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碳布用于锂离子电池三维一体化柔性正极的可行性研究
1
作者 闫时建 郭锦 +1 位作者 同阳 今西诚之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92-198,共7页
研究碳纤维编织布用于锂离子电池三维一体化正极的可行性,对三种经过热处理碳布的石墨化程度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以锂金属作为对电极,石墨化的碳布电极在0.1~0.5 V的电压下首次放电比容量分别为83.6,94.5mAh·g^(-1)和115.2 mA... 研究碳纤维编织布用于锂离子电池三维一体化正极的可行性,对三种经过热处理碳布的石墨化程度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以锂金属作为对电极,石墨化的碳布电极在0.1~0.5 V的电压下首次放电比容量分别为83.6,94.5mAh·g^(-1)和115.2 mAh·g^(-1),经过50周次循环充放电后比容量分别为55.0,80.0 mAh·g^(-1)和88.0 mAh·g^(-1)左右。将石墨化的碳布负载LiFePO_(4)后,电极的首次放电比容量分别为73.2,109.5 mAh·g^(-1)和130.2 mAh·g^(-1)。对于石墨化程度为76.02%的碳布,经过50周次循环充放电后比容量稳定在90.0 mAh·g^(-1)左右,综合电化学性能较好,更适合用于锂离子电池的一体化柔性正极。通过建立LiFePO_(4)颗粒与碳纤维之间相互作用的力学模型,探讨一体化正极的力学性能、电学性能和电化学性能之间的关系。将碳布用于锂离子电池一体化正极,可以简化锂离子电池的常规生产过程,革新其生产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碳布 石墨化程度 三维一体化柔性正极 导电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C基电解液对Li/CrO_(x)一次电池高倍率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杨睿 李惠 +5 位作者 孟庆飞 李文杰 吴际良 方永进 黄驰 曹余良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62-68,共7页
Li/CrO_(x)电池具有高能量密度和优异的倍率性能,成为高性能一次锂电池的研究热点。而基于发展具有宽温域和高介电常数的碳酸丙烯酯(PC)电解液体系,对于开发功率高和环境耐受性强的锂一次电池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在本工作中,我们研究了... Li/CrO_(x)电池具有高能量密度和优异的倍率性能,成为高性能一次锂电池的研究热点。而基于发展具有宽温域和高介电常数的碳酸丙烯酯(PC)电解液体系,对于开发功率高和环境耐受性强的锂一次电池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在本工作中,我们研究了CrO_(x)在PC基电解液中的放电行为,筛选了适配于大电流放电的电解液体系:1 mol·L^(-1)LiTFSI PC:DOL(1,3-二氧环戊烷)=1:2;并揭示了在PC基电解液中影响CrO_(x)大电流放电的规律:Li^(+)溶剂化鞘层中溶剂分子配位数以及参与配位的粒子类型,会极大地影响Li/CrO_(x)电池体系的倍率放电性能。低的配位数以及阴离子参与的溶剂化鞘层结构更加适配Li/CrO_(x)电池体系,能够实现大电流放电。这些规律的认识对于推动PC基电解液应用于大倍率Li/CrO_(x)电池体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铬氧化物 电解液 溶剂化结构 碳酸丙烯酯 锂一次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壳聚糖衍生碳包覆纳米硅复合材料锂离子电池性能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吴强 李正伟 +4 位作者 周建华 张冬梅 党锋 刘文平 苗蕾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8-13,共6页
硅负极材料因具有较高的理论容量(Li22Si5合金相对应4200 mAh/g)、较低的工作电压(0.2~0.3 V vs Li/Li+)和地球上丰富的原材料储备,成为代替石墨负极的理想材料之一。但是,低电导率及在循环过程中发生剧烈体积膨胀导致电极失效问题限制... 硅负极材料因具有较高的理论容量(Li22Si5合金相对应4200 mAh/g)、较低的工作电压(0.2~0.3 V vs Li/Li+)和地球上丰富的原材料储备,成为代替石墨负极的理想材料之一。但是,低电导率及在循环过程中发生剧烈体积膨胀导致电极失效问题限制了硅负极材料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本工作通过物理法利用壳聚糖和石墨对纳米硅实现碳包覆和复合,制备壳聚糖/石墨@纳米硅复合材料(C/G@Si复合材料),对C/G@Si复合材料的结构、形貌和电化学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石墨添加量的提高,C/G@Si复合材料的可逆比容量略微下降,循环性能和导电性能显著提高。当添加50%(质量分数)石墨时,在100 mA/g的电流密度下,C/G@Si复合材料的首次放电比容量为1136.1 mAh/g,循环充放电100次后剩余容量保持在658.5 mAh/g,展示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对进一步推广硅碳负极材料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硅碳负极材料 壳聚糖 石墨掺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CF_(x)锂原电池自放电率的比较研究及其应用建议
4
作者 杨微 李治国 +8 位作者 赖彩婷 赵瑞瑞 李瑀 周盈科 黄依玲 朱立才 封伟 王文龙 袁中直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742-3753,共12页
新型高比能氟化碳(CF_(x))材料不断涌现,使Li/CF_(x)原电池的比能量/比功率特性持续提升,特别是功率型Li/CF_(x)电池已开始用于小型商业化动力系统中,可能成为比能量最高的动力型锂原电池。但不同类型CF_(x)材料制备的Li/CF_(x)锂原电... 新型高比能氟化碳(CF_(x))材料不断涌现,使Li/CF_(x)原电池的比能量/比功率特性持续提升,特别是功率型Li/CF_(x)电池已开始用于小型商业化动力系统中,可能成为比能量最高的动力型锂原电池。但不同类型CF_(x)材料制备的Li/CF_(x)锂原电池的自放电情况尚缺乏比较研究。本文选择4种典型的新型CF_(x)材料,根据其应用目标分为能量型和功率型材料,其中2种能量型CFx的F/C比接近1,具有更稳定而饱和的C—F化学键,而2种功率型CF_(x)材料F/C比略低,离子型C—F键更多,具有更好的导电性和更好的倍率性能。通过工业化设备工艺制备成的BR18650型Li/CF_(x)原电池经55℃高温储存后,无论是否放电过,能量型电池的自放电率几乎为0,具有长寿命货架储存特性;而功率型电池55℃储存后,放电深度(DOD)越高的电池的内阻越大、自放电率也越大,锂原电池常用的预放电处理工艺会导致功率型电池的自放电率上升,意味着功率型电池一旦预放电激活后就应立即投入使用。功率型电池间歇式使用会导致其自放电率增大和内阻增加,原因可能是松散LiF保护膜的破坏造成新鲜CF_(x)界面暴露于电解液中继续反应,但能量型CF_(x)材料因其具有更多稳定的饱和C—F共价键而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氟化碳电池 原电池 自放电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包覆碳层孔隙对石墨负极材料倍率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5
5
作者 刘云峰 谭婷 +5 位作者 杨乐之 银华杰 梁帆 王双 罗磊 涂飞跃 《矿冶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9-133,共5页
为了研究表面包覆碳层孔隙对石墨负极材料倍率性能的影响,引入少量硼酸,在包覆沥青软化阶段形成硼酸气化逸出效应,再通过碳化工艺在天然石墨尾料表面形成具有一定孔隙的包覆碳层,得到具有不同比例孔隙的石墨负极材料。结果表明,硼酸在... 为了研究表面包覆碳层孔隙对石墨负极材料倍率性能的影响,引入少量硼酸,在包覆沥青软化阶段形成硼酸气化逸出效应,再通过碳化工艺在天然石墨尾料表面形成具有一定孔隙的包覆碳层,得到具有不同比例孔隙的石墨负极材料。结果表明,硼酸在材料颗粒表面形成了含有孔隙的碳层,其孔隙类型为介孔和大孔;表面碳层中的介孔比例越高,碳层L_(C)中形成Li^(+)的扩散通道数量越多,Li^(+)的扩散阻抗越低,材料倍率性能及循环性能得以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石墨负极 天然石墨尾料 硼酸 沥青 碳层结构 碳化工艺 负极材料 循环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纳米管和石墨在电化学嵌锂过程中的协同效应 被引量:32
6
作者 李志杰 梁奇 +3 位作者 陈栋梁 瞿美臻 张伯兰 于作龙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69-271,共3页
将碳纳米管部分掺入石墨材料中用作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 ,二者形成许多纳米级微孔 ,为锂离子提供了更多的嵌入脱出空间 ,使可逆容量得以提高 ,而且碳纳米管可以起到桥梁的作用 ,增强了材料的导电性 ,避免了石墨在充放电过程中产生孤岛效... 将碳纳米管部分掺入石墨材料中用作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 ,二者形成许多纳米级微孔 ,为锂离子提供了更多的嵌入脱出空间 ,使可逆容量得以提高 ,而且碳纳米管可以起到桥梁的作用 ,增强了材料的导电性 ,避免了石墨在充放电过程中产生孤岛效应 .结果表明 ,这种掺杂材料的首次可逆容量为 3 4 1 .8m A·h/ g,循环 1 0次后可逆容量保持率为 94 .5%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纳米管 石墨 锂离子电池 负极材料 电化学嵌锂 协同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酚醛树脂炭/石墨复合炭材料用作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考察 被引量:17
7
作者 李宝华 李开喜 +4 位作者 吕春祥 吴东 凌立成 徐春明 王仁安 《新型炭材料》 SCIE EI CAS CSCD 2000年第2期28-33,共6页
用不同的方法在石墨的表面包覆上一层酚醛树脂 ,然后在 N2 保护下 10 0 0℃炭化 1h制得复合炭材料 ,并用扫描电子显微镜 (SEM)对其表面物理形态进行观察分析 ,研究了复合炭材料的恒电流充放电性能。包覆在石墨表面的具有无定形结构的酚... 用不同的方法在石墨的表面包覆上一层酚醛树脂 ,然后在 N2 保护下 10 0 0℃炭化 1h制得复合炭材料 ,并用扫描电子显微镜 (SEM)对其表面物理形态进行观察分析 ,研究了复合炭材料的恒电流充放电性能。包覆在石墨表面的具有无定形结构的酚醛树脂炭能够有效阻止石墨在充放电过程中发生层状剥落 ,从而提高复合炭材料的循环稳定性 ,其中通过沉淀法制得的复合炭材料 (CPG- 30 )在十次循环后可逆容量为 32 6 m Ah· g- 1 ,比石墨高 45m Ah· g- 1 ,并保持了首次可逆容量的 96 .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酚醛树脂 石墨 复合炭材料 锂离子电池 炭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在人造石墨、中间相炭微球及无定形碳中的扩散系数(英文) 被引量:13
8
作者 郭华军 李新海 +3 位作者 张新明 王红强 王志兴 彭文杰 《新型炭材料》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7-11,共5页
采用X-射线衍射及恒电位阶跃计时电流法测定了不同炭材料的结构及锂在这些炭材料中的扩散系数。发现炭电极的放电程度与结构对锂在炭电极中的扩散系数有重要影响。随着放电程度的增加,锂在MCMB电极中的扩散系数由4.43×10-9cm2/s减... 采用X-射线衍射及恒电位阶跃计时电流法测定了不同炭材料的结构及锂在这些炭材料中的扩散系数。发现炭电极的放电程度与结构对锂在炭电极中的扩散系数有重要影响。随着放电程度的增加,锂在MCMB电极中的扩散系数由4.43×10-9cm2/s减少到5.24×10-10cm2/s,在50%的放电程度下,锂在蔗糖热解炭、树脂热解炭、人造石墨及MCMB中的扩散系数分别为1.4×10-10cm2/s,5.75×10-10cm2/s,1.24×10-9cm2/s,2.1×10-9cm2/s。与无定形碳如蔗糖热解炭及树脂热解炭比较,锂在石墨化炭如人造石墨、MCMB中的扩散要容易得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扩散系数 阳极 石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沥青炭包覆微晶石墨用作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 被引量:13
9
作者 肖海河 刘洪波 +2 位作者 何月德 简志敏 匡加才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9期2759-2763,共5页
针对微晶石墨振实密度低和首次库仑效率低的缺点,采用真空浸渍-炭化工艺对微晶石墨进行沥青炭包覆改性,利用XRD、拉曼光谱和SEM等分析了炭包覆前后微晶石墨的结构和表面形貌,利用比表面测试仪测试了样品的BET比表面积,利用振实密度仪测... 针对微晶石墨振实密度低和首次库仑效率低的缺点,采用真空浸渍-炭化工艺对微晶石墨进行沥青炭包覆改性,利用XRD、拉曼光谱和SEM等分析了炭包覆前后微晶石墨的结构和表面形貌,利用比表面测试仪测试了样品的BET比表面积,利用振实密度仪测定振实密度,并通过恒电流充放电和循环伏安等测试了样品的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炭包覆后微晶石墨的石墨化度略有降低,拉曼R值由0.63增大至0.85;颗粒表面更光滑平整,BET比表面积降低0.9m2/g,振实密度从0.95g/cm3提高至1.08g/cm3;不可逆容量损失从121mAh/g减小到44mAh/g,可逆容量从300mAh/g提高到320mAh/g,首次库仑效率从71.2%提高到87.4%,而且循环性能得到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微晶石墨 炭包覆 真空浸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石墨球-热解炭核壳结构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英文) 被引量:30
10
作者 刘树和 英哲 +4 位作者 王作明 李峰 白朔 闻雷 成会明 《新型炭材料》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0-36,共7页
通过化学气相沉积的方法,以乙炔为碳源,天然石墨球为原料,采用不同流化床CVD工艺和不同的反应时间,制备出具有光滑表面或颗粒状热解炭包覆层的核-壳构型改性天然石墨球。改性天然石墨球的核体是具有高度有序石墨结构的天然石墨,而壳体... 通过化学气相沉积的方法,以乙炔为碳源,天然石墨球为原料,采用不同流化床CVD工艺和不同的反应时间,制备出具有光滑表面或颗粒状热解炭包覆层的核-壳构型改性天然石墨球。改性天然石墨球的核体是具有高度有序石墨结构的天然石墨,而壳体是无序结构的热解炭。与天然石墨球相比,具有核-壳结构的改性天然石墨球的首次库仑效率和循环性能都得到显著改善。尤其是具有颗粒状热解炭包覆层的改性石墨具有优异的循环性能,在41次循环后其放电容量仍为首次容量的84%,这一改善归因于表面沉积的颗粒状热解炭有效地降低了改性天然石墨颗粒之间的接触电阻和增加了接触面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化床化学气相沉积 核-壳结构 热解炭 改性天然石墨 锂离子二次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物热解碳包覆人造石墨负极材料的改性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王春梅 赵海雷 +2 位作者 王静 王捷 吕鹏鹏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3期3208-3212,共5页
采用溶胶-凝胶法在人造石墨表面包覆不同有机物碳源后进行热处理,制备了具有"核-壳"结构的热解无定形碳包覆人造石墨改性负极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恒电流充放电以及循环伏安(CV)测试等方法研究了... 采用溶胶-凝胶法在人造石墨表面包覆不同有机物碳源后进行热处理,制备了具有"核-壳"结构的热解无定形碳包覆人造石墨改性负极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恒电流充放电以及循环伏安(CV)测试等方法研究了碳源种类和包覆量对材料晶格结构、颗粒形貌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以聚偏氟乙烯(PVDF)作为碳源、5%(质量分数)的包覆量制备的材料具有较高的可逆比容量(约360mAh/g)和首次库仑效率(88.5%),表现出优异的倍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这主要是由于5%(质量分数)的PVDF包覆量在石墨表面形成的无定形碳包覆层比较完整且厚度适宜,无定形碳的各向同性结构特征增加了锂离子扩散的通道,促进了电极反应过程的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定形碳 包覆 石墨 负极材料 锂离子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碳负极研究新动向 被引量:16
12
作者 王先友 张允什 +1 位作者 阎杰 宋德瑛 《电源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233-237,共5页
锂离子电池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电池,其研究重点是电池负极材料。本文根据国内外锂离子电池发展现状,讨论了近年来锂离子电池负极——碳电极的发展动态。比较了各类碳材料的性质,如石墨、焦炭、碳纤维和微珠碳等。并提出对石... 锂离子电池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电池,其研究重点是电池负极材料。本文根据国内外锂离子电池发展现状,讨论了近年来锂离子电池负极——碳电极的发展动态。比较了各类碳材料的性质,如石墨、焦炭、碳纤维和微珠碳等。并提出对石墨无序化条件、石墨掺杂形成纳米级复合材料和对石墨改性使其形成纳米级孔、洞和通道等技术进行深入研究,目的是提高锂的可逆贮量和减少不可逆容量损失,有利于负极比容量的提高,从而有利于进一步提高锂离子电池的比能量,并认为这些技术将是未来锂离子电池发展的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碳负极 石墨 纳米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炭负极的结构与特性及其电化学性能 被引量:4
13
作者 张宝 郭华军 +2 位作者 李新海 王志兴 彭文杰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54-460,共7页
通过计算边缘碳原子及表面碳原子含量计算,研究边缘碳及表面碳原子含量对炭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的作用机理。导出炭材料的结构与物理特性对炭材料的嵌锂性能的影响。通过对不同形貌、粒径、比表面积及有序程度的人造石墨、中间相炭微球及... 通过计算边缘碳原子及表面碳原子含量计算,研究边缘碳及表面碳原子含量对炭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的作用机理。导出炭材料的结构与物理特性对炭材料的嵌锂性能的影响。通过对不同形貌、粒径、比表面积及有序程度的人造石墨、中间相炭微球及热解炭的电化学性能的研究,验证该机理的正确性。应用这一机理分析对人造石墨进行热处理改性,以及在人造石墨表面包覆无定形炭的改性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边缘碳及表面碳原子的含量对固体-电解质中间相(SEI)膜的形成以及SEI膜的均匀、稳定性具有重要的作用,从而影响炭材料的首次不可逆容量及循环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负极 石墨 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解液组成对中间相石墨微球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6
14
作者 郑洪河 卓克垒 +1 位作者 王键吉 徐仲榆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729-732,共4页
以 2 8 0 0℃热处理的煤焦油沥青基中间相石墨微球为锂离子二次电池负极材料 ,考察了中间相石墨微球在不同组成的电解质溶液中的电化学嵌脱锂性能 .确定了试样在不同电解液中电极表面生成的 SEI膜的化学组成和相对含量 ,剖析了共溶剂对 ... 以 2 8 0 0℃热处理的煤焦油沥青基中间相石墨微球为锂离子二次电池负极材料 ,考察了中间相石墨微球在不同组成的电解质溶液中的电化学嵌脱锂性能 .确定了试样在不同电解液中电极表面生成的 SEI膜的化学组成和相对含量 ,剖析了共溶剂对 SEI膜形成反应、膜组成和织构的影响 .结果表明 ,在不同共溶剂的 EC基电解液中 ,电极界面 SEI膜形成的电位虽然不同 ,但 SEI膜的化学组成基本相同 ,负极界面 SEI膜的织构是决定电解液与电极材料相容性的关键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解液组成 中间相石墨微球 电化学性能 碳负极 锂离子电池 电化学嵌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树脂炭包覆石墨作为锂离子电池负电极的研究 被引量:17
15
作者 杨瑞枝 张东煜 +3 位作者 张红波 徐仲榆 余迪华 何月德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711-716,共6页
以液相浸渍法在天然鳞片石墨(NFG)表面包覆酚醛树脂后进行热处理,制备了酚醛树脂炭包覆石墨材料.将这种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运用恒电流充、放电法,粉末微电极循环伏安法考察了其在1M LiPF_6/EC+DEC... 以液相浸渍法在天然鳞片石墨(NFG)表面包覆酚醛树脂后进行热处理,制备了酚醛树脂炭包覆石墨材料.将这种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运用恒电流充、放电法,粉末微电极循环伏安法考察了其在1M LiPF_6/EC+DEC(1:1)电解液中的充、放电性能,并分析了工艺条件中不同热处理温度(HTT)对其充、放电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经HTT=900℃热处理的酚醛树脂炭包覆石墨材料的第三次稳定放电容量(D_3)为 213.75mAh/g,第三次充、放电效率(η_3)为88.69%;并且循环寿命较长,可作为高性能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负电极 石墨 酚醛树脂炭 包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碳负极中边缘碳及表面碳原子含量的理论计算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宝 郭华军 +2 位作者 李新海 王志兴 彭文杰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51-255,共5页
通过理论分析与计算得到边缘碳及表面碳原子含量的表达式。分析了石墨微晶结构与成键特征,研究了石墨微晶中边缘碳原子与基平面碳原子的电化学特性。结果表明:边缘碳原子比基平面碳原子更易于与其他原子或基团形成较为稳固的联接,电化... 通过理论分析与计算得到边缘碳及表面碳原子含量的表达式。分析了石墨微晶结构与成键特征,研究了石墨微晶中边缘碳原子与基平面碳原子的电化学特性。结果表明:边缘碳原子比基平面碳原子更易于与其他原子或基团形成较为稳固的联接,电化学反应活性较高;在首次充电过程中,边缘碳原子附近电解质的分解与SEI膜成膜反应速度较快,有利于形成联接较为紧密的SEI膜;建立了紧密堆砌的正六棱柱颗粒模型,推导出理想石墨中边缘碳原子及表面碳原子含量与微晶参数、颗粒尺寸之间的关系式。通过引入适当因子,修正了实际石墨颗粒与理想石墨在结构、形貌、孔隙率等方面的差别,得到的表达式可适用于石墨、无定形碳及改性碳等多种碳材料碳原子含量的计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负极 石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用硅/石墨/碳复合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被引量:7
17
作者 亓鹏 朱丁 陈云贵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57-659,共3页
采用湿法混料及高温热解法制备了锂离子电池用硅/石墨/碳复合负极材料,并研究了不同配方的复合材料结构及电化学性能。研究发现,硅含量为20%(质量分数)时,复合材料首次可逆容量为865mAh/g,循环30次后仍为757mAh/g,容量保持率可达88%,大... 采用湿法混料及高温热解法制备了锂离子电池用硅/石墨/碳复合负极材料,并研究了不同配方的复合材料结构及电化学性能。研究发现,硅含量为20%(质量分数)时,复合材料首次可逆容量为865mAh/g,循环30次后仍为757mAh/g,容量保持率可达88%,大大改善了硅基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硅基复合材料 负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间相炭-天然石墨球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 被引量:2
18
作者 周友元 李新海 +2 位作者 郭华军 王志兴 杨勇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52-656,共5页
以煤焦油为原料在天然石墨球表面包覆一层中间相炭制备复合炭材料,研究中间相炭、天然石墨球和复合炭材料作为锂离子二次电池炭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并考察不同温度热处理得到的复合炭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复合炭材料同时... 以煤焦油为原料在天然石墨球表面包覆一层中间相炭制备复合炭材料,研究中间相炭、天然石墨球和复合炭材料作为锂离子二次电池炭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并考察不同温度热处理得到的复合炭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复合炭材料同时具有中间相炭及天然石墨球的优点;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复合炭材料的充放电容量有所降低,于700℃处理2 h的性能最佳,首次充电容量达378 mA.h/g,首次充放电效率为91.3%。复合炭材料在Li/C扣式电池中的循环性能得到提高,50个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为9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复合炭材料 天然石墨球 充放电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硅/石墨/碳负极材料性能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宏宇 尹鸽平 +2 位作者 徐宇虹 左朋建 程新群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916-1920,共5页
为提高锂离子电池硅基材料的循环性能,用高温固相热解法合成硅/石墨/碳复合材料.采用XRD、循环伏安和充放电技术表征其结构和电化学性能.考察不同的粘结剂体系和极片热处理对材料电化学循环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水性粘结剂可以提高... 为提高锂离子电池硅基材料的循环性能,用高温固相热解法合成硅/石墨/碳复合材料.采用XRD、循环伏安和充放电技术表征其结构和电化学性能.考察不同的粘结剂体系和极片热处理对材料电化学循环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水性粘结剂可以提高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对极片进行热处理也可以很好地提高电极的循环稳定性.首次脱锂比容量为970.5 mAh/g,40次循环后,脱锂比容量仍高达822.1 mAh/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负极 硅/石墨/碳复合材料 粘结剂 热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碳负极组成及其对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杨书廷 刘立君 +1 位作者 吕庆章 赵林治 《电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4-7,共4页
在锂离子电池碳负极的制备中 ,粘合剂和导电碳黑用量、所用材料的颗粒大小都大大影响了负极的电化学性能。通过循环伏安及电容量测量技术 ,研究了影响碳负极性能的各种因素 ,发现合适的组分和配比应是含大约占总质量 5 %的粘合剂、2 %... 在锂离子电池碳负极的制备中 ,粘合剂和导电碳黑用量、所用材料的颗粒大小都大大影响了负极的电化学性能。通过循环伏安及电容量测量技术 ,研究了影响碳负极性能的各种因素 ,发现合适的组分和配比应是含大约占总质量 5 %的粘合剂、2 %左右的导电碳黑及 40 0目左右的颗粒度 ,按此种配比制得的碳负极具有较高的充放电容量 ( 3 0 6 1mAh/ 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人造-修饰石墨 碳负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