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学校体育锻炼对中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1
作者 刘辉 黄端 洪晓彬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6-102,共7页
目的:探讨学校体育锻炼对中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影响,检验心理韧性在其中的中介效应以及身体状况的调节效应。方法:对1 460名中学生施测学校体育锻炼情况调查表、10项Connor-Davidson心理韧性量表以及亲社会行为问卷,并调查中学生的主观身... 目的:探讨学校体育锻炼对中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影响,检验心理韧性在其中的中介效应以及身体状况的调节效应。方法:对1 460名中学生施测学校体育锻炼情况调查表、10项Connor-Davidson心理韧性量表以及亲社会行为问卷,并调查中学生的主观身体状况。结果:(1)学校体育锻炼正向预测中学生的亲社会行为;(2)心理韧性在学校体育锻炼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3)中学生身体状况在中介路径“学校体育锻炼→心理韧性”上起调节作用。结论:学校体育锻炼有助于培养中学生的心理韧性,进而促进其亲社会行为,且身体状况较好的学生,其心理韧性的提升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校体育锻炼 中学生 心理韧性 亲社会行为 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非干扰式智能监测的中学体育课运动负荷特征
2
作者 郭强 陈志强 杨峰 《上海体育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3-41,56,共10页
目的通过非干扰式智能监测设备探索中学体育课运动负荷的性别、年级、项目特征,考察课堂运动负荷达标率影响因素的内在关系。方法采取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以A市某中学初中生(男生89人、女生67人,4720人次)及其118节体育课为研究对象,对... 目的通过非干扰式智能监测设备探索中学体育课运动负荷的性别、年级、项目特征,考察课堂运动负荷达标率影响因素的内在关系。方法采取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以A市某中学初中生(男生89人、女生67人,4720人次)及其118节体育课为研究对象,对体育课运动负荷达标率进行采集和分析。结果①运动负荷达标率均为大体育课>篮球课>田径课;②不同性别(t=1.682,P<0.05)、不同年级(t=−3.335,P<0.01)的运动负荷达标率具有显著性差异;③在80%(OR80%=3.02,P<0.05)和85%运动负荷达标率界值点(OR85%=4.33,P<0.05),男生达成目标的概率显著高于女生;在75%运动负荷达标率界值点时,八年级达成目标的概率显著高于七年级(OR75%=6.91,P<0.05)。结论①运动负荷达标率存在显著的项目、年级和性别差异;②不同体测等级和体重等级下的运动负荷达标率不存在差异性;③运动负荷达标率达到80%及以上水平时,男生达标率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与健康课程 运动负荷 智能穿戴 中学体育 非干扰式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卒中患者出院后24 h活动行为达标情况及影响因素
3
作者 卫佳宁 杨范家一 +2 位作者 郭丽娜 刘延锦 董小方 《护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4,39,共5页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出院后24 h活动行为现状及相关影响因素,为制订针对性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23年5-12月选取182例脑卒中出院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营养风险筛查2002、领悟...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出院后24 h活动行为现状及相关影响因素,为制订针对性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23年5-12月选取182例脑卒中出院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营养风险筛查2002、领悟社会支持量表、运动锻炼自我效能感量表进行调查,并要求患者在出院后1周内连续7 d佩戴三轴加速度计,测量其出院后的身体活动、久坐行为和睡眠时间,以判断其是否满足24 h活动行为指南推荐的3项标准。结果脑卒中患者出院后每日睡眠时长为(7.12±1.46)h,久坐时间为(5.79±2.24)h,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时间为1.04(0.47,1.93)h,其中分别有8、23、100、51例患者满足0、1、2、3项指南推荐标准。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领悟社会支持和运动锻炼自我效能感是脑卒中患者24 h活动行为达标的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出院后24 h活动行为达标情况不佳,对年龄较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较低、社会支持程度较弱及运动锻炼自我效能感较低者,护理人员应给予针对性健康教育,以提高此类患者的24 h活动行为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24 h活动行为 身体活动 久坐行为 睡眠 社会支持 运动锻炼 健康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课标语境下“补偿性体能”的辨误与再定位
4
作者 郭江浩 熊文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9-35,共7页
新课标语境下,补偿性体能作为一个非官方概念被引入学校体育,引发了诸多认识误区和操作误差,且对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产生了系列负面影响,需要及时澄清并予以纾解。研究认为,当前的补偿性体能并非官方确证的权威概念,从其定义来看,存在... 新课标语境下,补偿性体能作为一个非官方概念被引入学校体育,引发了诸多认识误区和操作误差,且对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产生了系列负面影响,需要及时澄清并予以纾解。研究认为,当前的补偿性体能并非官方确证的权威概念,从其定义来看,存在语义前后矛盾、表述冗余、缺乏一致性以及上下位概念重复等问题;补偿性体能练习在学校体育实践中形成了健康说、均衡说、独立说、考试说4种操作误差,其分别表征为:误将健康作为体能练习的“提高-发展”性主导目标,不当追求心率强度的平均及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体能练习游离和割裂于运动技术教学,以及体能练习内容与体育中考过度关联、捆绑。相关误差的产生从根源上可归因为对健康第一的误读,包括对“第一”的取义与运动强度的追求均存在偏颇。基于学校体育的健康追求、人文价值及内在规定的三维分析框架,对补偿性体能引入学校体育予以再定位:警惕假借健康之名复归生物体育观,区分且兼顾体育课的不同运动强度类型,谨防补偿性体能练习与体育中考不当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能 补偿性体能 运动强度 体育中考 体育课 学校体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庭体育教育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亲子沟通和锻炼行为的链式中介作用 被引量:6
5
作者 杨阿丽 何承龙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22,共8页
本研究主要探讨家庭体育教育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揭示亲子沟通与锻炼行为在其中的中介作用。运用横断面调查方法,采用《家庭体育教育问卷》《心理健康诊断测验》《亲子沟通量表》《体育活动等级量表》,对1049名义务教育... 本研究主要探讨家庭体育教育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揭示亲子沟通与锻炼行为在其中的中介作用。运用横断面调查方法,采用《家庭体育教育问卷》《心理健康诊断测验》《亲子沟通量表》《体育活动等级量表》,对1049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家庭体育教育、亲子沟通、锻炼行为和心理健康两两显著相关。家庭体育教育对心理健康的直接效应显著,亲子沟通、锻炼行为以及亲子沟通和锻炼行为在家庭体育教育和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和链式中介作用显著。结论:家庭体育教育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同时可通过亲子沟通、锻炼行为的作用路径对心理健康产生间接影响。建议:推进立法,为家庭体育教育保驾护航;“校-社”协同,助力家庭体育教育开展;反客为主,主动开展家庭体育教育活动;以研促体,加强家庭体育教育研究的全面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体育教育 心理健康 亲子沟通 锻炼行为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身体运动到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生成要义与路径 被引量:3
6
作者 李辉 马潇曼 +2 位作者 孙凡 李蕊 潘祥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2-28,共7页
身体运动是培育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抓手。在以核心素养为纲的背景下,本研究尝试阐释通过身体运动生成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素养的路径。研究认为,“怎样动”是生成运动能力素养的关键,习惯和能力是健康行为素养的核... 身体运动是培育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抓手。在以核心素养为纲的背景下,本研究尝试阐释通过身体运动生成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素养的路径。研究认为,“怎样动”是生成运动能力素养的关键,习惯和能力是健康行为素养的核心内涵,建立与要求相符的价值等级秩序是生成体育品德素养的基础。三维度的核心素养均是学生以身体运动为手段参与体育活动时,通过应对活动中的不同刺激,产生并累积效应而生成。为达到生成核心素养的目的,体育教学应秉承预成和生成相结合的思维,重视设计核心素养生成的必要条件、教学过程中的效应累积和从生成过程中获取全方位的反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校体育 体育与健康 身体运动 核心素养 生成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实施强制课外体育锻炼的争议及推进策略 被引量:2
7
作者 卿凯丽 辜德宏 秦硕 《体育学刊》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5-121,共7页
为理性审视高校实施强制课外体育锻炼这一问题,对其存在的两大争议、现实原型及良好效应进行了梳理,指出高校实施强制课外体育锻炼具有必要性、有效性与合法性,提出了高校实施强制课外体育锻炼的推进策略。研究认为,高校实施强制课外体... 为理性审视高校实施强制课外体育锻炼这一问题,对其存在的两大争议、现实原型及良好效应进行了梳理,指出高校实施强制课外体育锻炼具有必要性、有效性与合法性,提出了高校实施强制课外体育锻炼的推进策略。研究认为,高校实施强制课外体育锻炼存在合法性和有效性争议问题,即对自由的背离、对兴趣的忽视。但实际上,生命健康权是高校实施强制课外体育锻炼的法律依据,强制与自由只是高校实施健康促进干预活动的不同手段,两者殊途同归,大学生存在兴趣的迷失现象,而强制课外体育锻炼有助于帮助他们实现体育感知觉的积淀与拓展。高校实施强制课外体育锻炼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并产生有良好的体质健康保障效应、消极体育观念或意识矫正效应、群体和社会示范效应。研究建议,科学认识高校实施强制课外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生命权和健康权的保护作用,对促进其从被动参与到主动参与具有转化作用,对推进感知体育锻炼的乐趣和效用具有体验作用,给高校实施强制课外体育锻炼更多的组织与管理自主权。高校实施强制课外体育锻炼,需要科学设计强制课外体育锻炼的内容,做到形式合规,方式与方法合理;制定实施强制课外体育锻炼的激励措施和监督手段,建构外在的引导和约束机制;加强校园强制课外体育锻炼的数字平台建设,建构动态追踪和意见反馈机制;打造多元化的校园体育赛事体系,发展学生体育社团,引导学生主动运动参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校体育 课外体育锻炼 强制体育 大学生体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辅助姿态识别和运动处方的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孔令凯 王森 《现代电子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9-142,共4页
推进体育核心素养有效转化和成功落实,提高体育在中考的分数占比,是当前我国学校体育现代化建设和革新的重点和抓手。为应对目标任务繁重而体育资源有限的问题,针对立定跳远、引体向上等中学生普遍开展的体测内容,采用人工智能技术研究... 推进体育核心素养有效转化和成功落实,提高体育在中考的分数占比,是当前我国学校体育现代化建设和革新的重点和抓手。为应对目标任务繁重而体育资源有限的问题,针对立定跳远、引体向上等中学生普遍开展的体测内容,采用人工智能技术研究能够有效评估和辅助提高学生基础动作训练水平的姿态评鉴和处方系统。研究内容包括标准动作模型的建立、现场动作采集及与标准动作的对比判定、生成学生动作改进建议三部分,最终形成一套智能的基础体育动作识别、标准程度评估和体质提升建议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教育 运动动作 人工智能 动作采集 运动处方 动作识别 姿态估计算法 标准程度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国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的研究 被引量:444
9
作者 范立仁 顾美蓉 +3 位作者 王华倬 于秀 刘玫瑾 王小宁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7-11,共5页
研究旨在系统了解全国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现状并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为进一步深化学校体育改革提供依据。研究表明,我国约有86%的学生能够不同程度地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但强度和时间明显不足;14%的学生从来不参加任何课外体育活... 研究旨在系统了解全国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现状并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为进一步深化学校体育改革提供依据。研究表明,我国约有86%的学生能够不同程度地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但强度和时间明显不足;14%的学生从来不参加任何课外体育活动。我国77%的学生对体育活动抱有兴趣,健身、调节心理与娱乐是我国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比值取向,场地器材短缺和学习负担过重等外在客观条件是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障碍因素。建议通过认真贯彻并不断完善有关法规制度等措施,改变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明显不足的状况,改善学生体质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学校体育 学生 课外体育活动 体育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念·方法·路径:体教融合的理论阐释与实践探讨——“体教融合:理念·方法·路径”学术研讨会述评 被引量:199
10
作者 李爱群 吕万刚 +2 位作者 漆昌柱 简德平 王相飞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5-12,共8页
在“健康第一”理念的引领下,体教融合旨在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 在“健康第一”理念的引领下,体教融合旨在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通过记录会议发言,对武汉体育学院期刊社主办的“体教融合理念·方法·路径”学术研讨会的会议成果进行了述评。研究认为,体教融合可推动我国体育教育事业协调稳步发展。通过正确认识体教融合的全面性、整体性、协同性、特色性和战略性,可以实现对体教融合理念的深层释析与解读。通过从方法学的层面推动体教融合顶层设计的落地化支持,加快体教融合与健康促进之间的协同进程,保障体教融合与人才培养之间的对接条件,提升体教融合与育人效应之间的关联水平,优化体教融合与科学方法之间的支持环境,把握体教融合与政策治理之间的现实机遇,将有助于优化体教融合实践路向的设计与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教融合 学校体育 青少年体育 体育锻炼 体育强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课程环境的优化配置——以深圳大学为例 被引量:41
11
作者 戴霞 谢戴西 +2 位作者 秦春波 王东 谢红光 《体育学刊》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5-79,共5页
环境行为学主张"改变的设计将改变人的行为",并将理论拓展到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探讨行为影响机制;锻炼行为生态学理论以个体、社会和环境因素交互作用构建理论模型;课程理论认为课程环境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强调课程环境与... 环境行为学主张"改变的设计将改变人的行为",并将理论拓展到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探讨行为影响机制;锻炼行为生态学理论以个体、社会和环境因素交互作用构建理论模型;课程理论认为课程环境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强调课程环境与课程其他要素的平衡发展,共同实现教育目标。基于以上理论对体育课程环境进行优化配置,主要途径为:通过校园卡体育专项经费与体育场馆预定系统较好地解决体育场馆的使用效率及享有体育资源公平性的问题;通过开发互联网+"约战系统"以及不同层次的竞赛环境配置为学生提供多途径参与体育竞赛的课程软环境;通过主题性、参与性及互动性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突显体育文化的影响力。课程环境的优化配置使大学生课余锻炼人数呈稳定增长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校体育 体育课程环境 课内外一体化 环境行为学 锻炼行为生态学 高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市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行为选择与制约因素的关系 被引量:20
12
作者 罗炯 唐炎 +1 位作者 彭莉 公立政 《体育学刊》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4-100,共7页
通过对重庆市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行为选择及制约因素间的关系进行了探索,结果表明:家庭经济压力、健身的习惯与方法、健身兴趣及价值取向、学校体育政策、健身的环境与指导及课业压力是制约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参与行动的6个关键影响因子,... 通过对重庆市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行为选择及制约因素间的关系进行了探索,结果表明:家庭经济压力、健身的习惯与方法、健身兴趣及价值取向、学校体育政策、健身的环境与指导及课业压力是制约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参与行动的6个关键影响因子,其中健身的习惯与方法、健身的环境及指导影响力最大,学校体育政策次之,健身兴趣及价值影响力最弱;传统学校比一般学校学生拥有更好的体育政策、更好的锻炼意识与价值认同感、更优的健身环境及健身指导;不同年级青少年中,小学生拥有最好的健身习惯与方法、最优的健身环境及指导、最小的课业压力,初中生这3方面次之,高中生最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校体育 课外体育锻炼 关联模型 青少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学生逃避体育锻炼行为及影响机制 被引量:11
13
作者 部义峰 杜蕾 李双林 《体育学刊》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20-127,共8页
了解中学生逃避体育锻炼行为现状,构建并检验中学生逃避体育锻炼行为理论模型,以480名中学生为研究对象,对中学生逃避体育行为现状进行分析,通过分层回归、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对自主支持、自主动机、计划行为、自我效能、逃避意图与逃... 了解中学生逃避体育锻炼行为现状,构建并检验中学生逃避体育锻炼行为理论模型,以480名中学生为研究对象,对中学生逃避体育行为现状进行分析,通过分层回归、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对自主支持、自主动机、计划行为、自我效能、逃避意图与逃避行为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体育活动等级低于19分的学生占52.10%,逃避体育锻炼行为者中女生占56.40%,高于男生;逃避体育锻炼行为者的自主支持、相对自主动机指数、计划行为变量、自我效能感均低于坚持者,而逃避意图与逃避行为均高于坚持者;上述变量均能显著预测逃避意图与逃避行为,其中主观规范与主观行为控制感2个变量对逃避意图的影响最大;建立的逃避行为路径模型分别能够解释逃避意图的40%(男)和37%(女),能够解释逃避行为的9%(男)和14%(女),多群组分析表明模型不存在性别差异。结果说明:中学生群体存在较为严重的逃避体育锻炼行为,逃避群体中女性比例高于男性,建立的模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中学生逃避体育锻炼行为的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校体育 逃避锻炼行为 PMTP模型 中学生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习惯教育视野下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机制与策略研究 被引量:32
14
作者 杨献南 鹿志海 +1 位作者 张传昌 张盼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0-85,共6页
采用文献资料调研等方法,以习惯教育为视域,从小学教育阶段为什么是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关键切入,在辨析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机制,并提出了相应的养成策略。研究认为,体育锻炼习惯是个体在长期运动实践中逐渐... 采用文献资料调研等方法,以习惯教育为视域,从小学教育阶段为什么是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关键切入,在辨析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机制,并提出了相应的养成策略。研究认为,体育锻炼习惯是个体在长期运动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对运动健身认识不断升华并将其内化成一种坚定执着的信念,在这种信念指引下所形成的需要意识参与和意志努力的自觉锻炼行为。制度他律、环境润育、主体自律在小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发展的不同层次具有不同的作用。养成策略在于严格按照学校各种规章制度督促学生认真执行,突出运动健身信念的引导,并通过积极营造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形成正确的舆论向导,充分发挥榜样力量,最终促使小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积极的体育锻炼态度,建立坚定的运动健身信念以及有效的自我约束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锻炼习惯 小学生 习惯教育 学校体育 健身信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封闭式学生体育锻炼长廊”对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的影响 被引量:9
15
作者 陈平 许冠忠 朱俊英 《体育学刊》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5-58,共4页
通过对"封闭式学生体育锻炼长廊"及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的研究发现,男女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意向都不强,参加锻炼的积极性都不高,但经过坚持"长廊"锻炼后都有明显提高。经常性地参加"长廊"锻炼对男女生的锻... 通过对"封闭式学生体育锻炼长廊"及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的研究发现,男女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意向都不强,参加锻炼的积极性都不高,但经过坚持"长廊"锻炼后都有明显提高。经常性地参加"长廊"锻炼对男女生的锻炼行为习惯影响最为突出,"长廊"锻炼对男生锻炼态度的影响要大于女生。基于"长廊"的锻炼管理办法可有效落实"阳光体育运动",提高学生的体育参与意识,进而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形成终身体育习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校体育 “封闭式学生体育锻炼长廊” 大学生 体育锻炼态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学生主观锻炼体验与体质健康关系研究 被引量:34
16
作者 王佃娥 杜发强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28-230,共3页
以1 200名中学生为调查对象,就主观锻炼体验(积极幸福感、心理烦恼、疲劳)与体质健康评价结果、体质健康评价指标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体质健康评价结果与积极幸福感呈正相关、与心理烦恼及疲劳呈负相关,且存在性别差异;积极幸... 以1 200名中学生为调查对象,就主观锻炼体验(积极幸福感、心理烦恼、疲劳)与体质健康评价结果、体质健康评价指标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体质健康评价结果与积极幸福感呈正相关、与心理烦恼及疲劳呈负相关,且存在性别差异;积极幸福感与体质健康各评价指标呈正相关,心理烦恼和疲劳与体质健康各评价指标呈负相关。研究结果提示,关注学生锻炼过程中积极情感体验可能是提高体质健康状况的间接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校体育学 中学生 主观锻炼体验 体质健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健康时代背景下学校体育与健康促进融合的价值意蕴与创新路径 被引量:43
17
作者 王家宏 许英男 董宏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9,共9页
通过体育助力健康中国战略,这既是体育功能价值的体现,也彰显了体育回归生活的本质。在大健康时代背景下促进学校体育教育与健康促进的融合,应聚焦于学校体育改革与创新、课后体育服务、青少年体育竞赛、校园足球发展以及运动处方应用等... 通过体育助力健康中国战略,这既是体育功能价值的体现,也彰显了体育回归生活的本质。在大健康时代背景下促进学校体育教育与健康促进的融合,应聚焦于学校体育改革与创新、课后体育服务、青少年体育竞赛、校园足球发展以及运动处方应用等5个重点领域。在对重点领域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实现学校体育与健康促进深度融合的创新路径主要包括:推进和深化改革,加快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完善制度建设,激发学校课后体育服务的实际效能;秉持体教融合理念,构建和完善青少年体育竞赛体系;注重内涵发展,发挥校园足球体质健康促进作用;实施精准治理,加强运动处方在学校体育中的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校体育 课后体育 体育竞赛 运动处方 健康促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的概念模型建构 被引量:24
18
作者 王坤 季浏 《体育学刊》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93-96,共4页
在对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调查的基础上,采用解释结构模型法建构了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的概念模型:体育锻炼习惯是指在特定情境下,通过反复的锻炼实践形成的具有积极效应的、相对稳定的、自动化的行为定势和思维模式,具有稳定性、重复性、... 在对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调查的基础上,采用解释结构模型法建构了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的概念模型:体育锻炼习惯是指在特定情境下,通过反复的锻炼实践形成的具有积极效应的、相对稳定的、自动化的行为定势和思维模式,具有稳定性、重复性、自动化以及效果的积极性等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校体育 锻炼习惯 解释结构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健身处方锻炼对中小学生攻击性行为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9
19
作者 吕晓昌 魏平 季浏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63-67,共5页
利用修订的Olweus攻击性行为问卷对9205名城乡中小学生进行了测试,考察中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基本状况。针对中小学生的攻击性行为,采用不同的健身运动处方锻炼来进行矫正。研究结果表明:中小学生中存在着较严重的攻击性行为问题,总体上... 利用修订的Olweus攻击性行为问卷对9205名城乡中小学生进行了测试,考察中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基本状况。针对中小学生的攻击性行为,采用不同的健身运动处方锻炼来进行矫正。研究结果表明:中小学生中存在着较严重的攻击性行为问题,总体上中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发生率随年级的升高而下降,但攻击性行为在初中阶段具有稳定性;直接言语攻击是最为普遍的攻击方式;攻击性行为的比率及攻击类型上均存在性别差异;健身运动处方锻炼能矫正中小学生攻击性行为,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良好心理状态,促进他们身心健康。根据实验结果得出一些结论,并提出一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攻击性行为 健身处方锻炼 矫正 中小学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育课上自主支持感、行为调节与课外锻炼意向之间的关系 被引量:38
20
作者 孙开宏 季浏 《体育学刊》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64-68,共5页
以自我决定理论为基础,采用量表对242名女性初中生进行测试,考察体育课上学生自主支持感、行为调节与课外锻炼意向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创设自主支持的体育课堂气氛具有重要意义,自主支持感可以促进自主性动机(内在动机和认同调节)的发... 以自我决定理论为基础,采用量表对242名女性初中生进行测试,考察体育课上学生自主支持感、行为调节与课外锻炼意向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创设自主支持的体育课堂气氛具有重要意义,自主支持感可以促进自主性动机(内在动机和认同调节)的发展,从而提高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意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心理学 体育课 自我决定理论 自主支持感 行为调节 锻炼意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