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理学科物质能量传输视角及其课程与教学设计
1
作者 丁继昭 袁孝亭 《课程.教材.教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32-137,共6页
学科视角属于大观念的范畴,反映学科本质,具有认识论与方法论意义,也是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抓手。通过“爬梳学科研究—探寻内在视点—辐射认识框架—指引观察角度”路径,聚焦地理学科的“物质能量传输”锚点,沿着“空间背景—过程... 学科视角属于大观念的范畴,反映学科本质,具有认识论与方法论意义,也是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抓手。通过“爬梳学科研究—探寻内在视点—辐射认识框架—指引观察角度”路径,聚焦地理学科的“物质能量传输”锚点,沿着“空间背景—过程序列—重要特点—功能表现”的思路递进,构建物质能量传输视角的五个子视角为:物质能量传输“流”本质视角、物质能量输入—作用—输出视角、物质能量传输的协同关系视角、物质能量传输的地域差异视角和物质能量传输的功能表现视角。在科学教育和课程改革背景下,从学科走向育人,基于物质能量传输视角可以开展地理本学科和跨学科课程与教学设计:第一,接力地理思想方法融通从大观念到大单元的设计路径;第二,立足地理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协同综合育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观念 地理学科视角 物质能量传输 课程设计 跨学科协同育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课程地图的历史脉络及价值分析
2
作者 肖福赟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4-92,共9页
课程地图作为伴随着教育理论及教育事业发展而形成的一种课程体系设计的理念与方法,其价值结构呈现出多元化、动态化的特征。关联社会现实重要方式的社会需求价值、揭示知识动态发展过程的学科知识价值、促进个人素质全面发展的个人发... 课程地图作为伴随着教育理论及教育事业发展而形成的一种课程体系设计的理念与方法,其价值结构呈现出多元化、动态化的特征。关联社会现实重要方式的社会需求价值、揭示知识动态发展过程的学科知识价值、促进个人素质全面发展的个人发展价值、助力重构学校课程治理文化的文化传承价值,共同构成了课程地图的价值取向结构。课程地图编制要综合协调各个利益群体的价值追求,使其多重价值取向呈现出一种协调互补的“共时性”作用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地图 发展历史 价值结构 多维视角 价值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儿童视角的闽南文化课程实施原则与策略 被引量:2
3
作者 蔡冬雅 《学前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7-90,共4页
闽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以儿童视角来实施闽南文化课程可以更好地将闽南文化所蕴含的积极的文化要素用于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园教师应坚持适宜性、参与性和渗透性原则,为闽南文化课程的实施创设良好的课程环境,通过设... 闽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以儿童视角来实施闽南文化课程可以更好地将闽南文化所蕴含的积极的文化要素用于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园教师应坚持适宜性、参与性和渗透性原则,为闽南文化课程的实施创设良好的课程环境,通过设置不同的主题课程来拓展幼儿的经验范畴,通过创设分门别类的游戏区域来促进幼儿的具身探究,使幼儿逐步感知并内化闽南文化的精神内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视角 地方文化 闽南文化 园本课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跨界视域下劳动课程资源开发 被引量:1
4
作者 王明娣 冀晓雨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9-25,共7页
鉴于劳动教育的综合性与实践性特点,跨界视域为劳动课程资源的开发提供了恰当的理论视角。基于此,界定了劳动课程资源作为劳动课程实施边界物的内涵,其起到物化的作用,进而尝试建构边界物的内容结构,包括跨主体联动的生命主体资源、跨... 鉴于劳动教育的综合性与实践性特点,跨界视域为劳动课程资源的开发提供了恰当的理论视角。基于此,界定了劳动课程资源作为劳动课程实施边界物的内涵,其起到物化的作用,进而尝试建构边界物的内容结构,包括跨主体联动的生命主体资源、跨学科融合的学科内容资源、跨时空交叠的时间场域资源。最后提出了围绕核心主题,开发网状结构的劳动课程资源形态;联动生命主体,建立主体交叠协同的劳动课程资源开发范式;开拓资源学习与共享平台,构建多样化的可用劳动课程资源库的实践路径,以期推进劳动课程高质量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界视域 大观念 劳动课程资源 内容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课程论视域下的创客课程设计:构成要素与实践案例 被引量:40
5
作者 张文兰 刘斌 +1 位作者 夏小刚 万松林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CSSCI 2017年第3期76-85,共10页
创客教育是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创客课程作为创客教育系统工程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学校实施创客教育的载体,规约着创客教学活动的组织、内容体系以及评价方式。已有的创客课程研究多从教学的视角切入,注重流程和模... 创客教育是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创客课程作为创客教育系统工程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学校实施创客教育的载体,规约着创客教学活动的组织、内容体系以及评价方式。已有的创客课程研究多从教学的视角切入,注重流程和模式设计,强调学科思维和知识的系统有序,这实质上是对创客课程本质的忽视,不利于创客课程研究和实践的深入发展。依据课程论原理,创客课程设计应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评价四个设计要素。其设计要点包括:创客课程的目标应聚焦于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实践创新"、"科学精神"、"学会学习"三个方面,旨在跨学科知识应用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课程内容应以主题为组织形式,主题来源于对学生、学科和社会的研究,一般以微型课程的形态呈现;学习活动设计应以项目式学习和设计型学习为理念,包括开始、项目设计、原型设计与实现、整合反馈四个阶段;学习评价设计应体现在评价内容的多维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法及工具的多样化等方面。四川成都七中初中学校实施的"3D打印与创意制作"课程较好地体现了课程论视角下创客课程设计的理念及其要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客教育 创客课程 课程设计 实践案例 课程论视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生态学视野下基于MOOC的融合式教学模型构建 被引量:44
6
作者 李艳红 杨文正 柳立言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05-112,共8页
MOOC是在线教育的一种全新形式,具有课程内容短小精良、教学评价客观和学习支持服务多样的优点。相对于面对面课堂教学的计划性和系统性,以及在学生合作精神、情商和道德意识培养,驱散学习孤独感方面的天然优势,"慕课热"的背... MOOC是在线教育的一种全新形式,具有课程内容短小精良、教学评价客观和学习支持服务多样的优点。相对于面对面课堂教学的计划性和系统性,以及在学生合作精神、情商和道德意识培养,驱散学习孤独感方面的天然优势,"慕课热"的背后仍然存在诸多不足。融合式教学意在将MOOC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实现传统课程与网络课程,自定步调与交互协作、内容定制与交互讨论等多种教学形式的深度融合,实现比在线教学和面对面教学方式任一种单一进行教学的更好效果。要想让高校课堂发生"传统教学+MOOC"的"蝶变效应",在实际教学实施过程中需要进行整体规划和系统设计。该文以融合式教学理论与实践为基础,融合后现代课程观和教育生态学的观点,构建基于MOOC的融合式教学生态模型。模型注重教学系统的整体关联和动态平衡,并从系统内部能量流、信息流、知识流、能力流和价值流的指向和转换重新设计教学要素。该研究所构建的模型拓展了MOOC在高校课堂教学改革中的应用范围,可以作为信息技术与课堂深度融合的一个范例,为相关研究与教学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OC 后现代课程观 教育生态学 融合式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唯技术”困境下羽毛球课程的“源”审视与重构 被引量:8
7
作者 张孝亭 郭亦农 马艳红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02-105,121,共5页
以学生经验为主线,运用现象学还原、过程生成、经验论等后现代课程思想对传统羽毛球课程与教学进行考察与反思,尝试在这种乌托邦式的后现代课程理论中找寻羽毛球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根基,并描述羽毛球教学的基本图景,为传统的、根深蒂固的... 以学生经验为主线,运用现象学还原、过程生成、经验论等后现代课程思想对传统羽毛球课程与教学进行考察与反思,尝试在这种乌托邦式的后现代课程理论中找寻羽毛球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根基,并描述羽毛球教学的基本图景,为传统的、根深蒂固的羽毛球教学提供了转变和发展的方向,为羽毛球教学增添新的生机、活力和创造力,以促进羽毛球教学改革不断前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羽毛球课程 审视 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课程思政:大学通识教育改革新视角 被引量:215
8
作者 聂迎娉 傅安洲 《大学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38-43,共6页
课程思政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实施全课程、全方位、全员育人的一种探索,是我国高等教育构建知识传授和价值养成相统一、知识育人和立德树人相统一、知识本位和人格本位相统一的现代课程设想,与回归育人初心、重构... 课程思政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实施全课程、全方位、全员育人的一种探索,是我国高等教育构建知识传授和价值养成相统一、知识育人和立德树人相统一、知识本位和人格本位相统一的现代课程设想,与回归育人初心、重构育人内涵的通识教育改革具有内在一致性。纵观大学教育观的演进与通识教育价值取向的转变,课程思政理念乃是立足我国本土教育实践进行通识教育改革的中国话语,也是对课程育人价值的中国化诠释。它能促使高校深刻反思通识教育的价值取向,纠正工具理性倾向,使通识教育真正成为使人成"人"的重要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思政 教育观 价值取向 通识教育 课程育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武术课程改革的文化路向 被引量:44
9
作者 虞定海 张茂林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3-26,共4页
通过对武术课程演变的文化解析,探寻高校武术课程改革的文化动因。从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和课程目标3个层面探索限制高校武术课程改革的内在因素。正视武术课程改革的多重文化功能,如保存、传递功能,融合、凝练功能,反思、创造功能,为高... 通过对武术课程演变的文化解析,探寻高校武术课程改革的文化动因。从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和课程目标3个层面探索限制高校武术课程改革的内在因素。正视武术课程改革的多重文化功能,如保存、传递功能,融合、凝练功能,反思、创造功能,为高校武术课程改革梳理具有教育本质特性的文化路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武术课程 课程改革 文化视角 文化功能 文化路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元文化视角下的初中数学教科书比较 被引量:27
10
作者 张维忠 孙庆括 《数学教育学报》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44-48,共5页
人教版、浙教版与沪科版3个版本初中数学教科书的选材特点有:在国家文化方面,选取中国传统数学的篇数比例总体略高于西方;在阶层文化方面,以数学家为代表的精英人物的数量远多于以工人为代表的大众人物;在性别文化方面,男性总体明显高... 人教版、浙教版与沪科版3个版本初中数学教科书的选材特点有:在国家文化方面,选取中国传统数学的篇数比例总体略高于西方;在阶层文化方面,以数学家为代表的精英人物的数量远多于以工人为代表的大众人物;在性别文化方面,男性总体明显高于女性;在区域文化方面,与城市背景内容有关的插图数量略高于乡村.3个版本初中数学教科书不同程度地存在以下问题:介绍国外数学时存在偏颇、缺乏数学史料选取的平民性、性别刻板印象依然存在、忽视农村学生的文化背景、少数民族数学文化的缺失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文化 数学教科书 课程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个人视角下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适应性探讨 被引量:29
11
作者 靳玉乐 于泽元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28-133,共6页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对课程变革的研究由结构-功能视角转向文化-个人视角。在文化-个人视角下,教师对课程变革的适应性由四个重要因素构成:思想上的认同、能力上的胜任、情感上的关注以及文化上的融合。这四个要素彼此相互联系,构...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对课程变革的研究由结构-功能视角转向文化-个人视角。在文化-个人视角下,教师对课程变革的适应性由四个重要因素构成:思想上的认同、能力上的胜任、情感上的关注以及文化上的融合。这四个要素彼此相互联系,构成了一个综合性的研究架构,为我们研究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适应性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个人视角 新课程改革 适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高中数学教材中数学建模的处理——以人教版、湘教版、苏教版和北师大版教材为例 被引量:26
12
作者 董玉成 徐斌艳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51-56,共6页
四种教材中数学建模内容展开方式、建模的基本功能、所依循的建模流程和问题情境各有特点。我国教材建模内容总体上重在模型的应用,问题往往与真实情境有较大的迁移距离。建模过程的关键性未作为重点。
关键词 模型和建模研究视角 课程标准 建模过程 教材表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比较教育的问题与出路 被引量:19
13
作者 饶从满 付轶男 《外国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0-15,共6页
中国比较教育目前的总体发展水平尚未超越表层的、形式化比较的阶段。要使中国比较教育摆脱这种境地,首先必须明晰比较教育作为一门学科安身立命的基点———本体;其次,还必须改革比较教育学专业研究生的课程体系,进而提升比较教育研究... 中国比较教育目前的总体发展水平尚未超越表层的、形式化比较的阶段。要使中国比较教育摆脱这种境地,首先必须明晰比较教育作为一门学科安身立命的基点———本体;其次,还必须改革比较教育学专业研究生的课程体系,进而提升比较教育研究者的素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教育 比较视野 比较方法 本体 课程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湾“台湾史”研究谱系及其史观嬗变述论 被引量:13
14
作者 张萌 刘相平 《太平洋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74-85,共12页
2014年2月10日,台湾当局公布新的普通高级中学语文及社会领域课程纲要,简称"103课纲",在台湾引发了广泛的争议,其实质是"中国史观"和"台湾中心史观"两种不同史观之争。台湾史学界最初由"中国史观&qu... 2014年2月10日,台湾当局公布新的普通高级中学语文及社会领域课程纲要,简称"103课纲",在台湾引发了广泛的争议,其实质是"中国史观"和"台湾中心史观"两种不同史观之争。台湾史学界最初由"中国史观"主导,随后逐渐被挑战和"边缘化",最后"台湾中心史观"盛行,导致"台湾史"研究界的普遍"本土化",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政治社会原因,而"台湾史"研究谱系的"继承与断裂"则直接影响到"史观"的变化,也对高中历史课纲的修订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历史课纲 “台湾史”研究谱系 “中国史观” “台湾中心史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效体育教学:体育新课程的教学转型 被引量:7
15
作者 潘海波 朱伟强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79-82,共4页
体育新课程改革导致了体育教学观的巨大变化,要求体育教学从知识本位走向学力本位,从教师中心走向学生中心,从重结果走向重过程,从统一走向个性化教学,从被动守旧走向自主创新。这种变化极大地丰富了有效体育教学的内涵,形成了关注整体... 体育新课程改革导致了体育教学观的巨大变化,要求体育教学从知识本位走向学力本位,从教师中心走向学生中心,从重结果走向重过程,从统一走向个性化教学,从被动守旧走向自主创新。这种变化极大地丰富了有效体育教学的内涵,形成了关注整体人的发展、关注教师的教促进学生的学、关注教学效益、关注反思与创新等有效体育教学的理念。据此,设计了一种有效体育教学的策略框架,呼吁广大体育教师树立有效体育教学意识,并能在教学实践中有所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效体育教学 新课程 教学观 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省高校就业指导课程设置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被引量:5
16
作者 张莉莉 钱小龙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37-143,共7页
通过对苏北、苏中和苏南等三个地区的髙校就业指导课程开展问卷调查,了解就业指导课程的设置情况和学生的反映,进而发现江苏省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存在的问题。调查发现:大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程的总体满意度不佳,且存在专业和地区差异;就业... 通过对苏北、苏中和苏南等三个地区的髙校就业指导课程开展问卷调查,了解就业指导课程的设置情况和学生的反映,进而发现江苏省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存在的问题。调查发现:大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程的总体满意度不佳,且存在专业和地区差异;就业指导课程的专业性有待提高;就业指导课程需要采取更加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就业指导课程需要注重职业道德培养和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课程的时间需要进行更加科学的规划;就业指导课程内容应该更加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深化就业指导课程改革应逐步建立专业化教师队伍,健全课程管理体制,建立统一规范的课程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省 就业指导课程 学生视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职课程整合视阈:课程项目化与项目课程化 被引量:34
17
作者 张健 《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2期5-8,共4页
项目化课程是高职课程改革的一种重要形式,其实质就是课程与项目的双向整合,即课程项目化与项目课程化。课程项目化是把课程转化成项目来学习,需要经历"工作任务分析—课程门类确定—教学设计实施"的结构转换,变理论学习过程... 项目化课程是高职课程改革的一种重要形式,其实质就是课程与项目的双向整合,即课程项目化与项目课程化。课程项目化是把课程转化成项目来学习,需要经历"工作任务分析—课程门类确定—教学设计实施"的结构转换,变理论学习过程为项目完成过程。项目课程化,即把项目转化为课程来学习,选择适合教学的项目,项目转化要遵循典型性、覆盖性、可迁移性、递进性、可行性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职课程 整合视阈 课程项目化 项目课程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现代主义视野中的教育 被引量:45
18
作者 项国雄 《外国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1-5,共5页
在后工业社会的历史背景下,世界教育也随之变为“全民教育”、“终身教育”、“主体教育”、“通识教育”,即后现代教育。文章首先讨论了后现代主义的定义、特征和存在形态,进而提供了一种后现代主义视野中的教育模式、知识观、课程观... 在后工业社会的历史背景下,世界教育也随之变为“全民教育”、“终身教育”、“主体教育”、“通识教育”,即后现代教育。文章首先讨论了后现代主义的定义、特征和存在形态,进而提供了一种后现代主义视野中的教育模式、知识观、课程观、教育观和师生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现代主义 教育 知识观 教育观 课程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材使用的研究视角与基本逻辑 被引量:69
19
作者 安桂清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9-74,共6页
教师的教材使用决定了教材价值的实现。课程改革中有关“教教材”与“用教材教”的持久论争及由此带来的实践困惑有待消解。教材使用的两种研究视角——“课程视角-层级说”与“教学视角-互动说”虽有内涵差异,但共同致力于通过教材使... 教师的教材使用决定了教材价值的实现。课程改革中有关“教教材”与“用教材教”的持久论争及由此带来的实践困惑有待消解。教材使用的两种研究视角——“课程视角-层级说”与“教学视角-互动说”虽有内涵差异,但共同致力于通过教材使用将学科专家建构的学科转化为儿童的学科。在整合上述两种研究视角的基础上,教材使用的基本逻辑超越“教教材”与“用教材教”之争,指向多重转化中的互动过程。最终,教材使用通过教材的再开发走向教材的持续优化,教材意义的实现因而离不开其使用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教材 用教材教 课卷视角-层级说 教学视角-互动说 学生存在状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现代主义课程观视野下职教课程开发新理念 被引量:10
20
作者 王庭之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8期64-69,共6页
后现代主义是当代教育教学理论发展的重要哲学基础。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具有动态性、开放性、内在自发性以及多元性等特征,它促进了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新理念的形成,在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理念上呈现出课程目标取向的多元化、课程模式的多元整... 后现代主义是当代教育教学理论发展的重要哲学基础。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具有动态性、开放性、内在自发性以及多元性等特征,它促进了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新理念的形成,在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理念上呈现出课程目标取向的多元化、课程模式的多元整合开放灵活化、课程开发主体的合作化以及课程结构的生态化等方面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现代主义 课程观 职业教育 课程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