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磁铁矿介导沉积物中菲的微生物降解机制
1
作者 王鸿洋 尤佳 +2 位作者 晏再生 江和龙 叶华香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8-222,共15页
制备两种不同形态的磁铁矿(纳米Fe_(3)O_(4)和微米Fe_(3)O_(4)),对不同形态磁铁矿介导下沉积物中PAHs的生物降解影响进行了探究.在有氧条件下,纳米Fe_(3)O_(4)和微米Fe_(3)O_(4)未明显降低沉积物PAHs总含量.为进一步探究在不同氧化还原... 制备两种不同形态的磁铁矿(纳米Fe_(3)O_(4)和微米Fe_(3)O_(4)),对不同形态磁铁矿介导下沉积物中PAHs的生物降解影响进行了探究.在有氧条件下,纳米Fe_(3)O_(4)和微米Fe_(3)O_(4)未明显降低沉积物PAHs总含量.为进一步探究在不同氧化还原条件下磁铁矿对PAHs的厌氧生物降解影响,以菲为目标污染物,通过富集和培养沉积物中的相关降解菌群落,在不同氧化还原条件下投加两种形态的磁铁矿进行培养实验,发现投加Fe_(3)O_(4)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菲的厌氧生物降解.在没有外加电子受体的条件下微米Fe_(3)O_(4)能显著促进菲的降解,而在硫酸盐或硝酸盐处理组中纳米Fe_(3)O_(4)对菲降解的促进效果更显著,菲降解速率常数是对照组的1.39倍.电子传递体系(ETS)活性结果表明,投加Fe_(3)O_(4)可以显著提高微生物呼吸活性.纳米Fe_(3)O_(4)处理组和微米Fe_(3)O_(4)处理组的ETS活性较对照组分别提高了441.7%~511.2%和113.8%~141.1%.微生物群落结构表明,投加Fe_(3)O_(4)增加了芳香化合物降解菌Hydrogenophaga及Ignavibacterium的丰度;相对于微米Fe_(3)O_(4),纳米Fe_(3)O_(4)提高了PAHs降解菌Achromobacter和Ensifer的丰度.另外,纳米Fe_(3)O_(4)可能通过释放更多的Fe(Ⅱ)和Fe(Ⅲ)来介导微生物间的电子转移.这些结果有助于深入理解磁铁矿在有机污染物生物降解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为污染沉积物修复提供了一种潜在的应用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铁矿 多环芳烃 生物降解 电子传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生物炭对水中菲和芘的吸附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翟如康 李文文 +1 位作者 李研宁 孙丰霞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9-176,共8页
本文使用氨水对稻壳制备的生物炭(BC)进行了改性修饰,对改性生物炭(MBC)的表面结构和官能团性质进行了表征,采用了红外光谱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和比表面积分析等方法。并应用MBC对菲和芘进行了吸附动力学试验、吸附等温试验。研究... 本文使用氨水对稻壳制备的生物炭(BC)进行了改性修饰,对改性生物炭(MBC)的表面结构和官能团性质进行了表征,采用了红外光谱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和比表面积分析等方法。并应用MBC对菲和芘进行了吸附动力学试验、吸附等温试验。研究表明:(1)与BC相比,MBC增加了N-H官能团,比表面积增大了5.34倍,吸附点位增多;(2)吸附试验结果表明使用准二级动力学更适合描述吸附过程;通过吸附等温试验,发现Freundlich模型能够更准确的描述MBC对菲和芘的吸附过程;(3)MBC投加量对吸附效果影响较大;初始pH范围为3-11,酸性或碱性条件下对吸附效果影响不大。因此,氨水改性生物炭可望作为去除水体多环芳烃污染的新型吸附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性生物炭 多环芳烃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体pET-28a-C12O/E.coli降解菲的功能研究
3
作者 王超 邓爽 +5 位作者 李丽阳 曹迪 侯喜林 余丽芸 毛立丰 沈江川 《绿色科技》 2024年第16期266-272,280,共8页
多环芳烃污染在石油及页岩油开采过程中不可避免,以多环芳烃菲作为标准降解底物,利用实验室初期从大庆石油采油三厂中分离得到的石油降解菌HL-1(Acinetobacter calcoaceticus)。以菌株HL-1为模板,通过PCR扩增的方法得到邻苯二酚1,2双加... 多环芳烃污染在石油及页岩油开采过程中不可避免,以多环芳烃菲作为标准降解底物,利用实验室初期从大庆石油采油三厂中分离得到的石油降解菌HL-1(Acinetobacter calcoaceticus)。以菌株HL-1为模板,通过PCR扩增的方法得到邻苯二酚1,2双加氧酶(C12O)。将C12O通过连接到表达载体pET-28a,在E.coli BL21中得到成功表达。在温度为30℃、摇床转速恒定在150 r/min,培养的初始pH值为7.0,菲浓度为2000 mg/L的高浓度下,经过7 d的降解,其降解率为15.9%。因此,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在应对多环芳烃的污染方面有着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环芳烃 BL21 邻苯二酚1 2双加氧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沉积物烃类污染及来源 被引量:26
4
作者 李任伟 李原 +1 位作者 张淑坤 李禾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01-305,共5页
黄河三角洲沉积物中游离(气态和液体)烃含量为0.01~0.14 mg/g.它们富集在黏土粒级之中.沉积物中石油成因的烃类主要来自三角洲地区,热解成因的烃类主要来自黄河流域.黄河流域工业和民用煤不完全燃烧时所产生的多环芳烃应是黄河三角洲沉... 黄河三角洲沉积物中游离(气态和液体)烃含量为0.01~0.14 mg/g.它们富集在黏土粒级之中.沉积物中石油成因的烃类主要来自三角洲地区,热解成因的烃类主要来自黄河流域.黄河流域工业和民用煤不完全燃烧时所产生的多环芳烃应是黄河三角洲沉积物中热解成因烃类的重要来源.在遭受原油污染地区,原油可快速地被微生物降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烃类 多环芳烃 生物降解 黄河三角洲 原油污染 水质污染 污染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对水中菲和芘的吸收 被引量:37
5
作者 凌婉婷 高彦征 +2 位作者 李秋玲 谢正苗 熊巍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3332-3338,共7页
以菲和芘为多环芳烃(PAHs)代表物,采用水培体系研究了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 Lam)对水中PAHs的吸收作用,重点研究了植物吸收菲和芘的时间动态.水中菲和芘起始浓度分别为1.00mg/L和0.12mg/L.0~288h内,黑麦草根和茎叶中菲和芘含... 以菲和芘为多环芳烃(PAHs)代表物,采用水培体系研究了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 Lam)对水中PAHs的吸收作用,重点研究了植物吸收菲和芘的时间动态.水中菲和芘起始浓度分别为1.00mg/L和0.12mg/L.0~288h内,黑麦草根和茎叶中菲和芘含量均先快速增加而后降低,积累量不断增大,植物根系和茎叶富集系数则先快速升高而后趋于稳定.茎叶中菲和芘含量、茎叶对菲和芘的富集系数比根低1~3数量级,积累量也明显小于根系.黑麦草根系对水中芘有更强的富集能力,其根系富集系数比菲大85%~179%;而其茎叶对菲的富集作用则略强.菲和芘在植物体内有明显的传导作用.0~288h,传导系数(TF)先显著升高而后趋于恒定;但实验条件下,菲和芘的TF值均很小,分别不高于0.031和0.009,且芘的TF值明显小于菲,表明供试植物对芘的传导能力更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吸收 多环芳烃 富集作用 传导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对土壤中菲芘修复作用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2
6
作者 徐圣友 陈英旭 +4 位作者 林琦 吴伟祥 王冬 薛生国 沈超峰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26-232,共7页
采用系列浓度菲芘进行盆栽试验,研究玉米对污染土壤菲芘的去除效果与累积机理。结果显示,玉米对菲芘的去除效果明显,60d试验完成后,玉米生长的土壤中平均大约有69.8%-91.2%的菲与77.0%,88.4%的芘被去除,平均去除率分别比... 采用系列浓度菲芘进行盆栽试验,研究玉米对污染土壤菲芘的去除效果与累积机理。结果显示,玉米对菲芘的去除效果明显,60d试验完成后,玉米生长的土壤中平均大约有69.8%-91.2%的菲与77.0%,88.4%的芘被去除,平均去除率分别比对照1(加叠氮化钠)高63.6%和72.3%;比对照2(无叠氮化钠)高15.1%与38.2%。玉米能明显地吸收与累积污染土壤中菲和芘,并随土壤菲芘含量的增加而增大。生物富集因子(BCFs)随着土壤菲芘含量的增加而减小,芘的生物富集因子大于菲,不同种类多环芳烃以及植物不同部位间BCFs差异较大,菲的叶片BCFs(0.79,2.45)大于茎(0.17—1.76),根BCFs(0.42—1.21)最小,芘处理时叶片和茎的BCFs分别是1.03,3.31与0.2,2.17,明显低于根BCFs(2.07—6.40)。玉米能够在高浓度多环芳烃污染土壤中正常生长,并且能累积与去除污染土壤中的菲和芘,表明用玉米修复多环芳烃污染土壤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修复 多环芳烃 吸收与累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菲高效降解菌的筛选及其降解中间产物分析 被引量:40
7
作者 陶雪琴 卢桂宁 +1 位作者 易筱筠 党志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90-195,共6页
生物降解是多环芳烃从环境中去除的主要途径,而获得高效降解多环芳烃的优势微生物是当前进行多环芳烃污染生态系统修复的关键所在。本研究采用水-硅油双相体系从污染土壤中富集到3个以菲为惟一碳源和能源的混合菌系GY2、GS3和GM2,这3种... 生物降解是多环芳烃从环境中去除的主要途径,而获得高效降解多环芳烃的优势微生物是当前进行多环芳烃污染生态系统修复的关键所在。本研究采用水-硅油双相体系从污染土壤中富集到3个以菲为惟一碳源和能源的混合菌系GY2、GS3和GM2,这3种混合菌在72h内对初始浓度为100mg·L-1菲的降解率分别达到99.9%、99.9%和91.9%。从GY2中分离得到高效降解菲的菌株GY2B,48h对菲的降解率达到99.1%。经UV-Vis和GC-MS分析发现,混合菌GY2降解菲的中间代谢产物主要有1-羟基-2-萘酸和1-萘酚,纯菌GY2B降解菲的中间代谢产物主要有水杨酸、1-萘酚和1-羟基-2-萘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环芳烃 微生物降解 中间产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环境中多环芳烃的微生物降解及联合生物修复 被引量:38
8
作者 邹德勋 骆永明 +2 位作者 徐凤花 滕应 李振高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34-340,共7页
研究土壤环境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生物降解及其生物修复技术是当今国际环境修复科学技术前沿领域的重要课题。本文重点论述了土壤环境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多环芳烃的微生物降解机理及其在生物修复中的应用等,并结合当前研究进展,展望了... 研究土壤环境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生物降解及其生物修复技术是当今国际环境修复科学技术前沿领域的重要课题。本文重点论述了土壤环境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多环芳烃的微生物降解机理及其在生物修复中的应用等,并结合当前研究进展,展望了基于多种修复措施相结合的多环芳烃污染土壤联合生物修复工程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环芳烃 微生物降解 联合生物修复 污染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降解多环芳烃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4
9
作者 陈春云 岳珂 +2 位作者 陈振明 周晓云 赵洪启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6期100-103,共4页
多环芳烃(PAHs)是具有严重危害的环境污染物质。介绍PAHs的降解菌,降解机理和PAHs的生物修复方面的研究进展。土壤中PAHs的生物修复被认为是解决污染的有效方法,目前,菲的生物降解途径已经比较清楚,但对结构更为复杂的多环芳烃研究较少... 多环芳烃(PAHs)是具有严重危害的环境污染物质。介绍PAHs的降解菌,降解机理和PAHs的生物修复方面的研究进展。土壤中PAHs的生物修复被认为是解决污染的有效方法,目前,菲的生物降解途径已经比较清楚,但对结构更为复杂的多环芳烃研究较少。文章还对消除环境中多环芳烃的相关生物技术提出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环芳烃 生物降解 生物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鞘氨醇单胞菌GY2B降解菲的特性及其对多种芳香有机物的代谢研究 被引量:10
10
作者 陶雪琴 卢桂宁 +2 位作者 党志 易筱筠 杨琛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548-553,共6页
采用室内培养的方法,研究了一株鞘氨醇单胞菌GY2B以菲和其他芳香化合物为惟一碳源的降解特性。结果表明,菌株GY2B对10和60mg·L-1初始浓度的菲,分别在24和60h几乎降解完全,而对230mg·L-1初始浓度的菲,48h的降解率达到70%左右,... 采用室内培养的方法,研究了一株鞘氨醇单胞菌GY2B以菲和其他芳香化合物为惟一碳源的降解特性。结果表明,菌株GY2B对10和60mg·L-1初始浓度的菲,分别在24和60h几乎降解完全,而对230mg·L-1初始浓度的菲,48h的降解率达到70%左右,此后菲浓度基本不再减少,到120h仍有大量的菲残留。计算表明,菲的初始浓度和菌株的比生长速率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进一步研究发现了高初始浓度的菲样品中会积累大量的中间产物1-羟基-2-萘酸。菌株GY2B降解水杨酸、1-羟基-2-萘酸和萘的过程中检测到2-羟基粘康酸半醛的吸收峰,该菌可能通过相同的途径降解这3种化合物。试验还证实菌株GY2B降解菲的过程也有2-羟基粘康酸半醛这种中间产物,更加明确了菌株GY2B先通过水杨酸途径,再经过邻苯二酚间位途径来降解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鞘氨醇单胞菌 多环芳烃 降解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和地下水中多环芳烃生物降解研究进展 被引量:49
11
作者 谭文捷 李宗良 +1 位作者 丁爱中 王金生 《生态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310-1317,共8页
多环芳烃是一类普遍存在于环境中的难降解的危险性"三致"有机污染物。受污染的土壤和地下水中的多环芳烃,生物降解是其归宿的主要途径。研究表明,对于土壤中低分子量多环芳烃类化合物,微生物一般以唯一碳源方式代谢;而大多数... 多环芳烃是一类普遍存在于环境中的难降解的危险性"三致"有机污染物。受污染的土壤和地下水中的多环芳烃,生物降解是其归宿的主要途径。研究表明,对于土壤中低分子量多环芳烃类化合物,微生物一般以唯一碳源方式代谢;而大多数细菌和真菌对四环或四环以上的多环芳烃的降解作用一般以共代谢方式开始。文章重点论述了多环芳烃的来源、降解多环芳烃的微生物、生物降解机理、影响生物降解的因素以及生物修复方法。认为今后的研究方向是高分子量多环芳烃的降解机理与降解途径,基因工程技术在多环芳烃生物降解方面的应用,以及生物表面活性剂产生的机理及其在实际处理中的应用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环芳烃 生物降解 土壤 地下水 生物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湖底泥对多环芳烃(菲)的吸附性能 被引量:11
12
作者 陈华林 陈英旭 沈梦蔚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85-589,共5页
采用现场采样、室内分析方法,研究了菲在西湖底泥中的吸附/解吸行为。结果表明,菲在西湖底泥中的吸附和解吸速率都较快,均能在8h内达到平衡。菲的吸附等温线为“S”形,能较好地符合Freundlich方程,说明西湖底泥有不均匀的外表面。其连... 采用现场采样、室内分析方法,研究了菲在西湖底泥中的吸附/解吸行为。结果表明,菲在西湖底泥中的吸附和解吸速率都较快,均能在8h内达到平衡。菲的吸附等温线为“S”形,能较好地符合Freundlich方程,说明西湖底泥有不均匀的外表面。其连续吸附/解吸曲线为阶梯形,有明显的不可逆吸附现象,是由于底泥中高含量的有机质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湖 底泥 多环芳烃 吸附性能 室内分析方法 解吸速率 吸附等温线 有机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活性萘降解细菌Hydrogenophaga Palleronii LHJ38的研究 被引量:22
13
作者 宋昊 邱森 +1 位作者 章俭 夏春谷 《化工环保》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87-90,共4页
为了研究微生物对多环芳烃的降解和转化规律,以萘作为研究对象,从餐厨油烟污染土壤中筛选到一株萘降解活性较高的细菌菌株,经菌种鉴定,定名为帕氏氢噬胞菌(H ydrogenophaga Palleronii)LH J38。测定了该菌的生长曲线和萘降解曲线,建立... 为了研究微生物对多环芳烃的降解和转化规律,以萘作为研究对象,从餐厨油烟污染土壤中筛选到一株萘降解活性较高的细菌菌株,经菌种鉴定,定名为帕氏氢噬胞菌(H ydrogenophaga Palleronii)LH J38。测定了该菌的生长曲线和萘降解曲线,建立了菌株对萘的降解活性的定量测定方法,并研究了其最适生长条件。结果表明,在28℃、初始pH6.6、碳氮摩尔比为4的最适培养条件下,LH J38对初始质量浓度为2 000m g/L的萘在96h内的降解率可达98%以上;处于对数生长期的LH J38对萘的降解活性可达47.3nm o l/(m g.m 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环芳烃 帕氏氢噬胞菌 生物降解 活性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丹草对土壤中菲芘的修复作用 被引量:17
14
作者 袁馨 魏世强 潘声旺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410-1415,共6页
采用盆栽试验法,研究了苏丹草对土壤中菲、芘的去除效果,及植物和微生物在去除土壤菲、芘中的交互效应。结果显示,在试验浓度范围(0~322.06mg·kg-1)内,土壤-苏丹草系统(TR3)对菲、芘的去除效果明显。种植苏丹草60d后,土壤菲、芘... 采用盆栽试验法,研究了苏丹草对土壤中菲、芘的去除效果,及植物和微生物在去除土壤菲、芘中的交互效应。结果显示,在试验浓度范围(0~322.06mg·kg-1)内,土壤-苏丹草系统(TR3)对菲、芘的去除效果明显。种植苏丹草60d后,土壤菲、芘去除率分别为73.07%~83.92%、63%~77.62%;平均去除率分别比对照1(无植物,不加0.1%NaN3)高55.58%、50.71%,比对照2(无植物,加0.1%NaN3)高72.71%、66.57%,说明种植苏丹草可以促进微生物对土壤中芘、菲降解。土壤酶活性测定结果也显示,酶活性越高,污染物降解率越高,反之亦然。因此,植物-微生物间的交互效应是土壤中多环芳烃降解的主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修复 多环芳烃 土壤 苏丹草 土壤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铁矿和蒙脱石对菲的吸附解吸行为与热力学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刘晓华 吴宏海 +3 位作者 管玉峰 曾丽璇 邓达义 何广平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2年第1期40-46,共7页
采用批量振荡吸附平衡法设计针铁矿和蒙脱石对菲的吸附解吸试验,对比研究了针铁矿和蒙脱石对菲的吸附解吸行为,并考察了不同K+浓度的溶液对蒙脱石吸附菲的影响,比较分析了线性吸附模型和Freundlich吸附模型描述矿物吸附等温线的准确性,... 采用批量振荡吸附平衡法设计针铁矿和蒙脱石对菲的吸附解吸试验,对比研究了针铁矿和蒙脱石对菲的吸附解吸行为,并考察了不同K+浓度的溶液对蒙脱石吸附菲的影响,比较分析了线性吸附模型和Freundlich吸附模型描述矿物吸附等温线的准确性,并从吸附热力学角度探讨了矿物的吸附机理。结果表明:针铁矿和蒙脱石对菲的吸附解吸均表现出明显的非线性和解吸滞后现象;相对于线性吸附模型来说,针铁矿和蒙脱石对菲的吸附解吸更符合Freundlich吸附模型;与蒙脱石相比,针铁矿对菲的吸附更为显著,且具有更好的稳定性;溶液中软阳离子K+的存在使蒙脱石对菲的吸附能力得到显著提高;菲在蒙脱石和针铁矿上的吸附过程是一个自发放热,同时伴随着熵值减小的过程;随着温度的升高,蒙脱石和针铁矿对菲的吸附能力均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力学 吸附 解吸 等温线 针铁矿 蒙脱石 多环芳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中多环芳烃污染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16
作者 史兵方 杨秀培 +2 位作者 张有会 唐婧 蔡铎昌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735-1737,1744,共4页
简要地论述了PAHs在土壤中的吸附、分布情况;对土壤中PAHs的前处理技术、测定方法分别进行了归纳和对比,并对土壤中PAHs的微生物降解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 土壤 多环芳烃 吸附和分布 微生物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拟南芥对多环芳烃菲胁迫的早期响应 被引量:10
17
作者 刘泓 崔波 +2 位作者 叶媛蓓 唐玲 王宗华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949-953,共5页
选用模式植物拟南芥及3环的多环芳烃菲为材料,研究了抗氧化酶和膜保护系统的早期响应及胁迫下相关基因mRNA的差异表达,结果表明:菲胁迫12h时,拟南芥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明显高于对照,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 选用模式植物拟南芥及3环的多环芳烃菲为材料,研究了抗氧化酶和膜保护系统的早期响应及胁迫下相关基因mRNA的差异表达,结果表明:菲胁迫12h时,拟南芥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明显高于对照,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及过量H2O2的机制已启动。胁迫72h时H2O2含量出现累积现象,但膜系统仍未受到膜脂过氧化作用的明显伤害。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拟南芥的光合作用无论在mRNA水平还是细胞水平都受到影响。本研究揭示了氧化胁迫响应是植物对多环芳烃胁迫的重要早期应激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拟南芥 多环芳烃 氧化胁迫 MRNA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枯草芽孢杆菌对多环芳烃的降解能力研究 被引量:11
18
作者 李丽 钟鸣 +3 位作者 周启星 李坤 杨铮 姜树坤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2-64,71,共4页
从长期受多环芳烃污染的土壤中分离出1株菲降解菌——菌Ⅱ,经生理生化及16S rDNA分析鉴定,该菌株为枯草芽孢杆菌。在单基质菲、芘反应体系中,该菌株具有较强的降解能力。菌Ⅱ不但可以在高浓度的多环芳烃存在下生长良好而且对高浓度多环... 从长期受多环芳烃污染的土壤中分离出1株菲降解菌——菌Ⅱ,经生理生化及16S rDNA分析鉴定,该菌株为枯草芽孢杆菌。在单基质菲、芘反应体系中,该菌株具有较强的降解能力。菌Ⅱ不但可以在高浓度的多环芳烃存在下生长良好而且对高浓度多环芳烃有较高的降解能力。多环芳烃与重金属Cu2+的加入对多环芳烃降解菌有很大的影响。在Cu2+浓度小于15 mg/L时,菌Ⅱ能在以多环芳烃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中生长良好,Cu2+浓度过高将导致菌体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环芳烃 生物降解 枯草芽孢杆菌 铜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垃圾防渗粘性土对多环芳烃菲(PHEs)的吸附作用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姜建梅 刘长礼 +2 位作者 王晶晶 张永涛 张云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57-61,65,共6页
研究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多环芳烃菲(PHEs)在垃圾防渗粘性土中的吸附机理规律及其吸附模型,探讨了pH值及土样颗粒等影响因素对吸附效果的作用机制,提出了垃圾填埋场防渗粘性土的优化设计。结果表明:菲在粘性土中的吸附过程包括4个阶段,... 研究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多环芳烃菲(PHEs)在垃圾防渗粘性土中的吸附机理规律及其吸附模型,探讨了pH值及土样颗粒等影响因素对吸附效果的作用机制,提出了垃圾填埋场防渗粘性土的优化设计。结果表明:菲在粘性土中的吸附过程包括4个阶段,达到吸附平衡的时间为9h;吸附等温线符合Freundlich模型,相关系数为0.98,属于非线性等温吸附;菲的水-土分配系数Kd为0.01,有机碳和水之间的分配系数为14.29;当pH值>7.42时,土样对菲的吸附量随pH值的增大而迅速增大;pH值<7.42的酸性环境中,对菲的吸附量也变大,但是随着酸性的加强,当pH值<6.74之后,吸附能力不再有明显变化;菲的最大吸附量与土体的粘粒含量、比表面积呈正比,由大到小顺序为粘性土>粉质粘土>细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渗粘性土 多环芳烃 吸附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饲料中不同浓度菲对中华倒刺鲃几种血液学指标和肝胰脏的影响 被引量:9
20
作者 岳南南 王汨 +3 位作者 闫玉莲 李健 罗其勇 谢小军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04-311,共8页
以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幼鱼[初始体重为(42.80±0.32)g]为研究对象,在实验室条件下分别饲喂菲(PHE)含量为0、429.17、861.38和1289.87μg PHE/g的人工配合饲料16周,测定鱼体的血液学指标以及肝胰脏指数的变化,以检验... 以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幼鱼[初始体重为(42.80±0.32)g]为研究对象,在实验室条件下分别饲喂菲(PHE)含量为0、429.17、861.38和1289.87μg PHE/g的人工配合饲料16周,测定鱼体的血液学指标以及肝胰脏指数的变化,以检验中华倒刺鲃受到含PHE食物暴露胁迫后的毒理学反应。结果显示:血清中的红细胞数目、血红蛋白和总蛋白在各实验处理组之间均无显著差异;血糖含量随PHE浓度的升高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各染毒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球蛋白含量在500μg PHE/g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白蛋白含量则在500μg PHE/g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这两个指标在其余含毒饲料组与对照组间均无显著差异;谷丙转氨酶活力随饲料中PHE浓度的升高表现出升高的趋势,仅在最高浓度组(1500μg PHE/g组)时与对照组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谷草转氨酶活力也随饲料中PHE浓度的升高而升高,在1000和1500μg PHE/g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肝糖原随饲料中PHE浓度的升高而降低,且各组间的差异均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各实验处理组的肌糖原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3个染毒饲料组之间无显著差异;肝胰脏指数随饲料中PHE浓度的升高而升高,且各染毒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通过讨论我们认为:中华倒刺鲃受到含PHE食物胁迫后血糖升高,而糖原含量和血清蛋白降低的现象应当是动物受到胁迫后能量需求升高的适应性反应,肝胰脏指数的升高是鱼体对PHE食物暴露胁迫在器官水平上的代偿性反应,而两种转氨酶在有毒饲料处理组鱼体的升高则表明PHE对肝脏造成了细胞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环芳烃 饲料菲 鲃中华倒刺 血液学指标 糖原 肝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