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5篇文章
< 1 2 2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丰水期珠江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环境影响因子分析
1
作者 粟丽 徐姗楠 +1 位作者 李纯厚 陈作志 《南方水产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6-54,共9页
珠江口海域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浮游植物是评价水质、生态功能等的重要参考指标,可为该海域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提供科学依据。为了更全面地了解丰水期珠江口海域浮游植物的分布特征及环境状况,根据2020年9月和2021年5月珠江口海域浮... 珠江口海域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浮游植物是评价水质、生态功能等的重要参考指标,可为该海域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提供科学依据。为了更全面地了解丰水期珠江口海域浮游植物的分布特征及环境状况,根据2020年9月和2021年5月珠江口海域浮游植物调查数据,分析了该海域丰水期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及其环境影响因子。共鉴定出浮游植物7门56属102种,其中硅藻种类最多(69种),占67.65%,甲藻次之(17种),占16.67%。浮游植物丰度水平在2021年5月(1 191.86×10~4个·m-3)高于2020年9月(103.64×10~4个·m-3),均以硅藻为主,其次为蓝藻或甲藻;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在2021年5月(2.08和0.49)高于2020年9月(1.65和0.41),两者均相对较低。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on-metric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 NMDS)结果显示,该海域浮游植物以S8采样点为界分为南、北2个群落;浮游植物优势种在2020年9月主要为咸淡水种颗粒直链藻(Melosira granulata)和广盐性沿岸种假微型海链藻(Thalassiosira pseudonana),2021年5月主要为耐盐性沿岸种短角弯角藻(Eucampis zodiacus)。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 RDA)显示,影响珠江口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的环境因子主要为氮(N)、磷(P)、氮磷比(N/P)、硅酸盐(Si O23-)、p H和盐度。丰水期冲淡水强度对珠江口海域浮游植物种类组成、丰度分布和多样性等均有很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群落结构 营养盐 丰水期 珠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三角洲典型联围地区防洪潮工程方案优化与影响分析
2
作者 高慧琴 李彬权 +1 位作者 靳高阳 朱三华 《水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16,共8页
珠江三角洲联围地区经济高度发达,但受极端天气、海平面上升及泄洪格局变化综合影响,防洪潮形势严峻。以广州市南沙区为典型联围研究对象,剖析上游西江、北江泄洪格局演变及外海潮位变化对防洪潮的影响,分别提出防洪能力提升的工程方案... 珠江三角洲联围地区经济高度发达,但受极端天气、海平面上升及泄洪格局变化综合影响,防洪潮形势严峻。以广州市南沙区为典型联围研究对象,剖析上游西江、北江泄洪格局演变及外海潮位变化对防洪潮的影响,分别提出防洪能力提升的工程方案和防潮能力提升的工程方案,构建河网一维非恒定流数学模型进行方案分析论证。结果表明:(1)1990年后北江三水站分流比显著增加(均值由15.5%升至21.8%),叠加河道下切与洪水归槽效应,加剧南沙区外江防洪压力;外海潮位以3.6 mm/a速率持续上升,南沙区附近测站200年一遇设计潮位抬升0.58~0.66 m,导致现有堤防防潮能力被动降低。(2)提出思贤滘分流比调控防洪工程方案,将50年一遇以上洪水条件下的三水站分流比调控至22.6%,有利于缓解南沙区外江防洪压力。(3)提出南沙区纯堤防防潮工程方案和联围筑闸防潮工程方案,对比分析后推荐联围筑闸方案,对珠江三角洲主要水道节点防洪水位、分流比影响不大。研究成果可为珠江三角洲典型联围地区防洪潮工程优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化环境 防洪潮工程体系优化 联围筑闸 河网一维非恒定流模型 珠江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陆风对环珠江口地区臭氧污染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麦健华 于玲玲 +3 位作者 邓涛 吴道航 倾鹏程 余欣洋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98-1209,共12页
利用地面气象和空气质量观测数据及第五代欧洲中心大气再分析数据(ERA5),对2022年环珠江口地区在海陆风环流影响下的臭氧(O_(3))污染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环珠江口7市2022年海陆风日天数在40~64d,海陆风日主要集中在春季及秋季.区域... 利用地面气象和空气质量观测数据及第五代欧洲中心大气再分析数据(ERA5),对2022年环珠江口地区在海陆风环流影响下的臭氧(O_(3))污染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环珠江口7市2022年海陆风日天数在40~64d,海陆风日主要集中在春季及秋季.区域海陆风日各市平均O_(3)日最大8h滑动平均浓度(O_(3)-8h)中位数及超标率分别为141μg/m^(3)和38%,非海陆风日仅为74μg/m^(3)和11%.海陆风环流对珠江口西岸的珠海、中山、江门三市O_(3)污染影响最大,3市海陆风日O_(3)-8h相比非海陆风日分别偏高26%、41%和29%.海陆风环流使珠中江地区O_(3)峰值浓度的出现时间比非海陆风日平均偏晚0.5h,平均峰值浓度偏高29%.当海风在17:00或18:00首次出现,该时次O_(3)小时增长率为正增长的比例分别达72%和41%,平均增长率比非海陆风日分别偏高5%和7%,但海风出现1h后O_(3)小时增长率明显下降.珠中江地区海陆风日平均回流指数(RF)比北风日和南风日偏低39%,陆风转海风时段平均RF比陆风及海风时段分别偏低14%和15%,海陆风超标日平均RF比非海陆风超标日偏低28%,海陆风环流使大气扩散能力减弱,因此O_(3)污染比非海陆风日更趋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陆风 珠江口 O_(3)污染 回流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港珠澳大桥北侧沿线中华白海豚栖息地利用及保护建议 被引量:1
4
作者 黄志雄 温华 +6 位作者 陈涛 王新星 陈宇健 陈希 肖尤盛 张朝明 方亮 《南方水产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8-34,共7页
为了解在港珠澳大桥建成后,中华白海豚(Sousa chinensis)对大桥水域北侧栖息地的利用情况,及其可能穿越大桥的潜在通道。在大桥北侧沿线水域布置了A、B、C、D 4个固定被动声学监测位点,总共进行了2 947 h的声学录音。在4个监测位点发现... 为了解在港珠澳大桥建成后,中华白海豚(Sousa chinensis)对大桥水域北侧栖息地的利用情况,及其可能穿越大桥的潜在通道。在大桥北侧沿线水域布置了A、B、C、D 4个固定被动声学监测位点,总共进行了2 947 h的声学录音。在4个监测位点发现中华白海豚声学事件的概率分别为15.31%(A)、17.30%(B)、8.97%(C)、5.85%(D),表明大桥北侧沿线水域依然是中华白海豚的重要栖息地,且其活动存在时空差异。在不同监测位点发现的中华白海豚声学事件并无明显的昼夜差异。在桥梁结构的A、B和C 3个监测位点,低潮位阶段发现中华白海豚的概率分别为1.56%、1.82%和0.78%,均高于高潮位阶段(0.94%、1.56%和0.26%);A和B点在涨潮和落潮阶段发现中华白海豚的概率相近,但C和D点在涨潮阶段的发现概率分别为4.55%和3.64%,均高于落潮阶段(3.12%和1.30%),表明潮汐变化对中华白海豚在桥梁结构水域的栖息地选择上有一定影响且存在空间差异。根据声学监测结果推测,A和B点之间的水域可能是中华白海豚穿越大桥的重要区域,建议加强对该区域的巡查和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白海豚 港珠澳大桥 被动声学监测 栖息地利用 珠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及邻近水域鱼类群落平均营养级变化特征
5
作者 彭帅 王雪辉 +3 位作者 杜飞雁 黄德练 宁加佳 邱永松 《生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7-206,共10页
根据1973—2021年珠江口及邻近水域的14个航次渔业资源拖网调查数据,结合鱼类营养级,对珠江口鱼类优势种组成、群落平均营养级和渔业均衡指数等的长期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珠江口鱼类资源密度整体呈下降趋势,从1973—1975年的665... 根据1973—2021年珠江口及邻近水域的14个航次渔业资源拖网调查数据,结合鱼类营养级,对珠江口鱼类优势种组成、群落平均营养级和渔业均衡指数等的长期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珠江口鱼类资源密度整体呈下降趋势,从1973—1975年的665.65 kg·km^(–2)下降至2020—2021年的376.92 kg·km^(–2)。鱼类优势种组成变化较大,呈现出高营养级鱼类向低营养级鱼类的转变,同时高营养级鱼类的优势种数量和总渔获量占比也呈下降趋势。鱼类群落平均营养级整体呈下降趋势,从1973—1975年的3.74下降至2020—2021年的3.22,下降速率为0.11 a–10。自1999年实施伏季休渔等海洋渔业管理措施以来,2006—2007年高营养级鱼类的优势种数量和总渔获量占比增加,从而引起了鱼类群落平均营养级的大幅回升,随后又逐步降低。渔业均衡指数总体呈波浪式下降趋势,并与群落平均营养级和渔业资源的变化密切相关。1986—1987年、2012年和2020—2021年,渔业均衡指数随鱼类群落平均营养级和资源密度的降低而下降,1991年和2006—2007年反之。此外,1998—1999年鱼类群落平均营养级大幅上升,而渔业均衡指数和资源密度却大幅下降,可能由于1997—1998年高强度厄尔尼诺事件和1999年重油外泄事件的干扰。研究表明,珠江口渔业资源已被过度捕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渔业资源 优势种 平均营养级 渔业均衡指数 珠江口及临近水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崇明岛内河浮游植物功能群特征及其生态健康评价
6
作者 李欣雅 王卿 +3 位作者 周晗 徐后涛 王丽卿 张玮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09-221,共13页
揭示长江口崇明岛内河不同水文时期浮游植物功能群的时空特征、影响因子及生态健康状况,为河口区岛屿水生态健康评估提供科学依据。于2020年8月(丰水期)和2021年4月(枯水期)对崇明岛23个内河位点(10个大型河道、13个中小型河道)开展调查... 揭示长江口崇明岛内河不同水文时期浮游植物功能群的时空特征、影响因子及生态健康状况,为河口区岛屿水生态健康评估提供科学依据。于2020年8月(丰水期)和2021年4月(枯水期)对崇明岛23个内河位点(10个大型河道、13个中小型河道)开展调查,分析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基于FG法划分功能群,测定水温、盐度、总氮(TN)、高锰酸盐指数(COD_(Mn))等10项环境因子。通过冗余分析(RDA)、典范对应分析(CCA)探讨环境因子对功能群的影响,利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生态健康指数(Q指数)评价水生态健康。结果表明:(1)崇明岛内河共鉴定出浮游植物8门206种,以硅藻门、蓝藻门和裸藻门为主,其中蓝藻门的湖生假鱼腥藻(Pseudanabaena limnetica)为不同水文时期共有优势种。(2)划分出了25个功能群,优势功能群演替趋势表现为S1/TC/N/J→P/J/W1/W2。(3)丰水期盐度是优势功能群的主要影响因子,解释度为45.4%;枯水期COD_(Mn)为主要影响因子,解释度为53.6%;盐度、总氮、水温是影响2个水文期功能群组成的关键因子。(4)丰水期Q指数均值为2.47,健康状态“中等”,枯水期均值3.25,健康状态为“好”,与浮游植物α多样性指数评价结果一致;大型与中小型河道均处于“中等”健康状态。崇明岛内河浮游植物功能群存在显著时空演替,功能群方法适用于河口区岛屿水生态健康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功能群 生态健康状态指数 河网水体 长江口 崇明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陆海统筹的长江口杭州湾地区水质模拟
7
作者 刘宏宽 赵庚润 +3 位作者 李路 韩非非 陆倩 张庆民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7-61,共5页
为实现长江口杭州湾地区大尺度高精度水质模拟,摸清长江口杭州湾地区的水质要素时空变化规律,选取上海市陆域河网及长江口杭州湾1×10^(5)km^(2)水域范围,采用MIKE系列模型,通过建立BJ-54坐标系统与上海城市建设坐标系统转换关系,... 为实现长江口杭州湾地区大尺度高精度水质模拟,摸清长江口杭州湾地区的水质要素时空变化规律,选取上海市陆域河网及长江口杭州湾1×10^(5)km^(2)水域范围,采用MIKE系列模型,通过建立BJ-54坐标系统与上海城市建设坐标系统转换关系,完成了上海城市坐标系统科氏力映射,并统一淡咸水水质指标,实现上海市一维河网与长江口杭州湾二维水动力水质模型耦合联动。结果表明,上海市西部及东北部水质较好,中心城区及浦东中南部水质较差;钱塘江来水短期(丰水期单季度)无法进入上海市海域范围,长江口杭州湾地区水质污染物约90%由长江贡献;沿海排污口污水对区域内TP和DO影响不敏感,对氨氮和COD影响较为敏感;河道入汇对区域内氨氮、COD不敏感,对DO、TP较为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海统筹 长江口 杭州湾 水质模拟 上海市河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环境DNA技术与生态网络分析的长江口春季浮游植物群落研究
8
作者 翟帅 方泽平 +3 位作者 黄孝锋 高欣 孟顺龙 宋超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407-1417,共11页
长江口作为河海交汇生态敏感区,其浮游植物群落是维持河口生态系统的核心环节,但传统形态学鉴定存在耗时长、易漏检稀有类群等局限。为精准掌握长江口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及与环境因子的相互关系,以支撑长江口生态保护需求,本研究结合环境D... 长江口作为河海交汇生态敏感区,其浮游植物群落是维持河口生态系统的核心环节,但传统形态学鉴定存在耗时长、易漏检稀有类群等局限。为精准掌握长江口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及与环境因子的相互关系,以支撑长江口生态保护需求,本研究结合环境DNA(e DNA)高通量测序技术与生态网络分析方法,对2024年5月长江口11个采样点的水样及其主要环境因子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①研究期间长江口共识别出67种浮游植物,涵盖5门7纲31科42属。其中,硅藻门(Bacillariophyta)、金藻门(Chrysophyta)、绿藻门(Chlorophyta)为主导类群,且汉斯冠盘藻(Stephanodiscus hantzschii)和彼德森黄群藻(Synura petersenii)是区域内的绝对优势种。②α-多样性分析显示,长江口北支与东海交汇点(HK02)的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最高,长江口南支与长江支流交汇点(HK08)的群落丰富度最低,呈显著空间分异。③Mantel test检验、生态网络分析及冗余分析表明,盐度(SAL)和总溶解性固体(TDS)是影响长江口浮游植物的关键环境因子,透明度(SD)、温度(WT)、TN等环境因子影响浮游植物多样性和优势群落结构组成。研究显示,eDNA技术与生态网络分析的方法结合可高效解析浮游植物的空间分布及环境响应特征,可为长江口生态保护提供技术支撑与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环境DNA 生态网络分析 多样性 长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红树林湿地微塑料赋存特征及其来源分析
9
作者 黄煜 彭鹤博 +1 位作者 韦璎珊 祝振昌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63-171,共9页
开展珠江口红树林湿地微塑料赋存特征及来源研究,为珠江口污染防治提供基础数据支撑。以珠江口淇澳岛、坦头村和海鸥岛红树林为研究对象,于2024年9月采集3个区域光滩区、低植被区和高植被区共27个表层(10 cm)沉积物样品,借助激光红外成... 开展珠江口红树林湿地微塑料赋存特征及来源研究,为珠江口污染防治提供基础数据支撑。以珠江口淇澳岛、坦头村和海鸥岛红树林为研究对象,于2024年9月采集3个区域光滩区、低植被区和高植被区共27个表层(10 cm)沉积物样品,借助激光红外成像光谱仪检测微塑料,运用双因素方差分析和冗余分析(RDA)探究其分布特征与来源。结果显示,研究区共检测到29种微塑料,光滩区微塑料丰度大于植被区,大多数微塑料粒径为20~50μm;3个区域微塑料赋存特征与周边人类活动差异相关,植被区利于微塑料累积且类型更丰富;RDA显示,水产养殖、石化产业和日常生活污染是影响微塑料分布的关键因素,光滩区微塑料更易受日常生活和石化产业污染影响,植被区微塑料则更多受水产养殖活动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沉积物 来源分析 红树林 珠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磨刀门河口演变趋势与治理保护对策研究
10
作者 袁菲 胡晓张 +3 位作者 卢陈 喻丰华 黄鹏飞 王世俊 《泥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0-57,共8页
口门整治、采砂和航道疏浚等高强度人类活动引起珠江河口磨刀门滩槽格局剧烈变化,磨刀门治理与保护面临新的挑战。通过地形资料分析、数学模型和物理模型等手段研究发现:2011年以来,采砂致使磨刀门中心拦门沙大幅萎缩,磨刀门出口由东西... 口门整治、采砂和航道疏浚等高强度人类活动引起珠江河口磨刀门滩槽格局剧烈变化,磨刀门治理与保护面临新的挑战。通过地形资料分析、数学模型和物理模型等手段研究发现:2011年以来,采砂致使磨刀门中心拦门沙大幅萎缩,磨刀门出口由东西两槽演变成单一出口格局;随着口门的外移及河流海洋动力的变化,磨刀门河口有从河流-波浪型口门向浪控型口门进一步转变的趋势,未来口门仍会形成新的拦门沙,且可能引起口门水流不畅、两侧海岸侵蚀;考虑磨刀门拦门沙修复对防咸、消浪及通航具有正向作用,初步提出松木桩围合促淤的拦门沙修复方案,并进行拦门沙促淤物理模型试验,以期实现弱人工干预下的拦门沙自然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河口 磨刀门 拦门沙 防咸 促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1—2023年夏季珠江口及毗邻海域水文特征的时空变化
11
作者 郭绍敬 张小波 +5 位作者 常景龙 张守文 季轩梁 苗润乔 李建东 朱学明 《热带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8-121,共14页
利用2021—2023年夏季珠江口及毗邻海域现场调查资料,分析了夏季水文要素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夏季温盐均表现为东北—西南走向的空间分布特征,但三年调查期间的量值变化显著。平均海表温度2021年最低, 2022年最高;底层海... 利用2021—2023年夏季珠江口及毗邻海域现场调查资料,分析了夏季水文要素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夏季温盐均表现为东北—西南走向的空间分布特征,但三年调查期间的量值变化显著。平均海表温度2021年最低, 2022年最高;底层海温2021年最高, 2022和2023年依次减小。2022年强径流导致冲淡水向外扩展范围广,海表盐度明显低于2021和2023年;底层盐度2023年最高, 2021和2022年依次减小。中、底层温盐变化与台风过境及陆架低温高盐水入侵有关。2021年台风Lupit过境后垂向温盐混合均匀可直达海底,层结减弱。观测期间陆架水上溯至伶仃洋,在此形成低温区和显著盐度锋面。2022和2023年陆架水入侵依次增强,中、底层海温(盐度)依次降低(增大)。2023年强上升流抑制珠江口冲淡水向陆架扩散,导致陆架海表盐度高于前两年。底层温盐随潮汐而变化,涨潮时高盐冷水向岸运动导致温度下降、盐度升高,退潮时则反之。海表温度与气温具有较好正相关关系,随气温变化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 水文要素 时空变化 陆架水 向岸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沿海珠江口约1000a前海啸事件的沉积记录与海啸源分析
12
作者 王伟涛 杨小强 +6 位作者 舒鹏 张宇皓 梁浩 李琳琳 李志刚 王大伟 张培震 《地震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99-1019,共21页
南海及其周缘地区发育了板块俯冲带和多条大型断裂带等活动构造,容易诱发地震海啸等极端自然灾害。识别、分析南海北部大规模古海啸事件的沉积记录及其潜在触发机制,对地震-海啸灾害评估具有重要意义。文中以珠江口E15、E12钻孔岩心为... 南海及其周缘地区发育了板块俯冲带和多条大型断裂带等活动构造,容易诱发地震海啸等极端自然灾害。识别、分析南海北部大规模古海啸事件的沉积记录及其潜在触发机制,对地震-海啸灾害评估具有重要意义。文中以珠江口E15、E12钻孔岩心为研究对象,通过AMS^(14)C测年与磁化率对比,建立了E15钻孔岩心的年代框架。在此基础上,通过岩心粒度、色度、地球化学元素分析,发现E15钻孔岩心5.9~4.24m段粒度较粗(中、粗砂层)、分选较差、色度较深、远岸海洋组分元素含量较高,发育大量海相生物碎屑,这些特征均与上覆正常浅海-三角洲沉积截然不同,指示该层可能为距今约1000a的海啸事件沉积。综合同期海啸事件沉积的分布规律,文中推测南海东部马尼拉俯冲带约1000a前发生了强烈的海底地震,触发大规模海啸,在南海北部形成海啸事件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啸沉积 马尼拉俯冲带 距今约1000a 珠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洪季斜压作用对悬沙浓度与输运的影响
13
作者 冼嘉俊 崔永生 +2 位作者 张光 王嘉希 龚文平 《海洋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4-217,共14页
珠江口洪季悬浮泥沙的浓度分布与输运通量受多种动力因素的影响,其中斜压效应不可忽视。本文采用Coupled Ocean-Atmosphere-Wave-Sediment Transport Modeling System(COAWST)海洋模型系统,以2022年6月份(洪季)的珠江口为例,研究斜压效... 珠江口洪季悬浮泥沙的浓度分布与输运通量受多种动力因素的影响,其中斜压效应不可忽视。本文采用Coupled Ocean-Atmosphere-Wave-Sediment Transport Modeling System(COAWST)海洋模型系统,以2022年6月份(洪季)的珠江口为例,研究斜压效应对悬沙浓度分布与输运通量的影响。采用控制实验,研究有无斜压作用时悬沙浓度分布的变化;分析有无斜压作用时的泥沙输运通量与海底冲淤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有斜压作用时悬浮泥沙的输运路径、通量均与无斜压时不同,伶仃洋的悬沙除向西口外输运外,还随着河口羽流的扩展向西南方向输运。有斜压作用时在伶仃洋的西南端及下游的西南沿岸均有明显的海底淤积,而无斜压作用时泥沙淤积主要发生于伶仃洋的西口附近及磨刀门口外落潮射流末端。利用悬沙输运方程进行诊断分析,揭示了斜压作用导致悬沙浓度分布与输运通量变化的动力机制,表明斜压作用虽然减小了底切应力与垂向混合系数,但由于增大的海底泥沙可侵蚀量及垂向悬沙梯度,悬沙输运方程中的再悬浮量与垂向混合通量要比无斜压时要大。本研究对河口区的悬沙输运过程与机理分析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压作用 悬沙浓度 COAWST海洋模式 珠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沿江段及港外海域的水位推算能力分析
14
作者 杨冰倩 俞成明 《海洋测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4-37,共4页
为实现仅利用长期验潮站对珠江口沿江段及港外海域的水位控制,构建了区域1′×1′的精密潮汐模型,并利用基于潮汐模型与余水位法可显著扩大验潮站控制范围的优点,由长期站构建了余水位监控网。以历史同步水位数据评估海域内的水位... 为实现仅利用长期验潮站对珠江口沿江段及港外海域的水位控制,构建了区域1′×1′的精密潮汐模型,并利用基于潮汐模型与余水位法可显著扩大验潮站控制范围的优点,由长期站构建了余水位监控网。以历史同步水位数据评估海域内的水位推算能力,评估结果表明,对于珠江沿江段及珠江口港外大庙湾、三门岛至大星山范围的水位计算精度可满足相关规范的水位改正精度指标要求,评估结果可指导海域内水位控制方案设计,减少短期站的布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位推算 潮汐模型 余水位改正 适用性评估 珠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3—2023年珠江口-江门海域总氮时空变化
15
作者 田洪阵 张政 +2 位作者 邓少福 杨佳 刘沁萍 《海洋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9-87,共9页
总氮(total nitrogen,TN)是衡量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指标,了解其时空变化对近海海洋生态管理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以珠江口-江门海域为研究区,基于2021—2023年实测数据、2003—2023年MODIS和2017—2023年Sentinel-3遥感影像,筛选出与TN... 总氮(total nitrogen,TN)是衡量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指标,了解其时空变化对近海海洋生态管理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以珠江口-江门海域为研究区,基于2021—2023年实测数据、2003—2023年MODIS和2017—2023年Sentinel-3遥感影像,筛选出与TN质量浓度高相关性波段组合,构建随机森林回归模型,并根据模型反演的TN,分析其在不同尺度下的时空特征。反演模型的精度良好(R^(2)为0.797~0.931)。反演结果显示:2003—2023年珠江口-江门海域TN质量浓度整体呈下降趋势,其中2003—2015年质量浓度较高,2016年后显著下降;TN有明显丰∕枯季变化,入海口和浅水海域的年内变化明显。本研究通过遥感反演分析了研究区TN变化趋势和分布特征,可为近岸海域污染物管控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 江门海域 总氮质量浓度 随机森林回归 枯水期 丰水期 海洋污染物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EOF的珠江三角洲河网区水位时空变异特征分析 被引量:10
16
作者 杭宜铖 范敏韬 刘智勇 《水资源保护》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39-146,共8页
基于1962—2016年珠江三角洲河网区12个水文站的月平均水位资料,利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旋转经验正交函数法(REOF)等方法分析了该地区平均水位的时间演变趋势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水位呈显著上升趋势的月份主要集中在1—3月... 基于1962—2016年珠江三角洲河网区12个水文站的月平均水位资料,利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旋转经验正交函数法(REOF)等方法分析了该地区平均水位的时间演变趋势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水位呈显著上升趋势的月份主要集中在1—3月和12月,水位呈显著下降趋势的月份主要集中在8—9月;珠江三角洲河网区平均水位分布特征可划分为4个典型空间异常型,第一空间异常型表现为旱季水位呈上升趋势,雨季水位呈下降趋势,第二、三、四空间异常型均表现为旱季和雨季水位均为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月平均水位 旋转经验正交函数法 Mann-Kendall趋势检验 河网区 珠江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三角国家森林城市群生态安全格局变化与空间优化识别 被引量:5
17
作者 魏胜蓉 何婷婷 +4 位作者 付迎春 肖云丹 侯瑞霞 张乃静 纪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8094-8109,共16页
识别生态安全格局(ESP)对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平衡具有重要意义。面向珠三角国家森林城市群规划建设,应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电路理论、空间设计网络分析(sDNA)等方法,通过构建珠三角森林城市群建设前后的生态廊道网... 识别生态安全格局(ESP)对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平衡具有重要意义。面向珠三角国家森林城市群规划建设,应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电路理论、空间设计网络分析(sDNA)等方法,通过构建珠三角森林城市群建设前后的生态廊道网络,识别了景观形态、拓扑连通性及其指示的生态格局时空演变,结合规划功能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和网络连通特征,探讨了珠三角森林城市群生态安全格局空间优化的识别结果。研究结果表明:(1)2015、2020年生态景观形态变化,生态源地核心(core)类型面积和生态廊道长度占比明显增加,分别为14.97%、0.40%,生态斑块聚集与连通增加是当前生态格局变化的主要特征;(2)珠三角的东部、西部森林生态屏障和南部沿海生态防护带(两屏一带)的连通性潜力明显增加,高、中高、中低连通性的生态廊道占比分别增加2.65%、6.98%和8.25%,形成合理提升的生态网络连通结构。(3)集成生态源地重要性与生态廊道连通性、生态断裂点的优化目标,从生态点-线-面基质构建优先保护修复区识别准则,结果识别得到优先保护的重要生态源地面积为14656.06km^(2),优先修复的生态廊道有930.69km及246个断裂点,进一步为空间优化识别与安全格局提升探明路径。总体上,2020年珠三角森林城市群建设提升了“两屏一带”的生态安全格局,生态源地与网络连通性的增加揭示了城市群中心生态格局的提升和沿海防护带生态修复优化空间的识别结果,指示了加强城市群与沿海生态廊道建设的必要性,从工程修复视角为森林城市群生态安全格局识别与空间优化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三角 森林城市群 生态安全 网络连通性 优先保护修复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季节变化对珠江口棘头梅童鱼肠道和水体中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郑秋实 刘永 +5 位作者 李纯厚 吴鹏 肖雅元 林琳 刘玉 邹剑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7-87,共11页
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是珠江口常见的优势种和经济鱼类物种。为揭示棘头梅童鱼的生物生态学特征,利用16S rRNA基因的高通量测序技术,探究了季节变化对珠江口棘头梅童鱼肠道和水体中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鱼类肠道细... 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是珠江口常见的优势种和经济鱼类物种。为揭示棘头梅童鱼的生物生态学特征,利用16S rRNA基因的高通量测序技术,探究了季节变化对珠江口棘头梅童鱼肠道和水体中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鱼类肠道细菌以变形菌门居多(78.89%),其次为厚壁菌门(6.70%)和拟杆菌门(5.45%);水体细菌以变形菌门(40.32%)和拟杆菌门(37.97%)为主。棘头梅童鱼肠道中的优势菌属存在明显季节变化,春、夏季鱼类肠道中优势细菌为嗜冷杆菌(Psychrobacter),秋季为发光杆菌(Photobacterium),而冬季为假单胞菌(Pseudomonas)、Sva0996_marine_group、弧菌(Vibrio)和甲基杆菌(Methylobacterium)。冬季棘头梅童鱼肠道菌群的α多样性指数最高,秋季最低。春季和夏季鱼类肠道细菌组成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其余季节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水体细菌群落组成的季节变化与鱼类肠道菌群变化相似。水环境中黄杆菌(Tenacibaculum)、嗜冷杆菌(Psychrobacter)、Candidatus_Actinomarina、Salinimonas和OM60NOR5_clade共5个菌属与鱼类肠道细菌组成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r>0.4,p<0.01)。细菌共现网络分析显示冬季鱼类肠道和水环境的共有菌群比例最低,而夏季最高。研究表明,季节变化对珠江口棘头梅童鱼的肠道菌群和水体细菌群落组成均存在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头梅童鱼 肠道菌群 共现网络 16S rRNA基因 珠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8-2023年珠江口鱼类群落结构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1
19
作者 马菁菁 陈海刚 +4 位作者 张喆 田斐 唐振朝 熊倩 张林宝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2-73,共12页
珠江口是中国重要的渔场和水产资源繁殖保护区。为掌握珠江口渔业资源现状及变化趋势,分别于2018—2023年春、秋季开展了6次底拖网调查,探究了珠江口海域鱼类群落结构组成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以期为渔业资源的科学管理和有效保护提供... 珠江口是中国重要的渔场和水产资源繁殖保护区。为掌握珠江口渔业资源现状及变化趋势,分别于2018—2023年春、秋季开展了6次底拖网调查,探究了珠江口海域鱼类群落结构组成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以期为渔业资源的科学管理和有效保护提供依据。结果显示,珠江口海域6个航次调查共鉴定鱼类168种,隶属于17目55科119属。优势种与重要种的组成以中小型底层鱼类为主,包括短吻鲾(Leiognathus brevirostris)、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前鳞骨鲻(Osteomugil ophuyseni)、鳓(Ilisha elongata)、七丝鲚(Coilia grayi)和红狼牙鰕虎鱼(Odontamblyopus rubicundus)。鱼类的平均质量资源密度和平均尾数资源密度均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和年际差异,最高值分别出现在2020年秋季和2020年春季。聚类分析表明,春季鱼类群落结构可分为4组,表现为年际差异和空间差异并存。秋季鱼类群落结构可分为3组,仅表现出年际差异。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CCA)进一步揭示了春季鱼类群落结构主要受盐度、水温和水深的影响,而秋季则主要受透明度、活性磷酸盐、水深和水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群落结构 年际变化 环境因子 珠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及海南岛东南海域海水中氨基酸的分布及其对有机物降解指示的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朱晓乐 陈岩 杨桂朋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1-82,共12页
于2021年8月对珠江口及海南岛东南海域海水中的总溶解态氨基酸(THAA)、溶解有机碳(DOC)、有机氮(TN)和叶绿素a(Chl a)的浓度及分布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调查站位海水中THAA的浓度范围为0.68~4.22μmol/L,平均浓度为(1.69... 于2021年8月对珠江口及海南岛东南海域海水中的总溶解态氨基酸(THAA)、溶解有机碳(DOC)、有机氮(TN)和叶绿素a(Chl a)的浓度及分布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调查站位海水中THAA的浓度范围为0.68~4.22μmol/L,平均浓度为(1.69±0.98)μmol/L,呈现近岸高、远岸低的分布趋势;垂直分布上,氨基酸浓度均呈现出随深度增加逐渐减小的特征。THAA浓度分布与天冬氨酸(Asp)/β-丙氨酸(β-Ala)和谷氨酸(Glu)/γ-氨基丁酸(γ-Aba)的比值具有显著正相关性,表明细菌活动对THAA的分布以及降解有重要影响。细菌源有机碳对DOC的贡献率约(13.04%±4.50%),呈现出近岸低于远岸、表层高于底层的特征。氨基酸中碳对有机碳的贡献率(THAA-C%)的分布趋势为近岸低于远海,说明近岸站位有机物降解程度更大。降解指数(DI)和活性指数(RI)也和THAA-C%呈现了相似的分布趋势,在调查海域的东部和珠江口近岸海域出现了高值区。垂直方向上,珠江口附近的S8-S14断面底层相对于表层降解因子的值更低,表明底层海水中的有机物降解程度更高,而海南岛东南海域表层降解因子低于底层,底层海水中有机物更新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基酸 溶解有机质 降解因子 珠江口 海南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