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hort-term exposure to fine particulate matter and hospital admission for stroke:a meta-analysis
1
作者 Wenbo Zhang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S01期118-119,共2页
Objective Air pollution is an important risk factor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throughout the world.Fine particulate matter(PM)air pollution alone is responsible for over three million deaths each year.Large and grow... Objective Air pollution is an important risk factor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throughout the world.Fine particulate matter(PM)air pollution alone is responsible for over three million deaths each year.Large and growing literature has explored whether short-term exposure to fine particulate matter is associated with stroke,but results from prior studies have been inconsistent.To fill this gap,we assessed the evidence quantitatively from epidemiological time-series studies published worldwide and determined whether short-term exposure to fine particulate matter(<2.5μm or<10μm)diameter[PM2.5 and PM10]wa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risk of hospital admission for stroke(including ischemic and hemorrhagic strok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ir pollution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particulate matter(p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颗粒物传感器监测评估与物理模型校准研究
2
作者 王佩 郑丽娜 +1 位作者 杨睿 李小婷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407-2416,共10页
颗粒物监测是保障公众健康和评估空气质量的重要环节。低成本颗粒物传感器由于成本低、可部署性强,成为广泛监测的理想选择,但低成本颗粒物传感器仍存在监测结果准确性低的问题。研究通过低成本传感器的长期性能测试以验证其稳定性与可... 颗粒物监测是保障公众健康和评估空气质量的重要环节。低成本颗粒物传感器由于成本低、可部署性强,成为广泛监测的理想选择,但低成本颗粒物传感器仍存在监测结果准确性低的问题。研究通过低成本传感器的长期性能测试以验证其稳定性与可靠性,并提出一种基于粒径谱的物理校准模型。该模型能够有效修正传感器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误差,提高监测精度。此外,研究还探讨了不同通道数对校准效果的影响,发现6通道和12通道的划分在兼顾精度和处理效率的条件下相较于其他划分方式表现更好,适合作为实际监测应用中的通道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低成本传感器 颗粒物监测 物理模型 校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β射线法的新型PM2.5自动监测系统研究 被引量:28
3
作者 梁艳 张增福 +1 位作者 陈文亮 徐可欣 《传感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418-1422,共5页
近年来大颗粒物污染日趋严重,准确监测颗粒物PM2.5迫在眉睫。目前国外监测仪器已在国际上普遍使用,国内真正的知识产权产品比较少,产品的精度以及稳定性也有待提高。采用基于β射线法原理研制了PM2.5质量浓度在线监测系统,在仪器结构中... 近年来大颗粒物污染日趋严重,准确监测颗粒物PM2.5迫在眉睫。目前国外监测仪器已在国际上普遍使用,国内真正的知识产权产品比较少,产品的精度以及稳定性也有待提高。采用基于β射线法原理研制了PM2.5质量浓度在线监测系统,在仪器结构中提出采用原位检测的方法,并进行与标准称重法的比对实验来验证系统的可行性,结果表明两者测量数据的相关性为0.988。通过数据校正补偿后与监控站赛默飞仪器比对实时监测数据,日测量数据平均值相对偏差仅为1.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污染 particulate matter(pm2.5) 在线监测 Β射线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泥窑PM_(2.5)排放特性及其PAHs风险分析 被引量:9
4
作者 韦琳 唐海龙 +2 位作者 郭盈盈 邹正禹 刘阳生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113-1118,共6页
采用荷电低压颗粒物撞击器(ELPI)、便携式PM2.5采样器和稀释系统,对国内3家新型干法水泥生产厂(5条生产线)的水泥窑(包括窑头和窑尾)进行现场采样,分析水泥窑排放PM2.5的质量浓度、粒数浓度及其中的多环芳烃(PAHs)浓度,对呼吸致癌风险... 采用荷电低压颗粒物撞击器(ELPI)、便携式PM2.5采样器和稀释系统,对国内3家新型干法水泥生产厂(5条生产线)的水泥窑(包括窑头和窑尾)进行现场采样,分析水泥窑排放PM2.5的质量浓度、粒数浓度及其中的多环芳烃(PAHs)浓度,对呼吸致癌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从粒数浓度分析,PM2.5中70%以上为PM0.33,这部分颗粒物主要是由气化凝结形成的.各采样点排放的PAHs主要以二环和三环的低环PAHs为主.第3个水泥厂窑头排放的PAHs含量最高,而且苯并[a]芘(BaP)超过国家所规定的8ng/m3标准限值,同时其呼吸致癌风险水平为4.46×10-4,高于可接受致癌风险水平的上限,需要有效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颗粒物 水泥窑 多环芳烃 致癌风险 fine particulate matter (pm2.5)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掺K纳米LaMnO_3催化分解柴油机PM排放的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闫亚洲 韩文赫 +3 位作者 张琳 蔡忆昔 王攀 郑荣耀 《内燃机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7-21,共5页
用K+取代纳米LaMnO3催化剂中20%的La3+,制备了纳米催化剂La0.8K0.2MnO3,利用SEM和BET方法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在试验台架上研究了排气温度对催化分解碳烟排放的影响,利用SEM和EDS对La0.8K0.2MnO3催化分解前后的颗粒物(particular matter,... 用K+取代纳米LaMnO3催化剂中20%的La3+,制备了纳米催化剂La0.8K0.2MnO3,利用SEM和BET方法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在试验台架上研究了排气温度对催化分解碳烟排放的影响,利用SEM和EDS对La0.8K0.2MnO3催化分解前后的颗粒物(particular matter,PM)样品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种催化剂均属于纳米级颗粒,La0.8K0.2MnO3催化分解碳烟效果较好;La0.8K0.2MnO3催化分解后,PM样品的粒径变小,排列更致密,C含量显著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燃机 柴油机 颗粒 纳米催化剂 台架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矿物质PM10-2.5生物活性与生态毒性效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5
6
作者 董发勤 贺小春 +4 位作者 唐永金 王双明 李琼芳 邓建军 赵磊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3-18,共6页
介绍了构成空气污染的最主要来源大气矿物质颗粒物PM10~2.5。通过分析PM对生物体内细胞的各种生化作用、自由基及尘载微生物毒性的研究,结合动物实验和流行病学调查,阐述PM的危害机理。指出目前对PM2.5以及更细的颗粒物如纳米物质的生... 介绍了构成空气污染的最主要来源大气矿物质颗粒物PM10~2.5。通过分析PM对生物体内细胞的各种生化作用、自由基及尘载微生物毒性的研究,结合动物实验和流行病学调查,阐述PM的危害机理。指出目前对PM2.5以及更细的颗粒物如纳米物质的生物活性与效应研究较少,未把PM自身特性的生物响应纳入研究内容,尚未建立细颗粒物对生物机体(如微生物和低等植物)危害的总体结果与评价;今后应从界面反应等多因子重点揭示其毒理学机理,以多学科对PM生物活性和生态毒性进行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颗粒物(pm) 矿物质 生物活性 生态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SP-PM_(10)-PM_(2.5)-2型中流量大气颗粒物采集系统的开发和应用 被引量:13
7
作者 王玮 刘红杰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35-38,共4页
自行开发并研制了 TSP-PM1 0 -PM2 .5-2型中流量 TSP、PM1 0 、PM2 .5大气颗粒物采集系统 ,是目前中国唯一可以采集 TSP、PM1 0 、PM2 .5样品并提供足够的样品量进行大气颗粒物化学成分分析的中流量大气颗粒物采集器。该系统精心设计和... 自行开发并研制了 TSP-PM1 0 -PM2 .5-2型中流量 TSP、PM1 0 、PM2 .5大气颗粒物采集系统 ,是目前中国唯一可以采集 TSP、PM1 0 、PM2 .5样品并提供足够的样品量进行大气颗粒物化学成分分析的中流量大气颗粒物采集器。该系统精心设计和加工的限流孔可以保持完全固定的流量 ,保证切割粒径的稳定 ,减小采样的误差并方便操作。该系统已经成功地应用于 2 0多个城市和地区大气颗粒物的监测和研究中 ,为研究大气颗粒物的污染状况和来源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和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颗粒物 采集系统 TSP pm10 pm2.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流CVS稀释比对PM采样影响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王凤滨 高俊华 《汽车技术》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6-49,共4页
采用CVS全流颗粒采样设备对某柴油机的PM进行了测试。通过改变CVS通道的总流量、经过滤纸的总流量和二级稀释空气的流量等影响稀释比的参数大小,对某柴油机逐次进行了ESC稳态试验,并结合滤纸前的样气温度讨论了稀释比变化对PM采样的影... 采用CVS全流颗粒采样设备对某柴油机的PM进行了测试。通过改变CVS通道的总流量、经过滤纸的总流量和二级稀释空气的流量等影响稀释比的参数大小,对某柴油机逐次进行了ESC稳态试验,并结合滤纸前的样气温度讨论了稀释比变化对PM采样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一级稀释比、二级稀释比及总稀释比的增大,PM的比排放量都呈现增大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VS 稀释比 柴油机 p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线管式NTP反应器降低柴油机PM排放的研究
9
作者 王军 蔡忆昔 +1 位作者 赵卫东 周博 《车用发动机》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8-62,共5页
设计了一种线管式低温等离子体反应器,对该反应器的工作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及理论分析,并采用该反应器进行了降低柴油机排气PM的台架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线管式低温等离子体反应器存在两种不同的放电形式,介质阻挡电晕放电和介质阻挡丝... 设计了一种线管式低温等离子体反应器,对该反应器的工作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及理论分析,并采用该反应器进行了降低柴油机排气PM的台架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线管式低温等离子体反应器存在两种不同的放电形式,介质阻挡电晕放电和介质阻挡丝状放电,其放电形貌与工作特性显著不同。两种放电形式均可降低柴油机PM排放;介质阻挡丝状放电较介质阻挡电晕放电对PM的处理效果更好,能量利用效率也更高。当反应器放电形式为介质阻挡电晕放电时,反应器中同时存在对PM氧化分解的化学过程和对PM荷电捕集的物理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低温等离子体 反应器 微粒 排放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粒径谱物理模型的颗粒物传感器校准研究
10
作者 王存飞 董映仪 +1 位作者 任碧琳 郑丽娜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2-129,共8页
为准确监测环境空间内颗粒物浓度,实现粉尘质量浓度的有效控制,提出1种基于粒径谱信息的物理模型校准方法,分别在室外环境和作业场所中开展颗粒物质量浓度监测活动,并将其与当前常用的经验校准方法相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粒径谱物理模型... 为准确监测环境空间内颗粒物浓度,实现粉尘质量浓度的有效控制,提出1种基于粒径谱信息的物理模型校准方法,分别在室外环境和作业场所中开展颗粒物质量浓度监测活动,并将其与当前常用的经验校准方法相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粒径谱物理模型校准对PM2.5以及PM10质量浓度的校准效果明显优于经验校准模型,尤其是R2以及拟合直线斜率指标,表明粒径谱物理模型在数据拟合和变异解释上更为精准,该方法可以有效提高传感器的监测精度和适用性。研究结果可为为环境监测和健康评估提供可靠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成本颗粒物传感器 作业场所粉尘 物理模型 校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沂市冬季环境空气PM2.5中水溶性离子污染特征及来源分析 被引量:15
11
作者 杜青清 吴丽萍 +4 位作者 赵雪艳 王静 欧盛菊 孟凡胜 张霞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348-1357,共10页
为探究临沂市冬季环境空气PM2.5中水溶性离子污染特征及来源,于2016年12月11日—2017年1月9日在临沂大学、兰山区政府、高新区翠湖嘉园、汤庄办事处、河东区政府、临沂开发区6个采样点开展样品采集.结果表明:①采样期间全市ρ(PM2.5)日... 为探究临沂市冬季环境空气PM2.5中水溶性离子污染特征及来源,于2016年12月11日—2017年1月9日在临沂大学、兰山区政府、高新区翠湖嘉园、汤庄办事处、河东区政府、临沂开发区6个采样点开展样品采集.结果表明:①采样期间全市ρ(PM2.5)日均值的平均值为144.86 μg/m^3,ρ(PM2.5)日均值在2016年12月20日和2017年1月4日出现峰值,分别为304.46 和341.65 μg/m^3.②水溶性离子日均质量浓度大小顺序依次为ρ(NO3^-)>ρ(SO4^2-)>ρ(NH4^+)>ρ(Cl^-)>ρ(K^+)>ρ(Ca^2+)>ρ(Na^+)>ρ(F^-)>ρ(Mg^2+)>ρ(NO^2-),其中,在PM2.5中w(NO3^-)、w(SO4^2-)、w(NH4^+)分别为22.33%、16.57%、13.62%,说明NO3^-、SO4^2-和NH4^+是临沂市PM2.5的主要组成部分.③临沂市污染天和非污染天ρ(PM2.5)日均值分别为164.00和56.86 μg/m^3.随污染水平增加,PM2.5中w(NO3^-)明显增高,w(SO4^2-)和w(NH4^+)基本不变,说明w(NO3^-)的增加导致ρ(PM2.5)的升高.污染天和非污染天的NOR (氮氧化率)分别为0.28和 0.11,SOR (硫氧化率)分别为0.34和0.28,说明污染越重,NOR和SOR越高,并且NO x 的气-粒转化速率较SO 2慢.污染天ρ(Cl^-)和ρ(K^+)分别为7.22和1.77 μg/m^3,分别是非污染天的2.5和3.0倍.④采样期间非污染天和污染天的N/S 〔ρ(NO3^-)/ρ(SO4^2-)〕分别为0.85和1.39,说明非污染天时固定源对PM2.5的贡献相对较大,而污染天时移动源对PM2.5的贡献相对较大.⑤通过PMF模型法解析出3个因子.因子1对PM2.5中水溶性离子的贡献率为56.13%,代表二次源和生物质燃烧源;因子2的贡献率为25.22%,代表工业源和垃圾焚烧源;因子3的贡献率为18.65%,代表扬尘源.研究显示,临沂市冬季PM2.5污染严重,水溶性离子来源复杂,应采取多源控制的污染防治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颗粒物 pm2.5 水溶性离子 来源解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粉尘传感器测量喷涂过程细颗粒物(PM2.5)分布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齐建伟 段海涛 李健 《涂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1-44,共4页
涂装作业时产生的大量漆雾是重要的细颗粒物(PM2.5)污染源之一。开展涂装喷涂时PM2.5分布规律的研究,对于保护工人身体健康、提高大气质量有重要意义。本文使用粉尘传感器分析了喷涂距离、时间、风速、偏移距离等因素对PM2.5分布的影响... 涂装作业时产生的大量漆雾是重要的细颗粒物(PM2.5)污染源之一。开展涂装喷涂时PM2.5分布规律的研究,对于保护工人身体健康、提高大气质量有重要意义。本文使用粉尘传感器分析了喷涂距离、时间、风速、偏移距离等因素对PM2.5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喷涂距离增加,PM2.5浓度开始时逐渐提高,而后逐渐降低.在0.9~1.2m达到最大稳定状态;随着喷涂时间增加,PM2.5浓度逐渐提高;有风时PM2.5浓度迅速降低,随着风速增加,PM2.5浓度逐渐降低;随着距漆雾中心径向偏移距离增大,PM2.5浓度降低,漆雾中心下方PM2.5,浓度相对于漆雾中心上方降低较慢;将传感器布置在距离喷嘴0.9~1.2m、漆雾中心下方0.3~0.4m处,可以较好地监测喷漆时PM2.5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涂装 传感器 细颗粒物 分布 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PM传感器通信协议设定与软件设计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希凡 汤东 +1 位作者 徐亚超 陈烈 《传感器与微系统》 CSCD 2015年第5期95-98,共4页
为了使集成CAN总线技术的颗粒物(PM)传感器能够与发动机的其它控制单元之间实现数据共享,以汽车行业比较通用的SAE J1939协议为传感器制定通信协议。同时采用模块化思路设计PM传感器控制系统软件,最后对控制系统的各个功能模块进行了实... 为了使集成CAN总线技术的颗粒物(PM)传感器能够与发动机的其它控制单元之间实现数据共享,以汽车行业比较通用的SAE J1939协议为传感器制定通信协议。同时采用模块化思路设计PM传感器控制系统软件,最后对控制系统的各个功能模块进行了实验验证。结果表明:PM传感器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制作能够满足应用需求,为进一步推进PM传感器在实车上的应用打下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物传感器 CAN总线 SAEJ1939 通信协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hemical compositions and source apportionment of atmospheric PM_(10) in suburban area of Changsha, China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剑东 邓启红 +1 位作者 路婵 黄柏良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0年第3期509-515,共7页
Source apportionment of particulate matters with aerodynamic diameter less than 10 μm (PM10) was conducted in the suburban area of Changsha, China. PM10 samples for 24 h collected with TEOM 1400a and ACCU system in... Source apportionment of particulate matters with aerodynamic diameter less than 10 μm (PM10) was conducted in the suburban area of Changsha, China. PM10 samples for 24 h collected with TEOM 1400a and ACCU system in July and October 2008 were chemically analyzed by the wavelength dispersive X-ray fluorescence (WD-XRF). Source appointment was implemented by the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absolute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APCA) to identify the possible sources and to quantify the contributions of the sources to PM10. Results show that as the PM10 concentration is increased from (85.6±43.7) μg/m3 in July 2008 to (107.6±35.7) μg/m^3 in October 2008, the concentrations of the anthropogenic elements (P, S, C1, K, Mn, Ni, Cu, Zn, and Pb) are basically increased but concentrations of the natural elements (Na, Mg, Al, Si, Ca, Ti, and Fe) are essentially decreased. Six main sources of PM10 are identified in the suburban of Changsha, China: soil dust, secondary aerosols, domestic oil combustion, waste incineration, traffic emission, and industrial emission contribute 57.7%, 24.0%, 9.8%, 5.0%, 2.0%, and 1.5%, respectively. Soil dust and secondary aerosols are the two major sources of particulate air pollution in suburban area of Changsha, China, so effective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control these two particulate polluta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rticulate matters pm10 chemical composition receptor modeling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suburban particulate matters pm10 chemical composition receptor modeling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SUBURBA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轻型汽车Ⅰ型试验颗粒物PM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评定
15
作者 朱瑞杰 王刚 +1 位作者 钱超 郭涛 《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 2023年第6期96-102,共7页
针对轻型汽车常温下冷启动后污染物排放试验(Ⅰ型试验)中颗粒物质量排放量PM测量结果的多种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和评估。结合排放标准和实际测量过程建立测量数学模型和不确定度计算数学模型,通过对各不确定度分量的评估及合成计算,最终... 针对轻型汽车常温下冷启动后污染物排放试验(Ⅰ型试验)中颗粒物质量排放量PM测量结果的多种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和评估。结合排放标准和实际测量过程建立测量数学模型和不确定度计算数学模型,通过对各不确定度分量的评估及合成计算,最终得到了颗粒物质量排放量PM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结果。结果表明,测试系统误差引入的B类不确定度分量为1.1%,但测量重复性因素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占比非常大,对结果有较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型汽车 Ⅰ型试验 颗粒物质量排放量pm 不确定度ww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马酸二甲酯通过Nrf2/HO-1信号通路缓解细颗粒物对雌性大鼠胎盘的氧化损伤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江珂 董恩恒 +2 位作者 张丰泉 张俊强 伍源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1-239,共9页
近年来,已有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证实,孕产妇暴露于PM_(2.5)可能导致妊娠并发症和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增加。本研究旨在探讨孕前PM_(2.5)暴露对大鼠胎盘的损伤及富马酸二甲酯(dimethyl fumarate,DMF)对其调控机制。40只6周龄SPF级雌性SD大... 近年来,已有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证实,孕产妇暴露于PM_(2.5)可能导致妊娠并发症和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增加。本研究旨在探讨孕前PM_(2.5)暴露对大鼠胎盘的损伤及富马酸二甲酯(dimethyl fumarate,DMF)对其调控机制。40只6周龄SPF级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生理盐水)、低剂量PM_(2.5)组(1.5 mg/kg PM_(2.5))、高剂量PM_(2.5)组(7.5 mg/kg PM_(2.5))、DMF对照组(生理盐水+50 mg/kg DMF)和DMF干预组(7.5 mg/kg PM_(2.5)+50 mg/kg DMF)。大鼠每2 d染毒1次,共持续40 d。经PM_(2.5)暴露后,高剂量PM_(2.5)组胎鼠数量、胎鼠平均体长、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白细胞介素-10(IL-10)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丙二醛(MDA)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经DMF处理后,DMF干预组的T-AOC含量显著高于高剂量PM_(2.5)组(P<0.01),能够明显缓解PM_(2.5)诱导的氧化损伤作用。H&E染色结果显示,暴露组胎盘组织迷路区血细胞有不同程度的减少,高剂量PM_(2.5)组血管脉络不清晰,DMF干预组胎盘迷路区的血细胞明显增多,血管脉络清晰整齐。Western印迹结果显示,低剂量PM_(2.5)组和高剂量PM_(2.5)组核因子E2相关因子(Nrf2)、血红素加氧酶1(HO-1)蛋白质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与高剂量PM_(2.5)组相比,DMF干预组的Nrf2、HO-1蛋白质含量明显增高(P<0.05)。综上所述,DMF可能通过Nrf2/HO-1信号通路缓解孕前PM_(2.5)对胎盘造成的氧化损伤,提高机体的抗氧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颗粒物 富马酸二甲酯 胎盘 氧化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感知与学习的空气颗粒物智能检测、识别与预警方法研究综述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亚宏 周城旭 +2 位作者 段立娟 王思梦 顾锞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5-206,共12页
随着空气污染问题的不断加剧,准确检测和及时预警空气颗粒物(particulate matter,PM)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传统方法依赖专业设备,不适用于实时检测。与传统方法相比,基于机器感知与学习的方法体现出技术优势,具有可实时检测、准确性高等... 随着空气污染问题的不断加剧,准确检测和及时预警空气颗粒物(particulate matter,PM)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传统方法依赖专业设备,不适用于实时检测。与传统方法相比,基于机器感知与学习的方法体现出技术优势,具有可实时检测、准确性高等优点。因此,对近几年的基于机器感知与学习的PM智能检测、识别与预警方法进行详细综述。首先,对PM的标准和来源进行介绍;然后,从检测、识别和预警这3个方面详细总结了各类方法,并对比各方法的特点和性能,其中,基于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的方法在各研究中取得了较大进展;最后,总结全文主要内容,并提出当前领域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重点研究方向。未来的研究应该继续关注技术创新和数据质量,以实现更好的空气质量监测和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污染 机器感知 颗粒物(particulate matter pm) 智能检测 空气质量指数(air quality index AQI) 深度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卫星遥感监测近地表细颗粒物多元回归方法研究 被引量:22
18
作者 贾松林 苏林 +3 位作者 陶金花 王子峰 陈良富 尚华哲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65-573,共9页
对地基监测PM2.5和气象数据、MODISAOD卫星数据与NCEP FNL数据进行了处理分析,在与一元简单线性模型(模型1)进行对比的基础上,建立了适应于北京及其附近地区遥感监测近地面颗粒物(PM2.5)浓度的多元线性(模型2)和非线性(模型3)回归模型,... 对地基监测PM2.5和气象数据、MODISAOD卫星数据与NCEP FNL数据进行了处理分析,在与一元简单线性模型(模型1)进行对比的基础上,建立了适应于北京及其附近地区遥感监测近地面颗粒物(PM2.5)浓度的多元线性(模型2)和非线性(模型3)回归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评价验证和遥感监测初步应用.结果表明:模型1,2,3分别能够解释PM2.5 32.5%,56.1%,62.7%的变异.反演的PM2.5浓度与站点监测值相关性分别为0.5488(R2=0.3012),0.7449(R2=0.5549),0.7431(R2=0.5523).对于站点监测PM2.5浓度63.1652μg/m3的均值,反演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为43.5562,35.3321,36.8450μg/m3.模型2和3中气象因子分别能够解释PM2.5 23.6%和12.6%的变异,说明了气象因子影响北京地区春季PM2.5-AOD关系的显著性.3种模型整体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低值高估和高值低估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地表细颗粒物浓度(pm 2 5 ) 卫星遥感监测 多元回归模型 气象要素 气溶胶光学厚度(AOD) concentration of fine particulate matter (pm2 5) aerosol optical depth (AO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护性耕作综合效益评价体系构建及实例分析 被引量:22
19
作者 李洋阳 刘思宇 +1 位作者 单春艳 姬亚芹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5期48-54,共7页
保护性耕作是防治农田土壤风蚀起尘的重要技术方法之一,对于从源头上控制颗粒物污染有重要作用。为了综合评价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生态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该研究构建了一个包含3个一级评价指标、8个二级评价指标、19个三级评价... 保护性耕作是防治农田土壤风蚀起尘的重要技术方法之一,对于从源头上控制颗粒物污染有重要作用。为了综合评价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生态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该研究构建了一个包含3个一级评价指标、8个二级评价指标、19个三级评价指标的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天津市大港区苏家园村为例,对传统耕作、免耕覆盖、深松耕3种耕作方式下的生态、经济、社会及综合效益进行评价,以验证评价指标体系的可行性。结果表明:从生态环境效益方面来看,传统耕作<免耕覆盖<深松耕,其指标值分别为0.182、0.540、0.875;从综合效益来看,传统耕作<深松耕<免耕覆盖,其指标值分别为0.279、0.435、0.584。保护性耕作比传统耕作具有更高的生态环境和综合效益。该研究可为合理地评价保护性耕作综合效益提供参考,对发展保护性耕作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侵蚀 颗粒物 保护性耕作 综合评价 模糊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城6区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17
20
作者 刘杰 杨鹏 +2 位作者 吕文生 刘阿古达木 刘俊秀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333-339,共7页
为较好地了解当前北京城6区大气颗粒物PM_(2.5)和PM_(10)质量浓度的污染水平及变化规律,根据2013年3月11日至2014年2月28日城6区12个空气质量实时监测点连续、实时的监测结果,构建多点位、完整时间序列的颗粒物质量浓度数据资料。应用... 为较好地了解当前北京城6区大气颗粒物PM_(2.5)和PM_(10)质量浓度的污染水平及变化规律,根据2013年3月11日至2014年2月28日城6区12个空气质量实时监测点连续、实时的监测结果,构建多点位、完整时间序列的颗粒物质量浓度数据资料。应用数理统计分析手段,对当前北京城6区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的频数分布、相关性和逐时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结合全年实际气象特征,对引起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变化的因素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2013年3月至2014年2月北京城6区大气颗粒物污染较为严重,且PM_(2.5)和PM_(10)质量浓度具有特别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全年相关系数达0.9,10年间无显著变化;二者年均值达91.7μg/m^3和116.9μg/m^3,分别超标162%和67%;二者质量浓度比达78.4%,10年间同比增长约20%。颗粒物质量浓度逐时变化受季节变化影响明显,总体呈现夜间最高、白天最低的趋势,变化周期为7~9 h。研究表明,影响颗粒物质量浓度变化的因素包括春季的大风和生物粒子、夏季的湿热和降雨、秋季和冬季的逆温现象和降雪等气象因素及规律性的人为源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学 大气颗粒物 pm(2.5) pm(10) 频数分布 相关性分析 逐时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