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隧道式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在乳腺癌非首次置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1—12月在我院治疗的曾置入手臂静脉导管史的乳腺癌患者52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目的探讨隧道式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在乳腺癌非首次置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1—12月在我院治疗的曾置入手臂静脉导管史的乳腺癌患者52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6例,对照组采用经上臂中段常规穿刺部位直接留置PICC,观察组采用隧道式技术穿刺留置PICC。观察比较2组患者一次置管成功率(包括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送管成功率、操作时间、操作期间渗血量评分),带管期间并发症发生率(包括1周内穿刺点渗液发生率、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率、导管脱出率等并发症),手臂舒适度评分及非计划拔管率。结果2组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一次送管成功率、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导管脱出发生率,带管1个月手臂舒适度评分、带管总并发症发生率、非计划拔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操作时间、操作期间渗血量评分、带管期间穿刺点渗液,症状性血栓形成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PICC比较,隧道式PICC操作成功率高,不增加置管操作时间和患者出血量,能明显减轻穿刺点渗血程度,降低导管脱出率、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和非计划拔管率,提高带管期间患者手臂舒适度。展开更多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置管后渗血发生率高,增加了穿刺点感染、非计划性拔管的风险,置管早期需使用止血敷料减少渗血。新型止血敷料种类繁多、各具优势,给医护人员的敷料选择造成了困难...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置管后渗血发生率高,增加了穿刺点感染、非计划性拔管的风险,置管早期需使用止血敷料减少渗血。新型止血敷料种类繁多、各具优势,给医护人员的敷料选择造成了困难。该文介绍了新型功能性止血敷料的类型及止血特征,分别综述了壳聚糖、氰基丙烯酸酯胶、藻酸盐、明胶海绵、氧化纤维素敷料的止血机制及在PICC穿刺点的止血效果,并对新型功能性止血敷料的研制前景进行了展望。未来止血敷料将向多能化、复合化方向发展。展开更多
目的系统评价体表定位、超声及腔内心电图技术在新生儿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中的定位效果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Web of Science、PubMed、Embase、CINAHL、Cochrane Library、中国...目的系统评价体表定位、超声及腔内心电图技术在新生儿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中的定位效果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Web of Science、PubMed、Embase、CINAHL、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体表测量、超声及腔内心电图技术进行PICC辅助置管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年5月31日。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数据和偏倚风险评价后,采用R 4.2.1软件进行网状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9项研究,包含3829例新生儿。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尖端定位准确率排序:超声定位>心电定位>体表定位;一次性置管成功率排序:超声定位>心电定位>体表定位;PICC置管时间排序:超声定位<心电定位<体表定位;并发症发生率排序:心电定位<超声定位<体表定位。结论现有证据表明,超声与腔内心电图技术在新生儿PICC辅助置管中均具有较好的定位效果,其中超声定位技术可能更具优势。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隧道式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在乳腺癌非首次置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1—12月在我院治疗的曾置入手臂静脉导管史的乳腺癌患者52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6例,对照组采用经上臂中段常规穿刺部位直接留置PICC,观察组采用隧道式技术穿刺留置PICC。观察比较2组患者一次置管成功率(包括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送管成功率、操作时间、操作期间渗血量评分),带管期间并发症发生率(包括1周内穿刺点渗液发生率、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率、导管脱出率等并发症),手臂舒适度评分及非计划拔管率。结果2组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一次送管成功率、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导管脱出发生率,带管1个月手臂舒适度评分、带管总并发症发生率、非计划拔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操作时间、操作期间渗血量评分、带管期间穿刺点渗液,症状性血栓形成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PICC比较,隧道式PICC操作成功率高,不增加置管操作时间和患者出血量,能明显减轻穿刺点渗血程度,降低导管脱出率、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和非计划拔管率,提高带管期间患者手臂舒适度。
文摘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置管后渗血发生率高,增加了穿刺点感染、非计划性拔管的风险,置管早期需使用止血敷料减少渗血。新型止血敷料种类繁多、各具优势,给医护人员的敷料选择造成了困难。该文介绍了新型功能性止血敷料的类型及止血特征,分别综述了壳聚糖、氰基丙烯酸酯胶、藻酸盐、明胶海绵、氧化纤维素敷料的止血机制及在PICC穿刺点的止血效果,并对新型功能性止血敷料的研制前景进行了展望。未来止血敷料将向多能化、复合化方向发展。
文摘目的系统评价体表定位、超声及腔内心电图技术在新生儿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中的定位效果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Web of Science、PubMed、Embase、CINAHL、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体表测量、超声及腔内心电图技术进行PICC辅助置管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年5月31日。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数据和偏倚风险评价后,采用R 4.2.1软件进行网状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9项研究,包含3829例新生儿。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尖端定位准确率排序:超声定位>心电定位>体表定位;一次性置管成功率排序:超声定位>心电定位>体表定位;PICC置管时间排序:超声定位<心电定位<体表定位;并发症发生率排序:心电定位<超声定位<体表定位。结论现有证据表明,超声与腔内心电图技术在新生儿PICC辅助置管中均具有较好的定位效果,其中超声定位技术可能更具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