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GFR突变的ⅣB期肺腺癌临床特征、组织病理生长模式与预后分析
1
作者 钱娟 张思远 +5 位作者 汪洋 杨茹雪 肖寒 董佳慧 王伟 叶元滋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42-850,共9页
目的探讨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的胸腔外多发转移性(ⅣB期)肺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组织病理生长方式以及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EGFR突变ⅣB期肺腺癌患者488例。收集临床病理资料、EGFR基因突变亚型、转移部位、组织病理生... 目的探讨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的胸腔外多发转移性(ⅣB期)肺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组织病理生长方式以及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EGFR突变ⅣB期肺腺癌患者488例。收集临床病理资料、EGFR基因突变亚型、转移部位、组织病理生长方式及生存信息,并使用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探究转移情况与各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使用Kaplan-Meier法对各临床特征下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进行生存分析;采用单因素、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各临床特征对预后影响。结果EGFR突变的ⅣB期肺腺癌的转移方式与组织病理生长方式相关(P<0.05),单器官多处转移组微乳头型占比较多器官转移组高(51.1%vs 41.1%),而多器官转移组实体型占比较单器官多处转移组高(23.8%vs 14.2%);多发脑或多发骨转移与组织病理生长方式及肿瘤分化程度相关;相比于多发骨转移组,多发脑转移组腺泡型占比降低,而微乳头型占比升高,且低分化占比明显升高(P<0.05)。实体型生长方式为主的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较其他生长方式患者更短(12.7个月vs 17.8个月,P<0.05),低分化组患者PFS低于中分化组(15.6个月vs 17.8个月,P<0.05)。EGFR常见敏感突变和罕见突变患者的PFS差异显著(17.3个月vs 10.2个月,P<0.001)。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提示实体生长方式、低分化、罕见单基因突变是预后的不良因素。结论EGFR突变的ⅣB期肺腺癌患者转移方式、转移部位均与肿瘤的组织病理生长方式相关,且患者的EGFR突变亚型、肿瘤的组织病理生长方式及分化程度能够影响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GFR突变 ⅣB期肺腺癌 转移部位 单器官多处转移 多器官转移 生长方式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转摆位误差在单等中心容积旋转调强技术(VMAT)治疗多发脑转移中的靶区剂量评估
2
作者 侯灵通 姚升宇 范盛韵 《辐射防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96-402,共7页
通过在治疗计划系统上模拟不同体积大小(1 cm、2 cm和3 cm直径)和距等中心距离(6 cm范围内)的肿瘤在已知旋转角度(0.5°、1°、1.5°和2°)的剂量分布来评估旋转摆位误差在单等中心容积旋转调强技术(VMAT)治疗多发脑转... 通过在治疗计划系统上模拟不同体积大小(1 cm、2 cm和3 cm直径)和距等中心距离(6 cm范围内)的肿瘤在已知旋转角度(0.5°、1°、1.5°和2°)的剂量分布来评估旋转摆位误差在单等中心容积旋转调强技术(VMAT)治疗多发脑转移中的靶区剂量学影响,同时对增加肿瘤区外扩以减少旋转摆位误差影响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随旋转角度的增加,计划靶区(PTV)剂量覆盖率呈现明显降低趋势,肿瘤区(GTV)剂量覆盖率的变化趋势与PTV一致,但数值较PTV明显减小;随与等中心距离的增加,靶区剂量覆盖率呈现降低趋势,靶区体积越小,这种趋势越显著。GTV外扩2 mm得到PTV时,GTV剂量覆盖率降低的趋势得到显著改善,均在-5%以内。因此,建议在使用单等中心VMAT治疗多发脑转移时,优先采用六维治疗床进行旋转纠偏;若无六维床设备,可根据靶区的尺寸、与等中心的距离,结合临床旋转摆位误差和容差选择合适的外扩大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转摆位误差 单等中心 多发脑转移 六维治疗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消融在潜在可切除的结直肠癌伴同时性多发肝转移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3
3
作者 韩磊 武雪亮 +5 位作者 郭飞 郗宇宁 常晓燕 张春泽 张剑锋 马鹏程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1-168,共8页
目的分析微波消融在初始评估为潜在可切除的结直肠癌伴同时性多发肝转移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0月1日至2020年10月1日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普通外科、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中西医肿瘤微创医学中心、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 目的分析微波消融在初始评估为潜在可切除的结直肠癌伴同时性多发肝转移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0月1日至2020年10月1日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普通外科、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中西医肿瘤微创医学中心、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外二科收治的潜在可切除的结直肠癌伴同时性多发肝转移患者,统计其一般资料、病理特征、治疗方式和临床疗效,根据治疗方式,分为转化治疗+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肝病灶切除组(手术切除组)和转化治疗+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肝病灶微波消融组(微波消融组),比较两组患者相关手术指标(手术时间、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住院时间等)和术后并发症(吻合口狭窄、吻合口出血、切口感染等),同时进行生存期随访,包括总生存期和无疾病生存期,绘制生存曲线,分析两种治疗方式的临床疗效。结果共纳入潜在可切除的结直肠癌伴同时性多发肝转移患者198例,经FOLFOX或FOLFIRI方案行新辅助化疗成功后66例,其中,手术切除组30例,均达到了根治效果,微波消融组36例,共消融57个肿瘤;54个肿瘤在第1次消融后达到完全消融(94.74%),后经再次消融后均达到无疾病证据;微波消融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排气时间、进流质饮食时间、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均显著少于手术切除组(P均<0.001);微波消融组患者术后视觉模拟评分法疼痛评分显著低于手术切除组(P<0.001),切口感染(P=0.740)、吻合口漏(P=1.000)、吻合口狭窄(P=1.000)等并发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总生存时间(P=0.191)和无疾病生存时间(P=0.934)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初始评估为潜在可切除的结直肠癌伴同时性多发肝转移患者,经转化治疗后两组均安全、有效,且有着相似的生存结局,但微波消融组在术后恢复、经济及耐受性方面更具优势,建议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消融 潜在可切除 结直肠癌伴同时性多发肝转移 诊疗 生存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癌脑转移瘤瘤周水肿程度的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20
4
作者 董鹏 王滨 +3 位作者 孙西河 常光辉 李绪斌 陈静静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57-59,共3页
目的 研究影响肺癌脑转移瘤瘤周水肿程度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和/或临床证实的肺癌脑转移瘤MRI资料26例(男13例,女13例,年龄34~75岁,平均57.71岁),所有患者均进行增强扫描。从断层像上观察瘤灶在脑内的分布情况... 目的 研究影响肺癌脑转移瘤瘤周水肿程度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和/或临床证实的肺癌脑转移瘤MRI资料26例(男13例,女13例,年龄34~75岁,平均57.71岁),所有患者均进行增强扫描。从断层像上观察瘤灶在脑内的分布情况,分别观察记录:瘤周水肿的大小、瘤灶的大小、瘤灶中心到最近灰质边缘的距离、瘤灶的强化特点(均匀强化、不均匀强化和环状强化)、瘤灶在脑内分布(大脑半球、小脑和脑干)的情况等,同时记录瘤灶的组织学类型(小细胞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年龄和性别。以瘤灶瘤周水肿的大小为应变量,以性别、年龄、组织学类型、瘤灶大小、瘤灶中心到最近灰质边缘的距离、瘤灶的强化类型、瘤灶的部位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相关性分析。结果 ①26例肺癌脑转移瘤病人中,肺癌组织学类型为小细胞肺癌8例,非小细胞肺癌18例,共包括92个瘤灶。92个瘤灶中,瘤周水肿的大小为0~5.1cm,瘤灶大小为0.2~5.0cm,瘤灶中心到最近灰质边缘的距离为0.1~2.5cm,均匀强化、不均匀强化和环状强化分别为40个、13个和39个,大脑半球、小脑和脑干分别为72个、17个和3个。②瘤灶瘤周水肿程度与瘤灶大小、与灰质边缘的距离及部位有相关性,且与瘤灶大小、与灰质边缘的距离成正相关,与部位成负相关(F=20.04,P< 0.0001)。结论 肺癌脑转移瘤瘤周水肿程度与瘤灶大小、瘤灶中心到最近灰质边缘的距离和瘤灶分布部位有关,与瘤灶的强化类型、组织学类型、性别和年龄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转移瘤 肺肿瘤 磁共振成像 多因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孤立性脑转移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决策探讨
5
作者 王斌 孟斌 +4 位作者 肖渤瀚 宫立群 王晓光 赵路军 潘战宇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02-306,共5页
既往认为孤立性脑转移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属于Ⅳ期,一般不考虑手术治疗,仅给予化疗或放疗等治疗,但很难达到理想的疗效。近年来通过多学科协作体系(MDT)给予规范化、个体化治疗,使患者的获益程度明显增加,甚至可以达到治愈。现介绍... 既往认为孤立性脑转移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属于Ⅳ期,一般不考虑手术治疗,仅给予化疗或放疗等治疗,但很难达到理想的疗效。近年来通过多学科协作体系(MDT)给予规范化、个体化治疗,使患者的获益程度明显增加,甚至可以达到治愈。现介绍2例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多学科协作治疗孤立性脑转移NSCLC患者的病例,以期探讨和制定相应诊疗规范,让更多的患者受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立性脑转移 非小细胞肺癌 多学科协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厄洛替尼联合全脑局部推量放射治疗肺腺癌伴多发性脑转移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7
6
作者 瞿霏霏 钱晓涛 +3 位作者 洪波 张华 王明慧 林琳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0期2820-2824,2829,共6页
目的研究厄洛替尼联合全脑局部推量放疗(WBRT-SIB)治疗EGFR突变的肺腺癌伴多发脑转移患者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45例EGFR突变肺腺癌伴多发性脑转移患者,根据是否使用厄洛替尼分为联合治疗组22例,放疗组23例,2组患者均予以WBRT-SIB... 目的研究厄洛替尼联合全脑局部推量放疗(WBRT-SIB)治疗EGFR突变的肺腺癌伴多发脑转移患者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45例EGFR突变肺腺癌伴多发性脑转移患者,根据是否使用厄洛替尼分为联合治疗组22例,放疗组23例,2组患者均予以WBRT-SIB治疗脑转移瘤,比较2组患者近期及远期疗效、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放化疗组患者近期有效缓解率为77.72%,显著高于放疗组的47.8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1年生存率59.09%(13/22)显著高于放疗组43.47%(10/2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主要不良反应为乏力、皮疹,多数轻微,对症治疗后好转,无Ⅳ度不良反应。结论伴EGFR突变阳性肺腺癌伴多发脑转移患者采取WBRT-SIB联合厄洛替尼靶向治疗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在延长患者生存时间的同时也降低了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腺癌 多发脑转移 厄洛替尼 放疗 靶向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F-FDG PET/CT显像对多发性骨髓瘤与骨转移瘤的鉴别诊断价值 被引量:11
7
作者 郑庆中 苏洁敏 +3 位作者 李小玲 陈壮军 王盛智 曾勇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267-1271,共5页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18F-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计算机体层成像(18F-FDG PET/CT)的影像学特征,分析其在MM与骨转移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3月海南西部中心医院收治的均行18F-F...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18F-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计算机体层成像(18F-FDG PET/CT)的影像学特征,分析其在MM与骨转移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3月海南西部中心医院收治的均行18F-FDG PET/CT检查的72例MM和50例骨转移瘤患者。观察2组患者病灶分布部位、骨质破坏形态、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及代谢均匀性变化。结果:MM与骨转移瘤的病灶部位80%以上累及胸部骨、脊柱及骨盆,其次好发于四肢。MM发生于胸部骨及颅骨的病灶部位比骨转移瘤明显多见(P<0.05)。MM患者大多为溶骨性骨质破坏,占97.2%,多呈"虫噬样",可见骨骼呈膨胀样改变,成骨性改变极少出现,且占2.8%;骨转移瘤患者溶骨性骨质破坏占74.0%,呈"局灶性"表现多见,成骨性改变占26.0%。MM患者溶骨性骨质破坏明显高于骨转移瘤患者(χ2=14.757,P<0.05)。MM的SUVmax明显低于骨转移瘤患者(4.25±2.16 vs 7.84±3.25)(t=6.830,P<0.05)。MM对18F-FDG多表现为弥漫性轻微摄取,骨转移瘤对18F-FDG多表现为不均匀高摄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8F-FDG PET/CT检查有助于获取骨质结构和代谢变化的影像学特征,对MM和骨转移瘤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骨转移瘤 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计算机体层成像 氟代脱氧葡萄糖F1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3例多发肺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彭子珊 孔辉 +3 位作者 鲍真 赵红杏 刘鑫 卢韶华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08-418,共11页
背景与目的:多发肺癌(multifocal lung cancer,MLC)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且多原发肺腺癌(multiple primary lung adenocarcinoma,MPLA)和肺内转移(intrapulmonary metastases,IM)的鉴别诊断一直是临床及病理学诊断的难点。通过分析多发肺腺... 背景与目的:多发肺癌(multifocal lung cancer,MLC)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且多原发肺腺癌(multiple primary lung adenocarcinoma,MPLA)和肺内转移(intrapulmonary metastases,IM)的鉴别诊断一直是临床及病理学诊断的难点。通过分析多发肺腺癌(multifocal lung adenocarcinoma,MLA)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基因突变情况及预后,以鉴别诊断MPLA及IM。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83例经术后病理学检查诊断为MLA的患者资料,并进行随访。结合病理形态学分析及基因突变分析鉴别诊断MPLA和IM。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分析组间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差异。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及COX回归分析。结果:83例MLA患者中,根据病理形态学分析结果,50例为MPLA,33例为IM;9例患者未检测出任何基因突变,鉴别结果以病理形态学分析结果为准;18例患者的病理形态学分析结果与基因分析结果不一致,以基因分析结果为准。结合病理形态学及基因突变分析结果,MPLA为41例,IM为42例。患者3年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率为93.98%,3年无病生存(disease-free survival,DFS)率为77.11%。MPLA、IM患者OS率无显著差异,但IM患者DFS率更差。单因素分析表明,男性、淋巴管/血管侵犯及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野生型是OS率的危险因素,淋巴管/血管侵犯、综合标准鉴别为IM是DFS率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表明,EGFR野生型是OS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综合标准鉴别为IM是DFS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病理组织学是鉴别诊断MPLA和IM的重要手段,尤其是主要病理学亚型及非黏液贴壁型是鉴别要点,但不同病理科医师间存在主观性。基因检测可作为两者鉴别的重要辅助方法以提高诊断效率。诊断为IM的MLA患者术后复发风险更高,定期复查和及时治疗对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原发肺腺癌 肺内转移 病理形态学 基因突变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颅内间变性血管周细胞瘤伴全身多发转移1例
9
作者 何鹏臣 成刚 蒋涵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25-229,共5页
本文报告1例原发性颅内间变性血管周细胞瘤(haemangiopericytomas,HPC)伴全身多发转移的患者,患者为52岁男性,14年前以头痛起病,头颅磁共振提示后枕叶占位,行开颅病变切除术。术后随访期间发现原位肿瘤多次复发,并伴肝脏、髂骨、胸椎等... 本文报告1例原发性颅内间变性血管周细胞瘤(haemangiopericytomas,HPC)伴全身多发转移的患者,患者为52岁男性,14年前以头痛起病,头颅磁共振提示后枕叶占位,行开颅病变切除术。术后随访期间发现原位肿瘤多次复发,并伴肝脏、髂骨、胸椎等多处转移。手术全切(gross total resection,GTR)是该病例的主要治疗方式,术后通过多次放疗、介入栓塞、高强度聚焦超声等多种综合治疗方案,使病变得到有效控制。原发性颅内血管周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神经系统肿瘤,间变性HPC具有高复发及颅内外转移的特点,综合性治疗是主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颅内血管周细胞瘤 脑膜瘤 转移 高强度聚焦超声 综合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