具有重要意义。以云南省会泽县娜姑镇娜姑坝子为研究区,采集了水稻籽实和配套土壤样品各41件,采用ICP-MS方法检测了Cd含量。通过偏相关、R型聚类、逐步线性回归等分析了水稻镉与土壤元素(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显示,水田土壤镉(Cd)含量为0.467~1.87 mg/kg,平均为0.78 mg/kg,是全国土壤背景值的5.69倍,58.5%的样品超过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水稻(糙米)镉含量为0.007~0.062 mg/kg,平均0.016 mg/kg,均低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限值。水稻镉与土壤铀(U)、钼(Mo)等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有机碳(TOC)、硫(S)等呈显著负相关,与土壤Cd总量和酸碱度(pH)无显著相关性。土壤镉超标而水稻镉不超标的现象可能与土壤富含有机碳有关,该地区土壤有机碳(TOC)含量达全国背景值的5.57倍。当TOC> 3%时,水稻镉含量迅速下降。据此提出土壤镉环境等级的有机碳修正方法,将研究区3.42 km^(2)(5 129亩)Ⅱ等水田修正为Ⅰ等。此外,还提出了一些土壤养护和修复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稻系统 土壤有机碳 重金属高背景 云南会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肥油菜还田提高水稻产量与土壤磷钾肥力 被引量:3
11
作者 盛雪雯 陶玥玥 +3 位作者 徐坚 吴正贵 王海候 孙华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24年第4期29-34,共6页
为评价太湖地区油菜花后作绿肥对水稻产量及稻田水土养分的影响,在太湖地区连续进行2年田间定位试验,明确在2种不同油菜-水稻种植模式[绿肥油菜-水稻、饲用油菜-水稻(CK)]引起的水稻籽粒产量、产量构成因子、土壤氮磷钾含量以及稻田田... 为评价太湖地区油菜花后作绿肥对水稻产量及稻田水土养分的影响,在太湖地区连续进行2年田间定位试验,明确在2种不同油菜-水稻种植模式[绿肥油菜-水稻、饲用油菜-水稻(CK)]引起的水稻籽粒产量、产量构成因子、土壤氮磷钾含量以及稻田田面水氮磷浓度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处理相比,油菜终花期后压青还田下2年水稻产量提高了6.1%~15.2%,试验第1年水稻产量显著增加主要是由于有效穗数显著增加了20.0%,成穗率显著提高了14.7%,穗实粒数显著提高13.1%(P<0.05),结实率、千粒质量2种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连续2年绿肥油菜还田下耕层土壤全氮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显著提高了31.6%和27.8%,同时移栽至分蘖期稻田田面水总氮和总磷浓度分别显著提高36.3%和53.7%(P<0.05)。由此,太湖地区油菜作绿肥还田可维持水稻产量并补充土壤磷钾库,但应结合配套油菜绿肥还田技术以降低稻田盈余养分潜在流失风险,为太湖保护区提供化学肥料有机替代和绿色防控等有效环保型施肥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肥油菜-水稻两熟 水稻产量 土壤养分 田面水养分 产量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水稻系统中硫代砷的研究进展
12
作者 侯天啸 张思亮 +3 位作者 智文 李晓彤 谢雨洁 罗军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92-705,共14页
硫代砷是土壤-水稻系统中砷的重要形态之一,其形态转化对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对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潜在威胁.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水稻土中硫代砷的定量检测方法、存在形态、影响因素、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与水稻吸... 硫代砷是土壤-水稻系统中砷的重要形态之一,其形态转化对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对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潜在威胁.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水稻土中硫代砷的定量检测方法、存在形态、影响因素、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与水稻吸收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旨在为后续研究提供方法参考与理论依据.为减少在环境样品分析之前硫代砷的形态转化,可向样品中加入二乙基三胺五乙酸(DTPA),将样品快速冷冻后低温避光保存.离子色谱串联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ICP-MS)适用于环境样品中硫代砷的分离与定量检测.无机硫代砷与甲基硫代砷在形成条件、环境行为以及水稻吸收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水稻土中硫代砷的含量受pH、氧化还原环境以及还原态硫等因素的影响,环境条件的变化会驱使不同形态硫代砷之间以及硫代砷与非硫代砷之间的相互转化.相较于(亚)砷酸盐,硫代砷在铁矿物表面的吸附能力通常较弱,且在土壤氧化还原条件变化时表现出更高的不稳定性.硫代砷可被水稻吸收并在籽粒中积累,其中二甲基一硫代砷酸盐(DMMTA)具有高吸收、高转运和高毒性,广泛存在于全球水稻籽粒与商品大米中.目前尚未明确水稻对硫代砷的吸收、转运与解毒机制,值得进一步深入探索以准确评估硫代砷对水稻生长、食品安全与人类健康所带来的潜在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代砷 土壤-水稻系统 定量检测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及生物炭还田对稻虾共作模式水稻产量、氮肥利用率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马林杰 张诚信 +9 位作者 覃宝利 杨军 杨婷 徐荣 王守红 张家宏 寇祥明 陈选青 王展 张旭晖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623-1632,共10页
为了明确稻虾共作模式下促进水稻增产、氮肥利用率提高和土壤肥力提升的适宜的秸秆还田方式,本研究设置了5个处理[无秸秆还田和无氮肥施用(CK)、无秸秆还田(NS)、秸秆还田(S)、低量生物炭还田(LB)和高量生物炭还田(HB)],对比研究秸秆还... 为了明确稻虾共作模式下促进水稻增产、氮肥利用率提高和土壤肥力提升的适宜的秸秆还田方式,本研究设置了5个处理[无秸秆还田和无氮肥施用(CK)、无秸秆还田(NS)、秸秆还田(S)、低量生物炭还田(LB)和高量生物炭还田(HB)],对比研究秸秆还田及生物炭还田处理在水稻产量、水稻生长、氮肥利用率和土壤肥力指标上的差异。结果表明,与NS处理相比,仅LB处理和HB处理显著增加了水稻不同生育时期的茎蘖数、叶片SPAD值、叶面积指数、成穗率、地上部生物量、氮吸收量和产量,但LB处理和HB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与NS处理和S处理相比,水稻氮肥利用率指标在LB处理和HB处理下均显著提高,但LB处理和HB处理在氮肥偏生产力、氮肥籽粒生产效率、氮肥干物质生产效率上无显著差异。整体上看,LB处理和HB处理较NS处理显著提高氧化还原电位、pH、阳离子交换量、有机碳含量和氮磷钾有效性,但两者在土壤氧化还原电位和pH上差异不显著。综合各处理在水稻产量、氮肥利用率和土壤肥力上的表现,本研究认为,稻虾共作模式下低量生物炭还田(7.5 t/hm^(2))是促进水稻高产、氮肥利用率提高和土壤肥力提升的适宜的秸秆还田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虾共作 生物炭 水稻 产量 氮肥利用率 土壤肥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渡河流域农田土壤-水稻系统硒与镉富集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14
作者 沈琳丽 罗松英 +2 位作者 梁志鹏 梁晓琪 林千策 《湖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9期22-27,共6页
测定南渡河流域农田表土和水稻共80份样品的硒(Se)和镉(Cd)含量,采用生物富集系数分析土壤-水稻系统中Se与Cd的富集特征,并结合Pearson系数分析表土与稻米Se含量、Cd含量、pH以及有机碳含量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农田土壤达到了足... 测定南渡河流域农田表土和水稻共80份样品的硒(Se)和镉(Cd)含量,采用生物富集系数分析土壤-水稻系统中Se与Cd的富集特征,并结合Pearson系数分析表土与稻米Se含量、Cd含量、pH以及有机碳含量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农田土壤达到了足硒-富硒标准,且有40%稻米样品达到富Se大米标准;土壤中Cd含量均未超出国家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0.300 mg/kg),稻米Cd含量均小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限值(0.200 mg/kg),未发现有Cd污染。研究区土壤-水稻系统中Se含量呈正态分布,有明显的分段现象;Cd含量受外源干扰强,空间分布较不均衡。Se与Cd在水稻中都达到中等富集,其中稻米对Cd的富集能力强于对Se的富集能力。研究区的富Se土壤与当地酸性土壤环境以及高有机碳含量有着密切联系。综上,南渡河流域农田土壤Se资源丰富,不存在“富硒镉米”现象,可加以开发利用生产绿色富Se农产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稻系统 富集特征 原子荧光光谱仪(AFS)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 南渡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改良剂对不同土壤-水稻系统中Cd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54
15
作者 宗良纲 张丽娜 +2 位作者 孙静克 郭敏 沈振国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834-840,共7页
通过水稻盆栽试验,研究了钙镁磷肥、石灰和硅肥作为土壤改良剂对几种中度污染水稻土中Cd的赋存形态以及对水稻生长的影响和改善糙米品质安全性的作用。结果表明,由于各种改良剂的性质和改良机理上存在差异,改良效果各不相同,其中硅肥的... 通过水稻盆栽试验,研究了钙镁磷肥、石灰和硅肥作为土壤改良剂对几种中度污染水稻土中Cd的赋存形态以及对水稻生长的影响和改善糙米品质安全性的作用。结果表明,由于各种改良剂的性质和改良机理上存在差异,改良效果各不相同,其中硅肥的改良效果最好,其次是钙镁磷肥,然后是石灰。虽然3种改良剂均能降低土壤中有效态Cd以及糙米和秸秆中Cd的含量,使稻米质量符合国家食品卫生安全标准,但土壤性质的不同会影响改良剂的效果。同一改良剂施用在红壤上的效果最为明显,其次是黄泥土,而呈碱性的潮黄土由于土壤有效态Cd的含量明显低于前两种土壤,施用改良剂后糙米和秸秆中的Cd含量虽有所降低,但改善效果不太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 改良剂 土壤-水稻系统 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Pb复合污染在土壤-水稻系统中生态效应的研究 被引量:87
16
作者 王新 梁仁禄 周启星 《农村生态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41-44,共4页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重金属复合污染物在土壤 -水稻系统中迁移、积累规律及生态效应。结果表明 :Cd、Pb复合污染使水稻株高比对照的下降了 5~ 7cm ,水稻减产 2 0 % ,2元素交互作用特别是 5元素复合作用影响了水稻的正常生长发育 ;不同...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重金属复合污染物在土壤 -水稻系统中迁移、积累规律及生态效应。结果表明 :Cd、Pb复合污染使水稻株高比对照的下降了 5~ 7cm ,水稻减产 2 0 % ,2元素交互作用特别是 5元素复合作用影响了水稻的正常生长发育 ;不同处理中重金属在水稻籽实的分配比例依次为 5元素 >2元素 >单元素 ;Cd -Pb 2元素交互作用时 ,Pb元素的存在促进了水稻对Cd元素的吸收 ,而Cd元素却抑制了水稻对Pb元素的吸收 ;Cd比Pb元素易向地上部迁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稻系统 生态效应 重金属复合污染物 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水稻系统重金属空间异质性研究——以浙江省嵊州市为例 被引量:24
17
作者 高智群 张美剑 +2 位作者 赵科理 傅伟军 高伟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15-224,共10页
在嵊州农产品产地共采集94对土壤—水稻样品,研究重金属在土壤-水稻系统的污染特征及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土壤重金属Cd、Cu、Ni、Pb和Zn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20、28.64、27.03、38.51和98.74mg/kg,与背景值相比较,这些重金属在研究区均... 在嵊州农产品产地共采集94对土壤—水稻样品,研究重金属在土壤-水稻系统的污染特征及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土壤重金属Cd、Cu、Ni、Pb和Zn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20、28.64、27.03、38.51和98.74mg/kg,与背景值相比较,这些重金属在研究区均有不同程度的累积,局部污染严重,但是水稻重金属没有超过国家规定的食品安全标准,仍处于安全水平.土壤重金属Cd、Cu、Ni、Pb和Zn都属于中等程度变异,其变异系数分别为45.00%、46.65%、81.54%、18.07%、32.47%.地统计学和局部Moran’s I指数结果可识别出这五个重金属的污染分布情况.土壤Cd、Cu、Ni和Zn的空间分布较为相似,基本为东西部含量较低,中部较高,这与工业活动和其他的人为活动有关.土壤--水稻系统重金属的迁移、吸收主要受土壤重金属含量和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从长远来看,重金属污染对当地生态和居民健康仍有潜在的威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稻系统 重金属 空间变异 Moran's I 地统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金属在土壤-水稻体系中的分布、变化及迁移规律分析 被引量:90
18
作者 关共凑 徐颂 黄金国 《生态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15-318,共4页
以佛山市南海区小塘镇和高明区杨梅镇的标准农田为研究对象,分析重金属在土壤和水稻植株不同部位的分布及其随时间变化、迁移规律。结果表明:重金属被水稻吸收以后,多数仍滞留在土壤里,只有少量向地上部分迁移。重金属在水稻植株不同部... 以佛山市南海区小塘镇和高明区杨梅镇的标准农田为研究对象,分析重金属在土壤和水稻植株不同部位的分布及其随时间变化、迁移规律。结果表明:重金属被水稻吸收以后,多数仍滞留在土壤里,只有少量向地上部分迁移。重金属在水稻植株不同部位的质量分数分布由大到小的次序为:根→茎→籽→叶。水稻地上部分中4种重金属元素分布由大到小的次序是:Zn→Cu→Pb→Cd。水稻分蘖期重金属在根、茎和叶的积累量达到最大,随着时间的延续,在根部积累的重金属就越来越少,茎和叶积累的重金属在拔节期降至最小,随后又慢慢上升。4种重金属在水稻植株中的迁移能力由大到小依次为:Cd→Zn→Cu→Pb,但也有个别情况是Cu的迁移能力大于Z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土壤→水稻体系 分布 变化 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省典型水稻产区土壤-水稻系统重金属迁移特征及定量模型 被引量:19
19
作者 赵科理 傅伟军 +2 位作者 戴巍 叶正钱 高伟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26-234,共9页
重金属在土壤·水稻系统中迁移转化规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研究采集浙江省3个不同区位(浙北南浔、浙中嵊州、浙南温岭)的水稻主产区土壤、水稻样品,基于水稻品种(杂交水稻和晚粳稻)进行重金属迁移转化的影响因子分析,明... 重金属在土壤·水稻系统中迁移转化规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研究采集浙江省3个不同区位(浙北南浔、浙中嵊州、浙南温岭)的水稻主产区土壤、水稻样品,基于水稻品种(杂交水稻和晚粳稻)进行重金属迁移转化的影响因子分析,明确主要驱动因子,建立定量评测模型并进行验证,以此掌握浙江省典型水稻产区重金属的迁移转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3个研究区土壤的理化性状存在差异,其中嵊州产区土壤的p H(均值为5.52)、有机质(均值为39.4 g·kg·1)、重金属形态含量等均低于其他两个研究区;3个产区土壤和水稻中重金属含量也存在显著性差异,温岭产区土壤重金属(Cd、Cu、Zn)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两个产区(P〈0.05),而嵊州产区的水稻重金属含量则显著高于南浔产区(P〈0.05);Cd和Zn富集系数高于Cu和Ni,嵊州产区的重金属富集系数(0.018~0.521)显著高于其他两个产区(南浔为0.004~0.143,温岭为0.007~0.269)。土壤重金属形态和土壤理化性质均显著影响不同品种的富集系数,其中土壤理化性质的作用相对较大。对数线性迁移模型能够预测实际产地环境中土壤·水稻系统重金属的有效性(富集系数),晚粳稻的预测结果优于杂交水稻,重金属Ni的预测效果(杂交水稻和晚粳稻的回归系数r分别达0.61、0.70,P〈0.01)好于其他重金属,而杂交水稻重金属Cd的预测效果(r值为0.21,P〉0.05)偏低,需增加环境变量,并做进一步研究以提高预测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稻系统 重金属 迁移模型 控制因素 富集系数 风险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水稻系统Cd-Zn的复合污染及其衡量指标的研究 被引量:46
20
作者 周启星 高拯民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430-436,共7页
重金属Cd和Zn作为复合体对土壤-水稻系统的污染时有发生,为此,作者采用盆栽试验方法对这一重要问题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结果表明,Cd-Zn作为复合体和Cd(或Zn)作为单体对土壤-水稻系统的污染之间有着一定的差异,它... 重金属Cd和Zn作为复合体对土壤-水稻系统的污染时有发生,为此,作者采用盆栽试验方法对这一重要问题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结果表明,Cd-Zn作为复合体和Cd(或Zn)作为单体对土壤-水稻系统的污染之间有着一定的差异,它具体表现在对水稻生物产量和糙米中Cd与Zn的浓度的影响以及水稻生物产量与糙米Zn/Cd比值的指数对数值之间的相关程度等三个方面,并由此推导出衡量土壤-水稻系统Cd-Zn复合污染发生及其严重程度的简化数学模型。应用这一数学模型计算表明,在Cd-Zn复合污染发生的盆栽试验条件下土壤Cd和Zn的最大允许浓度分别依次为1.0和400mg/kg,这可以作为棕壤性水稻土Cd和Zn环境质量标准制定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水稻 复合体 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