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28篇文章
< 1 2 3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过程人民民主赋能基层治理现代化的优势与路径 被引量:4
1
作者 董树彬 崔楠 《学习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1-51,共11页
在基层治理实践中,全过程人民民主凭借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这一完整的程序机制和闭环链条,有效巩固了党的领导、扩大了基层群众政治参与、满足了人民利益需求、实现了基层有效治理。新时代推进基层治理现... 在基层治理实践中,全过程人民民主凭借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这一完整的程序机制和闭环链条,有效巩固了党的领导、扩大了基层群众政治参与、满足了人民利益需求、实现了基层有效治理。新时代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亟待全过程人民民主嵌入基层治理之中,通过理念赋能、主体赋能、程序赋能以及制度赋能,实现基层治理现代化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过程人民民主 基层治理现代化 治理有效 基层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治融合”基层治理体系的演变、内涵与实践 被引量:5
2
作者 王伟进 许亚敏 关棋月 《行政管理改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3-41,共9页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党领导下的“三治融合”基层治理体系的提出,是自治、法治、德治等治理传统在基层治理中的传承与发展,是各扬所长、各补其短、协同作用的理念创新,适应了基层社会矛盾发展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党领导下的“三治融合”基层治理体系的提出,是自治、法治、德治等治理传统在基层治理中的传承与发展,是各扬所长、各补其短、协同作用的理念创新,适应了基层社会矛盾发展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需要。“三治融合”源于地方实践创新,在党的领导与国家顶层设计的确认下逐步推广,并发展出了村务契约化管理、村(居)民议事厅等创新形式。前期的实践探索与经验积累、党的领导与多元主体的壮大为三治融合基层治理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有利条件,但自治广度深度有限、法治能力不足、德治约束力不强仍是重要限制。因此,“三治”深度融合仍需在党的领导下加强制度建设、实践创新与科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治融合 社区治理 基层治理 社会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基层社会情感治理的理论探赜与实践布局 被引量:1
3
作者 张冉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4-82,共9页
情感治理内生于中国社区的独特土壤,承载着鲜明的政治与社会双重本土基因。作为社会治理体系中的重要维度,情感治理彰显了一种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型柔性治理范式。基层社会情感治理模式呈现为对象治理、工具治理、目标治理三位一体的... 情感治理内生于中国社区的独特土壤,承载着鲜明的政治与社会双重本土基因。作为社会治理体系中的重要维度,情感治理彰显了一种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型柔性治理范式。基层社会情感治理模式呈现为对象治理、工具治理、目标治理三位一体的内涵架构,并在治理方式融合创新、治理结构重塑再造以及治理效能提升等方面展现出多维度的积极价值。当前,要实现促进正向积极情感再生、增加社会资本存量、重塑基层各种社会关系的治理目标,基层社会情感治理须通过党政筑基、专业驱动、情景适配、人文关怀和数智赋能等策略进行系统化的实践布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社会 情感治理 理性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织动员与联动治理: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机制——以陕西省S县“五同”工作法为例 被引量:3
4
作者 何得桂 陈露露 《党政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8-109,127,128,共14页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创新蕴含着组织动员与联动治理的意蕴,这是观察“中国之理”的重要维度。组织动员旨在激活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形塑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动员机制。在结构维度上,组织动员依托...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创新蕴含着组织动员与联动治理的意蕴,这是观察“中国之理”的重要维度。组织动员旨在激活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形塑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动员机制。在结构维度上,组织动员依托政治势能健全组织结构,形成体系化动员;在行动维度上,它释放党建势能统合治理行动,促成引领型动员。治理有效离不开动员式治理,更需要联动式治理。基于党组织的制度优势,联动治理以其整合性力量构建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互动机制。从治理维度看,联动治理基于集成联结凝聚治理要素,展现要素化联动;从改革维度看,它通过多维互动平衡好秩序与活力,呈现责任型联动。作为中国特色的治理创新实践样态,组织动员、联动治理与共同缔造的行动理念和基本方略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和高度耦合性,它们共同彰显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生动图景和治理智慧,这对于促进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治理效能具有启发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建引领 组织动员 联动治理 基层社会 治理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龄老年人参与基层治理共同体建设的逻辑与模式——基于“内发效能—外源嵌入”的类型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何继新 刘怡辰 《天津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5-84,共10页
在推进基层治理共同体建设中,各地积极探索不同类型低龄老年人参与基层治理共同体建设的实践模式,展现了多样性治理特征与异质化参与模式。基于“内发效能”与“外源嵌入”两个维度所构建的内生与外源协同嵌合分析框架,可以划分出强内... 在推进基层治理共同体建设中,各地积极探索不同类型低龄老年人参与基层治理共同体建设的实践模式,展现了多样性治理特征与异质化参与模式。基于“内发效能”与“外源嵌入”两个维度所构建的内生与外源协同嵌合分析框架,可以划分出强内发效能-弱外源嵌入的自我决定型、强内发效能-强外源嵌入的互融共进型、弱内发效能-强外源嵌入的权威引导型三种有效参与模式。永州零陵老年互助、无锡滨湖银发志愿者团队、绍兴柯桥“老年教育共同体”三个典型案例展示了不同低龄老年人参与基层治理共同体建设三种模式类型的本质特征、治理结构与制度逻辑。面对三种模式的动态演化,未来自我决定参与模式须加强以“互惠协作”为基础的低龄老年人横向参与密度,互融共进参与模式须构建以“双联共管”为核心的低龄老年人弹性参与机制,权威引导参与模式须增强以“激励增效”为支点的老年人敏捷参与动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龄老年人 基层治理共同体 人口老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层协商嵌入基层治理的路径探索——以B市H区“大家商量着办”为例 被引量:1
6
作者 杨守涛 《行政管理改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6-55,共10页
基层协商有益于构建和深化“一核多元”的基层治理格局。然而,基层协商在多大程度上有益于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取决于其是否作为一种治理资源嵌入基层治理实践中。广泛讨论、共同决定、有效合作,是理解基层协商嵌入基层... 基层协商有益于构建和深化“一核多元”的基层治理格局。然而,基层协商在多大程度上有益于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取决于其是否作为一种治理资源嵌入基层治理实践中。广泛讨论、共同决定、有效合作,是理解基层协商嵌入基层治理的三个关键词。B市H区“大家商量着办”是基层协商嵌入基层治理的一个探索性实践。以H区“大家商量着办”为例,从结构要素视角解析基层协商如何嵌入基层治理,至少可以提炼出理念坚定、主体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环节完整、运行规范等要素,这些都是基层协商嵌入基层治理的必要基础。当然,从基层协商嵌入基层治理的再深化角度来看,至少还需要重视四个方面,即协商的理念有待进一步培育、协商的制度有待进一步健全、协商的技能有待进一步优化、协商的艺术有待进一步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治理 一核多元 基层协商 嵌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迈向社会权利保障的基层社会治理:理念、制度与路径——关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中民生保障与建设精神的解读 被引量:1
7
作者 朱仁显 孙梦琼 《理论探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1-40,共10页
现代基层社会治理的核心在于如何在保障民众社会权利的前提下实现对基层社会的有效治理。面对城乡基层经济社会的全方位发展与变革,传统以权力、维稳、单纯发展理念为主的基层社会治理必须向更多满足基层民众民生福利需求、强化基层民... 现代基层社会治理的核心在于如何在保障民众社会权利的前提下实现对基层社会的有效治理。面对城乡基层经济社会的全方位发展与变革,传统以权力、维稳、单纯发展理念为主的基层社会治理必须向更多满足基层民众民生福利需求、强化基层民众社会权益保障转变。强化以保障民众社会权利为基点的基层治理理念、构建更有利于保障基层民众社会权利的治理制度、创新实现基层民众社会权利的治理路径是实现这一转变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社会治理 社会权利 民生福利 基层民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层党建引领提升社区韧性:城市社会治理创新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陈纪 张杨子涵 《行政管理改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35,共11页
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以基层党建引领提升社区韧性,能够为推进城市社会治理创新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当前,加强基层党建引领应当从基本要素、作用方式、功能发挥等方面提升社区韧性,由此构建城市社会治理创新的一种基本理路。在现实... 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以基层党建引领提升社区韧性,能够为推进城市社会治理创新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当前,加强基层党建引领应当从基本要素、作用方式、功能发挥等方面提升社区韧性,由此构建城市社会治理创新的一种基本理路。在现实生活中,以基层党组织引领强化社区关系网络,以基层党组织引领增强社区社会规范,以基层党组织服务加深社区居民社会信任等,是党建引领提升社区韧性下城市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路径。这一研究从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方面为当前认识和推进城市社会治理创新提供有益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建引领 社区韧性 城市社区 基层社会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五社联动”治理模式的基本内涵、实践困境与优化对策 被引量:2
9
作者 马德浩 徐胜昔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6-162,共7页
“五社联动”作为我国基层治理的创新实践,为社区公共体育服务治理提供了新的方向指引。运用文献资料、实地调研、逻辑分析等方法探讨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五社联动”治理模式的基本内涵、逻辑进路、实践困境和优化对策。社区公共体育服... “五社联动”作为我国基层治理的创新实践,为社区公共体育服务治理提供了新的方向指引。运用文献资料、实地调研、逻辑分析等方法探讨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五社联动”治理模式的基本内涵、逻辑进路、实践困境和优化对策。社区公共体育服务治理从“三社联动”走向“五社联动”,是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公共体育服务需求的现实之需,是响应国家推进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题中之义,是基层治理体系要素扩充的发展之要。当前,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五社联动”治理模式面临治理要素不完善、治理过程悬浮化、治理机制不健全的实践困境。对此,培育“五社”要素,夯实联动基础;优化治理过程,推进协同合作;健全治理机制,保障互联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社联动 社区 公共体育服务 基层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推动基层矛盾治理现代化的现实样态与实践机理 被引量:1
10
作者 赵聚军 庞尚尚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4-85,共12页
基层矛盾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是基层社会安全稳定和良性运行的“压舱石”。党的十八大以来,在顶层设计的引领下,地方围绕基层矛盾纠纷的预防与化解,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创新。然而,现有研究多以单案例的形式呈现,未能对基层矛盾治理形成... 基层矛盾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是基层社会安全稳定和良性运行的“压舱石”。党的十八大以来,在顶层设计的引领下,地方围绕基层矛盾纠纷的预防与化解,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创新。然而,现有研究多以单案例的形式呈现,未能对基层矛盾治理形成完整的构象与分析。采用程序化扎根方法,基于25个典型案例,构建了一个以“结构-过程-功能”为核心内容的解释框架,力图深入展现新时代推动基层矛盾治理现代化的现实样态与实践机理。研究发现,在问题导向与高位推动的双重动力驱动下,以党政统合为主、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基层矛盾治理结构初步成型。在此基础上,沿着“资源-能力-工具”3个维度推进的治理过程,最终有效保障了治理效能释放、社会稳定有序与党政领导力提升等治理功能的实现。为进一步解释新时代基层矛盾治理实践,基于对现实样态的深描,从结构、过程、功能等方面归纳基层矛盾治理的主体间赋能、治理制度化、破除“悬浮化”等深层次实践机理。在全面推动基层矛盾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为保障治理功能的有效发挥,既要继续强化提升党政领导力,也应重视完善各类过程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社会安全 矛盾治理 基层治理现代化 结构-过程-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基本路径:制度、机制与能力 被引量:1
11
作者 邓大才 王国峰 《天津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1,共9页
中国式现代化既是实现人民福祉的基础,也体现着中国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础,中国式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实现对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面对基层治理的现实情境与中国式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差距,推进中国式基层治理... 中国式现代化既是实现人民福祉的基础,也体现着中国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础,中国式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实现对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面对基层治理的现实情境与中国式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差距,推进中国式基层治理现代化需要从制度、机制和能力三个维度加以考量。制度是现代国家运行和发展的规则和秩序基础,推进中国式基层治理制度现代化需要完善基础型制度、拓展框架型制度和强化规则型制度。制度的有效运转需要机制勾连衔接,即以机制激活、连接、协同和维持各项制度的运行。推进中国式基层治理现代化进程,需要优化程序机制、健全激励机制、深化协商机制。健全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需要基层组织和治理主体拥有强大的现代化治理能力,即提升多重面向的响应能力、服务能力、合作能力以及参与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基层治理 现代化 制度 机制 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城乡基层善治:之魂、之道、之术 被引量:1
12
作者 潘小娟 孙蕊 张雅茹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8-86,共9页
随着我国基层治理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城乡基层善治应成为社会治理的一项核心议题。从策略视角出发的研究,有利于城乡基层治理中的问题识别,并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明确达致基层善治的精神内核、路线方法和现实行动。首先是重铸城乡... 随着我国基层治理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城乡基层善治应成为社会治理的一项核心议题。从策略视角出发的研究,有利于城乡基层治理中的问题识别,并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明确达致基层善治的精神内核、路线方法和现实行动。首先是重铸城乡基层善治之魂,即回归人民性,再造公共性,并培育“积极公民”;其次是重构城乡基层善治之道,即坚持党建引领,推进城乡居民自治,深入实践群众路线;最后是重谋城乡基层善治之术,即优化治理结构,内化治理资源,活化公共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基层治理 人民城市 群众路线 积极公民 治理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改革进路与机制创新 被引量:1
13
作者 冯志峰 张明龙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22,共11页
基层治理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工程,党的领导是国家治理的根本保证。加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是有效破解基层治理核心作用发挥难、思想共识凝聚难、资源统筹整合难、民生需求满足难、治理效能提升难等问题的改革方略... 基层治理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工程,党的领导是国家治理的根本保证。加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是有效破解基层治理核心作用发挥难、思想共识凝聚难、资源统筹整合难、民生需求满足难、治理效能提升难等问题的改革方略。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改革,必须健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体系,坚持大抓基层、大抓基础的鲜明导向,完善事权清晰、责能相适的事项清单,创新科学精准、务实管用的工作方法,促进国家意志和社会意愿的有效沟通、有为行动和有序运行,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夯实国家稳定基石、提高群众生活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建引领 基层治理 改革方略 减负赋能 机制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构基层:中国基层治理体系的传统超越与现代转向——以现代化为考察视野
14
作者 徐勇 陈军亚 杨红新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0,共10页
基层治理导向是基层治理行为成型建制的基本遵循。从历史过程看,基层治理导向受到现代化进程中社会发展和国家职能转变的型构。以小农经济为根基的传统国家,将人口管在土地上才形成国家政权的税基,由此塑造了以“管人”为导向的基层治... 基层治理导向是基层治理行为成型建制的基本遵循。从历史过程看,基层治理导向受到现代化进程中社会发展和国家职能转变的型构。以小农经济为根基的传统国家,将人口管在土地上才形成国家政权的税基,由此塑造了以“管人”为导向的基层治理体系。现代化过程本质上是事务性增长的过程。与传统基层治理体系不同的是,随着社会自身的发展性、国家形态的公共性以及国家治理的服务性转向,现代国家基层治理体系的建设导向逐步从“管人”转变为“办事”。建设以办事为导向的治理体系需要重构基层,将县政视为一块整钢,构建“千条线、止于县”的基层治理体系。将基层治理体系置入从传统到现代过渡的历史方位中考察,可以界清基层治理的导向性变革,识别出当前形式主义等基层顽疾的历史症结所在,从而为推动体制性减负、创建中国式现代化基层治理体系提供方向性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构基层 基层治理导向 办事导向 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何以提升公共服务可及性:基层治理创新与公共服务变革
15
作者 王成 王佃利 《学习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1-32,共12页
公共服务供给与基层治理实践密切相关,在一定意义上,公共服务的供给变革正是基层治理创新的产物。在对成都、上海、北京三个城市典型治理实践的考察中发现,基层治理创新主要呈现为生态激活、数字赋能与流程重塑三种类型。其中,“生态激... 公共服务供给与基层治理实践密切相关,在一定意义上,公共服务的供给变革正是基层治理创新的产物。在对成都、上海、北京三个城市典型治理实践的考察中发现,基层治理创新主要呈现为生态激活、数字赋能与流程重塑三种类型。其中,“生态激活”引致了公共服务创新涌现,“数字赋能”促进了公共服务资源整合,“流程重塑”强化了公共服务响应能力。增强公共服务可及性是新时代基层治理现代化场景下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的重要目标,其本质是提升居民与公共服务之间的连接;而服务涌现、服务整合和服务响应分别作用于居民与公共服务的身体连接界面、认知连接界面和关系连接界面,在结果导向与过程导向的双重逻辑下构成了公共服务可及性提升的三种实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治理 公共服务 可及性 治理创新 服务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化与修复:“结构-过程”视角下基层政府治理能力提升研究
16
作者 邱实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6-96,共11页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而基层政府是基层治理的主体,其治理能力直接关系到基层治理的有效性。基层政府治理能力不足并不是单一性的具体问题,而是在基层治理过程中由多方因素引发的综合问题,因此形成了多类型的外在呈现。现实中,基...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而基层政府是基层治理的主体,其治理能力直接关系到基层治理的有效性。基层政府治理能力不足并不是单一性的具体问题,而是在基层治理过程中由多方因素引发的综合问题,因此形成了多类型的外在呈现。现实中,基层政府治理能力通过政府结构和行政过程呈现出来,既定的条块结构和治理结构是基层政府履行治理职责的条件,“结构”与“过程”呈互赖互动关系。因此,以“结构-过程”为分析视角,从结构刚性与过程异化探查基层政府治理能力不足的成因可知,其显示出纵向结构、条块结构和政社结构刚性所导致的治理过程“合规化”“多重化”“偏向化”以及相应的权责失衡、负担过度和社会治理虚化等问题。基于此,从“结构优化”和“过程修复”进一步寻求提升基层政府治理能力的有效方式:一方面,以“职责”柔化目标刚性,优化基层政府的治理结构,使之契合基层治理的现实需求,为过程修复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以“技术”修复运行机制,提升基层政府的治理效能,即通过行政技术、治理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共同介入实现基层政府治理能力的整体跃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治理 基层政府 治理能力 政府结构 政府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压力到动力:基层政府绩效考核的压力识别及转换路径
17
作者 黄振华 黄洪凯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1-40,共10页
绩效考核是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方式和衡量治理效能的重要标尺,对于调动基层干部积极性和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既有研究对于绩效考核压力的分析偏向负面消极,而对考核压力与治理动力的内在关联及其转换路径缺乏足... 绩效考核是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方式和衡量治理效能的重要标尺,对于调动基层干部积极性和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既有研究对于绩效考核压力的分析偏向负面消极,而对考核压力与治理动力的内在关联及其转换路径缺乏足够关注。对此,基于对基层政府绩效考核的压力识别,提出功能型压力、饱和型压力和过载型压力三种压力类型。不同类型的考核压力是动力与负担属性由于强弱不同而呈现的类型差异,反映了考核压力与治理效能的内在关联。进一步研究表明,负载型压力将引发考核内卷化,其生成源于考核主体的条块分割、考核内容的主副倒置、考核过程的重复行政以及考核结果的趋利避责。为实现基层政府绩效考核从过载型压力向正向动力的有效转化,避免考核内卷化造成政府负担和治理低效,未来应注重理顺绩效考核中的条块关系、统筹绩效考核的主副点面关系、优化基层政府绩效考核的职责与流程、树立绩效考核的正确政绩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政府 绩效考核 压力识别 基层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加坡国家治理“基层”单元辨析
18
作者 王浦劬 徐逸杰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8-56,共9页
目前,关于新加坡治理的“基层”单元存在“社区说”和“选区说”两种解读。新加坡治理的“基层”单元界定存在分歧的核心问题在于,尚未从新加坡政治与治理的不同意义上严格区分新加坡的社区和选区。辨识两种代表性解读,进而界定新加坡... 目前,关于新加坡治理的“基层”单元存在“社区说”和“选区说”两种解读。新加坡治理的“基层”单元界定存在分歧的核心问题在于,尚未从新加坡政治与治理的不同意义上严格区分新加坡的社区和选区。辨识两种代表性解读,进而界定新加坡国家治理基层的含义,关键在于三个区分,即国家政治与政党政治、国家治理与选举政治以及居民自治与代议政治的区分。围绕这些区分,对于新加坡国家政治体制机制进行辨析和类分,可见新加坡的社区和选区在基本性质、运行方式、治理目的以及法理逻辑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新加坡社区是其社会治理的基本形式,同时对接国家的政权性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层单元;选区则是新加坡运行政党政治、选举政治和代议政治的政治性基础区域,本质上并非国家治理的基础。在国家治理意义上,新加坡的基层单元应是社区。选区虽然可以解读为新加坡政党政治、选举政治和代议政治运行的基层单元,但并非国家治理的基层单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加坡 国家治理 基层 选区 社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协商民主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19
作者 马雪松 《学术前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0-96,共7页
以协商民主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把健全协商民主机制与健全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以协商民主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实质要义在于立足深化改革的时代背景、把握基层治理的多维特征、遵... 以协商民主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把健全协商民主机制与健全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以协商民主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实质要义在于立足深化改革的时代背景、把握基层治理的多维特征、遵循协商民主的发展态势、聚焦基层协商的民生取向,推动协商民主与基层治理的相互交融、相互促进。以协商民主提升基层治理效能与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目标要求高度契合,彰显出制度先进性、人民主体性、过程复合性和效能真实性的独特优势。结合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关键时期的改革部署,构建以协商民主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长效机制,需要健全完善联系社会机制、协商监督机制、渠道协同机制以及成果落实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商民主 基层治理 治理效能 机制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适应中响应:超大城市非正式治理层级的演变逻辑——基于上海市A镇的案例观察
20
作者 付建军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3-82,共10页
非正式治理层级是超大城市平衡制度约束与治理需要关系的产物。通过对上海市A镇S大型居住社区的案例追踪,发现政策信号与属地治理压力是构成超大城市非正式治理层级演变的主要因素。当设立非正式治理层级的政策信号由强变弱,且属地治理... 非正式治理层级是超大城市平衡制度约束与治理需要关系的产物。通过对上海市A镇S大型居住社区的案例追踪,发现政策信号与属地治理压力是构成超大城市非正式治理层级演变的主要因素。当设立非正式治理层级的政策信号由强变弱,且属地治理压力加大时,基层政府主动从响应性治理切换到适应性治理,党建引领机制为基层政府在既定政策框架内提高非正式治理层级的运行效能提供了支撑。当政策信号再次明确时,基层政府又在不改变现有治理体系的前提下将新的政策元素注入已有的非正式治理层级。基层政府调整非正式治理层级的行为呈现出在响应和适应之间切换的“钟摆”特征,反映了基层政府对既有治理体制的响应而非突破。基层政府在响应上级政府的前提下寻求对属地治理新情况的适应性,构成了超大城市非正式治理层级演变的核心机理。非正式治理层级在适应中响应的演变机理决定了其难以产生制度变迁效应,同时也可能增加基层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大城市 基层治理 非正式治理层级 党建引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