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80篇文章
< 1 2 10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tein Accumulation and Nitrogen Accumulation and Translocation in Different Genotype Soybean 被引量:1
1
作者 WANGQuan-fu LIULi-jun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CAS 2002年第2期93-100,共8页
Physiological studies of soybean [Glycine max(L.)Merr.]genotypes with wide differences in seed protein concentration may permit detection of important yield related processes.In order to research the law of protein a... Physiological studies of soybean [Glycine max(L.)Merr.]genotypes with wide differences in seed protein concentration may permit detection of important yield related processes.In order to research the law of protein accumulation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 accumulation and translocation,we did an experiment with three soybean cultivars which have different protein content and the similar phase in pot culture.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laws of protein accumulation of three soybean cultivars are similar in the course of seeding;protein content descended in the early stage,and increased steadily in the middle period,then increased quickly in the later period.But the speed of protein accumulation in soybean seeds was difference in different period.In addition,high protein cultivar (Dongnong 42) and intermediate protein cultivar (Dongnong 7819) were more than those of low protein cultivar (Dongnong 434),including nitrogen contents in leaf and petiole,stem and pod,peak value of nitrogen accumulation of the whole plant,value of nitrogen translocation,its efficienc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otein NITROGEN ACCUMULATION soybea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tein Accumulation Regulation and Yield Formation in Soybean
2
作者 CHEN Lihua LI Jie +1 位作者 LIU Lijun ZU Wei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CAS 2006年第1期1-6,共6页
Three different genotypes soybeans were adopted in this experiment under three fertilizer levels. The object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protein accumulation regulation of soybean cultivars under the condition of... Three different genotypes soybeans were adopted in this experiment under three fertilizer levels. The object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protein accumulation regulation of soybean cultivars under the condition of different nutrient levels, and their effects on soybean yield and quality, and to provide theoretical evidence for breed, cultivation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lso man-powered controllable locations. The concentration of N in the leaves declined after seedling stage, then increased again at stage of early flowering, and started to decrease up to leaf senescence, declined rapidly from seed-filling season to stage of yellow ripeness. The concentration of N in the stems and pod walls declined with growth stage. High seed protein genotypes exhibited higher N assimilating and partitioning during whole growth stages. Pod walls were media of N partitioning. Protein was accumulated mainly during the later period of reproductive growth stage up to harvest, so plant growth after stage of yellow ripeness could not be neglec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ybean protein OIL FERTILIZE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roteomic Studies of Petal-specific Proteins in Soybean [Glycine Max(L.)Merr.] Florets
3
作者 Guo Fang-liang Liu Han-miao +7 位作者 Luo Ting-ting Fang Si-jia Pang Ze Yang Ming-ming Wei Xiao-shuang Song Bo Liu Shan-shan Li Wen-bin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CAS 2019年第1期10-18,共9页
A survey of petal-specific proteomes of soybean(Glycine max(L.) Merr[Non-italic].) was conducted comparing protein expression profiles in different petals. Two-dimensional 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 reference ... A survey of petal-specific proteomes of soybean(Glycine max(L.) Merr[Non-italic].) was conducted comparing protein expression profiles in different petals. Two-dimensional 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 reference maps of protein extracts from standard petals(SP), lateral wings(LW), keel petals(KP), and reproductive organs(RO)(a mixture of stamen and carpel) were obtained. Protein expression in the three petal types was compared using Image Master TM 2 D platinum 6.0 software. This indicated that the proportion of homologous proteins between SP and LW was 59.27%, between SP and KP was 61.48%, and between LW and KP was 60.05%. Within a mass range of 6.5-200.0 ku and pH 4.0-7.0, approximately 590, 646, 544, and 700 protein spots were detected in SP, LW, KP, and RO, respectively. A total of 82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proteins were detected. Sixty-four of these detected spots were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and showed more than 2-fold changes in abundance; of these 64 proteins, 26 showed increased expression and 38 showed decreased expression. Among these spots, single organ-specific proteins were also identified.They were ID 49(60.9 ku), ID 45(50.0 ku), and ID 46(40.5 ku) in RO, ID 98(42.0 ku) in SP, and ID 05(29.0 ku) in KP. A total of 14 protein spots from 82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proteins were identified with LC-MS/MS. Further protein identification was conducted using the SwissProt and NCBInr databases. The identified proteins and their putative functions were discussed further. This was the first study reporting the comparison of petal protein profiles of soybean florets using proteomics too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ybean(Glycine max(L.) Merr.) 2D-PAGE LC-MS/MS PETAL protei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Storage Protein Subunit-null-dwarf Mutants in Soybean(Glycine max(L.) Merr.)
4
作者 Luo Ting-ting Song Ying-ji +7 位作者 Pang Ze Liu Han-miao Waqar Ahmed Khuhro Li Ming-xue Qiu Zhen-dong Wei Xiao-shuang Song Bo Liu Shan-shan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CAS 2019年第4期11-22,共12页
Dwarfing is useful to reduce plant height,when breeding high-yielding and non-lodging crops.In this study,a set of natural storage protein subunit-null dwarf mutants of soybean was reported that showed strongly reduce... Dwarfing is useful to reduce plant height,when breeding high-yielding and non-lodging crops.In this study,a set of natural storage protein subunit-null dwarf mutants of soybean was reported that showed strongly reduced plant stature and deficiency in various 7S and 11S subunits,designated as snd1 mutants.Under normal growth conditions,the snd1 mutants showed a severe dwarf phenotype,with plant height of about 25 cm.Compared with wild-type DN47,the mutant snd1 exhibited no obvious morphological differences at the early stage of development.All the snd1 mutants examined had fewer nodes and shorter than normal internodes;the leaves were similar in shape to normal parents,but were dark-green at the mature stage.The flower size was similar to DN47;however,the flowering period was shorter than in the wild-type.Significant variation was noted for protein content,oil content of the seeds and size of seeds(weight of 100 seeds)among 17 snd1 dwarf lines.Genetic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the dwarfism of snd1 was controlled by a single recessive gene.The snd1 dwarf mutant had markedly different dynamic levels of the endogenous hormones gibberellin(GA),brassinosteroid,indole-3-acetic acid and abscisic acid,at the seedling stage.Exogenous GA3 treatment led to recovery of the plant height phenotype of the snd1 mutant;GA3 at 0.1 mm had the largest effect on enhancing plant height.Using molecular markers,snd1 gene was approximately mapped in an interval of 603 kb between markers Satt166 and Satt561 on chromosome 19.Snd1 mutant provided valuable material for hypoallergenic soybean breeding and the snd1 gene might be a novel gene related to plant height in soybe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ybean(Glycine max) storage protein subunit-null dwarf mutant genetic analysis gibberellic acid mapp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肉产业发展趋势、国内外差距及政策建议 被引量:2
5
作者 刘洪霞 张学彪 +1 位作者 曲春红 赵伟 《粮油食品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8-145,共8页
目前全球植物肉生产主要以植物蛋白为原料,其中基于大豆蛋白生产的植物肉在市场中占绝对优势。我国作为非转基因大豆最大生产国,与大豆主产国相比,从价格角度提升国产大豆竞争力后劲不足,但未来可考虑从植物肉生产环节入手解决国产大豆... 目前全球植物肉生产主要以植物蛋白为原料,其中基于大豆蛋白生产的植物肉在市场中占绝对优势。我国作为非转基因大豆最大生产国,与大豆主产国相比,从价格角度提升国产大豆竞争力后劲不足,但未来可考虑从植物肉生产环节入手解决国产大豆过剩问题。为此,本文从全球植物肉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及国内外产业发展差距进行了系统归纳和深入分析,提出了我国植物肉产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挑战,包括监管政策不完善、产品本身有缺陷、消费者对产品认知不足等。最后,从加强政策扶持与引导、推动科技创新与研发以及扩大市场认知与接受度等方面提出促进我国植物肉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旨在为振兴我国大豆产业,进一步推动植物肉产业发展提供研究基础和案例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肉 大豆 蛋白质 政策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酶解蛋白替代豆粕对肉鸡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肉品质、血清生化指标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张安 廖世永 +1 位作者 郭长征 施寿荣 《中国家禽》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1-77,共7页
为研究大豆酶解蛋白替代豆粕对肉鸡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肉品质、血清生化指标和抗氧化能力影响,试验选用1日龄体重相近、健康的爱拔益加雄性肉仔鸡336只,随机分成2组,每组7个重复,每个重复24只鸡。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在基础日... 为研究大豆酶解蛋白替代豆粕对肉鸡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肉品质、血清生化指标和抗氧化能力影响,试验选用1日龄体重相近、健康的爱拔益加雄性肉仔鸡336只,随机分成2组,每组7个重复,每个重复24只鸡。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在基础日粮中添加5%大豆酶解蛋白替代豆粕,两组营养水平保持一致,试验期为40 d。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大豆酶解蛋白组1~14日龄和1~40日龄肉鸡料重比显著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大豆酶解蛋白组肉鸡屠宰率和半净膛率显著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大豆酶解蛋白组14日龄肉鸡血清谷丙转氨酶和总胆固醇含量以及40日龄肉鸡尿素氮含量显著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大豆酶解蛋白组40日龄肉鸡血浆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结果表明:饲粮添加5%大豆酶解蛋白替代豆粕对肉鸡出栏重无负面影响,但显著提高肉鸡料重比、屠宰率和抗氧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鸡 替代豆粕 大豆酶解蛋白 生长性能 屠宰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致敏原表位与降敏加工:现状与未来 被引量:1
7
作者 芮昕 郭欣冉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9-262,共14页
大豆是我国传统优质植物蛋白来源,然而,大豆过敏是制约其蛋白安全品质的瓶颈问题。大豆蛋白特定结构(致敏原表位)是诱发食物过敏的主要原因,表位的识别与定位是探索大豆过敏机制和靶向开发加工低(无)敏性大豆食品的关键,也是建立大豆精... 大豆是我国传统优质植物蛋白来源,然而,大豆过敏是制约其蛋白安全品质的瓶颈问题。大豆蛋白特定结构(致敏原表位)是诱发食物过敏的主要原因,表位的识别与定位是探索大豆过敏机制和靶向开发加工低(无)敏性大豆食品的关键,也是建立大豆精准降敏技术“构-效”关系的核心。本文围绕大豆致敏原结构与表位,对大豆致敏原结构及表位在常见加工过程、胃肠道消化过程中的变化进行了综述,对表位层面研究相对较少的大豆致敏原摄入及对小肠微环境影响、口服免疫耐受方面开展了探讨与展望。本文旨在为低敏大豆加工“构-效”关系的建立及未来大豆降敏加工的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致敏原蛋白 致敏原表位 加工技术 胃肠道消化 蛋白摄入 口服耐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调节基因在大豆抗旱基因工程中的应用新进展
8
作者 段俊枝 燕照玲 +4 位作者 齐红志 陈海燕 张会芳 杨翠苹 王楠 《大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5-146,共12页
干旱严重影响大豆的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应用基因工程技术进行大豆抗旱育种,提高大豆抗旱性,是保障大豆生产的重要措施。在植物抵御干旱胁迫的过程中,基因调控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已证实,调控大豆抗旱性的植物调节基因主要有蛋白激酶... 干旱严重影响大豆的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应用基因工程技术进行大豆抗旱育种,提高大豆抗旱性,是保障大豆生产的重要措施。在植物抵御干旱胁迫的过程中,基因调控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已证实,调控大豆抗旱性的植物调节基因主要有蛋白激酶基因和转录因子基因两类。蛋白激酶基因主要包括编码CIPK[CBL(Calcineurin B-like protein)-interacting protein kinase]和RLK(Receptor-like protein kinases)的基因。转录因子基因主要包括编码AP2/ERF(APETALA2/ethylene-responsive element binding factor)、bZIP(Basic leucine zipper)、NAC[NAM(No apical meristem)、ATAF1(Arabidopsis transcription activation factor 1)、ATAF2、CUC2(Cup-shaped cotyledon 2)]、NFY(Nuclear factor Y)、锌指蛋白和MYB(Myeloblastosis)的基因。本文综述了植物调节基因在大豆抗旱基因工程中的应用新进展,并对该领域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期为大豆抗旱遗传改良和育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抗旱性 基因工程 蛋白激酶 转录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蛋白淀粉样纤维制备、功能特性及应用研究进展
9
作者 朱秀清 韩田露 +4 位作者 刘纪元 郭汝杞 朱颖 黄雨洋 刘琳琳 《食品科学》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96-305,共10页
大豆蛋白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优异的功能特性,在食品工业中备受关注,常被用于改善食品的加工性能和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然而天然大豆蛋白的功能特性发挥有限,无法满足食品加工的需求,大豆蛋白改性成为研究热点。热、高压、酶法等改性... 大豆蛋白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优异的功能特性,在食品工业中备受关注,常被用于改善食品的加工性能和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然而天然大豆蛋白的功能特性发挥有限,无法满足食品加工的需求,大豆蛋白改性成为研究热点。热、高压、酶法等改性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突破。大豆蛋白单体或多肽可以在酸和高温的条件下进行自组装,随后聚集成淀粉样纤维,能够改变大豆蛋白溶解性、凝胶性等。为了更好地了解大豆蛋白淀粉样纤维的研究进展,本文综述了大豆蛋白淀粉样纤维的制备方法、形成机制,并分析了处理条件对大豆蛋白淀粉样纤维的影响,概述了大豆蛋白淀粉样纤维的溶解性、凝胶性、起泡性、乳化性等功能特性,总结了大豆蛋白淀粉样纤维的应用,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大豆蛋白淀粉样纤维在食品领域的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蛋白 淀粉样纤维 制备 功能特性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SA-seq定位野生大豆籽粒蛋白含量QTL
10
作者 袁翠平 孙国金 +7 位作者 齐广勋 刘晓冬 董岭超 王玉民 王英男 赵洪锟 杨佳慧 董英山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04-911,共8页
野生大豆具有较高的籽粒蛋白含量,发掘和利用其蛋白含量基因对于高蛋白种质创制和品种培育具有重要价值。以绥农14/ZYD01015杂交组合衍生的RIL群体为材料,开展野生大豆ZYD01015的蛋白含量基因定位研究。RIL群体籽粒蛋白含量具有较大的... 野生大豆具有较高的籽粒蛋白含量,发掘和利用其蛋白含量基因对于高蛋白种质创制和品种培育具有重要价值。以绥农14/ZYD01015杂交组合衍生的RIL群体为材料,开展野生大豆ZYD01015的蛋白含量基因定位研究。RIL群体籽粒蛋白含量具有较大的遗传变异,且符合正态分布;对2020年和2021年RIL群体分别构建了高蛋白含量池和低蛋白含量池,采用BSA-seq(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 sequencing,BSA-seq)技术进行了关联分析,在大豆20号染色体(Chr20)关联到1个区间(Chr20:3100000~33360000)。根据区间多态性Indel标记信息开发了12个分子标记,进行了蛋白含量QTL定位,鉴定出1个蛋白含量QTL位点qPRO-20,位于分子标记WS185和WS205之间,即Chr20:20071086~23798747区段,可解释14.00%(2020年)和13.26%(2021年)的遗传变异。QTL两侧分子标记WS185和WS205,其等位变异间蛋白含量均差异显著(P<0.01),可用于分子标记辅助筛选,能够从与ZYD01015相同等位基因型的材料中,筛选到蛋白含量在45%以上种质的概率达62.7%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大豆 蛋白含量 QTL定位 BSA-seq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蛋鸡玉米-豆粕-棉粕-菜籽粕型日粮低蛋白水平及氨基酸平衡模式研究
11
作者 邵丽玮 赵前程 +7 位作者 任智彬 王珏 杨博文 冯志华 郝艳霜 李树鹏 李茜 赵国先 《饲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29-37,共9页
试验旨在研究蛋鸡玉米-豆粕-棉粕-菜籽粕型低蛋白日粮的可行性并确定适宜的蛋白质水平及氨基酸平衡模式。选取400日龄的海兰褐蛋鸡504只,随机分为7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2只鸡。饲喂玉米-豆粕-棉粕-菜籽粕型日粮,Ⅰ组(对照组)粗蛋白... 试验旨在研究蛋鸡玉米-豆粕-棉粕-菜籽粕型低蛋白日粮的可行性并确定适宜的蛋白质水平及氨基酸平衡模式。选取400日龄的海兰褐蛋鸡504只,随机分为7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2只鸡。饲喂玉米-豆粕-棉粕-菜籽粕型日粮,Ⅰ组(对照组)粗蛋白水平为15.5%,Ⅱ、Ⅲ、Ⅳ组粗蛋白水平降至14.0%并分别平衡蛋氨酸(Met)+赖氨酸(Lys)、Met+Lys+苏氨酸(Thr)和Met+Lys+Thr+色氨酸(Trp),Ⅴ、Ⅵ、Ⅶ组粗蛋白水平降至12.5%并分别平衡Met+Lys、Met+Lys+Thr和Met+Lys+Thr+Trp。预试期7 d,正试期84 d。结果表明:①日粮粗蛋白水平显著影响产蛋率和料蛋比(P<0.05);氨基酸平衡模式显著影响产蛋率(P<0.05);粗蛋白水平和氨基酸平衡模式交互对产蛋率、料蛋比影响显著(P<0.05),与Ⅰ组相比,Ⅴ、Ⅵ组产蛋率显著降低(P<0.05),料蛋比显著增加(P<0.05);Ⅱ、Ⅲ、Ⅳ、Ⅶ组生产性能各项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②日粮粗蛋白水平和氨基酸平衡模式均显著影响粗蛋白表观代谢率(P<0.05),且交互作用显著(P<0.05),与Ⅰ组相比,Ⅲ、Ⅳ、Ⅶ组显著提高(P<0.05),Ⅱ、Ⅴ、Ⅵ组无显著差异(P<0.05)。③日粮粗蛋白水平显著影响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和尿酸含量(P<0.05);氨基酸平衡模式显著影响血清总蛋白含量(P<0.05);日粮粗蛋白水平和氨基酸平衡模式交互对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和尿酸含量影响显著(P<0.05),与Ⅰ组相比,Ⅴ、Ⅵ组总蛋白含量显著降低(P<0.05),Ⅵ组白蛋白含量显著降低(P<0.05),Ⅲ、Ⅳ、Ⅴ、Ⅵ、Ⅶ组尿酸含量显著降低(P<0.05)。④日粮粗蛋白水平和氨基酸平衡模式对粪中吲哚、粪臭素、氨气的含量影响显著(P<0.05),且交互作用显著(P<0.05),与Ⅰ组相比,其他6组吲哚、粪臭素及氨气的含量显著降低(P<0.05)。⑤Ⅱ、Ⅲ、Ⅳ组利润均高于Ⅰ组,且Ⅲ组经济效益最好。综合考虑各项指标,玉米-豆粕-棉粕-菜籽粕型低蛋白日粮具有可行性,平衡Met+Lys+Thr可使日粮粗蛋白水平降至14.0%(比正常水平降低1.5%),氨基酸平衡模式为Lys∶Met∶Thr∶Trp=100∶47∶71∶1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鸡 玉米 豆粕 棉粕 菜籽粕 低蛋白日粮 氨基酸平衡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压冷榨大豆饼粕蛋白提取工艺优化及其应用现状分析
12
作者 蒋林斌 黄广君 《中国调味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5-128,共4页
随着消费者对植物蛋白的需求不断增加,在植物蛋白市场中,大豆蛋白由于其营养价值和功能特性而被广泛应用。然而,工业生产的大豆饼粕中含有机溶剂,严重制约着大豆蛋白在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领域中的应用。大豆的压榨方式主要为螺旋压榨法... 随着消费者对植物蛋白的需求不断增加,在植物蛋白市场中,大豆蛋白由于其营养价值和功能特性而被广泛应用。然而,工业生产的大豆饼粕中含有机溶剂,严重制约着大豆蛋白在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领域中的应用。大豆的压榨方式主要为螺旋压榨法和液压冷榨压榨法,两种压榨方法对大豆饼粕中蛋白的品质均会产生影响。该研究基于此,对比螺旋压榨法和液压冷榨压榨法对大豆饼粕蛋白提取率和品质的影响,最终确定采用液压冷榨压榨法压榨大豆,获得的大豆饼粕中蛋白提取率和品质均更高。以液压冷榨压榨法压榨的大豆饼粕为原材料,对其蛋白和脂质的提取工艺进行研究和优化。结果表明,最佳的大豆饼粕蛋白和脂质提取工艺为pH值10、提取时间45 min和料液比例1∶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压冷榨法 大豆蛋白 副产物 工艺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H调控方式对大豆分离蛋白品质的影响
13
作者 于殿宇 薛雯琳 +2 位作者 李忠华 王伟宁 于坤弘 《大豆科技》 2025年第2期26-31,共6页
大豆分离蛋白(Soy Protein Isolate,SPI)功能特性决定应用领域,加工过程中NaOH添加量影响SPI功能特性。文章究利用Matlab模拟,采用传统比例积分微分(proportional integral derivative,PID)和模糊自适应控制(Adaptive Fuzzy Control,AFC... 大豆分离蛋白(Soy Protein Isolate,SPI)功能特性决定应用领域,加工过程中NaOH添加量影响SPI功能特性。文章究利用Matlab模拟,采用传统比例积分微分(proportional integral derivative,PID)和模糊自适应控制(Adaptive Fuzzy Control,AFC)方法调控NaOH,中和大豆凝乳,并分析其对SPI结构和功能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pH值为7时,常规PID控制方法NaOH超调量为1.86%,调节时间为47.1 s;模糊自适应控制方法无超调量,调节时间为35.8 s。模糊自适应控制下,SPI傅里叶红外光谱吸收峰更稳定,紫外吸收特性更佳,二级结构向有序转变,表面疏水性较高,且溶解性、起泡性、泡沫稳定性、乳化性和乳化稳定性均优于常规PID控制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分离蛋白 PH控制 模糊控制 功能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酸溶性大豆蛋白酶解产物的制备及特性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范丽琪 刘洋 +6 位作者 杨宝 余意 李武 刘磊 李谆淳 查澳 徐巨才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3-59,共7页
本文采用不同pH对大豆蛋白酶解产物进行酸处理,分析比较产物在理化特性、呈味特性和体外抗氧化活性方面的差异,同时,基于肽组学解析产物多肽组成的变化,以探究酸溶性大豆蛋白酶解产物的制备特性。结果表明:酸处理虽造成产物氮回收率和... 本文采用不同pH对大豆蛋白酶解产物进行酸处理,分析比较产物在理化特性、呈味特性和体外抗氧化活性方面的差异,同时,基于肽组学解析产物多肽组成的变化,以探究酸溶性大豆蛋白酶解产物的制备特性。结果表明:酸处理虽造成产物氮回收率和游离氨基酸总量的下降,但对整体抗氧化活性和肽分子量分布影响较小。在pH5下对酶解产物进行酸处理,可使苦味疏水性氨基酸含量降低从而减弱产物的苦味。多肽组学分析发现,大豆蛋白酶解产物主要以二~五肽为主,在酸处理pH为5时,多肽长度分布变化较小,但在酸处理pH为3时,产物中五肽与八肽相对占比略微升高。与强酸(pH3)处理相比,在弱酸(pH5)条件下制备酸溶性大豆蛋白酶解产物,可有利于保留更高的氮回收率(约54.50%)、更强的体外抗氧化活性以及更多的潜在抗氧化肽数量(368条),并获得与中性条件下较为一致的多肽长度分布和更低的苦味,有助于酸溶性大豆蛋白酶解产物的工业化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蛋白 酶解产物 制备特性 多肽组学 抗氧化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物理-酶耦合修饰大豆蛋白凝胶特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5
作者 于梦丽 陈雨 +1 位作者 林凤岩 陈复生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51-360,共10页
大豆蛋白作为优质的天然植物蛋白资源,除了具有良好的营养价值外,还具有独特的功能特性。其中凝胶性作为大豆蛋白重要的功能特性备受关注,但大豆蛋白天然凝胶制品存在稳定性较差、机械强度不高等问题,限制了其在凝胶制品中的应用与发展... 大豆蛋白作为优质的天然植物蛋白资源,除了具有良好的营养价值外,还具有独特的功能特性。其中凝胶性作为大豆蛋白重要的功能特性备受关注,但大豆蛋白天然凝胶制品存在稳定性较差、机械强度不高等问题,限制了其在凝胶制品中的应用与发展。因此,改善其凝胶特性至关重要,以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该文综述了物理修饰、酶修饰以及物理-酶耦合修饰处理对大豆蛋白凝胶特性的影响,总结了不同修饰方法与大豆蛋白凝胶“加工参数-蛋白结构-产品性质”之间的内在联系,阐明了物理-酶耦合修饰对大豆蛋白凝胶特性的影响机制,为高品质大豆蛋白凝胶产品的开发提供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蛋白 物理修饰 酶修饰 凝胶特性 物理-酶耦合修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米曲霉HAU491降解玉米赤霉烯酮特性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陈晓爽 秦卓怡 +4 位作者 许丹娜 张杏柯 张薇 郭永鹏 王志祥 《饲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2-147,共6页
玉米赤霉烯酮(ZEN)是一种具有类雌激素效应的霉菌毒素,在饲料和饲料原料中经常检出,严重威胁畜禽健康。试验研究了米曲霉HAU491降解ZEN的特性,然后将其作为菌种用于豆粕发酵,实现对豆粕中ZEN的脱除。研究结果表明,米曲霉HAU491可在3 h... 玉米赤霉烯酮(ZEN)是一种具有类雌激素效应的霉菌毒素,在饲料和饲料原料中经常检出,严重威胁畜禽健康。试验研究了米曲霉HAU491降解ZEN的特性,然后将其作为菌种用于豆粕发酵,实现对豆粕中ZEN的脱除。研究结果表明,米曲霉HAU491可在3 h内将反应体系中初始浓度为2.5μg/mL的ZEN降解98.1%;其降解ZEN的最适pH范围为5.0~7.0;在22~52℃温度范围内,米曲霉HAU491对ZEN的2 h降解率维持在90%以上。有效降解成分分析发现米曲霉HAU491降解ZEN的活性物质主要存在于菌体中,菌体经过100℃水浴10 min、EDTA、蛋白酶K和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处理后,ZEN降解能力急剧下降。将米曲霉接种于受ZEN污染的豆粕中,28℃发酵120 h,经过发酵后豆粕中ZEN含量由1172.5 ng/g下降至66.0 ng/g,粗蛋白含量由45.1%提高至48.9%,大豆球蛋白和β-伴大豆球蛋白分别下降84.0%和92.5%。以上研究结果表明,米曲霉HAU491可以用于脱除豆粕中的ZEN,同时消减豆粕中的抗原蛋白和提高豆粕的饲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曲霉 玉米赤霉烯酮 生物降解 发酵豆粕 抗原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粕酶解物的γ-谷氨酰基化及其产物的滋味和抗炎活性
17
作者 刘萍茹 林倩怡 +4 位作者 黄建华 董浩 曾晓房 白卫东 杨娟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7-155,共9页
γ-谷氨酰肽是一种具备多种功能特性的kokumi肽。以豆粕为原料,研究了风味蛋白酶和γ-谷氨酰基化协同酶解条件下对大豆粕滋味特性与抗炎功能活性的影响。在风味蛋白酶酶解9 h,酶解温度55℃,加酶量质量分数0.75%,pH值7.0条件下获得酶解液... γ-谷氨酰肽是一种具备多种功能特性的kokumi肽。以豆粕为原料,研究了风味蛋白酶和γ-谷氨酰基化协同酶解条件下对大豆粕滋味特性与抗炎功能活性的影响。在风味蛋白酶酶解9 h,酶解温度55℃,加酶量质量分数0.75%,pH值7.0条件下获得酶解液,再以加酶量质量分数2.00%,pH值10.0,酶解温度35℃,酶解时间3 h条件下进行γ-谷氨酰基化修饰,所得产物即为大豆谷氨酰肽粗产物。粗产物在咸味、鲜味、厚味方面的滋味效果明显提升。结果表明,大豆粕除通过γ-谷氨酰基化修饰后,滋味特性得到改善外,还具有潜在的抗炎活性。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实验组I L-8和TN F-α表达水平,结果显示:炎症因子TN F-α、I L-8表达水平经10 mg/mL大豆谷氨酰肽粗产物预处理后分别下调了约22%和15%,与正常组表达水平接近,与阳性对照组表达水平有显著差异(P<0.05)。结合物质变化结果,可推测酶解反应将豆粕中大分子蛋白(大于10 kDa)降解为小分子肽,且分子质量主要聚集在小于1 kDa范围;γ-谷氨酰基化反应后,部分氨基酸转化成了γ-谷氨酰肽,豆粕的总游离氨基酸质量比从(150.24±0.04)mg/g降至(128.49±0.04)mg/g,推测γ-谷氨酸二肽的产量约为32.24 mg/g。希望研究对大豆粕源调味品的功能加工及产品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蛋白 大豆粕 γ-谷氨酰基化 谷氨酰肽 抗炎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P34蛋白基因启动子克隆及其调控活性分析
18
作者 桑莹莹 李珊珊 +3 位作者 鲍薇 徐东 张雪 赵艳 《华北农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28,共7页
大豆P34蛋白主要存在于种子中,其上游启动子很可能具有调控下游基因在种子中高表达的特性。为进一步研究大豆P34蛋白基因的组织表达模式及其启动子的调控活性,通过qRT-PCR方法检测大豆P34蛋白基因在大豆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克隆大豆P3... 大豆P34蛋白主要存在于种子中,其上游启动子很可能具有调控下游基因在种子中高表达的特性。为进一步研究大豆P34蛋白基因的组织表达模式及其启动子的调控活性,通过qRT-PCR方法检测大豆P34蛋白基因在大豆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克隆大豆P34蛋白基因5′端上游序列(GmP34P),生物信息学分析其转录起始位点和顺式元件;构建表达载体,利用农杆菌介导的叶盘法转化烟草,检测转基因烟草中GUS的表达。结果表明,P34蛋白基因在大豆种子中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根、茎、叶和花的表达量;克隆获得GmP34P序列长度为1 380 bp,预测分析表明,该序列的转录起始位点为第1 342位上的碱基A,序列中含有多种与种子高表达相关的顺式作用元件,如RY element、Skn-1 motif、2S seed protbanapa等;获得含有GmP34P启动子驱动GUS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pCAM-GmP34P;通过潮霉素、PCR及RT-PCR筛选阳性转基因植株;对pCAM-GmP34P阳性转基因烟草植株,进行qRT-PCR检测,结果显示,相对于其他组织,GUS基因在转基因烟草种子中的表达量达到极显著差异;GUS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GmP34P启动子能够调控下游GUS基因在种子中高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P34蛋白 启动子 生物信息学分析 转基因烟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豆浆酸沉后挥发性醛类成分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19
作者 楼马培展 张彩猛 +4 位作者 孔祥珍 李兴飞 陈业明 冯笑笑 华欲飞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3-71,共9页
【目的】酸沉是植物蛋白加工中常用的手段,可以实现蛋白质富集与非蛋白质(包括异味物质)成分的高效、大规模的分离去除。该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导致豆浆酸沉后醛类物质反常增加的原因。【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分析豆浆... 【目的】酸沉是植物蛋白加工中常用的手段,可以实现蛋白质富集与非蛋白质(包括异味物质)成分的高效、大规模的分离去除。该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导致豆浆酸沉后醛类物质反常增加的原因。【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分析豆浆酸沉处理前后的挥发性成分变化。通过离心分级豆浆组分,探究不同组分对醛类物质增加的贡献。测定酸沉前后脂质氢过氧化物质量摩尔浓度的变化;建立其与醛类物质变化量之间的摩尔比关系。在此基础上,系统考察了脂质氢过氧化物分解的关键因素(酸种类、酸沉温度、Fe^(2+)浓度)对酸沉后己醛质量分数的影响。【结果】研究表明,酸沉后豆浆中醇类、酸类、酮类及呋喃类物质的质量分数变化符合预期,而醛类物质(己醛、壬醛和反-2-庚烯醛等)的质量分数上升,与之相伴随的是脂质氢过氧化物的质量摩尔浓度明显降低。离心分级结果显示,醛类物质质量分数升高主要来源于上浮层油相组分。进一步分析表明,豆浆酸处理后,脂质氢过氧化物降低的物质的量与醛类物质升高的物质的量比值为5∶1,表明前者只有部分分解为醛类物质,这与已有的文献报道相符。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与盐酸相比,采用柠檬酸或苹果酸进行酸沉,可减少脂质氢过氧化物的分解和己醛的生成。而较高酸沉温度及体系中较高Fe^(2+)浓度会促进脂质氢过氧化物的分解和己醛的增加。【结论】豆浆酸沉过程中醛类物质异常增加,其分布规律不同于其他类型异味物质。通过柠檬酸或苹果酸替代盐酸,降低酸沉温度以及控制体系Fe^(2+)浓度,可有效抑制脂质氢过氧化物的分解,减少醛类物质的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蛋白 豆浆 酸沉 豆腥味 脂质氢过氧化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地方大豆种质资源7S和11S球蛋白及其亚基组分含量分析
20
作者 娄利娇 陈佳琴 +5 位作者 杨春杰 谭春燕 徐熙 龚锡震 何兵 朱星陶 《大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22,共11页
为明确贵州地方大豆种质资源的贮藏蛋白组分及其亚基组分含量情况,本研究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对107份大豆种质资源的7S和11S球蛋白及其亚基组分、11S/7S比值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贵州省不同地方大豆种质资源间蛋白组分及其... 为明确贵州地方大豆种质资源的贮藏蛋白组分及其亚基组分含量情况,本研究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对107份大豆种质资源的7S和11S球蛋白及其亚基组分、11S/7S比值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贵州省不同地方大豆种质资源间蛋白组分及其亚基组分含量存在明显差异;7S和11S球蛋白的平均值分别为17.35%和44.27%,变异系数分别为28.13%和15.14%,11S/7S比值范围为1.47~6.48,平均值为2.74,变异系数为29.48%;7S与11S球蛋白含量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7S和11S球蛋白与蛋白质、油脂含量之间无显著相关性;筛选出了11S/7S比值大于3的材料27份,11S/7S比值大于3且亚基组成完整的材料4份;蛋白亚基组分优异的材料6份,其中α亚基缺失材料3份,α′、α亚基缺失材料1份,α′、α、A_(3)和A_(4)亚基缺失材料1份,A_(3)亚基缺失材料1份,这些优异资源材料可为加工专用或特殊用途大豆品种的选育和改良提供遗传基础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 大豆 贮藏蛋白 亚基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