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135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ptimization of key technologies of penstock shaft construction for a pumped storage power station
1
作者 ZHENG Jingxing CHEN Jianhua +4 位作者 HUANG Wenfeng YIN Jingke ZHANG Peng ZHANG Rui XIONG Fuyou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2期329-339,共11页
Completing the principal engineering components of a pumped storage power station spans between 50 and 60 months,from the inception of construction to the commencement of power generation by the first unit.The filling... Completing the principal engineering components of a pumped storage power station spans between 50 and 60 months,from the inception of construction to the commencement of power generation by the first unit.The filling of the penstock with water represents a critical phase preceding the production of electricity by the first unit.During this interval,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iversion shaft presents multiple challenges,including intricate construction procedures,considerable construction difficulty,elevated safety risks,and quality control issues.To address this issue,this study uses CFD software to analyze the flow field,pressure gradient,and head loss of shaft curved section with different curvature radius,and examines several key technologies by drawing on the practice of diversion shaft construction at the Meizhou pumped storage power station.These technologies include optimizing the curvature radius of the curved section of diversion shaft,reverse-well excavation for the shaft,and sliding-up for the lining concrete.It is found that as the curvature radius of shaft curved section reduces from 4 to 2 times the shaft diameter,the hydraulic characteristic index does not change much,and the increase of head loss accounts for about 0.18%of the total head loss of the water conveyance system.The result show that optimizing the curvature radius from 4 times to 2 times the shaft diameter is feasible and reasonable,and several improved technical measures have been proposed,such as stabilizing drill rods,mechanical scraper systems,and control technolog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crete setting time and formwork sliding.Their implementation effectively mitigates difficulties and safety risks during shaft construction,expedites the project schedule,enhances engineering quality,and creates a 41-month timeline for the principal engineering schedule for the first power unit generation in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ydroelectric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period record engineering technology optimization shaft construction curvature radiu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nstructing an assessment index system for strategic risk management in co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nterprises
2
作者 Fan Baoying Yuan Yingju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CSCD 2016年第4期653-660,共8页
Coal occupies a dominant position in China's national economy and is an essential energy source for futur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To inform the effici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oal industry, this paper ... Coal occupies a dominant position in China's national economy and is an essential energy source for futur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To inform the effici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oal industr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ources of strategic risk for co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nterprises using 3 first-class indicators, 10 second-level indicators, and 37 observation points established through the existing research literature and experience. Moreover, in accordance to the obtained initial index data, the selected indicators have been tested and screened using reliability and membership degree analyses to remove redundant variables, avoid juxtaposition of risk factors at different levels, and reduce the influ- ence of some tiny risk factors for enterprise strategic risk. Then, factor analysis of external environment factor sub-scale was carried out. Factors are extracted according to a standard characteristic value greater than 1. Variables with high coefficients are classified into one factor category; and finally, 3 first-class indicators. 8 second-level indicators, and 37 observation noints are reconstruc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nterprises Strategic risk Risk assessment index construct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nstruction and Properties of Structure-and Size-controlled Micro/Nano-energetic Materials 被引量:20
3
作者 HUANG Bing CAO Minhua +2 位作者 NIE Fude HUANG Hui HU Changwen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2013年第2期75-103,共29页
The recent research progress of structure- and size-controlled micro/nano-energetic materials is reviewed, which properties are fundamentally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their corresponding bulk materials. The development... The recent research progress of structure- and size-controlled micro/nano-energetic materials is reviewed, which properties are fundamentally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their corresponding bulk material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strategies for achieving zero-dimensional (0D), one-dimensional (1D), two-dimensional (2D), and three-dimensional (3D) micro/nanostructures from energetic molecules is introduced. Also, an overview of the unique properties induced by micro/nanostructures and size effects is provided. Special emphasis is focused on the size-dependent properties that are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the conventional micro-sized energetic materials, such as thermal decomposition, sensitivity, combustion and detonation, and compaction behaviors. A conclusion and our view of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micro/nano-energetic materials and devices are give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pplied chemistry STRUCTURE SIZE micro/nano-energetic materials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PROPER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nstruction of Thin Concrete Lined Walls for Three Gorges Shiplock
4
作者 MA Yu-zengEngineer, Three Gorges Project Command of Armed Police Hydropower Engineering Troops,Yichang 443133,China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02年第S1期32-35,共4页
With high rock slope in shiplock area, thin reinforced concrete lining walls are constructed for the shiplock system. Th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involves much complicated structures in formwork, frequent interference... With high rock slope in shiplock area, thin reinforced concrete lining walls are constructed for the shiplock system. Th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involves much complicated structures in formwork, frequent interference due to crossover working procedures, tight time schedule, high quality of reinforced concrete and showcase appearance requirements, hidden troubles affecting construction safety. With above-mentioned factors in consideration, a single-side-separated sliding formwork technology advanced from past sliding formwork experiences has been developed and applied successfully. This new technology is beneficial in quick and safe operation, capable to assure best quality and appearance of shiplock concrete works, and has filled up the gap in terms of construction sliding formwork in our count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IN lined WALL shiplock CHAMBER SLIDING form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Three Gorges MULTI-PURPOSE proje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OE视角下建筑业智能建造技术应用的影响因素研究
5
作者 王学通 任柏源 +1 位作者 刘景矿 席明波 《工程管理学报》 2025年第1期14-20,共7页
智能建造技术的应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技术本身的特性、组织的内外部特征及外部环境等。以TOE理论框架为基础,从技术、组织、环境3个方面明确了建筑业新技术应用的影响因素。借助系统动力学的方法,构建了建筑业智能建造技术应用... 智能建造技术的应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技术本身的特性、组织的内外部特征及外部环境等。以TOE理论框架为基础,从技术、组织、环境3个方面明确了建筑业新技术应用的影响因素。借助系统动力学的方法,构建了建筑业智能建造技术应用的因果关系图和系统流图,并对模型进行仿真分析。结果显示:技术、组织及环境3个层面的因素对智能建造技术应用均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其中智能建造技术投入占比、人力资源投入占比及财政补贴程度的影响效果更为显著。研究成果可以为政府出台智能建造相关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可为建筑企业智能建造管理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业 智能建造技术 影响因素 系统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VR技术的建筑工程智能建造可视化设计 被引量:1
6
作者 张啸 《山西建筑》 2025年第4期40-42,共3页
为提升建筑工程的施工效率和管理水平,基于虚拟现实(VR)技术构建了建筑工程智能建造可视化系统,结合工程实例,从动态设计呈现、施工流程规划和质量检查对比等功能模块介绍了VR智能建造的具体应用。应用案例表明,基于VR技术的可视化设计... 为提升建筑工程的施工效率和管理水平,基于虚拟现实(VR)技术构建了建筑工程智能建造可视化系统,结合工程实例,从动态设计呈现、施工流程规划和质量检查对比等功能模块介绍了VR智能建造的具体应用。应用案例表明,基于VR技术的可视化设计与施工管理,效果显著,推动了智能建造的应用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现实技术 建筑工程 智能建造 可视化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础工程技术的发展与创新
7
作者 王卫东 高文生 +3 位作者 龚维明 林毅峰 刘永超 吴江斌 《土木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7-117,共21页
随着经济和社会不断发展,我国工程建设领域出现了新的发展方向和机遇。基础工程面临复杂工程与水文地质条件、超高超深与大跨结构、环境低影响、绿色低碳与高效工业化等愈加复杂的需求和挑战,这也将持续推动基础工程技术的发展与创新。... 随着经济和社会不断发展,我国工程建设领域出现了新的发展方向和机遇。基础工程面临复杂工程与水文地质条件、超高超深与大跨结构、环境低影响、绿色低碳与高效工业化等愈加复杂的需求和挑战,这也将持续推动基础工程技术的发展与创新。文章结合近年来我国工程建设的成就与发展,从建筑市政、桥梁及海上风电基础工程面临的基本问题和特点出发,介绍各自领域的研究与技术进展。在建筑市政基础工程方面,重点介绍多塔楼高层建筑整体筏形基础、超高层建筑桩筏基础沉降分析与控制技术,以植入预制桩、高频免共振钢管桩、压入式沉井等为代表的绿色低碳、环境低影响技术,以及既有建筑基础加固与地下空间拓展等城市更新关键技术。在桥梁基础工程方面,重点介绍了冲刷和波浪等作用的相关理论研究,及桩基础、锚锭基础和沉井基础等基础形式的创新发展。在海上风电基础工程方面,重点介绍往复载荷作用下疲劳破坏,波浪辐射及绕射作用,动冰冲击和冰激振动等相关理论研究,及桩式、重力式、吸力筒式、漂浮式等基础形式的创新实践。另外,也简述基础工程在抗震与性能化设计、智能化和环境低影响的施工装备与技术、城市更新面临的既有基础检测、全寿命数字化监测等方面的研究与技术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工程 建筑市政 桥梁 海上风电 基础工程抗震 施工技术与装备 检测与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工程应用的“项目式+模块化”教学模式研究
8
作者 王威 肖键 +1 位作者 罗锟 徐金辉 《高等建筑教育》 2025年第1期160-168,共9页
施工技术课程作为交通土建类专业的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必修课,在培养体系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通过学习施工技术课程,学生不仅可以掌握关于工程施工的工艺、方法和技术知识,而且可以提升对施工组织管理的认知能力。以华东交通大学铁道... 施工技术课程作为交通土建类专业的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必修课,在培养体系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通过学习施工技术课程,学生不仅可以掌握关于工程施工的工艺、方法和技术知识,而且可以提升对施工组织管理的认知能力。以华东交通大学铁道工程专业为例,分析了传统施工技术课程教学存在的不足,提出引入“项目式+模块化”教学模式,对教学内容、方式、评价等进行改革,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提高课程建设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工技术 实践能力 团队合作 项目式+模块化 课程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建造技术发展阻碍因素研究
9
作者 刘喆 赵浩鹏 《中国建设信息化》 2025年第2期75-79,共5页
为探究阻碍我国智能建造技术应用发展的主要因素,文中应用全生命周期理论,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对智能建造技术的投资与决策、设计、施工、运营与维护4个阶段的评价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准则层中设计因素、施工因素的影响较大,指标层... 为探究阻碍我国智能建造技术应用发展的主要因素,文中应用全生命周期理论,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对智能建造技术的投资与决策、设计、施工、运营与维护4个阶段的评价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准则层中设计因素、施工因素的影响较大,指标层中集成化的技术体系、协同管控难度、设计人员的技术水平、BIM协同管理体系完善程度综合权重较大。该结果给我国建筑业利益相关者在智能建造技术应用方面提供相应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建造技术 阻碍因素 指标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EMATEL-ISM-BN的重大建设工程技术创新成果转化风险预警模型
10
作者 王青娥 荆浩飞 +1 位作者 郭珍旭 王朝静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15-1327,共13页
为有效防范化解重大建设工程技术创新成果转化风险,推动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基于DEMATEL-ISM-BN系统地剖析重大建设工程技术创新成果转化风险因素,并构建风险预警模型。首先基于扎根理论,遵循“开放性编码—主轴编码—选择性编码... 为有效防范化解重大建设工程技术创新成果转化风险,推动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基于DEMATEL-ISM-BN系统地剖析重大建设工程技术创新成果转化风险因素,并构建风险预警模型。首先基于扎根理论,遵循“开放性编码—主轴编码—选择性编码”的流程,识别出21项风险因素并将其归纳为技术风险、管理风险、资源风险、效益风险。其次应用DEMATEL法辨析以上风险因素的属性、重要性及其相互影响程度,并通过ISM构建一个6级3阶的有向递接模型,以揭示风险因素间的作用路径。然后将ISM模型转化为贝叶斯网络拓扑结构,应用三角模糊数和DUOWA算子思想计算根节点先验概率,引入Noisy-orgate模型确定条件概率表,应用贝叶斯网络因果推理方法预测风险发生概率,利用逆向推理、敏感性分析和最大致因链分析等功能实现对风险事件发生诱因的实时诊断。最后选取典型案例并对风险预警模型进行仿真分析。仿真分析结果显示,所构建的重大建设工程技术创新成果转化风险预警模型具有良好的适用性,自膨胀吸能吸波抗岩爆支护技术尚未达到试验段试验标准,其中成果转化组织网络不健全、知识产权机制不健全为导致该风险事件发生的关键风险因素。研究结果将重大建设工程技术创新成果转化风险的研究推向了新高度,为相关领域的风险管理提供了借鉴与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大建设工程 技术创新 成果转化 风险预警 DEMATEL-ISM-BN 仿真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IM技术的桥梁工程施工过程风险管理
11
作者 李丹丹 侯晓英 《佳木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年第1期102-104,共3页
桥梁工程施工过程的风险因素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管理难度较大。本研究提出基于BIM技术的桥梁工程施工过程风险管理方法。研究对象为位于中国东部一座大桥,采集桥梁施工信息,以桥梁图纸尺寸作为基础,根据BIM技术的Revit平台三维建模,给... 桥梁工程施工过程的风险因素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管理难度较大。本研究提出基于BIM技术的桥梁工程施工过程风险管理方法。研究对象为位于中国东部一座大桥,采集桥梁施工信息,以桥梁图纸尺寸作为基础,根据BIM技术的Revit平台三维建模,给出桥梁施工的三维可视化模型。通过桥梁工程BIM数据实现安全存储和BIM数据异常检测,完成桥梁工程施工过程风险管理。实验结果表明:应用BIM后,桥梁施工风险的管理计算量明显更低。且研究方法应用后桥梁施工风险项目的占比得到显著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M技术 桥梁工程 施工过程 风险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技术鲁班工坊课程建设规范化的措施与探索
12
作者 梁少帅 彭倩 Sheiladevi Sukumaran 《中国标准化》 2025年第2期219-222,共4页
中医技术鲁班工坊是以中医药技能培训为主,服务当地中医药企业或其他社会机构,在国际上传播中医药文化的平台。课程建设是鲁班工坊的核心内容,直接影响到工坊的质量和教学效果,本文分析了中医技术鲁班工坊在课程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 中医技术鲁班工坊是以中医药技能培训为主,服务当地中医药企业或其他社会机构,在国际上传播中医药文化的平台。课程建设是鲁班工坊的核心内容,直接影响到工坊的质量和教学效果,本文分析了中医技术鲁班工坊在课程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课程目标、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师资队伍等方面给出了课程建设规范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规范化 中医技术 鲁班工坊 课程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利工程施工中软土地基处理技术
13
作者 赵杨 《云南水力发电》 2025年第1期170-172,共3页
地基是水利工程的基础,地基施工质量直接影响到了水利工程整体质量,因此,提高地基施工质量至关重要。软土地基是水利工程地基常见的一种类型,这种类型的地基具有高压缩性、抗剪强度低、易破坏、透水性差等特点,如果地基处理不当,就容易... 地基是水利工程的基础,地基施工质量直接影响到了水利工程整体质量,因此,提高地基施工质量至关重要。软土地基是水利工程地基常见的一种类型,这种类型的地基具有高压缩性、抗剪强度低、易破坏、透水性差等特点,如果地基处理不当,就容易出现沉降、断裂、倾斜等问题,进而影响到水利工程质量。因此,在水利工程软土地基施工中,施工企业要严格按照科学的技术进行,确保施工质量过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利工程 软土地基 施工质量 处理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栅干栏与高台城垣:工具史视野下青铜时代巴蜀聚落建筑的文化技术探究
14
作者 徐辉 邓宇瀚 范银典 《世界建筑》 2025年第1期34-41,共8页
本文立足于工具史视野审视青铜时代的巴蜀聚落建筑,阐述以“木栅干栏与高台城垣”为空间特征的聚落建筑文化技术。通过分析以农业栽培及青铜礼器为生业特色的蜀地聚落建筑,以盐泉渔猎及青铜兵器为生业特色的巴地聚落建筑;论述青铜时代... 本文立足于工具史视野审视青铜时代的巴蜀聚落建筑,阐述以“木栅干栏与高台城垣”为空间特征的聚落建筑文化技术。通过分析以农业栽培及青铜礼器为生业特色的蜀地聚落建筑,以盐泉渔猎及青铜兵器为生业特色的巴地聚落建筑;论述青铜时代巴蜀地区基于生产生活、宗教王权、安全防御等复杂职能的干栏建筑空间逐步走向多样化,同时高台宫室及夯土城垣的大型聚落形态也呈现规模化,并进一步发现其聚落建筑的功能分区明晰,具有显著的轴线及围合性特征;聚落类型可分为木栅城垣与夯土城垣,建筑类型可分为干栏建筑与高台宫室。其中大型祭祀台及宫室区位于聚落核心区域,围绕祭祀台与宫室区形成向心性的仪式空间。这种向心性秩序把青铜时代社会分层系统中类“尖锥体”的等级结构物化于物质空间中,体现了方国联盟集团的共同利益与意志,是青铜时代巴蜀社会制度系统的空间化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落建筑 文化技术 木栅干栏 高台宫室 夯土城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互联网+”背景下大跨PC连续梁桥施工监控技术
15
作者 卢伟荣 司德嵘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25年第10期158-161,共4页
在“互联网+”背景下,利用无线通信、云计算等技术,成功搭建某高速铁路西南下行联络线特大桥的施工监控系统,实现桥梁施工监控信息的全过程采集、处理和反馈。利用控制理论对传感器量测信息进行处理,可以对施工误差进行评估,并设定控制... 在“互联网+”背景下,利用无线通信、云计算等技术,成功搭建某高速铁路西南下行联络线特大桥的施工监控系统,实现桥梁施工监控信息的全过程采集、处理和反馈。利用控制理论对传感器量测信息进行处理,可以对施工误差进行评估,并设定控制目标和调整策略。这些信息将被反馈给施工单位,以指导下一阶段的施工,从而实现桥梁施工监控的目标。同时,通过对桥梁施工信息的协同共享,可以全面了解桥梁构件的工作状态,从而提高施工质量控制决策的科学性和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 大跨PC连续梁桥 施工监控技术 无线通信 云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智技术驱动下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赋能城乡融合发展的创新模式研究——基于浙江省的田野调查
16
作者 杨尧均 毛尹于 陈婉冰 《建筑与文化》 2025年第2期216-218,共3页
伴随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快速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构建新型文化业态,增强文化服务力和产品供给力,已成为实现人民美好生活新的着力点。文章基于浙江省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田野调查,创新设计城乡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共建共... 伴随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快速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构建新型文化业态,增强文化服务力和产品供给力,已成为实现人民美好生活新的着力点。文章基于浙江省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田野调查,创新设计城乡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共建共联模式,提出数智技术与文化空间的双向赋能机制,并从技术创新、政策支持、市场驱动、人才集聚、知识服务五个维度探究城乡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环境差异及功能协同,以期让城乡融合发展新业态推动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实现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智技术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 城乡融合发展 评价指标 共建共联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立井冻结井壁技术的发展与展望
17
作者 杨维好 黄书翔 +8 位作者 王衍森 李伟 杨志江 任彦龙 韩涛 张驰 张涛 骆汀汀 张雨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2-114,共23页
分析了“深部化”和“大型化”趋势对中国深井井筒的设计、施工与运维带来的严峻挑战。总结经验教训,指出冻结法是复杂条件下深井井筒施工最主要的地层堵水与加固工法。回顾了2002年以前国内外冻结井壁技术的状况。概述了2002年以来我国... 分析了“深部化”和“大型化”趋势对中国深井井筒的设计、施工与运维带来的严峻挑战。总结经验教训,指出冻结法是复杂条件下深井井筒施工最主要的地层堵水与加固工法。回顾了2002年以前国内外冻结井壁技术的状况。概述了2002年以来我国在400~800 m深厚土层中和在500~1000 m深厚富水岩层中冻结井壁技术取得的重大突破及其应用情况,包括:冻结井筒C60~C100、CF80~CF110高承载力混凝土井壁设计与施工技术,深厚土层中冻结井壁破裂灾害防治技术,深厚富水岩层中低渗漏单层井壁技术等。针对2002年以来中国冻结井壁技术的发展,总结了井壁材料的进步;介绍了横截面、纵剖面井壁结构的发展;归纳了对土层的初始水平水土压力、内层井壁承受的水压、冻结压力、富水岩层中孔隙水引起的井壁水力荷载、井壁竖直附加力等的新认识;简述了井壁力学模型,高径向承载力井壁和内层可缩井壁的力学特性,双层复合井壁之内、外壁厚度的设计理论,含水岩层中单层井壁厚度的设计理论和内层可缩井壁的设计理论等的新进展;介绍了大厚度井壁裂漏机理及防裂技术、井壁腐蚀破坏及防治技术、信息化施工技术,以及内层可缩井壁和低渗漏单层井壁的施工工艺。针对我国在1500 m超深土层中以及3000 m深厚富水岩层中冻结井壁技术将面临的挑战,指出应重点研究:深厚土层中冻结井筒掘进期间浅部外壁破裂新机理,超深土的力学特性,高强、高性能筑壁材料与构件,超高承载力井壁结构及其力学特性,超深冻结井壁设计理论与施工技术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厚土层 深厚富水岩层 立井 冻结法凿井 冻结井壁 井壁结构 井壁材料 井壁外载 冻结壁 力学特性 设计理论 施工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碳”背景下公路软土地基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18
作者 裘友强 张留俊 +2 位作者 刘洋 刘军勇 尹利华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3-131,共19页
【目的】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大规模开展,近年来公路软土地基处理规模和深度大幅提高,公路软土地基处理新理论、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不断涌现并在工程实践中得到推广应用。为了避免盲目选取公路软土地基处理技术,使成熟可靠、经... 【目的】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大规模开展,近年来公路软土地基处理规模和深度大幅提高,公路软土地基处理新理论、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不断涌现并在工程实践中得到推广应用。为了避免盲目选取公路软土地基处理技术,使成熟可靠、经济高效的技术成果得到更加广泛的推广应用,有必要及时更新和归纳总结现阶段公路软土地基处理技术相关研究进展。【方法】在梳理我国公路软土地基处理技术发展历程的基础上,从排水固结法、复合地基法、置换法和固化剂稳定法四个方面分类阐述了近年公路软土地基处理发展起来多种极富特色且具有代表性的新技术,总结了公路软土地基处理技术若干理论成果和标准化建设情况,并提出了现阶段公路软土地基处理技术存在的不足和今后发展趋势。【结果】研究表明,基于我国国情和社会经济建设的需要,我国公路软土地基处理技术经历了从初步探索→蓬勃发展→多元化创新发展→绿色低碳发展四个阶段的发展;尽管我国公路软土地基处理技术整体水平较之前有了较大的提高,但随着我国软土地基处理规模和深度大幅提高,仍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例如施工机械水平限制发展,技术建造与监测不够智能化,服役韧性有待提高,安全性、环保性和经济性不够。【结论】结合国家对建造智能化及环保节能的要求,未来我国公路软土地基处理技术将持续向多方向联合技术、智能建造及智慧运维技术、绿色低碳高值化利用技术、规范化与标准化技术体系等方向发展。研究成果将为现阶段我国公路软土地基处理技术指明方向和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路 软土地基处理 新技术 发展历程 标准化建设 发展趋势 影响因素 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装配式建筑的施工技术创新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安泽文 郑林琪 《山西建筑》 2025年第3期91-95,共5页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高速增长,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我国建筑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装配式建筑是建筑领域的新形态。以上海市公安局业务技术用房(陈行公路)项目为例,从测量放线、吊装施工、混凝土施工、灌浆套筒、绿色施工等方面,探讨了...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高速增长,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我国建筑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装配式建筑是建筑领域的新形态。以上海市公安局业务技术用房(陈行公路)项目为例,从测量放线、吊装施工、混凝土施工、灌浆套筒、绿色施工等方面,探讨了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的创新,并提出了质量保证措施,为今后类似项目的建设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装配式建筑 技术创新 吊装施工 测量放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装配式建筑施工智能建造技术与应用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温爱亮 《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 2025年第1期150-152,共3页
文章分析和总结了智能建造技术在装配式建筑施工体系中的应用意义和技术应用优势,阐述了装配式建筑现场施工中智能建造技术要点,明确了预制构件智能制造、构件运输监控、智能放样、构件精确对位、钢筋自锁连接等关键工序的操作要点。旨... 文章分析和总结了智能建造技术在装配式建筑施工体系中的应用意义和技术应用优势,阐述了装配式建筑现场施工中智能建造技术要点,明确了预制构件智能制造、构件运输监控、智能放样、构件精确对位、钢筋自锁连接等关键工序的操作要点。旨在有效促进施工智能化水平的提升,实现对施工质量的可靠控制,提高构件连接效率,促进装配式建筑施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装配式建筑 智能建造技术 施工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