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9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交错布种下氮肥减施对花生根系特性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王婧 赵世玉 +7 位作者 徐爽 谢畅 蒋春姬 赵新华 刘喜波 钟超 于海秋 王晓光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33,共12页
[目的]针对辽宁省花生生产上氮肥施用量过大,导致氮肥利用率低、产量和品质下降的现状,探究交错布种下氮肥减施对花生根系特性及产量品质的影响,以期明确辽宁地区单垄交错布种条件下花生最佳氮肥减施量,为当地的花生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 [目的]针对辽宁省花生生产上氮肥施用量过大,导致氮肥利用率低、产量和品质下降的现状,探究交错布种下氮肥减施对花生根系特性及产量品质的影响,以期明确辽宁地区单垄交错布种条件下花生最佳氮肥减施量,为当地的花生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方法]试验于2019-2020年在沈阳农业大学进行,以青花6号为试材,采用大田随机区组设计,设置5个氮肥用量水平,T0(不施氮肥)、T1(纯氮82.5 kg·hm^(-2),大田常规施氮量)、T2(纯氮70 kg·hm^(-2),氮减施15%)、T3(纯氮62 kg·hm^(-2),氮减施25%)、T4(纯N54 kg·hm^(-2),N减施35%),研究氮肥减施对花生根系形态、根瘤特性及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氮肥适量减施能够有效促进单垄交错布种花生根系形态的优化,T2处理可显著增加花生的根长、根表面积和根平均直径,并在生育期内保持较高的根系活力。通过对花生根瘤超显微结构分析得出,氮肥减施能促进类菌体增大并产生脂质体。与T0相比,施氮肥提高了花生荚果产量,增产幅度为3.76%~9.74%。不同氮肥减施量对产量的影响不同,其中T2处理下获得最高产量,两年平均比T1增产2.17%,而T3处理平均比T1减产0.58%。氮肥减施对花生籽仁品质的影响不显著。[结论]氮减施15%(T2)时有利于花生根系生长,增产效果最好,为最佳氮肥减施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氮肥减施 根系形态 根瘤特性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量对冬包蛋小麦干物质积累、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2
作者 邢俊刚 谢小清 +5 位作者 李胜楠 薛丽华 章建新 蒋鹏程 杨浩 刘斌 《麦类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86-394,共9页
为明确施氮对北疆冬包蛋小麦产量形成及氮素利用的调节作用,以冬小麦品种新冬18号为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田间设置0 kg·hm^(-2)(N_(0))、75 kg·hm^(-2)(N_(1))、150 kg·hm^(-2)(N_(2))、225 kg·hm^(-2)(N_(3)... 为明确施氮对北疆冬包蛋小麦产量形成及氮素利用的调节作用,以冬小麦品种新冬18号为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田间设置0 kg·hm^(-2)(N_(0))、75 kg·hm^(-2)(N_(1))、150 kg·hm^(-2)(N_(2))、225 kg·hm^(-2)(N_(3))和300 kg·hm^(-2)(N_(4))5个施氮水平,分析了施氮量对冬包蛋小麦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植株氮素积累、氮肥吸收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氮肥可增加小麦叶面积指数、总光合势、干物质积累量和干物质快速积累持续天数,其中N_(3)和N_(4)处理最大叶面积指数(4.57~4.76和4.58~4.79)、总光合势(181.50~206.43和185.09~208.13 m^(2)·d·m^(-2))、最大干物质积累量(19903.28~21821.78和20519.38~22249.95 kg·hm^(-2))和干物质快速积累持续天数(26.2d~27.3和26.6~27.3 d)均显著高于其余处理,且N_(3)、N_(4)处理间无显著差异。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花前氮素转运量和成熟期籽粒氮素积累量增加,且均表现为叶>茎鞘>穗;土壤氮贡献率、氮肥利用效率、氮肥吸收效率以及氮素收获指数均随施氮量增加呈下降趋势,氮肥利用率和氮肥农学效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均以N_(3)处理最大(60.52%~65.64%和6.35~12.48 kg·kg-1);N_(3)处理籽粒产量最高,较N_(0)处理增加21.27%~40.51%。在本试验条件下,北疆冬包蛋小麦高产的适宜施氮量为225 kg·hm^(-2)(拔节期150 kg·hm^(-2)+孕穗期75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氮量 冬小麦 极晚播 干物质积累 产量 氮素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减施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3
作者 胡业军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5年第5期134-135,138,共3页
为了探讨氮肥减施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设置5个处理进行试验,分析不同氮肥减量处理对小麦生长、产量构成因素、籽粒品质及土壤环境的影响。结果显示,T_(1)和T_(2)处理对小麦的株高、穗长、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质量等产量构成因素... 为了探讨氮肥减施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设置5个处理进行试验,分析不同氮肥减量处理对小麦生长、产量构成因素、籽粒品质及土壤环境的影响。结果显示,T_(1)和T_(2)处理对小麦的株高、穗长、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质量等产量构成因素影响不显著,能通过优化产量构成因素来维持小麦产量稳定;对小麦籽粒的粗蛋白含量、湿面筋含量和沉降值等品质指标影响也较小,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小麦品质。但过量减施氮肥(T3和T4处理)会导致小麦生长受阻,产量显著下降,品质明显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减施 小麦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磷配施和化肥减施对小麦生长、养分利用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6
4
作者 张晶 赵超 +3 位作者 裴雪霞 张慧芋 党建友 张定一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9-189,共11页
为明确氮磷配施和化肥减施对小麦生长、养分利用及产量性状的影响,以8个晋南主栽品种为材料,于2019—2021年开展水培和大田定位试验,水培试验设置4个氮磷水平(N 0.2 mmol·L^(-1)+P 0.1 mmol·L^(-1)、N 0.2 mmol·L^(-1)+P... 为明确氮磷配施和化肥减施对小麦生长、养分利用及产量性状的影响,以8个晋南主栽品种为材料,于2019—2021年开展水培和大田定位试验,水培试验设置4个氮磷水平(N 0.2 mmol·L^(-1)+P 0.1 mmol·L^(-1)、N 0.2 mmol·L^(-1)+P 2.5 mmol·L^(-1)、N 4 mmol·L^(-1)+P 0.1 mmol·L^(-1)、N 4 mmol·L^(-1)+P 2.5 mmol·L^(-1)),对不同小麦品种苗期性状进行初步考察筛选;大田试验设置常规施肥(CF)、化肥减施(FR)和不施肥(CK)3个处理,研究不同年型下化肥减施对小麦生长发育、养分利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培条件下,不同氮磷水平品育8161株高、根长、植株干重、根干重及根冠比均最低;良星67在低磷时正常氮较低氮植株干重增幅仅为17.07%,根干重反而降低,且在正常氮磷时根冠比较低。大田生产条件下,2019—2020年度(丰水年)化肥减施处理下以品育8012、济麦22产量较高,二者差异不显著,邯农1412产量最低,仅为7520.18 kg·hm^(-2)。其中,山农20、中麦4072和邯农1412产量均表现为化肥减施显著低于常规施肥。2020—2021年度(干旱年)化肥减施处理下济麦22产量为6191.53 kg·hm^(-2),显著高于品育8012和石农086,其籽粒氮素积累量和磷素吸收效率均最高,分别为130.35 kg·hm^(-2)和0.79 kg·kg^(-1)。干旱年减施化肥导致小麦生育后期叶片早衰,显著降低成熟期干物质积累,但对茎秆形态特征影响较小。综上,晋南小麦-玉米轮作区小麦生育期基施纯N 180.0 kg·hm^(-2)、P_(2)O_(5)105.0 kg·hm^(-2)、K_(2)O34.5 kg·hm^(-2),拔节期追施纯N 60.0 kg·hm^(-2)时,丰水年品育8012和济麦22产量较高,干旱年济麦22产量最高,且化肥减施有利于提高济麦22开花前营养器官干物质贮藏再转运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和第3节间厚度。单纯的连年化肥减施在干旱年份会导致小麦产量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降低。本研究结果为晋南麦区小麦稳产高效栽培提供了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氮磷配施 化肥减施 生长发育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减施对玉米间作箭筈豌豆种间关系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王超 杜缠缠 +5 位作者 杨宏伟 王琦明 樊志龙 殷文 胡发龙 柴强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10-819,共10页
通过探究氮肥减施对玉米间作箭筈豌豆种间关系的影响,为进一步发挥禾豆间作优势提供理论依据。2017年在甘肃省武威市甘肃农业大学绿洲农业综合试验站进行试验,以玉米、箭筈豌豆为试验对象,设单作箭筈豌豆(V)、单作玉米(M)、玉米间作箭... 通过探究氮肥减施对玉米间作箭筈豌豆种间关系的影响,为进一步发挥禾豆间作优势提供理论依据。2017年在甘肃省武威市甘肃农业大学绿洲农业综合试验站进行试验,以玉米、箭筈豌豆为试验对象,设单作箭筈豌豆(V)、单作玉米(M)、玉米间作箭筈豌豆(M/V)3个种植模式和不施氮(N0,0 kg·hm^(-2))、减量施氮(N1,240 kg·hm^(-2))、传统施氮(N2,300 kg·hm^(-2))3个施氮水平,探究河西绿洲灌区减量施氮对玉米间作箭筈豌豆种间关系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箭筈豌豆干物质积累量间作较单作增加43.0%,减量施氮比传统施氮增加10.9%;玉米干物质积累量间作较单作增加26.7%,减量施氮比传统施氮增加8.5%;共生期内箭筈豌豆相对于玉米的竞争比率始终大于1,表明箭筈豌豆的种间竞争力强于玉米,且减量施氮能增强种间竞争;箭筈豌豆收获后间作和单作玉米生长速率比在不同施氮水平下均大于1,表明间作玉米有明显的恢复效应。箭筈豌豆产量间作较单作增加37.7%,减量施氮与传统施氮无显著差异;玉米产量间作较单作增加3.4%,且间作模式下减量施氮比传统施氮增加4.0%;各间作处理土地当量比无显著差异且均大于1,说明具有增产优势。因此,玉米间作箭筈豌豆氮肥减施20%可通过调控种间关系进一步挖掘间作增产潜力,是绿洲灌区玉米生产的可行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禾/豆间作 减量施氮 干物质积累 种间关系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垄作灌溉和减施氮肥对稻田CH_(4)排放、土壤有机酸含量和酶编码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李熠凡 李伏生 +1 位作者 罗维钢 黄挺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2-51,共10页
【目的】研究不同垄面宽度的垄作灌溉和不同时期减施氮肥对稻田甲烷(CH4)排放、土壤有机酸含量以及CH4形成和转化相关酶编码基因(产CH4古菌中甲基辅酶M还原酶编码基因mcrA和CH4氧化菌中CH4单加氧酶编码基因sMMO)表达量的影响,揭示土壤... 【目的】研究不同垄面宽度的垄作灌溉和不同时期减施氮肥对稻田甲烷(CH4)排放、土壤有机酸含量以及CH4形成和转化相关酶编码基因(产CH4古菌中甲基辅酶M还原酶编码基因mcrA和CH4氧化菌中CH4单加氧酶编码基因sMMO)表达量的影响,揭示土壤有机酸以及mcrA和sMMO表达量对稻田CH4通量的影响。【方法】开展3种灌溉模式(淹水灌溉,垄宽分别为80、100 cm的垄作灌溉)和3种施氮处理(常规施氮:135 kg·hm^(−2),其中苗肥47.25 kg·hm^(−2)、分蘖肥54.00 kg·hm^(−2)和穗肥33.75 kg·hm^(−2);返青期减氮:110 kg·hm^(−2),其中苗肥22.25 kg·hm^(−2)、分蘖肥54.00 kg·hm^(−2)和穗肥33.75 kg·hm^(−2);孕穗期减氮:110 kg·hm^(−2),其中苗肥47.25 kg hm^(−2)、分蘖肥54.00 kg hm^(−2)和穗肥8.75 kg hm^(−2))的田间试验,测定生育期内稻田CH4通量、土壤有机酸含量以及mcrA和sMMO表达量,分析稻田CH4通量、土壤有机酸含量以及mcrA和sMMO表达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相同施氮处理下,垄作灌溉稻田CH4排放量较淹水灌溉显著降低,相同灌水模式下,返青期减氮稻田CH4排放量较常规施氮显著降低。垄宽为80 cm的垄作灌溉+常规施氮处理在施肥后10 d土壤总有机酸含量较施肥前高71.7%,淹水灌溉和常规施氮处理高28.8%。返青期减氮下,垄宽为80 cm的垄作灌溉土壤mcrA表达量整体低于淹水灌溉,sMMO表达量除移栽后25 d外均高于淹水灌溉。稻田CH4通量与土壤mcrA表达量和总有机酸含量显著相关(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644和−0.348,土壤总有机酸含量与mcrA、sMMO表达量显著相关(P<0.05),相关系数分别为−0.240和0.197。【结论】垄宽80 cm垄作灌溉+返青期减氮处理降低了稻田CH4通量,土壤总有机酸含量和mcrA表达量显著影响稻田CH4通量,sMMO表达量可能间接影响稻田CH4通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垄作灌溉 减氮施肥 有机酸 CH_(4)排放 mcrA表达量 sMMO表达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肥减量配施生物有机肥对水稻产量、土壤结构和土壤固碳增汇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芦燕 魏倩倩 +5 位作者 徐青山 张耿苗 赵钰杰 伍少福 张均华 朱春权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4-121,共8页
为了探究减氮配施生物有机肥对水稻产量、土壤结构和土壤固碳增汇能力的影响,分别设置无氮肥对照(CK)、常规施肥(T1)、减氮10%配施生物有机肥(T2)和减氮20%配施生物有机肥(T3)4个处理。结果表明,与T1处理相比,减氮配施生物有机肥(T2和T3... 为了探究减氮配施生物有机肥对水稻产量、土壤结构和土壤固碳增汇能力的影响,分别设置无氮肥对照(CK)、常规施肥(T1)、减氮10%配施生物有机肥(T2)和减氮20%配施生物有机肥(T3)4个处理。结果表明,与T1处理相比,减氮配施生物有机肥(T2和T3)处理对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没有显著影响,但是显著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和水稻氮利用效率。与T1处理相比,T2和T3处理显著增加了≥0.25 nm土壤团聚体(大团聚体)的比例,降低了<0.25 nm土壤团聚体(小团聚体)的比例,并显著增加了不同粒径团聚体中的有机质含量。同时,T2和T3处理显著增加了土壤中颗粒有机碳的含量和比例,增加了矿物结合态有机碳的含量,但是降低了其在土壤中的比例。T2和T3处理同时增加了土壤中脲酶和蔗糖酶活性、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含量、细菌和固碳菌的丰度。因此,水稻生产中可通过施加生物有机肥来减少氮肥施加、维持水稻产量和保持土壤地力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减氮 生物有机肥 固碳增汇 微生物 土壤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施用下减施氮肥稻田有机碳和氮磷的排放特征
8
作者 赵家阳 于建光 +4 位作者 于孟康 王宁 郭智 薛利红 杨林章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02-1112,共11页
为了解秸秆施用下减施氮肥对稻田有机碳和氮磷排放特征的影响,进而为稻田投入品的优化施用以及田间养分管理提供技术支撑,通过盆钵试验研究小麦秸秆还田与肥料施用对高砂土和黄泥土2种土壤的田面水有机碳和氮磷浓度、潜在可排放量及水... 为了解秸秆施用下减施氮肥对稻田有机碳和氮磷排放特征的影响,进而为稻田投入品的优化施用以及田间养分管理提供技术支撑,通过盆钵试验研究小麦秸秆还田与肥料施用对高砂土和黄泥土2种土壤的田面水有机碳和氮磷浓度、潜在可排放量及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高砂土稻田的田面径流养分排放风险远大于黄泥土,其中基肥期更为明显;磷在基肥期田面径流中的排放风险最大,施加秸秆处理的有机碳在蘖肥期田面径流中的排放风险最大,而氮在穗肥期的排放风险最大;无论高砂土还是黄泥土,秸秆施用基础上,相比施用常量氮肥,施用减量氮肥在保证产量不受明显影响的同时,可以有效降低田面径流养分排放风险。在小麦秸秆还田条件下,施用减量氮肥与常量氮肥相比,高砂土稻田田面水的COD、DOC、TN和TP平均可排放量分别降低34.92%、15.47%、35.37%和53.93%,水稻产量降低12.01%,黄泥土稻田田面水的COD、TN和TP平均可排放量分别降低24.82%、23.75%、2.84%,而水稻产量提高3.99%。总之,秸秆还田时减施氮肥利于降低高砂土和黄泥土田面水COD、TN、NH_(4)^(+)-N和NO_(3)^(-)-N的潜在排放风险,以稳定水稻产量和防控稻田养分田面径流流失为目标,高砂土稻田在水稻种植时氮肥施用应减量多次,并避免小麦秸秆还田,而黄泥土稻田在氮肥施用时应混施秸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 秸秆 减施氮肥 田面水 有机碳 氮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砂管灌与有机肥对土壤蔗糖酶活性及骏枣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张华东 李侨 +1 位作者 周少梁 孙三民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60-67,共8页
为响应化肥减量增效有关政策,探究砂管灌装置灌溉方式下不同有机肥30%养分替代化肥处理对骏枣产量与品质和对土壤蔗糖酶活性及有机质含量的影响,以南疆骏枣为研究对象,设置鸡粪(T1)、油渣(T2)、有机水溶肥(T3)和单施化肥(CK)4个试验处理... 为响应化肥减量增效有关政策,探究砂管灌装置灌溉方式下不同有机肥30%养分替代化肥处理对骏枣产量与品质和对土壤蔗糖酶活性及有机质含量的影响,以南疆骏枣为研究对象,设置鸡粪(T1)、油渣(T2)、有机水溶肥(T3)和单施化肥(CK)4个试验处理,结果表明,有机肥配施化肥可以使果实膨大期枣树叶片SPAD值提高3.29%~6.29%,能够不同程度地提高0~40 cm土壤蔗糖酶活性,并能使0~40 cm土层有机质含量提高5.93%~34.62%。有机肥配施化肥能在稳定产量的同时使骏枣果实的总糖含量增加12.36%~35.25%、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增加25.60%~38.24%、维生素C含量增加1.17%~15.36%,并能使骏枣产量增加0.63%~4.81%。综合比较下T1处理鸡粪有机肥(2 kg/棵)30%养分替代化肥的处理效果最佳。该研究对于化肥减量增效与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骏枣 砂管灌 有机肥 减施氮肥 替代化肥 土壤蔗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钾减量配施对甘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10
作者 杨春菊 唐道彬 +5 位作者 张凯 杜康 黄红 乔欢欢 王季春 吕长文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41-1350,共10页
基于重庆地区土壤肥力及施肥水平,在保证作物稳产、优质的情况下,探讨氮钾减量配施对甘薯产量、品质、养分利用和土壤肥力的影响,以期确定本地区甘薯是否存在减肥空间以及适宜的减量配施策略。2021—2022年连续2年在重庆市北碚区歇马街... 基于重庆地区土壤肥力及施肥水平,在保证作物稳产、优质的情况下,探讨氮钾减量配施对甘薯产量、品质、养分利用和土壤肥力的影响,以期确定本地区甘薯是否存在减肥空间以及适宜的减量配施策略。2021—2022年连续2年在重庆市北碚区歇马街道西南大学薯类作物研究所开展田间试验,采用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氮、钾各三水平,分别以常规施N量为126.00 kg hm^(-2)(A1),减施10%(A2)和20%(A3);常规施K2O量96.00 kg hm^(-2)(B1),减施5%(B2)和10%(B3)。试验结果表明,一定程度的氮钾减量配施不会造成甘薯产量的显著下降,氮肥减施达到20%(A3)甘薯单株结薯数显著降低,A3较A1显著减产9.25%。氮肥减施10%和20%分别较A1的块根可溶性糖含量显著增加了0.25%和0.36%,钾肥减施10%则较B1的可溶性糖含量显著增加了0.47%。但氮钾减量配施对甘薯块根淀粉率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存在不利影响。综上所述,相较于本地常规施氮钾量,减氮10%(A2)配合减钾5%(B2),即施氮量为119.70 kg hm^(-2)、施钾量为86.40 kg hm^(-2),不会降低渝薯198产量和土壤酶活性,可作为本区域甘薯生产中的推荐施肥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 氮钾肥减量配施 产量品质 土壤肥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减量施氮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尹春民 张斌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4年第11期175-176,179,共3页
为探讨减量施氮对小麦生产的影响,设置了5个氮肥减施组,研究不同氮肥用量对该地区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氮肥减施5%~10%时对小麦产量与品质未造成显著影响。
关键词 减量施氮 小麦 产量 品质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肥一体化技术促进黄芪减氮增效及养分需求规律研究
12
作者 乌日古木拉 赵巴音那木拉 +6 位作者 兰天 叶贺 裴志福 张俊民 胡有林 白雪原 红梅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61-171,共11页
为了研究在水肥一体化减量施氮条件下黄芪养分吸收规律、肥料利用效率及增产效果。在科尔沁沙地设置对照(CK)、常规施肥+喷灌撒施(CS)、常规施肥+水肥一体化(CW)、减氮30%+水肥一体化(JW_(30%))和减氮50%+水肥一体化(JW_(50%))5个处理... 为了研究在水肥一体化减量施氮条件下黄芪养分吸收规律、肥料利用效率及增产效果。在科尔沁沙地设置对照(CK)、常规施肥+喷灌撒施(CS)、常规施肥+水肥一体化(CW)、减氮30%+水肥一体化(JW_(30%))和减氮50%+水肥一体化(JW_(50%))5个处理。分析黄芪养分吸收规律、肥料利用效率及经济效益。结果表明:(1)水肥一体化减氮技术显著提高了黄芪产量、品质和肥料利用率。其中JW_(30%)处理效果较为明显,与CS相比,产量增加了5.48%,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和甲苷分别提高了18.99%和7.18%。(2)在不同施肥策略下,JW_(30%)处理吸氮量及肥料利用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JW_(30%)处理吸氮量达227.26 kg·hm^(-2),其次是JW_(50%)处理,达207.62 kg·hm^(-2)。与常规施肥(CS和CW)处理相比,JW_(30%)处理氮肥吸收利用率分别显著增加了26%和24%,磷肥吸收利用率分别增加了9%和1%,钾肥利用率分别增加了8%和7%。(3)减氮30%+水肥一体化条件下,黄芪经济效益最优,与CS相比,纯效益增加了2793~4323元·hm^(-2)。水肥一体化技术可以在减少氮肥施用量的同时,实现黄芪产量、品质、肥料利用率和经济效益的协同提高,最优施氮量是319 kg·hm^(-2),产量可达9810 kg·hm^(-2)。研究结果对科尔沁沙地黄芪高效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 减量施氮 肥料利用率 水肥一体化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管理与地膜覆盖对旱地冬小麦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35
13
作者 李强 王朝辉 +6 位作者 李富翠 戴健 李孟华 何刚 曹群虎 段长林 鱼昌为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93-100,共8页
降雨偏少且季节分布不均,施肥偏多且方式不合理,缺少有效的保水栽培措施是西北旱地小麦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2010年10月至2012年6月连续2个小麦生长季,在陕西渭北旱塬进行田间试验,比较了氮肥追施和总量减少、覆膜、增加种植密度措施较... 降雨偏少且季节分布不均,施肥偏多且方式不合理,缺少有效的保水栽培措施是西北旱地小麦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2010年10月至2012年6月连续2个小麦生长季,在陕西渭北旱塬进行田间试验,比较了氮肥追施和总量减少、覆膜、增加种植密度措施较传统施肥和农民习惯施肥种植模式对冬小麦籽粒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与农户习惯施肥相比,传统施肥不能持续增加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而减氮追肥、减氮垄覆和减氮垄覆增密处理的增产效果明显,同时提高了氮素利用效率,但减氮垄覆或增加种植密度却使籽粒含氮量降低,主要原因是进入开花期后土壤硝态氮累积量减少,氮素供应不足所致。综合分析,减氮垄覆增产增效更明显,小麦产量、氮肥偏生产力、氮肥生理利用率在第1年分别提高38.6%、49.6%和35.1%,在第2年分别提高7.6%、16.3%和25.7%,说明控氮与覆膜结合是实现旱地冬小麦增产的重要措施,但需注意生长后期土壤氮素供应,在增产的同时保证小麦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 冬小麦 地表覆膜 氮肥利用效率 产量 氮肥减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还田下晚播稻茬麦适宜施氮量研究 被引量:16
14
作者 石祖梁 张姗 +4 位作者 孙仁华 张传辉 戴廷波 顾克军 杨四军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89-593,共5页
研究了前茬水稻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不同施氮水平(0、90、180、270和360 kg·hm^-2)对晚播小麦土壤矿质氮积累、秸秆氮释放、氮素平衡特征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基肥施用提高了越冬期0-30 cm土壤矿质氮量,追施氮肥提高了开花期0... 研究了前茬水稻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不同施氮水平(0、90、180、270和360 kg·hm^-2)对晚播小麦土壤矿质氮积累、秸秆氮释放、氮素平衡特征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基肥施用提高了越冬期0-30 cm土壤矿质氮量,追施氮肥提高了开花期0-15 cm土壤矿质氮量。施氮量高于180 kg·hm^-2时会造成小麦成熟后土壤矿质氮量的显著增加。氮平衡分析结果表明,小麦全生育期氮素净矿化量为48 kg·hm^-2;随施氮水平的增加,秸秆氮释放量、植株氮积累量、土壤矿质氮残留量和氮表观损失量均随之增加;N90、N180、N270和N360处理氮表观损失率分别为27.9%、37.6%、43.2%和47.6%;N90处理损失量以播种至越冬期最高,其余处理均以开花至成熟期最高。适量增施氮肥有利于提高籽粒产量,但施氮量若超过180 kg·hm^-2,增产效果则不显著。综合考虑,水稻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氮肥施用量为180 kg·hm^-2有利于兼顾晚播小麦生产和生态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晚播小麦 产量 氮平衡 施氮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运筹和播种密度对晚播小麦群体总茎数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5
15
作者 乔玉强 曹承富 +4 位作者 杜世州 赵竹 蔡海涛 李玮 陈欢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04-207,共4页
为给安徽淮北地区晚播小麦的高产高效栽培提供技术支撑,以近年来淮北地区主导小麦品种济麦22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淮北地区晚播条件下不同氮肥运筹和播种密度对小麦群体总茎数、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播种密度下晚播小麦... 为给安徽淮北地区晚播小麦的高产高效栽培提供技术支撑,以近年来淮北地区主导小麦品种济麦22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淮北地区晚播条件下不同氮肥运筹和播种密度对小麦群体总茎数、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播种密度下晚播小麦群体的总茎数变化一致,呈明显的单峰变化趋势,除返青期外,总茎数均以基本苗525万/hm2(以D525表示,下同)处理最大;晚播小麦的籽粒产量以D450最高,为8 823.3 kg/hm2,但不同密度间的产量差异不显著;进一步分析表明,随着播种密度的增加,穗数升高,穗粒数降低,千粒质量变化不明显;不同氮肥运筹方式下晚播小麦群体总茎数的变化与不同密度处理表现趋同,即亦呈单峰变化趋势,同时适当延迟氮肥追施时间有助于稳定晚播小麦生育后期的群体总茎数;不同氮肥运筹间晚播小麦的穗粒数、生物学产量、经济系数的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但籽粒产量以基追比为4∶6(孕穗期)处理最高,为8 618.0 kg/hm2,除与10∶0(基施)处理间差异显著外,与其他施肥处理间的差异并未达到显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播小麦 氮肥运筹 密度 总茎数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田控释氮肥的施用效果与合理施用技术 被引量:79
16
作者 徐明岗 孙小凤 +3 位作者 邹长明 秦道珠 八木一行 宝川靖和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87-493,共7页
选用新型控释氮肥(LP)5个类型,采用其不同用量和组合,在南方典型双季稻区第四纪红壤发育的水稻土上进行早稻和晚稻的一次性基肥试验。结果表明,施用不同控释氮肥,稻田表层土和表面水的NH4+-N含量极显著地低于常规氮肥(尿素);控释肥的氮... 选用新型控释氮肥(LP)5个类型,采用其不同用量和组合,在南方典型双季稻区第四纪红壤发育的水稻土上进行早稻和晚稻的一次性基肥试验。结果表明,施用不同控释氮肥,稻田表层土和表面水的NH4+-N含量极显著地低于常规氮肥(尿素);控释肥的氮素释放过程与水稻吸氮过程基本一致。控释氮肥用量以N75kg/hm2较适宜,其用量比尿素N150kg/hm2相比仍可维持高产;早稻施用控释氮肥,可成功地实现施肥、播种、抛秧的一次性技术配套与结合,减轻劳动强度,适当提高种植密度有利于高产;晚稻采用条施的方法可显著地提高产量。与尿素N150kg/hm2比较,早稻选用控释氮肥LPS40或LPS60较好;晚稻选用LP70和LPS80并按LP70(50%)+LPS80(50%)的比例搭配,有利于水稻生长发育和维持高产。控释氮肥具有缓释作用,其供应氮素持久;LPS40和LPS60用量N150kg/hm2且高密度栽培时有一定的后效,可分别提高再生稻产量10%和1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释氮肥 一次性施肥 早稻 晚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管理措施对黑土玉米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37
17
作者 郝小雨 周宝库 +1 位作者 马星竹 高中超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3227-3238,共12页
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研究了不同氮肥管理措施(农民常规施肥、减氮20%、添加硝化抑制剂、施用控释肥)对黑土玉米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黑土玉米田施肥(基肥和追肥)后1~3d出现N2O排放峰,施肥后16d内N2O排放量占生育期总... 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研究了不同氮肥管理措施(农民常规施肥、减氮20%、添加硝化抑制剂、施用控释肥)对黑土玉米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黑土玉米田施肥(基肥和追肥)后1~3d出现N2O排放峰,施肥后16d内N2O排放量占生育期总排放量的28.8%~41.9%.减施氮肥20%显著降低土壤N2O排放,生育期内的N2O累积排放量减少了17.6%~46.1%,综合温室效应降低30.7%~67.8%,温室气体排放强度降低29.1%~67.0%.等氮量投入时,添加吡啶抑制剂土壤N2O排放量、综合温室效应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最低.玉米拔节~乳熟期出现了较强的土壤CO2排放,黑土玉米田是大气中CH4的一个较弱的"汇",施氮和添加硝化抑制剂对黑土玉米田CO2排放和CH4吸收没有显著影响.添加硝化抑制剂和施用控释肥不影响玉米产量.在本试验条件下,减氮20%并添加吡啶抑制剂在保证玉米产量的同时,减排增收效果优于其他施肥措施,适宜在黑土区玉米种植中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管理措施 硝化抑制剂 控释肥 温室气体 氮肥减量 黑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减量施氮对郑麦101产量及加工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3
18
作者 张琨 秦毛毛 +6 位作者 刘艳喜 秦海霞 郑春风 车军 周正富 吴政卿 雷振生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24-27,共4页
采用裂区试验设计,在常规施用磷、钾肥的条件下,以不施氮肥和普通尿素常规施氮量(225 kg/hm2)为对照,设置4个减氮处理(普通尿素减少10%、20%、30%和控释尿素减少20%),探讨减量施氮对郑麦101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旨在为进一步开展小麦优质... 采用裂区试验设计,在常规施用磷、钾肥的条件下,以不施氮肥和普通尿素常规施氮量(225 kg/hm2)为对照,设置4个减氮处理(普通尿素减少10%、20%、30%和控释尿素减少20%),探讨减量施氮对郑麦101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旨在为进一步开展小麦优质高产栽培研究和实现化肥零增长的目标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参考。结果表明,与普通尿素常规施氮量处理相比,普通尿素常规施氮量减少30%时,显著减产4.93%,而普通尿素常规施氮量减少10%、20%及等量控释尿素减少20%时,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变化不显著。对小麦的一次加工品质进行研究发现,减施氮肥会造成郑麦101籽粒粗蛋白含量降低,在普通尿素常规施氮量减少20%时达到显著水平。对小麦的二次加工品质进行研究发现,小麦沉降值、吸水率和形成时间对施氮量并不敏感;湿面筋含量虽表现出随一定范围内施氮量的减少而降低的趋势,但在普通尿素常规施氮量减少20%及等量控释尿素减少20%时并没有显著变化;等量控释尿素减氮20%(180 kg/hm2)时可以显著延长面团的稳定时间,降低弱化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郑麦101 减施氮肥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地区稻田不同轮作制度下的氮肥减量研究 被引量:43
19
作者 乔俊 颜廷梅 +2 位作者 薛峰 杨林章 卢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4-31,共8页
通过设置不同轮作制度及施氮量,研究其对稻季的田面水氮素含量、氮素径流损失、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江苏宜兴地区,冬季种植紫云英或黑麦草替代小麦种植,从而减少稻季化学氮肥的施用是可行的。紫云英或黑麦草参与轮作还田,... 通过设置不同轮作制度及施氮量,研究其对稻季的田面水氮素含量、氮素径流损失、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江苏宜兴地区,冬季种植紫云英或黑麦草替代小麦种植,从而减少稻季化学氮肥的施用是可行的。紫云英或黑麦草参与轮作还田,提高了土壤的供氮水平,促进了水稻对氮素的吸收利用,产量显著提高,且冬季种植无需施用氮肥,减少了冬季旱地土壤的氮素损失,降低了环境负荷;在总施氮量相等的情况下,提高肥料中有机肥比例可以降低稻田田面水中的总氮含量,降低了因田面水外排导致的氮素径流损失,且绿肥种植成本低,尤其是紫云英对无机氮肥的替代性强,可以有效降低稻季的施肥成本。在江苏宜兴地区,如适当地将传统的小麦-水稻轮作制度改为紫云英-水稻轮作制度,并在稻季减少120kg·hm-2的纯氮投入,则可兼顾经济效益、产量效益和环境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作制度 太湖地区 稻田 氮肥减量 有机肥 氮径流损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氮量对稻田氨挥发损失的影响 被引量:9
20
作者 区惠平 周柳强 +6 位作者 黄金生 曾艳 韦运兰 黄美福 谢如林 刘昔辉 谭宏伟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851-1855,共5页
【目的】研究不同施氮量对稻田氨挥发损失的影响,为解决稻田氮素低利用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双季稻田间试验,采用动态室法监测基肥和穗肥施用不同用量氮素后的土壤氨挥发特征及田面水氮形态含量特征。【结果】早稻基肥期土壤氨... 【目的】研究不同施氮量对稻田氨挥发损失的影响,为解决稻田氮素低利用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双季稻田间试验,采用动态室法监测基肥和穗肥施用不同用量氮素后的土壤氨挥发特征及田面水氮形态含量特征。【结果】早稻基肥期土壤氨挥发损失峰值于施肥后第5 d出现,第9 d接近对照水平;晚稻同期及穗肥期土壤氨挥发损失峰值均于施肥后第1 d出现。基肥氨挥发损失量低于穗肥,晚稻高于早稻。早、晚稻平均氨挥发损失率分别为12.99%和21.79%。施氮提高氨挥发损失量和累积损失量,且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呈现不同程度地增加。氨挥发损失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相关分析表明,氨挥发损失量和磷肥施用量均与田面水铵态氮、硝态氮和溶解性总氮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直线正相关。【结论】施氮通过提高田面水氮含量促进稻田氨挥发损失。通过合理施肥、改变肥料特性等措施降低施肥后田面水中氮含量降低,从而减少稻田土壤氨挥发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田 施氮量 氨挥发 田面水氮含量 降低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