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7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型水稻-罗氏沼虾轮作模式对复垦土壤理化性质、养分供应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1
作者 刘梅 周聃 +3 位作者 张艳 倪蒙 邹松保 原居林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37-748,共12页
为研究新构建的水稻-罗氏沼虾(稻虾)轮作种养系统对复垦土壤理化性质、养分供应能力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以客观综合评价新建稻虾综合种养系统的经济和生态效益,本研究通过现场采样、室内化学指标测定和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了稻虾轮作... 为研究新构建的水稻-罗氏沼虾(稻虾)轮作种养系统对复垦土壤理化性质、养分供应能力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以客观综合评价新建稻虾综合种养系统的经济和生态效益,本研究通过现场采样、室内化学指标测定和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了稻虾轮作模式3个生产阶段(放虾前、收虾后和收稻后)两个土层(0~20 cm和20~40 cm)土壤的物理性质、还原性物质、全量和速效养分及菌群结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收虾后和收稻后0~20 cm土层>2 mm土壤团聚体占比显著低于20~40 cm (P<0.05),0.25~2 mm和<0.25 mm土层的土壤团聚体占比均大于放虾前;收虾后20~40 cm土壤还原性指标显著大于0~20 cm (P<0.05),收虾后和收稻后有机还原性物质、Fe^(2+)和Mn^(2+)含量均显著大于放虾前(P<0.05);0~20 cm土壤全量和速效养分含量均高于20~40 cm,收虾后土壤有机质、全氮和全磷含量显著高于放虾前(P<0.05);收虾后和收稻后的OTU数量显著高于放虾前(P<0.05);收虾后和收稻后Candidatus_Solibacter、Citrobacter和Bacillus相对丰度显著高于放虾前(P<0.05);土壤团聚体(0.2~2.5 mm)、全氮、全钾和毛管孔隙度是驱动土壤微生物菌群变异的主要影响因子。综上,新建的稻虾轮作模式有助于改善复垦耕层土壤物理结构,增强土壤缓冲能力,提高养分供应能力及菌群多样性,且对0~20 cm表层土壤改善效果优于20~40 cm土层,但同时可能会增加土壤次生潜育化风险。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优化稻虾种养策略以最大程度发挥其经济生态效益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稻-罗氏沼虾轮作 土壤物理性质 还原性物质含量 土壤养分 菌群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轮作模式对烤烟品质及土壤理化性状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2
作者 赵国明 李娟 +3 位作者 户艳霞 蒲婷婷 李朝海 杨永艳 《现代农业科技》 2025年第5期49-56,共8页
为探究轮作模式对烤烟产量、质量以及植烟土壤理化性状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以烤烟品种红花大金元为材料,设置水稻—烤烟、油菜—烤烟和蚕豆—烤烟3种轮作模式,开展了田间试验,调查了不同轮作模式对烤烟农艺性状、产量、质量及土壤理化... 为探究轮作模式对烤烟产量、质量以及植烟土壤理化性状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以烤烟品种红花大金元为材料,设置水稻—烤烟、油菜—烤烟和蚕豆—烤烟3种轮作模式,开展了田间试验,调查了不同轮作模式对烤烟农艺性状、产量、质量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同时使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烤烟根际土壤样品的微生物进行了测序分析。结果表明:水稻—烤烟轮作模式下烤烟株高、茎围、最大叶面积等农艺性状表现较优,烟叶性状较优且化学成分含量较为适宜,中上等烟叶比例最高;同时降低了土壤的pH值,提高了土壤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总氮含量,并对土壤微生物群落有一定的影响。综合考虑烤烟农艺性状、产量、品质及土壤理化性状、微生物群落变化等因素,以水稻—烤烟轮作模式在烟叶生产中的优势较为明显,可在大理地区进一步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烤烟 轮作模式 性状 产量 质量 土壤理化性状 土壤微生物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烟草—绿肥轮作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3
作者 郗望 石善恒 +4 位作者 童文杰 徐照丽 陈阜 邓小鹏 尹小刚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6-182,共7页
【目的】系统阐述国内外烟草绿肥模式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为推动中国烟草绿色高效生产提供理论支撑。【方法】利用Bibliometrix工具,结合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综述全球烟草绿肥模式的发文量变化、重要研究机构与学者、研... 【目的】系统阐述国内外烟草绿肥模式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为推动中国烟草绿色高效生产提供理论支撑。【方法】利用Bibliometrix工具,结合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综述全球烟草绿肥模式的发文量变化、重要研究机构与学者、研究热点变化和趋势等重要内容,系统对比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结果】截至2024年,国内外烟草绿肥相关研究论文合计684篇,全球烟草绿肥相关研究迅速增长,中国增长趋势尤为显著。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与法国国家研究中心是全球重要的烟草绿肥研究机构。国内研究通过大量田间试验验证了绿肥对烟田生态系统的正向调控,而国际学界更注重根际互作等基础理论突破。【结论】文献计量分析揭示了烟草—绿肥轮作研究的现状,即:全球烟草—绿肥轮作研究呈现显著的地域分化特征,国内外研究范式差异明显,近10年来中国已成为该领域的核心贡献国。通过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的双向融合,有望突破绿肥应用研究的地域限制,为全球烟区可持续发展提供系统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肥 烟草 轮作 土壤质量 文献计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绿肥作物周年搭配种植下土壤微生物养分限制与土壤质量指数
4
作者 张钦 姚单君 +5 位作者 廖恒 况胜剑 梁燕菲 曹卫东 朱青 秦松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7-88,共12页
【目的】绿肥作物种类多,对土壤理化性状和微生物活性的影响存在差异。我们从土壤微生物代谢与养分限制的角度探讨周年覆盖不同绿肥作物对土壤质量的影响,以期为周年覆盖绿肥的土壤生态效应提供理论依据,为果园、休耕地、撂荒地等空间... 【目的】绿肥作物种类多,对土壤理化性状和微生物活性的影响存在差异。我们从土壤微生物代谢与养分限制的角度探讨周年覆盖不同绿肥作物对土壤质量的影响,以期为周年覆盖绿肥的土壤生态效应提供理论依据,为果园、休耕地、撂荒地等空间闲置性土地的绿肥应用提供技术支撑。【方法】3年连续田间定位试验在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进行,设置4个冬季和夏季绿肥组合处理:二月兰-小葵子(O-G)、二月兰-饭豆(O-P)、箭筈豌豆-小葵子(V-G)、箭筈豌豆-饭豆(V-P)。在第3年冬季绿肥盛花期采集0—20 cm耕层土样,测定土壤胞外酶活性、土壤微生物量碳(MBC)、氮(MBN)、磷(MBP)含量,以及土壤pH及全量氮磷含量,计算土壤胞外酶化学计量比,并分析各土壤因子对土壤质量指数的贡献。【结果】不同绿肥作物轮作模式下土壤的pH、全氮(TN)、MBN、MBP、β-葡萄糖苷酶(BG)和酸性磷酸酶(ACP)活性差异显著。基于土壤胞外酶化学计量特征,所有处理受土壤微生物碳限制和磷限制,碳限制差异不显著,以O-G处理土壤的磷限制最低,较V-P处理低2%(P<0.05)。土壤pH、有效磷(AP)、可溶性有机碳(DOC)是驱动土壤胞外酶活性和微生物养分限制变化的关键因子,pH对土壤胞外酶活性有显著负效应,土壤全量碳、氮、磷含量对土壤胞外酶活性有显著正效应,对微生物碳限制有显著负效应。土壤胞外酶活性对微生物碳利用效率有显著正效应,主要受ACP活性调控。【结论】不同冬季与夏季绿肥作物组合覆盖的土壤,其pH值、全氮、微生物量氮、微生物量磷、β-葡萄糖苷酶活性、酸性磷酸酶活性具有显著差异,冬季绿肥对土壤微生物磷限制、土壤微生物碳利用效率产生显著影响,冬季绿肥与夏季绿肥的交互效应对土壤质量指数具有显著影响。箭筈豌豆-小葵子(V-G)处理的土壤微生物代谢受磷限制较小,且土壤微生物碳利用率和土壤质量指数最高,最利于调节微生物代谢,维持生态功能,提高土壤质量指数,可优选为土壤快速培肥的绿肥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夏季绿肥组合 土壤胞外酶活性计量比 养分限制 微生物碳利用率 土壤质量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用不同有机物料对作物产量及灌漠土磷组分的影响
5
作者 冶赓康 俄胜哲 +4 位作者 袁金华 赵天鑫 路港滨 张鹏 刘雅娜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1-102,共12页
于2011—2022年在甘肃省张掖市开展长期定位试验,设置无肥对照(CK)、常规施化肥(NP)、70%常规施化肥+牛粪(NF)、70%常规施化肥+沼渣(ZZ)、70%常规施化肥+污泥(WN)、70%常规施化肥+鸡粪(JF)、70%常规施化肥+菌渣(JZ)和70%常规施化肥+猪粪... 于2011—2022年在甘肃省张掖市开展长期定位试验,设置无肥对照(CK)、常规施化肥(NP)、70%常规施化肥+牛粪(NF)、70%常规施化肥+沼渣(ZZ)、70%常规施化肥+污泥(WN)、70%常规施化肥+鸡粪(JF)、70%常规施化肥+菌渣(JZ)和70%常规施化肥+猪粪(ZF)共8个处理,探讨6种不同有机物料代替30%化肥对作物产量及土壤磷组分的影响,为化肥与有机物料配施提高磷素利用效率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WN、JF和ZF处理小麦籽粒产量较NP处理增加7.0%~9.4%;NF、ZZ、WN、JF、ZF处理玉米籽粒产量较NP处理增加4.4%~6.5%。添加有机物料显著影响土壤全磷、有效磷、无机磷组分含量及有效磷、无机磷组分占全磷比例:除沼渣外,其余5种有机物料处理全磷较NP处理增加8.6%~96.5%;6种有机物料处理有效磷含量及其占全磷比例较NP处理增加107.6%~480.1%、78.9%~226.3%,其中ZF和JF增幅最高;ZF处理Ca_(2)-P含量最高,较NP处理增加1 144.9%,各有机物料处理Ca_(2)-P占全磷比例较NP处理增加60%~568%。ZF和JF处理土壤Ca_(8)-P含量较NP处理增幅最大,分别增加207.6%和199.1%。JF、JZ和ZF处理Ca_(8)-P占全磷比例较NP处理增加29.7%~60.9%;NF、WN、JF和ZF处理Al-P占全磷比例较NP处理增加30.8%~123.1%;WN处理Fe-P占全磷比例较NP处理增加83.6%。综上,有机物料与化肥配施能够达到减施化肥、作物增产的目的,同时能够增加土壤全磷、有效磷、Ca_(2)-P、Ca_(8)-P、Al-P和Fe-P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物料 磷组分 小麦-玉米轮作 长期定位试验 灌漠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许昌烟区“以烟为主”的轮作套种模式研究
6
作者 孙晓伟 姚健 +4 位作者 王京 何冰 张幸博 李建华 薛刚 《浙江农业科学》 2025年第2期329-335,共7页
为提升烟叶品质,增加烟农收入,提高烟农种烟积极性,研究许昌烟区以烟为主的轮作套种种植模式。示范结果表明,T3处理增加烤烟移栽前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T3处理改善烟株农艺性状,比T4处理的株高、茎围、节距、... 为提升烟叶品质,增加烟农收入,提高烟农种烟积极性,研究许昌烟区以烟为主的轮作套种种植模式。示范结果表明,T3处理增加烤烟移栽前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T3处理改善烟株农艺性状,比T4处理的株高、茎围、节距、叶片数、最大叶长和最大叶宽分别提高了13.86%、35.04%、8.54%、13.31%、6.64%和13.86%;T2处理在烤烟不同生育时期烟草花叶病发病率最低,而T3处理在烤烟不同生育时期烟草黑胫病发病率最低;T1处理的667 m^(2)收益最高,为7328.00元,分别比T2、T3和T4处理提高了36.10%、59.44%和15.32%;T1处理烤烟外观质量总分最高;T1和T3处理烟碱含量较为适宜,烟叶常规化学成分协调性较好;T1处理烤后烟叶感官质量最好。综合而言,在许昌烟区以T1处理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草 轮作 土壤养分 病害 收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油复种不同措施下土壤有机碳组分积累及其稳定性特征
7
作者 舒业勤 彭复细 +5 位作者 雷文硕 姜彤彤 陈玉梅 刘伟民 张振华 夏银行 《土壤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95-503,共9页
复种油菜是南方稻区促进稳粮增油的重要种植模式,研究秸秆全量还田下,稻油复种不同种植措施对土壤有机碳积累及其稳定性特征的影响,对深入解析稻田土壤碳循环、充分利用冬闲田种植油菜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田间定位试验(8年),以水稻-水稻... 复种油菜是南方稻区促进稳粮增油的重要种植模式,研究秸秆全量还田下,稻油复种不同种植措施对土壤有机碳积累及其稳定性特征的影响,对深入解析稻田土壤碳循环、充分利用冬闲田种植油菜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田间定位试验(8年),以水稻-水稻-冬闲(稻稻闲)为对照,探究水稻-水稻-油菜(稻稻油)、水稻-油菜翻耕(稻油翻)和水稻-油菜免耕(稻油免)三种稻油复种处理下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积累特征。结果表明:相对稻稻闲,稻油复种各处理使有机碳含量在0~20 cm土层增加5.28%~25.13%,尤其稻稻油处理,在20~40cm土层增幅为18.48%~43.97%,其中稻油翻和稻油免处理达到显著水平;稻油复种均显著提高了不同层次土壤中矿物结合态有机碳(Mineral-associated organic carbon,MAOC)含量。同时,在0~20 cm和20~40 cm土层中,稻油复种各处理均显著降低了有机碳中颗粒态有机碳(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POC)的比例,提高了其MAOC的占比,且在两个土层中提高比例分别为2.31%~7.49%和1.56%~2.66%。其原因可能是稻油复种不同程度地提高了0~20 cm土层中有机碳转化相关酶(β-葡萄糖苷酶、β-1,4-葡聚糖酶和漆酶)活性以及微生物生物量碳,进而促进土壤颗粒有机碳向矿物结合态有机碳的转化。综上,秸秆全量还田下冬季复种油菜促进了稻田土壤有机碳的积累,且提高了矿物结合态有机碳的占比,增强了土壤碳库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油复种 有机碳 有机碳组分 酶活性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轮作模式对高寒黑土区土壤养分及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8
作者 王籽懿 韩伟 +5 位作者 齐贝 黄修梅 杨忠仁 李濛池 赵玉平 王洪军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6期149-153,共5页
[目的]研究不同轮作模式对高寒黑土区土壤养分及马铃薯产量的影响。[方法]设置6个种植模式进行田间定位试验,分别为2年轮作的马铃薯-小麦-甜菜-马铃薯(St-Ta-Bv-St)和马铃薯-水飞蓟-小麦-马铃薯(St-Sm-Ta-St);3年轮作的小麦-甜菜-小麦-... [目的]研究不同轮作模式对高寒黑土区土壤养分及马铃薯产量的影响。[方法]设置6个种植模式进行田间定位试验,分别为2年轮作的马铃薯-小麦-甜菜-马铃薯(St-Ta-Bv-St)和马铃薯-水飞蓟-小麦-马铃薯(St-Sm-Ta-St);3年轮作的小麦-甜菜-小麦-马铃薯(Ta-Bv-Ta-St),油菜-小麦-甜菜-马铃薯(Bn-Ta-Bv-St)和小麦-油菜-大麦-马铃薯(Ta-Bn-Hv-St);马铃薯2年连作的油菜-小麦-马铃薯-马铃薯(CK)。[结果]与CK相比,不同轮作模式对0~20 cm土层有机质、总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有促进作用,Ta-Bv-Ta-St土壤有机质、全钾、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较CK显著提高82.22%、123.89%、140.08%和20.06%;Bn-Ta-Bv-St土壤全氮和碱解氮含量较CK显著提高72.78%和37.95%。不同轮作模式均提高了马铃薯产量,其中Ta-Bv-Ta-St产量最高(58.02 t/hm^(2))。不同轮作处理马铃薯商品薯率均极显著高于CK,其中,Ta-Bn-Hv-St商品薯率最高,为88.76%。马铃薯产量与土壤有机质和全钾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速效钾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Ta-Bv-Ta-St、St-Sm-Ta-St与Ta-Bn-Hv-St轮作模式较其他处理更能改善土壤环境,提高马铃薯产量,适宜在高寒黑土区推广,其中Ta-Bv-Ta-St对提高马铃薯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效果最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黑土区 轮作 土壤养分 马铃薯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初始固结角度对饱和粉质土应变发展的影响
9
作者 FARHAD Jamil 曾长女 +1 位作者 马媛 SHARAFAT Ali 《岩土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27-538,共12页
通过主应力旋转试验,研究了黄河饱和粉质土在不同初始固结角度ζ条件下的应变发展规律。结果表明,轴向、环向和扭剪应变表现出不同的模式,显示出ζ对粉质土的力学响应影响。特别是在ζ=90°时,轴向应变在第1次加载循环中表现为压缩... 通过主应力旋转试验,研究了黄河饱和粉质土在不同初始固结角度ζ条件下的应变发展规律。结果表明,轴向、环向和扭剪应变表现出不同的模式,显示出ζ对粉质土的力学响应影响。特别是在ζ=90°时,轴向应变在第1次加载循环中表现为压缩行为,而环向应变则表现为拉伸行为。不同初始固结角度引起的各向异性在ζ=90°和ζ=60°附近开始显现。不同ζ值的应变波动趋势趋于稳定,其中ζ=90°和ζ=75°表现出相似性;而当ζ=45°时,表现出最大的波动性和应变幅值。除ζ=90°和ζ=60°外,大多数ζ角下的扭剪应变表现出相似性。体积应变突显了固结角度对土体各向异性特征的显著影响。随着初始固结角的增加,滞回曲线向左移动,表现出循环蠕变特性;在ζ=60°时,剪切应变几乎可以忽略。随着循环周期的增加,滞回环收缩,表现出剪切刚度的持续增强并最终稳定。该研究揭示了初始固结角度对饱和粉质土的力学特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心圆柱扭剪仪 主应力轴旋转 初始固结角度 粉质土 应力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覆盖方式对马铃薯-小麦轮作土壤养分表观平衡的影响
10
作者 王明 逄蕾 +9 位作者 马明生 郑浩飞 杨楠 苟磊刚 胡南南 肖歆玥 王小燕 邵泽和 杨岩斌 杨锦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92-304,共13页
【目的】通过研究陇中旱地不同覆盖方式下土壤养分表观平衡状况及其与土壤养分之间的关系,探索适于陇中地区的覆盖模式,为减少化肥投入、提高农民收入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方法】2022—2023年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定西试验站开展... 【目的】通过研究陇中旱地不同覆盖方式下土壤养分表观平衡状况及其与土壤养分之间的关系,探索适于陇中地区的覆盖模式,为减少化肥投入、提高农民收入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方法】2022—2023年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定西试验站开展田间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种植制度为马铃薯-小麦轮作。设无覆盖对照(CK)、地膜覆盖(PM)、秸秆碎秆覆盖还田(SR)、秸秆带状覆盖还田(SM)4个处理,采集两年成熟期马铃薯和小麦的植株和土壤样品进行分析。【结果】与CK相比,PM、SR和SM 3种覆盖措施提高了马铃薯和小麦植株氮、磷、钾积累量,以PM处理效果最佳,马铃薯植株中氮、磷、钾积累量增幅分别为41.44%、71.99%、49.78%,小麦植株中增幅分别为38.37%、59.70%、64.59%。SR和SM处理提高了土壤中速效养分含量,SR处理的提升效果大于SM处理,该处理下马铃薯季0—20 cm土层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提高了39.31%、14.99%、25.92%,20—40 cm土层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提高了31.97%和15.72%。在小麦季,0—20 cm土层土壤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提高了21.36%和21.16%,20—40 cm土层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提高了12.03%和14.29%,40—60 cm土层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提高了39.46%和30.67%。CK处理两年土壤养分表观平衡均为氮、磷大量盈余,钾素亏缺。与CK相比,PM处理N、P盈余量分别显著降低了37.38%和27.30%,钾亏缺量增加了60.73%,氮、磷、钾实际平衡率分别为48.0%、106.3%、-94.1%;SR处理氮、磷盈余量分别增加了89.97%和43.75%,钾亏缺量减少了88.18%,实际平衡率分别为159.5%、241.3%、-7.2%;SM处理氮、磷、钾盈余量分别增长了99.19%、46.27%、120.12%,实际平衡率分别为180.6%、255.7%、16.0%。【结论】陇中旱地农田现有施肥量和管理措施下,土壤养分表观平衡均表现为氮磷盈余、钾亏缺。地膜覆盖可有效提高作物养分积累量和粗蛋白产量,降低氮磷盈余量,但加剧钾素亏缺。秸秆碎秆覆盖还田和秸秆带状覆盖还田增加作物养分吸收量和粗蛋白产量的效果虽低于地膜覆盖,并加剧了土壤氮磷盈余量,但缓解了钾素的亏缺量。因此,陇中旱地农田长期采用秸秆覆盖措施时应考虑降低氮、磷肥的施用量,采用地膜覆盖措施时应注意提高钾肥的施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小麦轮作 地膜覆盖 秸秆覆盖还田 作物养分积累 土壤养分表观平衡 养分实际平衡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施铵态氮肥诱导滨海盐渍土作物根际降碱抑钠可实现以种适地增产增效
11
作者 王丁霞 郝志诚 +2 位作者 李登登 彭懿 冯固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7-79,共13页
通过改变栽培种植模式激发作物自身抗盐碱的潜力,实现作物以种适地增产增效的目标,对盐碱地绿色产能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本试验以滨海盐渍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间定位试验,设置AS0(100%尿素,磷肥减量)、AS50(50%尿素... 通过改变栽培种植模式激发作物自身抗盐碱的潜力,实现作物以种适地增产增效的目标,对盐碱地绿色产能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本试验以滨海盐渍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间定位试验,设置AS0(100%尿素,磷肥减量)、AS50(50%尿素+50%硫酸铵,磷肥减量)、AS75(25%尿素+75%硫酸铵,磷肥减量)、AS100(100%硫酸铵,磷肥减量)和FP(农民过量施氮磷肥,100%尿素,对照1)、P0(不施磷肥,100%尿素,对照2)6个处理,分析了不同硫酸铵替代尿素比例处理下冬小麦和夏玉米的产量、养分吸收量、氮磷肥利用效率、根际土壤pH、根际土壤盐度和钠吸附比(sodiumadsorptionratio,SAR)的变化。2年田间试验结果表明:P0处理下盐碱地小麦、玉米产量最低,作物生长受到土壤缺磷限制;与FP处理相比,所有减磷处理的作物产量无显著差异。等氮等磷条件下,与全部施用尿素(AS0)处理相比,AS50处理冬小麦平均增产5.4%,夏玉米平均增产1.5%。增施硫酸铵(AS50、AS75、AS100)处理与AS0处理相比小麦根际土壤pH降低0.08~0.24个单位,玉米根际pH降低0.06~0.35个单位。随硫酸铵比例增加,根际土壤速效磷含量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其中AS50处理速效磷含量最高;根际土壤Ca^(2+)、Na^(+)含量和SAR降低。与FP处理相比,AS50和AS75处理的根际pH、SAR和Na^(+)含量均显著降低,氮磷肥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并且玉米季的处理效应比小麦季更显著。在滨海盐渍土区,与FP处理相比,硫酸铵替代50%的尿素能够在磷肥减施的情况下通过诱导根际pH的下降促进SAR和Na^(+)含量降低、提高有效磷和Ca^(2+)含量,营造更适宜作物生长的根际低盐低碱高营养环境,从而提高产量和肥料利用效率。基于以上结果提出了增铵降碱解磷增钙的措施,诱导根土界面肥盐分布区隔化、实现以种适地的轻-中度盐碱地作物增产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种适地 盐渍土 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 硫酸铵 减施磷肥 根际降碱抑钠 钠吸附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mpacts of long-term ridge culture on aggregate stability in purple paddy soil of Sichuan basin
12
作者 唐晓红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CAS 2010年第4期185-194,共10页
Ridge culture is a special conservation tillage method, but the long-term influence of this tillage system on soil aggregate-size stability in paddy fields is largely unknown in southwest of China. The paper is to eva... Ridge culture is a special conservation tillage method, but the long-term influence of this tillage system on soil aggregate-size stability in paddy fields is largely unknown in southwest of China. The paper is to evaluate soil aggregate stability and to deter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il organic carbon (SOC) and soil aggregate stability. Soil samples at 0 cm-20 cm layer were adopted from a long-term (16 a) field experiment including conventional tillage: plain culture, summer rice crop and winter upland crop under drained conditions (PUR-r); and conservation tillage: ridge culture without tillage, summer rice and winter fallow with floodwater layer annually (NTR-f), winter upland crop under drained conditions (NTR-r), and wide ridge culture without tillage, summer rice crop and winter upland crop under conditions (NTRw-r), respectively. Different pretreatments, such as slaking in fast wetting, wetting and subsequent slaking, were applied to simulate the breakdown mechanisms of aggregates in paddy soil. The results show that soil particles contents were mainly consisted of silt (0.050 mm to 1.000 mm) in fraction of 42.9% to 51.2%, sand (0.050 mm to 0.001 mm) in fraction of 28.0% to 31.8%, and clay (<0.001 mm) in fraction of 17.9% to 25.4%. The amount of aggregate-size was greatly observed in fraction of 2.000 mm-6.720 mm under ridge culture in paddy soil (more than 50$) under slaking and wetting pretreatment. The proportion of soil macro-aggregates (>0.250 mm) in conservation tillage was greatly higher than that in conventional tillage under subsequent fast slaking treatment. Minimal differences of aggregate stability between slaking in fast wetting and wetting were observed, whil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found between ridge culture and plain culture. The aggregate stability under slaking treatment ranked in the order of NTR-r>NTRw-r> NTR-f > PUR-r, while under wetting was NTRw-r > NTR-r > NTR-f >PUR-r. There wa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aggregate stability and SOC concentration under wetting, and a low correlation was observed under slaking pretreatment. Soil exposure with tillage and lack of rice/rape-seed stubble inputs caused declines in aggregation and organic carbon, both of which make soil susceptible to water erosion. Adoption of ridge culture with no-tillage integrated with crop rotation and stubble mulch significantly altered soil organic concentration. It was a valuable conservation practice for soil aggregation and soil organic carbon sequestration on paddy soi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idge culture rotation aggregate stability organic carbon paddy soi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轮作模式对稻田土壤肥力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6
13
作者 赵峥 朱元宏 +3 位作者 周德平 褚长彬 王庆峰 吴淑杭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74-885,共12页
为了探索不同水稻轮作模式对稻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以及与土壤养分供给的关系,本研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3种不同轮作模式下(水稻-小麦轮作、水稻-紫云英轮作、水稻-休耕)土壤细菌和真菌的群落结构变化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探讨... 为了探索不同水稻轮作模式对稻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以及与土壤养分供给的关系,本研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3种不同轮作模式下(水稻-小麦轮作、水稻-紫云英轮作、水稻-休耕)土壤细菌和真菌的群落结构变化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探讨了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土壤养分含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水稻-紫云英轮作模式能够明显改善稻田土壤的综合肥力,紫云英连续翻压还田后显著提高了土壤中总氮(TN)和有效氮(AN)的含量。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方面,不同种植模式对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大于真菌。水稻-紫云英轮作模式中优势菌群如酸杆菌门(Acidobacteriota)和子囊菌门(Ascomycota)等的富集有助于促进土壤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与生态健康。不同种植模式条件下土壤养分的变化如TN、AN、总钾(TK)及速效钾(AK)等可能是导致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发生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稻田土壤中细菌群落结构对于土壤养分变化的敏感性要高于真菌。综合来看,水稻-紫云英轮作模式是更加适合水稻生态可持续栽培的种植模式,能够明显改善稻田土壤的综合肥力和土壤微生态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轮作 紫云英 土壤微生物 群落结构 土壤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样化种植对提升耕地质量的作用: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4
14
作者 田慎重 管西林 +5 位作者 宁堂原 孙涛 张玉凤 边文范 董亮 高新昊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19-634,共16页
多样化种植是现代生态农业的重要举措之一,对提高生物多样性、生态服务功能和土壤质量等具有重要意义。在全球粮食供给紧张和耕地短缺背景下,多样化种植在提升我国耕地质量和保障粮食安全中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现有研究对多样... 多样化种植是现代生态农业的重要举措之一,对提高生物多样性、生态服务功能和土壤质量等具有重要意义。在全球粮食供给紧张和耕地短缺背景下,多样化种植在提升我国耕地质量和保障粮食安全中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现有研究对多样化种植的理解多集中在提高生物多样性和发挥生态功能等方面,对其提升耕地质量的作用关注较少,特别是多样化种植如何通过改善土壤物理、化学、生物多样性来提高耕地质量和维持土壤健康方面的理解还较为局限。本文在总结多样化种植的内涵及对促进耕地土壤健康和提高生态服务功能作用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多样化种植对改善土壤物理、化学、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作用研究进展,展望了未来以提升耕地质量为核心发展多样化种植亟需关注的方向和研究重点,以期为多样化种植在我国耕地质量提升策略中发挥更大作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样化种植 耕地质量 土壤健康 轮作 间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淮地区苜蓿短期连作对后作高丹草生长及土壤微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争艳 徐智明 +1 位作者 李岩 李杨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55-168,共14页
为了探究苜蓿连作对后作高丹草产量品质及土壤健康状况的影响,分别以撂荒地正茬种植高丹草(yr_(0))为对照、苜蓿1年龄(yr_(1))、3年龄(yr_(3))、5年龄(yr_(5))后轮作高丹草3种处理方式为研究对象,采用传统方法,试剂盒及高通量测序方法... 为了探究苜蓿连作对后作高丹草产量品质及土壤健康状况的影响,分别以撂荒地正茬种植高丹草(yr_(0))为对照、苜蓿1年龄(yr_(1))、3年龄(yr_(3))、5年龄(yr_(5))后轮作高丹草3种处理方式为研究对象,采用传统方法,试剂盒及高通量测序方法检测了轮作后高丹草的生长状况及产量差异、轮作后土壤化学性质、酶活性及微生物结构组成的变化,阐明了苜蓿短期连作对后作高丹草生长及产量的影响,从土壤微环境的角度评价了苜蓿连作对后作高丹草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与正茬高丹草相比(yr_(0)),苜蓿轮作高丹草促进了后茬高丹草叶片数量及产量的增加,3年龄苜蓿(yr_(3))轮作高丹草与正茬(yr_(0))高丹草相比,后作高丹草产量增加了63.23%(P<0.05),粗蛋白及中性洗涤纤维含量也相应提高;后作高丹草土壤pH值随着前作苜蓿年龄的增加持续降低,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持续增加,5年龄(yr_(5))苜蓿轮作高丹草后有机质含量比正茬高丹草(yr_(0))土壤增加了78.25%、全氮含量与正茬高丹草(yr_(0))土壤相比增加了34.88%(P<0.05);蔗糖酶活性在1年龄(yr_(1))苜蓿轮茬高丹草土壤中最高,脲酶在3年龄(yr_(3))后茬土壤中活性最高;在苜蓿轮作高丹草根际土壤中门水平优势细菌群落为变形菌、拟杆菌和厚壁菌,优势真菌群落为子囊菌、担子菌和聚合菌;前茬苜蓿3年龄(yr_(3))时轮作高丹草土壤细菌丰富度及多样性指数均为最高(P<0.05);前茬苜蓿5年龄(yr_(5))时轮作高丹草土壤真菌Shannon指数最高(P<0.05);苜蓿轮作高丹草土壤中的绿弯菌、浮霉菌、放线菌随着前作苜蓿年龄的增加呈先增加随后降低的变化趋势;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pH、有机质含量与土壤微生物结构关系紧密,苜蓿-高丹草轮作处理下,前作苜蓿分泌物和残体降解物进入土壤生态系统,加速特异微生物区系重构,缓解了土壤酸化及调整营养物质循环,具有改良土壤的作用,能够促产增效,但是种植年限不宜过久,种植年限超过3年后,土壤中的营养成分会打破平衡。该结果为江淮地区苜蓿连作障碍的生态修复,构建饲草可持续高效生产栽培关键技术体系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高丹草轮作 高丹草生长 微生物群落结构 土壤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旱塬免耕的产量效应受降水特征和施肥显著影响
16
作者 张建军 党翼 +8 位作者 赵刚 王磊 周刚 王淑英 李尚中 樊廷录 胡靖宇 王鹤龄 张文菊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694-1704,共11页
【目的】在冬小麦-夏春玉米轮作体系,研究不同降水年型条件下西北雨养农业区耕作与施肥对作物产量的影响,为西北旱塬作物高产稳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2005年甘肃陇东旱塬设置的土壤耕作与培肥长期定位试验(3年冬小麦—1年春玉米)... 【目的】在冬小麦-夏春玉米轮作体系,研究不同降水年型条件下西北雨养农业区耕作与施肥对作物产量的影响,为西北旱塬作物高产稳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2005年甘肃陇东旱塬设置的土壤耕作与培肥长期定位试验(3年冬小麦—1年春玉米),主处理为传统耕作和免耕,副处理为不施肥(CK)、单施氮肥(N)、单施磷肥(P)、单施农家肥(M)、氮磷配施(NP)和氮磷配施农家肥(NPM)。结合对冬小麦和玉米产量的分析,探究不同耕作与施肥处理下作物产量在不同降水年型的差异机制。【结果】降水年型、耕作和施肥方式显著影响冬小麦和玉米产量。无论何种降水年型或耕作方式,配施有机肥的NPM处理作物产量(冬小麦3441 kg/hm^(2),春玉米8991 kg/hm^(2))均显著高于其他施肥处理,并且NPM处理对作物的增产效果在丰水年型更为明显。在丰水年型,相对于传统耕作,免耕处理的作物产量无明显差异,但在干旱及平水年型下,免耕冬小麦平均产量分别下降了15.6%和25.7%,玉米平均产量分别下降了17.9%和4.6%;与传统耕作相比,免耕处理下的冬小麦和玉米水分利用效率在干旱年型分别下降了6.7%和17.0%,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在平水年型下降了24.0%。免耕处理下土壤有机质、全氮、全钾、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显著高于传统耕作。【结论】在西北半干旱雨养农业区,干旱及平水年型免耕虽然提高了土壤养分含量,但降低了作物水分利用效率,这是导致作物产量降低的主要原因。因此,需要根据降水情况选择耕作方式,提高西北黄土旱塬作物产量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垆土 传统耕作 免耕 施肥 冬小麦−春玉米轮作 土壤养分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减氮对华北地区麦玉轮作农田土壤N2O排放调控机理
17
作者 白芳芳 李平 +3 位作者 陆红飞 李白玉 齐学斌 毛雯雯 《灌溉排水学报》 CAS CSCD 2024年第5期95-104,共10页
【目的】探究减氮对华北地区麦玉轮作农田土壤N2O排放调控机制。【方法】冬小麦季和夏玉米季均以不施氮为对照(CK),设置2个施氮量,分别为常规施氮量(纯氮300 kg/hm2,N2)、减氮20%(纯氮240 kg/hm2,N1),研究施氮量对麦玉轮作农田土壤性质... 【目的】探究减氮对华北地区麦玉轮作农田土壤N2O排放调控机制。【方法】冬小麦季和夏玉米季均以不施氮为对照(CK),设置2个施氮量,分别为常规施氮量(纯氮300 kg/hm2,N2)、减氮20%(纯氮240 kg/hm2,N1),研究施氮量对麦玉轮作农田土壤性质及N2O排放通量影响,基于逐步回归分析,研究减氮对麦玉轮作农田土壤N2O排放调控机制。【结果】(1)减氮有效降低了N2O排放通量,且夏玉米季N2O排放通量远高于冬小麦季,夏玉米季由施肥引起的N2O排放量较高。(2)冬小麦季N2O排放通量与环境因子逐步回归公式为:N2O排放通量=181.952+1.450×硝态氮+8.401×铵态氮-0.514×电导率;硝态氮、铵态氮会对冬小麦季N2O排放通量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而电导率会对冬小麦季N2O排放通量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3)夏玉米季N2O排放通量与环境因子逐步回归公式为:N2O排放通量=-354.606+4.592×硝态氮+157.848×铵态氮;硝态氮、铵态氮会对夏玉米季N2O排放通量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结论】综上可知,适量减氮显著降低夏玉米季N2O累积排放量和增温潜势,应加强夏玉米季农田水肥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玉轮作 减氮 N2O排放通量 土壤性质 逐步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大理烟区土壤养分分布状况的烤烟前作适宜性评价
18
作者 李军营 杨景华 +6 位作者 邹炳礼 鲁耀 周春明 杨成伟 李娟 周敏 周绍松 《农学学报》 2024年第11期30-34,共5页
本研究旨在评估不同前作对大理烟区烤烟生产的适宜性。从大理州12个烟区采集烤烟前作连续种植小麦、大麦、蚕豆、油菜、豌豆、大蒜、冬闲5a的土壤样品,进行土壤养分含量测定,采用模糊数学计算出各个养分指标的隶属度,并据土壤养分隶属... 本研究旨在评估不同前作对大理烟区烤烟生产的适宜性。从大理州12个烟区采集烤烟前作连续种植小麦、大麦、蚕豆、油菜、豌豆、大蒜、冬闲5a的土壤样品,进行土壤养分含量测定,采用模糊数学计算出各个养分指标的隶属度,并据土壤养分隶属度对大理烤烟前作的适宜性进行综合性评价。结果表明,烤烟前作种植小麦后适宜烤烟生长的土壤碱解氮、水溶性氯含量分布比例和隶属度高,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布比例和隶属度中等。烤烟前作冬闲后适宜烤烟生长的土壤碱解氮、速效钾、水溶性氯含量分布比例和隶属度高,有效磷含量分布比例和隶属度中等。综上,研究表明在大理烟区烤烟与小麦轮作和冬闲是最适宜的轮作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理 烤烟 前作适宜性 土壤养分 适宜性评价 模糊数学 隶属度 轮作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列车荷载作用下压实花岗岩残积土累积变形特性试验研究
19
作者 尹松 刘鹏飞 +3 位作者 孙玉周 李新明 闫盼 王志留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7-95,共9页
为研究列车荷载作用下应力及湿化条件对压实花岗岩残积土累积变形特性的影响,以围压、动应力幅值、含水率为变量,对压实花岗岩残积土进行循环空心扭剪和循环定向加载试验。结果表明:循环扭剪应力路径下主应力轴旋转效应增加了试样的累... 为研究列车荷载作用下应力及湿化条件对压实花岗岩残积土累积变形特性的影响,以围压、动应力幅值、含水率为变量,对压实花岗岩残积土进行循环空心扭剪和循环定向加载试验。结果表明:循环扭剪应力路径下主应力轴旋转效应增加了试样的累积变形量,甚至改变了累积变形的发展模式,该影响程度随试样含水率的增大而增大;试样的累积应变发展速率在加载初期(N<100)时完成大幅度衰减,围压增大可加快累积应变发展速率的衰减,动应力幅值的增加会延长累积应变发展速率的衰减时间,循环扭剪加载时试样的累积应变发展速率衰减程度小于循环定向加载试验,含水率越高该效应越显著。通过预测模型能够对两种动力加载应力路径下的稳定型和发展型累积应变发展曲线能够进行拟合,对压实花岗岩残积土的累积变形作出较好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残积土 循环加载 空心圆柱剪切仪 应力路径 主应力轴旋转 累积变形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沼液替代化肥对稻油轮作周年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20
作者 潘志军 吴小文 +5 位作者 吴晨阳 陈龙 胡志刚 王慧敏 廖霞 李帆 《湖南农业科学》 2024年第12期49-53,共5页
为探究长江中下游地区不同比例沼液替代化肥对稻油轮作周年产量效益及土壤养分的影响,以油稻周年轮作栽培模式为研究对象,在2个稻油轮作典型生产区(L1、L2),分别设置常规施肥(B0)、沼液替代15%(B15)、30%(B30)和45%(B45)处理,对比不同... 为探究长江中下游地区不同比例沼液替代化肥对稻油轮作周年产量效益及土壤养分的影响,以油稻周年轮作栽培模式为研究对象,在2个稻油轮作典型生产区(L1、L2),分别设置常规施肥(B0)、沼液替代15%(B15)、30%(B30)和45%(B45)处理,对比不同施肥处理作物下产量构成、耕层土壤养分和周年产量效益等差异。结果表明:B15和B30周年产量(15.03~15.10 t/hm^(2))和周年效益(5.12万~5.24万元/hm^(2))高于其他处理;B15和B30单株有效角果数(467.1~515.7个)、每角粒数(15.6~17.4粒)和有效穗(314.1万~357.1万穗/hm^(2))均较B0显著提升;沼液替代化肥改善耕层土壤酸碱度,pH值增加2.2%~8.1%,对耕层土壤有机质、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无显著影响。由此可知,稻油轮作油菜季适宜沼液替代化肥比例为15%~30%,长期替代的影响效应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油轮作 有机肥 沼液 产量 土壤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