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5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铸魂强师”:教育家精神引领下新时代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认知坐标、分析框架与实践路向 被引量:1
1
作者 姜勇 曹岳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2-78,87,共8页
教育家精神是新时代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灵魂,是推动新时代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的力量源泉。该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与逻辑分析法,从历史、现实双重维度解读新时代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认知坐标,揭示了教育家精神引领体育教师履行体育教育使命... 教育家精神是新时代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灵魂,是推动新时代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的力量源泉。该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与逻辑分析法,从历史、现实双重维度解读新时代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认知坐标,揭示了教育家精神引领体育教师履行体育教育使命和践行体育教育理念的内在逻辑。同时,通过职业信仰重塑、专业能力提升、师德境界升华的三维建构,解析体育教师职业发展困境的破解机制,进而构建“教育家型教师”转型理论框架:价值导向维度对应体育教师的职业信仰与追求;专业能力维度对应体育教师的职业本领与根基;师德师风维度对应体育教师的职业品德与操守。据此,提出新时代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实践路向:筑牢信仰之魂,锚定体育教师价值导向的实践路径;锻造才智之魂,夯实体育教师专业素养的行动策略;磨砺凝心之魂,涵养体育教师师德师风的长效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教师 职业发展 教育家精神 教师队伍建设 专业素养 师德师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实的“道德人”:大学教师身份标识的时代新解 被引量:2
2
作者 闫建璋 刘蕾 郭蕊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5-60,共6页
新时代大学教师身份标识是现实的“道德人”,而非传统、理想的“道德人”。它既独立存在,彰显着大学教师的伦理精神追求,又深深渗透在经济人、政治人、文化人和专业人身份之中并与其有机统一,表现为道德经济人、道德政治人、道德文化人... 新时代大学教师身份标识是现实的“道德人”,而非传统、理想的“道德人”。它既独立存在,彰显着大学教师的伦理精神追求,又深深渗透在经济人、政治人、文化人和专业人身份之中并与其有机统一,表现为道德经济人、道德政治人、道德文化人、道德专业人等现实“道德人”具象。“道德人”是将“经济人”“政治人”“文化人”“专业人”身份融合的灵魂和关键,对其它四种身份起着统摄和调控作用,能有效克服这些身份的异化现象,自觉遵循经济伦理、政治伦理、文化伦理和专业伦理,在行动中将大学教师的自我利益选择与正当性的价值追求结合起来,以实现大学教师个人利益和社会价值有机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教师 身份标识 道德人 经济人 政治人 文化人 专业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情能力如何促进教师职业道德发展:基本内涵和实现路径
3
作者 罗银科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2-149,205,共9页
教师职业道德发展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过程,它不仅关乎教师个人的道德修养,更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共情能力能够促进教师职业道德的发展,作为一种可以向外延伸、扩展的能力,是同情的高级衍生品。在厘清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内涵的同... 教师职业道德发展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过程,它不仅关乎教师个人的道德修养,更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共情能力能够促进教师职业道德的发展,作为一种可以向外延伸、扩展的能力,是同情的高级衍生品。在厘清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内涵的同时,根据共情能力的“认知共情”、“情感共鸣”、“理性区分”和“作出行动”四个维度,并结合教师职业道德的特殊性与独特性,共情能力促进教师职业道德发展的实现路径可从四个方面着手:认知提升与情感共鸣并重,促进教师道德认知的深化;情感共鸣与理性价值判断,涵养教师的教育家精神境界;持续反思与合作共建,推动教师道德内化;行为践履与自律养成,规范教师道德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情能力 教师职业道德 教师共情 道德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家精神引领乡村教师厚植乡村教育情怀的三重追问 被引量:6
4
作者 周晔 景琛琛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34,共11页
乡村教师对于推动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教育家精神何以、以何及如何促使乡村教师坚守教育初心、厚植乡村教育情怀,对重建乡村教师精神家园、打造高质量乡村教师队伍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乡村教育情怀是乡村教师内心... 乡村教师对于推动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教育家精神何以、以何及如何促使乡村教师坚守教育初心、厚植乡村教育情怀,对重建乡村教师精神家园、打造高质量乡村教师队伍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乡村教育情怀是乡村教师内心深处对乡村教育的炽热情愫,源于其对乡村教育活动的亲身体验和深刻感悟,表现为对乡村教育持续性的情感倾注、理解认知、实践作为与反思创新,是乡村教师教育家精神的具体承载与关键表达。其中,“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和“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是乡村教师教育家精神的“魂”与“根”,为乡村教师厚植乡村教育情怀提供德行指南;“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和“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是“本”与“源”,为乡村教师厚植乡村教育情怀形塑素养核心;“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和“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是“筋”与“骨”,为乡村教师厚植乡村教育情怀稳固坚守目标。乡村教师厚植乡村教育情怀需要与教育家精神的内涵相契合,在从萌生、涵养到坚守的逻辑递进关系中,唤醒主体内在的德性自觉,付诸具体实践的韧性修炼,实现成人成己的价值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家精神 乡村教师 乡村教育情怀 德性自觉 实践修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师范热”现象是“实质繁荣”吗?——基于跨专业教育硕士“跨考”行动逻辑的分析
5
作者 刘铖 陈鹏 《研究生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1-78,共8页
近年来,“师范热”现象日益成为社会热流,跨专业报考教育硕士者亦越来越多,教师职业吸引力看似正在不断提高,然而,一个问题值得反思:该现象是否代表着师范专业的“实质繁荣”,即构成“师范热”现象微观基础的是教师职业本身的道德吸引力... 近年来,“师范热”现象日益成为社会热流,跨专业报考教育硕士者亦越来越多,教师职业吸引力看似正在不断提高,然而,一个问题值得反思:该现象是否代表着师范专业的“实质繁荣”,即构成“师范热”现象微观基础的是教师职业本身的道德吸引力吗?通过对12名跨专业小学教育硕士的访谈,并采用扎根理论分析“跨考”的行动逻辑发现,核心类属“能动再生产”可以从理论层面概括该行动逻辑:他们既在经验反思和理性考量中做出“能动”选择,也在父辈、同辈文化乃至职业、象征秩序和性别生产关系等社会结构性特征的“再生产”中做出决策。据此可以发现,构成“师范热”现象微观基础的,除受社会结构推动的“非理性行动”外,主要是个体层面的“强利益型动机”和“弱道德型动机”,这意味着“师范热”现象的道德性微观基础并不稳固。为此,需识别、挖掘或强化跨考者报考教育硕士的“道德型动机”,转化“非理性行动”,从而促进师范专业的“实质繁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硕士 小学教育 师范热 能动再生产 道德型动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他者性视域下师德内涵厘定、现实审视与超越路径
6
作者 颜玉如 《现代教育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9-128,共10页
师德素养是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近年来师德失范现象的显现,探索新的理论视角为提升教师的师德素养提供了新的可能。列维纳斯的他者性理论强调他者的“非同一性”,个体需超越自我,真正走向他者。借由他者性视域可以诠释师... 师德素养是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近年来师德失范现象的显现,探索新的理论视角为提升教师的师德素养提供了新的可能。列维纳斯的他者性理论强调他者的“非同一性”,个体需超越自我,真正走向他者。借由他者性视域可以诠释师德内涵,明晰教师作为确立他者的伦理主体,与学生之间具有非对称的伦理关系,在与他者“相遇”的精神互动中,承担主体责任的伦理诉求。对照现实,“唯我论”的主体发展强调以自我为中心,表现在师生交往中,教师的道德取向产生意志“同一化”、人格“虚幻化”、责任“被动化”与行为“功利化”的失范危机。在此意义上,重新找寻教师自我与学生他者之间的道德平衡点,再构师德素养的多重维度,铸就一种新的更具“为他性”的教师道德。教师需遵循他者性伦理准则,以言说回应他者需求,以行动为他者负责,不断接纳、亲近、关爱、协调他者,践行对学生的爱与道德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他者性理论 师德素养 师德师风建设 自我主体 他者主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高校师德评价的价值意蕴、创新机制与完善向路
7
作者 徐士元 刘馨妍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55-160,共6页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强师必先强师德。基于学理分析、政策研究和实践急需,提出通过实施高校师德评价来提升师德的整体水平、教师队伍的贡献率和教育强国的软实力。从推动教育评价改革、优化高校教师队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引...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强师必先强师德。基于学理分析、政策研究和实践急需,提出通过实施高校师德评价来提升师德的整体水平、教师队伍的贡献率和教育强国的软实力。从推动教育评价改革、优化高校教师队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引领社会道德建设等四个方面,阐释师德评价的价值意蕴;从以教育评价改革为动力、以立德树人为指引、以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为维度、以教育家精神为核心内容、全覆盖显性持续评价师德等五个方面,阐述师德评价创新机制;提出多主体协同开展、科学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借助于智治平台、借力舆情社评、运用和管理好评价结果构成的师德评价完善向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评价改革 高校师德评价 价值意蕴 创新机制 完善向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师”与“人师”统一:我国中小学教师职前培养的关键难点 被引量:6
8
作者 林丹 王子凡 胡静 《现代教育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6-105,共10页
中小学教师职前培养是其职业生涯的主体中心环节,在此过程中强调“经师”与“人师”的统一,是其可否成为教师职业胜任者的重中之重,也是中小学教师职前培养的关键难点。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职前培养偏重“经师”,体现出知识本位、技能本... 中小学教师职前培养是其职业生涯的主体中心环节,在此过程中强调“经师”与“人师”的统一,是其可否成为教师职业胜任者的重中之重,也是中小学教师职前培养的关键难点。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职前培养偏重“经师”,体现出知识本位、技能本位、实践本位等目标取向。实现“经师”与“人师”的统一培养特别是培养“人师”意义重大,培养“人师”不仅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要义,而且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还是新时代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的根本遵循。目前在实现“经师”与“人师”统一过程中,还面临着培养主体育人理念存在错位、培养对象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功利化倾向较为严重、培养过程的核心维度和关键内容失之偏颇等问题。基于此,中小学教师职前培养应遵循国家聚焦制度政策建设、学校致力培养过程改革、高校教师夯实“人师”培养能力、师范生主动提升“人师”力等多维协同,最终实现“经师”与“人师”的统一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师 人师 教师职前培养 师范生 师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体育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维度表征、主要问题与推进路径 被引量:3
9
作者 尹志华 刘皓晖 +2 位作者 万雪 郭振 刘波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18,96,共10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这为教师铸魂育人的角色定位提出了新时代的要求。学校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体育教师的师德师风在落实学校体育目标过程中又发挥着关...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这为教师铸魂育人的角色定位提出了新时代的要求。学校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体育教师的师德师风在落实学校体育目标过程中又发挥着关键作用。研究表明,新时代推进体育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主要体现在四个维度:以德立身——体育教师应先正己;以德施教——体育教师应注重“以体育德”;以德立学——体育教师应严谨治学;以德育德——体育教师应积极化人。当前体育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主要存在专业特色不够突出、失范行为红线有待廓清、落实载体虚化、评价体系有待健全等问题。未来推进体育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路径:做好体育教师师德师风建设顶层设计;开发体育教师师德师风的培训研修课程;坚持师德师风建设的底线思维与高标引领;以“课程思政”为重要载体落实体育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健全科学的体育教师师德师风评价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教师 学校体育 师德师风 课程思政 立德树人 尊师重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教育家精神与师德修养的三个方向 被引量:28
10
作者 檀传宝 肖金星 《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4-31,共8页
教育家精神是教师职业精神的最高境界。关注这一精神对于当前的师德建设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育家精神蕴含了教育家所应有的高超的教学专业能力、强烈的社会责任担当、坚定的奋斗与奉献自觉。教育家精神的三个维度实际上也指明... 教育家精神是教师职业精神的最高境界。关注这一精神对于当前的师德建设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育家精神蕴含了教育家所应有的高超的教学专业能力、强烈的社会责任担当、坚定的奋斗与奉献自觉。教育家精神的三个维度实际上也指明了教师的师德修养应当努力的三个方向。因此,新时代教师的师德修养实践,要注意结合教师教学能力的专业提升、涵养教师贡献社会的浩然之气、助力教师“为己之学”的师德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家精神 师德修养 “为己之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家精神的形成机理及践行路向 被引量:18
11
作者 卢晓中 杨新宇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22,共12页
大力弘扬与践行教育家精神是当前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建设教育强国的政策导向和现实需求。教育家精神的形成有自然生成和主动建构两种方式,教育者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国家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及教育者在当下时代背景下经过高度... 大力弘扬与践行教育家精神是当前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建设教育强国的政策导向和现实需求。教育家精神的形成有自然生成和主动建构两种方式,教育者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国家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及教育者在当下时代背景下经过高度概括与凝练的思想理念构成了教育家精神形成的三个关键要素。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经历了从历史被动到历史主动的转换,这种转换表明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蕴含着深刻而丰富的教育理念,对教师有着重要的实践引领作用,由此也彰显了教育家精神的实践取向。树立系统思维,构建“社会—学校—个人”三位一体的精神培育体系;强化榜样示范,建立“自我赋能—他者赋能—赋能他者”的协同机制,是教育家精神从教育理念向教育实践转化的践行路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家精神 形成机理 师德师风 国家特色 实践取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师法》修订背景下公立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的识别与治理 被引量:5
12
作者 秦涛 余聪颖 《高校教育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0-113,共14页
当前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屡屡发生,高校相应调查处理存在诸多争议,师德失范行为的认定存在识别标准、治理程序和评判依据模糊等问题。在厘清公立高校教师法律地位基础上,我国应遵循程序正义与比例原则,明确高校教师师德规范边界;建立... 当前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屡屡发生,高校相应调查处理存在诸多争议,师德失范行为的认定存在识别标准、治理程序和评判依据模糊等问题。在厘清公立高校教师法律地位基础上,我国应遵循程序正义与比例原则,明确高校教师师德规范边界;建立和完善以调查与听证为核心的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治理程序;基于主客观标准、初再犯情节以及后续行为三方面评估教师师德失范行为过错程度,合理确定教师师德失范行为惩戒等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立高校 师德师风 师德失范行为 《教师法》 程序正义 比例原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一体化建设的核心要义、现实挑战及推进策略 被引量:13
13
作者 庞立生 郗厚军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9-57,共9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作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抓手和关键环节,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一体化建设应被高度重视、全面理解和科学把握。在核心要义方面,大中小学思政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作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抓手和关键环节,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一体化建设应被高度重视、全面理解和科学把握。在核心要义方面,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一体化建设注重恪守立德树人的价值导向,遵循协同育人的理念指导,强调“六要素养”的队伍锻造。就其面临的现实挑战而言,当前存在一些思政课教师一体化建设意识不够、教师配备不足、教师素质能力不齐、教师培训和协同不强等问题。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一体化建设,要在打通各学段思政课教师队伍意识、配备、素质、培训、协同、管理之间的环节上下功夫、见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中小学 思政课教师一体化 立德树人 推进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之规则立德:前提、价值和践行 被引量:9
14
作者 王言胜 康秀云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7-104,共8页
规则立德是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一个重要理念,旨在打通规则与道德之间的转换关系,实现师德内在自律性与规则外在他律性的有机结合,为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提供了一个崭新视角。师德师风建设之规则立德,有助于守护教师从“圣者... 规则立德是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一个重要理念,旨在打通规则与道德之间的转换关系,实现师德内在自律性与规则外在他律性的有机结合,为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提供了一个崭新视角。师德师风建设之规则立德,有助于守护教师从“圣者化”到“职业化”的顺利转变,适应教师不同于“一般社会角色”的“特性角色”,保障教师实现“自由”与“规范”的辩证统一。提升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之规则立德的实效性,应当着力优化师德规则体系的顶层设计,完善规则立德的系统建构,彰显规则立德的实践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师德师风建设 规则立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师德评价体系理论重构与实践路径的时代转向 被引量:5
15
作者 傅维利 刘磊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2-83,共12页
师德评价是联结师德师风建设目标和教师师德操守行为的重要纽带和方向标,在学校师德师风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当前,我国师德评价体系建设形成了三种鲜明的趋势性发展特征:推进师德评价的制度化建设愈益成为新时代师德师风... 师德评价是联结师德师风建设目标和教师师德操守行为的重要纽带和方向标,在学校师德师风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当前,我国师德评价体系建设形成了三种鲜明的趋势性发展特征:推进师德评价的制度化建设愈益成为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重点;分类考核的格局基本形成;用负面清单为师德评价构筑了明确清晰的底线标准。同时,也面临一些突出问题:道德、纪律和法律问题的边界仍然模糊;现有的师德评价体系存在碎片化特征;师德自律在师德评价和师德师风建设中缺少应有的地位。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应积极推进师德评价体系理论重构与实践路径的时代转向。在理论上,应进一步明确道德、纪律和法律问题的边界,合理发挥各自的功能和价值;要走出“二维”评价体系的误区,构建完整的“三维”师德评价理论体系。在实践上,要完成从碎片化到系统化,从模糊到精准,从以评定罚到自评自改,从专注管理到提供友善支持的时代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职业道德 师德评价体系 评价指标 师德师风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师德失范行为处理需要说明理由 被引量:5
16
作者 范奇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3-44,共12页
师德失范一旦确立为法律概念,则要求高校师德失范行为处理遵循说明理由等法治规则。分析教育部典型案例发现,当前高校师德失范行为处理说理程度较低,具体包括处理主体混乱、事实认定与依据不足、推理过程缺失、考量因素不明、程序制约... 师德失范一旦确立为法律概念,则要求高校师德失范行为处理遵循说明理由等法治规则。分析教育部典型案例发现,当前高校师德失范行为处理说理程度较低,具体包括处理主体混乱、事实认定与依据不足、推理过程缺失、考量因素不明、程序制约机制及司法审查机制欠缺等问题。说明理由是让执法者依靠良心裁决的推理与判定过程外部化与客观化的一种法定义务,师德规范的伦理性等特征使其适用对说明理由机制更为依赖,从说明理由视角切入在规范、实践与理论层面具有正当性基础。域外法治发达国家十分重视说明理由机制在学校师德失范行为处理中的价值功能,广义层面的机制经验包括:主体上设立处理师德失范的专业机构,构建以自然公正为基础的说明理由机制;行为上基于司法审查明确师德失范行为认定的要素,建构师德失范处理的过程基准,防止师德失范概念的模糊化;结果上注重教师基本权利的平衡与保障,推崇三段论法律说理和比例原则的运用,实现师德失范处理的司法化。我国可从搭建说明理由的技术支撑、完善说明理由的制度体系、营造准司法化的文化环境等方面展开具体的机制建构,实现高校教师师德失范处理说理的普遍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师德失范 说明理由 准司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扎根理论的高校师德建设要素及其机制模型构建 被引量:2
17
作者 马光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9-105,共7页
明晰高校师德建设要素对推进高校师德师风建设长效化具有重要意义。运用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方法,对17份高校师德政策进行解构与编码分析,发现17个维度核心要素和三大核心范畴(师德素养、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师德保障机制体系),构建出新... 明晰高校师德建设要素对推进高校师德师风建设长效化具有重要意义。运用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方法,对17份高校师德政策进行解构与编码分析,发现17个维度核心要素和三大核心范畴(师德素养、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师德保障机制体系),构建出新时代高校师德建设机制理论模型。师德素养具有四要素三维架构,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具有多路径约束关系,师德保障机制体系通过系统控制促进师德素养的自主建构和职业道德行为规范的落实践行。未来,建议增强师德主体建构能力,完善师德外在制度规约,健全师德发展体制机制,全面赋能新时代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机制创新和长效化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师德建设 师德政策 政策文本分析 扎根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园长伦理领导力对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的影响: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园园 《学前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5-27,共13页
了解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的形成机制,是提升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水平,保障幼儿在园幸福健康成长的重要议题。为探讨园长伦理领导力对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的影响,以及幼儿园伦理氛围与幼儿园教师道德认同在二者之间的作用,本研究运用幼儿园... 了解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的形成机制,是提升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水平,保障幼儿在园幸福健康成长的重要议题。为探讨园长伦理领导力对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的影响,以及幼儿园伦理氛围与幼儿园教师道德认同在二者之间的作用,本研究运用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问卷、伦理领导力量表、伦理氛围量表以及道德认同量表,对872位幼儿园教师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园长伦理领导力显著正向预测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幼儿园伦理氛围在园长伦理领导力对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的影响中发挥中介作用,幼儿园教师的道德认同调节了园长伦理领导力对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的直接影响以及通过伦理氛围发挥影响的中介路径。基于此,本研究认为应重视园长伦理领导力的提升,塑造良好的幼儿园伦理氛围,加强幼儿园教师道德认同感的培育,以营造幼儿园职业道德建设的良好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幼儿园园长 伦理领导力 幼儿园教师 教师职业道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裁量基准:高校师德失范行为处理的技术构造 被引量:1
19
作者 范奇 《重庆高教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4-78,共15页
高校出台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是师德规训法治化的重要举措,也是依法治校的内在要求。然而,目前高校师德失范行为处理结果存在“同案不同判”的现象,根源之一是处理裁量基准不完善,包括裁量基准本身性质模糊,内容、程序及结果... 高校出台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是师德规训法治化的重要举措,也是依法治校的内在要求。然而,目前高校师德失范行为处理结果存在“同案不同判”的现象,根源之一是处理裁量基准不完善,包括裁量基准本身性质模糊,内容、程序及结果面向的制度规定阙如等。基于师德失范的伦理性质与专业自治要求,高校呼唤处理裁量基准的完善。在价值定位上,高校师德失范行为处理裁量基准是一套多层次的行政自制规范体系,也是自治与他治的博弈体,需要增补程序规制标准。实践中,裁量基准也有其适用局限性,主要是师德概念无法完全法律化及技术化。在技术构造上,师德失范行为处理裁量基准的核心内容是“事实—情节—效果”的格化。在法治实践层面,需要建立以高校为主导的多层次裁量判断基准,重点完善以“事实—情节—效果”为梯度的格化基准,具体需要对侮辱、伤害学生以及猥亵、性骚扰等不正当关系行为,学术不端等相关行为,发表不当言论、损害国家公共利益及违背公序良俗等行为,违反教学纪律、从业纪律以及廉洁纪律等行为4类高风险行为基准进行重点细化,同时还需要重视程序性裁量基准的建构,实现裁量基准行政监督和司法监督全覆盖。通过依托高校,平衡自主与监督的双重效果,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实现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重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裁量基准 高校教师 师德失范 技术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文化对高校教师立德树人的规约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长吉 安云美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共5页
立德树人作为高校教师的根本任务,有其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基础。在高校教师身份与立德树人内在一致性上,中国传统文化在四个方面给出了回答:立德树人是高校教师职业的天然属性,立德树人是高校教师工作场域内的内在规定,立德树人是高校... 立德树人作为高校教师的根本任务,有其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基础。在高校教师身份与立德树人内在一致性上,中国传统文化在四个方面给出了回答:立德树人是高校教师职业的天然属性,立德树人是高校教师工作场域内的内在规定,立德树人是高校教师评价的根本标准,立德树人是高校教师称号的核心内涵。在高校教师如何看待立德树人的价值上,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四个方面的指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德树人 高校教师 中国传统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