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73篇文章
< 1 2 9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Promotion and Practice of Physical Activity in the United States 被引量:2
1
作者 Li Changqing Steven N. Blair Xiong Kaiyu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957-965,共9页
规律的体力活动有助于提高人的健康状况及生活质量。然而,美国《2020健康人群》中的数据显示,仅有18.8%的美国成年人达到了《2008美国人体力活动指南》(2008 Physical Activity Guidelines for Americans)中提出的有关有氧活动和强壮肌... 规律的体力活动有助于提高人的健康状况及生活质量。然而,美国《2020健康人群》中的数据显示,仅有18.8%的美国成年人达到了《2008美国人体力活动指南》(2008 Physical Activity Guidelines for Americans)中提出的有关有氧活动和强壮肌肉活动的推荐量。为此,美国在提高居民体力活动水平上做出了不懈的努力。本文简要介绍美国为促进全民体力活动采取的主要策略、有助于体力活动干预研究的政策分析框架、行为改变理论及3项研究实例。2010年,美国出台了《全民体力活动促进计划》(The National Physical Activity Plan,NPAP),该计划包含了政策推荐、实践经验及措施等一系列增加居民体力活动的策略,试图通过在全国范围内营造"活跃的生活方式"的文化氛围,促进更多人达到《2008美国人体力活动指南》中的体力活动推荐量。《全民体力活动促进计划》的内容涉及公共卫生、教育、城市规划、医疗保健、企业及行业、休闲娱乐及运动健身、非营利机构和大众传媒在内的8个领域,共有5个总策略、52个特定部门的策略及相对应的215个分策略,且部分策略制定了一年及五年目标。2011年,专家组对《全民体力活动促进计划》进行了过程评价,以监督计划的实施情况,并为计划的改进提供建议。过程评价采用定性及定量研究方法,对一年内开展的活动、目标完成情况、经验教训等进行总结。这一年内,《全民体力活动促进计划》的实施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仍存在诸多挑战,如缺乏长期的资金支持、各领域之间需加强沟通及合作、计划内容需及时更新以保证与体力活动及公共卫生领域的发展同步等。人的体力活动是一种复杂的行为,按照不同行为改变理论,其影响因素亦不同。许多科学研究及实践已经采用行为改变理论为指导进行体力活动的干预,以保证干预效果。有些行为改变理论(如生态学模型)认为,支持性政策是促进行为改变的有效手段之一。在制定支持性政策的复杂过程中,政策分析框架将有助于政策的设计及对政策实施效果进行评估。本文简要介绍常用于促进体力活动增加的政策分析框架:社区行动模型(Community Action Model)、RE-AIM框架(RE-AIM Framework)和健康影响评估(Health Impact Assessment),以及常用于促进体力活动增加的行为改变理论:生态学模型(Ecological Model)、社会认知理论(Social Cognitive Theory)和跨理论模型(Transtheoretical Model)。本文还通过3项研究实例,增加读者对生活方式干预研究的进一步认识。本文希望通过对当前美国有关体力活动促进的经验介绍,为制定或完善体力活动计划及体力活动干预方案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力活动 静坐少动行为 活跃的生活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hysical Activity and Vascular Dilation Function in Healthy Middle-aged Individuals
2
作者 LIANG Qi LIU Donghong +6 位作者 WANG Yuling SUN Bing LIN Fengqiao GAN Hanjing WU Guifu WANG Lichun MA Hong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89-493,共5页
Objective:Vascular dilation dysfunction has been linked with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This study was undertaken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hysical activity and vascular dilation function in healthy... Objective:Vascular dilation dysfunction has been linked with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This study was undertaken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hysical activity and vascular dilation function in healthy middle-aged adults to help explaining the effect of physical activity on preventing cardiovascular disease.Method:We recruited 91 healthy middle-aged adults to complete a self-report 7-day physical activity recall questionnaire and an exam of brachial artery flow-mediated dilation(FMD) and Nitroglycerin-mediated dilation(NMD) detected by ultrasound.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hysical activity level(PAL) and FMD and NMD were explored.Result:Physical activity showed a significant and positive relationship with the brachial artery FMD,even after adjustment for possible confounding factors(r=0.363,P<0.01).The group of high physical activity level had the highest FMD.The means of FMD(%) in low,moderate and high PAL groups were respectively 8.70%±3.93%,9.01%±3.22% and 12.38±5.67% 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individuals of low and high PAL and between moderate and high PAL group(P<0.01).The means of NMD(%) is 25.13%±6.52%,24.38%±5.44% and 29.50%±7.25% respectively(P> 0.05) and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three groups.There was no positive relation between PAL and FMD in premenopausal females but in men and postmenopausal females.Although individuals of high PAL have the best FMD,the moderate PAL can also retard FMD decrease with ageing.Conclusion:Maintaining high physical activity level can enhance endothelial-dependent vascular dilation,and moderate or high physical activity level can prevent endothelial-dependent vascular dilation declining with aging,which may contribute to decrease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healthy middle-aged adul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舒张 心血管疾病 治疗方法 临床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身体活动汇编》(Compendium of Physical Activities):内容、应用与发展 被引量:16
3
作者 洪金涛 陈思同 刘阳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53-63,共11页
身体活动(physical activity,PA)不足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定为全球第四大死亡风险因素,如何应对PA不足是21世纪公共健康领域的一个重要议题,其中,测量、监控、评估PA的能量消耗和强度是寻求“解决之道”的关键环节之一。《身体活动汇编》(C... 身体活动(physical activity,PA)不足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定为全球第四大死亡风险因素,如何应对PA不足是21世纪公共健康领域的一个重要议题,其中,测量、监控、评估PA的能量消耗和强度是寻求“解决之道”的关键环节之一。《身体活动汇编》(Compendium of Physical Activities,CPA)对PA能量消耗进行评估和分类,其由美国Barbara Ainsworth等编创。CPA自1993年发布后,在国外得到广泛认可和应用,并于2000年和2011年进行了2次更新,但其在国内的知晓度、应用率不高,且存在汉语翻译不统一、运用不灵活的现象。为此,在其原版主要创始人Barbara Ainsworth的授权下,笔者翻译了2011年版,完成了《身体活动汇编(汉英对照版)》,并对Barbara Ainsworth进行了采访,全面介绍和阐述CPA的发展历程、主要内容、汉语翻译、情境应用与未来发展,推广这一可直接量化PA能量消耗的工具,规范其汉语翻译,提高其知晓度,并鼓励相关人员使用,提升其应用率和使用灵活度,进而推进我国PA研究与实践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活动汇编》 身体活动 能量消耗 代谢当量 成年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hysically Activated Diatomite-templated Carbon with High Porosity for the Adsorption of Methylene Blue
4
作者 LIU Dong YUAN Weiwei +4 位作者 YUAN Peng YU Wenbin TAN Daoyong LIU Hongmei HE Hongping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1期55-55,共1页
Porous carbons are extensively applied in gas separation, water purification, catalytic reaction, and electrochemical processing, attributing to their high specific surface area, large pore volume, chemical inertness,... Porous carbons are extensively applied in gas separation, water purification, catalytic reaction, and electrochemical processing, attributing to their high specific surface area, large pore volume, chemical inertness, and good mechanical and thermal stability. The templating method is widely used to synthesize porous carbons with the controlled pore structure. Among them, preparation of diatomite-templated carbons attracts increasing attention because the obtained carbon has unique developed macropores and exhibits the promising application in adsorption and support of large-sized molecules. Macroporous diatomite-templated carbons are prepared by using additive or inherent solid acid sites of diatomite as the catalyst. The obtained carbons showed tubular and pillared macroporous structures, and had a few mesopores and micropores. However, the carbons possessed the small specific surface area and micropore volume, and thus showed the low adsorption capacity of small-sized molecules, such as methylene blue (MB). In this case, enhancement of porosity, especially microporosity, is necessa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atomite-templated CARBON physical activation porosity ADSORPTION of METHYLENE BLU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欧洲CSPAP的学生激励措施评析与启示:基于自我决定理论 被引量:5
5
作者 王琛 刘海元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35-447,454,共14页
引导学生在内部动机的支配下参加体育活动,是促进学生在体育中实现“四位一体”目标和推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思路。运用文献研究法、逻辑分析法等,基于自我决定理论评析欧洲综合学校体育活动方案典型案例中的学生激励措施... 引导学生在内部动机的支配下参加体育活动,是促进学生在体育中实现“四位一体”目标和推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思路。运用文献研究法、逻辑分析法等,基于自我决定理论评析欧洲综合学校体育活动方案典型案例中的学生激励措施,并从中得出启示。这些激励措施满足了学生三大基本心理需要,能有效激发其参与体育活动的内部动机,促进外部动机的内化。结合我国学校体育工作中的学生激励措施实施现状提出建议:在宏观管理中要强化激发学生内部动机的措施;加强体育活动设计,积极开展激发学生内部动机的体育活动;加强校内学生组织中的体育部门建设,提高学生组织对学校体育工作的参与度;勠力构建学校体育活动的多主体共治体系,着力加强家校社合作;注重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内部动机的自我强化,增强其自主体育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洲 CSpaP 体育活动 激励措施 自我决定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何种类型与频次的身体活动更能提升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基于PAFCTYS调查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辛飞 唐炎 +2 位作者 马晓 陈欢 张丁毅 《中国体育科技》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9,共7页
目的:描述我国青少年不同类型身体活动(physical activity,PA)参与频次概况,分析其与达成体质健康优良率的关系。方法:基于2018年中国儿童青少年PA与体质健康研究,纳入全国78 835名初一至高三年级学生[女生50.5%,平均年龄(14.7±1.7... 目的:描述我国青少年不同类型身体活动(physical activity,PA)参与频次概况,分析其与达成体质健康优良率的关系。方法:基于2018年中国儿童青少年PA与体质健康研究,纳入全国78 835名初一至高三年级学生[女生50.5%,平均年龄(14.7±1.7)岁]。采用问卷调查中高强度身体活动(moderate to vigorous physical activity,MVPA)、肌肉力量训练(muscle-strengthening exercise,MSE)、上下学交通方式、自主锻炼和组织化运动每周参与频次(自变量),基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测量并计算得出体质健康优良率(因变量)。采用逻辑回归分析不同类型PA参与频次和体质健康优良率之间的关系。结果:青少年满足MVPA(7天/周)和MSE(≥3天/周)推荐量的占比分别为7.4%和42.0%,积极交通方式占比为53.4%,自主锻炼和组织化运动≥5次/周的占比分别为30.9%和23.8%。多种类型PA参与频次与体质健康优良率呈非线性剂量效应关系,同等频次下,MSE与体质健康优良率的关系强度高于其他PA类型。当MSE(OR=2.52;95%CI:2.39,2.67;P<0.01)、MVPA(OR=1.88;95%CI:1.75,2.02;P<0.01)或自主锻炼(OR=1.72;95%CI:1.61,1.84;P<0.01)每周参与频次为3~4天(次),组织化运动为每周至少5次(OR=1.87;95%CI:1.80,1.95;P<0.01),即能小到中强度影响体质健康优良率。MSE、MVPA和自主锻炼由3~4天(次)累积到5~6天/周(自主锻炼≥5次/周)时,达成体质健康优良率的概率提升幅度最大,分别提升112%、102%和74%。结论:相比较其他PA类型,MSE能更有效提升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建议青少年达成MSE推荐量,广泛参与不同类型PA并提高参与频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身体活动 体质健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落实“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工作的思考 被引量:14
7
作者 刘海元 单舜 《体育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1,共11页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的要求。从2小时政策的演变、学校体育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教育新生态创造的条件等分析了2小时提出的背景。从加快解决学生体质健康不...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的要求。从2小时政策的演变、学校体育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教育新生态创造的条件等分析了2小时提出的背景。从加快解决学生体质健康不强“顽症”、着重解决培养学生自主进行体育锻炼习惯的问题、地方改革经验有待上升为国家政策等说明了2小时实施的主要依据。从正确认识2小时改革的深意、系统谋划2小时的结构安排、一体化设计2小时体育活动内容、强化2小时体育活动的条件保障、完善体育运动伤害风险防控和处置机制等方面探讨落实工作的思考,希望为深化学校体育改革,落实好2小时工作,进一步增强学生体质健康做出理论引领和实践推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校体育 中小学生 综合体育活动时间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itespace分析身体活动和老年肌少症的研究热点及演化过程
8
作者 雷蕙芃 时凯旋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3-40,共8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身体活动和肌少症的研究热点与演化。方法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检索了1995—2022年身体活动和肌少症相关的文献,借助Citespace软件对检索数据进行发文量、合作分析、学科领域、关键词及共被引等可视化... 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身体活动和肌少症的研究热点与演化。方法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检索了1995—2022年身体活动和肌少症相关的文献,借助Citespace软件对检索数据进行发文量、合作分析、学科领域、关键词及共被引等可视化分析。结果共1834篇文献纳入研究。中国总发文量位于第3位,发文量为173篇,BCD为0.06。发文最多的国家和机构是美国(431/0.54)与美国国立衰老研究所(36/0.12)。老年学和老年病学、公共卫生、康复与其他学科联系较为紧密。当前抗阻运动、有氧运动等身体活动是肌少症干预的热点研究领域,联合多运动形式与生活方式改变成为老龄化背景下防治肌少症的重要应用领域。结论本文研究结果定量显示了身体活动与肌少症研究的发展、热点分布和应用情况,为相关研究人员把握领域发展趋势及挖掘新的研究生长点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活动 肌少症 CITESpaCE 可视化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困境纾解:基于痛点-堵点-难点的解析 被引量:6
9
作者 邵伟德 朱丹阳 李启迪 《体育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3-120,共8页
“高质量发展”是201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首次提出的新概念,最初属于我国经济领域。而“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则是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念延伸至学校体育领域的创新概念。研究认为,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既要契合国家经济社... “高质量发展”是201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首次提出的新概念,最初属于我国经济领域。而“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则是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念延伸至学校体育领域的创新概念。研究认为,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既要契合国家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求,又要体现体育学科特有的育人规律,更要立足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核心诉求。自第八次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国学校体育在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式变革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然而,当前改革进程仍面临“学生素养提升有限”痛点、“多元协调路径梗阻”堵点,以及“评价标准体系缺失”难点等困境。针对上述问题,构建“1+2+4”立体化的发展模型:以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中心;构建课内外、校内外双循环体系;完善理念保障、政策保障、手段保障、质量保障四维支撑系统。在实践路径层面,提出“研制评价标准、研判发展状态、探究关键因素、提供破解策略”的实施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校体育 高质量发展 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 课内外、校内外双循环体系 评价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的价值旨趣与协同路径 被引量:5
10
作者 于素梅 王晓燕 《体育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18,共7页
“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政策是新时期对中小学生体育活动提出的新要求,体现了国家对深化学校体育改革和实施“以体育人”理念的价值旨趣。“2小时”政策有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有效落实该政策... “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政策是新时期对中小学生体育活动提出的新要求,体现了国家对深化学校体育改革和实施“以体育人”理念的价值旨趣。“2小时”政策有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有效落实该政策亟需深入领会政策深意,认真分析机遇挑战,提出系统化推进策略。在操作策略上亟需发挥学校主渠道和家庭助推器两方面的积极作用。学校层面需要保质保量做到“四个一”并体现贯通性;家庭层面需要尽心尽力做好“三件事”并体现多样性。研究“2小时”的价值旨趣与协同路径为贯彻落实教育强国规划纲要、深化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发挥理论引领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校体育 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 中小学生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技创新赋能运动与健康促进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潘玮敏 张志勇 张丽梅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2-151,共10页
主动健康模式下提高身体活动已成为运动促进健康的主要策略,在数字健康技术全面展开,以及全球公众身体活动达标率普遍偏低、慢性病发病率持续攀升的多重背景下,科技创新在运动与健康研究领域助力用户开展自我运动管理与健康管理、促使... 主动健康模式下提高身体活动已成为运动促进健康的主要策略,在数字健康技术全面展开,以及全球公众身体活动达标率普遍偏低、慢性病发病率持续攀升的多重背景下,科技创新在运动与健康研究领域助力用户开展自我运动管理与健康管理、促使运动转化为行为习惯、破除久坐行为模式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立足科技创新赋能提升个体身体活动与健康的研究基础,聚焦智能移动设备针对不同人群身体活动及健康的干预策略与实施效果,同时分析水凝胶基质材料柔性传感器及人工智能平台在运动健康领域的研究进展,旨在对该领域科技创新研究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为全民健身事业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创新 身体活动 新兴技术 健康促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老年人体力活动水平与认知功能的双向因果关系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玉周 李禄一 王蕊 《体育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7-143,共7页
中老年人体力活动与认知功能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但潜在的因果关系仍需进一步厘清。研究利用2015年、2018年和2020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的数据,使用固定效应和交叉滞后回归分析,对两者的因果关系进行量化考察。结果显示,控... 中老年人体力活动与认知功能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但潜在的因果关系仍需进一步厘清。研究利用2015年、2018年和2020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的数据,使用固定效应和交叉滞后回归分析,对两者的因果关系进行量化考察。结果显示,控制2015年(T1)和2018年(T2)时间点的认知功能后,T1时间点的高体力活动水平显著预测T2时间点的认知功能,T2时间点的高体力活动水平显著预测2020年(T3)时间点的认知功能。反之,在控制T1和T2的体力活动水平后,T1的认知功能显著预测T2的高体力活动水平,T2的认知功能显著预测T3的高体力活动水平。结果表明:中老年人高体力活动水平与认知功能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和双向因果关系。早期高体力活动水平对后期的认知功能有显著预测作用,同时认知功能对后期的高体力活动水平也有显著影响。研究结果对制定有效的公共健康政策和个体健康促进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力活动水平 认知功能 双向因果 中老年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独居的青年更抑郁吗?——基于CFPS2012—2022年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13
作者 和红 焦军 王鑫 《人口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0-64,共15页
随着社会转型、人口流动性增加、城市化进程加速、现代婚恋观的多元化以及家庭结构与规模逐渐向“核心化”“微型化”转变,独居成为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独居的兴起也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人口特征。青年期是个体生命历程中的关键阶段,面... 随着社会转型、人口流动性增加、城市化进程加速、现代婚恋观的多元化以及家庭结构与规模逐渐向“核心化”“微型化”转变,独居成为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独居的兴起也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人口特征。青年期是个体生命历程中的关键阶段,面临着多个身份的转变,心理健康容易发生变化。随着研究的深入,众多学者关注到独居青年的心理健康脆弱性问题,但在数据与方法上缺乏强有力的实证证据,研究结论不一。同时,尽管体育锻炼被认为是一种可以改善抑郁的健康行为,但较多研究从孤独感的滋生和社会支持缺乏解释独居与青年抑郁风险的互动机制,鲜有从健康行为层面的中介机制分析。本研究利用2012—2022年5期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面板数据,通过固定效应模型探究独居对青年抑郁风险的影响及体育锻炼的中介机制,并讨论在不同青年人群中的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时间推移,青年的抑郁风险逐渐升高;独居显著增加青年抑郁风险且减少了青年的体育锻炼时长,独居会通过减少青年的体育锻炼时长而加深抑郁风险。根据社会控制理论和自我决定理论,独居青年拥有相对的决策自由,没有同住人的约束和监督,进行体育锻炼的外在动机削弱;Grosman健康需求理论则从健康投资的视角解释独居青年往往需要独自承担家务和生活支出,而无法坚持对体育锻炼的时间和经济投资。异质性分析发现独居主要增加了男性青年的抑郁风险,尤其是16~30岁、单身、大学及以上受教育程度、居住在城镇、欠发达或发达地区的男性青年。这意味着具有高独居选择倾向的青年尚未真正准备好独居。政府和社会有必要及时关注和干预青年的心理健康,加强对独居青年的关怀,在医疗保健规划中考虑男性青年独居者更大的抑郁风险和心理健康需求,实现青年发展规划中的健康发展目标。社区和用人单位可考虑为独居青年的居住场所和社会活动创造更好的外部条件和环境,增强其抵御独居风险的能力,如增加体育锻炼设施和健身活动的可及性。同时,青年自身应当客观认识到独居本身带来的各种风险和系统矛盾,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独居 抑郁 体育锻炼 青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身体活动对大学生社交焦虑影响的中介模型
14
作者 司幸伟 李金铮 冯霞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38-144,共7页
身体活动通常被视为社交焦虑(social anxiety)的一种应对机制,但其潜在的心理机制尚不明确.研究采用体育锻炼调查问卷、交往焦虑量表、人际信任量表、自尊量表和大五人格量表对来自郑州、新乡和信阳的936名大学生进行了在线调查与分析.... 身体活动通常被视为社交焦虑(social anxiety)的一种应对机制,但其潜在的心理机制尚不明确.研究采用体育锻炼调查问卷、交往焦虑量表、人际信任量表、自尊量表和大五人格量表对来自郑州、新乡和信阳的936名大学生进行了在线调查与分析.结果发现:社交焦虑、人际信任、自尊、性别、外向性与身体活动间存在显著相关性.身体活动通过自尊的中介作用影响社交焦虑反应,其间接效应显著;自尊和外向性在身体活动与社交焦虑之间起到连续中介作用,显示外向性和自尊的相互作用在解释社交焦虑的心理机制中起到关键作用;不同性别在身体活动、社交焦虑和人际信任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控制性别因素后,身体活动对社交焦虑的直接影响不显著,自尊在二者间起完全中介作用;自尊和外向性在身体活动与社交焦虑间也有完全中介作用,身体活动经自我构建及特定社交活动对社交焦虑产生间接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活动 社交焦虑 自尊 外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人运动康复方案的现状与展望
15
作者 刘若琳 傅龙 顾新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7-11,I0003,共6页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延长健康预期寿命已成为当前的核心议题。规律进行身体活动,特别是运动训练,是延缓生理功能退化的关键手段,其对慢病防治与功能改善的作用已得到广泛验证。多组分综合训练包括有氧运动、抗阻训练、平...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延长健康预期寿命已成为当前的核心议题。规律进行身体活动,特别是运动训练,是延缓生理功能退化的关键手段,其对慢病防治与功能改善的作用已得到广泛验证。多组分综合训练包括有氧运动、抗阻训练、平衡训练、柔韧性训练和认知训练,针对不同疾病和不同功能状态的老年人实施相应的结构化运动康复方案和生活方式干预策略,是维持与促进健康的重要途径。本文总结了老年康复方案的制定原则、组成、应用范围与注意事项,介绍了3项成套方案,并预测运动效应机制的研究、可穿戴设备与远程康复服务技术的提升及促进全社会的参与是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身体活动 运动康复方案 多组分训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老年人身体活动变化轨迹与慢性病共病的关联:基于CHARLS数据的实证研究
16
作者 李丹 郑华涛 +4 位作者 马仁涛 杨鄂 赖雨 罗丹 王世强 《体育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4-152,共9页
基于2011—2020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5期数据,采用组基轨迹模型识别调查对象随访期间身体活动随时间变化的潜在分组和轨迹特征,并采用Bootstrap法检验模型稳定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身体活动轨迹类型与慢... 基于2011—2020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5期数据,采用组基轨迹模型识别调查对象随访期间身体活动随时间变化的潜在分组和轨迹特征,并采用Bootstrap法检验模型稳定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身体活动轨迹类型与慢性病共病的关联。通过亚组分析探究不同特征老年人在不同身体活动变化轨迹下的共病差异,并通过Bonferroni多重校正进行多重比较。结果显示:纳入3182名老年人,共识别出4种身体活动轨迹,分别为身体活动持续低组(693人,占21.78%)、先低后上升组(1651人,占51.89%)、先高后下降组(225人,占7.07%)及持续高身体活动组(613人,占19.26%),4组间慢性病共病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6.036,P<0.01)。调整混杂因素后,以身体活动持续低组为参照,先低后上升组和持续高组发生慢性病共病的风险显著降低,OR值(95%CI)分别为0.673(0.558~0.813)、0.613(0.484~0.777)。身体活动先低后上升组和持续高组老年人患二元共病的风险也显著降低,分别是持续低组的0.758倍(95%CI:0.581~0.990)和0.627倍(95%CI:0.445~0.884),三元及以上共病风险分别是身体活动持续低组的0.625倍(95%CI:0.501~0.780)和0.607倍(95%CI:0.459~0.801)。与身体活动持续低组相比,身体活动先高后降低组和持续高组对慢性病共病的风险均无明显差异。亚组分析显示,先低后上升组和持续高身体活动组在年龄≥65岁、男性、居住在城镇的老年人中,与慢性病共病风险的关联更为显著。研究认为,中国老年人身体活动存在不同轨迹类型,不同轨迹与老年慢性病共病风险存在差异,先低后上升和持续高身体活动轨迹具有较低的慢性病共病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身体活动 组基轨迹 慢性病共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乐趣如何促进农村偏远地区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积极情绪拓建作用检验
17
作者 徐霞 刘沣仪 +5 位作者 王志强 郜卫峰 陈蔚 徐靖芮 柳鸣毅 黄佳瑷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8-79,共12页
目的:探讨运动乐趣对偏远地区儿童青少年抑郁和焦虑等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缓解影响,并探析自尊、生命意义感心理资源和体育乡村支教人力资源在其间可能的链式中介作用和调节作用。方法:采用运动乐趣量表、自尊量表、生命意义感量表、流... 目的:探讨运动乐趣对偏远地区儿童青少年抑郁和焦虑等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缓解影响,并探析自尊、生命意义感心理资源和体育乡村支教人力资源在其间可能的链式中介作用和调节作用。方法:采用运动乐趣量表、自尊量表、生命意义感量表、流调中心抑郁量表、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对8810名偏远地区儿童青少年进行调查,采用每万人拥有志愿者人数作为体育乡村支教人力资源的评价指标。结果:运动乐趣对偏远地区儿童青少年自尊和生命意义感的正向影响显著(p<0.001),运动乐趣对抑郁和焦虑的负向影响显著(p<0.001);在运动乐趣影响偏远地区儿童青少年抑郁和焦虑的过程中,自尊、生命意义感的链式中介效应显著,总间接效应贡献率为70.2%和61.6%;体育乡村支教人力资源在运动乐趣和自尊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结论:运动乐趣既直接预防和缓解偏远地区儿童青少年的抑郁和焦虑问题,还通过发展学生的自尊和生命意义感,从而减少抑郁和焦虑;体育乡村支教人力资源越充足,运动乐趣对偏远地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作用越强。基于此,从加强运动乐趣的战略意义认识,推动体育、教育及卫生健康等部门的深度融合,开展体育支教志愿服务行动,推进多学科综合、高校-体育和教育部门-中小学协同促进农村偏远地区儿童青少年积极心理发展等方面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乐趣 体育乡村支教 儿童青少年 自尊 生命意义感 抑郁 焦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少年体育活动参与度对社会适应力的影响——核心自我评价的中介效应
18
作者 王桂红 维克多·亨里科维奇·希尔科 +1 位作者 田英 王子贤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3-50,共8页
为探讨体育活动参与度对青少年社会适应力的影响机制,本研究采用《体育活动等级量表(PARS-3)》《核心自我评价量表》《社会适应能力诊断量表》对辽宁省739名青少年进行整群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体育活动参与度、核心自我评价与社会适应... 为探讨体育活动参与度对青少年社会适应力的影响机制,本研究采用《体育活动等级量表(PARS-3)》《核心自我评价量表》《社会适应能力诊断量表》对辽宁省739名青少年进行整群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体育活动参与度、核心自我评价与社会适应力之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且核心自我评价在二者之间起中介作用。研究发现,体育活动通过提供成功体验与社交反馈,促进核心自我评价的迭代升级,进而增强社会适应力。研究建议:构建“体育课程嵌入-心理评价优化-家校社协同”的多维融合教育体系,开发纵深化的体育干预模块,运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搭建社会化实践平台,旨在为青少年社会适应力干预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体育活动参与度 核心自我评价 社会适应力 中介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综合公园全龄友好度评价
19
作者 刘晓芳 王怡然 +1 位作者 肖琛宸 杨思声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0-118,共9页
【目的】推进全龄友好城市的建设是践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科学评价城市综合公园的全龄友好度,为城市综合公园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有利于推动全龄友好城市建设的有效落实。【方法】从人群活动、物质空间2个维度切入... 【目的】推进全龄友好城市的建设是践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科学评价城市综合公园的全龄友好度,为城市综合公园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有利于推动全龄友好城市建设的有效落实。【方法】从人群活动、物质空间2个维度切入,构建城市综合公园全龄友好度的量化评价体系:1)构建包括活动人群年龄结构友好度、人群活动类型友好度、人群活动空间分布友好度、人群活动质量友好度指标在内的人群活动全龄友好度评价体系;2)建立包括7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及47个三级指标在内的物质空间全龄友好度评价体系,并以厦门市4个类型的综合公园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不同类型公园的全龄友好度不同:海湾公园全龄友好度最高但老年友好度不足;中山公园对老年、儿童群体友好,但中青年群体友好度欠佳;南湖公园活动比例失衡影响空间使用;金榜公园因地形复杂全龄友好度最低。不同公园对各年龄层群体的友好度也存在差异:对老年群体友好度最高,对儿童、中年、青年群体的友好度依次降低。【结论】综合人群活动评价及物质空间评价的研究方法为城市综合公园全龄友好度的评价提供了新的思路。未来可以从功能布局、通行系统、空间布局、多元景感、评价机制方面优化城市综合公园规划,以建设高质量的全龄友好城市综合公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综合公园 全龄友好 人群活动 物质空间 厦门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民法典》中的身体权概念
20
作者 温世扬 刘昶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1-68,F0002,共9页
作为定义类法条,《民法典》第1003条将法律保护作为规范目标,彰显了身体权的防御属性,身体权概念应依该规定加以重构。身体权不具备支配权能,身体部分的“客体化”与“工具化”倾向既忽视了身体部分无法作为支配对象的事实,也混淆了权... 作为定义类法条,《民法典》第1003条将法律保护作为规范目标,彰显了身体权的防御属性,身体权概念应依该规定加以重构。身体权不具备支配权能,身体部分的“客体化”与“工具化”倾向既忽视了身体部分无法作为支配对象的事实,也混淆了权利主体与权利客体的关系,与人格保护“先验性”的本旨相悖。作为身体权的权能之一,“身体完整”意指物理完整,性骚扰等侵扰精神安宁的行为不同于侵害身体权指向的人格要素,无法适用相同的侵权构成要件。与身体相分离的部分,即便权利人具备事后与身体再度结合的意思,也仅构成法律上的物,通过承认物上精神利益的保护即可解决问题。“行动自由”意指物理活动的自由,以可视化的身体为载体,与其他物质型人格权相同,应根据损害结果确定客观层面的民事责任要件,无须结合《民法典》第998条进行利益衡量。非法搜查以限制自然人的人身自由为前提,故纳入行动自由的保护范畴具备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法典 身体权 一般人格权 物理完整性 物理活动自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