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遗产综合体构建研究--以盐城世界自然遗产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陈耀华 魏天星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16,共6页
世界遗产管理已经进入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亟须探索保护与发展联动的管理模式。借鉴“旅游综合体”这一功能复合、高效互动、以点带面的旅游开发模式,在遗产地构建“遗产综合体”,即以遗产保护为核心,由与遗产相关的监测、研究... 世界遗产管理已经进入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亟须探索保护与发展联动的管理模式。借鉴“旅游综合体”这一功能复合、高效互动、以点带面的旅游开发模式,在遗产地构建“遗产综合体”,即以遗产保护为核心,由与遗产相关的监测、研究、展示、服务、产业等多种设施或机构以及管理体制、利益相关者协调机制等制度环境共同构成的功能复合体。它遵循多元综合、保护与发展联动、区域促进等原则,旨在实现遗产保护与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双重目标。以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I期)为例,探讨盐城遗产综合体的现状、问题和优化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世界遗产 遗产综合体 可持续发展 盐城 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风锋在渤海西岸局地暴雨过程中的作用 被引量:38
2
作者 东高红 何群英 +2 位作者 刘一玮 解以扬 戴云伟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100-1107,共8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地面加密自动站资料、多普勒雷达观测资料及中尺度TJ-WRF模式输出资料,对2009年7月6日天津宁河地区出现的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重点分析了渤海湾海风锋对沿岸局地暴雨的触发机理。结果表明:此次局地暴雨过程是在...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地面加密自动站资料、多普勒雷达观测资料及中尺度TJ-WRF模式输出资料,对2009年7月6日天津宁河地区出现的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重点分析了渤海湾海风锋对沿岸局地暴雨的触发机理。结果表明:此次局地暴雨过程是在有利天气背景条件下发生的,暴雨发生地存在局地层结不稳定和较好的水汽条件。海风锋本身有一辐合抬升区,区域内有弱对流存在;当海风锋移到局地存在层结不稳定且水汽充足的区域,其抬升区的辐合上升运动迅速加强,从而触发该地区雷暴的新生发展;海风锋与迎面移来的雷暴相遇,会对雷暴的加速发展起到加强作用。利用中尺度WRF模式输出资料进行分析看到,两条辐合线相交处易激发出强雷暴,雷暴出现在近地层大气暖干区的北端、湿空气的交汇处;海风锋对雷暴的新生发展有明显的触发抬升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海风锋 局地暴雨 触发机理 中尺度TJ-WRF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海风锋与雷暴天气 被引量:33
3
作者 王彦 于莉莉 +1 位作者 朱男男 汪靖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45-251,共7页
利用天津新一代天气雷达探测到的2008年6~9月共56次渤海湾海风锋天气过程资料、255m高的气象铁塔资料及相应的自动气象站资料,统计分析了渤海湾海风锋的气候特征,包括渤海湾海风锋出现的时间、频率和海风锋触发形成雷暴天气的演变特征... 利用天津新一代天气雷达探测到的2008年6~9月共56次渤海湾海风锋天气过程资料、255m高的气象铁塔资料及相应的自动气象站资料,统计分析了渤海湾海风锋的气候特征,包括渤海湾海风锋出现的时间、频率和海风锋触发形成雷暴天气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2008年6~9月雷达共观测到渤海湾海风锋56次;每日海风锋的形成时间有所不同,最早形成时间是09:30(北京时,下同),最晚在16:00;维持时间也各有长短,最长维持时间为6.5 h,最短的仅1 h;伸展到内陆的一般距离为70~80 km,最远距离达120 km,高度一般为1.5 km,最高为2.0 km。同时,结合2002-2007年典型的海风锋天气个例分析表明,单一海风锋由于水平范围小,垂直厚度最高为2 km,一般不能形成雷暴天气。但是,当它与西边很弱的冷锋形成一定角度(30°~90°)碰撞时,在碰撞的交叉处能够形成雷暴天气;当海风锋与其它系统呈追赶碰撞时,一般不能形成雷暴天气;当海风锋与其它系统平行碰撞时,有时雷暴加强,有时雷暴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达回波特征 渤海湾海风锋 雷暴天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底表层沉积物中苯系物含量对海域油气指示作用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秦婧 汪双清 +2 位作者 孙玮琳 杨佳佳 沈斌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85-790,共6页
国内外研究表明钻井岩心和海底沉积物样品中单环芳烃(BTEX)指标异常与油气藏直接相关并具有高分辨、高精度特征,是有价值的油气地球化学勘探指标;但由于较深沉积物样品的采集与检测技术成本较高,限制了BTEX指标在海域油气化探工作中的... 国内外研究表明钻井岩心和海底沉积物样品中单环芳烃(BTEX)指标异常与油气藏直接相关并具有高分辨、高精度特征,是有价值的油气地球化学勘探指标;但由于较深沉积物样品的采集与检测技术成本较高,限制了BTEX指标在海域油气化探工作中的推广应用。本文利用渤海北部辽东湾海域浅海的表层沉积物,通过热解析与气相色谱技术方法对其苯系物含量的特征开展研究。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在油气藏和生油凹陷上方的苯系物含量总体高于凹陷外样品,尤其是对二甲苯和间二甲苯均表现出明显差异,表明表层沉积物中的苯系物含量对生烃凹陷具有一定的指示作用。本文证实了利用表层沉积物中BTEX含量预测含油气前景区的有效性,热解析气相色谱检测苯系物含量方便快捷,减小了采样成本和分析成本,显示该技术方法在海域油气化探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通过对苯系物含量异常点的分析表明,在沿岸及张性断裂上方BTEX含量出现异常高值,显示人类活动以及断裂构造对表层沉积物中的苯系物含量有明显影响,因此实际工作中应结合地质特征和其他化探指标综合分析,以降低单一化探指标的多解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 辽东湾 苯系物 沉积物 油气化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海风锋触发雷暴的观测和模拟分析 被引量:21
5
作者 王彦 高守亭 梁钊明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848-854,共7页
利用天津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资料和中尺度数值模式,对比分析了2007年8月13日海风锋触发雷暴天气的发生、发展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数值模拟和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海风锋起始生消时间、形态特征和位置基本吻合。数值模拟能够更清晰地显示... 利用天津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资料和中尺度数值模式,对比分析了2007年8月13日海风锋触发雷暴天气的发生、发展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数值模拟和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海风锋起始生消时间、形态特征和位置基本吻合。数值模拟能够更清晰地显示海风锋的物理量特征,也能反映出海风锋前端是东南风和东北风交汇的辐合带,在850 hPa以下向内陆推进过程中呈气温降低和湿度增加的特点,并逐渐形成增厚的热内边界层。从水汽和温度的水平分布来看,海风锋前端为温度和湿度等值线的密集区,海风锋背后为冷湿气团。另外,虽然未能模拟出阵风锋的细线回波,但模拟出阵风锋为干冷气流。雷暴四周均存在低层辐散下沉气流,只是雷暴主体前部阵风锋的辐散气流较强,而多普勒天气雷达仅能观测雷暴主体前部的阵风锋。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海风锋与阵风锋碰撞后,在碰撞交叉处形成雷暴天气,数值模拟揭示了碰撞交叉处形成雷暴天气的物理量特征,即:有明显的垂直运动和散度特征;广义理查逊数的分布特征也较显著,其厚度在1.0 km左右,CAPE值明显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 海风锋触发雷暴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引发北部湾大暴雨过程的海风锋模拟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卢伟萍 李江南 +3 位作者 梁维亮 林振敏 黄嘉宏 林宗桂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945-952,共8页
利用非静力中尺度模式MM5对2008年6月5日北部湾一次引发大暴雨过程的海风锋系统进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1)模式成功模拟出了降水落区、强度及时间变化;此次强降水天气过程是由于海陆风环流引发的中小尺度海风锋系统所造成。(2)日出至午... 利用非静力中尺度模式MM5对2008年6月5日北部湾一次引发大暴雨过程的海风锋系统进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1)模式成功模拟出了降水落区、强度及时间变化;此次强降水天气过程是由于海陆风环流引发的中小尺度海风锋系统所造成。(2)日出至午后14时,北部湾沿海区域,伴随着西南强风气流和出海高压后部的东南风气流,来自印度洋海域和南海海域的两股相对高温、高湿空气在与内陆相对较干较冷的空气相遇,来自洋面的两股暖平流叠加,造成温度梯度增大;暖湿气流堆积后,不稳定能量增加,激发了对流运动,引发海风锋生。降水区域大致位于两个不稳定能量轴之间,随着能量轴的移动而移动,同时能量轴在不断深入内陆的过程中不断消耗减弱,降水强度随着减弱。(3)此次海风锋发生、发展和消亡的整个过程集中在日出至14时前后,海陆温度的分布是由暖海冷陆转变成暖陆冷海的过程中。海风锋的整个垂直对流尺度大约在5 km,主要的对流发生在950~800 hPa层(约0.6~2.0 km),水平尺度约40~60 km,是一种近地面层的中-β尺度系统。(4)海风锋自海岸线向内陆的入侵过程中强度逐渐减小。空气流厚度紧靠锋面处较低,其后迅速增大,锋面过后空气流厚度缓慢减小,充分表现出海风锋结构上存在的一个隆起的"头"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辐射传输 光谱响应 敏感性分析 示踪信号 图像纹理 晴空区导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地区一次碰撞型海风锋天气过程的数值模拟分析 被引量:13
7
作者 梁钊明 高守亭 王彦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33-745,共13页
利用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模式对渤海湾地区2009年9月26日一次碰撞型海风锋天气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模拟结果较好地重现了这次天气过程以及海风锋的结构和特征。结果显示,海风锋锋后是较为深厚的对流不稳定能量和... 利用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模式对渤海湾地区2009年9月26日一次碰撞型海风锋天气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模拟结果较好地重现了这次天气过程以及海风锋的结构和特征。结果显示,海风锋锋后是较为深厚的对流不稳定能量和水汽高值区,锋后水汽高值区的形成源于海风的堆积和往高空输送,而锋后对流不稳定能量的产生归因于抬升凝结高度和自由对流高度的降低以及平衡高度的升高,这些高度变化则源于冷湿海风给低层大气带来的降温和增湿,其中给低层大气带来的增湿是主要影响因子。对流系统与海风锋相向碰撞时,对流系统容易进入海风锋锋后触发强对流不稳定能量形成强对流运动,同时弱对流抑制为对流运动的触发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强对流运动把海风锋锋后充沛的水汽往上输送,从而造成强降水天气。另外,对流系统与海风锋碰撞后沿着海风锋锋后移动可能更有利于对流运动的发展和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 碰撞 海风锋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一次罕见持续性海雾过程的成因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汪靖 郭玲 +2 位作者 吴振玲 史得道 罗凯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12-118,147,共8页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NCAR日平均再分析资料、NCEP提供的FNL客观分析资料以及NOAA提供的最优海温插值资料,诊断分析了2013年1月27-31日渤海湾罕见持续性海雾的成因。结果表明:这次罕见海雾发生在中纬度高空暖性高压脊、大气层结...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NCAR日平均再分析资料、NCEP提供的FNL客观分析资料以及NOAA提供的最优海温插值资料,诊断分析了2013年1月27-31日渤海湾罕见持续性海雾的成因。结果表明:这次罕见海雾发生在中纬度高空暖性高压脊、大气层结稳定的气象背景下。渤海湾位于中国东部海域高压后部,有利于低纬度暖湿水汽向渤海湾输送和汇合,为海雾的形成、发展提供有利水汽条件。低空西南急流迅速发展,近海面层大气湍流发展加强,渤海湾位于急流左侧的辐合气流中,导致大量水汽和暖湿平流往渤海湾输送、聚集,渤海湾海气温差出现明显的由正向负转折,由平流蒸发雾转为冷却雾,边界层内逆温发展加强且逆温层高度增高,上述因素是海雾发展加强和长时间维持的重要原因。31日白天水汽通量、温度平流、水汽辐合及垂直运动的空间配置达到最好,特强浓雾天气因而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 海雾 成因分析 边界层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地区碰撞型海风锋天气过程的资料诊断分析 被引量:8
9
作者 梁钊明 高守亭 王彦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07-616,共10页
利用多普勒雷达资料和地面自动站以及再分析资料对近年来7次典型的渤海湾地区碰撞型海风锋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资料分析显示对流系统正面碰撞海风锋时(偏东西向碰撞)得到显著发展,而追赶碰撞海风锋时(偏南北向)则没有明显加强。海风锋... 利用多普勒雷达资料和地面自动站以及再分析资料对近年来7次典型的渤海湾地区碰撞型海风锋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资料分析显示对流系统正面碰撞海风锋时(偏东西向碰撞)得到显著发展,而追赶碰撞海风锋时(偏南北向)则没有明显加强。海风锋移动沿途近地面出现明显的降温和风切变可以帮助判断海风锋的移动位置。高层稳定的偏西风有利于引导对流系统与西进海风锋发生正面碰撞。而低层的风场辐合则有利于碰撞过程中对流运动的发生,同时副高西北侧的水汽输送为降水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渤海湾地区地形的热力效应形成的低层偏中性层结有利于对流运动的发生,另外,在高空偏西风环境下地形可能对与海风锋碰撞的对流系统的触发或加强有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 海风锋 碰撞 资料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太阳光度计反演渤海湾西岸大气柱水汽总量 被引量:5
10
作者 张文煜 高润祥 +2 位作者 刘洪韬 郭军 王彦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39-843,共5页
利用CE-318型太阳光度计936 nm水汽吸收通道的太阳辐射观测值和太阳光度计在该通道的透过率与水汽量关系,采用瞬态法反演了渤海湾西岸大气柱水汽总量。结果表明:利用太阳光度计936 nm通道可以反演晴空大气柱水汽总量,其局限性是要在晴... 利用CE-318型太阳光度计936 nm水汽吸收通道的太阳辐射观测值和太阳光度计在该通道的透过率与水汽量关系,采用瞬态法反演了渤海湾西岸大气柱水汽总量。结果表明:利用太阳光度计936 nm通道可以反演晴空大气柱水汽总量,其局限性是要在晴空下使用;渤海湾西岸大气柱水汽含量时间分布极不均匀;不同季节晴空日的水汽含量日变化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光度计 瞬态法 渤海湾 大气柱水汽总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部湾海风锋暴雨过程及合成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卢伟萍 梁维亮 +3 位作者 李江南 林振敏 林墨 李菁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4期21307-21310,共4页
[目的]研究北部湾海风锋暴雨过程及合成。[方法]利用常规观测数据、地面自动气象资料及欧洲数值模式格点数据,对1990~2007年期间广西海风锋引起的暴雨天气过程并结合2008年6月5日海风锋触发的强对流天气个例进行统计和合成分析,归纳出... [目的]研究北部湾海风锋暴雨过程及合成。[方法]利用常规观测数据、地面自动气象资料及欧洲数值模式格点数据,对1990~2007年期间广西海风锋引起的暴雨天气过程并结合2008年6月5日海风锋触发的强对流天气个例进行统计和合成分析,归纳出北部湾中尺度海风锋系统高低空环流配置的主要特征。[结果]海风锋系统是触发北部湾暴雨的一个重要中尺度系统;在西南季风爆发期间最易激发北部湾海风锋锋生。个例分析初步指出日出后,北部湾海陆温度逐渐由暖海冷陆转变成暖陆冷海,高温高湿的偏南气流与相对低温干燥的偏北气流在北部湾海区交汇,引发垂直环流并激发近地面层的中尺度海风锋系统。合成分析指出了北部湾海风锋锋生的环流特征,即华南上空高层处于强辐散中心,越往低层气压场呈东高西低的形势,北部湾海域位于槽前高后的偏南风急流带,呈气旋性环流的辐合区;高空辐散低层辐合的层结不稳定结构和"抽气效应"为海风环流发展所必须的上升动力,偏南风为北部湾区域带来了丰富的水汽,有利于低层强对流云系的形成和降水的发生。[结论]该研究为中尺度对流系统活动的特征分析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部湾 海风锋 暴雨过程 特征 合成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天津段水体质量评价及污染源分类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丕波 王海荣 +2 位作者 闫晶 武力 殷学博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14-121,共8页
对采自渤海湾地区的水体样品进行了多项污染指标测试。结果表明,研究区水体呈弱碱性,主要污染物质为无机氮、锌、铅和汞。除无机氮外,其他指标基本符合二类水质标准。而无机氮浓度符合三类水质标准。研究区水质受到多种因素影响,陆地河... 对采自渤海湾地区的水体样品进行了多项污染指标测试。结果表明,研究区水体呈弱碱性,主要污染物质为无机氮、锌、铅和汞。除无机氮外,其他指标基本符合二类水质标准。而无机氮浓度符合三类水质标准。研究区水质受到多种因素影响,陆地河流输入是影响研究区水质的主要因素,而养殖活动、石油开采、工业和民用污水排放等对研究区水质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为渤海环境治理措施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进一步参考依据,并建议应有针对性地对这些既有或者潜在的影响渤海湾水质的因素进行分别控制和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 污染 污染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海域片麻岩潜山风化壳型储层特征及发育模式 被引量:36
13
作者 王德英 王清斌 +2 位作者 刘晓健 赵梦 郝轶伟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181-1193,共13页
渤海湾盆地海域太古代-古元古代片麻岩潜山分布面积巨大,已发现多个油气田,有重要勘探价值。本文综合应用岩心、铸体薄片、X衍射、扫描电镜、常规物性、锆石测年、矿物溶蚀模拟等实验手段及统计分析方法落实了渤海片麻岩风化壳型储层地... 渤海湾盆地海域太古代-古元古代片麻岩潜山分布面积巨大,已发现多个油气田,有重要勘探价值。本文综合应用岩心、铸体薄片、X衍射、扫描电镜、常规物性、锆石测年、矿物溶蚀模拟等实验手段及统计分析方法落实了渤海片麻岩风化壳型储层地质特征、成因机理及发育模式。研究表明,片麻岩中长英质矿物含量大于70%有利于形成潜山裂缝型优质储层;大气水风化淋滤作用对长石类矿物的溶蚀,形成大量次生孔隙和沿裂缝的溶蚀扩大孔隙,极大改善了片麻岩潜山的储层物性;构造作用产生的断裂和节理不仅可以直接提供储集空间,还可以作为渗流通道加大风化淋滤作用的影响深度和范围,促进深部岩石的溶蚀改造,加速风化过程。上述主控因素指导下建立自上往下发育粘土带、砂化带、砂化砾石带、裂缝带和基岩带的片麻岩风化壳型潜山储层发育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 发育模式 片麻岩 风化壳 潜山 渤海湾盆地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烟台地区海陆风特点 被引量:5
14
作者 仲伟民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26-29,共4页
本文分析了海上长岛站与其相邻的龙口、蓬莱、烟台、牟平等沿海站温度的日变化差异与烟台地区海陆风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烟台地区风向昼夜发生反向转换与海陆间因下垫面不同,受热不均匀产生的温度日变化差异是一致的;烟台昼夜风向反向... 本文分析了海上长岛站与其相邻的龙口、蓬莱、烟台、牟平等沿海站温度的日变化差异与烟台地区海陆风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烟台地区风向昼夜发生反向转换与海陆间因下垫面不同,受热不均匀产生的温度日变化差异是一致的;烟台昼夜风向反向转换一年四季都存在并且有明显规律,海陆风转换时间早晚及持续时间的长短随季节而变化;海陆风虽无直接危害性,但对烟台平流雾的进退和夜间西南风的增大有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台 海陆风 风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