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稻—虾—鹅生态高效综合种养模式及效益分析
1
作者 王伟伟 卜红生 +1 位作者 卢武 蔺玉珍 《黑龙江水产》 2025年第1期57-59,共3页
稻—虾—鹅生态高效综合种养是一种生态农业模式。文章介绍了稻—虾—鹅生态高效综合种养技术模式的稻田条件与准备、苗种放养、水稻种植、饲料投喂、水质管理、病虫害防治、日常管理、收获等关键技术环节,并从经济、社会和生态方面进... 稻—虾—鹅生态高效综合种养是一种生态农业模式。文章介绍了稻—虾—鹅生态高效综合种养技术模式的稻田条件与准备、苗种放养、水稻种植、饲料投喂、水质管理、病虫害防治、日常管理、收获等关键技术环节,并从经济、社会和生态方面进行了效益分析,可供广大稻区种养户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小龙虾 综合种养 效益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技成果转化农学创新综合实验的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3
2
作者 莫钊文 潘圣刚 +2 位作者 王在满 段美洋 唐湘如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20-224,共5页
探索将科技成果“香稻增香增产栽培技术”转化为农学专业的综合实验,形成“香稻增香增产栽培技术应用与香气测定分析”创新综合实验,包括了田间实验设计、田间调查与取样、室内测定与分析、实验报告撰写等环节的实验教学体系。通过多途... 探索将科技成果“香稻增香增产栽培技术”转化为农学专业的综合实验,形成“香稻增香增产栽培技术应用与香气测定分析”创新综合实验,包括了田间实验设计、田间调查与取样、室内测定与分析、实验报告撰写等环节的实验教学体系。通过多途径强化创新能力。综合实验的实施有利于调动新农科学生的科研热情,增强科研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实现推动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成果 农学创新综合实验 增香增产栽培 香稻香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方稻渔综合种养新模式效益分析初报 被引量:1
3
作者 马亮 李志强 +6 位作者 韩雷 董立强 杨铁鑫 赵旭 吴朝晖 马晓慧 孙富余 《北方水稻》 CAS 2024年第4期26-29,共4页
构建一种北方稻渔综合种养新模式并进行经济效益分析,该模式在稻蟹生态种养的基础上,添加了南美白对虾、中华长臂虾和鲢鳙鱼。结果表明,此模式2022年和2023年水产生物中产值最多是河蟹,达到31212元/hm2和32965元/hm2,产投比最大的为南... 构建一种北方稻渔综合种养新模式并进行经济效益分析,该模式在稻蟹生态种养的基础上,添加了南美白对虾、中华长臂虾和鲢鳙鱼。结果表明,此模式2022年和2023年水产生物中产值最多是河蟹,达到31212元/hm2和32965元/hm2,产投比最大的为南美白对虾,两年分别为17.74和21.32。此模式比水稻单一种植模式增收27809元/hm2和29329元/hm2,对综合效益有正面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渔综合种养 产投比 综合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龟-鳖-鱼综合种养模式对稻田病虫草害和水稻产量、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张琴 陈灿 +3 位作者 黄璜 徐萌 沈乐 张印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7-47,共11页
设置稻-龟-鳖-鱼综合种养(DGBY)、稻-龟-鱼综合种养(DGY)、水稻单作(DCK)及水稻生态空白种植(DCK0)4个处理,研究不同综合种养模式对稻田病虫草害的防治效果及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期促进稻渔综合种养生产力的提质增效。结果表明,与... 设置稻-龟-鳖-鱼综合种养(DGBY)、稻-龟-鱼综合种养(DGY)、水稻单作(DCK)及水稻生态空白种植(DCK0)4个处理,研究不同综合种养模式对稻田病虫草害的防治效果及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期促进稻渔综合种养生产力的提质增效。结果表明,与DCK0处理相比,DGBY和DGY处理对水稻纹枯病、稻瘟病和稻曲病均有防治效果,其中对纹枯病的防效最好,但防效较DCK处理极显著降低,分别为15.36%和13.19%;DGBY和DGY处理对第5代稻飞虱的防治效果较好,虫量较DCK0处理分别降低56.79%和48.85%,较DCK处理分别降低32.29%和16.95%,对第3代二化螟幼虫的防效次之,虫量较DCK0处理降低39.29%和33.93%,比DCK处理降低15.00%和7.50%。动物放养后50 d,DGBY处理对杂草密度、干质量的防效分别为38.38%、40.15%,DGY处理分别为32.99、35.39%,均与DCK处理无显著差异。除了DCK处理水稻实际产量显著高于DCK0处理外,其他处理间无显著差异。DGBY和DGY处理精米率均较DCK0处理极显著提高,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均较DCK处理降低,具有改善稻米品质的作用。综上,稻-龟-鳖-鱼、稻-龟-鱼综合种养模式均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病虫草的危害,达到稳产增质,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综合种养 病虫草害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思政”视域下水产养殖核心课程鱼类育种学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创新实践 被引量:1
5
作者 于光晴 刘变枝 +4 位作者 董鹏生 李国喜 张彦华 金三俊 杨振江 《黑龙江动物繁殖》 2024年第1期56-59,共4页
“大思政”是新时代高等教育院校实现立德树人、全面育人、推动课程思政高质量发展的一种全新教育典范。鱼类育种学是水产养殖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内容涵盖了水产养殖行业的技术创新与产业提升,在培养新时代的水产科技创新实践者方面扮... “大思政”是新时代高等教育院校实现立德树人、全面育人、推动课程思政高质量发展的一种全新教育典范。鱼类育种学是水产养殖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内容涵盖了水产养殖行业的技术创新与产业提升,在培养新时代的水产科技创新实践者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充分挖掘鱼类育种学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将价值观教育与专业知识传授融合于教学过程,有助于实现专业教育与价值引领的无缝对接。文章系统介绍并剖析了河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在鱼类育种学课程思政方面的探索与实践,旨在培育学生知行合一的观念,同时也秉持“三农”耕作精神,不断提升鱼类育种学课程的教学质量,为推进课程思政教育的改革与实际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育种学 水产养殖 课程思政 立德树人 全面育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盘锦市稻蟹共作模式综合效益评价研究
6
作者 李丽丽 李莉 《北方水稻》 CAS 2024年第6期22-25,42,共5页
以盘锦市作为研究区域,构建了包含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3个一级指标和14个二级指标的稻蟹共作模式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和线性加权模型对该区域稻蟹共作模式综合效益进行评价,并对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各维... 以盘锦市作为研究区域,构建了包含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3个一级指标和14个二级指标的稻蟹共作模式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和线性加权模型对该区域稻蟹共作模式综合效益进行评价,并对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各维度进行深入探究。结果表明:(1)盘锦市稻蟹共作模式综合效益显著优于水稻单作模式,综合效益值为46.50;(2)稻蟹共作模式经济效益是水稻单作模式的1.2倍。除单位面积产量外,其他指标效益值均大于水稻单作模式;(3)稻蟹共作模式生态效益是水稻单作模式的1.12倍,除单位面积用水量外,其他指标效益值均小于水稻单作模式;(4)稻蟹共作模式社会效益是水稻单作模式的1.63倍,除人均粮食产量、农产品商品化率外,其他指标效益值均大于水稻单作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蟹共作模式 综合效益 指标体系 盘锦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兰县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模式推广应用分析
7
作者 田佳鑫 《黑龙江水产》 2024年第5期625-627,共3页
2023年,黑龙江省木兰县水稻种植面积80.93万亩,发展稻渔综合种养的资源潜力巨大。文章介绍了木兰县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模式推广应用现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推广应用对策,供各地参考。
关键词 木兰县 稻渔综合种养 稻鱼共作 稻蟹共作 稻鳅共作 稻虾共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原山区稻鱼综合种养技术推广运用及效益分析
8
作者 梁顺华 《安徽农学通报》 2024年第17期59-62,共4页
为发挥稻田的多功能性,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推动高原山区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以稻鱼综合种养技术推广运用为例,详细阐述了稻鱼综合种养技术在高原山区应用的关键要点,涵盖了选址要求、田埂建设、进排水口设计、沟溜开挖、鱼... 为发挥稻田的多功能性,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推动高原山区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以稻鱼综合种养技术推广运用为例,详细阐述了稻鱼综合种养技术在高原山区应用的关键要点,涵盖了选址要求、田埂建设、进排水口设计、沟溜开挖、鱼种投放与管理等多个方面。针对鱼病防治、水位控制、施药准备和科学用药等关键环节,提出了具体的技术指导。深入分析了稻鱼综合种养技术产生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包括减少成本、增加收入、促进就业和生态保护等方面的积极影响。该技术通过推广应用,实现了降本增效,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和农产品品质,促进了农业绿色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山区 稻鱼综合种养 种养技术 绿色农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田养鱼与常规稻田耕作模式的综合效益比较研究——以浙江省青田县为例 被引量:84
9
作者 刘某承 张丹 李文华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64-169,共6页
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不可否认现代化大规模农业生产在保障粮食数量安全方面贡献巨大,但在一些适合小规模耕作的山区,经典的传统农业模式比常规农业耕作方式更具优势。本文基于生态价值观,以浙江省青田县稻鱼共生系统和常规稻... 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不可否认现代化大规模农业生产在保障粮食数量安全方面贡献巨大,但在一些适合小规模耕作的山区,经典的传统农业模式比常规农业耕作方式更具优势。本文基于生态价值观,以浙江省青田县稻鱼共生系统和常规稻作系统为例,针对农户和国家两个不同层次主体,综合计算了上述两种农业生产模式的效益。结果表明,就直接经济收入而言,稻鱼共生系统的净收入比常规稻作系统高2184元·hm-2,投入多1453元·hm-2,其投入产出比和投资利润率较低;但若考虑社会-经济-生态综合效益,稻鱼共生系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比常规稻作系统高7447元·hm-2,平均每公顷的综合价值高9631元,同时其投入产出比和投资利润率优于常规稻作系统。基于效益分析,稻鱼共生系统的补偿标准下限为6532元·hm-2,上限为16045元·hm-2,政府可以通过对农户的补贴实现直接经济价值和社会综合效益的双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鱼共生系统 常规稻作系统 综合效益 补偿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作模式对冷浸田水稻产量和土壤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2
10
作者 王思潮 曹凑贵 +2 位作者 李成芳 熊又升 汪金平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165-1173,共9页
为探明不同耕作模式对冷浸田的影响机制,挖掘冷浸田的生产潜力,以冷浸田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间试验,以常规平作模式为对照,研究了垄作和稻鱼共作模式对冷浸田水稻产量以及土壤团聚体、温度、pH及有机质和还原性物质含量以及酶活性的影响... 为探明不同耕作模式对冷浸田的影响机制,挖掘冷浸田的生产潜力,以冷浸田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间试验,以常规平作模式为对照,研究了垄作和稻鱼共作模式对冷浸田水稻产量以及土壤团聚体、温度、pH及有机质和还原性物质含量以及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对照(CK),垄作模式(T1)能显著降低土壤微团聚体(〈0.25 mm)含量,促进大团聚体的形成,提高土壤温度,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pH,抑制水稻分蘖期后土壤亚铁含量的上升,降低土壤亚锰含量,减轻其对水稻根系的毒害作用,提高土壤酶活性,增加土壤速效养分含量。稻鱼共作模式(T2)对冷浸田土壤理化性状影响不显著,但能显著增加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土壤速效钾含量在水稻孕穗期和成熟期分别较对照(CK)增加18.2%和69.2%,从而为水稻生长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和营养,促进水稻生长发育,提高水稻产量。研究表明T1和T2模式能显著提高冷浸田水稻产量,增产范围为8.8%~25.8%,T1模式增产效果最显著,实际产量达到7 623 kg·hm-2。综上所述,垄作模式可以有效地改善冷浸田土壤特性,提高水稻产量,而稻鱼共作模式增产效果主要体现在增加冷浸田水体和土壤的速效养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浸田 耕作模式 垄作 稻鱼共作 水稻产量 土壤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厢作免耕下生态种养对稻田CH_(4)和N_(2)O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10
11
作者 陈璐 陈灿 +4 位作者 黄璜 任勃 王忍 梁玉刚 周晶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354-1365,共12页
为明确厢作免耕养鸭、养鱼模式对双季稻田CH_(4)、N_(2)O排放量及其增温潜势(GWP)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GHGI)的影响,了解稻田厢作免耕养殖的温室气体排放情况,本研究设置厢作免耕养鸭(W-RD)、厢作免耕养鱼(W-RF)、厢作免耕(W-CK)、平作... 为明确厢作免耕养鸭、养鱼模式对双季稻田CH_(4)、N_(2)O排放量及其增温潜势(GWP)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GHGI)的影响,了解稻田厢作免耕养殖的温室气体排放情况,本研究设置厢作免耕养鸭(W-RD)、厢作免耕养鱼(W-RF)、厢作免耕(W-CK)、平作翻耕养鸭(F-RD)、平作翻耕养鱼(F-RF)和平作翻耕(F-CK)6个处理进行大田对比试验,采用密闭静态箱法收集CH_(4)和N_(2)O的排放量,探究双季早晚稻田CH_(4)和N_(2)O的累积排放量、GWP和GHGI。结果表明:早稻CH_(4)累积排放量在分蘖末期-孕穗期阶段排放最多,晚稻CH_(4)累积排放量主要集中在返青-分蘖末期阶段,相对于晚稻,早稻CH_(4)排放量占双季稻总排放量的61.60%~77.00%。早稻和晚稻的N_(2)O累积排放量均在分蘖末期-孕穗期阶段排放最多,W-CK处理N_(2)O累积排放量最高为7.85 kg·hm^(-2),F-RF处理最低为2.64 kg·hm^(-2),且W-CK与F-RF处理达到显著差异;厢作免耕各处理早晚稻累积N_(2)O排放的CO_(2)当量均显著高于平作翻耕各处理,且厢作免耕与平作翻耕各处理均显著低于CK处理。双季稻全球增温潜势(总GWP)和双季稻温室气体排放强度(总GHGI)均以F-CK处理最高(总GWP为25258.08 kg·hm^(-2),总GHGI为4501.41 kgCO_(2)-eq·kg^(-1)),以W-RF处理最低(总GWP为14819.94 kg·hm^(-2),总GHGI为2322.83 kgCO_(2)-eq·kg^(-1)),W-RF处理总GWP和总GHGI分别低于F-CK处理41.33%、48.40%,均达到显著差异。双季水稻总产量中W-RF和F-RF处理显著高于其他处理,W-RF和F-RF处理周年水稻总产量分别为13.36、13.20 t·hm^(-2)。综上所述,厢作免耕养鱼模式(W-RF)与其他处理相比既可保证水稻高产又可降低GWP和GHGI,而厢作免耕养鸭模式(W-RD)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鸭共生 稻鱼共生 厢作免耕 甲烷 氧化亚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垄作稻鱼鸡共生对水稻根系生长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6
12
作者 梁玉刚 陈奕沙 +4 位作者 陈璐 孟祥杰 陈灿 黄璜 余政军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9-97,共9页
为了探究水稻垄作栽培和稻鱼鸡共生模式的结合对水稻根系生长性状的影响,在总结前人垄作栽培、稻鱼和稻鸡共生技术的研究基础上,创新提出了水稻垄作栽培养鸡、养鱼的种养结合技术,通过设计常规水稻垄作栽培(CK)、水稻垄作养鱼(RF)、水... 为了探究水稻垄作栽培和稻鱼鸡共生模式的结合对水稻根系生长性状的影响,在总结前人垄作栽培、稻鱼和稻鸡共生技术的研究基础上,创新提出了水稻垄作栽培养鸡、养鱼的种养结合技术,通过设计常规水稻垄作栽培(CK)、水稻垄作养鱼(RF)、水稻垄作养鸡(RC)和水稻垄作养鸡养鱼(RFC)的田间对比试验,研究了垄作稻鱼鸡共生模式下水稻根系生长性状和生理活性的特征。结果表明:2 a中垄作稻鱼鸡共生不同处理间水稻根系形状结构和生理活性存在一定差异。RFC和RC处理间的水稻根干物质、根冠比、根体积、根数、最长根长及齐穗后的根系氧化活力和伤流液等指标差异不显著,二者略优于CK(部分指标差异显著),其中根系体积较CK分别增加0.77%~14.05%和0.10%~13.88%,根系氧化活力较CK分别增加2.15%~13.48%和0.64%~10.05%;RF处理下水稻根系形态各构成指标、根系氧化活力和根伤流液均较CK显著降低,其中根系干物质、根系体积、根系氧化活力和根系伤流液减幅分别为24.62%~50.70%,7.80%~47.45%,10.49%~21.68%,24.39%~39.25%。综上所述,垄作稻鱼鸡和垄作稻鸡共生模式下,水稻根系体积、根冠比、根数和最长根长等形态指标整体高于水稻常规垄作栽培,并且齐穗后的根系生理活性得到提高,利于减缓水稻后期根系的衰老,从而为水稻地上部生长和产量的形成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垄作 稻鱼鸡共生 根系干物质 根数 根系氧化活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质稻+优质鱼综合种养模式的优质稻品种筛选与效益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李经成 戴高兴 +7 位作者 曾华忠 覃钦博 肖俊 王剑 陈韦韦 罗永巨 邓国富 刘少军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94-901,共8页
【目的】探索稻鱼综合种养新模式,为稳定粮食生产、提高稻田效益及加快稻鱼综合种养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方法】选择优质杂交稻万太优美占、万太优3158、香118优516、香118优263及优质常规稻桂育9号和桂野丰为稻渔综合种养的水稻品... 【目的】探索稻鱼综合种养新模式,为稳定粮食生产、提高稻田效益及加快稻鱼综合种养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方法】选择优质杂交稻万太优美占、万太优3158、香118优516、香118优263及优质常规稻桂育9号和桂野丰为稻渔综合种养的水稻品种,合方鲫为稻鱼综合种养的优质鱼类,在桂南(合浦)、桂中(象州)和桂北(桂林)稻作区开展适宜稻鱼综合种养的水稻品种筛选试验,并以筛选出的优质高产水稻品种在广西桂平、灵川和合浦开展优质稻+优质鱼综合种养试验与示范,分析优质稻+优质鱼种养技术体系的经济效益。【结果】3个稻作区水稻品种筛选试验点水稻平均产量表现为万太优美占(8444.1 kg/ha)>香118优263(8414.0 kg/ha)>香118优516(8304.3 kg/ha)>万太优3158(8134.5 kg/ha)>桂育9号(7105.3 kg/ha)>桂野丰(6936.0 kg/ha)。3个优质稻+优质鱼综合种养模式示范点示范区内的水稻平均产量为8045.6 kg/ha,合方鲫平均产量为1493.1 kg/ha,综合产值91904.5元/ha,扣除生产成本投入35625.0元/ha,纯收入达56279.5元/ha,比单一水稻种植模式增收48276.8元/ha。【结论】杂交稻万太优美占是适合稻渔综合种养的优质水稻品种,合方鲫为适合稻渔综合种养的优质鱼类。优质稻+优质鱼综合种养模式可实现一田两用、粮鱼双收、钱粮双增,稳粮增收效果明显,值得扩大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质杂交稻 优质鱼 稻鱼综合种养 综合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市郊区水稻不同栽培方式的综合评价分析 被引量:6
14
作者 王新其 蒋其根 +4 位作者 钱益芳 吴雄兴 徐锦瑾 王玲燕 曹黎明 《上海农业学报》 CSCD 2008年第4期9-13,共5页
采用灰色关联统计方法,综合评价了上海市郊区水稻主要栽培方式,分析了水稻不同栽培方式的生产适应性,并提出了水稻主要栽培方式的选择建议。
关键词 栽培方式 综合评价 水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年限有机种植与常规种植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对比——以湖北省水稻种植为例 被引量:8
15
作者 伍玉鹏 陈远新 +1 位作者 吴中波 胡荣桂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01-209,共9页
为了深入分析有机农业在资源利用方面相比于常规农业的优势及特点,本研究在综合分析已有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水稻种植的农业生产过程分析和有机农业特点,建立了适用于有机、常规水稻种植的农业资源利用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湖北... 为了深入分析有机农业在资源利用方面相比于常规农业的优势及特点,本研究在综合分析已有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水稻种植的农业生产过程分析和有机农业特点,建立了适用于有机、常规水稻种植的农业资源利用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湖北省水稻种植为例,开展了不同年限有机种植与常规种植农业资源利用的评价调查。指标体系以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人工投入和资源可持续性作为评价要素,共包含18个评价指标。评价结果显示,有机种植由于较低的生物产量导致其在气候资源和土地资源上的得分普遍低于常规种植。但在水资源、生物资源、人工投入和资源可持续性评价要素上,有机种植得分明显高于常规种植。总体来看,小于3 a的有机水稻种植样本资源利用评价得分为0.867,与常规种植得分相当(0.857);但随着有机种植年限的增加,其评价得分逐渐提高(3~6 a有机种植样本评价得分为0.927),当有机种植〉6 a时评价得分为0.976,比常规种植得分提高14%。研究表明,有机农业在资源利用效率方面优于常规农业,但这种差异在有机种植前期并不明显,随着种植年限的不断延长有机模式在资源利用方面的优势逐步显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种植 常规种植 水稻栽培 农业资源 综合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稻渔综合种养的发展过程及技术趋势 被引量:17
16
作者 王强盛 余坤龙 +1 位作者 倪雪颖 张慧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8-91,共4页
稻渔综合种养(稻田养鱼)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2012年以来发展极为迅速,为现代农业的绿色高效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本文概述了稻渔综合种养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过程及其主要成效,分析了当前稻渔综合种养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 稻渔综合种养(稻田养鱼)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2012年以来发展极为迅速,为现代农业的绿色高效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本文概述了稻渔综合种养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过程及其主要成效,分析了当前稻渔综合种养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稻渔综合种养需要深入研究的技术趋势,为稻渔综合种养的绿色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稻渔综合种养 绿色高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覆膜旱作栽培效应初步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熊双莲 赵竹青 +4 位作者 曾碧舫 张胜昔 吴国荣 吴礼树 王运华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9-12,共4页
对水稻覆膜旱作栽培效应的研究表明,水稻覆膜栽培具有良好的节水效应,较常规栽培每公顷至少节水1500t;产量以覆膜每公顷施N187 5kg的最高,比常规栽培增产6 8%,比无膜每公顷施N187 5kg增产8 1%;覆膜每公顷施N150kg较常规栽培增产5 5%,较... 对水稻覆膜旱作栽培效应的研究表明,水稻覆膜栽培具有良好的节水效应,较常规栽培每公顷至少节水1500t;产量以覆膜每公顷施N187 5kg的最高,比常规栽培增产6 8%,比无膜每公顷施N187 5kg增产8 1%;覆膜每公顷施N150kg较常规栽培增产5 5%,较无膜每公顷施N150kg增产14 7%。覆膜栽培能减少杂草和病虫害的发生,提高肥料利用率,具有良好的综合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覆膜栽培 旱作栽培 栽培效应 节水效应 产量 肥料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垄作稻-鱼-鸡共生对水稻茎秆倒伏、穗部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4
18
作者 梁玉刚 陈奕沙 +4 位作者 陈璐 马微微 孟祥杰 黄璜 余政军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79-388,共10页
为了探究水稻垄作栽培和稻-鱼-鸡共生模式的结合对水稻茎秆倒伏、穗部性状及产量的影响,本文通过设计常规水稻垄作栽培(CK)、水稻垄作养鱼(RF)、水稻垄作养鸡(RC)和水稻垄作养鸡养鱼(RFC)的田间对比试验,研究垄作稻-鱼-鸡共生模式下水... 为了探究水稻垄作栽培和稻-鱼-鸡共生模式的结合对水稻茎秆倒伏、穗部性状及产量的影响,本文通过设计常规水稻垄作栽培(CK)、水稻垄作养鱼(RF)、水稻垄作养鸡(RC)和水稻垄作养鸡养鱼(RFC)的田间对比试验,研究垄作稻-鱼-鸡共生模式下水稻茎秆倒伏、穗部性状和实际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2年中4个处理的水稻株高、株鲜重、重心高度和节间长的均值整体无显著性差异。与CK处理相比,RFC和RC处理水稻茎秆节间外径、节间壁厚、穗长和穗鲜重虽呈增加趋势,但均值整体也无显著性差异;水稻产量也保持稳定。RF处理水稻茎秆节间外径、壁厚、穗长和穗鲜重均呈降低趋势,且2019年穗鲜重达显著降低(P<0.05);水稻产量2年平均降低为29.98%(P<0.05),其余均值整体无显著性差异。2年中RFC和RC较CK处理水稻节间茎秆抗折力平均增加19.69%和8.10%,且2年中RFC的第4和第5节间茎秆抗折力显著增加(P<0.05);而RF处理茎秆抗弯截面模量和抗折力整体均呈降低趋势,但均值整体变化不显著。RFC和RC较CK处理水稻茎秆节间最大应力均值降低为17.85%和15.08%,倒伏指数均值降低为4.35%和4.26%,但未达显著水平;RF处理茎秆节间倒伏指数平均增加11.47%,且2018年第3和2019年第2~5节间均达显著性差异(P<0.05)。综上所述,垄作稻-鱼-鸡共生和垄作稻-鸡共生模式能够提高水稻穗长和穗鲜重,稳定水稻产量,增加水稻茎秆节间外径和壁厚,提高茎秆抗折力和抗弯截面模量,降低茎秆最大应力和倒伏指数,从而具有一定的壮秆效应和抗倒伏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垄作栽培 稻-鱼-鸡共生 茎秆外径 茎秆抗折力 倒伏指数 穗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梯式栽培垄上养鸡垄沟养鱼的技术设计与思考 被引量:4
19
作者 梁玉刚 陈奕沙 +4 位作者 余政军 胡雅林 陈灿 王华 黄璜 《中国稻米》 2019年第6期6-9,共4页
为协调水稻高产与经济收入、品质、水分利用率之间的矛盾,提出了一种水稻梯式栽培垄上养鸡垄沟养鱼的生态种养技术。通过稻田起垄改变常规水稻栽培模式,保持垄上湿润无水状态,垄沟蓄水且保持一定水位,从而为鸡和鱼的生长开辟空间,鸡和... 为协调水稻高产与经济收入、品质、水分利用率之间的矛盾,提出了一种水稻梯式栽培垄上养鸡垄沟养鱼的生态种养技术。通过稻田起垄改变常规水稻栽培模式,保持垄上湿润无水状态,垄沟蓄水且保持一定水位,从而为鸡和鱼的生长开辟空间,鸡和鱼分别在垄上和垄沟捕食与活动,能够防控田间病虫草害的发生,可不施或少施农药,同时鸡和鱼排泄的粪便能够直接还田进而减少肥料的施用量,对培肥土壤、减轻农业面源污染等具有重要作用。稻田起垄完成后,每年在水稻栽培前清理沟中淤泥即可,实现了稻田免耕。垄沟能够蓄积自然降水,有利于减少水稻生产中的灌溉用水。水稻梯式栽培垄上养鸡垄沟养鱼模式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梯式栽培 鸡鱼混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方丘陵季节性干旱区节水稻作模式综合效益评价体系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肖新 赵言文 胡锋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39-446,共8页
针对南方丘陵区季节性干旱状况和稻作发展的基本特点,以节水稻作模式为研究对象,借鉴层次分析法(AHP)的基本原理,遵循科学、实用及简明的原则,构建南方丘陵区节水稻作模式综合效益评价模型,提出以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3方... 针对南方丘陵区季节性干旱状况和稻作发展的基本特点,以节水稻作模式为研究对象,借鉴层次分析法(AHP)的基本原理,遵循科学、实用及简明的原则,构建南方丘陵区节水稻作模式综合效益评价模型,提出以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3方面综合效益评价的16项评价指标.并以国家863"项目推广示范的节水灌溉双季稻模式、水旱轮作双季稻模式、稻油轮作模式3种节水稻作模式和当地常规双季稻模式为例,利用所建模型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3种节水稻作模式的综合效益均优于该区常规稻作模式,以稻油轮作模式综合效益最高.因此,在南方丘陵季节性干旱双季稻区适当发展稻油轮作节水稻作模式具有良好的前景.该评价结果可为南方丘陵季节性干旱区水资源高效利用和稻作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水稻作模式 综合效益 层次分析法 评价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