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0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EG-rhG-CSF在血液肿瘤自体造血干细胞动员中的临床分析
1
作者 陈清娇 郑晓强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56-560,共5页
目的:探讨无外周血CD34监测下聚乙二醇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在血液肿瘤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动员中的采集时机及采集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至2022年1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46例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动... 目的:探讨无外周血CD34监测下聚乙二醇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在血液肿瘤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动员中的采集时机及采集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至2022年1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46例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动员的血液恶性肿瘤患者。采用大剂量化疗联合PEG-rhG-CSF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方案,其中应用PEG-rhG-CSF动员的27例(PEG-rhG-CSF组),应用G-CSF动员的19例(G-CSF组),比较两组患者动员采集效果。结果:46例患者共采集86例次,PEG-rhG-CSF组与G-CSF组获得采集物的单个核细胞中位数分别为6.54(3.85-12.61)×10^(8)/kg和6.15(1.13-11.58)×10^(8)/kg(P>0.05),采集物CD34^(+)细胞数分别为11.44(1.33-65.02)×10^(6)/kg和4.95(0.30-24.02)×10^(6)/kg(P<0.05),采集时机分别为14(10-20)和14(4-22)d(P>0.05)。PEG-rhG-CSF组在外周血白细胞(WBC)≥10×10^(9)/L时单次所采集的产物CD34^(+)细胞数明显高于外周血WBC<10×10^(9)/L时采集的数量[19.04(2.85-65.02)×10^(6)/kg vs 6.22(0.81-34.86)×10^(6)/kg,(P<0.05)]。结论:采用PEG-rhG-CSF动员外周血干细胞单次采集足量CD34^(+)细胞成功率高,中位动员时间为14 d;在无外周血CD34监测情况下,外周血WBC≥10×10^(9)/L可以考虑作为单次采集足量干细胞的采集阈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 造血干细胞动员 聚乙二醇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圣愈汤合增液汤联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上皮性卵巢癌化疗后骨髓抑制的影响
2
作者 李安 孙丹邈 张璐璐 《中华中医药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6-69,共4页
目的探讨圣愈汤合增液汤联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factor,rhG-CSF)对上皮性卵巢癌化疗后骨髓抑制及外周血象影响。方法选取上皮性卵巢癌患者70例,按入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 目的探讨圣愈汤合增液汤联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factor,rhG-CSF)对上皮性卵巢癌化疗后骨髓抑制及外周血象影响。方法选取上皮性卵巢癌患者70例,按入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化疗后预防性应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ylated recombinant human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PEG-rhG-CSF)或rhG-CSF治疗,治疗组患者加用圣愈汤合增液汤口服治疗,观察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程度及化疗前1 d、1个疗程、2个疗程、3个疗程结束时外周血象。结果治疗组1个疗程、2个疗程、3个疗程后骨髓抑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及血红蛋白水平,两组患者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下降,且对照组下降程度明显大于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圣愈汤合增液汤联合rhG-CSF能够降低上皮性卵巢癌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发生,改善化疗后外周血细胞下降情况,促进血细胞水平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圣愈汤 增液汤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上皮性卵巢癌 骨髓抑制 外周血象 化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hIL-11加rhG-CSF对8.0Gy照射猴的治疗作用 被引量:16
3
作者 郝静 罗庆良 +4 位作者 熊国林 赵振虎 邱丽玲 陈国志 李元敏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0期730-732,F004,共4页
为观察rhIL 11加rhG CSF对极重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的治疗作用 ,以 8只正常雄性猕猴用60 Coγ射线照射源一次全身照射 8 0Gy(15 0R/min)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每组 4只动物。治疗组于照射后当天开始 ,连续 2 1天皮下注射rhIL 116 0 ... 为观察rhIL 11加rhG CSF对极重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的治疗作用 ,以 8只正常雄性猕猴用60 Coγ射线照射源一次全身照射 8 0Gy(15 0R/min)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每组 4只动物。治疗组于照射后当天开始 ,连续 2 1天皮下注射rhIL 116 0 μg/(kg·d)加rhG CSF 10 μg/(kg·d) ,并辅以对症支持治疗。结果显示 ,照射后所有动物均出现呕吐、腹泻、发热等临床表现 ,外周血三系细胞均迅速下降。对照组由于严重的出血和感染于照射后 12~ 2 1天相继死亡 ,平均存活时间为 18 2天。治疗组 4只动物照射后 45天全部存活 ,外周血象恢复到接近照射前水平 ,活杀经病理组织学观察表明骨髓造血功能基本恢复。提示rhIL 11加rhG CSF辅以对症治疗对 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射损伤 白细胞介素11 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RHIL-11 rhg-csf 骨髓型急性放射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剂量rhG-CSF预防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1
4
作者 汪晓洁 寿涛 +3 位作者 胡静 李世武 刘锐 缪堃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823-827,共5页
背景与目的:肿瘤化疗最常见的剂量限制性毒性是骨髓抑制,其中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减少最为常见。骨髓抑制不但使化疗药物的剂量提高受到限制,而且影响了化疗的正常进行。基因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col... 背景与目的:肿瘤化疗最常见的剂量限制性毒性是骨髓抑制,其中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减少最为常见。骨髓抑制不但使化疗药物的剂量提高受到限制,而且影响了化疗的正常进行。基因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rh G-CSF)不仅具有刺激粒细胞集落形成的能力,也有促进粒细胞生长、增殖和分化的能力,对化疗所致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减少具有明显疗效。本研究观察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接受化疗后预防性应用低、中、高3种不同剂量的rh G-CSF升白效果及不良反应,探讨该药合理的应用策略。方法:126例经病理证实为晚期NSCLC化疗的患者,按数字随机法分为A、B、C共3组。3组患者于化疗结束后24 h给予rh G-CSF。其中A组(低剂量):rh G-CSF300μg,皮下注射,每日1次,共1天;B组(中剂量):rh G-CSF 300μg,皮下注射,每日1次,共2天;C组(高剂量):rh G-CSF 300μg,皮下注射,每日1次,共3天。观察患者用药后出现的症状和体征以及rh G-CSF的不良反应。结果:化疗后预防性使用中、高剂量rh G-CSF可以使近60%的患者白细胞高于4.0×109个/L;对于Ⅲ级白细胞减少的患者,低剂量组白细胞水平回升天数更长,高剂量组白细胞回升天数明显缩短,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中性粒细胞的动态变化情况来看,化疗后加用高剂量rh G-CSF可以提高中性粒细胞的平均水平,能明显缩短化疗引起中性粒细胞低下的持续时间。126例患者中感染发生率为4.76%,其中低剂量组为9.52%,中剂量组为4.76%。rh G-CSF引起的不良反应轻微,患者能耐受。结论:化疗后预防性使用不同剂量rh G-CSF均可促进化疗患者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恢复,降低感染发生率。在相同化疗剂量下选用高剂量的rh G-CSF可使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水平快速上升,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中性粒细胞减少 肿瘤 化学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剂量rhG-CSF动员对供者外周血免疫细胞组成的影响 被引量:6
5
作者 黄文荣 达万明 +9 位作者 邓新立 高春记 韩晓萍 吴晓雄 李红华 朱海燕 靳海杰 靖域 王书红 薄剑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5期852-856,共5页
本研究观察12例健康供者在使用10μg/(kg·day)rhGCSF动员前后白细胞总数变化。应用外周血涂片瑞氏染色对白细胞进行形态学分类,使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动员前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T细胞、B细胞、NK细胞和单核细胞比例的变化。结果发现... 本研究观察12例健康供者在使用10μg/(kg·day)rhGCSF动员前后白细胞总数变化。应用外周血涂片瑞氏染色对白细胞进行形态学分类,使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动员前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T细胞、B细胞、NK细胞和单核细胞比例的变化。结果发现,动员前1天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中位数为6.25(4.7-7.8)×109/L,其中淋巴细胞中位数为2.07(1.63-3.1)×109/L,单核细胞中位数为0.163(0.078-0.414)×109/L;动员第5天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中位数为37.47(24-72.57)×109/L,其中淋巴细胞中位数为3.22(1.46-5.31)×109/L,单核细胞中位数为1.2(0.706-3.627)×109/L。供者外周血白细胞的增加为动员前的6.26±2.14倍(P<0.01),其中淋巴细胞的增加为动员前的1.45±0.76倍(P<0.05),单核细胞数增加为动员前的7.48±4.41倍(P<0.01)。流式细胞术分析发现,动员前CD3+T淋巴细胞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比例的中位数为46.96%[(32.36-57.45)%],动员后为40.94%[(25.31-48.9)%];动员前CD4+/CD8+淋巴细胞比例为1.27±0.46,动员后为1.36±0.51;动员前CD4+CD8+T淋巴细胞占PBMNC比例的中位数为0.41%[(0.16-1.51)%],动员后为0.49%[(0.09-2.0)%];动员前CD16+CD56+NK细胞占PBMNC比例的中位数为13.98%[(4.08-25.08)%],动员后为16.65%[(12.06-33.05)%];动员前CD3+CD16+CD56+NK-T细胞占PBMNC比例的中位数为2.75%[(0.37-6.38)%],动员后为3.13%[(0.46-5.95)%];动员前CD20+B淋巴细胞占PBMNC比例的中位数为9.28%[(5.97-16.33)%],动员后为9.94%[(7.36-20.41)%];动员前CD14+单核细胞占PBMNC比例的中位数为12.48%[(3.54-19.35)%],动员后为29.52%[(16.51-36.76)%]。动员后CD14+单核细胞在PBMNC中的比例比动员前增加2.87±1.51倍(P<0.05);动员前后T淋巴细胞、NK细胞、NK-T细胞、B淋巴细胞在PBMNC中的比例以及动员前后CD4+/CD8+淋巴细胞比均无显著变化(P>0.10)。结论:rhGCSF动员引起的单核细胞增加可能在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祖细胞移植的相关事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动员 免疫细胞 外周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hG-CSF动员的骨髓和外周血干细胞混合移植物首次采集时供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计数反映混合采集物中CD34^+细胞含量 被引量:6
6
作者 常英军 赵翔宇 +1 位作者 霍明瑞 黄晓军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1期146-150,共5页
本研究探讨人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动员的骨髓和外周血干细胞混合移植健康供者首次干细胞采集时供者外周血单核细胞数量与骨髓/外周血混合采集物中CD34+细胞数量的关系。对70名亲缘健康供者均皮下注射rhG-CSF 5μg/(kg.d),连... 本研究探讨人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动员的骨髓和外周血干细胞混合移植健康供者首次干细胞采集时供者外周血单核细胞数量与骨髓/外周血混合采集物中CD34+细胞数量的关系。对70名亲缘健康供者均皮下注射rhG-CSF 5μg/(kg.d),连续5天。第4天和第5天分别采集骨髓和外周血干细胞。首次干细胞采集时用EX2100血细胞分析仪检测供者外周血细胞计数,同时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骨髓和外周血混合采集物中的CD34+细胞数量。结果表明:rhG-CSF动员的70例供者首次干细胞采集时外周血单核细胞的数量为(1.15±0.60)×109/L;骨髓和外周血采集物中的CD34+细胞总量分别是(5.85±2.93)×107和(1.33±0.77)×108;骨髓和外周血混合采集物的CD34+细胞总量是(1.92±0.86)×108。Pearson和Spearman分析显示首次干细胞采集时供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计数(×109/L)与骨髓采集物中CD34+细胞的总量(相关系数:r=0.265,p=0.027)、外周血采集物中CD34+细胞总量(r=0.340,p=0.004)以及混合移植物中CD34+细胞的总量(r=0.398,p=0.001)均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多因素分析表明,首次干细胞采集时供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计数与骨髓采集物、外周血采集物以及混合移植物中CD34+细胞的总量均呈正相关关系(p值分别为0.027、0.004和0.001)。首次干细胞采集时供者外周血单核细胞数量对混合移植物中CD34+细胞总量预测的敏感性是71%,特异性是70%(p=0.007)。结论:rhG-CSF动员的骨髓和外周血混合移植健康供者首次干细胞采集时外周血单核细胞计数可有效预测输注给受者的CD34+细胞总量即采集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骨髓移植物 外周血采集物 CD34^+细胞 单核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基因在鱼腥藻中的克隆 被引量:5
7
作者 李清艳 施定基 +4 位作者 陈翠丽 赵兴贵 邓元告 张越男 吕金印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1389-1394,共6页
为了将rhG-CSF基因在鱼腥藻PCC7120中克隆,用于制备口服制剂,利用DNA重组技术,在不改变阅读框的前提下,将hG-CSF基因进行突变,并插入到pUC-19载体上,构建中间载体pUC-G-CSF;将pUC-G-CSF插入到pRL-489的启动子PpsbA的下游,构建穿梭表达载... 为了将rhG-CSF基因在鱼腥藻PCC7120中克隆,用于制备口服制剂,利用DNA重组技术,在不改变阅读框的前提下,将hG-CSF基因进行突变,并插入到pUC-19载体上,构建中间载体pUC-G-CSF;将pUC-G-CSF插入到pRL-489的启动子PpsbA的下游,构建穿梭表达载体pRL-G-CSF;通过三亲接合转移方法,将pRL-G-CSF转入丝状体蓝藻鱼腥藻PCC7120内。本试验得到了有抗生素抗性的鱼腥藻,并用PCR技术检测到rhG-CSF基因在转基因鱼腥藻中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鱼腥藻(Anabaena sp.)PCC 7120 载体 转基因鱼腥藻 三亲接合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hG-CSF在动员外周血造血干/祖细胞过程中对T细胞的影响及机制 被引量:11
8
作者 黄文荣 达万明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2期338-342,共5页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对人体具有广泛的免疫调节作用。在动员外周血造血干/祖细胞 过程中给予的rhG-CSF可以使外周血T淋巴细胞数量和功能发生改变,并影响移植后GVHD的发生。rhG-CSF主 要通过时单核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的作...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对人体具有广泛的免疫调节作用。在动员外周血造血干/祖细胞 过程中给予的rhG-CSF可以使外周血T淋巴细胞数量和功能发生改变,并影响移植后GVHD的发生。rhG-CSF主 要通过时单核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的作用而间接影响T细胞,其中单核细胞分泌的大量IL-10对调节T细胞的细胞 因子分泌、增殖和细胞毒效应具有重要作用。IL-10作用于T细胞后引起的SOCS3表达显著增高可能在相关的信 号转导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本综述重点阐述rhG-CSF在动员过程中对T细胞的影响及相关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hG—CSF 外周血 造血干/祖细胞动员 T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hG-CSF对健康供者T细胞CCR5表达的不同调控及其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王萌 马向娟 +6 位作者 董玉君 邱志祥 刘微 李渊 王茫桔 孙玉华 任汉云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979-984,共6页
探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对健康供者T细胞趋化因子受体CCR5表达的影响及其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的相关性,从而了解rhG-CSF动员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诱导免疫耐受的机制。选取68名亲缘allo-HSCT健... 探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对健康供者T细胞趋化因子受体CCR5表达的影响及其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的相关性,从而了解rhG-CSF动员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诱导免疫耐受的机制。选取68名亲缘allo-HSCT健康供者及相应的68例受者为研究对象,应用流式细胞技术测定健康供者rhG-CSF动员前后外周血CD4+和/CD8+T细胞表面CCR5的表达,比较其变化。根据动员前后供者外周血CD4+/CD8+T细胞表面CCR5的表达变化情况,将其中可供分析的62例供者分为表达下调组和未下调组,比较两组受者II-IV度aGVHD的累计发生率。结果表明,与动员前外周血相比,rhG-CSF动员后的外周血中CD4+和CD8+T细胞表面CCR5表达均值无明显变化,但在不同个体之间表现出明显的不一致性。34例(50%)供者CD4+细胞CCR5表达下调,50%表达不变或上调,而42例(61.8%)供者CD8+T细胞CCR5表达下调,26例(38.3%)供者CCR5表达不变或上调。分析可供评价的62例移植患者表明,供者CD4+T细胞CCR5下调组受者II-IV度aGVHD发生率较未下调组明显降低(16.6%vs 43.3%,P=0.032),而CD8+T细胞CCR5下调组受者II-IV度aGVHD的累计发生率较未下调组呈现增高趋势(37.8%vs 16.0%,P=0.065)。结论:rhG-CSF动员影响T细胞表面CCR5的表达,而这些作用可能影响T细胞体内迁移行为,减少T细胞向GVHD靶器官聚集,从而降低allo-HSCT后aGVHD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T淋巴细胞 趋化因子受体 CCR5 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hG-CSF对大鼠缺血缺氧神经元巨自噬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方立 王雪晶 +4 位作者 荆婧 马耀华 邓文静 张雯雯 滕军放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53-757,共5页
目的:探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对缺血缺氧神经元巨自噬水平的影响及意义。方法:采取氧糖剥夺法制作细胞缺氧模型,Western blot法检测0、100、200μg/L rhG-CSF干预下细胞巨自噬标志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膜型和胞质型比值(LC3... 目的:探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对缺血缺氧神经元巨自噬水平的影响及意义。方法:采取氧糖剥夺法制作细胞缺氧模型,Western blot法检测0、100、200μg/L rhG-CSF干预下细胞巨自噬标志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膜型和胞质型比值(LC3Ⅱ/LC3Ⅰ)的变化,单丹磺酰戊二胺(MDC)法荧光观察巨自噬空泡变化,MTT法检测细胞活力。应用改良线栓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rhG-CSF干预前及干预7 d后进行改良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评定,Western blot法检测干预7 d后大鼠皮层神经元LC3Ⅱ/LC3Ⅰ,免疫组化法检测LC3蛋白的表达。结果:随着rhG-CSF给药剂量的增加,细胞缺氧模型LC3Ⅱ/LC3Ⅰ和巨自噬空泡数量逐渐增加(F=288.686,154.698,P<0.001),细胞活力也相应增强(F=74.456 P<0.001)。动物实验中,干预7 d后,rhG-CSF组大鼠缺血神经元LC3Ⅱ/LC3Ⅰ(F=573.085,P<0.001)及LC3阳性细胞数(F=88.945,P<0.001)分别较假手术组及模型组上调,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干预前明显降低(F组间=20.403,F时间=19.193,F交互=33.415,P<0.001)。结论:局灶性脑缺血后rhG-CSF可能通过上调巨自噬水平参与神经元的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巨自噬 缺血缺氧 大鼠 SH-SY5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hG-CSF对缺氧SH-SY5Y细胞及大鼠缺血脑组织中LAMP-2a和HSC-70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田婧 王雪晶 +4 位作者 马耀华 荆婧 邓文静 苏楠 滕军放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81-484,共4页
目的:观察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对缺氧人神经母细胞瘤SH-SY5Y细胞及大鼠缺血脑组织中分子伴侣介导自噬(CMA)的标志性蛋白LAMP-2a及HSC-70表达的影响,探讨rhG-CSF抑制缺血缺氧后神经元损伤的机制。方法:制备SH-SY5Y细胞缺... 目的:观察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对缺氧人神经母细胞瘤SH-SY5Y细胞及大鼠缺血脑组织中分子伴侣介导自噬(CMA)的标志性蛋白LAMP-2a及HSC-70表达的影响,探讨rhG-CSF抑制缺血缺氧后神经元损伤的机制。方法:制备SH-SY5Y细胞缺氧模型,分别给予0、100、200μg/L的rhG-CSF孵育48h,Westernblot检测各组细胞LAMP-2a及HSC-70的表达。将54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8只;假手术组仅行颈部手术不栓塞大脑中动脉,模型组及实验组制备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实验组给予rhG-CSF(50μg·kg-1·d-1)注射5d,假手术组及模型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Westernblot检测脑缺血周边区组织LAMP-2a及HSC-70的表达。参照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3组大鼠进行神经功能评价。结果:随rhG-CSF浓度的增加,缺氧SH-SY5Y细胞HSC-70及LAMP-2a的表达逐渐升高(F=31.574、3.943,P<0.001)。3组大鼠HSC-70及LAMP-2a的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03.658、859.985,P<0.001),且实验组及模型组大鼠HSC-70、LAMP-2a的表达水平高于假手术组,实验组高于模型组(P<0.05)。实验组大鼠神经功能改善程度优于模型组(t=6.322,P<0.001)。结论:脑缺血中rhG-CSF可能通过上调CMA发挥神经元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分子伴侣介导自噬 脑缺血 SH-SY5Y细胞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hIL-11联合rhG-CSF和CTX动员小鼠外周造血干/祖细胞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蒋祖军 孟凡义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806-808,共3页
为研究rhIL 11联合rhG CSF和CTX对C5 7BL/ 6小鼠外周造血干细胞的动员作用 ,将 48只C5 7BL/ 6小鼠随机分为 4组 ,3组d0给予一次腹腔注射 2 0 0mg/kg的CTX ,其中 2组d1d15分别皮下注射rhIL 11、rhIL 11加rhG CSF ,观察不同时间外周血白... 为研究rhIL 11联合rhG CSF和CTX对C5 7BL/ 6小鼠外周造血干细胞的动员作用 ,将 48只C5 7BL/ 6小鼠随机分为 4组 ,3组d0给予一次腹腔注射 2 0 0mg/kg的CTX ,其中 2组d1d15分别皮下注射rhIL 11、rhIL 11加rhG CSF ,观察不同时间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计数、CD34 + 细胞比例、CFU GM、CFU MK及CFU E的数量变化。结果发现 ,rhIL 11或联合rhG CSF可明显促进CTX骨髓抑制小鼠外周血血小板和白细胞的恢复、提高外周血CD34 + 细胞比例及三系造血细胞集落数量。证明rhIL 11具有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作用 ,而与rhG CSF和CTX联合动员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11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重组 环磷酰胺 造血干细胞动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hG-CSF对缺氧脑瘫大鼠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迁移及分化的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莉 徐浩文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75-780,共6页
目的:探讨人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对缺氧脑瘫大鼠内源性神经干细胞(NSCs)增殖、迁移及分化的影响。方法:制备缺氧脑瘫大鼠模型并随机分为治疗组(5d组和21d组各8只)、模型组(5d组和21d各7只),同时设假手术组(5d组和21d组各4只... 目的:探讨人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对缺氧脑瘫大鼠内源性神经干细胞(NSCs)增殖、迁移及分化的影响。方法:制备缺氧脑瘫大鼠模型并随机分为治疗组(5d组和21d组各8只)、模型组(5d组和21d各7只),同时设假手术组(5d组和21d组各4只)。治疗组于造模12h后腹腔注射rhG-CSF40μg/(kg.d),模型组和假手术组则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共3d;腹腔注射5-溴脱氧尿嘧啶(BrdU)10mg/kg;分别于BrdU注射5d(5d组)和21d(21d组)后,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法检测BrdU、GFAP、NeuN和PSA-NCAM的表达。结果:手术后5d和21d,模型组海马及大脑皮层BrdU阳性细胞增多,BrdU+GFAP、BrdU+NeuN及Brdu+PSA-NCAM双阳性细胞也增多(P<0.05);治疗组多于模型组(P<0.05)。治疗组海马齿状回区域急性期(术后5d)Brdu+NeuN双阳性细胞较稳定期(术后21d)少(t=2.279,P=0.038),而Brdu+GFAP双阳性细胞较稳定期多(t=7.220,P<0.001)。结论:rhG-CSF能促进缺氧脑瘫大鼠内源性NSCs的增殖、迁移和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氧脑瘫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神经干细胞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hG-CSF对2.3Gy中子照射比格犬凝血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明 韩琴芳 +9 位作者 柳晓兰 邢爽 熊国林 谢玲 赵燕芳 余祖胤 丁一波 赵振虎 从玉文 罗庆良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6期1520-1524,共5页
本研究旨在观察rhG-CSF对2.3Gy中子照射比格犬凝血功能的影响,以期为中子照射所致凝血功能紊乱提供新的治疗措施。给予10只成年比格犬2.3Gy中子照射,动物随机分为对症治疗组和rhG-CSF治疗组。rhG-CSF治疗组动物自照射当天开始给予rhG-CS... 本研究旨在观察rhG-CSF对2.3Gy中子照射比格犬凝血功能的影响,以期为中子照射所致凝血功能紊乱提供新的治疗措施。给予10只成年比格犬2.3Gy中子照射,动物随机分为对症治疗组和rhG-CSF治疗组。rhG-CSF治疗组动物自照射当天开始给予rhG-CSF10μg/kg,每天1次皮下注射,连续给药21天。分别在照射后不同时间抽取外周血检测血小板数,血小板体外聚集实验、血栓弹力图描记分法(TEG)、凝血四项法检测两组动物的凝血情况。结果表明,2.3Gy中子照射后,比格犬血小板数量和聚集功能同时下降;凝血系统在照射后初期处于高凝状态,极期处于低凝状态;凝血功能改变以内源性凝血途径为主;在病程初期和极期纤维蛋白原含量均明显增高。rhG-CSF治疗可以纠正2.3Gy中子照射初期的高凝状态,缩短极期凝血活酶生成时间,加快血凝块形成的速度,下调纤维蛋白原的异常增高,改善血小板聚集功能。结论:rhG-CSF可改善照射所致的凝血功能紊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子照射 中子急性放射病 血小板聚集功能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hG-CSF的^(125)I标记及其大鼠药代动力学
15
作者 张丽民 邓中平 +3 位作者 贺广彩 蒋建强 陈杞 吴德林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20-123,共4页
目的:制备rhGCSF的125I标记物,研究其大鼠的药代动力学。方法:采用氯胺T氧化法制备125IrhGCSF,并利用其对大鼠进行静注3种剂量的药物代谢动力学试验。结果:125IrhGCSF放射性比度为13... 目的:制备rhGCSF的125I标记物,研究其大鼠的药代动力学。方法:采用氯胺T氧化法制备125IrhGCSF,并利用其对大鼠进行静注3种剂量的药物代谢动力学试验。结果:125IrhGCSF放射性比度为139120GBq/mmol,放射化学纯度(RCP)大于95%。药物动力学研究表明,药时曲线符合二室模型,T1/2α分别为0.22,0.30和0.44h,T1/2β分别为7.79,8.76和8.15h。结论:为临床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hg-csf 集落刺激因子 碘125标记 药代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S 6101和rhG-CSF对环磷酰胺损伤小鼠造血功能恢复的影响
16
作者 熊国林 申星 +5 位作者 柳晓兰 杨萌 代常亮 刘晓宇 邢爽 余祖胤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716-1720,共5页
目的:探讨HS 6101加rh G-CSF对环磷酰胺(CTX)化疗小鼠造血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103只ICR小鼠分为CTX对照、HS 6101、rh G-CSF和HS 6101+rh G-CSF 4组,每组动物数分别为46、21、18和18只,连续3 d腹腔注射CTX 100 mg/(kg·d)制备化... 目的:探讨HS 6101加rh G-CSF对环磷酰胺(CTX)化疗小鼠造血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103只ICR小鼠分为CTX对照、HS 6101、rh G-CSF和HS 6101+rh G-CSF 4组,每组动物数分别为46、21、18和18只,连续3 d腹腔注射CTX 100 mg/(kg·d)制备化疗药损伤模型,首次CTX前1 h一次皮下注射HS 6101 27μg/鼠,末次CTX后1 d开始连续5 d每天1次皮下注射rh G-CSF 2μg/鼠,观察各组小鼠外周血象及第4和9天骨髓造血祖细胞集落数和骨髓病理组织学变化。结果:HS 6101或rh G-CSF均可明显升高CTX化疗小鼠外周血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数最低值,增加骨髓造血祖细胞集落数,刺激骨髓造血细胞增生,HS 6101+rh G-CSF联合给药组效果更佳。结论:HS6101于化疗前1 h给药可明显促进CTX的损伤ICR小鼠骨髓造血功能恢复,HS 6101+rh G-CSF联合给药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S 6101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环磷酰胺 ICR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hG-CSF cDNA高表达质粒的构建及其在COS7细胞中的表达
17
作者 陈坚 曹韫旭 陆德如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313-315,共3页
目的:构建一个能在哺乳动物细胞中高表达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cDNA的重组质粒。方法:利用化学合成引物,进行PCR,对人G-CSFcDNA5'AUG侧翼序列进行翻译优化突变。测序确证后,重组入表达载体pE... 目的:构建一个能在哺乳动物细胞中高表达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cDNA的重组质粒。方法:利用化学合成引物,进行PCR,对人G-CSFcDNA5'AUG侧翼序列进行翻译优化突变。测序确证后,重组入表达载体pED,构建成质粒pED-GCSF,用DEAE-Dextran法转染COS7细胞,ELISA法定量测定rhG-CSF表达水平。结果:转染COS7细胞后48h收集的上清rhG-CSF表达量为52ng/ml,72h为230ng/ml,显示rhG-CSF获得了暂时性高表达。结论:pED-GCSF是一个能在哺乳动物细胞中高效表达rhG-CSF的真核表达质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重组 G-CSF 多肽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rhG-CSF基因鱼腥藻的重组基因及蛋白检测
18
作者 赵兴贵 李清艳 +1 位作者 李爽 施定基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08-111,共4页
提取质粒进行PCR和酶切鉴定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基因成功转入鱼腥藻7120中,并用酶联免疫方法测得转基因鱼腥藻7120-G-CSF中G-CSF蛋白在第21d表达量达到最大。对转基因蓝藻的生长曲线、叶绿素a含量测定结果表明,rhG-CSF基因转... 提取质粒进行PCR和酶切鉴定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基因成功转入鱼腥藻7120中,并用酶联免疫方法测得转基因鱼腥藻7120-G-CSF中G-CSF蛋白在第21d表达量达到最大。对转基因蓝藻的生长曲线、叶绿素a含量测定结果表明,rhG-CSF基因转化蓝藻后,对蓝藻前中期的生长影响不大,但21d后生长速度下降,同时外源蛋白表达也达到最大值,这有利于转基因藻的大规模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PCR 酶切 转基因鱼腥藻7120-G—CSF G-CSF蛋白表达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hIL-11+rhG-CSF对中子急性放射病狗的治疗作用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欣茹 黄海潇 +4 位作者 熊国林 谢玲 余祖胤 王宝勤 罗庆良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04-207,共4页
目的 探讨rhIL-11与rhG-CSF联用对中子急性放射病(ARS)的治疗作用。方法 18只雄性成年比格狗,随机分为照 射对照组、对症治疗组和两因子+对症联合治疗组。所有动物均接受90%中子照射,吸收剂量为2.0Gy。联合治疗组动物于照射后 即刻开... 目的 探讨rhIL-11与rhG-CSF联用对中子急性放射病(ARS)的治疗作用。方法 18只雄性成年比格狗,随机分为照 射对照组、对症治疗组和两因子+对症联合治疗组。所有动物均接受90%中子照射,吸收剂量为2.0Gy。联合治疗组动物于照射后 即刻开始皮下注射rhG-CSF10μg/(kg·d)和rhIL-1150μg/(kg·d),给药时间分别为14天和21天,观察照射后动物外周血象及骨髓 有核细胞形成CFU-GM能力的变化。结果 对症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动物全部存活,而照射对照组动物30天存活率为57.1%。照 射后联合治疗组各检测点外周血白细胞数及恢复期血小板和红细胞数均明显高于照射对照组及对症治疗组。照射后1天,联合治疗 组骨髓CFU-GM数量是两个对照组的6倍(P<0.01),33天分别是照射对照组、对症治疗组的1.75和1.46倍(P<0.01)。结论  rhIL-11与rhG-CSF联合给药可以升高2.0Gy裂变中子照射狗的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数的最低值,缩短白细胞最低值持续的时间, 加速骨髓造血功能的恢复,对2.0Gy中子照射狗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11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重组 辐射损伤 实验性 中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用rhIL-11和rhG-CSF的血液恶性肿瘤患者粒细胞缺乏时间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魏寒梅 李子坚 王丽娜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930-936,共7页
目的:探讨重组人白介素-11(rhIL-11)联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治疗化疗后血液肿瘤患者粒缺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的干预作用,以及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收集兰州大学第一医院血液科2017年7月-2020年7月收治的在... 目的:探讨重组人白介素-11(rhIL-11)联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治疗化疗后血液肿瘤患者粒缺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的干预作用,以及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收集兰州大学第一医院血液科2017年7月-2020年7月收治的在化疗后联合应用rhIL-11和rhG-CSF血液肿瘤患者资料,通过单因素分析比较不同分组情况下粒缺持续时间情况及差异,多元回归分析进一步明确粒缺持续时间的影响因素。结果:97例患者粒缺持续时间为6.47±2.93 d。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体表面积、体质量指数(BMI)、rhG-CSF剂量、rhIL-11剂量,给予rhG-CSF和rhIL-11后是否自发性出血,给予rhG-CSF和rhIL-11前不同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GB)水平、血小板数(PLT)、中性粒细胞数绝对值(ANC)的患者粒缺持续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疾病类型、化疗周期、给予rhG-CSF和rhIL-11后不同发热情况、给予rhG-CSF和rhIL-11前不同白细胞数(WBC)基线的患者粒细胞缺乏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诊断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患者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患者相比,粒缺持续时间最长,为7.07±3.05 d。与化疗周期为4-6和≥7的患者相比,总化疗周期为1-3的患者粒缺持续时间最短,为5.25±2.48 d。在联用二种细胞因子6 d后出现发热患者,与无发热、联用细胞因子后1 d内出现发热、联用细胞因子2-5 d内出现发热患者相比,粒缺持续时间最长,为8.85±2.85 d。在联合给予细胞因子前WBC基线为≥4.0×10^(9)/L的患者,与WBC基线在<1.0×10^(9)/L、(1.0-1.9)×10^(9)/L、(2.0-3.9)×10^(9)/L的患者相比,粒缺持续时间最短,为4.50±2.56 d。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化疗周期、给予rhG-CSF和rhIL-11后不同发热情况、诊断为ALL和NHL、给予rhG-CSF和rhIL-11前WBC基线水平是粒缺持续时间的影响因素(P<0.001)。结论:对于诊断为AML,化疗周期数较多,联合应用细胞因子前WBC基线较低,在给予细胞因子后较晚出现发热的患者,粒缺持续时间过度延长的风险更高,应该予以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白介素-11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血液恶性肿瘤 粒细胞缺乏时间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