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京津冀科技创新与产业协同发展研究 被引量:12
1
作者 李国平 吕爽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7-37,共11页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十年以来,京津冀地区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协同发展方面取得诸多进展,致力于打造全国科技创新高地,构建分工合理的创新发展格局,但仍然面临创新资源分布失衡、创新能级差距过大、北京创新辐射带动作用不足、创新链与...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十年以来,京津冀地区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协同发展方面取得诸多进展,致力于打造全国科技创新高地,构建分工合理的创新发展格局,但仍然面临创新资源分布失衡、创新能级差距过大、北京创新辐射带动作用不足、创新链与产业链不匹配、先进制造业集群化建设不完善等问题。为此,应立足和巩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积极成果,根据京津冀创新基础和现状格局,建立起创新链和产业链有效衔接的体制机制,以实现“强化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的新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 科技创新 产业协同 产业链 创新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模式研究——基于共生理论的视角 被引量:27
2
作者 乔花云 司林波 +1 位作者 彭建交 孙菊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51-156,共6页
环境污染的跨区域性致使单一区域内的环境治理已远远不能满足现实需求,协同治理已成为解决京津冀跨区域生态环境污染的重要手段。根据共生理论的基本原理,目前京津冀的生态环境治理模式主要还处在非对称性共生治理阶段,难以满足当前严... 环境污染的跨区域性致使单一区域内的环境治理已远远不能满足现实需求,协同治理已成为解决京津冀跨区域生态环境污染的重要手段。根据共生理论的基本原理,目前京津冀的生态环境治理模式主要还处在非对称性共生治理阶段,难以满足当前严峻的生态环境治理形势的需要。文章以共生理论为分析框架,基于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治理现实条件的分析,认为对称性互惠共生应该是当前京津冀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模式选择,并以"共生责任目标的确定、执行及改进"和共生关系的可持续性为中心构建了对称性互惠共生治理模式下的京津冀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运行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 生态环境 协同治理 对称性互惠共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协同发展下创新资源集聚路径和模式研究——以天津市为例 被引量:13
3
作者 严建援 甄杰 +1 位作者 董坤祥 杨银厂 《华东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7,193,共7页
针对区域协同发展下如何有效实现创新资源集聚这一现实问题,文章基于产业集聚理论和协同创新理论构建了创新资源分类体系、分析了协同创新参与主体之间的基本需求和功能定位,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创新资源集聚的路径和模式,并结合京津冀协... 针对区域协同发展下如何有效实现创新资源集聚这一现实问题,文章基于产业集聚理论和协同创新理论构建了创新资源分类体系、分析了协同创新参与主体之间的基本需求和功能定位,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创新资源集聚的路径和模式,并结合京津冀协同发展下天津市集聚和承接中关村创新资源的实践提出了相关对策和建议。研究表明:创新资源可以按照创新主体、创新环境、创新服务及创新载体进行分类;协同创新中的不同参与主体应该依据需求和功能定位相互协作,以充分发挥协同创新的效应;区域协同下创新资源可以以知识链为发展路径形成平台式的集聚模式,也可以以价值链为发展路径形成链式的集聚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同创新 创新资源 产业集聚 发展路径 京津冀协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模式研究 被引量:32
4
作者 邬晓霞 卫梦婉 高见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84-87,共4页
通过对京津冀三地间产业合作案例分析,2014年以来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呈现"协同发展进度加快,产业合作领域拓宽,行业组织作用显现"的总体特征;三地产业协同发展模式包括共建产业转移园区、产业搬迁、跨区投资设立公司三种。并... 通过对京津冀三地间产业合作案例分析,2014年以来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呈现"协同发展进度加快,产业合作领域拓宽,行业组织作用显现"的总体特征;三地产业协同发展模式包括共建产业转移园区、产业搬迁、跨区投资设立公司三种。并对比分析了三种模式,从而提出推进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 产业协同 合作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跨区域轨道交通一体化的实现路径 被引量:19
5
作者 王辉 李占平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46-149,共4页
交通问题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跨区域轨道交通建设有利于城市健康良性的发展与扩张,形成轨道交通经济带,打造产业新区域,消除环京津贫困带,激发京津冀经济圈发展活力,促进京津冀地区的有效融合。京津冀都市圈交通发展现状存... 交通问题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跨区域轨道交通建设有利于城市健康良性的发展与扩张,形成轨道交通经济带,打造产业新区域,消除环京津贫困带,激发京津冀经济圈发展活力,促进京津冀地区的有效融合。京津冀都市圈交通发展现状存在"一个断裂、两个滞后、三个落差"等问题。因此,应在跨区域交通发展模式、建设组织体系、交通网络规划、法律及其他配套政策与制度方面综合加以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 协同发展 跨区域 轨道交通一体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雄安新区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实践逻辑与运行模式——基于协同学理论的分析框架 被引量:8
6
作者 司林波 吴振其 《天津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6-54,共9页
雄安新区与京津冀的协同发展直接关乎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与深化京津冀协同目标的实现。目前,在协同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内外部因素、共享因素以及隐形因素的掣肘,突出表现为雄安新区发展基础的滞后性、京津城市的虹吸效应与京津冀协同发展... 雄安新区与京津冀的协同发展直接关乎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与深化京津冀协同目标的实现。目前,在协同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内外部因素、共享因素以及隐形因素的掣肘,突出表现为雄安新区发展基础的滞后性、京津城市的虹吸效应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高落差、顶层设计的推进与落实缓慢以及区域内城市主体定位的不明确、发展目标的偏差与机制的不完善等问题。基于协同学理论,雄安新区与京津冀的协同发展应谋求多元、系统的运行模式。具体来说,加强协同的顶层设计是基础,有序推进协同发展的交通圈、产业圈、智慧城市圈、环境治理圈是关键,政府引导与市场调节功能的发挥是催化剂,完善沟通反馈机制、利益协调机制与联合监督考核机制是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同学理论 雄安新区 京津冀协同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供给侧改革效率与供给侧改革区域协同的关系——基于变形地图和格兰杰因果检验 被引量:3
7
作者 王韶华 赵暘春 +2 位作者 何美璇 张伟 刘熙宁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0-26,共7页
基于供给侧改革的理论分析框架,从要素供给、产业供给和制度供给3个维度构建供给侧改革效率测度指标体系,分别测度2012—2018年京津冀13个城市的供给侧改革效率和供给侧改革区域协同,并运用变形地图识别二者空间关联,利用格兰杰因果检... 基于供给侧改革的理论分析框架,从要素供给、产业供给和制度供给3个维度构建供给侧改革效率测度指标体系,分别测度2012—2018年京津冀13个城市的供给侧改革效率和供给侧改革区域协同,并运用变形地图识别二者空间关联,利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分析二者互动关系。结果表明:(1)2012—2018年各市供给侧改革效率存在较大差异,北京、天津、石家庄、秦皇岛、承德等均有所提升,其他城市呈先减后增的发展趋势,受制度供给效率影响较大。(2)2012—2018年各市供给侧改革区域协同指数大体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且增速具有趋同趋势。(3)供给侧改革效率呈现出以北京和天津为高值中心的空间格局,而供给侧改革区域协同呈现以北京和天津为低值中心的空间格局。(4)供给侧改革效率不是供给侧改革区域协同的格兰杰原因,而供给侧改革区域协同是供给侧改革效率的格兰杰原因,但京津冀供给侧改革区域协同尚未对供给侧改革效率产生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供给侧改革 效率 区域协同 变形地图 京津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协同影响——以京津冀地区为例 被引量:15
8
作者 翟炜 白雪音 +1 位作者 石钰 夏静婧 《现代城市研究》 CSSCI 2018年第5期72-79,共8页
本文以区域交通基础设施为出发点,从要素和产品流动的角度研究其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影响。首先,以区域中生产要素的流动和产品流动为核心,探讨其对区域经济协同的研究思路。其次,以京津冀地区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京津冀地区交... 本文以区域交通基础设施为出发点,从要素和产品流动的角度研究其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影响。首先,以区域中生产要素的流动和产品流动为核心,探讨其对区域经济协同的研究思路。其次,以京津冀地区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京津冀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存在显著正溢出作用,且大城市空间溢出效应明显,但是计量模型结果表明京津冀制造业区位熵在未来存在拐点,呈现倒U型特征;交通基础设施对京津冀地区各城市市场一体化有正面影响,但是对于人口高度集聚的特大城市的市场一体化与区域整体呈现割裂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基础设施 区域协同发展 京津冀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被引量:30
9
作者 叶堂林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49-57,共9页
当前,京津冀产业协同已取得诸多积极进展,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三地发展阶段及发展定位差异导致产业协作难度较大;尚未形成基于区域产业链各环节分工的协同发展格局;产业集群发展不足且缺少完备的制造业体系支撑;产业链与创新链... 当前,京津冀产业协同已取得诸多积极进展,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三地发展阶段及发展定位差异导致产业协作难度较大;尚未形成基于区域产业链各环节分工的协同发展格局;产业集群发展不足且缺少完备的制造业体系支撑;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不足,制约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及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政策体系不完善不衔接,制约产业链的跨地区布局等。基于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提效:制定产业协同发展专项规划;完善政府间产业协作联动机制;鼓励重点产业链与主要创新链深度融合;改善区域全产业链布局的基础环境与服务配套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 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 区域全产业链 产业集群 创新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水-能源-粮食耦合系统安全评价 被引量:15
10
作者 李溦 姜珊 +5 位作者 赵勇 王璐琪 何凡 李海红 朱永楠 何国华 《水资源保护》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9-48,共10页
为实现京津冀水-能源-粮食协同合作,从可靠性、协同性和韧性3方面选取31个指标构建水-能源-粮食耦合系统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2000-2020年京津冀水-能源-粮食耦合系统安全水平,并基于Copula函数计算联合风险概率。结果表明:2000-202... 为实现京津冀水-能源-粮食协同合作,从可靠性、协同性和韧性3方面选取31个指标构建水-能源-粮食耦合系统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2000-2020年京津冀水-能源-粮食耦合系统安全水平,并基于Copula函数计算联合风险概率。结果表明:2000-2020年京津冀水-能源-粮食耦合系统安全指数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其中北京年均指数最高,达0.63,河北最低,仅为0.48;各区域间可靠性水平无显著差异,均呈现较差水平;人均水资源量、人均能源消费量、地下水供水占比、二氧化碳排放量等是影响水-能源-粮食耦合系统安全的主要障碍因子;京津冀可靠性、协同性和韧性三维联合达到较安全水平的概率为0.723,不均衡发展会影响整体水-能源-粮食耦合系统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能源-粮食耦合系统 COPULA函数 可靠性 协同性 韧性 京津冀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生态协同发展评测与福利效应 被引量:29
11
作者 赵琳琳 张贵祥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36-44,共9页
区域生态协同发展是新常态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下区域协同发展的新形式,京津冀作为中国区域整体协同发展改革引领区,其生态协同发展研究具有典型意义。作者基于复杂系统理论和协同学,以新常态下生态文明思想和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构建... 区域生态协同发展是新常态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下区域协同发展的新形式,京津冀作为中国区域整体协同发展改革引领区,其生态协同发展研究具有典型意义。作者基于复杂系统理论和协同学,以新常态下生态文明思想和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构建区域生态协同度测量模型,科学评估2006—2018年京津冀生态协同水平的动态演化,并运用计量模型分析生态协同度对区域发展的福利效应及其区域异质性特征。研究表明:①京津冀区域生态协同度普遍逐年上升,发展态势良好。津冀和京冀系统生态协同速度加快,但京津系统生态协同发展后劲不足,增长缓慢。②北京生态协同发展水平最高,已进入中度协同发展阶段;天津、河北仍处于低度协同水平,协同发展不稳定。地区内部各子系统发展不均衡,制约着协作效应的发挥和地区的整体发展。③生态协同度的提高对京津冀的社会福利和经济福利均具有显著的正向推动作用,福利效应显著存在。④生态协同度的福利效应具有显著的区域异质性特征,天津、河北的福利效应显著大于北京,表明京津冀生态协同度的提高有助于缩小天津、河北与北京的发展差距。为进一步提高区域生态协同水平,未来应创新区域发展的协同模式,实施生态协同发展模式,打造京津冀绿色发展的新动能;营造有利于区域生态协同发展嵌套的适配创新生态系统的软环境,全力构建以北京、雄安为两极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合理分工、差异定位、积极融入;建立生态环境保护为目标的区域利益均衡机制,以支撑区域绿色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 生态协同 福利效应 区域异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地区生态系统服务权衡的多尺度特征与影响因素解析 被引量:39
12
作者 张宇硕 吴殿廷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41-147,共7页
对2000年和2015年京津冀地区四类生态系统服务(净初级生产力、粮食生产、水源涵养、土壤保持)进行估算,采用多层次空间统计法、相关分析法和玫瑰图法对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关系进行多尺度分析,利用多元回归模型定量揭示土地利用因素、社会... 对2000年和2015年京津冀地区四类生态系统服务(净初级生产力、粮食生产、水源涵养、土壤保持)进行估算,采用多层次空间统计法、相关分析法和玫瑰图法对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关系进行多尺度分析,利用多元回归模型定量揭示土地利用因素、社会因素、经济因素对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1)净初级生产力(NPP)、水源涵养、土壤保持高值区集中分布于京津冀北部和西北部山区,低值区分布于东南部平原区,粮食生产呈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格局。2000—2015年仅粮食生产服务上升,净初级生产力、水源涵养、土壤保持服务均下降。(2)粮食生产与水源涵养、粮食生产与土壤保持表现出权衡关系,水源涵养与土壤保持表现为协同关系,这3对生态系统服务的权衡与协同关系均呈增强趋势。(3)耕地的粮食生产服务上升,土壤保持服务下降,各地类的净初级生产力均呈下降趋势。(4)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关系的增强主要归因于土地利用因子,耕地减少、建设用地大幅增加、林地和草地增加是最直接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权衡 协同 多尺度分析 京津冀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区域科技创新政策协同演变:2011—2021年 被引量:22
13
作者 周楠 杨珍 +1 位作者 赵晓旭 陈鹏 《中国科技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27-38,共12页
基于协同学理论的核心观点,构建要素-系统双维度分析框架,以2011—2021年京津冀区域461份科技创新政策为研究对象,从政策目标、政策工具和政策力度三个方面对政策文本进行量化处理。在要素维度,利用状态协同度模型计算政策目标之间、政... 基于协同学理论的核心观点,构建要素-系统双维度分析框架,以2011—2021年京津冀区域461份科技创新政策为研究对象,从政策目标、政策工具和政策力度三个方面对政策文本进行量化处理。在要素维度,利用状态协同度模型计算政策目标之间、政策工具之间的协同度;在系统维度,通过耦合协调模型测度京津冀科技创新政策子系统集以及系统整体的政策效力协调水平。研究发现:在政策目标中,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及技术引进和知识产权保护两两之间呈高度协同状态且协同态势平稳,消化吸收与其他政策目标之间的协同性不足且协同度波动幅度较大;在政策工具中,需求型工具使用偏少,需求-供给之间的协同效果不理想,但与环境型工具的协同效果均良好;在子系统集中,京津、京冀、津冀的耦合协调水平于2015—2017年相继进入平稳发展阶段,京津、津冀处于中度协调区间,津冀处于勉强协调区间;在系统整体中,京津冀区域综合协调水平拥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对区域科技创新政策协同演变趋势进行分析有利于进一步优化政策体系,推动区域科技创新协同发展走向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创新政策 政策协同 政策演变 京津冀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绿色创新协同度评估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1
14
作者 殷阿娜 邓思远 《工业技术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2-60,共9页
在经济新常态和京津冀一体化国家战略背景下,加快实施京津冀绿色创新战略,促使EKC现实拐点尽快形成,是解决京津冀经济转型升级与环境治理双重困境的关键路径。本文深入分析了京津冀绿色创新系统协同度的动态演化特征和影响因素,从经济... 在经济新常态和京津冀一体化国家战略背景下,加快实施京津冀绿色创新战略,促使EKC现实拐点尽快形成,是解决京津冀经济转型升级与环境治理双重困境的关键路径。本文深入分析了京津冀绿色创新系统协同度的动态演化特征和影响因素,从经济政策与环境政策的融合、创新政策与环境政策的融合以及绿色创新支撑要素的区域合作角度出发,提出了几点对策与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 绿色创新 协同度 序参量 EK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及周边省份CO_2与大气污染物的协同效应研究
15
作者 梁琦 单春艳 +1 位作者 常永兴 何卿雯 《环境科学研究》 2025年第10期2125-2135,共11页
京津冀及周边省份是我国大气污染控制重点区域,也是北方的经济和能源重心,协同推进减污降碳是改善环境质量和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然选择。以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陕西省、山东省和河南省为研究区域,分析2000−2020年CO_(2)... 京津冀及周边省份是我国大气污染控制重点区域,也是北方的经济和能源重心,协同推进减污降碳是改善环境质量和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然选择。以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陕西省、山东省和河南省为研究区域,分析2000−2020年CO_(2)和污染物(SO2、NO_(x)、CO、PM_(10)、PM_(2.5))排放的时空特征,通过单指标协同减排弹性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评估CO_(2)与污染物减排协同效应,利用LMDI分解模型揭示协同效应影响因素,并提出减排建议。结果表明:①京津冀及周边省份目前尚未形成协同减排稳定态势,污染物减排程度普遍高于CO_(2)。北京市、天津市、陕西省、河南省在2013−2019年实现连续3年以上协同减排。②各省份CO_(2)与污染物的耦合协调度变化呈倒“U”型,北京市峰值出现在2007年,其他省份峰值集中出现在2010−2013年。③经济发展为促进各省份CO_(2)和污染物排放的主导因素,贡献率为24.33%~68.75%,对山东省促进作用最强,对北京市促进作用最弱;人口规模对CO_(2)和污染物排放的促进作用较弱,贡献率小于11%;产业结构抑制CO_(2)和污染物排放,贡献率为−14.32%~−0.09%,对北京市抑制作用最强,对山西省抑制作用最弱;能源强度对各省份CO_(2)和污染物排放总体为抑制作用,贡献率为−31.48%~−11.88%,对河南省抑制作用最强,对山东省抑制作用最弱;碳排放系数对各省份CO_(2)和污染物排放呈不同的正负效应,贡献率为−3.9%~6.01%;协同效应对污染物排放总体呈抑制作用且抑制作用逐渐增强,贡献率为−43.65%~−6.38%。研究显示,京津冀及周边省份CO_(2)与污染物协同减排效果尚不稳定、不同步,各省份应注重提升能源效率、优化产业结构,制定差异化的减排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及周边省份 碳排放 大气污染物 协同效应 LMDI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