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沟覆盖材料对垄沟集雨种植土壤温度、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41
1
作者 胡广荣 王琦 +5 位作者 宋兴阳 李富春 张登奎 张恩和 刘青林 王鹤龄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90-599,共10页
为寻求半干旱地区垄沟集雨环保的沟覆盖材料,改善土壤水分和温度状况,提高降雨资源利用效率,采用完全随机设计大田试验,以玉米和高粱作为供试作物,以沟无覆盖作为对照,研究垄沟集雨不同沟覆盖方式(无覆盖、液体地膜覆盖、秸秆覆盖和生... 为寻求半干旱地区垄沟集雨环保的沟覆盖材料,改善土壤水分和温度状况,提高降雨资源利用效率,采用完全随机设计大田试验,以玉米和高粱作为供试作物,以沟无覆盖作为对照,研究垄沟集雨不同沟覆盖方式(无覆盖、液体地膜覆盖、秸秆覆盖和生物可降解地膜覆盖)对土壤温度、土壤水分、作物产量、水分利用效率等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沟无覆盖相比,液体地膜和生物可降解地膜覆盖种植玉米的沟中作物全生育期表层(0~25 cm)土壤温度分别提高0.2℃和1.0℃,种植高粱的沟中表层土壤温度分别提高0.2℃和1.1℃,秸秆覆盖种植玉米和高粱的沟中表层土壤温度分别降低1.1℃和1.3℃;液体地膜覆盖、秸秆覆盖和生物可降解地膜覆盖0~140 cm土壤贮水量种植玉米分别提高0.4 mm、21.5 mm和8.6 mm,种植高粱分别提高2.3 mm、21.0 mm和10.9 mm。液体地膜覆盖和生物可降解地膜覆盖玉米青贮产量分别提高增加0.4%和10.4%,玉米籽粒产量分别增加1.6%和11.3%,玉米地上生物量分别增加0.7%和7.3%;高粱青贮产量分别增加0.2%和10.9%,高粱籽粒产量分别增加1.1%和11.8%,高粱地上生物量分别增加1.6%和9.4%;秸秆覆盖的玉米青贮产量、玉米籽粒产量、玉米地上生物量、高粱青贮产量、高粱籽粒产量和高粱地上生物量分别减少2.9%、2.2%、1.9%、0.7%、1.4%和1.0%。液体地膜覆盖、秸秆覆盖和生物可降解地膜覆盖种植玉米的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0.9 kg·hm^(-2)·mm-1、0.5 kg·hm^(-2)·mm-1和4.9 kg·hm^(-2)·mm-1,种植高粱分别提高0.3 kg·hm^(-2)·mm-1、0.4 kg·hm^(-2)·mm-1和2.7 kg·hm^(-2)·mm-1。综合分析表明,生物可降解地膜适宜作为半干旱黄土高原区垄沟集雨沟覆盖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垄沟集雨 沟覆盖材料 土壤温度 土壤水分 可降解地膜 液体地膜 秸秆覆盖 玉米 高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覆盖处理对冬小麦气体交换参数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51
2
作者 侯连涛 江晓东 +3 位作者 韩宾 焦念元 赵春 李增嘉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58-63,共6页
为了探索半湿润灌区冬小麦在不同覆盖处理下水分利用的生理生态机制,该文采用秸秆覆盖和起垄覆膜沟内播种(膜垄)两种覆盖种植处理,研究了冬小麦叶片水平气体交换诸参数的日变化和生育期变化,分析了群体水平和产量水平的水分利用效... 为了探索半湿润灌区冬小麦在不同覆盖处理下水分利用的生理生态机制,该文采用秸秆覆盖和起垄覆膜沟内播种(膜垄)两种覆盖种植处理,研究了冬小麦叶片水平气体交换诸参数的日变化和生育期变化,分析了群体水平和产量水平的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与不覆盖处理相比,在灌浆期秸秆覆盖和膜垄处理能有效提高冬小麦14:00以后的光合速率,膜垄处理能极显著提高冬小麦12:00后叶片水平水分利用效率,秸秆覆盖处理降低了10:00~14:00的蒸腾速率,从而能提高中午的水分利用效率;两种覆盖处理均能提高冬小麦生育后期的叶片水平光合速率及其水分利用效率,但在产量及群体水平水分利用效率上并无优势;膜垄处理通过加大对土壤水分的利用而显著提高产量,秸秆覆盖处理由于群体减小而导致减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湿润灌区 秸秆覆盖 膜垄 气体交换参数 水分利用效率 冬小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旱地玉米垄膜沟种微集水种植技术研究 被引量:52
3
作者 段喜明 吴普特 +1 位作者 白秀梅 冯浩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43-146,共4页
为提高我国北方旱地玉米的水分利用效率和土壤温度,以达到进一步增产的目的。设计出一套旱地玉米的垄膜沟种微集水种植技术。通过对比试验发现:单向丁风垄(D2)种植沟间的含水量,较对照和平铺膜提高2.87%和1.82%;水分利用效率... 为提高我国北方旱地玉米的水分利用效率和土壤温度,以达到进一步增产的目的。设计出一套旱地玉米的垄膜沟种微集水种植技术。通过对比试验发现:单向丁风垄(D2)种植沟间的含水量,较对照和平铺膜提高2.87%和1.82%;水分利用效率也最高,达18.05kg/hm^2·mm,较对照和平铺膜提高48.70%和25.54%。整个生育期种植行间各层平均地温.垄膜沟种技术高出对照1.4℃.高出平铺膜0.1℃;总积温在2901.0~2984.7℃之间,平铺膜为2908.7℃,对照仅为2699.3℃。垄膜沟种平均产量为7237.26kg/hm^2,其中单向顺风垄(D1)的产量最高。达7569.62kg/hm^2.较对照和平铺膜提高47.72%和21.4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地玉米 垄膜沟种技术 单向垄 弧形垄 水分利用效率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土壤风蚀区玉米起垄覆盖集水效应 被引量:16
4
作者 李永平 杨改河 +2 位作者 冯永忠 康建宏 吴宏亮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9-65,共7页
为了选择黄土高原土壤风蚀区玉米种植最佳集水技术,采用5种不同处理方法(秸秆覆盖、起垄覆膜膜侧种植、起垄无膜、无垄覆膜和常规耕作)对土壤蓄水量和玉米的生理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处理间土壤蓄水量、叶片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 为了选择黄土高原土壤风蚀区玉米种植最佳集水技术,采用5种不同处理方法(秸秆覆盖、起垄覆膜膜侧种植、起垄无膜、无垄覆膜和常规耕作)对土壤蓄水量和玉米的生理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处理间土壤蓄水量、叶片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水分利用效率(WUE)以及产量性状等指标均存在差异,以起垄覆膜膜侧种植为最优种植模式,其耕作层土壤蓄水量在抽雄期(8月9日)比对照高72.3%;整个生育期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分别比对照平均高16.95%、9.77%和16.21%,籽粒产量比对照提高27.28%。表明各种起垄覆盖集水模式对黄土高原土壤风蚀区玉米种植均具有增产效果,其中起垄覆膜膜侧种植集水效应最好,增产效果最优,是该区大面积推广的最佳耕作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垄作 集水技术 覆膜 玉米 黄土风蚀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覆盖方式对玉米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7
5
作者 石达金 闫飞燕 +3 位作者 吕巨智 范继征 钟昌松 张玉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961-966,共6页
【目的】研究不同覆盖方式下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表现,为解决广西季节性抗旱、提高玉米增产潜力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裂区设计,以迪卡008、桂单0810为主处理,以6个不同覆盖物和覆盖方式及增施保水剂为副处理,探讨其对南宁地区春... 【目的】研究不同覆盖方式下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表现,为解决广西季节性抗旱、提高玉米增产潜力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裂区设计,以迪卡008、桂单0810为主处理,以6个不同覆盖物和覆盖方式及增施保水剂为副处理,探讨其对南宁地区春玉米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对于迪卡008,秸秆和地膜覆盖加保水剂均能显著提高春玉米茎叶干重,不同处理春玉米茎叶干重表现为秸秆垄背覆盖(459.13g)〉地膜垄背覆盖〉普通栽培加保水剂〉秸秆完全覆盖〉地膜完全覆盖〉对照(普通栽培,317.0g),秋玉米茎叶干重表现为地膜全覆盖(35t.29g)〉对照〉普通栽培加保水剂〉秸秆完全覆盖〉秸秆垄背覆盖〉地膜垄背覆盖(272.01g)。迪卡008不同处理春、秋季玉米产量的变化幅度为7.63~9.08和8.42~9.28t/ha,分别以对照和地膜完全覆盖处理最高(9.08和9.28t/ha),以秸秆完全覆盖和地膜垄背覆盖处理最低。不同处理中,以地膜和秸秆完全覆盖处理的迪卡008春玉米穗部性状综合表现相对优于对照,以地膜全覆盖处理的秋玉米穗部性状综合表现优于对照处理;地膜完全覆盖处理的春、秋季玉米穗部性状综合表现优于其垄背覆盖处理。对于桂单0810,地膜两种覆盖处理的春、秋玉米茎叶干重相对较高,分别为351.25、304.63和351.20、337.24g,普通栽培加保水剂和对照处理的春玉米茎叶干重高于秸秆覆盖处理但秋玉米表现相反。桂单0810春、秋玉米产量的变化幅度为8.39—9.26和8.91~9.43t/ha,不同处理分别表现为秸秆垄背覆盖(9.26t/ha)〉地膜完全覆盖〉秸秆完全覆盖〉地膜垄背覆盖〉对照〉普通栽培加保水剂与地膜完全覆盖(9.43t/ha)〉地膜垄背覆盖〉秸秆垄背覆盖〉普通栽培加保水剂〉秸秆完全覆盖〉对照;秸秆完全覆盖处理的大部分春玉米穗部性状综合表现不如对照,其他处理的大部分穗部性状指标与对照相差较小;普通栽培加保水剂处理的秋玉米穗部性状综合表现优于地膜、秸秆处理和对照。【结论】地膜和秸秆不同覆盖方式对春、秋季种植的不同玉米品种的生长发育、穗部性状和产量影响有所不同;与普通栽培相比,地膜或秸秆覆盖不利于春玉米后期的生长发育和产量的提高,但对干旱时期秋玉米的生长和产量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膜 秸秆 全垄覆盖 垄背覆盖 穗部性状 玉米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垄耕作施肥喷药覆膜机工作参数优化 被引量:41
6
作者 戴飞 赵武云 +3 位作者 马明义 王久鑫 石林榕 马军民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3-90,共8页
为进一步改进双垄耕作施肥喷药覆膜机工作性能,以作业机前进速度、土壤升运器速度、覆土侧流槽角和覆土直流槽角为自变量,采光面地膜机械破损率为响应值,依照Box-Behnken试验设计原理,采用四因素三水平响应面分析方法,建立了各因素与采... 为进一步改进双垄耕作施肥喷药覆膜机工作性能,以作业机前进速度、土壤升运器速度、覆土侧流槽角和覆土直流槽角为自变量,采光面地膜机械破损率为响应值,依照Box-Behnken试验设计原理,采用四因素三水平响应面分析方法,建立了各因素与采光面地膜机械破损率之间的数学模型,并对各因素及其交互作用进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4个因素对采光面地膜机械破损率影响的主次顺序为:土壤升运器速度、作业机前进速度、覆土侧流槽角和覆土直流槽角;作业机最佳工作参数为:土壤升运器速度0.67 m/s、作业机前进速度0.70 m/s、覆土侧流槽角75°和覆土直流槽角48°。验证试验表明,采光面地膜机械破损率均值为0.216%,较优化前有显著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膜双垄沟 联合作业机 参数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还田与全膜双垄集雨沟播耦合对半干旱黄土高原玉米产量和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 被引量:46
7
作者 吴荣美 王永鹏 +1 位作者 李凤民 李小刚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2855-2862,共8页
全膜双垄集雨沟播是我国旱作农业上的一项创新技术。该技术因集覆膜垄面集雨沟播、覆盖抑蒸和增加土壤温度为一体,在半干旱黄土高原地区玉米种植中增产效果突出而被大面积推广。但是目前该技术连续使用下土壤肥力的可持续性及其调控途... 全膜双垄集雨沟播是我国旱作农业上的一项创新技术。该技术因集覆膜垄面集雨沟播、覆盖抑蒸和增加土壤温度为一体,在半干旱黄土高原地区玉米种植中增产效果突出而被大面积推广。但是目前该技术连续使用下土壤肥力的可持续性及其调控途径不清楚。通过将田间实验与土壤有机碳的物理分组技术相结合,研究全膜双垄集雨沟播对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来评估将秸秆还田纳入全膜双垄集雨沟播玉米种植体系的可行性。实验地点位于甘肃省榆中县小康营乡(35°54'N,104°05'E;海拔2013 m;多年平均降雨量388 mm)。实验在垄沟种植方式的基础上设置秸秆不还田不覆膜(对照,CK)、秸秆还田(S)、地膜覆盖(M)和秸秆还田+地膜覆盖(S+M)4个处理,重复3次。实验于2009年3月开始2010年10月结束。除了对玉米籽粒产量进行测定之外,分别于每年的播种和收获时对表层15 cm土壤总有机碳、颗粒有机碳(粒径2—0.05 mm)和轻组有机碳(密度<1.8 g/cm3)含量进行了测定。同时在玉米不同生育时期对表层15 cm土壤微生物量碳、"-葡萄糖苷酶活性、碱性磷酸酶活性和脲酶活性动态进行了测定。研究结果表明,与CK处理相比M和S+M处理分别增加玉米产量89%-105%和93%-136%,但是S处理对玉米产量没有影响。综合2a的测定结果,与CK相比较S、M和S+M处理对土壤总有机碳含量没有影响,但是M处理具有降低土壤颗粒有机碳和轻组有机碳含量的趋势,而S或者S+M处理具有明显的增加土壤颗粒有机碳和轻组有机碳含量的趋势。与M处理相比较,S+M处理增加土壤颗粒有机碳和轻组有机碳含量的效果比与CK处理相比较的效果更明显。与CK相比较,S、M和S+M处理都能够不同程度地增加土壤微生物量碳和"-葡萄糖苷酶、碱性磷酸酶和脲酶的活性,尤其以S+M处理的增加效果更明显。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处理土壤中3种酶活性与微生物量碳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说明全膜双垄集雨沟播可以显著增加玉米产量,但是连续使用可能对土壤有机碳库有不利影响;而纳入秸秆还田对于全膜双垄集雨沟播技术引用下土壤有机碳库和微生物活性的维持或者提高具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全膜双垄集雨沟播 玉米产量 土壤颗粒有机碳 土壤轻组有机碳 土壤微生物量碳 土壤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旱地组合型微垄全膜不同覆盖时期对土壤水分及胡麻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8
8
作者 李小燕 张雷 +4 位作者 牛芬菊 张成荣 李胜克 李玉娥 莫非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6-21,共6页
春夏干旱是榆中县旱作区胡麻产量的主要限制因素。进一步减少旱地冬春季土壤水分的无效蒸发、提高土壤含水量,为胡麻前期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是实现该区胡麻高产稳产的必须步骤。2011—2012年连续两年在地处甘肃省中部半干旱雨养农... 春夏干旱是榆中县旱作区胡麻产量的主要限制因素。进一步减少旱地冬春季土壤水分的无效蒸发、提高土壤含水量,为胡麻前期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是实现该区胡麻高产稳产的必须步骤。2011—2012年连续两年在地处甘肃省中部半干旱雨养农业区的榆中县石头沟旱作农业示范点进行了组合型微垄全膜覆盖不同覆膜时期对旱地胡麻生长影响的试验。本试验设组合型微垄全膜秋覆盖垄侧栽培、组合型微垄全膜播种前覆盖垄侧栽培和露地穴播三个处理,分别对其土壤水分、经济性状、生育期、产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旱地胡麻组合型微垄全膜秋覆盖垄侧栽培可明显减少冬春季土壤水分的无效蒸发,增加土壤水分含量,0~60 cm 的土壤平均含水量,分别比旱地胡麻微垄全膜播种前覆盖垄侧栽培和旱地胡麻露地穴播栽培高31.9 g·kg -1和45.3 g·kg -1 ;胡麻的经济性状明显改善,株高分别比旱地胡麻微垄全膜播种前覆盖垄侧栽培和旱地胡麻露地穴播栽培高3 .8 cm 和14.7 cm 、单株蒴果数分别增加8.5个和11.5个 、蒴果粒数分别增加0.6个和1.65个 、千粒重分别提高0.05 g 和0.31 g 。旱地胡麻组合型微垄全膜秋季覆盖垄侧栽培比胡麻露地栽培增产1471.2 kg·hm -2,增幅129.54%,比旱地胡麻微垄全膜播种前覆盖垄侧栽培增产378.22 kg·hm -2,增幅17.41%,增产效果十分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合型微垄 全膜覆盖时期 土壤水分 旱地胡麻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垄膜沟秸秆种植方式对夏玉米水热效应的影响 被引量:5
9
作者 陈光杰 冯浩 +3 位作者 吴淑芳 郭慧莉 张彬彬 胡亚瑾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62-168,共7页
针对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降水短缺且时空分配不均,严重地制约了半干旱区农业发展的现状,通过研究垄膜沟秸秆种植方式下夏玉米水热效应,揭示其保水调温和作物增产的机理。试验于2014—2015年在陕西杨凌设置了露地处理(CK)与垄膜沟秸秆处理(R... 针对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降水短缺且时空分配不均,严重地制约了半干旱区农业发展的现状,通过研究垄膜沟秸秆种植方式下夏玉米水热效应,揭示其保水调温和作物增产的机理。试验于2014—2015年在陕西杨凌设置了露地处理(CK)与垄膜沟秸秆处理(RMFS)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垄膜沟覆秸秆种植方式可以提高表层土壤含水量;土壤温度主要表现出"高温低调,低温高调"的现象;缩短作物生育历时及调节作物耗水量以改善水分的供需平衡,显著地提高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和积温利用效率,2a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和积温利用效率分别提高了39.85%,43.34%。垄上覆膜沟内覆秸秆处理通过改善土壤水热交互状态,提升作物产量,是一种适宜有效的覆盖集雨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热效应 垄覆膜沟覆秸秆 夏玉米 水分利用效率 积温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秸秆纤维地膜垄上敷设装置设计与试验 被引量:3
10
作者 陈海涛 窦玉宽 +3 位作者 王宇 侯守印 冯斌杰 祝祎璠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17-126,共10页
针对利用现有塑料地膜垄上敷设装置铺设小麦秸秆纤维地膜时易出现地膜断裂和膜边破损等问题,设计了一种小麦秸秆纤维地膜垄上敷设装置。对小麦秸秆纤维地膜覆膜特性进行分析,建立了含有修正系数的垄上覆膜数学模型,探明了地膜产生断裂... 针对利用现有塑料地膜垄上敷设装置铺设小麦秸秆纤维地膜时易出现地膜断裂和膜边破损等问题,设计了一种小麦秸秆纤维地膜垄上敷设装置。对小麦秸秆纤维地膜覆膜特性进行分析,建立了含有修正系数的垄上覆膜数学模型,探明了地膜产生断裂的主要影响因素;对关键部件进行设计和分析,确定了侧导向辊、压边覆土镇压装置的关键结构及参数范围;采用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法,以展膜辊与压边轮的距离、侧导向辊倾角、工作速度为试验因素,以采光面展平度、采光面机械破损程度为试验指标,进行了参数优化试验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当展膜辊与压边轮距离120 cm、侧导向辊倾角30°、作业速度3.6 km/h时,采光面展平度97.4%、采光面机械破损程度12.6 mm/m^(2),设计的小麦秸秆纤维地膜敷设装置满足烟草栽培垄上覆膜机械化作业和农艺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纤维地膜 烟草 垄上覆膜 正交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膜下秸秆还田双垄种植对土壤养分平衡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6
11
作者 杨封科 何宝林 +1 位作者 张立功 高应平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892-1901,共10页
2011-2013年采用裂区试验设计,探讨膜下秸秆还田双覆盖与双垄种植对土壤养分平衡及玉米(Zea mays)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模式叠加放大了地膜覆盖增温增湿、秸秆覆盖调温保湿和双垄种植集保水效应,使0-25 cm土层温度和0-100 cm土层含... 2011-2013年采用裂区试验设计,探讨膜下秸秆还田双覆盖与双垄种植对土壤养分平衡及玉米(Zea mays)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模式叠加放大了地膜覆盖增温增湿、秸秆覆盖调温保湿和双垄种植集保水效应,使0-25 cm土层温度和0-100 cm土层含水量比露地平均提高3℃和3.71百分点,有效加速了还田秸秆的腐解与养分释放,第2年即明显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及速效养分含量。3年定位试验土壤有机质、土壤全N、P、K,以及土壤速效N、P、K平均含量,分别比露地增加了1.19%、3.08%、9.14%、6.78%、6.28%、1.85%和7.10%。水温环境与地力的改善优化了生境,促进了玉米生长发育,显著改善了株高、穗位、双穗率、百粒重等产量性状和用水效率,使全膜双垄膜下秸秆还田玉米较露地平均增产64.22%。因此,膜下秸秆还田双垄种植是550 mm降水量半干旱区培肥地力及玉米高效种植的有效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膜双垄 膜下秸秆还田 培肥地力 玉米 高效种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省旱地农业技术创新与实践 被引量:2
12
作者 郭贤仕 柳燕兰 +1 位作者 候慧芝 郭天文 《中国工程科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65-69,共5页
甘肃省地理跨度大,气候类型多种多样,旱地农业类型齐全,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科研活动中,把有效的传统抗旱办法与农田微集雨保墒工程、旱农耕作栽培技术、农业机械有机结合,创造了很多有区域特色的旱地农业技术。本文对甘肃省传统的砂田... 甘肃省地理跨度大,气候类型多种多样,旱地农业类型齐全,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科研活动中,把有效的传统抗旱办法与农田微集雨保墒工程、旱农耕作栽培技术、农业机械有机结合,创造了很多有区域特色的旱地农业技术。本文对甘肃省传统的砂田种植技术和旱地地膜小麦穴播技术、集雨农业技术体系进行简单回顾,对现阶段正在应用的主体创新旱农技术——全膜双垄沟播玉米、膜上覆土小麦种植技术体系的基本特点、抗旱增产机理及应用情况进行较详细的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省 旱农技术创新 全膜双垄沟播玉米 膜上覆土小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起垄种植与不同地膜覆盖对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树林 林永增 +2 位作者 王志忠 李智锋 祁虹 《河北农业科学》 2009年第6期1-3,共3页
以冀优01为试材,研究了起垄种植、起垄种植+喷液体地膜覆盖、塑料地膜覆盖以及塑料地膜+棉花秸秆覆盖(二元覆盖)4种种植方式对棉花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覆盖栽培方式均可提高土壤温度,增加土壤含水量,棉花出苗... 以冀优01为试材,研究了起垄种植、起垄种植+喷液体地膜覆盖、塑料地膜覆盖以及塑料地膜+棉花秸秆覆盖(二元覆盖)4种种植方式对棉花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覆盖栽培方式均可提高土壤温度,增加土壤含水量,棉花出苗期提前,产量也有大幅度提高;二元覆盖效果最明显,棉花生育期较其他处理提前4~5d,籽棉产量和皮棉产量分别比对照提高5.2%和6.2%;起垄种植对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影响效果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二元覆盖 棉花秸秆 起垄种植 液体地膜覆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覆盖栽培对渭北旱地冬小麦生产力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被引量:19
14
作者 刘高远 杨玥 +4 位作者 张齐 杨莉莉 梁连友 马强 同延安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857-868,共12页
【目的】覆盖栽培可以有效地改善土壤物理、化学及生物学特性,对土壤质量与作物生产力的持续提高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3年田间定位试验,比较了渭北旱地几种覆盖栽培方式下冬小麦生产力及土壤肥力状况,以最大化地发挥覆盖措施的作用... 【目的】覆盖栽培可以有效地改善土壤物理、化学及生物学特性,对土壤质量与作物生产力的持续提高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3年田间定位试验,比较了渭北旱地几种覆盖栽培方式下冬小麦生产力及土壤肥力状况,以最大化地发挥覆盖措施的作用和效益。【方法】本试验于2014年9月—2017年6月在陕西富平综合试验站进行,共设4个处理,包括传统栽培(CK)、秸秆覆盖(NPS)、地膜覆盖(NPP)和垄沟覆盖(RFPS),每个处理重复3次,完全随机排列设计。于冬小麦收获期采集植株样品及表层(0—20 cm)和亚表层(20—40 cm)土壤样品,分析冬小麦生产力、土壤养分、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及酶活性的变化。【结果】与CK相比,RFPS、NPP和NPS产量分别显著增加了51.8%、41.3%和13.7%,水分利用率分别提高了40.9%、34.0%和11.2%,处理之间差异显著(P<0.05);3种覆盖栽培方式均提高了冬小麦籽粒和秸秆氮磷钾吸收量,尤其是RFPS和NPP处理(P<0.05)。RFPS处理较CK显著(P<0.05)提高了表层土壤全量氮磷钾(6.5%、4.5%和8.0%)、速效氮磷钾(46.1%、37.8%和19.5%)、有机碳(5.1%)、活性有机碳(15.1%)含量及3种酶(蔗糖酶、脲酶和磷酸酶)活性(24.6%、34.6%和27.4%),增幅明显高于NPP与NPS处理,且明显改善了亚表层土壤质量;NPP处理表层土壤蔗糖酶活性较CK显著(P<0.05)提高了9.6%,0—40 cm土层氮磷钾、有机碳及其他酶活性差异较小;NPS处理表层土壤速效氮磷钾含量较CK显著(P<0.05)提高了22.7%、19.9%和15.0%,有机碳提高了4.1%,活性有机碳提高了12.5%,3种酶活性分别提高了12.0%、15.5%和12.0%,且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亚表层土壤质量,但对0—40 cm土层全量氮磷钾含量影响较小。【结论】垄沟覆盖栽培方式对提高渭北旱地冬小麦生产力及土壤肥力水平具有显著效果,可在当地农业生产中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渭北旱塬 覆盖方式 垄沟覆盖 秸秆覆盖 地膜覆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膜秸秆复合覆盖改善龟裂碱土水盐特性提高油葵产量 被引量:21
15
作者 吕雯 孙兆军 +3 位作者 陈小莉 赵西宁 高晓东 吴普特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3期125-133,共9页
为了提高盐碱地降水利用率,抑制化学(脱硫石膏)改良碱土过程中土壤盐分表聚及板结问题,该文以宁夏平罗县西大滩盐碱地试验站为例,设置了地膜秸秆复合覆盖(plastic and straw dual mulching,PSM)、地膜覆盖(plastic film mulching,PM)、... 为了提高盐碱地降水利用率,抑制化学(脱硫石膏)改良碱土过程中土壤盐分表聚及板结问题,该文以宁夏平罗县西大滩盐碱地试验站为例,设置了地膜秸秆复合覆盖(plastic and straw dual mulching,PSM)、地膜覆盖(plastic film mulching,PM)、秸秆覆盖(straw mulching,SM)和无覆盖常规种植(no mulching,CK)4个处理,探讨改良龟裂碱土过程中不同覆盖措施下旱地油葵的土壤水盐结构特征及其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PSM处理有效提高了30~100 cm土层土壤贮水、持水能力,推迟油葵消耗相对深层60~100 cm土壤水分的时间;在30~90 cm土层,其水分活跃性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比单一覆盖抑盐效果佳,土壤盐分缓冲性增强,盐分表聚程度显著降低;同时能显著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孔隙度。PSM处理提高了油葵苗期存活率和产量,其较PM、SM处理和CK分别增产35.45%,120.15%,87.80%(P<0.05);PSM处理较PM、SM处理和CK的降水利用效率分别提高了14.71%、86.45%和59.05%(P<0.05),其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比SM和CK提高了10.80%和32.71%。综上,地膜秸秆复合覆盖(PSM)可增强土壤保墒抑盐能力,改善作物根区土壤水盐环境,提高天然降水的生产潜力;促进碱土改良初期的保苗增产,提高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膜 秸秆 土壤 复合覆盖 土壤水盐 产量 降水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起垄覆膜垄沟覆草对山地果树氮肥吸收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0
16
作者 郭伟 王延平 +3 位作者 韩明玉 张林森 穆艳 李生光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9-25,共7页
为给起垄覆膜垄沟覆草集雨条件下氮肥的施用提供科学依据。以7年生红富士苹果树为试材,田间布设起垄覆膜垄沟覆草(FS)、常规管理(CK)两种田间管理措施,3个氮肥施用水平(N 201.53、403.05、604.58 kg/hm2,分别以N1、N2、N3表示),每株树施... 为给起垄覆膜垄沟覆草集雨条件下氮肥的施用提供科学依据。以7年生红富士苹果树为试材,田间布设起垄覆膜垄沟覆草(FS)、常规管理(CK)两种田间管理措施,3个氮肥施用水平(N 201.53、403.05、604.58 kg/hm2,分别以N1、N2、N3表示),每株树施15N-尿素5 g,利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不同处理对果树氮肥吸收、利用、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不同物候期FS的叶片氮含量高于CK,春梢旺长期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叶片氮含量随叶龄的增加而降低,N2水平叶片含氮量高于N1和N3;不同物候期FS的叶片Ndff值高于CK,生长季内叶片的Ndff值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但是N2水平的Ndff值始终高于N1和N3;在果实采收期,FS的叶片、新稍、多年生枝、主枝、主干和果实的Ndff值均明显高于CK,且各器官N2的Ndff值均高于N1和N3;FS的15N-尿素利用率较CK处理提高6.65%~13.41%,FS的N2水平的氮肥利用率显著高于N1、N3水平(P<0.05)。FS的单株产量、单果质量、优果率均高于CK,可溶性固形物、硬度、可滴定酸与CK接近,但不同施氮水平都表现为N2最大,N3次之,N1最小。在干旱贫瘠的山地苹果园,采用起垄覆膜垄沟覆草管理措施可以提高果树对氮肥的吸收、利用率,提高产量和改善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垄覆膜垄沟覆草 苹果 15N-尿素 吸收 利用 陕北黄土丘陵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膜下秸秆还田添加腐解剂对旱地土壤碳氮积累及土壤肥力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7
17
作者 杨封科 何宝林 +2 位作者 张国平 张立功 高应平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67-76,共10页
探索全膜双垄膜下秸秆还田添加腐解剂对旱地耕层土壤碳氮积累及土壤肥力性状的影响。2015-2017年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庄浪试验站,实施了以常规种植(CP)、常规种植+秸秆还田(CP S)、常规种植+秸秆还田+腐解剂(CP SD)、全膜双垄种植(FMRF)... 探索全膜双垄膜下秸秆还田添加腐解剂对旱地耕层土壤碳氮积累及土壤肥力性状的影响。2015-2017年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庄浪试验站,实施了以常规种植(CP)、常规种植+秸秆还田(CP S)、常规种植+秸秆还田+腐解剂(CP SD)、全膜双垄种植(FMRF)、全膜双垄种植+秸秆还田(FMRF S)和全膜双垄种植+秸秆还田+腐解剂(FMRF SD)为处理的田间定位试验。测定了耕层0~30 cm土壤有机质(SOM)、土壤全氮(TN)、全磷(TP)、全钾(TK)和速效氮(AN)、速效磷(AP)、速效钾(AK)、土壤容重(BD)和土壤pH,计算了耕层秸秆固存率(CSE)和碳氮积累量。结果表明,FMRF SD通过改善水热环境协同秸秆微生物腐解剂生产增效作用,加速了还田秸秆腐解与养分释放,产生的有机物抵消了土壤有机氮矿化损失,释放的养分补充了作物生长对土壤养分的消耗;改善后的水热肥条件又促进作物旺盛生长,使更多的有机物(落叶、根茬)回归土壤,从而显著促进了耕层SOC和TN的积累、提高了土壤TN、TP、TK和AN、AP、AK的含量,尤其是显著提高AP和AK的含量(P<0.05)。与CP比,FMRF SD 3年累计固存了41.17%的秸秆碳,耕层年均增加SOC和TN贮量0.79 mg C·hm^-2和0.04 mg N·hm^-2;使耕层TN、TP、TK和AN、AP、AK含量提高了0.05、0.03、3.05 g·kg^-1和10.80、8.90、101.50 mg·kg^-1,相应地增加了6.87%、6.94%、15.28%、10.24%、56.69%、55.34%。同时,FMRF SD使土壤BD和pH值分别降低了3.9%和0.2%。土壤碳氮贮量、氮磷钾养分含量的增加以及土壤BD和pH值的降低,增加了土壤供肥能力、改善了土壤结构和性状,从而显著提高了肥力。因此,FMRF SD是适合当地的最有效的农田碳氮库土壤肥力管理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全膜双垄耕作 腐解剂 碳氮积累 土壤肥力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玉米秸秆揉丝机的设计与试验 被引量:8
18
作者 马彩龙 王丽娟 +5 位作者 王保爱 张琴 辛尚龙 董海龙 张雪坤 张锋伟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16-222,共7页
【目的】在对传统小型玉米秸秆揉丝机进行研究和借鉴的基础上,设计了1种针对我国北方旱区玉米全膜双垄沟播种植模式下的新型玉米秸秆揉丝机,并独立设计了压扁机构、切割机构和揉搓机构,以期提高玉米秸秆的揉丝质量.【方法】运用Solidwo... 【目的】在对传统小型玉米秸秆揉丝机进行研究和借鉴的基础上,设计了1种针对我国北方旱区玉米全膜双垄沟播种植模式下的新型玉米秸秆揉丝机,并独立设计了压扁机构、切割机构和揉搓机构,以期提高玉米秸秆的揉丝质量.【方法】运用Solidworks软件对该机的零部件进行了三维建模与装配,并根据玉米秸秆饲料生产的农艺要求对主要部件的参数进行了计算.【结果】压扁机构中压扁辊和划丝辊的直径为160 mm,转速为450 r/min;切割机构中,动刀的圆周直径为500 mm,主轴转速为1 200 r/min;揉搓装置中,内圆台锥角为66°,转速为450 r/min.【结论】该机作业时,秸秆丝化率可达95%,秸秆丝切割长度为20~40 mm,吨料电耗为2.4 kW·(h/t),单位功率生产率为417 kg/(kW·h);室内试验表明,该机工作性能可靠,能够有效提高玉米秸秆的揉丝质量,其各项指标均符合玉米秸秆揉丝机的设计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秸秆 秸秆揉丝机 全膜双垄沟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带状沟覆垄播对旱地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32
19
作者 陈玉章 田慧慧 +5 位作者 李亚伟 柴雨葳 李瑞 程宏波 常磊 柴守玺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14-727,共14页
为探明西北半干旱雨养农业区马铃薯(SolanumtuberosumL.)生产中沟垄不同覆盖种植方式的增产效果和水分利用特点,在2016年和2017年设置了大田试验,包括秸秆带状沟覆宽垄种植、秸秆带状沟覆微垄种植、全覆膜沟垄种植和露地平作4个处理。... 为探明西北半干旱雨养农业区马铃薯(SolanumtuberosumL.)生产中沟垄不同覆盖种植方式的增产效果和水分利用特点,在2016年和2017年设置了大田试验,包括秸秆带状沟覆宽垄种植、秸秆带状沟覆微垄种植、全覆膜沟垄种植和露地平作4个处理。结果表明,在干旱年份(2016年),沟垄覆盖种植可显著降低马铃薯全生育期耗水量6.1%~13.2%,平均提高块茎形成期1.2~1.8 m土层含水量7.6%,全覆膜沟垄作可显著提高淀粉积累期0~0.2 m土壤含水量30.3%。在平水年份(2017年),除全覆膜沟垄种植显著降低马铃薯全生育期耗水量22.2%外,其余处理与露地平作无显著差异;沟垄覆盖种植0~2m土壤含水量在马铃薯块茎形成期、块茎膨大期和淀粉积累期分别平均比露地平作高8.7%、13.0%和13.1%。与露地平作相比, 2个生长季沟垄覆盖种植可使马铃薯全生育期0~2 m土壤平均贮水量提高5.4%~15.5%,单株生物量增加12.8%~147.4%,成熟期株高增加21.1~39.7cm,进而马铃薯增产51.6%~88.2%,水分利用效率提高68.2%~111.7%。以玉米秸秆带状沟覆微垄种植增产增效最显著,2年平均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纯经济收益分别较露地平作提高87.8%、97.5%和254.2%。因此,玉米秸秆带状沟覆微垄种植能显著提高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此外,与全覆膜沟垄种植相比,秸秆带状沟覆微垄种植具有操作简单、无污染、投入产出比高等优点,适宜在西北半干旱区马铃薯生产中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沟垄作 覆膜 秸秆带状沟覆 旱作马铃薯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旱区全膜双垄沟播履带式玉米联合收获机的设计 被引量:18
20
作者 辛尚龙 赵武云 +4 位作者 戴飞 石林榕 李东 吕德玉 马海军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4期1-11,共11页
针对中国北方旱地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种植方式,解决玉米收获过程中的摘穗啃伤、田间作业垄上行走稳定性差及玉米茎秆回收再利用问题,设计了一种履带式玉米穗茎兼收型联合收获机,以及配套的立辊式摘穗割台和茎秆切碎抛送装置。设计的非对... 针对中国北方旱地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种植方式,解决玉米收获过程中的摘穗啃伤、田间作业垄上行走稳定性差及玉米茎秆回收再利用问题,设计了一种履带式玉米穗茎兼收型联合收获机,以及配套的立辊式摘穗割台和茎秆切碎抛送装置。设计的非对称立辊式对行收割结构,可适应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收获作业要求,实现了穗茎兼收,提高了秸秆利用率,并总结了立式割台“间隙夹持-倾斜喂入-滑动摘穗”的立式摘穗收获机理。利用立式摘穗试验样机,以机具前进速度、主动链轮转速、摘穗辊直径、切碎刀轴转速为影响因素,果穗损失率、茎秆切碎合格率为评价指标,进行了二次旋转正交组合试验。通过Design-expert 8.0.6数据分析软件,建立各影响因素与指标的数学回归模型,分析了显著因素与评价指标之间的关系,优化试验参数,确定最优参数组合:在机具前进速度3.8m/s、主动链轮转速1150r/min、摘穗辊直径82mm、切碎刀轴转速1650r/min时,果穗损失率为2.61%、茎秆切碎合格率为92.81%。优化模型与田间验证性试验得到的果穗损失率均值2.8%、茎秆切碎合格率均值93.1%相接近,满足旱区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收获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机械 设计 优化 旱区 玉米 全膜双垄沟播 收获割台 立式摘穗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