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s of arrangement of surge-root irrigation emitters on growth,yield and water use efficiency of apple trees 被引量:5
1
作者 LI Zhongjie FEI Liangjun +4 位作者 HAO Kun LIU Teng CHEN Nanshu ZHANG Quanju HUANG Deliang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713-719,共7页
Six-year old apple trees were selected for field experiment.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obtain the reasonable arrangement of surge-root irrigation emitters in apple orchards.There were three factors:the buried ... Six-year old apple trees were selected for field experiment.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obtain the reasonable arrangement of surge-root irrigation emitters in apple orchards.There were three factors:the buried depth H(25,40,55 cm),the horizontal distance L(30,40,60 cm)between the emitters and the trunk of the experimental tree,and the number of the irrigation emitters N(1,2,4).The effect of the arrangement of surge-root irrigation emitters on the growth,yield and irrigation water use efficiency(IWUE)of apple trees were studied in Northern Shaanxi where the irrigation quota takes 60%-75%of the field water capacity.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rrangement of emitters for surge-root irrigation had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apple tree yield and IWUE,especially,the yield and IWUE reached 28388.17 kg/hm2 and 16.83 kg/m3 in treatment T3,respectively.At the same L and N levels(T1,T2,and T3),the yield and IWUE in treatment T3 were the highest,and the yields in treatments T1 and T2 were decreased by 26.22%and 31.48%,while IWUE is reduced by14.02%and 18.12%compared with T3,respectively.At the same H and N levels(T3,T4,and T5),the yield and IWUE of apple trees were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L level.Especially,when L was 30 cm(T3),the yield and IWUE were the highest.The same L and H levels(T3,T6,and T7)could promote the growth of apple trees when N was 2(T3).Compared with treatment T3,it was found that the increment of new shoots was decreased by 8.07%-18.71%,and the fruit diameter was decreased by 5.41%-9.11%.Therefore,two emitters should be arranged symmetrically on both sides of an apple tree,each was buried at a 40 cm depth and 30 cm away from the trunk of the tree to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yield and IWUE of the apple tree in mountainous areas in Northern Shaanx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rrigation emitters surge-root irrigation apple trees arrangement modes yield irrigation water use efficienc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Yields,growth and water use under chemical topping in relations to row configuration and plant density in drip-irrigated cotton 被引量:1
2
作者 Wang Xuejiao Hu Yanping +10 位作者 Ji Chunrong Chen Yongfan Sun Shuai Zhang Zeshan Zhang Yutong Wang Sen Yang Mingfeng Ji Fen Guo Yanyun Li Jie Zhang Lizhen 《Journal of Cotton Research》 CAS 2024年第2期123-136,共14页
Background Water deficit is an important problem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arid regions.With the advent of wholly mechanized technology for cotton planting in Xinjiang,it is important to determine which planting m... Background Water deficit is an important problem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arid regions.With the advent of wholly mechanized technology for cotton planting in Xinjiang,it is important to determine which planting mode could achieve high yield,fiber quality and water use efficiency(WUE).This study aimed to explore if chemical topping affected cotton yield,quality and water use in relation to row configuration and plant densities.Results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in Xinjiang China,in 2020 and 2021 with two topping method,manual topping and chemical topping,two plant densities,low and high,and two row configurations,i.e.,76 cm equal rows and 10+66 cm narrow-wide rows,which were commonly applied in matching harvest machine.Chemical topping increased seed cotton yield,but did not affect cotton fiber quality comparing to traditional manual topping.Under equal row spacing,the WUE in higher density was 62.4%higher than in the lower one.However,under narrow-wide row spacing,the WUE in lower density was 53.3%higher than in higher one(farmers’practice).For machine-harvest cotton in Xinjiang,the optimal row configuration and plant density for chemical topping was narrow-wide rows with 15 plants m-2 or equal rows with 18 plants m-2.Conclusion The plant density recommended in narrow-wide rows was less than farmers’practice and the density in equal rows was moderate with local practice.Our results provide new knowledge on optimizing agronomic managements of machine-harvested cotton for both high yield and water effici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ield components Fiber quality TRANSPIRATION water use efficiency Heat ratio method(HR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塬区碳氮配施对谷子根系形态构建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3
作者 周天游 刘钦慧 +5 位作者 胡丹丹 王志豪 崔志文 杨双双 王小林 张雄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0-131,共12页
以‘晋谷21号’为试验材料,设置4个生物炭施用梯度C10.10 t·hm^(-2)、C20.15 t·hm^(-2)、C30.20 t·hm^(-2)、C40.25 t·hm^(-2),3个氮肥施用梯度N10.06 t·hm^(-2)、N20.09 t·hm^(-2)、N30.12 t·hm^(-... 以‘晋谷21号’为试验材料,设置4个生物炭施用梯度C10.10 t·hm^(-2)、C20.15 t·hm^(-2)、C30.20 t·hm^(-2)、C40.25 t·hm^(-2),3个氮肥施用梯度N10.06 t·hm^(-2)、N20.09 t·hm^(-2)、N30.12 t·hm^(-2),共计12个碳氮交互处理(C1N1、C1N2、C1N3、C2N1、C2N2、C2N3、C3N1、C3N2、C3N3、C4N1、C4N2、C4N3),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分析碳氮配施对谷子根系生长发育、生物量积累分配和产量形成的影响,探明碳氮梯度配施的增产增效生物学潜力。结果表明:(1)随施氮比例增加,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呈下降趋势,与C1N1相比,C3N1、C3N2和C3N3处理两指标分别显著降低43.47%~81.98%和21.10%~75.72%。(2)随着施氮量的增加,C3梯度下谷子根系形态各指标呈逐渐增加趋势。与C1N1相比,C3N1、C3N2和C3N3处理拔节期谷子的根系长度(RL)、根系表面积(RSA)、根长密度(RLD)分别显著增加7.16%~123.75%、10.47%~226.59%、15.36%~60.36%;抽穗期RLD和根系表面积密度(RSD)增幅分别为15.36%~44.04%和14.80%~17.47%。(3)生物炭配施氮肥可有效增加谷子地上部总生物量积累,与C1N1相比,C2N3和C3N3处理地上部总生物量增加9.51%~56.25%,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UE)分别显著增加52.39%、53.74%和31.82%、64.72%。综上,在黄土塬区谷子生产中,C3N3(生物炭0.20 t·hm^(-2)+氮肥0.12 t·hm^(-2))模式对谷子根冠生长发育具有显著调控作用,可作为该地区合理的生物炭配施氮肥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子 碳氮配施 根系形态 生物量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氮耦合对间作大豆根系生长、产量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4
作者 陈茜 郑彩霞 +4 位作者 闫敏 余文俊 周德生 万翰煜 张志亮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0-172,共13页
为了明确玉米‖大豆下不同水氮耦合对大豆根系生长、产量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以‘南豆12’为研究对象开展大田定位试验,设置施氮和灌水2个因素,包括3个灌水水平(W1:正常灌水,灌水上限为85%FC;W2:中量灌水即85%W1;W3:低量灌水即70%W1;F... 为了明确玉米‖大豆下不同水氮耦合对大豆根系生长、产量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以‘南豆12’为研究对象开展大田定位试验,设置施氮和灌水2个因素,包括3个灌水水平(W1:正常灌水,灌水上限为85%FC;W2:中量灌水即85%W1;W3:低量灌水即70%W1;FC为田间最大持水量)和3个施氮水平(N1:正常施氮66 kg·hm^(-2);N2:中量施氮即85%N1;N3:低量施氮即70%N1),共9个处理。分析了玉米‖大豆下施氮、灌水及其耦合处理对大豆根系生长、产量、水氮利用效率以及干物质累积和分配的影响,利用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方法及熵值法对各个处理下的指标分析处理,最后进行综合评估。结果表明:N2W2处理大豆根系性状表现最优,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比N1W1处理分别提高了116.74%、102.32%、90.15%;水氮处理与大豆根系形态及根瘤质量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且施氮对大豆根系形态及产量的影响高于灌水;N2处理籽粒产量最大,分别比N1、N3提高5.53%~227.64%、6.80%~24.63%。N2W2处理可以获得大豆高产,达到3.34 t·hm^(-2),而N1W1处理大豆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最低,分别为产量2.46 t·hm^(-2)、水分利用效率0.49 kg·m^(-3)、氮肥偏生产力37.23 kg·kg^(-1)。大豆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与结荚期大豆比表面积、比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和根长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氮肥偏生产力仅与结荚期大豆根体积、根表面积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根表面积对籽粒产量、水氮利用效率影响最大。熵值法综合评价表明间作下N2W1水氮处理方案在大豆的产量、根系生长和水氮利用效率方面综合得分0.253,为综合最佳的水氮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豆间作 水氮耦合 大豆根系生长 大豆产量 水氮利用效率 熵值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根区交替灌溉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5
5
作者 王瑛 孙群策 +4 位作者 张树振 姜志鹏 温炳涵 葛星宇 张博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95-1011,共17页
在全球水资源日益紧缺的背景下,如何提高农业用水利用效率,对于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分根区交替灌溉作为一种具有较好前景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被认为是未来最具发展潜力的灌溉技术之一。目前,各国科技工作者围绕分根区交替灌溉... 在全球水资源日益紧缺的背景下,如何提高农业用水利用效率,对于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分根区交替灌溉作为一种具有较好前景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被认为是未来最具发展潜力的灌溉技术之一。目前,各国科技工作者围绕分根区交替灌溉对作物生长、生理的影响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并对其节水机制进行了解析,亟待总结梳理。本文回顾了分根区交替灌溉技术的发展历程,综述了分根区交替灌溉对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归纳了该技术影响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生理机制,并对分根区交替灌溉在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作物分根区交替灌溉节水灌溉机理研究和节水灌溉技术的革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根区交替灌溉 水分利用效率 产量 品质 节水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灌溉模式对籼粳杂交稻甬优1540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5
6
作者 徐冉 杨文叶 +6 位作者 朱均林 陈松 徐春梅 刘元辉 章秀福 王丹英 褚光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25-439,共15页
旨在探讨不同灌溉模式对籼粳杂交稻甬优1540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并阐明其相关生理基础。本研究以甬优1540为材料,设置了3种灌溉模式,即长淹灌溉(continuous flooding,CF)、轻度干湿交替灌溉(alternate wetting and moderate dryin... 旨在探讨不同灌溉模式对籼粳杂交稻甬优1540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并阐明其相关生理基础。本研究以甬优1540为材料,设置了3种灌溉模式,即长淹灌溉(continuous flooding,CF)、轻度干湿交替灌溉(alternate wetting and moderate drying, AWMD)以及重度干湿交替灌溉(alternate wetting and severe drying, AWSD)。研究结果表明,与CF相比, AWMD与AWSD均能显著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增幅分别为22.6%~25.6%与18.2%~23.1%;AWMD可以显著提高水稻产量,增幅为8.6%~10.0%,而AWSD则显著降低水稻产量,降幅为6.0%~7.5%。与CF相比, AWMD显著降低了拔节期水稻的茎蘖数、地上部干物质重、叶面积指数、移栽至齐穗期的光合势以及移栽至拔节期的作物生长速率,但显著提高了茎蘖成穗率、拔节至齐穗期的作物生长速率、主要生育期水稻根长密度、深根比、比根长、根系总吸收表面积与活跃吸收表面积,以及灌浆后2次土壤复水期的剑叶净光合速率、根系氧化力、根系与叶片中玉米素和玉米素核苷(Z+ZR)含量、籽粒中蔗糖-淀粉代谢途径关键酶活性等指标。以上结果表明, AWMD可以协同提高甬优1540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优化根-冠生长发育特征,提高灌浆期植株生理活性,实现高产与水分高效利用,为本研究最佳水分管理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粳杂交稻 干湿交替灌溉 产量 水分利用率 根系形态与生理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供水条件对小南瓜产量及根系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8
7
作者 董肖杰 李淑文 +3 位作者 柴彦亮 王振宇 张立峰 文宏达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17-20,共4页
以小南瓜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的方法研究了5种供水条件:贫水年型(对照)、平水年型、丰水年型、贫补年型和平补年型(在贫水年和平水年中于小南瓜开花伸蔓期和果实膨大期补水,每次10mm)对小南瓜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根系发育的影响。结果... 以小南瓜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的方法研究了5种供水条件:贫水年型(对照)、平水年型、丰水年型、贫补年型和平补年型(在贫水年和平水年中于小南瓜开花伸蔓期和果实膨大期补水,每次10mm)对小南瓜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根系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平补年型小南瓜产量最高,达到了19604.5kg/hm2,水分利用效率达到64.76kg/(mm·hm2);整根总根长、直径小于1mm的根长、总根表面积、总根体积均高于对照;根系干质量最大,为799g,冠质量最大,为441.60g,根冠比为1.81%。因此,平水年适期补水是最适合小南瓜生长的供水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南瓜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根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垄全覆盖降解膜集雨种植促进玉米根系生长提高产量 被引量:33
8
作者 周昌明 李援农 +2 位作者 银敏华 谷晓博 赵玺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09-117,共9页
普通地膜覆盖导致的环境污染和土地退化已越来越严重,用降解膜代替普通地膜覆盖是目前研究较多的一种解决方法。为了探究更加有效的降解膜覆盖方式,2013—2014年采用田间试验方法,探讨平地无覆盖种植(CK)、平地全降解膜覆盖种植(M1)、... 普通地膜覆盖导致的环境污染和土地退化已越来越严重,用降解膜代替普通地膜覆盖是目前研究较多的一种解决方法。为了探究更加有效的降解膜覆盖方式,2013—2014年采用田间试验方法,探讨平地无覆盖种植(CK)、平地全降解膜覆盖种植(M1)、垄覆降解膜沟种植(M2)、连垄全降解膜覆盖种植(M3)4种覆盖种植方式对土壤水分蓄积、玉米根系生长、产量以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M1、M2、M3处理下,2 a平均贮水量较CK分别提高了7.40%、9.54%和13.2l%,整个生育期蓄水量也显著高于CK对照(P<0.05)。3种覆盖处理的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以及根干质量均显著高于CK处理,根系密度较CK分别增加了9.23%、13.85%、16.92%,蓄水量与玉米总根长、根表面积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83、0.77。M1、M2、M3覆盖处理2 a平均产量比CK增加16.03%、18.53%、40.22%,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I.29%、26.57%、57.27%,蓄水量与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均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1和0.86,其中M3覆盖处理对田间集水效果、作物根系生长以及产量影响最大,覆盖效果显著优于Ml、M2处理。因此,连垄全覆盖降解膜种植方式(M3)能有效发挥最佳的蓄积雨水、促进玉米生长和提高产量的效果,对于旱区降解膜覆盖研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和理论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膜 降解 土壤 夏玉米 根系 水分利用效率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供水条件对冬小麦根系分布、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225
9
作者 王淑芬 张喜英 裴冬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7-32,共6页
通过中科院栾城农业生态试验站3种不同降水年型的田间灌水试验,研究了不同供水条件对冬小麦根系分布、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旨在为华北地区冬小麦建立优化灌溉制度,提高水分利用效率,达到节水增产目的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 通过中科院栾城农业生态试验站3种不同降水年型的田间灌水试验,研究了不同供水条件对冬小麦根系分布、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旨在为华北地区冬小麦建立优化灌溉制度,提高水分利用效率,达到节水增产目的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冬小麦根系主要集中分布在80cm以上土层,随土层深度的增加,根长密度星指数下降;综合分析根系对不同土层的水分吸收、作物耗水组成及产量、水分利用效率与总耗水的关系,提出华北地区冬小麦最佳灌水方式是:丰水年灌0水、平水年灌1水(拔节水)、枯水年灌2水(拔节水和抽穗水),次灌水量60~75mm,具有明显的节水增产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系分布 耗水量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冬小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秋季玉米秸秆覆盖对丘陵旱地小麦生理特性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40
10
作者 吴晓丽 汤永禄 +2 位作者 李朝苏 吴春 黄钢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29-937,共9页
西南丘陵冬春季节干旱频繁,严重影响小麦播种立苗及产量。2012—2013(干旱)和2013—2014年度(湿润),在四川简阳开展田间试验,比较不同玉米秸秆处理方式对旱地小麦生理性状、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试验共设4个处理,分别是无覆盖(CK... 西南丘陵冬春季节干旱频繁,严重影响小麦播种立苗及产量。2012—2013(干旱)和2013—2014年度(湿润),在四川简阳开展田间试验,比较不同玉米秸秆处理方式对旱地小麦生理性状、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试验共设4个处理,分别是无覆盖(CK)、无覆盖+播后和拔节期灌水(T1)、休闲期覆盖(T2)和休闲期+小麦生育期覆盖(T3)。干旱年份T1、T2和T3的产量分别为4151、3926和3603 kg hm–2;较CK增产42.0%、34.3%和23.2%,提高水分利用效率27.2%、29.6%和18.8%。湿润年份处理间产量差异较小。与CK相比,干旱年份灌水和覆盖提高了播种至开花阶段的干物质积累量,有效抑制了花后旗叶、倒二叶的叶绿素降解;覆盖处理有利于保持播前充足的底墒及生育期间较高的土壤含水量;T2处理主要生育时期的根干重、根冠比、根长密度、根质量密度和根表面积密度增加,下层土壤中的根系增多。籽粒产量与各生育阶段干物质积累量、花后旗叶和倒二叶的SPAD及水分利用效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秋季玉米秸秆就地覆盖具有显著的纳雨保墒作用,可提高小麦立苗质量,延缓叶片衰老,进而增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覆盖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根系 SPAD 干物质积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栽培模式对杂交粳稻常优5号根系形态生理性状和地上部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30
11
作者 褚光 周群 +3 位作者 薛亚光 颜晓元 刘立军 杨建昌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245-1258,共14页
以杂交粳稻常优5号为材料,设置未施氮肥处理(0N)、当地高产栽培(对照)、超高产栽培和氮肥高效利用栽培等4种栽培模式,观察其对水稻不同生育期根系形态生理和地上部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模式下水稻产量差异极显著。超高产栽培... 以杂交粳稻常优5号为材料,设置未施氮肥处理(0N)、当地高产栽培(对照)、超高产栽培和氮肥高效利用栽培等4种栽培模式,观察其对水稻不同生育期根系形态生理和地上部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模式下水稻产量差异极显著。超高产栽培与氮肥高效利用栽培两年的平均产量分别为12.29 t hm–2和9.62 t hm–2,平均分别较对照增产41.4%和10.7%。上述两种栽培模式的氮肥农学利用率(每kg施氮量增加的产量)分别较对照增加80.7%和76.8%,灌溉水利用效率分别较对照提高62.1%和32.3%。与对照相比,超高产栽培与氮肥高效利用栽培均增加了水稻地上部干物重、叶面积指数、根干重、根长,提高了粒叶比,改善了库源关系,并提高了根冠比与根系伤流量。同时也提高了灌浆期剑叶净光合速率、根系氧化力、根系总吸收表面积与根系活跃吸收表面积,生育中后期根系、叶片以及根系伤流液中的玉米素(Z)与玉米素核苷(ZR)含量、灌浆期籽粒中蔗糖合酶(SuSase)以及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GPase)活性。这说明,通过栽培技术的集成与优化可以提高水稻灌浆期根系和地上部的生理活性,促进水稻高产与水分养分高效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栽培模式 产量 根系形态生理 氮肥利用率 水分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膜残留量对棉田土壤水分分布及棉花根系构型的影响 被引量:53
12
作者 林涛 汤秋香 +5 位作者 郝卫平 吴凤全 雷蕾 严昌荣 何文清 梅旭荣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9期117-125,共9页
根系是获取水分和养分的重要器官,并通过根区环境的相互作用影响作物的生产效率,分析地膜残留量对土壤水分及根系构型的影响对认识、分析和评价残膜污染,发展残膜防控技术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通过2 a田间模拟试验,设置了0(A)、225(B)、45... 根系是获取水分和养分的重要器官,并通过根区环境的相互作用影响作物的生产效率,分析地膜残留量对土壤水分及根系构型的影响对认识、分析和评价残膜污染,发展残膜防控技术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通过2 a田间模拟试验,设置了0(A)、225(B)、450(C)、675(D)和900 kg/hm^2(E)5个地膜残留量处理,分析了地膜残留量对土壤水分分布及根系构型的影响。结果表明,残膜量对土壤水分,根系形态、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均有一定影响。根系生物量的80%~95%分布于0~30 cm的土层范围,该区域是土壤水分分布及棉花根系构型受地膜残留量影响较显著的区域。无残膜(0 kg/hm^2)处理的土壤水分状况、根系构型显著优于高残膜量(900 kg/hm^2)处理。随着残膜量的增加,生育期内0~50 cm土壤平均含水率逐渐降低,各土层出现不同程度的水分亏缺,并产生水分优势流或水分阻隔效益。残膜量的增加显著降低了根系生物量、根质量密度、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密度、根系体积和根系平均直径。残膜含量的增加显著降低了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2 a数据表明,与A处理相比,E处理生育期土壤含水率平均降低了37.36%,根质量密度平均降低了70.73%,根长密度平均降低了61.35%、根表面积密度平均降低了216.50%、根系体积平均降低了47.39%、根系平均直径平均降低了82.65%。籽棉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平均降低了18.50%和13.69%。因此建议采取合理的棉田净土措施,降低残膜污染对土壤水分及根系构型的影响,有利于提升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 根系 棉花 地膜残留量 产量及产量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解膜覆盖对油菜根系、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48
13
作者 谷晓博 李援农 +2 位作者 银敏华 杜娅丹 周昌明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84-193,共10页
通过2 a田间试验设置普通地膜覆盖(PM)、生物降解膜覆盖(JM)和露地对照(CK)3个处理,系统分析和比较了不同类型地膜覆盖对地下5 cm和25 cm深度处的土壤温度、0~100 cm土壤储水量、冬油菜生长状况、根系形态特征、产量、品质及水分... 通过2 a田间试验设置普通地膜覆盖(PM)、生物降解膜覆盖(JM)和露地对照(CK)3个处理,系统分析和比较了不同类型地膜覆盖对地下5 cm和25 cm深度处的土壤温度、0~100 cm土壤储水量、冬油菜生长状况、根系形态特征、产量、品质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播种后150 d前,PM和JM处理的增温保墒效果相当,均显著大于CK(P〈0.05),在播种后150 d后,生物地膜逐渐降解,其增温保墒效果显著低于PM(P〈0.05);JM处理冬油菜不同生育期的株高、叶面积指数、地上部干物质量和成熟期不同深度处的主根直径与PM处理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都显著大于CK(P〈0.05),冬油菜分枝数、主花序和分枝花序的角果数、籽粒数也表现出相同的特点。与PM处理相比,JM处理更能促进冬油菜主根下扎,有效增加20~30 cm土壤深度的侧根质量密度。JM处理的节水增产效果与PM无显著差异(P〉0.05),2种地膜覆盖下冬油菜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显著大于CK(P〈0.05),PM和JM处理2 a冬油菜的平均产量和平均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比CK增加45.91%、37.02%和81.68%、53.86%;与PM处理相比,JM处理还能有效降低油菜籽粒中对人体健康不利的芥酸和硫苷含量。从应用效果来看,JM可以代替PM应用于冬油菜的种植栽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降解膜 主根形态 侧根分布 产量 品质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供水条件对温室番茄根系分布及产量影响 被引量:34
14
作者 李波 任树梅 +1 位作者 杨培岭 孔清华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39-44,共6页
通过田间试验,分析了不同生育期供水条件对番茄灌水量、光合作用、根系分布、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番茄开花坐果期控制灌水下限为60%fC(田间持水量),结果盛期控制灌水下限为75%fC,控制灌水上限为90%fC,番茄产量最高,达到... 通过田间试验,分析了不同生育期供水条件对番茄灌水量、光合作用、根系分布、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番茄开花坐果期控制灌水下限为60%fC(田间持水量),结果盛期控制灌水下限为75%fC,控制灌水上限为90%fC,番茄产量最高,达到91.7 t/hm2,水分利用效率达到27.51 kg/m3,整根的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根干重都明显增加。叶片净光和速率在75%fC条件下最高,有利于光合产物的形成。随土层深度的增加,根长密度呈指数下降。不同土壤水分条件对番茄根系生长影响主要体现在直径小于1 mm的根系上,而且直径小于1 mm的根长和产量之间存在很好的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滴灌 净光合速率 根系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层土壤虚实结构优化春玉米根系形态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被引量:12
15
作者 白伟 孙占祥 +6 位作者 张立祯 郑家明 冯良山 蔡倩 向午燕 冯晨 张哲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1期88-97,共10页
为了探明耕层构造对春玉米水分利用效率和根系形态的影响,该文在国家农业环境阜新科学观测实验站利用长期定位试验,设置了虚实并存耕层(furrow loose and ridge compaction plough layer,FLRC)、全虚耕层(all loose plough layer,AL)、... 为了探明耕层构造对春玉米水分利用效率和根系形态的影响,该文在国家农业环境阜新科学观测实验站利用长期定位试验,设置了虚实并存耕层(furrow loose and ridge compaction plough layer,FLRC)、全虚耕层(all loose plough layer,AL)、全实耕层(all compaction plough layer,AC)、上虚下实耕层(up loose and down compaction plough layer,ULDC,CK)4种耕层构造方式,开展了不同耕层构造对春玉米水分利用效率和根系形态影响的研究。2015和2016年数据分析结果表明,虚实并存耕层可以显著增加春玉米籽粒产量(P<0.05),增幅18.19%~34.86%,增产的原因是行粒数显著提高;显著提高单株干物质量(P<0.05),增幅5.18%~11.30%。虚实并存耕层能够显著提高春玉米耗水量、生物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籽粒产量利用效率(P<0.05),增幅分别为1.20%~5.42%、2.74%~6.23%和18.23%~31.49%,且不同降雨年型下表现不同,干旱年份以虚实并存和全实耕层构造为宜,丰水年份以虚实并存和全虚耕层构造为宜。虚实并存耕层对春玉米灌浆期根重密度、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密度、根体积密度等形态指标影响显著(P<0.05)。相关分析表明,虚实并存耕层提高春玉米产量的根系形态指标主要是根重密度、根表面积密度和根体积密度;提高春玉米生物产量水分利用效率、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生育期降水利用效率的根系形态指标主要是根重密度。综合分析认为,虚实并存耕层是提高春玉米水分利用效率和促进根系形态发育的最优耕层结构,在辽西旱作农田合理耕层构建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春玉米 根系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灌溉制度对膜下滴灌甜菜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17
16
作者 王振华 杨彬林 +3 位作者 谢香文 王则玉 杨洪泽 董心久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58-166,共9页
为制定新疆合理的甜菜膜下滴灌制度,设置3个灌水次数(8、9和10次)和2个灌水定额(45和60mm)两因素全组合试验,于2016—2017年在新疆玛纳斯县农科院甜菜改良中心开展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灌水次数增加时甜菜叶面积指数与产量增加,含糖率降... 为制定新疆合理的甜菜膜下滴灌制度,设置3个灌水次数(8、9和10次)和2个灌水定额(45和60mm)两因素全组合试验,于2016—2017年在新疆玛纳斯县农科院甜菜改良中心开展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灌水次数增加时甜菜叶面积指数与产量增加,含糖率降低,对甜菜的水分利用效率、耗水量无明显影响(P>0.05),甜菜叶绿素值随灌水次数与定额增加呈下降趋势;在灌水次数与定额交互作用下,灌水8次时由于土壤相对含水率低于50%,甜菜会减产;当灌水9次,灌水定额为45 mm时,增加15 mm灌水定额土壤相对含水率达50%以上,此时甜菜增产7.4%~7.7%,糖产增加9.4%~9.7%;而继续增加灌水次数时,会导致甜菜含糖率降低而降低糖产。因此针对新疆膜下滴灌甜菜以60 mm灌水定额灌水9次为宜,可获得高产与糖产,较传统新疆膜下滴灌甜菜制度节水10%。该研究对指导新疆膜下滴灌甜菜灌溉制度具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溉 作物 土壤水分 甜菜产量 甜菜产糖量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灌溉方式对黄瓜生长、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33
17
作者 杜社妮 白岗栓 梁银丽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33-439,共7页
以黄瓜为试验材料,研究常规沟灌、滴灌、交替沟灌和固定沟灌4种灌溉方式对日光温室内黄瓜生长、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灌溉方式对黄瓜株高、茎粗、叶片数和叶面积的影响不同;黄瓜前期产量是交替沟灌>滴灌>常规沟... 以黄瓜为试验材料,研究常规沟灌、滴灌、交替沟灌和固定沟灌4种灌溉方式对日光温室内黄瓜生长、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灌溉方式对黄瓜株高、茎粗、叶片数和叶面积的影响不同;黄瓜前期产量是交替沟灌>滴灌>常规沟灌>固定沟灌,中期和后期产量是滴灌>交替沟灌>固定沟灌>常规沟灌,总产量的变化与中期和后期产量的变化相同;滴灌和交替沟灌的黄瓜根系活力无显著差异,但二者的根系活力极显著地高于常规沟灌和固定沟灌;水分利用效率和水分产出率的变化趋势一致,滴灌最高,交替沟灌次之,常规沟灌最低,而耗水量的变化与水分利用效率和水分产出率的变化相反.说明日光温室内黄瓜适宜的灌溉方式为滴灌和交替沟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瓜 灌溉方式 生长 产量 根系活力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氮管理对不同氮效率水稻根系性状、氮素吸收利用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8
18
作者 李娜 杨志远 +7 位作者 代邹 孙永健 徐徽 何艳 蒋明金 严田蓉 郭长春 马均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00-512,共13页
【目的】探究水氮管理措施对不同氮效率水稻根系构型、氮素吸收利用和产量形成的影响,以及根系性状特征与氮素吸收利用和产量关系。【方法】试验采用三因素裂裂区设计,主区为2个不同氮效率水稻品种德香4103(氮高效型)和宜香3724(氮低效... 【目的】探究水氮管理措施对不同氮效率水稻根系构型、氮素吸收利用和产量形成的影响,以及根系性状特征与氮素吸收利用和产量关系。【方法】试验采用三因素裂裂区设计,主区为2个不同氮效率水稻品种德香4103(氮高效型)和宜香3724(氮低效型),裂区设置"常规灌溉"和"控制性交替灌溉"2种水分管理方式,裂裂区为SPAD指导施肥、优化施肥以及农民习惯施肥3种施氮模式,运用岭回归分析方法探究根系构型与氮素吸收利用和产量的关系。【结果】水稻抽穗期根系性状、产量、每穗粒数、千粒重及总颖花量均存在显著的基因型差异。氮高效品种德香4103每穗粒数多,群体库容量大,产量较氮低效品种宜香3724高0.24%~11.31%;控制性交替灌溉有利于水稻千粒重的增长,常规灌溉则对水稻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及群体颖花量提高更为有利;SPAD指导施肥和优化施肥处理能够提高水稻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扩大群体颖花量以保证其对农民习惯施肥的产量优势;由于水氮互作效应的存在,控制性交替灌溉下施氮处理与空白处理水稻千粒重的差距比常规灌溉的大幅降低,使得控制性交替灌溉下施用氮肥的增产效果更佳。德香4103的氮肥生理利用率较宜香3724平均高8.69%,常规灌溉下水稻氮积累量较高,控制性交替灌溉下氮肥回收率、农学利用率、生理利用率均较优;与农民习惯施肥处理相比,SPAD指导施肥与优化施肥模式更有利于水稻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提高。拔节期、抽穗期和成熟期水稻根系构型与产量岭回归方程的决定系数范围为0.4198~0.9028,其中,抽穗期根系性状与产量关系最为密切,氮高效和氮低效品种的决定系数均超过0.9。在拔节期,水稻细分枝根长对产量影响最大;在抽穗期,氮高效和氮低效品种存在差异,前者是粗分枝根长,后者是细分枝根表面积对产量影响最大;在成熟期,不定根长与产量关系最为密切。水稻抽穗期根系构型对氮积累量变化的解释程度较高,岭回归方程决定系数均接近0.7。就水氮管理措施而言,氮高效和氮低效水稻均应采用常规灌溉配套SPAD指导施肥或控制性交替灌溉结合优化施肥来实现产量的提高。【结论】水稻抽穗期根系构型与产量、氮积累量关系密切,采用合理的水氮管理措施能够实现水稻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同步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氮管理 水稻 氮效率 根系构型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栽培方式对玉米根系生长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26
19
作者 高玉红 郭丽琢 +4 位作者 牛俊义 闫志利 刘建华 徐锐 王彦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10-216,共7页
为进一步明确我国西北地区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栽培技术的增产机理,为干旱半干旱地区玉米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2008—2009年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7种不同栽培方式对陇东地区旱地玉米根系时空分布、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 为进一步明确我国西北地区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栽培技术的增产机理,为干旱半干旱地区玉米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2008—2009年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7种不同栽培方式对陇东地区旱地玉米根系时空分布、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方式下玉米根系长度和根干重均随生育期的推进逐渐增加,且随土层的加深呈逐渐下降趋势。其中,全膜双垄沟播等行距种植模式0~150 cm土层玉米根系长度显著大于半膜双垄沟播、常规地膜覆盖和露地种植模式(P〈0.05);120~150 cm土层根长百分比表现为全膜双垄沟播撮苗种植模式最大,全膜双垄沟播等行距种植模式次之,露地种植模式最小;根干重主要集中在0~30 cm土层,且垄沟〉垄中,全膜双垄沟播〉常规覆膜〉半膜双垄沟播,等行距种植〉撮苗种植;与半膜双垄沟播、常规地膜覆盖和露地种植模式相比,全膜双垄沟播等行距种植玉米籽粒产量分别提高17.72%、22.01%和47.00%,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6.41%、18.54%和43.57%,是陇东地区旱作玉米的最佳栽培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栽培方式 根系 水分利用效率 籽粒产量 陇东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底墒对小麦根冠生长及土壤水分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8
20
作者 刘庚山 郭安红 +3 位作者 安顺清 吕厚荃 白月明 温民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49-154,共6页
在中国气象局固城农业气象试验基地大型水分试验场,进行了不同底墒处理对冬小麦根冠生长发育、产量构成因子和土壤水分利用影响的试验,不同底墒处理对应的播种时的土壤相对湿度分别为:>80%,75%~80%,70%~75%,65%~70%和<6... 在中国气象局固城农业气象试验基地大型水分试验场,进行了不同底墒处理对冬小麦根冠生长发育、产量构成因子和土壤水分利用影响的试验,不同底墒处理对应的播种时的土壤相对湿度分别为:>80%,75%~80%,70%~75%,65%~70%和<65%。结果表明:底墒对冬小麦的根、茎、叶等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对根的影响尤为显著。充足的底墒能够促进根系对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吸收,提高土壤水分利用率,使收获时土壤残留水分减少,扩充了土壤水库的库容,使其能够在汛期到来时,接纳蓄存更多的降水,充分发挥土壤水库的调控功能。叶的生长发育与底墒之间也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底墒与叶面积指数存在着显著的幂函数关系;底墒对总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地上总干物重等有显著影响,小麦的穗粒重和底墒有显著的二次曲线(抛物线)关系,由此求得最佳底墒为85.37%(占田间持水量百分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墒 小麦 根冠生长 土壤 水分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