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球先进数字农业技术体系在中国粮食种植的试点实践探索
1
作者 李迅 潘超 《粮油食品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1-33,I0011,共14页
针对国家粮食单产提升和社会化服务两大战略需要,系统阐述了全球粮食生产所面临的气候变化等挑战和数字化时代的发展机遇,分析了全球先进数字农业技术体系构成。并以河南内黄县玉米北斗+智慧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实现单产提升和赋能社会化... 针对国家粮食单产提升和社会化服务两大战略需要,系统阐述了全球粮食生产所面临的气候变化等挑战和数字化时代的发展机遇,分析了全球先进数字农业技术体系构成。并以河南内黄县玉米北斗+智慧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实现单产提升和赋能社会化服务为例,介绍了先进数字农业技术体系中的产量地图、土壤地图、精准(变量)播种、精准(变量)施肥、精准(变量)喷药、北斗导航和无人机遥感等技术的系统应用和效果,以及专委会围绕上述技术体系的推广所做的示范。内黄县的实践表明,系统性应用数字农业技术体系不仅实现了玉米大规模提升单产达24.5%,还可以极大改善谷物品质,如降低真菌毒素,且有更强韧性面对极端天气和病虫灾害的影响。先进数字农业技术的推广也将有利于保障粮食安全和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的建立,为到2035年实现建设农业强国战略目标的达成贡献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技术 智慧农业 变量作业 北斗导航 单产提升 社会化服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那曲尼屋乡半农半牧区饲草复种增产技术研究
2
作者 谢文栋 严俊 +12 位作者 张海鹏 王有侠 马登科 高科 陈金林 嘎嘎 扎西吉姆 才珍 边巴拉姆 次仁曲珍 其米卓嘎 妹妹 旦久罗布 《西藏农业科技》 2025年第2期75-78,共4页
西藏自治区那曲绝大部分属于纯牧业区,牧区气候寒冷、热量不足,天然草地牧草生产力较低,仅有少部分区域温湿度较好。充分利用半农半牧区充足的水热条件,加大该区域的农牧耦合,在适宜人工种草区域探索牧草复种增产技术,选择早熟品种‘青... 西藏自治区那曲绝大部分属于纯牧业区,牧区气候寒冷、热量不足,天然草地牧草生产力较低,仅有少部分区域温湿度较好。充分利用半农半牧区充足的水热条件,加大该区域的农牧耦合,在适宜人工种草区域探索牧草复种增产技术,选择早熟品种‘青海444’与豆科牧草‘箭舌豌豆’混播种植第1茬,进行科学的田间管理,在‘青海444’灌浆期及时收割,复种第2茬,选择‘青海444’和油菜混播复种,实现了“一地双收”“一年两收”。结果显示:复种后,每667 m^(2)生产鲜草5 417.2 kg,比传统模式种植情况下多产出牧草3 417.2 kg,单位面积牧草增产显著,经济增收约2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饲草 半农半牧区 复种增产技术 那曲尼屋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薯优质栽培技术及增产增收措施
3
作者 杨晓峰 于晓宇 +1 位作者 吴怀侠 戴凤楠 《农机使用与维修》 2025年第9期121-124,共4页
红薯作为一种高产、适应性强、用途广泛的粮食与经济作物,在保障粮食安全与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提升红薯栽培效益,该文通过分析红薯的生长特性,结合土壤管理、种植模式优化、良种选育、合理施肥、病虫害防控与水分调控... 红薯作为一种高产、适应性强、用途广泛的粮食与经济作物,在保障粮食安全与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提升红薯栽培效益,该文通过分析红薯的生长特性,结合土壤管理、种植模式优化、良种选育、合理施肥、病虫害防控与水分调控等关键技术环节,提出一套适宜不同地区的综合栽培管理模式。同时,探讨机械化栽培与产后加工技术在提质增效中的作用。研究表明,科学规范的栽培技术不仅能显著提高红薯单产和品质,还能增强抗逆能力,降低种植成本,切实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对推动红薯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薯 优质栽培 高产技术 增产增收 农业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技成果转化农学创新综合实验的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3
4
作者 莫钊文 潘圣刚 +2 位作者 王在满 段美洋 唐湘如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20-224,共5页
探索将科技成果“香稻增香增产栽培技术”转化为农学专业的综合实验,形成“香稻增香增产栽培技术应用与香气测定分析”创新综合实验,包括了田间实验设计、田间调查与取样、室内测定与分析、实验报告撰写等环节的实验教学体系。通过多途... 探索将科技成果“香稻增香增产栽培技术”转化为农学专业的综合实验,形成“香稻增香增产栽培技术应用与香气测定分析”创新综合实验,包括了田间实验设计、田间调查与取样、室内测定与分析、实验报告撰写等环节的实验教学体系。通过多途径强化创新能力。综合实验的实施有利于调动新农科学生的科研热情,增强科研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实现推动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成果 农学创新综合实验 增香增产栽培 香稻香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鲜食玉米草地贪夜蛾绿色防控技术 被引量:1
5
作者 胡飞 徐婷婷 +7 位作者 胡本进 苏贤岩 耿丽丽 毕思佳 吴振晨 彭辉 朱克旭 徐丽娜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57-265,共9页
草地贪夜蛾集中危害安徽省秋季鲜食玉米,对产量造成严重威胁,为探索一套适用于秋季鲜食玉米草地贪夜蛾绿色防控技术,分别于苗期、心叶期、吐丝期开展田间防治研究,评价防治效果、鲜穗产量及增产率,以达到减少化学用药、挽回产量,实现全... 草地贪夜蛾集中危害安徽省秋季鲜食玉米,对产量造成严重威胁,为探索一套适用于秋季鲜食玉米草地贪夜蛾绿色防控技术,分别于苗期、心叶期、吐丝期开展田间防治研究,评价防治效果、鲜穗产量及增产率,以达到减少化学用药、挽回产量,实现全程绿色防控的目标。结果表明,播前40%溴氰虫酰胺·噻虫嗪种子处理悬浮剂包衣玉米种子出苗率增加19.25%、苗后14 d防治效果可达74.48%;心叶初期、末期分别施用G033A颗粒剂、10%甲维·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药后21 d防治效果可达90.62%;吐丝期PS3可湿性粉剂与25%乙基多杀菌素水分散粒剂(减量20%)联合使用,药后21 d防治效果可达78.42%。全生育期相对于农户自防区减少化学用药4次,其中生物农药替代1次;平均穗粒重最高为253.82 g,籽粒增产率为5.69%;鲜穗产量最高为16243.70 kg/hm^(2),鲜穗增产率为4.86%。安徽省秋季鲜食玉米草地贪夜蛾绿色防控技术对玉米生长安全,综合防效显著,可有效减少化学农药用药,增加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食玉米 草地贪夜蛾 绿色防控 防治效果 增产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大荒集团大豆重迎茬单产提升集成配套技术指导意见 被引量:1
6
作者 韩冬 周伟鑫 +2 位作者 包荣军 张景云 王平 《大豆科技》 2024年第2期46-50,共5页
近年来,随着北大荒集团大豆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大豆重迎茬现象普遍,导致大豆病虫害加重,产量和品质降低,严重制约大豆产业发展。文章以“良田良种良法配套”的标准化生产模式为技术载体,以土壤、品种、栽培、植保等为技术发力方向,形成... 近年来,随着北大荒集团大豆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大豆重迎茬现象普遍,导致大豆病虫害加重,产量和品质降低,严重制约大豆产业发展。文章以“良田良种良法配套”的标准化生产模式为技术载体,以土壤、品种、栽培、植保等为技术发力方向,形成大豆重迎茬单产提升集成配套技术指导意见,以期为北大荒集团大豆科学生产提供技术指导,助力大豆油料产能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重迎茬 单产提升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用型向日葵栽培技术与产量提升方法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赵长延 李建斌 +3 位作者 单维东 邓庭和 段维 柳延涛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9期124-128,共5页
食用型向日葵作为一种重要的农作物,其经济效益十分显著,在农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的种植。目前,一些地区的栽培技术较为粗放,导致经济效益与应有水平有较大的差距。为了提高食用型向日葵产量,转变当前生产模式、提升产品品质、增强经济... 食用型向日葵作为一种重要的农作物,其经济效益十分显著,在农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的种植。目前,一些地区的栽培技术较为粗放,导致经济效益与应有水平有较大的差距。为了提高食用型向日葵产量,转变当前生产模式、提升产品品质、增强经济效益以及实现优良品种的配套栽培技术,进而促进农村和农业经济的发展。本文通过对食用型向日葵的生长发育特点、栽培环境、适宜栽培条件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了食用型向日葵高产栽培技术,并对前人研究进行总结,探索了适合食用型向日葵高产栽培的技术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用型向日葵 栽培技术 产量提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玉米品种改良在增产中的贡献分析 被引量:47
8
作者 吴永常 马忠玉 +1 位作者 王东阳 姜洁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595-600,共6页
本文在建立品种改良在玉米增产中的科技贡献分析模型的基础上,计算了我国三大玉米区科技进步、品种改良、化肥投入和经营管理等其他措施引起产量的变化,涉及到玉米生产大省吉林等为主的九个省(区)。结果表明:1985~1994年期间,良种的推... 本文在建立品种改良在玉米增产中的科技贡献分析模型的基础上,计算了我国三大玉米区科技进步、品种改良、化肥投入和经营管理等其他措施引起产量的变化,涉及到玉米生产大省吉林等为主的九个省(区)。结果表明:1985~1994年期间,良种的推广应用和化肥投入是玉米增产的两大主导因素,经营管理等其他因子限制性作用明显。在科技进步对产量增产的平均贡献中,品种改良占35.5%,化肥投入占51.4%,经营管理等其他措施仅占13.1%。今后在广泛应用高产高抗耐密优良品种的基础上,要确保一定的物质投入水平,突出加强技术管理,才能充分发挥良种生产潜力和提高良种综合生产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产量 品种改良 杂交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小麦—玉米两熟均衡增产技术探讨 被引量:7
9
作者 解宗方 栗嫣 常建国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87-88,103,共3页
河南省是产粮大省,粮食生产对国家粮食安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分析影响粮食生产能力因素的基础上,探讨了河南省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均衡增产技术,为河南省粮食增产提供理论依据,对于全国粮食生产也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 河南省 粮食 增产技术 小麦 玉米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水稻品种遗传改进在增产中的贡献分析 被引量:25
10
作者 马忠玉 吴永常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12-114,共3页
在建立水稻品种改良在增产中的科技贡献分析模型的基础上 ,计算了我国水稻生产过程中科技进步、品种改良、化肥投入和经营管理等措施引起的产量变化。结果表明 ,1 985~ 1 994年的 1 0年间 ,在科技进步对产量增产的平均贡献中 ,品种改良... 在建立水稻品种改良在增产中的科技贡献分析模型的基础上 ,计算了我国水稻生产过程中科技进步、品种改良、化肥投入和经营管理等措施引起的产量变化。结果表明 ,1 985~ 1 994年的 1 0年间 ,在科技进步对产量增产的平均贡献中 ,品种改良占 2 9 2 % ,化肥投入占 43 2 % ,经营管理水平占 2 7 6 %。在水稻生产发展过程中 ,形成了 3种水稻增产科技要素组合类型 ,即以化肥为主的要素组合类型、以良种为主的要素组合类型和综合管理型要素组合类型。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水稻产量的合理途径。良种对增产的贡献是一种最为经济有效的增产因素之一 ,国家应进一步加强对该领域的投资和研究 ,以维持并提高良种科技进步对增产的贡献份额。同时 ,应通过品种改良、肥料投入和经营管理相结合的综合技术管理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产量 肥料 品种改良 经营管理 科技贡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物调亏灌溉理论与技术研究动态及其展望 被引量:40
11
作者 庞秀明 康绍忠 王密侠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41-146,共6页
 介绍了作物调亏灌溉的概念及其生理学基础,论述了调亏灌溉理论与技术的研究进展,分析了调亏灌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对作物调亏灌溉理论与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调亏灌溉 节水增产机理 灌溉技术 灌溉理论 研究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渭北旱原冬小麦不同覆盖栽培模式的节水效益 被引量:29
12
作者 方日尧 赵惠青 方娟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46-49,共4页
在陕西渭北旱原区,通过田间试验对冬小麦不同覆盖栽培模式的水分利用效率、节水增产效果和投入产出进行详细的分析,并对不同覆盖栽培模式的节水增产机理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渭北旱原区冬小麦不同覆盖栽培模式均优于常规栽培,... 在陕西渭北旱原区,通过田间试验对冬小麦不同覆盖栽培模式的水分利用效率、节水增产效果和投入产出进行详细的分析,并对不同覆盖栽培模式的节水增产机理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渭北旱原区冬小麦不同覆盖栽培模式均优于常规栽培,垄覆膜沟覆秸秆更为突出。垄覆膜沟覆秸秆栽培模式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到11.59kg·mm^-1·hm^-2,单位粮食生产节水量达到37.21%~39.85%,单位耗水量增产达到58.68%~66.25%,产投比为1.34:1,均高于其它覆盖栽培模式。垄覆膜沟覆秸秆模式栽培技术是提高旱地冬小麦产量和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覆盖技术 单位粮食生产节水量 单位耗水量增产量 投入产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蔗温水脱毒种苗生产技术与增产效能 被引量:15
13
作者 卢文洁 李文凤 +5 位作者 黄应昆 王明强 王晓燕 李俊 杨洪昌 罗志明 《中国糖料》 2010年第3期52-53,57,共3页
2006~2009年,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所选择粤糖93-159、ROC25号、ROC10号、闽糖69-421、桂糖17号等主栽品种进行蔗种温水脱毒试验研究及生产示范。研究结果表明,甘蔗温水脱毒种苗具有显著的增产增糖效果,是最具潜力和成效的病虫害防控技... 2006~2009年,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所选择粤糖93-159、ROC25号、ROC10号、闽糖69-421、桂糖17号等主栽品种进行蔗种温水脱毒试验研究及生产示范。研究结果表明,甘蔗温水脱毒种苗具有显著的增产增糖效果,是最具潜力和成效的病虫害防控技术,应作为现代甘蔗优质原料生产的重点内容之一,在生产上加快推广,使之制度化,可大幅度提高甘蔗的产量和糖分、延长宿根蔗年限,可以显著提高甘蔗生产的经济效益,增加蔗农收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种苗 温水脱毒 生产技术 增产效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沿江地区稻-稻周年种植制度下再生稻丰产增效技术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孔令娟 冯骏 +9 位作者 汪永武 杨森 潘广元 陈刚 何泽林 冯叶红 叶斌 王士梅 凌新军 汪向东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1年第22期36-40,共5页
为解决劳动力锐减、综合效益低下以及经营主体的改变带来的问题,保障粮食安全,提高复种指数,发展再生稻等高效种植模式是稳定粮食生产的重要途径。通过温光气象历史数据分析、熟期适中再生性强的优质品种筛选试验和基于机械化栽培条件... 为解决劳动力锐减、综合效益低下以及经营主体的改变带来的问题,保障粮食安全,提高复种指数,发展再生稻等高效种植模式是稳定粮食生产的重要途径。通过温光气象历史数据分析、熟期适中再生性强的优质品种筛选试验和基于机械化栽培条件下再生季留桩高度、肥料运筹方式探索等,在关键技术突破后系统总结优化,构建沿江地区稻-稻周年种植制度下再生稻丰产增效技术并成功示范,进而开展大面积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稻 丰产增效技术 优化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省“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实施成效探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郭丽果 贾彬 +2 位作者 郑佩佩 杜雄 郑桂茹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6年第5期236-238,共3页
"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是由科技部、农业部、财政部、国家粮食局联合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3大平原12个粮食主产省人民政府于2004年共同启动实施的国家科技攻关重大项目。为进一步明确"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在2004~2014年实施期间取得的... "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是由科技部、农业部、财政部、国家粮食局联合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3大平原12个粮食主产省人民政府于2004年共同启动实施的国家科技攻关重大项目。为进一步明确"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在2004~2014年实施期间取得的成效,该研究从"一田三区"(高产攻关田、核心试验区、技术示范区、技术辐射区)增产增收成效、关键技术创新、重要成果和组织管理特色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了项目实施对河北省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所提供的科技支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丰产科技工程 粮食 增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新型机械移栽方式下不同肥密处理水稻生长及产量差异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石楠 陈崇怡 +6 位作者 文双雅 胡海燕 高志强 舒畅 严玲玲 颜妙珺 王小凤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88-92,97,共6页
以晶两优华占为供试材料,比较研究了印刷播种无盘育秧大苗机插技术、机钵体育秧有序抛栽技术下不同肥密处理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稻分蘖期,有序机抛移栽方式水稻茎蘖数比大苗机插移栽方式多,两种移栽方式下均是减... 以晶两优华占为供试材料,比较研究了印刷播种无盘育秧大苗机插技术、机钵体育秧有序抛栽技术下不同肥密处理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稻分蘖期,有序机抛移栽方式水稻茎蘖数比大苗机插移栽方式多,两种移栽方式下均是减肥增密处理低于常肥常密处理;水稻各生育时期单位面积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表现为有序机抛移栽方式高于大苗机插方式,两种移栽方式下减肥增密处理高于常肥常密处理12.00%~14.00%。两种移栽方式下移栽密度为17 cm×25 cm、肥料减施24%时产量较高,比对照(常肥常密)提高4.54%~6.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印刷播种机插大苗技术 有序机抛秧技术 增密减肥 干物质积累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省西部节肥增效技术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窦金刚 刘方明 +5 位作者 高玉山 孙云云 侯中华 万成山 王立春 刘慧涛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0年第3期1-4,共4页
为促进东北地区节肥增效技术模式的应用和推广,以迪卡159玉米品种和颗粒保水剂、粉末保水剂及氮肥增效剂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吉林省西部节肥增效技术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分析底肥配施保水剂的效果,确定种肥施加保水剂的适宜用量,筛选追肥氮... 为促进东北地区节肥增效技术模式的应用和推广,以迪卡159玉米品种和颗粒保水剂、粉末保水剂及氮肥增效剂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吉林省西部节肥增效技术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分析底肥配施保水剂的效果,确定种肥施加保水剂的适宜用量,筛选追肥氮肥增效剂的适宜种类。结果表明:底肥配施保水剂提高玉米产量2.54%(P>0.05);种肥施加粉末保水剂的适宜用量为16 kg·hm^-2;生物碳作为追肥氮肥增效剂,与对照相比增产7.10%(P>0.05),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林省西部 节肥增效技术 玉米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散经营模式下的土壤养分的精准管理研究
18
作者 罗国安 姚政 +2 位作者 徐四新 宋科 项建军 《上海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89-92,共4页
基于3S技术,研究了分散经营模式下的土壤养分精准管理,提出了适合分散经营模式下土壤养分管理系统的构建方法,详细介绍了GPS定位取样、数据库建立和专家系统构建等关键环节,并在水稻和西甜瓜的田间试验中验证了该系统的应用效果。结果表... 基于3S技术,研究了分散经营模式下的土壤养分精准管理,提出了适合分散经营模式下土壤养分管理系统的构建方法,详细介绍了GPS定位取样、数据库建立和专家系统构建等关键环节,并在水稻和西甜瓜的田间试验中验证了该系统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水稻产量较当地习惯施肥增产10%以上,增收585~870元(人民币,下同)/hm^2;西甜瓜产量较当地习惯施肥增产14.67%~27.09%,增收10 500~21 000元/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养分 土壤管理 专家系统 分散经营模式 3S技术 增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熟荔枝白糖罂化肥减施增效技术应用效果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陈菁 高祥兴 林电 《现代农业科技》 2021年第3期79-81,96,共4页
本研究以早熟荔枝白糖罂为试材,常规种植措施为对照,集成了疏植、化肥有机替代、配方施肥、闭合环割、适时灌溉等的化肥减施增效技术作为处理,测定3年产量,计算施肥量、成本、总收入和纯利润。结果表明,在化肥施用量减少64.1%的条件下,... 本研究以早熟荔枝白糖罂为试材,常规种植措施为对照,集成了疏植、化肥有机替代、配方施肥、闭合环割、适时灌溉等的化肥减施增效技术作为处理,测定3年产量,计算施肥量、成本、总收入和纯利润。结果表明,在化肥施用量减少64.1%的条件下,除2018年纯利润略低于对照外,2019年和2020年化肥减施增效技术处理荔枝产量、肥耗、纯利润均显著高于对照处理,3年化肥减施增效技术处理平均产量较对照高22.0%、纯利润平均值较对照高23.4%、肥耗平均值较对照降低7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熟荔枝 白糖罂 化肥减施增效技术 产量 肥耗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技进步增产的“多年平均产量移动模型”的验证
20
作者 黄治平 郑宏艳 +7 位作者 刘书田 米长虹 李敬亚 侯彦林 王农 蔡彦明 王铄今 侯显达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2016年第1期102-106,共5页
应用全国、31个省、6个典型地区和16个典型县的数据对科技进步增产的"多年平均产量移动模型"进行了系统性的验证和讨论。研究结果如下:(1)定义了用相邻10年平均单产之差表示科技进步对单产的贡献及其趋势,结论是科技进步是单... 应用全国、31个省、6个典型地区和16个典型县的数据对科技进步增产的"多年平均产量移动模型"进行了系统性的验证和讨论。研究结果如下:(1)定义了用相邻10年平均单产之差表示科技进步对单产的贡献及其趋势,结论是科技进步是单产增加的主要驱动力;(2)分别定义了用每年单产与5、10、20年平均单产对比关系的概率作为短、中、长期单产稳定性的指标;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国家级大于省级、省级大于地区级、地区级大于县级,不同省、不同地区、不同县之间稳定性差别比较大,这与境内气候的互补性和农田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有关;(3)就全国而言,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科技进步增产加速的时间越早;发达地区单产存在增加-下降-回升阶段,下降原因是经济快速发展初期高产农田被大量占用和(或)蔬菜、水果面积大量增加,回升原因是科技进步持续作用于中、低产田而使其单产得到稳步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进步 粮食增产 多年平均产量移动模型 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