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35篇文章
< 1 2 7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eo-Confucian(ism)”概念的翻译、流传与阐发——以冯友兰的学术生涯为中心
1
作者 连凡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4-54,共11页
冯友兰在美国留学期间(1920-1923)使用并阐发了西方创造的“Neo-Confucian(ism)”概念,回国后(1924-1926)首次将其翻译为中文“新儒家(学)”概念。其后由于建构宋明儒学史的需要,加上“新儒学”概念意义的不确定性,1932年底以后,冯友兰... 冯友兰在美国留学期间(1920-1923)使用并阐发了西方创造的“Neo-Confucian(ism)”概念,回国后(1924-1926)首次将其翻译为中文“新儒家(学)”概念。其后由于建构宋明儒学史的需要,加上“新儒学”概念意义的不确定性,1932年底以后,冯友兰在其中论著中转而使用包括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在内的传统“道学”概念来指称宋明新儒学。但李石岑(1926)、谢扶雅(1928)、陈寅恪(1934)等人都在冯友兰的影响下使用了这一概念。20世纪40年代以后,“新儒家(学)”概念又被用来指称现当代等其他时代的新儒家(学),标志着这一概念在当时国内学术界通行起来。20世纪50年代前后,卜德翻译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等论著的流行,又促进了“Neo-Confucian(ism)”概念的普及。在“Neo-Confucian(ism)”概念的传播及阐发过程中,继承宋明新儒学并倡导返本开新的海内外现代新儒家(以冯友兰、狄百瑞为代表)起到了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明新儒家 道学 冯友兰 《中国哲学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JOURNAL OF 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
2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58-160,共3页
Steven Cheung's economics which bases on individual benefits maximization of New Classical Economics as internal core and adding some constraint conditions such as transaction costs,property rights and contract as pr... Steven Cheung's economics which bases on individual benefits maximization of New Classical Economics as internal core and adding some constraint conditions such as transaction costs,property rights and contract as protective belts, derives a series of testable hypothesis in order toget the general paradigm of economic explanation. It follows the fundamental assumptions of stablepreference and rational choice in Mill Paradigm and Marshall Paradigm, but it adds the Coase Revolution of transaction costs constraint. As a result, its explanation capability is beyond SamuelsonParadigm and New Keynes Paradigm. So, Economic Explanation Paradigm is the same with MillParadigm, Marshall Paradigm, Samuelson Paradigm and New Keynes Paradigm, which should beconsidered to be an important synthesis in the history of economic though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story of EConOMIC THOUGHT Synthesis of EConOMICS EConOMIC Explanation research PARADIGM Mill PARADIGM Marshall PARADIGM New KEYNES PARADIGM SamuelsonParadigm Steven Cheung's EConOMIC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百余年来中国地理学史研究路径演变述论
3
作者 孙俊 杨玉玲 +1 位作者 李淼 向家佳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66-976,共11页
中国地理学史研究已历百余年,形成了理解中国地理学“中外异同”“古今之变”2个基本问题的不同研究路径,但学界对此关注较少。文章聚焦代表性文本,探讨其勾连的研究预设、方法论、内容,揭示中国地理学史研究路径及其反映的“中外异同... 中国地理学史研究已历百余年,形成了理解中国地理学“中外异同”“古今之变”2个基本问题的不同研究路径,但学界对此关注较少。文章聚焦代表性文本,探讨其勾连的研究预设、方法论、内容,揭示中国地理学史研究路径及其反映的“中外异同”“古今之变”思考演变。讨论揭示,王庸及其之前的格义、反向格义路径在理解“中外异同”上存在歧论;受王庸的影响,单一化反向格义路径重建了近现代地理学意义上的中国古代地理学体系,但存在解释其自主近代化上的叙述障碍;还原路径在批评单一化反向格义基础上,侧重在观念史层面揭示中国古代地理学的王朝地理学传统;流通研究则在科学知识流通史视角下,揭示以中国为主体的层积式中西地理学碰撞、融合、更新的近代化过程。4种路径尽管各有其特定的观照对象,但批评式层积的演变构型了理解中国地理学史较全面的视角。在多元全球科学史思潮下,中国地理学史研究有必要重新思考“中外异同”“古今之变”2个基本问题的意义与性质,规避中心化框架与话语,强调地理学传统与社会文化情景因应关系,突出知识网络层面的中西地理学流通史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路径 地理学近代化 多元全球科学史 中国地理学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宋史研究的格局和热点分布
4
作者 王兆鹏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4-89,共16页
根据方建新《二十世纪宋史研究论著目录》统计,20世纪国内宋史研究论著的总量为41319项。宋史研究的各个领域,成果分布很不平衡,宋代文学研究成果量最多,学术思想、经济、文化艺术、考古与文物、政治、史学的研究相对热络,民族关系、社... 根据方建新《二十世纪宋史研究论著目录》统计,20世纪国内宋史研究论著的总量为41319项。宋史研究的各个领域,成果分布很不平衡,宋代文学研究成果量最多,学术思想、经济、文化艺术、考古与文物、政治、史学的研究相对热络,民族关系、社会、宗教、军事、语言文字、法律研究等稍显冷清。宋代文学研究重点关注作家作品,而聚集于苏轼、辛弃疾和李清照。宋代学术思想研究的热点在理学,而理学研究的焦点在朱熹。经济研究偏重货币、农业、商业与城市经济研究,文化艺术研究注重绘画、书法和石刻,考古与文物更关注考古发掘,教育领域的着力点在教育思想与方法,社会领域偏向家族和风俗礼仪研究,文献研究领域里版本、目录、校勘的成果比较多,政治研究领域里官制与地方行政制度、政治改革的研究成果较突出。文学研究的活跃作者最多,其次是学术思想研究。一个领域的活跃作者越多,表明该领域的研究越深入、越成熟。活跃作者不仅成果量较多,关注的领域也比较多,许多活跃作者同时活跃于多个领域。活跃作者的成果,往往代表着相关领域的学术水平和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史研究 宋代文学研究 量化分析 活跃作者 计量学术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考试为专题 以学术为乐业——专访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刘海峰
5
作者 赵凯 刘海峰 《教育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42,共18页
为推动科举研究走向理论化与系统化,使各学科原本分散的独立研究更加全面和深入,同时为现实考试改革提供历史镜鉴,刘海峰教授创立科举学,提出了“为科举平反”“理性评价科举”等主张,使科举学逐渐从“险学”成为“显学”。高考研究是... 为推动科举研究走向理论化与系统化,使各学科原本分散的独立研究更加全面和深入,同时为现实考试改革提供历史镜鉴,刘海峰教授创立科举学,提出了“为科举平反”“理性评价科举”等主张,使科举学逐渐从“险学”成为“显学”。高考研究是刘海峰教授科举研究的自然延伸,作为高考改革稳健派的代表性学者,他善于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着眼从全局分析高考改革面临的问题,强调应在坚持统一高考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推进高考改革,相关研究成果为高考改革的实践提供了学理支撑和政策咨询。刘海峰教授以学术为乐业,善于融汇古今,在跨学科视野下,他的学术贡献包括科举学、高考改革、教育史、高等教育研究等方面,产出了系列高水平研究成果。面向未来,他寄语教育学后辈学人要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善于从优秀成果中汲取经验,在不懈努力中追求新知、争取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举学 高考研究 教育史 高等教育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史墙盘》《逨盘》的历史叙事成就
6
作者 许兆昌 徐星华 《史学集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9-117,共9页
西周铜器铭文《史墙盘》《逨盘》是迄今所见中国古代最早的述史作品。其王朝史叙事与家族史叙事具有连贯性,不仅将中国早期史学出现连贯性历史叙事的时间由春秋末期上溯至西周中期,而且其前后叙事所呈现的长达数百年的历史纵深体现出中... 西周铜器铭文《史墙盘》《逨盘》是迄今所见中国古代最早的述史作品。其王朝史叙事与家族史叙事具有连贯性,不仅将中国早期史学出现连贯性历史叙事的时间由春秋末期上溯至西周中期,而且其前后叙事所呈现的长达数百年的历史纵深体现出中国早期史家在连贯性历史叙事方面,很早就形成了宏大格局。《史墙盘》《逨盘》在提供两篇首尾完整的王朝史和家族史作品的同时,还分别开创了王朝史、家族史分述与合述的两种叙事模式。这种述史实践的多样性尝试,反映出中国早期史家在历史叙事领域极富创造精神。此外,《史墙盘》《逨盘》家史、国史并述的叙事结构,借由周之史官传统对秦汉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两篇述史铭文体现了沟通历史与现实的“通史”意识,是传统史学的重要学术遗产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周 铭文 历史叙事 王朝史 家族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春秋》义法看明代宋史研究的书写风格
7
作者 吴漫 张梦洋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6-113,F0002,共9页
《春秋》义法奠定了传统史学书写特色与治史旨趣,后世依此探讨“义”“法”的统一,表达儒家伦理和政治立场,通过属辞编次与历史观念之间的逻辑联系建构出一种独特的书写体系。明人受其影响探讨、重修宋代历史及元修《宋史》。以正统论... 《春秋》义法奠定了传统史学书写特色与治史旨趣,后世依此探讨“义”“法”的统一,表达儒家伦理和政治立场,通过属辞编次与历史观念之间的逻辑联系建构出一种独特的书写体系。明人受其影响探讨、重修宋代历史及元修《宋史》。以正统论张大一统观念,重建政治旨趣以突出褒贬劝惩,照录诏令奏疏及新体佳作以传承实录垂鉴之原则,又突破微文刺讥的旧范式发展史论新体。整体上突出了强调大一统意识、义理之正及重视实录等历史关怀,彰显出《春秋》义法书写体系持久生命力。明代宋史研究的风格与成就丰富了传统史学书写文化的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义法 明代 宋史研究 书写风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拓展视野,加强两汉敦煌历史研究
8
作者 郑炳林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7-94,共8页
敦煌学发展要东进西出,还要拓展研究领域和学术视野。加强两汉敦煌历史研究,有助于对敦煌历史文化形成一个全新的认识,也会使得敦煌学的研究时代上限大大前移。另外,敦煌文书还能与悬泉汉简等简牍资料记载相互印证、结合使用,从而推动... 敦煌学发展要东进西出,还要拓展研究领域和学术视野。加强两汉敦煌历史研究,有助于对敦煌历史文化形成一个全新的认识,也会使得敦煌学的研究时代上限大大前移。另外,敦煌文书还能与悬泉汉简等简牍资料记载相互印证、结合使用,从而推动敦煌学朝着更加系统、全面的方向发展。两汉时期的敦煌是西汉与西域交往的关键纽带,还是古代中西方之间人员、物种、科技、文化汇聚交流的桥梁。因此,拓展视野,加强两汉敦煌历史研究,不仅能够推动敦煌学的发展,同时还能推动丝绸之路、中外关系史、西域史等相关领域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学 两汉 敦煌历史 居卢訾仓故址 汉长城 阳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证素原理构建高危肺结节预测模型
9
作者 叶金连 高心宇 +2 位作者 苏泳鑫 谭钟 李灿东 《世界中医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33-638,647,共7页
目的:构建高危肺结节的预测模型,为肺结节风险分层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22年6月至2023年12月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体检人群中CT发现的非高危肺结节患者460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时和6个月至1年内进行中医四诊信息采集和影... 目的:构建高危肺结节的预测模型,为肺结节风险分层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22年6月至2023年12月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体检人群中CT发现的非高危肺结节患者460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时和6个月至1年内进行中医四诊信息采集和影像CT复查,观察进展组和稳定组影响因素,建立结节进展的预测模型。结果:460例患者中进展组22例,稳定组438例,结节进展为高危结节的预测模型,Logit(P)=-5.992+2.113*(老年段)+1.430*(证素肺)+1.674*(证素阳虚)+1.871*(证素热)+2.127*(部分实性结节)+1.941*(肿瘤家族史)+1.609*(糖尿病)。结论:非高危肺结节是否进展成高危结节可能的影响因素为:老年段、肿瘤家族史、糖尿病、部分实性结节、肺、阳虚、热,可作为临床判定结节是否进展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结节 高危 证素辨证 预测模型 临床研究 进展 糖尿病 肿瘤家族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清中国学者的世界认知与“学术戍边”
10
作者 张丹丹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5-123,共9页
晚清学者的“学术戍边”行为是伴随其世界认知的不断深入而次第展开的。鸦片战争爆发后,明末以来传入的西方近代地理学知识促使林则徐、魏源等人自觉编译近代地理学著作,部分学者的夷夏观念和中国中心观发生动摇,他们主动了解“夷情”... 晚清学者的“学术戍边”行为是伴随其世界认知的不断深入而次第展开的。鸦片战争爆发后,明末以来传入的西方近代地理学知识促使林则徐、魏源等人自觉编译近代地理学著作,部分学者的夷夏观念和中国中心观发生动摇,他们主动了解“夷情”开启对世界的全新认知,拉开了“学术戍边”的序幕。十九世纪初,欧洲的东方学兴起,探险家来华考察,刺激了中国“经世致用”的传统学术理念,推动了中国边疆史地学向近代具有“戍边”意义的研究转型。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后,《万国公法》的传入改变了中国学界对于国际秩序的认知,清廷在救亡图存的过程中逐步重视爱国学者的学术成果,并将其应用于边疆领土守卫和外交谈判的实践中。宋教仁所著的《间岛问题》成功地守卫了延边地区的领土主权,将晚清中国学者的“学术戍边”推向了巅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世界认知 “学术戍边” 边疆史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化学在北京大学的发展历史回顾
11
作者 朱圣庚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30,共9页
1952年新中国为加强高等院校建设进行院系调整,于1953年在北京大学生物学系人体及动物生理专业内设生物化学专业课,并成立生物化学教研室。1956年在北京大学设立了综合性大学中的首个生物化学专业,教学计划兼顾生物学和化学两个学科的基... 1952年新中国为加强高等院校建设进行院系调整,于1953年在北京大学生物学系人体及动物生理专业内设生物化学专业课,并成立生物化学教研室。1956年在北京大学设立了综合性大学中的首个生物化学专业,教学计划兼顾生物学和化学两个学科的基础,并以重基础、重实践、启发式为主要原则。科研计划则有三个重点: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神经生化、核酸在遗传信息表达中的作用。张龙翔的蛋白质课题组最早在国内合成八肽,并测定胰蛋白酶自溶过程中化学结构与性质的变化,测定了大熊猫乳酸脱氢酶M链序列以此提出分类新依据。后期进行分子设计,在此基础上建立蛋白质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徐长法和茹炳根通过生物工程技术构建了新型导向溶栓剂。沈同和王镜岩研究大脑在低温和缺氧条件下的代谢,王镜岩进而研究神经肽。沈同和朱圣庚发展了多种分离纯化核酸的方法,朱圣庚通过逆转座子整合遗传信息,并借助噬菌体展示芯片分离到多种特异抗原,并制得相应抗体。陈同度研究蛋白质变性过程化学结构和性质的变化,以及营养学和生物氧化还原反应。王志美协助陈同度继续吴宪的蛋白质变性理论研究。生化教研室十分重视社会服务,做好帮助兄弟院校培训师资的工作,中美生物化学联合招生项目(CUSBEA)以及出版生物化学教材等。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引进人才,充分发挥课题组作用,生物化学教学和科研取得一系列新的成果。然而生物化学正面临一些概念上的巨大转变,以及大科学工程的需要,因此我们仍坚持教研室的组织形式,以便对教学和科研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展开研讨和协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化学 发展历史 专业设置 教学计划 科研成果 社会服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学历史教育研究2024年度报告——基于2024年《复印报刊资料·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转载历史教育论文的分析
12
作者 徐赐成 沈琰琰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13,共7页
2024年度《复印报刊资料·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转载发表的中学历史教育类成果,在热点问题研究上更加深入,呈现以热点研究带动基础研究的趋向。尤其在跨学科主题学习实践、历史学科大概念教学、历史学科项目化学习、深度学习与历... 2024年度《复印报刊资料·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转载发表的中学历史教育类成果,在热点问题研究上更加深入,呈现以热点研究带动基础研究的趋向。尤其在跨学科主题学习实践、历史学科大概念教学、历史学科项目化学习、深度学习与历史学习的融合、历史叙事课堂教学、创新课程内容及其运用方式、历史作业和试题命制、历史教科书及教学内容、史料教学和培育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实践等问题研究上成果突出,呈现综合化、理论化的研究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历史教育研究 年度报告 综合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60年代以来湖南茶史研究综述
13
作者 周方高 肖月 《古今农业》 2025年第1期123-132,共10页
20世纪60年代以来,部分学者开始关注湖南茶史,研究渐次由浅入深,内容逐渐丰富,视角日趋多元,对茶史资料的整理日益完善,有关茶业茶史诗词也有所论及。21世纪以来,湖南茶史研究更深入,层次更丰富,范围更广泛。总体而言,茶业和茶文化史研... 20世纪60年代以来,部分学者开始关注湖南茶史,研究渐次由浅入深,内容逐渐丰富,视角日趋多元,对茶史资料的整理日益完善,有关茶业茶史诗词也有所论及。21世纪以来,湖南茶史研究更深入,层次更丰富,范围更广泛。总体而言,茶业和茶文化史研究成为湖南茶史研究的两大主要领域。在茶业方面,学界对茶业经济问题的研究日渐深入,有关茶叶出口贸易以及茶税和茶叶国内市场的研究论文不断涌现。著名茶人、茶礼、茶俗研究成绩可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南 茶史 研究述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球系统数值模拟研究进展与科学前沿 被引量:1
14
作者 朱佳雷 董建志 +9 位作者 张永根 孙少波 姜哲 周浩然 赵曦 李攀 陈伟 王礼春 李新 刘丛强 《地学前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8-136,共19页
地球系统模式是理解和预测全球变化的核心工具,近年来取得了显著进展。其性能提升体现在圈层耦合过程的精细化发展,以及圈层内复杂物理和化学过程的逐步引入。不确定性的降低则得益于新方法和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然而,地球系统模式仍... 地球系统模式是理解和预测全球变化的核心工具,近年来取得了显著进展。其性能提升体现在圈层耦合过程的精细化发展,以及圈层内复杂物理和化学过程的逐步引入。不确定性的降低则得益于新方法和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然而,地球系统模式仍面临诸多挑战,包括对复杂交互过程的表征能力不足、社会-生态系统过程模拟的局限性,以及区域极端事件模拟能力的提升需求。未来的发展需深化跨学科协作,借助新技术强化数据获取与模型预测能力,同时聚焦社会-生态系统过程及其影响机制的研究,以增强对区域极端事件的模拟与预测能力,构建完善的陆-海-气-人相互耦合的新一代地球系统模式,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及全球变化的应对和预测提供更科学的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系统模式 发展历程 研究进展 不足与挑战 陆-海-气-人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irchhoff型偏移理论的研究历史、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展望——与光学绕射理论的类比、若干新结果、新认识以及若干有待于解决的问题 被引量:8
15
作者 孙建国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521-1552,共32页
对Kirchhoff型偏移理论的研究历史、研究现状以及在今后一段时间内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简要的回顾和评述,并对加权函数、偏移孔径、子波拉伸、振幅畸变、垂向与横向分辨率等问题进行了相对详尽的讨论。还对若干有待于解决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对Kirchhoff型偏移理论的研究历史、研究现状以及在今后一段时间内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简要的回顾和评述,并对加权函数、偏移孔径、子波拉伸、振幅畸变、垂向与横向分辨率等问题进行了相对详尽的讨论。还对若干有待于解决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对笔者在近几年内所取得的一些与Kirchhoff型偏移理论有关的新认识和新结果进行了介绍。为了充分地顾及反射地震成像和光学成像之间的渊源关系,采用了一种新的讨论方式,即首先对Kirchhoff绕射理论的主要内容进行概略的回顾,然后再通过类比的方式引入Kirchhoff型偏移成像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程。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在Kirchhoff型偏移理论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已经形成。尽管如此,仍有一些遗留的或新出现的理论问题有待于解决,例如加权等时面分布叠加偏移的输出场分析和模型空间中的最优偏移孔径等等。由于Kirchhoff型偏移理论的研究对象是加权绕射叠加而不是加权等时面分布,也由于GPU/CPU协同计算技术的出现已经使得加权绕射叠加的计算量问题不再形成瓶颈,所以在今后的发展中Kirchhoff型偏移在理论和实践上将达到统一,即将在实现上从加权等时面分布回归到加权绕射叠加。与此同时,在今后一个时期内的研究重点将会与Green函数的数学表述、局部相关反射信号(locally coherent events)的表示和处理、广义加权绕射叠加以及在模型空间中定义的最优偏移孔径等问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波 Kirchhoff型偏移理论 研究历史 研究现状 发展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思想政治教育学口述史研究方法的出场逻辑、价值意蕴与实践理路 被引量:2
16
作者 侯勇 肖洋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26,共9页
口述史研究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生产的重要研究方法。从出场逻辑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学口述史研究方法的历史前提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长期积淀,理论基础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思想政治教育学口述史研究方法应用,不仅回应... 口述史研究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生产的重要研究方法。从出场逻辑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学口述史研究方法的历史前提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长期积淀,理论基础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思想政治教育学口述史研究方法应用,不仅回应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现代化的使命期盼,也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重要路径。思想政治教育学应用口述史研究方法具有深刻的价值意蕴,具体表现为以思想政治教育记忆的个体视角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微观叙事空间、以口述史访谈实践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资源、以追溯思想政治教育历史与串联集体记忆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社会认同、以采集思想政治教育历史记载与传承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与家国记忆。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口述史研究方法的实践应用,需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重大实践活动亲历者的记忆开采、进一步激发与培育研究者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想象力、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学口述史研究的田野边界、创设思想政治教育学口述史研究的实践情境,从而推动口述史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中的科学应用与创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学 口述史 研究方法 社会记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献的价值:教育学学术史、文献综述及知识谱系辨析
17
作者 李献庆 田晓伟 石猛 《复旦教育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22,共7页
学术史梳理、文献综述和知识谱系构架三者共担了强化学术规范和延承学术知识的责任。教育研究中存在着学术史、文献综述和知识谱系混用与误用的问题,破解这些问题需要澄清三者的内在一致性,洞见它们在研究目标、思想性与表现形式方面的... 学术史梳理、文献综述和知识谱系构架三者共担了强化学术规范和延承学术知识的责任。教育研究中存在着学术史、文献综述和知识谱系混用与误用的问题,破解这些问题需要澄清三者的内在一致性,洞见它们在研究目标、思想性与表现形式方面的差异性。对教育研究来说,廓清学术史、文献综述和知识谱系的关系图景,不仅能帮助研究者鉴别研究问题,建构自我学术身份,实现学术的具身对话,而且有助于研究者参照知识地图,找寻解决问题的进路,从而凸显文献研究的功能和作用,提升教育研究的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史 文献综述 知识谱系 教育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北黄土高原丹霞地貌研究历程、热点与未来方向
18
作者 丁华 舒悦 +1 位作者 郎婷 崔萃 《西北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3-336,共14页
陕北黄土高原丹霞地貌景观带是目前国内已知规模最大的丹霞地貌景观带。基于WOS、CNKI等数据库,笔者全面梳理了1989~2023近35年研究成果,依托CiteSpace 6.3.R1软件,构建了研究文献数量、研究机构、研究作者以及研究关键词等可视化知识图... 陕北黄土高原丹霞地貌景观带是目前国内已知规模最大的丹霞地貌景观带。基于WOS、CNKI等数据库,笔者全面梳理了1989~2023近35年研究成果,依托CiteSpace 6.3.R1软件,构建了研究文献数量、研究机构、研究作者以及研究关键词等可视化知识图谱,系统揭示了陕北黄土高原丹霞地貌研究历程和热点。研究发现:(1)陕北黄土高原研究历程呈现由西南边缘地区逐步转向中部地区,由零散研究或个案研究逐步向区域研究转变。(2)外文文献整体较少,主要以国内文献为主。(3)对于陕北黄土高原丹霞地貌研究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但研究团队、地域之间的合作较少。(4)研究早期以陕北黄土高原边缘的照金丹霞为主,近期以延安丹霞地貌、靖边龙洲丹霞地貌、甘泉雨岔大峡谷等为主。(5)研究内容主要以“丹霞地貌分类”“景观特征”“沉积环境”“发育机制”等为热点。为进一步推动陕北黄土高原丹霞地貌的科学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未来应注重加强定量研究、深入揭示丹霞地貌形成机理、强化国内国际对比、保护利用协同推进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霞地貌 陕北黄土高原 CiteSpace分析 研究历程 研究热点 未来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农业遗产”到“农业文化遗产”:我国农史研究的话语转向
19
作者 王梦琪 陈胜前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9-106,共8页
我国农史研究自20世纪50年代初创期开始,至20世纪末,一直处于“农业遗产”话语的影响下。本世纪初随着“农业文化遗产”话语的引入,迎来了一种新的话语转向。这种话语转向表征于话语文本内部的变化,进而在话语的社会实践中得以巩固。传... 我国农史研究自20世纪50年代初创期开始,至20世纪末,一直处于“农业遗产”话语的影响下。本世纪初随着“农业文化遗产”话语的引入,迎来了一种新的话语转向。这种话语转向表征于话语文本内部的变化,进而在话语的社会实践中得以巩固。传统农业知识的科学内涵成为这一话语转向的逻辑起点,在农史研究力图突破内史研究范式的过程中,借由世界遗产话语转向的契机与遗产话语权建构与博弈的推力,“农业文化遗产”话语不仅开启了本土化与在地化的进程,而且逐渐取代传统的“农业遗产”话语,成为当代中国农史研究领域的一种主流话语,影响了农史研究的发展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遗产 农业文化遗产 农史研究 话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交”史视野下的中国古代乐籍制度起源研究
20
作者 张梦雨 彭勇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0-172,共13页
中国古代的乐籍制度孕育于中原传统礼乐文明的土壤之中,萌芽于中华各民族制度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之间。早期宫廷倡优的身份和特征是乐籍制度诞生的历史渊源。自先秦时起就服务于宫廷礼乐制度中的倡优群体是乐户的前身,其身份的低贱... 中国古代的乐籍制度孕育于中原传统礼乐文明的土壤之中,萌芽于中华各民族制度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之间。早期宫廷倡优的身份和特征是乐籍制度诞生的历史渊源。自先秦时起就服务于宫廷礼乐制度中的倡优群体是乐户的前身,其身份的低贱性、户籍的特殊性、职业的世袭性等特征,是后世乐籍制度的重要元素。十六国北朝频繁的族群互动是乐籍制度萌芽的社会条件。这一时期各族群间的大混战、大迁徙、大融合产生了杂营户制,倡优乐人在剧烈的族群冲突与迁徙之中沦入杂营户,成为了最初的乐户。同时各族政权间的战争带来的大量俘虏(驱掠人口)和社会矛盾中滋生的罪犯亲属,则不断为乐户等杂营户提供来源。北魏“中华化”改革的典制化是乐籍制度成型的法律基础。乐籍制度沿袭后世的职业世袭、同色为婚、入仕受限等基本特征,是在北魏重建门阀士族制和良贱身份制的过程中形成的,而这一过程也正是北魏政权的“中华化”改革走向制度化、法典化的过程。以“三交”史的视角观照中国古代乐籍制度的起源,有助于反思历史上不同民族政权的统治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倡优 乐户 乐籍制度 “三交”史 北魏孝文帝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