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猪圆环病毒3型LAMP-PfAgo检测方法的建立
1
作者 祁钊 余相宇 +1 位作者 陈魏圆 宋祥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31,共10页
【目的】利用PfAgo蛋白结合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建立一种新的PCV3检测方法LAMP-PfAgo法,用于PCV3的快速鉴别诊断。【方法】PCR扩增PCV3 Rep基因,构建重组阳性质粒pMD19-T-PCV3-Rep,对其进行PCR和测序鉴定。根据PCV3 Rep基因的保守... 【目的】利用PfAgo蛋白结合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建立一种新的PCV3检测方法LAMP-PfAgo法,用于PCV3的快速鉴别诊断。【方法】PCR扩增PCV3 Rep基因,构建重组阳性质粒pMD19-T-PCV3-Rep,对其进行PCR和测序鉴定。根据PCV3 Rep基因的保守区域设计PCV3-T1~PCV3-T4等4组引物(每组包括1对内引物和1对外引物),以pMD19-T-PCV3-Rep为模板进行LAMP,筛选最佳引物组,并对LAMP反应的Mg ^(2+)浓度、内外引物浓度、反应温度、反应时间进行优化。根据PCV3 Rep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PCV3-gs1~PCV3-gs5等5组gDNAs和一条特异性探针,进行LAMP-PfAgo反应,筛选最佳的gDNAs,并对LAMP-PfAgo反应体系中PfAgo蛋白浓度、gDNAs浓度、Mn 2+浓度和反应时间进行优化。对该LAMP-PfAgo方法的特异性、敏感性进行评价;并用该方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对疑似感染PCV3的46份临床样品进行检测,比较结果的一致性。【结果】重组阳性质粒pMD19-T-PCV3-Rep PCR和测序均获得了891 bp的序列,表明重组阳性质粒构建成功。LAMP最佳引物为PCV3-T1,最佳Mg ^(2+)终浓度为6 mmol/L,最佳内外引物终浓度分别为1.6和1.2μmol/L,最适的反应温度65℃,最佳反应时间60 min。使用优化后的LAMP反应条件对PCV3 Rep基因保守序列进行扩增,并将其用于后续试验。LAMP-PfAgo反应最佳的gDNAs为PCV3-gs1;优化后的PfAgo蛋白终浓度为40 U/μL,gDNAs终浓度为1.50μmol/L,Mn 2+终浓度为1.50 mmol/L,反应时间为30 min。LAMP-PfAgo法的灵敏度为10拷贝/μL,且与猪圆环病毒2型、猪细小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猪瘟病毒及猪伪狂犬病毒等常见猪源病原核酸无交叉反应。临床样本检测结果显示,LAMP-PfAgo法与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结果的符合率为100%。【结论】基于PfAgo蛋白结合LAMP技术建立了对PCV3的核酸检测方法,该方法灵敏度高和特异性强,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圆环病毒3型 PfAgo 环介导等温扩增 即时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因工程抗体的筛选、表达及其在食品微生物污染现场即时检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2
2
作者 赖妍 孙秀兰 +1 位作者 张银志 孙嘉笛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325-338,共14页
食源性致病因子如生物毒素、致病菌和食源性病毒等广泛存在于食品中,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这些污染物传播范围广、难以控制,需要进行严密监控,开发快速、高通量、简单、经济的检测方法是替代传统仪器检测方法的最佳选择。在这一背景... 食源性致病因子如生物毒素、致病菌和食源性病毒等广泛存在于食品中,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这些污染物传播范围广、难以控制,需要进行严密监控,开发快速、高通量、简单、经济的检测方法是替代传统仪器检测方法的最佳选择。在这一背景下,免疫测定法作为一种广泛应用的检测手段,其关键元件——抗体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基因工程抗体作为一种新兴的识别元件,在短短数十年间迅速崛起,以其低成本、高效价、易于获取的显著优势,逐渐取代传统抗体,为现场免疫检测带来了新的希望。本文综述了基因工程抗体的制备表达系统,并重点介绍了基于基因工程抗体建立的、针对食品中微生物污染的即时检测方法。同时,概述了基因工程抗体在食品中微生物污染检测领域的研究与应用趋势,强调了其在现场检测领域的重要地位和广阔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工程抗体 微生物污染 免疫检测 即时检测 食品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等温核酸扩增技术:病原体现场快速检测的前沿进展
3
作者 万佳欣 徐杏 +6 位作者 谢传奇 周昕 王星博 朱寅初 李彩燕 吴越 周卫东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56-370,共15页
在全球公共卫生安全面临日益严峻挑战的背景下,开发兼具快速响应、高灵敏度、准确诊断以及易于操作的病原体检测技术成为当务之急。等温核酸扩增(IANA)技术以其独特的恒温反应优势、显著的成本效益比以及高效简便的检测能力,成为该领域... 在全球公共卫生安全面临日益严峻挑战的背景下,开发兼具快速响应、高灵敏度、准确诊断以及易于操作的病原体检测技术成为当务之急。等温核酸扩增(IANA)技术以其独特的恒温反应优势、显著的成本效益比以及高效简便的检测能力,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梳理了IANA技术及其在病原体现场快速检测(POCT)中的创新应用;解析了酶介导和无酶介导两类技术体系的核心机制;阐述了IANA技术的原理;探讨了其在病毒和细菌等病原体检测中的应用;分析了基于IANA技术的POCT装置及其在病原体检测中的应用。最后,总结了基于IANA的病原体检测技术面临的关键挑战和未来发展,并展望了高效集成化、快速自动化和智能平台化检测技术的变化趋势,旨在为新一代病原体检测技术的研发提供系统性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温核酸扩增技术 病原体检测 现场快速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即时检测全血与传统血浆/血清检测在D-二聚体、降钙素原和N端脑利钠肽前体中的相关性与一致性分析
4
作者 杨萌 梁琼云 +6 位作者 凌永基 莫银娟 朱志强 吕艳丽 张懿 丁细霞 郭勇晖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232-1237,共6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即时检测(POCT)技术在全血样本检测D-二聚体(D-dimer,DDI)、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和N端脑利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 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中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并验证其在临床快速诊断中的...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即时检测(POCT)技术在全血样本检测D-二聚体(D-dimer,DDI)、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和N端脑利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 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中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并验证其在临床快速诊断中的可行性。方法分析2022年7—8月期间收集的DDI全血和血浆样本各104例、PCT全血和血清样本各496例、NT-proBNP全血和血清样本各77例。通过MannWhitney U检验、回归分析、相对灵敏度、相对特异度、约登指数和Kappa值评估全血与血浆/血清样本测试结果的一致性及准确性。结果DDI、PCT和NT-proBNP的全血与血浆/血清样本检测结果显示良好一致性,相关系数分别为r^(2)=0.9512、r^(2)=0.9428和r^(2)=0.9916(P>0.05)。在医学决定水平下,DDI(0.55μg/mL)相对灵敏度为94.3%,相对特异度为94.1%,约登指数为0.88,Kappa值为0.87;PCT(0.5 ng/mL和2.0 ng/mL)的相对灵敏度分别为均97.4%、89.0%,相对特异度分别为95.8%、98.3%,约登指数分别为0.93、0.87,Kappa值分別为0.93和0.89;NT-proBNP(125 pg/mL)的相对灵敏度为94.1%,相对特异度100%,约登指数0.94,Kappa值为0.87。这些结果表明全血标本检测的高度准确性及两种方法结果的高度一致性。结论该研究验证了POCT技术在全血样本检测DDI、PCT和NT-proBNP的有效性,结果显示其与传统血浆/血清方法具有高度一致性,支持POCT在快速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即时检测 D-二聚体 降钙素原 N端脑利钠肽前体 全血样本 血浆/血清样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圆圈病毒人源1型实时荧光RAA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
5
作者 余丹 赵俊柯 +6 位作者 尹文巧 张艳芳 李小凤 吴嫒琼 谢志勤 喻华英 谢芝勋 《中国家禽》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5-92,共8页
研究旨在建立一种快速检测圆圈病毒人源1型(GyH1)的方法。试验通过比对GenBank中GyH1基因组序列,基于序列保守区设计特异性引物和探针,经过筛选和优化,建立GyH1实时荧光重组酶介导核酸等温扩增(RAA)检测方法。结果显示:建立的实时荧光RA... 研究旨在建立一种快速检测圆圈病毒人源1型(GyH1)的方法。试验通过比对GenBank中GyH1基因组序列,基于序列保守区设计特异性引物和探针,经过筛选和优化,建立GyH1实时荧光重组酶介导核酸等温扩增(RAA)检测方法。结果显示:建立的实时荧光RAA方法可在20 min内鉴定GyH1;该方法特异性强,与圆圈病毒禽源1型(GyVg1)、鸡传染性贫血病毒(CIAV)、血清4型禽腺病毒(FAdV-4)、H9亚型禽流感病毒(H9 AIV)、新城疫病毒(NDV)、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鸡细小病毒(ChPV)、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LV-J)、鸡毒支原体(MG)、禽滑液囊支原体(MS)无交叉反应;敏感性高,筛出的引物探针可有效扩增,优化反应条件后检测限可达10~2拷贝/μL;重复性好,批内和批间变异系数均小于4%。采用该方法与荧光定量PCR方法同时对231份样品进行检测,两者检测结果相符。研究表明,成功建立了实时荧光RAA方法,可用于GyH1的鉴别检测,为基层快速检测GyH1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圈病毒人源1型 重组酶介导核酸等温扩增 快速检测 即时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RISPR-Cas12a技术的呼吸道合胞病毒检测方法的建立
6
作者 姚雪春 李磊 +3 位作者 王志贤 盛长忠 ZHOU Zeqi TAN Cherie S 《生物技术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3-109,共7页
【目的】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RSV)是婴幼儿急性呼吸道感染的最常见原因。基于RT-ERACRISPR/Cas12a技术,建立一种RSV快速特异性的检测方法。【方法】针对RSV N基因保守区域设计合成特异性crRNA及酶促重组等温扩... 【目的】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RSV)是婴幼儿急性呼吸道感染的最常见原因。基于RT-ERACRISPR/Cas12a技术,建立一种RSV快速特异性的检测方法。【方法】针对RSV N基因保守区域设计合成特异性crRNA及酶促重组等温扩增(ERA)引物,筛选最佳扩增引物-crRNA组合建立检测体系;通过荧光法检测RSV核酸,确定检测方法的灵敏度及特异性。【结果】根据Cas12a的激活原理,针对A型及B型RSV分别设计合成RSV-crRNA1及RSV-crRNA2,二者混合加入检测体系,可同时检测到A型及B型RSV,并具有协同作用;实验筛选出一组最佳引物组合(RSV-F+RSV-R3J),最低检出限为5×10^(2) copies/mL,可在39℃恒温条件下,35 min内完成检测;该方法与其他核酸测试样本无交叉反应,只能检测出RSV核酸,具有较高的特异性。【结论】基于RT-ERA-CRISPR/Cas12a技术,成功建立了一种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快速、低成本的RSV核酸检测方法,该方法不依赖复杂的检测仪器,任何能够提供恒温环境和检测荧光信号功能的仪器均可适用。因此,该方法适用于RSV即时检测,还可能应用于其他病原体感染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道合胞病毒 CRISPR-Cas12a技术 酶促重组等温扩增 即时检测 核酸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微流控技术的体外多参数快速诊断POCT系统的设计 被引量:7
7
作者 王天星 钟隆洁 +3 位作者 苏凯麒 秦臻 胡宁 王平 《传感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97-802,共6页
针对传统的体外快速诊断系统(POCT)精度低、参数单一等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微纳传感结合微流控技术的多参数体外快速诊断POCT系统。本文研究了传感器与微流控芯片的制备工艺、传感器微弱信号的采集与提取、多通道参考电极的多维度抗干... 针对传统的体外快速诊断系统(POCT)精度低、参数单一等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微纳传感结合微流控技术的多参数体外快速诊断POCT系统。本文研究了传感器与微流控芯片的制备工艺、传感器微弱信号的采集与提取、多通道参考电极的多维度抗干扰校正算法以及多参数POCT系统的优化设计,保证了POCT系统具有检测精度高、抗干扰性能好、多参数集成等特点。通过系统测试和临床实际样本的基本性能测试,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多参数体外诊断快速检测POCT系统能够综合检测血糖、血酮等多项指标,具备快速,精确,多参数测量的特点,将为基层医疗机构的生化指标检测提供一种新型实用的技术和仪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纳传感技术 微流控 生物传感器 床旁检测 多参数分析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用于POCT的嵌入式实时图像采集处理系统 被引量:3
8
作者 童超 金庆辉 赵建龙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720-725,共6页
构建了一种新的POCT(Point-of-Care Test)仪器的小型嵌入式硬件平台。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基于数字处理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的实时图像采集处理系统,介绍了该系统的软硬件设计和构建流程。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在TFT显示屏上实时显示1.... 构建了一种新的POCT(Point-of-Care Test)仪器的小型嵌入式硬件平台。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基于数字处理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的实时图像采集处理系统,介绍了该系统的软硬件设计和构建流程。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在TFT显示屏上实时显示1.3×106pixel、15 frame/s的视频图像,配合显微镜系统,对DNA点阵图的检测精度可达10μm,检测结果与实验室内大型成熟设备检测结果的误差在±1.5%之内,基本满足了POCT仪器测量的快速检测、高精度、便于携带、实时性好等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时图像采集 现场可编程门阵列 po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核酸适配体传感器的即时检测(POCT)技术 被引量:2
9
作者 方依 朱春燕 +4 位作者 何平 朱春楠 刘晓军 郑冬云 刘超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117-2130,共14页
即时检测(point-of-care testing,POCT)是一种检测成本低、检测速度快、准确度高、能自我采样获得临床诊断结果的新型诊断技术。该技术在临床诊断、病情监控与疫情防控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核酸适配体是一种能够特异性识别多种靶标的... 即时检测(point-of-care testing,POCT)是一种检测成本低、检测速度快、准确度高、能自我采样获得临床诊断结果的新型诊断技术。该技术在临床诊断、病情监控与疫情防控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核酸适配体是一种能够特异性识别多种靶标的分子探针,具有易合成、批间差异小、易实现信号放大等突出优势,是生物医学传感器中重要的分子识别元件。本文概述了核酸适配体探针的现有筛选方法和进展,总结了核酸适配体POCT传感器信号放大策略,着重介绍了各类核酸适配体传感器在POCT领域的应用现状,并对核酸适配体POCT传感器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即时检测 适配体 信号放大 生物传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子即时检验(POCT)在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前景 被引量:16
10
作者 刘芳 牛亚倩 +4 位作者 常钰玲 宋艳梅 陈彻 楚惠媛 李鹏杰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79-282,共4页
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疾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在世界范围内可引起较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许多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疾病表现出相似的临床症状,故病原体的快速检测及鉴定对药物的合理使用、疾病诊疗以及减少患者和社会经济压力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 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疾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在世界范围内可引起较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许多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疾病表现出相似的临床症状,故病原体的快速检测及鉴定对药物的合理使用、疾病诊疗以及减少患者和社会经济压力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与常规临床实验室检测相比,分子即时检验(POCT)更有助于快速鉴定病原体,提高呼吸道病毒的检出率,减少不必要的抗菌药物使用,以及合理使用抗病毒药物。本文主要阐述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疾病的现状、POCT的临床应用及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的检测方法,重点介绍新兴的FilmArray呼吸道分子即时检测在病原体鉴定中的优势及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道感染 病原菌 poct FilmArray检测 分子即时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痛发作时床边即时检测心肌钙蛋白T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价值 被引量:2
11
作者 陈国军 周天恩 +3 位作者 刘宏锋 彭丽娜 姜骏 谢春明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2326-2332,共7页
目的确定胸痛症状发作后不同时间间隔内,床边心肌肌钙蛋白T(point of care troponin-T testing,POCT-cTnT)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诊断性能,了解其在快速排除AMI方面的意义。方法这项回顾性研究包括了2019年... 目的确定胸痛症状发作后不同时间间隔内,床边心肌肌钙蛋白T(point of care troponin-T testing,POCT-cTnT)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诊断性能,了解其在快速排除AMI方面的意义。方法这项回顾性研究包括了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出现胸痛症状的6024例患者。在入院时测量了POCT-cTnT和中心实验室cTnI水平。通过按时间窗口划分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ROC)分析,评估POCT-cTnT在诊断AMI时的准确性。结果总体而言,POCT-cTnT诊断AMI的AUC为0.826(95%CI:0.816~0.836),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2.81%和86.26%。根据胸痛发作的时间进行区间分组(<3 h、3~6 h、6~12 h、12~24 h、24~72 h和≥72 h),6~12 h以后的分组AUC值分别为0.918、0.928、0.920和0.90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要高于6 h时以内的组(P<0.001);根据胸痛发作时间点进行分组,≥8 h组的AUC为0.921,阴性预测值(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NPV)98.1%和阴性似然比(negative likelihood ratio,-LR)0.11,其AUC高于≥3 h、≥2 h、≥1 h和overall组(P<0.05),而与≥4 h以后的各时间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痛发作时间对单次检测POCT-cTnT诊断AMI的性能存在一定的影响,结合胸痛发作至就诊时间,可能提高其诊断或排除AMI的可靠性。在胸痛发作4 h后,单次POCT-cTnT检测能可靠地诊断或排除AMI;当胸痛发作8 h后,其诊断或排除AMI方面具有更高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床旁检测 心肌肌钙蛋白T 急性心肌梗死 胸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PA等温扩增的松材线虫快速检测技术体系建立
12
作者 张伟 车吉明 +3 位作者 理永霞 马健 李东振 张星耀 《中国森林病虫》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8,共8页
利用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基因组分析和等温扩增技术,设计生产松材线虫野外快速检测技术产品并测试其效果。结果表明:比较分析松材线虫和拟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mucronatus基因组发现松材线虫特异性基因Bx-gene12,以... 利用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基因组分析和等温扩增技术,设计生产松材线虫野外快速检测技术产品并测试其效果。结果表明:比较分析松材线虫和拟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mucronatus基因组发现松材线虫特异性基因Bx-gene12,以此为基础设计特异性扩增引物和探针,对采集自不同地区的松材线虫、拟松材线虫和松树内其他线虫株系采用研磨颗粒以1500 r/min转速震荡5 min的破碎方法有效释放线虫DNA,40℃等温扩增15 min反应条件下可有效区分松材线虫和其他线虫,检测灵敏度达到100 fg或1条线虫;该快速检测方法在25 min内有效检测出染病黑松Pinus thunbergii和赤松Pinus densiflora松木内的松材线虫。利用RPA等温扩增技术实现25 min内对野外环境下松材线虫的快速检测,可为松材线虫病及时有效防控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材线虫 快速检测 等温扩增 技术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尿路感染病原体即时检测微流控系统研制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虹 张持健 +3 位作者 潘井宇 洪承刚 朱灵 杨柯 《传感器与微系统》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95-99,共5页
为了实现现场快速诊断,研制了一种基于离心微流控技术的尿路感染病原体即时检测(POCT)系统。该系统由离心检测芯片、选通阀进样芯片和POCT装置组成。利用比色反应的原理,可在60 min内直接用肉眼观察到检测结果。实验定量结果表明,该系... 为了实现现场快速诊断,研制了一种基于离心微流控技术的尿路感染病原体即时检测(POCT)系统。该系统由离心检测芯片、选通阀进样芯片和POCT装置组成。利用比色反应的原理,可在60 min内直接用肉眼观察到检测结果。实验定量结果表明,该系统对一定浓度范围内大肠杆菌富集效率为99.8%,检测限为10~5CFU/mL。最后,通过对大肠杆菌浓度梯度为10~5~10~8 CFU/mL的4组模拟样品进行检测,记录下4组浓度对应的检测结果。将结果制成标准比色卡,便于进一步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该系统成本低、易操作、检测快,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路感染 病原体富集 离心微流控 即时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稀土荧光探针用于快速检测乙肝表面抗原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瑞起 常宇 +2 位作者 刘作家 李雪松 潘利华 《应用化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760-1769,共10页
采用自合成的稀土螯合剂4,4′-双(1″,1″,1″,2″,2″,3″,3″-7氟-4″,6″-己二酮-6″-基)氯磺化三联苯(BHHCT)制备乙肝表面抗体标记物,应用侧流免疫层析试纸条和配套的时间分辨荧光检测系统,建立了一种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对乙肝表... 采用自合成的稀土螯合剂4,4′-双(1″,1″,1″,2″,2″,3″,3″-7氟-4″,6″-己二酮-6″-基)氯磺化三联苯(BHHCT)制备乙肝表面抗体标记物,应用侧流免疫层析试纸条和配套的时间分辨荧光检测系统,建立了一种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对乙肝表面抗原(HBsAg)快速检测的方法。该方法线性范围为0.2~500 ng/mL,检出限为0.16 ng/mL,线性回归决定系数(R^(2))为0.9996。批内变异系数小于5%,批间变异系数小于8%,样品回收率94.3%~107.8%。该方法操作简便快捷,20 min内获得检测结果,具有精准、快速、特异性强和无需专业人员操作等优势,满足了乙肝表面抗原的即时检测的精准、快速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 侧流免疫层析试纸条 乙肝表面抗原 即时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快速高灵敏化学发光POC检测方法的建立及评价 被引量:1
15
作者 谢海宇 秦静 +3 位作者 张艳妮 刘俊杰 何小维 王羽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15-620,共6页
目的:建立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快速高灵敏化学发光POC检测法(POC-CLIA)并进行评价。方法:采用碱性磷酸酶(Alp)-AMPPD发光体系,以磁微粒(Mps)为固相载体构建POC-CLIA,并评估其灵敏度、精密度、准确度、线性范围、特异性、稳定... 目的:建立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快速高灵敏化学发光POC检测法(POC-CLIA)并进行评价。方法:采用碱性磷酸酶(Alp)-AMPPD发光体系,以磁微粒(Mps)为固相载体构建POC-CLIA,并评估其灵敏度、精密度、准确度、线性范围、特异性、稳定性、钩状效应和临床应用。结果:β-HCG最低检测限为0.71 mU/ml,线性检测范围为0.710~1.092×10^(4) mU/ml,且在1.7×10^(5) mU/ml内无钩状效应影响。批内和批间变异系数均<10%,可在37℃稳定保存10 d。准确度偏差在±10%之内,结果可靠。干扰物质与β-HCG均无交叉反应。对100例临床血清标本进行检测,与临床标准方法检测结果高度相关(R^(2)=0.997 0)。单个样品检测时间<15 min,且测试通量可达到200 T/h。结论:该方法具有较高应用价值,可广泛用于基层社区,助力基层医疗中妊娠及相关疾病筛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化学发光免疫 即时检测 基层健康筛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o-MOFs衍生物用于L-Cys的比色和智能手机双模检测 被引量:1
16
作者 高仪 刘耀鹏 +2 位作者 储婷婷 郑寅 黄文胜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64-372,共9页
采用室温合成-热解法制备了一种具有类过氧化物酶性质的金属钴有机框架衍生纤维棒状碳材料(Co-DM)。利用SEM、TEM、XRD和XPS对其形貌、结构及元素组成进行了表征。通过活性氧捕获实验研究了其催化机理,Co-DM可催化H2O2使其释放出超氧阴... 采用室温合成-热解法制备了一种具有类过氧化物酶性质的金属钴有机框架衍生纤维棒状碳材料(Co-DM)。利用SEM、TEM、XRD和XPS对其形貌、结构及元素组成进行了表征。通过活性氧捕获实验研究了其催化机理,Co-DM可催化H2O2使其释放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_(2)^(-))和羟基自由基(·OH),从而使无色的显色底物3,3’,5,5’-四甲基联苯胺(TMB)氧化成蓝色的氧化态产物(ox TMB),在652 nm处有最大的紫外吸收峰;而L-半胱氨酸(L-Cys)具有抗氧化性,能够还原ox TMB使蓝色褪色。基于此原理建立了一种检测L-Cys的比色检测方法。在pH=4.0、温度为40℃的最优条件下,L-Cys的浓度与652 nm处的吸光度在0.1~15.0μmol/L范围呈线性关系,检出限(LOD)为0.35μmol/L。此外,借助自制的智能手机光学设备和Color Garb软件,通过记录不同浓度L-Cys下溶液在白色(0,0,0)至黑色(255,255,255)范围内颜色变化的特征值R(红)、G(绿)、B(蓝)值,建立了Co-DM的相对活性与颜色特征值的定量关系,检测范围为0.1~70.0μmol/L,LOD为0.27μmol/L。该方法还成功地应用于临床人血清中L-Cys的检测,回收率在94.0%~101.5%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色检测 即时检测 类过氧化物酶 L-半胱氨酸 功能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输血前检测技术的应用与展望
17
作者 孙金元 杨毅 +2 位作者 罗文浩 张洪 罗阳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24-632,共9页
精准输血对疾病治疗、急诊抢救意义重大。开展输血前多项标志物检测是保障精准治疗的关键,是降低输血风险的前提。输血前检测主要是指为保证输血安全、预防交叉感染,从而对血型、凝血、感染等进行检测。其常规检测指标包括血型、交叉配... 精准输血对疾病治疗、急诊抢救意义重大。开展输血前多项标志物检测是保障精准治疗的关键,是降低输血风险的前提。输血前检测主要是指为保证输血安全、预防交叉感染,从而对血型、凝血、感染等进行检测。其常规检测指标包括血型、交叉配血、纤维蛋白原、病毒性肝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和梅毒等。传统的临床输血前检测技术以免疫分析为主。随着临床救治需求由院内向现场救治拓展,电化学传感技术、微流控技术、光谱技术等新技术也逐步发展用于输血前快速检测。基于此,本文综述了不同输血前检测技术的应用场景和优缺点,分析了系列新技术在输血前检测中的应用及未来发展趋势,为推动输血前检测乃至疾病标志物快速检测技术的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血安全 检测技术 便携式 化学传感 即时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磁振动式凝血过程动态测试传感器 被引量:9
18
作者 王哲 于源华 +1 位作者 于占江 陈启梦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27-135,共9页
随着对手术外科、重症监护室(ICU)等科室患者血液凝固情况床旁快速检测(POCT)的需求越来越大,凝血快速检测技术及方法引起学者及商业的广泛关注。采用电磁振动原理,通过动力学建模,建立由弹性支撑和电磁感应器件组成的振动系统微分... 随着对手术外科、重症监护室(ICU)等科室患者血液凝固情况床旁快速检测(POCT)的需求越来越大,凝血快速检测技术及方法引起学者及商业的广泛关注。采用电磁振动原理,通过动力学建模,建立由弹性支撑和电磁感应器件组成的振动系统微分方程,并进行谐响应分析与振动疲劳耦合分析,优化分析结果并搭建测试装置。利用本装置与凝血试剂配套,建立POCT快速检测血凝的标准曲线,并与进口POCT凝血仪进行方法学比对。结果表明,本研究设计的传感器一阶固有频率为11.368 Hz,其与进口POCT凝血仪测试结果相关性达到0.996,重复性达到0.002。设计的电磁振动式凝血过程动态测试传感器可以满足临床检测精度的要求,本研究可为开发干生化凝血过程动态测试POCT仪器提供核心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床旁快速检测 传感器 电磁振动 弹性支撑 凝血过程动态测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间Petri网在即时检验流程建模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磊 王弼陡 +3 位作者 罗刚银 聂兰顺 战德臣 田浩然 《计算机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3520-3523,共4页
针对即时检验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建模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时间Petri网的并发系统建模分析方法,为即时检验流程设计建立较为准确的信息化模型。通过将活动持续时间概念引入Petri网模型中,提出了适用于即时检验系统建模的时间Petri网建模方法... 针对即时检验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建模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时间Petri网的并发系统建模分析方法,为即时检验流程设计建立较为准确的信息化模型。通过将活动持续时间概念引入Petri网模型中,提出了适用于即时检验系统建模的时间Petri网建模方法,并设计了嵌入Petri网模型中的调度仿真器协助分析、优化即时检验控制过程。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时间Petri网建模方法在可达节点和运行时间等方面能够满足并行多类别即时检验调度与控制系统的流程建模实际需要,为流程仿真和分析提供有力工具,从而辅助系统设计者对即时检验系统进行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PETRI网 即时检验 建模方法 调度仿真器 优化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快速检测试剂的研制 被引量:3
20
作者 曾毅 马群超 +5 位作者 刘利朋 张亚杰 周志祥 肖飞 张晓光 常宇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068-1072,共5页
为了实现心血管疾病的早期诊断,减少死亡率,建立一种基于近红外荧光免疫层析技术的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快速检测技术.该检测方法使用激发光和发射光分别为777、792 nm的Dylight800作为荧光标记物,通过测量T线峰面积与C线峰面积的比值计... 为了实现心血管疾病的早期诊断,减少死亡率,建立一种基于近红外荧光免疫层析技术的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快速检测技术.该检测方法使用激发光和发射光分别为777、792 nm的Dylight800作为荧光标记物,通过测量T线峰面积与C线峰面积的比值计算样品中CK-MB的浓度,实现了低成本、快速定量检测.通过25例临床标本检测并将结果与生化仪检测结果进行比对发现,本研究中建立的方法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2=0.98.建立的CKMB检测试剂可以满足急诊病人急性心肌梗死(AMI)快速检测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AMI) 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 近红外荧光 床旁检测(po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