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心腔内电图用于上臂输液港留置期间导管尖端定位的可行性 被引量:1
1
作者 梁晓红 杨静 +2 位作者 朱吕 周愉 蔡均 《护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51-55,共5页
目的探讨上臂输液港留置期间采用心腔内电图定位导管尖端位置的可行性,为上臂输液港留置期间的安全使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151例留置上臂输液港的妇科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标准流程采集体表心电图和心腔内电图,通过两... 目的探讨上臂输液港留置期间采用心腔内电图定位导管尖端位置的可行性,为上臂输液港留置期间的安全使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151例留置上臂输液港的妇科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标准流程采集体表心电图和心腔内电图,通过两者的P波形态变化判断输液港导管尖端位置,最后行胸部X线摄片定位。以胸部X线摄片定位结果将输液港导管尖端位置分为理想位置、位置深、位置浅3组,分析心腔内电图相关量化指标的截断值及诊断效能。结果心腔内电图P波形态定位上臂输液港留置期间导管尖端位置准确性80.8%。心腔内电图P波振幅与体表心电图P波振幅的比值可作为鉴别理想位置与位置深、位置浅的有效指标(AUC=0.721、0.643),其值为1.820~2.230时提示导管尖端位置准确。结论心腔内电图定位技术可用于上臂输液港留置期间导管尖端定位,准确性高,可保障上臂输液港的安全留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液港 心腔内电图 导管 尖端位置 心电图 灵敏度 特异度 静脉输液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臂输液港并发导管相关血栓形成危险因素分析及机器学习预测模型构建
2
作者 张梦肃 张杰 +3 位作者 金光鑫 仇晓霞 张学彬 卜军 《介入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53-260,共8页
目的分析上臂输液港(upper arm infusion port,UAP)并发导管相关血栓形成(catheter-related thrombosis,CRT)的危险因素,构建机器学习预测模型。方法纳入2014年2月至2023年2月在上海仁济医院接受UAP植入患者6028例,并分入训练集(n=4219... 目的分析上臂输液港(upper arm infusion port,UAP)并发导管相关血栓形成(catheter-related thrombosis,CRT)的危险因素,构建机器学习预测模型。方法纳入2014年2月至2023年2月在上海仁济医院接受UAP植入患者6028例,并分入训练集(n=4219)和验证集(n=1809)。构建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随机森林、决策树、神经网络、XGBoost及logistic等6种机器学习模型,选择性能较优者作为最优模型。采用沙普利加性解释法(SHAP)分析解释神经网络模型,DALEXtra软件包解释连续变量。结果选择神经网络模型作为最终模型。连续变量按重要程度由高至低分别为性别、导管直径、导管尖端确认方式、导管长度、患者类型、中心静脉导管植入史、皮下隧道长度、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原发性尖端移位、静脉左右侧入路。学习曲线[训练集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0.6]以及Delong试验、Bootstrap法测试显示,神经网络模型性能良好(P<0.05)。Kolmogorov-Smirnov(KS)值为0.3135,显示模型区分度良好。临床影响曲线(clinical impact curve,CIC)评估表明,模型有良好的临床价值。结论成功构建预测UAP并发CRT的机器学习模型。建议首选直径5 F导管,优选左侧静脉入路并通过解剖学测量定位导管尖端,导管长度不低于36.56 cm,皮下隧道长度不低于5 cm,以降低CRT风险。基础特征为年龄50~65岁、BMI 18.69~20.81 kg/m^(2)和23.68~23.94 kg/m^(2)、男性,与较高CRT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臂输液港 导管相关血栓形成 机器学习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ICC和PORT静脉输液技术综合输液效果比较 被引量:11
3
作者 周英凤 王凯蓉 +3 位作者 陆箴琦 张晓菊 薛嵋 王丽英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4-68,共5页
目的对PICC和PORT的综合效果指数进行测算,以评价两种中心静脉输液技术的综合输液效果。方法抽取上海市某三级甲等医院采用PICC或PORT行中长期静脉输液的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回顾性队列研究和横断面调查收集两种静脉输液技术的安全... 目的对PICC和PORT的综合效果指数进行测算,以评价两种中心静脉输液技术的综合输液效果。方法抽取上海市某三级甲等医院采用PICC或PORT行中长期静脉输液的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回顾性队列研究和横断面调查收集两种静脉输液技术的安全性、有效性及患者体验相关指标,测算并比较两种中心静脉输液技术在总留置时间、留置3~个月、6~个月及9~12个月的综合效果指数。结果PICC和PORT置管患者分别纳入377例、293例,PICC留置时间显著短于PORT,置管及维护过程中次要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PORT,生活质量得分显著低于PORT(均P<0.05)。PICC在总留置时间、留置3~个月、6~个月及9~12个月的综合效果指数值均小于PORT。结论PORT的综合输液效果优于PICC,从输液效果角度,建议优先选择PORT作为中长期静脉输液的血管管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静脉治疗 中心静脉输液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植入式静脉输液港 综合效果指数 经济学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支架联合PCS在恶性梗阻性黄疸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张福君 吴沛宏 +2 位作者 黄金华 陈英梅 陈林 《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9年第4期517-519,共3页
目的:探讨恶性梗阻性黄疸的内支架植入术后,动脉药盒植入术局部治疗的价值。方法:36例均已不能或不宜行外科手术治疗的恶性梗阻性黄疸病人,随机分为单纯内支架治疗( E M B E)组和 E M B E 加 P C S治疗组。结果... 目的:探讨恶性梗阻性黄疸的内支架植入术后,动脉药盒植入术局部治疗的价值。方法:36例均已不能或不宜行外科手术治疗的恶性梗阻性黄疸病人,随机分为单纯内支架治疗( E M B E)组和 E M B E 加 P C S治疗组。结果:36例中31例胆管引流内支架植入术成功,其中之13例行 E M B E,18例行 E M B E+ P C S。随访1~12个月, E M B E 组:1~3个月内6例(50% )出现再闭塞。2~6个月内死亡8例,占615% ,12个月内死亡11例,占846% 。 E M B E+ P C S组4例(222% )1~3个月后出现再闭塞,2~6个月内死亡6例,占333% ,12个月内死亡9例,占500% 。两组再闭塞率及死亡率相比,经 t检验, P< 001, E M B E+ P C S组与 E M B E 组有显著差异性。结论:恶性梗阻性黄疸 E M B E 加 P C S治疗优于单纯 E M B E,是一种较好的局部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梗阻性黄疸 恶性肿瘤 动脉药盒 内支架植入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臂输液港置入患者行心腔内电图定位失败的处理和原因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梁晓红 蔡燕 +1 位作者 杨静 石艳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4-76,共3页
目的总结4例上臂输液港置入患者行心腔内电图定位失败的处理及原因,提出防范对策。方法4例妇科肿瘤患者在输液港置入术中行心腔内电图定位,2例术中见特征性高尖P波,1例术中P波振幅增高,未出现双向P波,1例术中P波振幅不变,术后胸部X线片... 目的总结4例上臂输液港置入患者行心腔内电图定位失败的处理及原因,提出防范对策。方法4例妇科肿瘤患者在输液港置入术中行心腔内电图定位,2例术中见特征性高尖P波,1例术中P波振幅增高,未出现双向P波,1例术中P波振幅不变,术后胸部X线片均示导管尖端异位。分别根据胸部X线片或心腔内电图P波外撤导管,采用生理盐水推注、颈内静脉阻断、前端导丝回撤、呼吸配合等送管方法。结果4例均复位成功。结论外撤导管后重新送管不当、未有效识别异常心腔内电图P波变化特点是IC-ECG定位失败的主要原因。上臂输液港置入术中心腔内电图定位导管尖端位置,应密切观察P波振幅和形态,警惕导管打折或异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液港 中心静脉装置 静脉置管 静脉治疗 心腔内电图 导管异位 定位失败 导管调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入式静脉输液港肩关节受限患者的康复训练 被引量:1
6
作者 张丽敏 高媛 +2 位作者 宋冰冰 刘洋 韩玉香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6-89,共4页
目的 探讨康复训练方案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肩关节受限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植入式静脉输液港肩部活动受限患者,按入院时间先后将69例设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握力球进行训练;72例设为干预组,采用康复训练方案进行干预。3个月后,比较... 目的 探讨康复训练方案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肩关节受限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植入式静脉输液港肩部活动受限患者,按入院时间先后将69例设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握力球进行训练;72例设为干预组,采用康复训练方案进行干预。3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肩关节活动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干预后肩关节活动度前屈、外展、外旋、内旋、后伸活动度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显著优于本组干预前,干预后干预组关节活动度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血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导管堵塞、异位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康复训练方案简单易学,容易掌握,不受场地与时间限制,能改善静脉输液港肩关节受限患者肩关节活动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降低患者血栓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输液港 肩关节受限 肩关节活动度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血栓 康复运动 导管堵塞 导管异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植入式静脉输液港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徐芸 盛丽娟 +2 位作者 张海燕 裴静 江守伟 《军事护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9-12,共4页
目的 分析乳腺癌植入式静脉输液港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为避免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栓提供参考。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 目的 分析乳腺癌植入式静脉输液港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为避免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栓提供参考。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中关于乳腺癌植入式静脉输液港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4年1月,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9篇文献,9938例乳腺癌患者。年龄≥60岁(OR=0.44,P=0.005)、体质量指数>24 kg/m2(OR=1.85,P=0.001)、硅胶导管材质(OR=0.75,P=0.040)、左侧置管(OR=1.23,P=0.040)、上臂输液港植入(OR=0.23,P=0.010)、蒽环类与紫杉类联合化疗方案(OR=1.95,P=0.030)、肿瘤临床分期Ⅲ~Ⅳ期(OR=0.53,P<0.001)、静脉血栓史(OR=3.24,P=0.030)、高凝状态(OR=2.43,P<0.001)、高血压史(OR=1.84,P=0.001)是乳腺癌植入式静脉输液港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结论 医护人员应加强高危乳腺癌患者的管理,针对上述危险因素提前采取措施,以降低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发生率,提高其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植入式静脉输液港 导管相关性血栓 危险因素 META分析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和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并发症发生率比较的Meta分析 被引量:6
8
作者 顾宇静 谢珺 +1 位作者 吴菲菲 范菊红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42-1252,共11页
目的:对儿童病人使用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和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并发症发生率进行评价与分析。方法:通过对PubMed、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MedLine、EBSCO、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 目的:对儿童病人使用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和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并发症发生率进行评价与分析。方法:通过对PubMed、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MedLine、EBSCO、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关于儿童使用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与输液港的文献进行检索,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2年12月20日。由2名经过循证培训的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并进行交叉核对后,采用Review Manager 5.4软件进行相关并发症的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2篇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使用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比较,儿童病人使用静脉输液港静脉炎发生率[RR=20.69,95%CI(10.56,40.54),P<0.000 01]、堵管发生率[RR=4.44,95%CI(2.88,6.85),P<0.000 01]、血栓发生率[RR=3.08,95%CI(1.91,4.97),P<0.000 01]、导管脱出或移位发生率[RR=6.89,95%CI(3.56,13.31),P<0.000 01]、穿刺点渗血、渗液发生率[RR=10.06,95%CI(6.61,15.32),P<0.000 01]、感染发生率[RR=3.87,95%CI(2.67,5.62),P<0.000 01]、导管断裂[RR=3.01,95%CI(1.19,7.64),P=0.02]、一次置管成功率[RR=0.95,95%CI(0.90,1.00),P=0.04]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儿童病人使用静脉输液港与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夹闭综合征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40,95%CI(0.10,1.52),P=0.18]。结论:现有证据表明,儿童使用输液港可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是一种安全、可靠、具有优势的输液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 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 儿科 并发症 META分析 循证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管闲置期肿瘤病人输液港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
9
作者 贾秀芬 刘玉平 +1 位作者 龙淑红 王兴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009-2013,共5页
目的:了解导管闲置期肿瘤病人完全植入式输液港功能障碍的风险因素,为相关护理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20年11月—2022年11月就诊于我院静脉治疗护理门诊携带输液港的导管闲置期肿瘤病人为研究对象,分析导管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 目的:了解导管闲置期肿瘤病人完全植入式输液港功能障碍的风险因素,为相关护理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20年11月—2022年11月就诊于我院静脉治疗护理门诊携带输液港的导管闲置期肿瘤病人为研究对象,分析导管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660例导管闲置期肿瘤病人,行输液港维护观察3 756例次。660例病人中104例(15.76%)在带管过程中出现功能障碍;发生输液港功能障碍562例次(14.96%)。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体质指数、导管尖端位置、血栓史是输液港功能障碍的独立风险因素(均P<0.01)。结论:导管闲置期肿瘤病人输液港功能状态与体质指数、导管尖端位置、血栓史密切相关,在维护过程中需对有功能障碍危险因素的病人加强关注和宣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完全植入式输液港 导管功能障碍 导管闲置 危险因素 调查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动脉化疗药盒埋置术治疗肝癌肺转移 被引量:16
10
作者 程洁敏 王建华 +3 位作者 颜志平 王小林 龚高全 刘清欣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0年第3期158-160,共3页
目的 研究肺动脉化疗导管药盒埋置术治疗原发性肝癌肺转移的疗效。方法 原发性肝癌肺转移病例 6 2例 ,其中一侧肺转移者 19例 ,两侧肺转移者 43例。除常规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外 ,加作经锁骨下静脉穿刺肺动脉化疗导管药盒埋置术。一侧... 目的 研究肺动脉化疗导管药盒埋置术治疗原发性肝癌肺转移的疗效。方法 原发性肝癌肺转移病例 6 2例 ,其中一侧肺转移者 19例 ,两侧肺转移者 43例。除常规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外 ,加作经锁骨下静脉穿刺肺动脉化疗导管药盒埋置术。一侧肺转移病灶者 ,导管头端埋于患侧肺动脉内 ;两侧转移灶者 ,导管头端埋于肺总动脉处。化疗方案为FDM或FDA。如果肝癌控制良好 ,则在药盒内每月注入化疗药物 1次。结果 肺动脉化疗药盒埋置术的技术成功率为 10 0 % ,并发症主要为感染 ( 3.2 % ) ,创口不愈合 ( 1.6 % ) ,气胸 ( 3.2 % )。疗效 :3个月随访 ,肺部病灶明显缩小占 35 .5 % ;无变化 (SD)占 32 .3% ;增大 (PD)占 32 .3 %。 6个月随访 ,12例死于肺外病变 ,余均健在。PR占 2 2 .6 % ;SD占 2 5 .8% ;PD占 32 .3 %。结论 肺动脉化疗药盒埋置术操作简单 ,并发症少 ,疗效确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疗 导管 化疗药盒 肝癌肺转移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颈内静脉植入式输液港导管长度的估算方法 被引量:9
11
作者 杜鹏 倪才方 +2 位作者 樊宝瑞 沈健 金泳海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24-127,共4页
目的分析颈内静脉植入式输液港导管留置长度的影响因素,并推导出导管留置长度的估算公式。方法收集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6年5月至2017年11月行颈内静脉植入输液港的患者360例的临床资料,对所有患者采用术中透视确定导管长度,记录每... 目的分析颈内静脉植入式输液港导管留置长度的影响因素,并推导出导管留置长度的估算公式。方法收集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6年5月至2017年11月行颈内静脉植入输液港的患者360例的临床资料,对所有患者采用术中透视确定导管长度,记录每例患者穿刺点至囊袋切口距离(点切距)、身高、体重等数据,研究上述数据和导管留置长度的相关性。结果经颈内静脉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导管长度(L),与皮肤点切距(d)和患者身高(h)存在线性相关,估算公式为:L(右侧)=1+0.8×d+0.1×h,L(左侧)=19+0.9×d。结论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导管长度与皮肤点切距和患者身高存在显著相关性,可以通过点切距和身高较好地估算出导管留置长度,指导临床实际操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液港 导管长度 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左锁骨下动脉导管药盒系统置入术后留置管移位的原因及处理 被引量:6
12
作者 关守海 陈勇 +2 位作者 姜在波 单鸿 李彦豪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1999年第1期28-30,共3页
目的探讨经皮左锁骨下动脉穿刺导管药盒系统置入术后留置管移位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观察行经皮左锁骨下动脉穿刺导管药盒系统置入术晚期癌症患者348例。随访2个月~3年。对留置管脱出移位者,予以经原途径更换新的留置导管或拔... 目的探讨经皮左锁骨下动脉穿刺导管药盒系统置入术后留置管移位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观察行经皮左锁骨下动脉穿刺导管药盒系统置入术晚期癌症患者348例。随访2个月~3年。对留置管脱出移位者,予以经原途径更换新的留置导管或拔除导管药盒系统。结果留置导管移位25例。其中18例更换新的留置管均成功,3例将导管药盒系统拔除。结论经皮左锁骨下动脉穿刺导管药盒系统置入术后留置管移位的原因有:(1)靶血管与腹主动脉间的头向夹角偏小;(2)留置管在靶动脉内长度偏小;(3)靶血管狭窄,血流量减少。留置导管移位后,可经原途径更换新的留置导管或将导管药盒系统拔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药盒系统 锁骨下动脉 并发症 肿瘤 介入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导管断裂预防与处理 被引量:29
13
作者 张彦收 刘磊 +2 位作者 耿翠芝 宋振川 刘运江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702-704,共3页
目的探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IVAP)导管断裂及其预防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12月单中心878例IVAP植入患者中发生导管断裂7例患者临床资料,结合相关文献对导管断裂原因和预防措施进行讨论。结果截至2016年11月31日,经颈内静脉植入... 目的探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IVAP)导管断裂及其预防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12月单中心878例IVAP植入患者中发生导管断裂7例患者临床资料,结合相关文献对导管断裂原因和预防措施进行讨论。结果截至2016年11月31日,经颈内静脉植入IVAP术后导管断裂发生率为0.8%(7/878);断裂时间为术后855~1 412 d,平均1 133 d;断裂部位为导管进入颈内静脉交界处、导管与底座接头处和皮下隧道部位。结论导管断裂是IVAP植入后长期使用过程中严重并发症之一。规范手术操作流程、加强维护和护理宣教、适时取出等措施,有助于降低IVAP导管断裂发生率,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入式静脉输液港 并发症 导管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体内导管纤维蛋白鞘形成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22
14
作者 武中林 刘玉芝 +2 位作者 王建新 吴勇超 李顺宗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56-358,363,共4页
目的分析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CVPAS)体内导管纤维蛋白鞘形成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8年12月—2014年4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CVPAS导管功能障碍患者131例为研究对象。DSA下经静脉港蝶翼针外接口,手推造影剂行D... 目的分析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CVPAS)体内导管纤维蛋白鞘形成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8年12月—2014年4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CVPAS导管功能障碍患者131例为研究对象。DSA下经静脉港蝶翼针外接口,手推造影剂行DSA,分析DSA表现。结果 CVPAS体内导管纤维蛋白鞘形成51例(38.9%),其中CVPAS体内导管末端局部纤维蛋白鞘形成43例(84.3%,43/51),CVPAS体内导管弥漫性纤维蛋白鞘形成5例(9.8%,5/51),CVPAS体内导管广泛性纤维蛋白鞘形成3例(5.9%,3/51)。DSA可见沿体内导管外壁走形的线样、柱状或不规则状高密度影包裹体内导管,被包裹的导管管径明显增粗,造影剂可向上反流进入腔静脉、CVPAS植入侧皮下软组织或输液座周围皮下软组织内。结论纤维蛋白鞘形成是造成CVPAS导管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DSA可有效评估CVPAS体内导管纤维蛋白鞘形成,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植入式静脉输液港 体内导管 纤维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串行类在PC机与IC卡读写器串行通信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15
作者 马斌 张娜 +2 位作者 郭强 郑君刚 郭莉莉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2008年第3期508-511,共4页
目的为解决PC机与IC卡读写器的通信问题,提高通信的可靠性.方法根据C#串行类的特点,采用C#串行类实现PC机与IC卡读写器进行串行通信.结果实际运行结果表明这种编程方法稳定、可靠、实用性强.采用C#串行类赋予串行通信程序设计较大的灵活... 目的为解决PC机与IC卡读写器的通信问题,提高通信的可靠性.方法根据C#串行类的特点,采用C#串行类实现PC机与IC卡读写器进行串行通信.结果实际运行结果表明这种编程方法稳定、可靠、实用性强.采用C#串行类赋予串行通信程序设计较大的灵活性,可以提高串口传输数据的可靠性.结论提出一种利用C#串行类实现PC机与IC卡读写器进行串行通信的方法.实现了C#串行类在IC卡读写系统中的具体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串行类 IC卡读写器 串口通信 PC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治疗肿瘤患者血栓发生率的Meta分析 被引量:26
16
作者 王朋朋 应燕萍 +3 位作者 黄惠桥 凌瑛 赵慧函 朱薇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6期3259-3266,共8页
目的通过Meta分析的方法探讨肿瘤患者应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VAP)与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血栓发生风险的情况。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CBM)、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VIP)、Cochrane... 目的通过Meta分析的方法探讨肿瘤患者应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VAP)与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血栓发生风险的情况。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CBM)、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VIP)、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数据库中关于VAP(对照组)与PICC(PICC组)治疗肿瘤患者血栓发生率的随机对照试验、队列研究。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16年7月。进行资料提取及质量评价,采用Stata 12.0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4项随机对照试验、17项队列研究,共4 095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PICC组血栓发生率高于对照组[RR=2.88,95%CI(1.92,4.33)]。根据PICC人员分为医生置管、护士参与置管、未报道3个亚组,Meta分析结果显示,当护士参与置管时,PICC组与对照组肿瘤患者血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90,95%CI(0.93,3.89)]。医生置管、未报道两亚组,PICC组血栓发生率高于对照组[RR=3.06,95%CI(1.13,8.26);RR=3.83,95%CI(2.14,6.88)]。其他亚组分析显示,患者类型为住院患者、住院和出院患者,患者平均年龄≥18岁、<18岁,PICC方式为未报道、盲穿或超声引导、超声引导,是否报道血栓诊断方法,研究类型为队列研究,不同发表国家PICC组血栓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Begg秩相关法和Egger's直线回归法提示研究间无发表偏倚。结论与PICC比较,肿瘤患者采用VAP可以降低血栓的发生风险;由护士参与置管可以降低PICC血栓发生率;但是在临床应用中,肿瘤患者是否选择PICC还需要综合考虑其利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植入式静脉输液港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 静脉血栓栓塞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 PC 平台的计算机数控(CNC)系统开发 被引量:9
17
作者 叶佩青 廖文和 +1 位作者 周来水 周儒荣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25-130,共6页
利用微机平台开发CNC系统是当前CNC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本文分析了国内外数控系统发展的现状和在PC平台基础上开发CNC系统的可能性及必要性;论述了基于PC平台的超人CNC系统的软、硬件结构和工作原理;阐明了前后... 利用微机平台开发CNC系统是当前CNC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本文分析了国内外数控系统发展的现状和在PC平台基础上开发CNC系统的可能性及必要性;论述了基于PC平台的超人CNC系统的软、硬件结构和工作原理;阐明了前后台、多任务在系统中的实现方法;介绍了系统所达到的主要性能指标。利用双CPU计算机控制,CPU间采用双端口RAM、并口中断、计数等方式进行协调通讯是系统控制的关键。该系统软、硬件已调试成功,已投入使用,并在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控切削 计算机辅助制造 PC平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与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在化疗患者中应用效果的系统评价 被引量:15
18
作者 李爽 崔沙沙 +2 位作者 江玉军 邱晨 桂莉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2016年第21期1-5,共5页
目的 系统评价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与植入式静脉输液港(venous port access,VPA)两种中心静脉置管方式在化疗患者治疗中应用的差异。方法 全面检索Cochrane、JBI、PubMed、EMB... 目的 系统评价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与植入式静脉输液港(venous port access,VPA)两种中心静脉置管方式在化疗患者治疗中应用的差异。方法 全面检索Cochrane、JBI、PubMed、EMBASE、CINAHL、CBM、维普等数据库,收集所有讨论PICC与VPA对化疗患者应用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受控的临床试验(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CCT)和队列研究,按照JBI文献评价标准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使用RevMan 5.3进行Meta分析或描述性分析。结果 共纳入13篇文献。研究结果显示PICC导管留置时间低于VPA(RR:9.06,95%CI:5.82~14.09);PICC一次性置管成功率高于VPA,但其差别无统计学意义(RR:0.97,95%CI:0.92~1.03),P〈0.05;PICC并发症发生率大于VPA(RR:0.30,95%CI:0.22~0.41),P〈0.05;描述性分析显示VPA组生活质量优于PICC组,且留置时间大于1年时,VPA的总费用低于PICC。结论 VPA与PICC相比,并发症发生率低,留置时间长,患者生活质量高,且维护成本相对较低。但由于高质量文献较少,仍需进一步论证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 VPA/静脉输液港 化疗 系统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患者中心静脉通路装置居家护理平台的研发及应用 被引量:18
19
作者 赵茜 施如春 +8 位作者 孟爱凤 江定飚 刘春丽 茅静 杨杨 朱文博 徐铭 朱莺 徐德静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1期50-53,65,共5页
目的研发肿瘤患者中心静脉通路装置居家护理平台微信小程序,并探讨其应用于居家携中心静脉通路装置肿瘤患者的效果。方法将677例携中心静脉通路装置肿瘤居家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39例和干预组338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组利用基于微... 目的研发肿瘤患者中心静脉通路装置居家护理平台微信小程序,并探讨其应用于居家携中心静脉通路装置肿瘤患者的效果。方法将677例携中心静脉通路装置肿瘤居家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39例和干预组338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组利用基于微信小程序研发的肿瘤患者中心静脉通路装置居家护理平台进行随访干预。于患者出院后3个月进行效果评价。结果干预组自我管理能力、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等并发症、非计划拔管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应用肿瘤患者中心静脉通路装置居家护理平台可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预防和减少导管相关并发症及非计划拔管的发生,提高患者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中心静脉通路装置 输液港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居家护理平台 微信小程序 延续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动脉药盒输注吉西他滨治疗37例晚期胰腺癌 被引量:4
20
作者 陈世晞 徐卫东 +1 位作者 尹国文 席玮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5期413-415,共3页
目的:评价经动脉药盒输注吉西他滨对未经其他治疗的晚期胰腺癌的疗效。方法:57例均经手术探查未能切除并经病理证实为胰腺癌患者,采用介入的方法植入德国贝朗公司的Implantofix药盒,9例经左锁骨下动脉将药盒植入于左胸壁皮下,48例经右... 目的:评价经动脉药盒输注吉西他滨对未经其他治疗的晚期胰腺癌的疗效。方法:57例均经手术探查未能切除并经病理证实为胰腺癌患者,采用介入的方法植入德国贝朗公司的Implantofix药盒,9例经左锁骨下动脉将药盒植入于左胸壁皮下,48例经右股动脉将药盒植入于右下腹股沟部。治疗组首次疗程总量分3次注入吉西他滨3.0 g,氟尿嘧啶3.0 g,白细胞介素-2 600万U。对照组仅不输注吉西他滨。结果:57例介入药盒均植入成功,留置管通畅率达100%,留置管滑脱率为0%,2例老年肥胖女性患者右腹股沟部切口愈合不良而于术后2个月拔除药盒。57例按照胰腺癌患者临床受益反应的评价标准,分为治疗组(37例)、对照组(20例)。本研究主要疗效评估指标(临床受益反应)治疗组比对照组有效。27.2%的治疗组患者获疼痛程度、止痛剂用量的显著而持久的改善,而对照组为4.8%(P=0.0022)。临床受益反应持续时间治疗组18周,对照组13周。治疗组的中位生存期6.25个月,对照组为4.41个月,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25)。治疗组6个月、9个月及12个月的生存率分别为46%、24%和18%,高于对照组的31%、6%和2%。结论:经动脉药盒输注吉西他滨对晚期胰腺癌有明显的缓解疼痛、延长生存期的作用,并为晚期患者提供了长期动脉内化疗灌注的良好、有效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疗 晚期 胰腺肿瘤 动脉药盒系统 吉西他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