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战国《诗》学传播中心的转移与汉四家《诗》的形成 被引量:8
1
作者 刘毓庆 郭万金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85-90,共6页
汉代四家诗在先秦的师承源流 ,除《毛诗》自谓传自子夏 ,并有谱系流传外 ,其余三家 ,史皆无载。三家不言师承 ,并非数典忘祖 ,实由战国《诗》学传播混乱、师承不明所致。研究者多从传播主体入手 ,设定其为封闭型传播渠道 ,希图理清三家... 汉代四家诗在先秦的师承源流 ,除《毛诗》自谓传自子夏 ,并有谱系流传外 ,其余三家 ,史皆无载。三家不言师承 ,并非数典忘祖 ,实由战国《诗》学传播混乱、师承不明所致。研究者多从传播主体入手 ,设定其为封闭型传播渠道 ,希图理清三家在先秦的师承脉络 ,然终劳而少功 ,他们忽略了战国《诗》传播的全开放性与学术中心的地域性转移对《诗》学观念与流派形成的影响。战国学术中心有四次大转移 ,第一个学术中心形成于三晋之魏的西河 ,其学术以古史为根柢 ,以好古为特色。第二个学术中心转移于齐之稷下 ,其学术以杂学著称 ,而又侈谈阴阳五行。第三个学术中心转移于燕国 ,其特色由中和三晋之古学与齐之阴阳学说而成。第四个学术中心转移于楚之兰陵 ,实即鲁之次室 ,由荀子居兰陵而形成。其学杂帝王之术 ,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四次学术中心的大转移 ,也是《诗》学传播中心的四次大转移 ,直接影响了汉代四家《诗》学的形成 ,成为四家《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国 《诗经》 《诗》学传播中心 转移 汉四家《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家学脉络中的汉、宋关系 被引量:3
2
作者 罗检秋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6-26,共11页
清中叶以降,汉学渐兴,考证学风弥漫学界,由经学而扩展至子、史、文辞之学,也吸引了一些宋学家兼采或转治汉学。但宋学的影响却如静水深流,这在家学脉络中较为明显:一些汉学家族的科举成就得益于理学陶冶,今文经学家多汲取、调和宋学,理... 清中叶以降,汉学渐兴,考证学风弥漫学界,由经学而扩展至子、史、文辞之学,也吸引了一些宋学家兼采或转治汉学。但宋学的影响却如静水深流,这在家学脉络中较为明显:一些汉学家族的科举成就得益于理学陶冶,今文经学家多汲取、调和宋学,理学传统也潜移默化地导致了汉学世家调融汉、宋的取向。在家学脉络中,清代汉、宋关系呈现出较为复杂的情形,彰显了理学传承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学术 汉、宋关系 宋学影响 家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宋河湟民族地区的蕃汉经济关系法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高君智 孟虎军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6期77-81,共5页
河湟民族地区位居宋夏边防要冲,蕃汉交错杂居。因熙河开边和宋夏战争等因素影响,蕃汉人口流动频繁,并且各民族间经济关系密切。为了维护民族边疆正常的蕃汉贸易活动,制裁和约束蕃汉贸易中的不法行为,北宋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蕃汉经济关系... 河湟民族地区位居宋夏边防要冲,蕃汉交错杂居。因熙河开边和宋夏战争等因素影响,蕃汉人口流动频繁,并且各民族间经济关系密切。为了维护民族边疆正常的蕃汉贸易活动,制裁和约束蕃汉贸易中的不法行为,北宋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蕃汉经济关系法,主要包括商品、土地、茶盐、钱钞等方面,它对于河湟民族边区经济秩序法制化和社会稳定起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宋 河湟民族地区 蕃族 汉族 经济关系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儒经学、纬学诗论述要 被引量:3
4
作者 钱志熙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23-131,共9页
汉儒诗学源于春秋诸子诗学,主要是围绕着《诗经》经典化解读而展开。四家诗在诗学上具有同源的关系。毛诗之外,齐、鲁、韩三家诗中,鲁诗之传承,最为渊源有自,流行并取重于世似乎也早于齐、韩两家。三家诗齐诗近玄,鲁诗与韩诗近史。齐诗... 汉儒诗学源于春秋诸子诗学,主要是围绕着《诗经》经典化解读而展开。四家诗在诗学上具有同源的关系。毛诗之外,齐、鲁、韩三家诗中,鲁诗之传承,最为渊源有自,流行并取重于世似乎也早于齐、韩两家。三家诗齐诗近玄,鲁诗与韩诗近史。齐诗与毛诗都以性情论诗,但宗旨不同。四家诗都以言志为基本宗旨,以分别美刺为基本的说诗方法,对于具体诗篇的美刺,看法上有同有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汉儒诗学 四家诗 言志 美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中叶的汉宋之争与桐城派——以清国史馆《儒林传》初稿为中心 被引量:2
5
作者 马延炜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8-83,123,共7页
汉宋之争是清学史上的重要问题,嘉庆中叶编纂的清国史馆《儒林传》初稿,比较集中地反映了这一时期汉宋学术争论的实况。主张汉学的史稿编修者,效仿《明史》中只设儒林传,不为道学家立专传的体例,在具体编修中将主张宋学的桐城学者列入... 汉宋之争是清学史上的重要问题,嘉庆中叶编纂的清国史馆《儒林传》初稿,比较集中地反映了这一时期汉宋学术争论的实况。主张汉学的史稿编修者,效仿《明史》中只设儒林传,不为道学家立专传的体例,在具体编修中将主张宋学的桐城学者列入较为时人所轻视的《文苑传》中,以达到扬汉抑宋、为汉学争取儒学正统的目的,以致时至今日,桐城派依然被主要视为一个文学流派,桐城学者也主要被看做是文学家,他们在古文、辞章之外的其他成就,长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宋之争 桐城派 清国史《儒林传》 阮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歌的浮与沉 被引量:2
6
作者 王秀明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2-26,共5页
文章从艺术史的角度 ,阐述我国民歌的发展。认为宗周的礼乐文化使民歌受到空前的重视 ,秦汉以后民歌的作用和地位呈下降趋势 ,隋唐及以后民歌基本是从主流社会生活中消失。
关键词 民歌 乐府 礼乐 典礼 娱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宋派与明中期科举文风 被引量:3
7
作者 余来明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89-195,共7页
嘉靖前期,王慎中、唐顺之、茅坤等人提出"文宗欧曾"的理论主张,形成了盛行一时的唐宋派。根据茅、唐等人的相关理论,唐宋派对前七子"文必秦汉"主张的反驳,主要是从指导八股文写作的角度立论的。唐宋派"文宗欧... 嘉靖前期,王慎中、唐顺之、茅坤等人提出"文宗欧曾"的理论主张,形成了盛行一时的唐宋派。根据茅、唐等人的相关理论,唐宋派对前七子"文必秦汉"主张的反驳,主要是从指导八股文写作的角度立论的。唐宋派"文宗欧曾"主张的提出,目的是矫正明代中期的科举文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派 文宗欧曾 秦汉派 科举文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陈澧经学观的形成 被引量:1
8
作者 谢寒枫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2期28-33,共6页
陈澧是晚清汉宋调和思潮的代表人物。他早年遵信乾嘉汉学,中年以后论学不分汉宋门户,强调通经致用。王懋竑和顾炎武的经学思想对陈澧会通汉宋、回归孔孟的经学观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 陈澧 汉宋 王懋竑 顾炎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朱熹《四书集注》通行清代之原因及评价 被引量:1
9
作者 王小婷 《教育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5-19,共5页
清代虽以"汉学"著称于后世,然而有关四书的研究却始终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大宗,汉魏古注一直没能占据文化界的主流。除了外因科举制度外,更自有其内在的因素。朱注较之汉魏古注有三大优点:一是在义理上适应了后期封建社... 清代虽以"汉学"著称于后世,然而有关四书的研究却始终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大宗,汉魏古注一直没能占据文化界的主流。除了外因科举制度外,更自有其内在的因素。朱注较之汉魏古注有三大优点:一是在义理上适应了后期封建社会的需要;二是在审文义上远轶古注,训诂考据亦大体正确;三是简明。可见朱注之通行,符合学术的自然规律。但值得注意的是,汉魏古注的"精华"大都在朱注中继续焕发着活力。从纯理论上看,一部书的诠释空间限制了其注本之间的差异。宋儒与清儒的起跑线没有绝对的、不可逾越的差距,朱学王学在义理上的分歧所占四书五经章句之比例亦微乎其微。只有达成这种认识,我们才可能全面地认识和评价清代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依然通行的原因与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四书章句集注》 清代 汉学宋学 注释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谈清代汉学对史学思想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记录 《河南社会科学》 2004年第6期86-88,共3页
清代,汉学对史学有重要影响。汉学对宋明理学空疏学风的批评,导致了史学领域重考证、轻议论的治史风格的形成。经学上反对空言义理、主张训诂明而义理明,与史学上反对横生议论、主张史实真而是非见的观点在思维模式上是相同的。汉学治... 清代,汉学对史学有重要影响。汉学对宋明理学空疏学风的批评,导致了史学领域重考证、轻议论的治史风格的形成。经学上反对空言义理、主张训诂明而义理明,与史学上反对横生议论、主张史实真而是非见的观点在思维模式上是相同的。汉学治经的方法被运用到史学上,丰富了治史方法,使史家克服了以往依靠个人的学识主观先验地凭事理推测、鉴别史料方法的局限,构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程序,对于史学的客观化起了推动作用。在历史编纂学上,史家反对宋儒所重视的《春秋》笔法和正统论,也是受了汉学的影响,折射出宋清间史学由重阐发向重事实的转变。由于受汉学的影响,乾嘉时期的史家在解释历史发展时,已很少再执著于“天理”、“心性”这种纲常名分标准来评价历史事物。当然,汉学过分强调考证辨伪为“实”、分析评论为“虚”,也严重限制了史家宏观把握历史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汉学 宋学 史学思想 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皖派《论语》诠释特点论
11
作者 乔芳 柳宏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69-179,共11页
清代乾嘉时期,学术风气由清初反对宋学空疏的经世致用转向尊古崇汉的考据实证。吴、皖两派并世而出,在《论语》诠释方面充分彰显出时代特质。精于名物是皖派区别于吴派的主要特色,崇尚古注是皖派与吴派最为相近趋同的诠释特点,权衡汉宋... 清代乾嘉时期,学术风气由清初反对宋学空疏的经世致用转向尊古崇汉的考据实证。吴、皖两派并世而出,在《论语》诠释方面充分彰显出时代特质。精于名物是皖派区别于吴派的主要特色,崇尚古注是皖派与吴派最为相近趋同的诠释特点,权衡汉宋、不别古今是皖派区别于吴派最为突出的诠释个性。皖派《论语》诠释以训诂通义理,由"求古"趋"求是",成就显著、影响深远。其学术风格受时代风潮的熏染孕育,亦与独特的学术渊源和地域环境密切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皖派 《论语》 诠释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钱大昕的经学批评
12
作者 王记录 孙新梅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9-83,共5页
乾嘉时期,钱大昕对汉学、宋学和清代学术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评论。在治经的理念和方法上,钱大昕推崇汉学,以汉儒治经的方法为标准衡评后世学术,具有汉学家的立场,但同时又力戒今古文门户,尽量以持平之心审视学术发展。对于宋学,钱大昕从... 乾嘉时期,钱大昕对汉学、宋学和清代学术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评论。在治经的理念和方法上,钱大昕推崇汉学,以汉儒治经的方法为标准衡评后世学术,具有汉学家的立场,但同时又力戒今古文门户,尽量以持平之心审视学术发展。对于宋学,钱大昕从工具和思想两个层面上进行了评论和驳难,剖析宋儒所倡导的“性”、“理”、“道”等范畴,给以新的解释,并以日常伦理来批评理学的思辨,有误读宋儒的地方。他总结出清学崇尚古学、实事求是、重视经史、经世致用的特点,同时又批评了清儒过分尊经泥古的弊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大昕 经学批评 汉学 宋学 清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以门户论是非 且承学统求正路——论黄宗羲的明文批评
13
作者 张如安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78-82,共5页
黄宗羲以恢宏的气势和睿智的眼光,深刻地总结了明代各种文学思潮、流派及文坛演变的经验教训,以破除复古摹拟、辨析是非得失为中心,展开了对有明一代散文的批评。
关键词 黄宗羲 秦汉派 唐宋派 《明文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清汉学的荟萃与实录——桂文灿的《经学博采录》
14
作者 陈居渊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13,共7页
晚清学者桂文灿编撰的《经学博采录》,是清代重要的经学史著作,长期以来,该书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始终未能引起学术界的重视。文章由"其人与其书"、"荟萃与实录"、"汉学与宋学"三部分组成,作者认为该书... 晚清学者桂文灿编撰的《经学博采录》,是清代重要的经学史著作,长期以来,该书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始终未能引起学术界的重视。文章由"其人与其书"、"荟萃与实录"、"汉学与宋学"三部分组成,作者认为该书作为学案体的经学史著作,收录了乾、嘉、道、咸四朝的汉学传习活动,较之江藩的《汉学师承记》内容更为详实丰富,全面地展示了晚清汉学研究的延伸与演变的基本脉络。该书既是晚清学术语境中的集中体现,也是他归依汉学的真正祈向所在。桂氏的某些见解未免失之偏宕,有欠圆通,但是都显示出桂氏对传统经学的人文关怀,有利于现在的学者进一步了解晚清经学研究的实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桂文灿 博采录 汉学 宋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出土文物看汉代咏鸟歌与爱情故事赋的关系
15
作者 柳卓娅 胡广跃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15-120,共6页
汉代乐府中有歌曲借咏鸟来歌颂爱情、亲情,在爱情故事题材的诗赋作品中也有咏鸟的片断,而乐府和俗赋又都是可以演唱的。近年一系列出土文物表明咏鸟歌和爱情诗赋作品除了部分题材相同和都可以演唱以外,还有可能是同一部说唱作品的不同... 汉代乐府中有歌曲借咏鸟来歌颂爱情、亲情,在爱情故事题材的诗赋作品中也有咏鸟的片断,而乐府和俗赋又都是可以演唱的。近年一系列出土文物表明咏鸟歌和爱情诗赋作品除了部分题材相同和都可以演唱以外,还有可能是同一部说唱作品的不同部分。有些咏鸟歌与爱情故事赋题材相同,其本身不一定讲故事,却可以是讲故事前或讲故事后用于演唱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土文物 汉代咏鸟歌 俗赋 爱情题材 同源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钱大昕的宋学观
16
作者 王记录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38-142,共5页
作为乾嘉时期著名汉学家,钱大昕对宋明理学的很多范畴都进行了分析,在“性即理”的问题上,钱大昕同意宋儒把理看成纯粹至善的道德标准,但不同意“天即理”之说。他反对把“理”玄学化,反对宋儒在形而上的层面上探求“孝悌”。他把宋儒... 作为乾嘉时期著名汉学家,钱大昕对宋明理学的很多范畴都进行了分析,在“性即理”的问题上,钱大昕同意宋儒把理看成纯粹至善的道德标准,但不同意“天即理”之说。他反对把“理”玄学化,反对宋儒在形而上的层面上探求“孝悌”。他把宋儒宇宙本体的“道”解释成孟子的道德伦理,并试图把宋儒所有的哲理思辨的思想都落实成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他对《宋史.道学传》枉自尊崇道学的现象进行了批判,从史书体例的角度揭示学术发展的脉络,主张在正史中以“儒学传”统领一切,反对在编纂学术史时有意轩轾,强分门户,掩盖学术发展的真实面目。尽管钱大昕对宋明理学的很多范畴提出质疑,但他对朱熹、王阳明正心诚意、主敬立诚的思想又十分推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大昕 宋学 汉学 《宋史·道学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学背景下的肌理说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军伟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4-28,共5页
在清代学术史上,翁方纲乃持汉、宋之平者。其论诗核心概念“肌理”之理,亦包含汉、宋两种学术背景。仅关注其表面上的汉学家考订之“理”的成分,而忽略其背后隐藏着的宋学家的义理之理,是对翁方纲诗学思想的最大误解。
关键词 肌理说 汉学 宋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汉宋关系辨析 被引量:4
18
作者 崔发展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3-20,共8页
汉宋关系是理解清学的一把钥匙,学者们历来重视探究这一问题,研究成果颇丰。若以“关系”本身为线索,清代的汉宋关系本身及相关研究成果大致可以划分为关系主体、关系客体、效果历史、关系形态等四种类型。而若是以宗主观念与门户之见... 汉宋关系是理解清学的一把钥匙,学者们历来重视探究这一问题,研究成果颇丰。若以“关系”本身为线索,清代的汉宋关系本身及相关研究成果大致可以划分为关系主体、关系客体、效果历史、关系形态等四种类型。而若是以宗主观念与门户之见的有无作为衡量标准,清代的汉宋关系或可归结到不同的关系结构之中。如何走出汉宋关系的分析框架,至今仍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汉宋关系 宗主 门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乾嘉学术系统新论——以“实事求是”为中心
19
作者 刘宏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88-195,311,共8页
"实事求是"在乾嘉学术中被确立为基本治学理念。通过对此一理念的考察,我们可以发现这里存在着三种不同的理解方式:汉学立场的"实事"等于"是";汉宋兼采立场的"是"源于"实事"高于&qu... "实事求是"在乾嘉学术中被确立为基本治学理念。通过对此一理念的考察,我们可以发现这里存在着三种不同的理解方式:汉学立场的"实事"等于"是";汉宋兼采立场的"是"源于"实事"高于"实事";宋学立场的"是"随"实事"而变。乾嘉学者对这一共同治学理念的不同理解,构成了乾嘉学术中的一个思想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事求是 汉学 汉宋兼采 宋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永、方苞京师之会的书写与汉宋之争 被引量:2
20
作者 任雪山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31-39,共9页
乾隆五年,江永尝至京师,与方苞论学三礼,此事后世书写不断,成为清学史上一大公案。汉学家们称方苞为学自负,大折服于江永;桐城派人则认为双方皆畅然满意。学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方苞本人未有相关记载,而江永视之为人生大事。对各方观... 乾隆五年,江永尝至京师,与方苞论学三礼,此事后世书写不断,成为清学史上一大公案。汉学家们称方苞为学自负,大折服于江永;桐城派人则认为双方皆畅然满意。学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方苞本人未有相关记载,而江永视之为人生大事。对各方观点影响最大者为戴震,其褒汉贬宋之意,或可视为清学史上汉宋之争的滥觞。正是通过持续的历史书写,江永、方苞京师之会彰显出恒久的学术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苞 江永 三礼学 汉学家 桐城派 汉宋之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