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1篇文章
< 1 2 2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株猫疱疹病毒(Ⅰ型)的分离、鉴定及致病性研究
1
作者 冯可昕 高思璐 +3 位作者 陈梦茹 刘哲 刘家森 曲连东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45-251,共7页
猫疱疹病毒Ⅰ型(FHV-1)侵入猫上呼吸道系统引发的鼻气管炎是全世界猫科动物中常见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疾病,目前我国分离到FHV-1的报道并不多。本研究采集患呼吸系统疾病猫眼鼻拭子,利用猫肾细胞(F81)分离病毒和纯化,结果显示感染分离产物... 猫疱疹病毒Ⅰ型(FHV-1)侵入猫上呼吸道系统引发的鼻气管炎是全世界猫科动物中常见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疾病,目前我国分离到FHV-1的报道并不多。本研究采集患呼吸系统疾病猫眼鼻拭子,利用猫肾细胞(F81)分离病毒和纯化,结果显示感染分离产物的F81细胞出现明显的疱疹病毒细胞病变(CPE),对其细胞培养物上清进行PCR鉴定,目的条带符合预期大小(625 bp)。进一步对该分离株进行IFA鉴定,结果显示感染该分离株的F81与FHV-1多克隆抗体作用后出现特异性绿色荧光。对分离产物进行超速离心和纯化后经电子显微镜可观察到球形、有囊膜、直径约为200 nm的疱疹病毒样颗粒。将该分离株FHV-1命名为FHV-Q3株。PCR扩增FHV-Q3的gD基因片段,并对其进行测序,结果显示,与NCBI中已登录的FHV-1 gD基因的同源性达99%以上。利用Reed-Muench法测定FHV-Q3的TCID_(50),结果显示FHV-Q3的病毒效价为1.78×10^(6) TCID_(50)/mL。将FHV-Q3株第6代5倍稀释后以滴鼻点眼的方式接种3只3月龄的中华田园猫,同时设置PBS接种的猫作为对照组。于感染后3 d、6 d、9 d、12 d、15 d采集眼鼻拭子并进行临床症状观察和评分,感染后16 d剖杀各组猫并取气管、喉、肺,利用qPCR检测病毒载量,同时制作气管和肺脏的病理切片并观察。结果显示,FHV-Q3株感染后会引发典型的鼻气管炎症状,在实验的15 d内无死亡;眼鼻拭子病毒载量最高可达7.9×10^(6)拷贝/μL,组织脏器中喉部的病毒粒子含量最高可达7.9×10^(3)拷贝/mg;组织病理切片观察显示,仅肺部有明显的炎症性细胞浸润和肺泡上皮细胞增生。综上所述本研究在猫眼鼻拭子中分离出了FHV-1,该分离株可引起典型的猫病毒性鼻气管炎症状,该结果不仅丰富了我国FHV-1分离株的病毒库,也为今后FHV-1的临床研究以及FHV-1相关生物制品的研发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猫疱疹病毒 病毒的分离鉴定 致病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Ⅰ型缺陷C-S-H凝胶相热稳定性的反应分子动力学研究
2
作者 孙明 汤庆印 +2 位作者 郭浩然 王攀 袁雄洲 《硅酸盐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046-2059,共14页
在高温条件下,C-S-H凝胶中缺陷和受限水的存在显著影响其强度和耐久性。本研究采用反应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了Ⅰ型缺陷C-S-H凝胶在高温环境下的分子结构特征和反应性。研究发现:温度和Ca/Si比升高导致水分子流动性增强,加速其渗入层状结... 在高温条件下,C-S-H凝胶中缺陷和受限水的存在显著影响其强度和耐久性。本研究采用反应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了Ⅰ型缺陷C-S-H凝胶在高温环境下的分子结构特征和反应性。研究发现:温度和Ca/Si比升高导致水分子流动性增强,加速其渗入层状结构,降低结构有序性和连通性,引起Q^(1)和Q^(0)增加,削弱C-S-H凝胶的热稳定性;Ⅰ型缺陷使C-S-H凝胶沿层间方向膨胀,且随温度和Ca/Si比升高,膨胀率增大;在高温、高Ca/Si比条件下,水分子反应性增强,促进水解反应和羟基形成,Ⅰ型缺陷快速扩展,显著影响凝胶结构稳定性。本研究成果可为改善混凝土在火灾等极端环境下的性能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S-H凝胶 高温环境 型缺陷 钙硅比 分子动力学模拟 反应分子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东兰花岭地区古元古代Ⅰ型花岗岩类与辽吉A型花岗岩对比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顾玉超 鞠楠 +3 位作者 陈仁义 杨凤超 胥嘉 杨宏智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17-339,共23页
辽东半岛是华北克拉通胶-辽-吉古元古代活动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元古代经历了复杂的构造演化过程,并记录了多期岩浆-变质作用,约2.2 Ga的辽吉A型花岗岩和1.89~1.85 Ga的巨斑状花岗岩、正长岩分别标志着辽东古元古代造山作用的开端和结... 辽东半岛是华北克拉通胶-辽-吉古元古代活动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元古代经历了复杂的构造演化过程,并记录了多期岩浆-变质作用,约2.2 Ga的辽吉A型花岗岩和1.89~1.85 Ga的巨斑状花岗岩、正长岩分别标志着辽东古元古代造山作用的开端和结束。最新研究显示,2.20~2.15 Ga的岩浆作用形成了2种不同类型的花岗岩,它们可能具有不同的岩石成因和构造意义。在青城子铅锌矿集区北部采集的兰花岭、白砬子花岗闪长岩和黄泊辉绿岩,锆石U-Pb年龄分别为2177±19 Ma、2129±36 Ma、1876±29 Ma。花岗闪长岩的岩石成因类型、地球化学特征与典型的约2.2 Ga的辽吉A型花岗岩明显不同,属于弱过铝质、低钾钙碱性—碱性岩石,Zr、Hf、Nb、Rb含量较低,K_(2)O/Na_(2)O值、稀土元素总量极低,为典型的Ⅰ型花岗岩类。根据锆石Lu-Hf同位素分析,ε_(Hf)(t)值为-5.1~9.0,二阶段Hf模式年龄t_(DM2)为2089~2817 Ma,岩浆源区为约2.5 Ga的太古宙地壳物质和少量软流圈地幔物质。兰花岭地区花岗闪长岩具备岛弧或活动大陆边缘的地球化学亲缘属性,可能形成于弧岩浆俯冲挤压环境;结合形成于伸展环境的A型条痕状花岗岩特征,认为约2.2 Ga辽东地区古元古代活动带呈现总体伸展、局部挤压的构造环境,为洋壳板块向龙岗地块俯冲碰撞过程中或碰撞后的弧后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弧岩浆作用 型花岗岩类 古元古代 锆石U-PB测年 LU-HF同位素 地质调查工程 辽东半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eurofibromatosis type Ⅰ caused by a splicing mutation in NF1 using targeted 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
4
作者 Peng Fan Sufang Hao +4 位作者 Kunqi Yang Peipei Lu Ying Zhang Xu Meng Xianliang Zhou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S01期142-143,共2页
Objective Neurofibromatosis typeⅠ(NF1)is an autosomal dominant disorder which is caused by loss-of-function mutations in neurofibromin 1 gene(NF1).Clinically,NF1 mainly manifests several typical features,such as mult... Objective Neurofibromatosis typeⅠ(NF1)is an autosomal dominant disorder which is caused by loss-of-function mutations in neurofibromin 1 gene(NF1).Clinically,NF1 mainly manifests several typical features,such as multiple neurofibromas and café-au-lait spots,as well as axillary freckling and Lisch nodules in iris.The aim of the current study is to identification a splicing mutation and genotype-phenotype correl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UROFIBROMATOSIS type SPLICING mutation GENOtype-PHENOtype correl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子地块西缘峨山新元古代高分异Ⅰ型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岩石成因
5
作者 李光洁 陈永清 +1 位作者 尚志 刘世博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0-39,共20页
峨山高分异Ⅰ型花岗岩位于扬子地块西缘,是扬子地块新元古代岩浆岩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源区、成因及其构造背景进行系统研究能够揭示新元古代地壳演化历史。本文对峨山高分异Ⅰ型花岗岩开展了LA-MC-ICP-MS锆石U-Pb定年及岩石地球化学... 峨山高分异Ⅰ型花岗岩位于扬子地块西缘,是扬子地块新元古代岩浆岩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源区、成因及其构造背景进行系统研究能够揭示新元古代地壳演化历史。本文对峨山高分异Ⅰ型花岗岩开展了LA-MC-ICP-MS锆石U-Pb定年及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峨山花岗岩主要由肉红色中粗粒花岗岩和灰白色中粗粒花岗岩组成,它们的形成年龄分别为(746±34)Ma(MSWD=4.2)和(732±30)Ma(MSWD=3.3)。全岩地球化学显示峨山花岗岩具有高SiO_(2)(70.32%~78.41%)、Na_(2)O(3.09%~3.94%)、K_(2)O(5.13%~7.35%)含量,低CaO(0.52%~0.90%)、TiO 2(0.001%~0.025%)、P_(2)O_(5)(0.061%~0.097%)含量,富集K、Rb、Th等元素,亏损Nb、P、Ti等元素的特征,与高分异Ⅰ型花岗岩特征一致。全岩Sr-Nd同位素结果显示,ε_(Nd)(t)=-10.8~-7.5,两阶段Nd模式年龄(T DM2)为2.3~2.0 Ga。结合区域地质研究,本次研究认为峨山高分异Ⅰ型花岗岩是在伸展的构造背景下,地幔或年轻下地壳熔融形成的岩浆底侵由中高钾玄武质岩和黑云母片麻岩组成的古元古代上地壳,经部分熔融产生母岩浆,后经高程度的分离结晶作用而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异型花岗岩 构造背景 新元古代 扬子西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潘-甘孜地体青海吾和玛高分异Ⅰ型花岗岩的识别与岩石成因 被引量:3
6
作者 陈敏 王雁鹤 +1 位作者 谷强 马庆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89-801,共13页
为探讨松潘-甘孜地体内青海吾和玛花岗质岩石的成因类型与岩石成因,对其开展了岩相学、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和Lu-Hf同位素等研究。吾和玛花岗质岩石被确定为高分异的Ⅰ型花岗岩,其结晶年龄为216.6±4.3 Ma,为正长花岗岩,具有... 为探讨松潘-甘孜地体内青海吾和玛花岗质岩石的成因类型与岩石成因,对其开展了岩相学、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和Lu-Hf同位素等研究。吾和玛花岗质岩石被确定为高分异的Ⅰ型花岗岩,其结晶年龄为216.6±4.3 Ma,为正长花岗岩,具有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特征。岩石轻、重稀土元素分馏不明显((La/Yb)_(N)<7),轻稀土元素轻微富集,重稀土元素分布平缓,具有明显的负Eu异常(δEu=0.08~0.43),明显亏损Ba、Sr和高场强元素Nb、Ta、P、Ti,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U、K,ε_(Hf)(t)值为-2.54~1.32。吾和玛花岗质岩石的母岩浆是岩石圈拆沉作用引起软流圈上涌,诱发中元古代地壳物质(类似于变杂砂岩的物质)部分熔融形成长英质母岩浆,后期又受到斜长石、钾长石、磷灰石等矿物分离结晶作用的控制,经历了高程度的分异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异型花岗岩 锆石U-PB LU-HF同位素 松潘-甘孜地体 地质调查工程 青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髁突骨上组织改建中Ⅰ、Ⅱ型胶原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被引量:12
7
作者 段小红 毛勇 +1 位作者 王惠芸 孙庆妹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81-84,共4页
目的 :研究髁突骨上组织改建中Ⅰ、Ⅱ型胶原的变化特征 ,增加对颞颌关节改建的进一步认识。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拔除成年家兔左侧下颌磨牙后 2周、1月和 3月时Ⅰ、Ⅱ型胶原分布及含量的变化。结果 :术后 2周Ⅰ、Ⅱ型胶原的... 目的 :研究髁突骨上组织改建中Ⅰ、Ⅱ型胶原的变化特征 ,增加对颞颌关节改建的进一步认识。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拔除成年家兔左侧下颌磨牙后 2周、1月和 3月时Ⅰ、Ⅱ型胶原分布及含量的变化。结果 :术后 2周Ⅰ、Ⅱ型胶原的表达均明显减少 ,1月和 3月其表达有所回升 ,并且Ⅰ型胶原出现不均衡分布 ;拔牙侧与非拔牙侧相比 ,前者Ⅰ型胶原的表达较后者稍强 ,而Ⅱ型胶原的表达则较弱。结论 :成年家兔颞颌关节的改建能力有限 ,超过一定限度时 ,细胞合成及分泌Ⅰ、Ⅱ型胶原的能力发生改变 ,使纤维软骨的抗压性和弹性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髁突骨 型胶原 Ⅱ型胶原 颞下颌关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DCA循环在抗菌药物合理使用中的应用——以Ⅰ类切口手术和介入治疗为例 被引量:66
8
作者 许建国 朱华 +1 位作者 束余声 徐进 《中国医院管理》 2012年第12期57-59,共3页
目的探讨PDCA循环模式在医院I类切口手术和介入治疗抗菌药物预防使用合理性持续改进中的应用及可行性,促进临床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方法利用医院软件系统对I类切口手术和介入治疗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现状调查,然后运用PDCA循环理论对不合理... 目的探讨PDCA循环模式在医院I类切口手术和介入治疗抗菌药物预防使用合理性持续改进中的应用及可行性,促进临床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方法利用医院软件系统对I类切口手术和介入治疗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现状调查,然后运用PDCA循环理论对不合理现象进行原因分析、制订干预计划、检查、总结,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加强监督检查、反馈及责任追究。结果运用PDCA循环后,I类切口手术和介入治疗抗菌药物预防使用持续改进达到预期目标。结论PDCA循环用于I类切口手术和介入治疗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的持续改进效果显著,可在医院抗菌药物管理中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类切口手术 介入治疗 抗菌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Ⅰ型水性环氧树脂固化剂及其涂料性能 被引量:42
9
作者 陶永忠 陈铤 顾国芳 《建筑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2000年第4期349-354,共6页
采用低相对分子质量液体环氧树脂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BMJ)反应合成BMJ 环氧加成物 ,将表面活性链段引入到环氧树脂分子链中 ,然后经封端和成盐得到Ⅰ型水性环氧固化剂 .研究了影响Ⅰ型水性环氧固化剂及其所配乳液涂料性能的因素 ,并对... 采用低相对分子质量液体环氧树脂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BMJ)反应合成BMJ 环氧加成物 ,将表面活性链段引入到环氧树脂分子链中 ,然后经封端和成盐得到Ⅰ型水性环氧固化剂 .研究了影响Ⅰ型水性环氧固化剂及其所配乳液涂料性能的因素 ,并对乳液的稳定性、固化速率和涂膜硬度等性能进行了评价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性环氧树脂 成盐 涂料性能 固化速率 水性环氧固化剂 涂膜硬度 乳液涂料 反应合成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参酮Ⅱ_A对AngⅡ诱导的心肌成纤维细胞增殖及Ⅰ型胶原合成的影响 被引量:21
10
作者 张冬梅 秦英 +3 位作者 牛福玲 朱陵群 王硕仁 姜良铎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934-1936,共3页
目的:通过观察丹参酮ⅡA(TSN)对AngⅡ诱导的心肌成纤维细胞(CFs)增殖及Ⅰ型胶原合成的影响,探讨其抗心肌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差速贴壁法提取原代CFs,采用四氮唑盐(MTT)比色法测定细胞数目,ELISA法检测Ⅰ型胶原合成,RT-PCR法半定量... 目的:通过观察丹参酮ⅡA(TSN)对AngⅡ诱导的心肌成纤维细胞(CFs)增殖及Ⅰ型胶原合成的影响,探讨其抗心肌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差速贴壁法提取原代CFs,采用四氮唑盐(MTT)比色法测定细胞数目,ELISA法检测Ⅰ型胶原合成,RT-PCR法半定量检测Ⅰ胶原mRNA表达。结果:①AngⅡ组OD值高于空白对照组,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AngⅡ+TSN组OD值低于AngⅡ组,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②AngⅡ组有促进心肌成纤维细胞分泌Ⅰ型胶原的作用,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AngⅡ+TSN组Ⅰ型胶原含量低于AngⅡ组,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③AngⅡ组Ⅰ型胶原mRNA表达高于空白对照组,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AngⅡ+TSN组Ⅰ型胶原mRNA表达低于AngⅡ组,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AngⅡ可直接诱导CFs的增殖,促进其分泌Ⅰ型胶原,并能显著增加Ⅰ型胶原mRNA的表达;TSN对AngⅡ诱导的CFs增殖及Ⅰ型胶原分泌增加,及Ⅰ型胶原mRNA表达增强均有抑制作用。提示:TSN抗心肌纤维化作用的产生可能与丹参酮ⅡA抑制心脏局部的RAS系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酮ⅡA 心肌成纤维细胞 胶原 Ang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股沟疝患者腹直肌后鞘Ⅰ、Ⅲ型胶原蛋白含量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7
11
作者 张如愿 车向明 +3 位作者 刘浩 樊林 赵伟 王光辉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08-310,共3页
目的分析腹股沟疝患者腹直肌后鞘Ⅰ、Ⅲ型胶原含量及Ⅰ型/Ⅲ型胶原比例的变化。方法切取104例开腹手术患者腹直肌后鞘组织,其中合并腹股沟疝者16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ABC法)进行染色,比较Ⅰ、Ⅲ型胶原蛋白含量、胶原总量及Ⅰ型/Ⅲ... 目的分析腹股沟疝患者腹直肌后鞘Ⅰ、Ⅲ型胶原含量及Ⅰ型/Ⅲ型胶原比例的变化。方法切取104例开腹手术患者腹直肌后鞘组织,其中合并腹股沟疝者16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ABC法)进行染色,比较Ⅰ、Ⅲ型胶原蛋白含量、胶原总量及Ⅰ型/Ⅲ型胶原蛋白比例在腹股沟疝组和非腹股沟疝组间的差异。结果腹股沟疝组Ⅰ型胶原含量降低,Ⅲ型胶原含量升高,胶原总量升高,Ⅰ型/Ⅲ胶原蛋白比例降低。结论腹股沟疝患者腹直肌后鞘的Ⅰ型/Ⅲ型胶原比例下降,Ⅰ型胶原含量降低,而Ⅲ型胶原含量增高。腹股沟疝可能是系统性胶原代谢紊乱在腹股沟区的局部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股沟疝 胶原蛋白 型胶原 Ⅲ型胶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雌激素对去卵巢大鼠骨Ⅰ型胶原表达及基质金属蛋白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3
12
作者 杨学辉 李恩 佟晓旭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519-522,共4页
为了探讨绝经后骨质疏松胶原代谢异常的分子机制 .采用RT PCR和Gel SDS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分别检测卵巢切除大鼠骨组织Ⅰ型胶原mRNA水平及基质金属蛋白酶 (matrixmetalloproteinase,MMPs)的活性 ,免疫组化观察骨组织Ⅰ型胶原蛋白... 为了探讨绝经后骨质疏松胶原代谢异常的分子机制 .采用RT PCR和Gel SDS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分别检测卵巢切除大鼠骨组织Ⅰ型胶原mRNA水平及基质金属蛋白酶 (matrixmetalloproteinase,MMPs)的活性 ,免疫组化观察骨组织Ⅰ型胶原蛋白量 .卵巢切除大鼠骨组织Ⅰ型胶原mRNA表达降低约2 6 3% ,pro MMP 9活性明显提高 (P <0 0 5 ) ,应用雌激素治疗后Ⅰ型胶原mRNA表达较卵巢切除组增加34 1% ,pro MMP 9活性的增加明显降低 .卵巢切除后骨组织MMP 9明胶酶活性明显提高 ,应用雌激素后MMP 9明胶酶活性明显降低 (P <0 0 5 )表明骨Ⅰ型胶原mRNA表达减少和pro MM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质金属蛋白酶 I型胶原MRNA 免疫组化 骨质疏松 雌激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Ⅰ型轨道板端离缝对轨道结构及车辆动力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3
13
作者 杨俊斌 刘学毅 +1 位作者 刘永孝 代丰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32-437,512,共7页
为了研究高速列车荷载作用下,Ⅰ型轨道板端部与CA砂浆层间的离缝现象对钢轨、轨道板及车辆的力学性能的影响,建立了车辆-Ⅰ型板式轨道垂向耦合动力学分析模型.以轮轨力、钢轨位移及加速度、轨道板位移,拉应力及加速度、车辆加速度为评... 为了研究高速列车荷载作用下,Ⅰ型轨道板端部与CA砂浆层间的离缝现象对钢轨、轨道板及车辆的力学性能的影响,建立了车辆-Ⅰ型板式轨道垂向耦合动力学分析模型.以轮轨力、钢轨位移及加速度、轨道板位移,拉应力及加速度、车辆加速度为评价指标,分析了不同离缝长度和高度工况下上述指标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板端离缝长度越短,轨道板越容易脱空受力;轨道板脱空受力时的离缝高度等于该离缝长度下板的竖向最大位移;离缝长度及高度的变化对轨道结构及车辆的受力状态均有影响,但离缝长度的影响更大;长度不大于0.6 m的板端离缝主要使钢轨及轨道板的变形及受力状态恶化,长度大于0.6 m的板端离缝也会使车辆的振动加速度超过容许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型轨道 离缝 轨道板脱空 动力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元胶囊对大鼠膝骨关节炎软骨Ⅰ、Ⅱ型胶原及蛋白多糖的影响 被引量:10
14
作者 肖彩芝 李荣亨 +1 位作者 曾丽 牟方政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70-772,共3页
目的观察复元胶囊对大鼠膝骨关节炎(OA)软骨Ⅰ、Ⅱ型胶原及蛋白多糖的影响,探讨其保护关节软骨的作用机理。方法采用Hulth法建立OA模型,随机分为6组:正常组、模型组、四环素组及复元胶囊低、中、高剂量组。各药物组分别给不同剂量药物... 目的观察复元胶囊对大鼠膝骨关节炎(OA)软骨Ⅰ、Ⅱ型胶原及蛋白多糖的影响,探讨其保护关节软骨的作用机理。方法采用Hulth法建立OA模型,随机分为6组:正常组、模型组、四环素组及复元胶囊低、中、高剂量组。各药物组分别给不同剂量药物灌胃每天1次,持续12周。免疫组化检测软骨Ⅰ、Ⅱ型胶原表达,甲苯胺蓝染色软骨蛋白多糖含量。结果复元胶囊各组软骨Ⅱ型胶原及蛋白多糖显著高于模型组(P<0.01),而Ⅰ型胶原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复元胶囊能增加大鼠膝骨关节炎软骨中Ⅱ型胶原表达及蛋白多糖水平,同时降低Ⅰ型胶原表达,对维持正常胶原表型、保护关节软骨有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炎 复元胶囊 Ⅱ型胶原 型胶原 蛋白多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Ⅰ型单纯疱疹病毒潜伏感染及其应激复发 被引量:12
15
作者 罗卓 颜畅 +2 位作者 李怡芳 栗原博 何蓉蓉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185-1190,共6页
Ⅰ型单纯疱疹病毒(HSV-1)是常见的病原体,人是其唯一自然宿主。原发感染后,HSV-1在上皮细胞大量复制,然后沿轴突逆行至感觉神经节并潜伏下来。当机体在一定的应激负荷下,潜伏感染的病毒重新激活,从而造成复发性疾病。因此,阐明病毒潜伏... Ⅰ型单纯疱疹病毒(HSV-1)是常见的病原体,人是其唯一自然宿主。原发感染后,HSV-1在上皮细胞大量复制,然后沿轴突逆行至感觉神经节并潜伏下来。当机体在一定的应激负荷下,潜伏感染的病毒重新激活,从而造成复发性疾病。因此,阐明病毒潜伏感染及应激复发的相关机制,将对Ⅰ型单纯疱疹病毒预防、治疗和控制带来新的启示。该文就HSV-1潜伏感染与应激复发的相关机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型单纯疱疹病毒 潜伏 复发 应激 型干扰素 免疫逃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染Smad7基因的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对Ⅰ、Ⅲ型胶原表达的改变 被引量:6
16
作者 于鸿 陈琦 +2 位作者 刘晔 赵仲华 郭慕依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36-440,共5页
目的探讨Smad7基因对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MsC)Ⅰ、Ⅲ型胶原(ColⅠ、ColⅢ)表达的影响,为试图运用Smad7对肾纤维化进行基因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经脂质体介导将含有Smad7重组表达质粒转染大鼠MsC,用G418筛选及Northern blot、Western b... 目的探讨Smad7基因对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MsC)Ⅰ、Ⅲ型胶原(ColⅠ、ColⅢ)表达的影响,为试图运用Smad7对肾纤维化进行基因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经脂质体介导将含有Smad7重组表达质粒转染大鼠MsC,用G418筛选及Northern blot、Western blot法鉴定;又分别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转染阳性MsC克隆ColⅠ、ColⅢ表达改变。结果成功建立稳定高表达Smad7的阳性MsC克隆(S-22与S-26),并证实两阳性MsC克隆ColⅠ及ColⅢmRNA及蛋白的表达均被明显抑制,其中S-22克隆ColⅠ及ColⅢmRNA表达分别降低47%和56%,其蛋白表达分别降低65%和54%。结论Smad7可能通过抑制组织内ColⅠ及ColⅢ的生成而起到减轻肾纤维化进展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膜细胞 SMAD 7 型胶原 Ⅲ型胶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Ⅰ型胶原-糖胺聚糖模板的制备与检测 被引量:6
17
作者 徐青镭 吴海山 +1 位作者 周维江 赵定麟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37-339,共3页
目的 :制备胶原 -糖胺聚糖模板 ,并检测其作为半月板组织工程重建的相关种子细胞载体的可行性。 方法 :采用Yannas法以大鼠尾作为原料提取 型胶原 ,加入糖胺聚糖后冻干成为 型胶原 -糖胺聚糖模板 ,体外加入经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 目的 :制备胶原 -糖胺聚糖模板 ,并检测其作为半月板组织工程重建的相关种子细胞载体的可行性。 方法 :采用Yannas法以大鼠尾作为原料提取 型胶原 ,加入糖胺聚糖后冻干成为 型胶原 -糖胺聚糖模板 ,体外加入经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 FGF)和转化生长因子 -β1 (TGF-β1 )协同刺激后的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 2周后 ,行组织学及电镜检测。 结果 :培养 2周后所制备的胶原 -糖胺聚糖模板显微及超微结构保持良好 ,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无毒害作用。结论 :本实验方法所制备的胶原 -糖胺聚糖模板适合用作半月板组织工程重建的种子细胞生物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型胶原 糖胺聚糖 组织工程 半月板 组织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脉冲光对皮肤成纤维细胞Ⅰ型和Ⅲ型前胶原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10
18
作者 吴迪 骆丹 +2 位作者 张镇静 闵玮 朱洁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357-359,共3页
目的:研究强脉冲光(IPL)照射对体外培养的汉族人皮肤成纤维细胞Ⅰ、Ⅲ型前胶原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人原代成纤维细胞,采用波长为570~950nm、能量密度为15J/cm2的IPL照射培养细胞。在照射结束后1、12、24及48h收集细胞总R... 目的:研究强脉冲光(IPL)照射对体外培养的汉族人皮肤成纤维细胞Ⅰ、Ⅲ型前胶原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人原代成纤维细胞,采用波长为570~950nm、能量密度为15J/cm2的IPL照射培养细胞。在照射结束后1、12、24及48h收集细胞总RNA,应用反转录(RT)-PCR法测定各时间点成纤维细胞Ⅰ、Ⅲ型前胶原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在IPL照射后12、24及48h,成纤维细胞Ⅰ、Ⅲ型前胶原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上调(P<0.05),且表达水平随孵育时间的延长呈增加的趋势。结论:IPL可直接促进成纤维细胞中Ⅰ型和Ⅲ型前胶原mRNA的转录,该研究部分阐明了IPL除皱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脉冲光 成纤维细胞 MRNA表达 型前胶原 Ⅲ型前胶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防风与刺蒺藜抗Ⅰ型变态反应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1
19
作者 陈子珺 李庆生 +2 位作者 李云森 淤泽溥 袁嘉丽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269-1271,共3页
目的:探讨防风、刺蒺藜单用及二药合用的抗Ⅰ型变态反应作用。方法:采用小鼠同种PCA反应模型、大鼠颅骨骨膜肥大细胞脱颗粒模型及Schu lz-Dale反应模型进行观察。结果:防风、刺蒺藜、防刺合煎剂均可明显抑制小鼠同种PCA,大鼠颅骨骨膜肥... 目的:探讨防风、刺蒺藜单用及二药合用的抗Ⅰ型变态反应作用。方法:采用小鼠同种PCA反应模型、大鼠颅骨骨膜肥大细胞脱颗粒模型及Schu lz-Dale反应模型进行观察。结果:防风、刺蒺藜、防刺合煎剂均可明显抑制小鼠同种PCA,大鼠颅骨骨膜肥大细胞脱颗粒及Schu lz-Dale反应。结论:防风、刺蔟藜、防刺合煎剂均有抗Ⅰ型变态反应作用,防风与刺蔟藜合用的效应较单用为相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风 刺蒺藜 型变态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及其受体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表达 被引量:5
20
作者 苑春莉 王医术 +4 位作者 盛辉 李荷莲 马宁 王筱璐 曾晓娟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567-569,共3页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及其受体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常规S-P法)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在位子宫内膜(17例)、异位子宫内膜(30例)进行IGF-Ⅰ及其受体的检测,取25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作为对照...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及其受体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常规S-P法)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在位子宫内膜(17例)、异位子宫内膜(30例)进行IGF-Ⅰ及其受体的检测,取25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作为对照。结果:IGF-Ⅰ及其受体在3组子宫内膜的腺细胞强表达,IGF-Ⅰ在3组子宫内膜间质弱表达,IGF-Ⅰ受体在子宫内膜间质不表达。IGF-Ⅰ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在位子宫内膜、异位子宫内膜的表达均强于对照组正常子宫内膜(P<0.01)。IGF-Ⅰ受体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异位子宫内膜的表达强于其在位子宫内膜和对照组正常子宫内膜(P<0.01)。结论:IGF-Ⅰ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发展中起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异位症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受体 IGF1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