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明清基础教育体系与民众读写能力:“汉字革命”之长时段重审
1
作者 林少阳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26-246,共21页
自清末起,尤其“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汉字便被中国的变革者视为挥之不去的“原罪”,被视为民众读写能力低下(如他们所宣称)甚至是中国落后的重要原因。中国的变革者建构了明清民众读写能力低下、缺乏政府和社会两方面的文教体系的基... 自清末起,尤其“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汉字便被中国的变革者视为挥之不去的“原罪”,被视为民众读写能力低下(如他们所宣称)甚至是中国落后的重要原因。中国的变革者建构了明清民众读写能力低下、缺乏政府和社会两方面的文教体系的基本支持的中国历史叙述,并且向国人承诺:只要(逐步)实现汉语表音文字化、同时尽快采取理念上排斥文言的排他性白话文、“打倒孔家店”,“德先生”和“赛先生”便会君临华夏大地,中国便会走出屈辱。随着时间的消逝,“五四”新文化变革者所建构的历史叙述遂成今人“常识”。事实上这一“常识”是需要被质疑的,中国语言现代性也需要被置于14世纪至19世纪长时段之中加以重审。在此时段中,识字教育对于社会地方精英、地方经济秩序和以儒学伦理为基础的社会秩序都有非常正面的意义,在近代以前的中国传统中得到国家权力、社会、家庭各方鼎力支持。仅以“五四”新文化运动变革者所建构的历史视角去观察,是以西方中心的现代观看待现代以前中华帝国识字率问题时容易先入为主的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基础教育制度 民众读写能力 表音文字 汉字革命 中国语言现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明末清初杭州地区通俗小说的创作与刊刻特征 被引量:8
2
作者 程国赋 胡海义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22-127,共6页
明末清初杭州的通俗小说创作与刊刻出现了新的特征:在数量上,刊刻趋于衰落,但创作出现繁荣;在质量上,创作与刊刻都注重走精品路线:书坊主注重插图精美,刊刻精准,态度严谨,评点认真、精细。小说作家注重对地域特色的自觉追求,注重对小说... 明末清初杭州的通俗小说创作与刊刻出现了新的特征:在数量上,刊刻趋于衰落,但创作出现繁荣;在质量上,创作与刊刻都注重走精品路线:书坊主注重插图精美,刊刻精准,态度严谨,评点认真、精细。小说作家注重对地域特色的自觉追求,注重对小说艺术的探索与创新;书坊主与小说家的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末清初 杭州 通俗小说 刊刻 创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民间教派中的道教因素 被引量:5
3
作者 刘平 唐雁超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22-28,共7页
明清民间教派在明代中后期开始兴起,以真空家乡、无生老母和三佛应劫、末劫救世为信仰。它是在明代三教合一的思想背景下兴起的,并从儒、释、道三教中吸取了有益成分,因此与道教之间有着很深的渊源。明清民间教派中道教色彩浓厚的教派众... 明清民间教派在明代中后期开始兴起,以真空家乡、无生老母和三佛应劫、末劫救世为信仰。它是在明代三教合一的思想背景下兴起的,并从儒、释、道三教中吸取了有益成分,因此与道教之间有着很深的渊源。明清民间教派中道教色彩浓厚的教派众多,这些教派体现出了道教世俗化、民间化的诸多流行要素,包括符箓、咒术、庞杂的神灵谱系和医术等等。明清民间教派从道教中吸收的重要养分就是内丹修炼方法,其中的无为教、黄天教、三一教、闻香教、圆顿教等教门都与道教的内丹道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关联。清代中后期,内丹修炼说在八卦教等教门中流衍为坐功运气之说,并在晚近时期进一步演变成为气功武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 民间教派 三教合一 道教 气功武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通俗文学中医者形象的文化阐释 被引量:4
4
作者 王立 秦鑫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2期74-79,共6页
明清医者形象及其涉医题材,具有通俗性。有病求医、行医救人是寻常百姓日常生活中最为关注的。明清小说医者形象与元杂剧医者形象比较,母题共通,叙事构成在母题史流程上前后互补。医者成为元杂剧到明清文言小说描写的共同人物,以模式化... 明清医者形象及其涉医题材,具有通俗性。有病求医、行医救人是寻常百姓日常生活中最为关注的。明清小说医者形象与元杂剧医者形象比较,母题共通,叙事构成在母题史流程上前后互补。医者成为元杂剧到明清文言小说描写的共同人物,以模式化、类型化手法引起受众兴趣。比起杂剧,文言小说写医者形象,虽娱乐性程度、风格情调不同,但创作动机、采取叙事干预的意图颇为类似。通俗文学母题的模式化、复制重组性质在医者叙事中表现突出。明清小说总试图在旧有题材中引人入胜,描述更简洁,思想容量更大,叙事干预体现得较为隐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者形象 涉医题材史 明清通俗小说 民俗文化 主题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明清时期小说传播的基本特征 被引量:9
5
作者 王平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33-37,共5页
从明代嘉靖到清代中叶不仅是中国古代小说创作的繁盛期,也是中国古代小说传播的重要转折期。这一时期出现了众多的民间书坊,并成为小说的重要传播者。传播模式由人际传播的讲说转为以印刷物为主的大众传播,传播的途径从借阅、传抄逐渐... 从明代嘉靖到清代中叶不仅是中国古代小说创作的繁盛期,也是中国古代小说传播的重要转折期。这一时期出现了众多的民间书坊,并成为小说的重要传播者。传播模式由人际传播的讲说转为以印刷物为主的大众传播,传播的途径从借阅、传抄逐渐转为商品流通,各种形式的版本层现迭出。传播接受者由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的各个社会阶层的人群组成,尤其是出现了一批特殊的接受者即评点家,促进了小说的广泛传播。从传播效果来看,既有文学的传播接受如创作续书、改编戏曲等,也有应用的接受和海外的传播。统治者虽不断下令对小说加以禁毁,但无法阻止住小说传播的强劲势头。所有这一切,都使明清时期的小说传播呈现出许多新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时期 小说 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作诗免罪”母题与诗歌艺术的生产消费 被引量:3
6
作者 王立 陈康泓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82-88,共7页
明清民俗故事常叙述犯人即时作诗,获官员同情宽纵,或因作诗而免受灾祸,带来幸运。母题体现了传统"人治"社会法律与执法的特点,犯法者因能诗而提高了个体品位。诗歌消费过程,离不开生产主体与消费主体共同置身的特殊情境。明... 明清民俗故事常叙述犯人即时作诗,获官员同情宽纵,或因作诗而免受灾祸,带来幸运。母题体现了传统"人治"社会法律与执法的特点,犯法者因能诗而提高了个体品位。诗歌消费过程,离不开生产主体与消费主体共同置身的特殊情境。明清叙述较多变成下层男女过失"犯罪",以具有贵族般才华作诗得蒙宽宥,诗作要按命题要求,具有"双关"性,往往有适度的自辩自嘲和诙谐意味。作诗免罪母题体现了"尊重人才"的意趣、朴素人道主义与人际和谐理想,显示了文人阶层的文化心理向社会运作机制、普通民众舆论的渗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诗免罪 诗歌生产 诗歌消费 明清文化史 雅俗交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明清通俗小说的“戏曲嵌入式结构” 被引量:9
7
作者 李鹏飞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11-121,共11页
所谓小说的"戏曲嵌入式结构"是指在小说情节或叙事层面嵌入戏曲的故事内容、戏文片段或其他戏曲因素,跟小说自身的情节、叙事或主题形成复杂的关联,同时造成特殊的美学效果。"戏曲嵌入式结构"既是小说的叙事技巧,... 所谓小说的"戏曲嵌入式结构"是指在小说情节或叙事层面嵌入戏曲的故事内容、戏文片段或其他戏曲因素,跟小说自身的情节、叙事或主题形成复杂的关联,同时造成特殊的美学效果。"戏曲嵌入式结构"既是小说的叙事技巧,也是小说的叙事结构。这一结构在中外小说史上屡见不鲜,明清通俗小说比较普遍地运用过这种结构,成为小说史上的重要现象,值得我们进行深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通俗小说 戏曲嵌入式结构 戏中戏 类比 勾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对“同宗民歌”的认识——与冯光钰教授商榷 被引量:14
8
作者 徐元勇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64-69,共6页
同宗民歌研究的是民歌“源”与“流”的关系问题 ,是对一些同一源流民歌的比较研究。从对众多同宗民歌“流”的比较研究中 ,勾勒出“源”的基本特征 ;在对“流”的分析过程中 ,寻找“源”的总体特征 ,并进一步找出更多同源同流的同宗民... 同宗民歌研究的是民歌“源”与“流”的关系问题 ,是对一些同一源流民歌的比较研究。从对众多同宗民歌“流”的比较研究中 ,勾勒出“源”的基本特征 ;在对“流”的分析过程中 ,寻找“源”的总体特征 ,并进一步找出更多同源同流的同宗民歌来 ,甚至找到这些同宗民歌的“源头” ,或至少寻找到较早的“流”。许多同宗民歌都源于明清俗曲 ,而音乐曲调则是辨认同宗民歌的根本标准。同时 ,也可以通过相同的歌词内容、衬词使用规律、民歌名称等手段寻找同宗的民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宗民歌 明清俗曲 民歌源头 民歌源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明清小说、戏剧的文学教育观 被引量:1
9
作者 霍有明 白军芳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8-92,共5页
明清时期,作为文学的两大种类,小说、戏剧的文学教育功能日益为人们所看重。然而,由于文学教育观之不同,明清时期的小说、戏剧作家的创作目的明显不同;小说、戏剧评论者的创作评价也大相径庭,旨趣迥异。对此,我们应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 明清时期,作为文学的两大种类,小说、戏剧的文学教育功能日益为人们所看重。然而,由于文学教育观之不同,明清时期的小说、戏剧作家的创作目的明显不同;小说、戏剧评论者的创作评价也大相径庭,旨趣迥异。对此,我们应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以作出科学的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小说 明清戏剧 文学教育观 创作目的 创作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代社会文化的演化对通俗小说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陈静宇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57-167,287,共11页
明代是通俗小说创作的繁盛时期,出现了很多经久不衰的优秀作品,《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三言"、"二拍"等,但这些作品无论所选取的题材、思想内容还是表现方式都有相当大的差别。现实... 明代是通俗小说创作的繁盛时期,出现了很多经久不衰的优秀作品,《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三言"、"二拍"等,但这些作品无论所选取的题材、思想内容还是表现方式都有相当大的差别。现实社会是小说根植的土壤,我们从社会文化哲学的角度考察不难发现,明代社会文化经历了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即由保守、僵化走向新异、活跃。封建王朝的文化政策,个性解放的人文主义思潮,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井文化的世俗风情等都直接作用于通俗小说,为作品输送源源不断的创作源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小说 程朱理学 个性解放 市井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通俗小说江南传播及其经典化进程 被引量:3
11
作者 冯保善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52-160,共9页
明清通俗小说由作者笔下自在状态的文本,到成为审美对象的小说"经典"作品,只能发生在小说"尊体",打破了以"小道视之"的传统观念以后。但明清通俗小说在江南的首刊和精刊,使得具有经典意义的创作文本,得... 明清通俗小说由作者笔下自在状态的文本,到成为审美对象的小说"经典"作品,只能发生在小说"尊体",打破了以"小道视之"的传统观念以后。但明清通俗小说在江南的首刊和精刊,使得具有经典意义的创作文本,得以及时以相对定型的审美客体呈现于世人面前,进而成为"经典"存在;"奇书"概念在江南出现并广为人知,标志通俗小说"经典"作品被明确发现,同时暗含小说"尊体"的萌蘖;江南通俗小说精批精选,对作品博大意蕴、艺术奥秘的阐释,对其卓越创造、伟大张力及范式意义的揭示,则意味着小说作品"经典"地位初步确立。明清通俗小说的江南传播,成为其走向经典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具有不容轻忽的历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江南 通俗小说 传播 经典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末清初善书风行现象解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李为香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40-44,共5页
明末清初善书风行于世,从表面上看,它是受到了帝王及士人的倡导而风行起来的。而从更深的层面看,它既与当时的社会变动、社会矛盾密切相关,又与当时商品经济所造成的道德失控有关,同时它还是三教融合趋势的具体体现。这一时期的善书现... 明末清初善书风行于世,从表面上看,它是受到了帝王及士人的倡导而风行起来的。而从更深的层面看,它既与当时的社会变动、社会矛盾密切相关,又与当时商品经济所造成的道德失控有关,同时它还是三教融合趋势的具体体现。这一时期的善书现世功利性加强,适应了几乎所有民众的功利需求而成为人们内心精神世界的寄托。另一方面,它是统治者进行劝善教化的一种手段,对传统伦理秩序的极力维护是善书无法摆脱的封建政治情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末清初 善书 风行原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清代佛山雕版印刷下通俗小说的出版 被引量:2
13
作者 汪燕岗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06-111,共6页
佛山是清代中晚期全国重要的出版地之一,据相关文献的统计及考证,有28家书坊,刊行通俗小说89个版本。除了本地出版的新书外,符合商人、士子和市民口味的小说也被多次重印或翻刻,其刻工主要来自顺德马冈,版本形式上有强烈的市民化特征,... 佛山是清代中晚期全国重要的出版地之一,据相关文献的统计及考证,有28家书坊,刊行通俗小说89个版本。除了本地出版的新书外,符合商人、士子和市民口味的小说也被多次重印或翻刻,其刻工主要来自顺德马冈,版本形式上有强烈的市民化特征,体现书商有意识的选择。佛山出版业的繁荣与广州独口通商后成为全国最大的港口与对外贸易中心的进程是一致的,作为一个产业的出版业与当地的经济状况息息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山 清代 雕版印刷 通俗小说 出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醒世姻缘传》神道设教的民间性策略 被引量:4
14
作者 付丽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49-152,共4页
与前后期文人世情小说不同,《醒世姻缘传》神道设教采取了一种民间性策略。作者取用神道立足于民间受众,神道设教中多关涉民间意义上的宗族伦理与儒家社会伦理,把民间祈福畏祸的文化心理作为扬善惩恶的教化落点,从而有效呼应了作品以儒... 与前后期文人世情小说不同,《醒世姻缘传》神道设教采取了一种民间性策略。作者取用神道立足于民间受众,神道设教中多关涉民间意义上的宗族伦理与儒家社会伦理,把民间祈福畏祸的文化心理作为扬善惩恶的教化落点,从而有效呼应了作品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教化主旨。在世风浇漓、道德沦丧的晚明社会,这种文学救世的策略,无疑十分切实而有效。这也是《醒世姻缘传》神道设教的成功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醒世姻缘传》 神道设教 明清小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道教神仙信仰的民众化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为香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36-140,共5页
神仙信仰是道教的核心信仰。明清道教神仙信仰的民众化主要是指神仙信仰深入普通民众生活并对民众的生产、生活及心理产生普遍影响的社会现象。其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神仙形象的民间化,即从天上神仙到民间异人;神仙功能的社会化,即从... 神仙信仰是道教的核心信仰。明清道教神仙信仰的民众化主要是指神仙信仰深入普通民众生活并对民众的生产、生活及心理产生普遍影响的社会现象。其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神仙形象的民间化,即从天上神仙到民间异人;神仙功能的社会化,即从个体成仙到救世度人;神仙居所的尘世化与内向化,即从遥不可及的"洞天福地"到遍布乡间市井的宫观庙宇,一直深入到人们的心灵居所。这一民众化过程,是明清社会大变动格局之下的产物,这一时期的经济、政治、社会控制等是民众化最终形成的外部因素。同时,这一民众化过程与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特征亦有着密切的关联,凸显了中国文化的一体化与交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道教 神仙信仰 民众化 社会文化内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明清小说创作中的文本通俗化策略 被引量:1
16
作者 陈才训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04-112,共9页
为便于小说的传播与接受,明清小说家自觉采取多种方式来实现小说文本的通俗化。缘于特定创作目的或时代背景,为适应特定读者群的阅读水平,小说家们多将浅近的白话作为首选语体。为迎合特定方言区的读者,一些小说家还创作了更为"适... 为便于小说的传播与接受,明清小说家自觉采取多种方式来实现小说文本的通俗化。缘于特定创作目的或时代背景,为适应特定读者群的阅读水平,小说家们多将浅近的白话作为首选语体。为迎合特定方言区的读者,一些小说家还创作了更为"适俗"的方言小说。为将文本进一步通俗化,许多小说家在叙事过程中采用了具有导读功能的随文注疏或评点。而传奇小说作家不仅有意使其小说外在形态向通俗话本靠拢,更将世俗审美趣味融注于小说文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小说 文本通俗化 白话 方言土语 小说评注 审美趣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代通俗小说货币描写研究的三个主题 被引量:1
17
作者 邵敏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64-172,287-288,共9页
明代通俗小说中的货币描写研究,近年来受到重视并逐渐形成三个研究主题。目前的研究,肯定了货币描写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具有独特的历史认识价值,但在研究的深度和方法论上还有一定的局限;认识到货币描写衍生和推进小说情节的结... 明代通俗小说中的货币描写研究,近年来受到重视并逐渐形成三个研究主题。目前的研究,肯定了货币描写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具有独特的历史认识价值,但在研究的深度和方法论上还有一定的局限;认识到货币描写衍生和推进小说情节的结构价值,具有文学叙事功能,但对这一功能的个案积累和整体爬梳还显不足;意识到货币描写对于考证某些文学史实具有参考作用甚至具有关键作用,具有文献史料价值,但对于如何正确认识和使用作为"证据"的货币描写,还要做具体的分析。深化这一研究,要引入更专业的经济史、社会史视角,创新研究方法,发掘重大课题,加强横向和纵向的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通俗小说 货币描写 明代社会 文学叙事 小说创作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明代小说与日本浮世绘的界面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永东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6-40,共5页
日本浮世绘艺术是日本江户时代最为流行的版画艺术,与中国明代晚期的版画刊行有密切的关系。江户时代汉籍的东传热潮为日本市井阶层接触中国通俗小说创造了条件,中国通俗小说的流行促使江户市井创造出日本风格的"浮世草子",... 日本浮世绘艺术是日本江户时代最为流行的版画艺术,与中国明代晚期的版画刊行有密切的关系。江户时代汉籍的东传热潮为日本市井阶层接触中国通俗小说创造了条件,中国通俗小说的流行促使江户市井创造出日本风格的"浮世草子",浮世草子中大量木版插图借鉴了中国晚明戏曲小说刊本的插图,随着浮世绘的创始者菱川师宣对插图本的改进,出现了受中国春宫画影响的浮世绘艺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世绘 晚明版画 通俗小说 春宫画 界面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情节的萌发与建构——明清通俗小说中的赘婚 被引量:1
19
作者 叶楚炎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42-147,共6页
"赘婚"是一种特殊的婚姻形式,而小说中的赘婚又游离于真实与虚构之间,体现了超越固有观念和社会准则的某种潜力,在情节的萌发和建构方面尤其如此。小说作者从赘婚中获得了天然的便捷,可以从女性的立场营造情节、叙述故事;赘... "赘婚"是一种特殊的婚姻形式,而小说中的赘婚又游离于真实与虚构之间,体现了超越固有观念和社会准则的某种潜力,在情节的萌发和建构方面尤其如此。小说作者从赘婚中获得了天然的便捷,可以从女性的立场营造情节、叙述故事;赘婚中存在的种种常见困顿,反而为作者提供了便利,在小说中都转化成为情节发展的若干层次;对于赘婿来说往往意味着尴尬和屈辱的婚仪、改姓以及逐婿,在小说里也成为了情节的重要来源。以至于在赘婚的基础上建构的小说不是悲剧,而是充满了谐趣以及励志色彩的喜剧或正剧。赘婚可以摆脱现实中的种种劣名,变为小说中最让人兴奋的情节元素之一,并进而成为小说中"大团圆"结局的一个要素。在促使小说中的人物"发迹变泰"的同时,赘婚也完成了自我的华丽转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通俗小说 赘婚 情节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小说与泰山文化 被引量:2
20
作者 杜贵晨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2期5-15,1,共11页
齐鲁是中国古代小说之乡,明清小说名著大都为山东人写或写山东事,而尤以与泰山文化关联最多。《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绿野仙踪》等五大小说名著,其作者或为泰安人,或隐以泰山为背景,或明确写在泰安发生... 齐鲁是中国古代小说之乡,明清小说名著大都为山东人写或写山东事,而尤以与泰山文化关联最多。《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绿野仙踪》等五大小说名著,其作者或为泰安人,或隐以泰山为背景,或明确写在泰安发生的故事等,多取自于泰山文化,可称之谓"泰山小说"。"泰山小说"是泰山文化与时俱进的产物,与泰山相得益彰,而泰山更需要"泰山小说"携程。"泰山小说"是泰山文化研究和旅游开发的重大课题,有关方面应予以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小说 泰山小说 《三国演义》 《水浒传》 《西游记》 《红楼梦》 《绿野仙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