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轮作模式对烟草团棵期根系代谢及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1
作者 廖仁涛 耿少武 +5 位作者 刘正杰 董陈文华 周绍松 林春 李军营 毛自朝 《西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54-468,共15页
[目的]为了解不同轮作模式对烟草团棵期根系代谢及根际微生物群落的影响,探寻土壤—烟草—微生物三者间的互作关系并优化云南烟草的水旱轮作模式。[方法]分别采用烟草→藜麦—烟草(NCN)、烟草→大麦—烟草(NHN)、烟草→蚕豆—烟草(NVN)... [目的]为了解不同轮作模式对烟草团棵期根系代谢及根际微生物群落的影响,探寻土壤—烟草—微生物三者间的互作关系并优化云南烟草的水旱轮作模式。[方法]分别采用烟草→藜麦—烟草(NCN)、烟草→大麦—烟草(NHN)、烟草→蚕豆—烟草(NVN)、水稻→藜麦—烟草(OCN)、水稻→大麦—烟草(OHN)、水稻→蚕豆—烟草(OVN)6种轮作模式,测量团棵期烟草土壤主要化学物质,并利用代谢组和宏基因组策略,初步揭示不同轮作模式下土壤—烟草—微生物三者间的内在联系。[结果]水旱轮作模式能显著改善土壤的化学性质,提高拟杆菌门、广古菌门微生物的丰度,并通过拮抗或竞争机制抑制好氧微生物的生长。而旱旱轮作模式中好氧病原性微生物种群增加,显著激活了烟草抗逆相关通路,进而产生大量的苯酚类和萜类化合物。基于典型相关分析,发现速效钾和有效磷主要影响了植烟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尤其是拟杆菌门的Kaistella daneshvariae和Nibribacter ruber,并且发现pH和水溶性氯可能是旱旱轮作中好氧病原性微生物种群生长的关键驱动因子。[结论]水旱轮作后的烟草主要通过和微生物的互作抑制根际好氧病原性微生物的生长进而维持/促进正常生长发育,所揭示的土壤—烟草—根际微生物存在的动态内部相关性,可为云南省核心烟区的绿色、可持续生产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作模式 水旱轮作 烟草 微生物群落结构 根系代谢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作与施肥方式对稻茬冬油菜耕层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
2
作者 黑儿平 杨泽鹏 +4 位作者 吴永成 陈红琳 秦鱼生 上官宇先 何明江 《中国土壤与肥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0-40,共11页
水稻-油菜一年两熟是四川省稻田主要的水旱轮作模式。为探讨该模式下合理的耕作和施肥方式,通过田间定位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置8个耕作和施肥方式处理组合,分析其对土壤物理、化学和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以及冬油菜... 水稻-油菜一年两熟是四川省稻田主要的水旱轮作模式。为探讨该模式下合理的耕作和施肥方式,通过田间定位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置8个耕作和施肥方式处理组合,分析其对土壤物理、化学和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以及冬油菜产量的短期影响。结果表明:相同施肥方式下,旋耕(RT)较免耕(NT)平均提高了0~30 cm土层的土壤水分(23.25%)和孔隙度(14.79%),同时降低了土壤容重(9.78%)。RT条件下,在0~10 cm土层中,撒施(SS)较穴施(XS)和条施(TS)平均分别提高了土壤水分含量(14.87%)、容重(10.23%)以及有机质(5.55%)、全磷(6.12%)、碱解氮(13.66%)和有效磷(31.77%)的含量,但降低了土壤孔隙度(7.69%)和毛管孔隙度(12.25%)以及全钾(7.72%)含量;TS在10~20 cm土层中增加了土壤水分、孔隙度以及有机质、全磷、全钾和速效钾的含量,较SS和XS平均增幅分别为12.03%、7.96%、13.08%、24.16%、9.56%和5.51%,同时降低了土壤容重(8.81%);NT下,在0~10 cm土层中,TS较SS和XS提高了土壤毛管孔隙度以及全磷、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平均增幅分别为25.42%、7.00%、18.41%和13.21%,而XS则在该土层中提高了土壤水分以及碱解氮和有效磷的含量。与NT相比,RT降低了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含量,且NT下TS和XS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有不同程度的提升。研究表明,RT结合SS或TS,NT结合XS或TS处理不仅有利于培肥土壤,还能实现冬油菜产量增产的作用。因此,在川西平原水旱轮作区,RT条件下应选择SS或TS作为施肥方式,而在NT条件下,则应选择XS或TS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旱轮作 耕作方式 施肥方式 土壤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省适宜“稻稻油”模式早熟甘蓝型冬油菜品种的评价与筛选 被引量:1
3
作者 彭菁菁 潘俊峰 +9 位作者 汪家凯 李妹娟 胡香玉 梁开明 傅友强 刘彦卓 胡锐 王昕钰 叶群欢 尹媛红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56-965,共10页
【目的】评价、筛选适宜广东“稻稻油”三熟制模式的早熟、高产、优质油菜品种,解决目前生产上轮作茬口不衔接的突出问题,促进广东粮油产能提升。【方法】试验在双季稻冬闲田实施,以25个早熟甘蓝型冬油菜品种为评价材料,调查测定各品种... 【目的】评价、筛选适宜广东“稻稻油”三熟制模式的早熟、高产、优质油菜品种,解决目前生产上轮作茬口不衔接的突出问题,促进广东粮油产能提升。【方法】试验在双季稻冬闲田实施,以25个早熟甘蓝型冬油菜品种为评价材料,调查测定各品种的生育期、产量、品质等重要性状,分析其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试验品种全生育期变幅为136~151 d,播种期至初花期、初花期至盛花期、盛花期至终花期、终花期至成熟期的持续时间均值分别为88.0、7.2、21.1和30.0 d,大于0℃平均有效积温分别为1648.4、98.3、360.3和525.3℃;平均产量1832.1 kg·hm^(−2)(变幅1279.0~2288.1 kg·hm^(−2)),平均日产量12.5 kg·hm^(−2)(变幅8.6~15.5 kg·hm^(−2));每角粒数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籽粒含油量(w)平均44.5%(变幅40.4%~48.4%),蛋白质含量(w)平均22.4%(变幅19.2%~25.4%),油酸含量(w)平均58.5%(变幅19.6%~73.3%)。相关分析表明,产量与播种期至初花期的平均温度和光合有效辐射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含油量与播种期至初花期的平均温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光合有效辐射呈极显著正相关。聚类分析表明,11个不同生育期的品种属于高产类型,日产量高以及每角粒数、一次分枝数和单株有效角果数多是其主要特征。【结论】早熟甘蓝型冬油菜品种在广东的适应性差别大,日产量高以及每角粒数、一次分枝数和单株有效角果数多的品种能够充分利用生育前期光温资源,有利于高产和高油性状形成,适宜在粤中与丘陵稻作区“稻稻油”模式中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熟制 “稻稻油”模式 水旱轮作 甘蓝型冬油菜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水旱轮作模式下秸秆还田与精量减氮对水稻产量、氮素吸收利用及土壤氮含量的影响
4
作者 胡明明 李志欣 +10 位作者 丁峰 陈凯瑞 廖琴 吴子牛 熊莹 付浩 罗永恒 陈宗奎 杨志远 孙永健 马均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500-1514,共15页
【目的】水旱轮作模式不仅影响土壤氮素残留率,而且旱作季秸秆还田后带入土壤的氮量也不同,导致对后茬水稻的氮素供应也不同。研究考虑秸秆氮素条件下的精准减氮量,以充分发挥秸秆氮素和轮作模式优势。【方法】以四川地区主推品种‘F优... 【目的】水旱轮作模式不仅影响土壤氮素残留率,而且旱作季秸秆还田后带入土壤的氮量也不同,导致对后茬水稻的氮素供应也不同。研究考虑秸秆氮素条件下的精准减氮量,以充分发挥秸秆氮素和轮作模式优势。【方法】以四川地区主推品种‘F优498’为材料,在四川农业大学现代化农业科研园区进行大田裂区试验,以3种水旱轮作模式下的秸秆还田为主区:油菜–水稻轮作(RR)、小麦–水稻轮作(WR)、青菜–水稻轮作(CR);以3个施氮量为裂区:不施氮(N_0)、传统施氮量(N_(1))、精量减氮(N_(2))。根据计算,RR、CR和WR轮作模式下N_(2)处理的施氮量分别为120、145和140 kg/hm^(2),分别较N1处理(150 kg/hm^(2))减少氮肥用量20.00%、3.33%和6.67%。于水稻拔节期、齐穗期、成熟期取植株样分析干物质积累和氮素吸收量,成熟期测定水稻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旱季作物和水稻收获后取0—20 cm土壤样品,测定全氮及碱解氮含量。【结果】与CR和WR处理相比,RR平均水稻产量2018年分别增加3.85%和13.06%,2019年分别增加14.01%和2.57%,主要原因是其能保证较高的有效穗数和千粒重,促进籽粒灌浆结实;2018年干物质积累总量平均分别增加1.84%和23.50%,2019年分别增加12.87%和4.19%;2018年氮素积累总量平均分别增加17.29%和14.59%,2019年分别增加10.50%和5.00%;2018年氮肥偏生产力分别增加11.43%和17.08%,2019年分别增加25.57%和11.42%。2018、2019年RR处理稻田土壤全氮含量分别较CR和WR处理增加16.67%和9.25%、14.69%和2.01%,碱解氮含量分别增加了13.90%和9.80%、17.76%和8.48%。同一轮作模式秸秆还田下,N_(2)处理的水稻产量、干物质积累、氮素吸收及土壤氮素含量与N_(1)处理多无显著差异,但氮肥偏生产力、氮肥生理利用率多表现为N_(2)>N_(1),其中2018年N2处理在RR模式下的氮肥偏生产力较N1处理显著增加23.50%,2019年显著增加20.89%。RR、WR和CR模式综合评价表明,水稻生产力综合排序为RR>CR>WR,得分最高的处理是RR+N_(1),其次是RR+N_(2)。【结论】油菜–水稻轮作模式秸秆还田优化了水稻各生育时期的干物质和氮素积累,促进了氮素利用和土壤培肥,从而增加水稻产量,配合精量减氮处理不影响水稻正常生长,但能减少20%氮肥使用,有助于秸秆高效利用和水稻节肥稳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旱轮作 旱作秸秆还田 精量减氮 水稻产量 氮素吸收利用 土壤氮素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花生轮作模式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张广彩 李菁 +7 位作者 梁兆君 杨力剑 纪欢欢 张甜 司彤 于晓娜 杜金哲 邹晓霞 《花生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1-27,41,共8页
通过探究不同花生轮作模式对耕层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为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作物生产效率提供科学依据。针对水田和旱地两种起始田,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设小麦—花生和油菜—花生两种轮作模式,以花生连作为对照,开展3年定位试验,探究不同... 通过探究不同花生轮作模式对耕层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为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作物生产效率提供科学依据。针对水田和旱地两种起始田,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设小麦—花生和油菜—花生两种轮作模式,以花生连作为对照,开展3年定位试验,探究不同轮作模式对0~20 cm和20~40 cm土层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蔗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研究发现,起始田块及种植模式对土壤酶活性均有极显著影响。在旱地起始田下,与花生连作相比,油菜—花生轮作模式提高了0~20 cm土层土壤过氧化氢酶(6.5%)和脲酶(4.7%)活性;在水田起始田,小麦—花生轮作模式土壤碱性磷酸酶敏感性最低(-17.2%~-6.6%),与花生连作和小麦—花生轮作相比,油菜—花生轮作提高了0~20 cm土层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4.7%~4.8%);相同种植模式相同土层深度下,四种土壤酶活性均表现为水田高于旱地,而同一起始田相同种植模式,土壤酶活性表现为0~20 cm土层高于20~40 cm土层,且以水田起始田,花生连作下碱性磷酸酶活性的表现最为明显(129.6%);除0~20 cm土层过氧化氢酶活性外,土壤脲酶、蔗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均表现为花生连作>油菜—花生轮作>小麦—花生轮作。综上,起始田块类型和种植模式均可显著改变土壤酶活性,花生连作更有利于土壤酶活性的提高,这可能与其休闲期较高的杂草生物量和多样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作 花生 土壤酶活性 水田 旱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田冬种黑麦草对后作水稻生长的影响及其机理初探 被引量:37
6
作者 杨中艺 岳朝阳 +2 位作者 辛国荣 简曙光 杨卓睿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20-24,共5页
采用野外栽培试验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水田冬种黑麦草后水稻的生长发育以及土壤理化、生物性状的变化进行了研究,旨在进一步确证冬种黑麦草对后作水稻的增产效应并初步探讨这一效应产生的机理。结果表明,冬种黑麦草使后作水稻... 采用野外栽培试验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水田冬种黑麦草后水稻的生长发育以及土壤理化、生物性状的变化进行了研究,旨在进一步确证冬种黑麦草对后作水稻的增产效应并初步探讨这一效应产生的机理。结果表明,冬种黑麦草使后作水稻除千粒重(降低了3.1%)以外的各生长发育性状和产量性状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总生物量、地上部生物量、地下部生物量、叶面积指数、有效分蘖数、成穗率和结实率分别比对照提高了8.4%、21.1%、6.9%、21.2%、10.0%、4.9%和1.0%,颖花退化率则降低了3.1%,实测籽实产量增加了6.8%;冬种黑麦草后土壤的部分理化性状指标和生物性状指标得到了改善,其中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有效氮含量、微生物生物量和转化酶活性分别比对照提高了20.11%、19.40%、77.73%、53.05%和66.6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大利黑麦草 水稻 轮作 水田 青饲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轮作模式下稻田土壤细菌和真菌多样性变化 被引量:20
7
作者 张慧 马连杰 +3 位作者 杭晓宁 朱金山 卢文才 廖敦秀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804-810,共7页
为探讨不同轮作模式对稻田土壤微生物的影响,设置水稻-小麦、水稻-油菜、水稻-绿肥、水稻-冬闲4个处理,于水稻收获后采集土壤样品,提取基因组DNA,构建文库,利用Illumina Mi Seq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土壤细菌和真菌的丰富度、多样性指数以... 为探讨不同轮作模式对稻田土壤微生物的影响,设置水稻-小麦、水稻-油菜、水稻-绿肥、水稻-冬闲4个处理,于水稻收获后采集土壤样品,提取基因组DNA,构建文库,利用Illumina Mi Seq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土壤细菌和真菌的丰富度、多样性指数以及门和属水平上的群落结构变化。从12个土壤样品中共获得24 537个细菌OUT和5 882个真菌OTU,其中,变形菌门、绿弯菌门、酸杆菌门、放线菌门、芽单胞菌门为土壤优势细菌门,子囊菌门和担子菌门为优势真菌门。从门的分类水平看,不同轮作模式土壤中细菌和真菌群落各门类组成的比例发生改变。属水平的分析结果也表明,不同轮作模式土壤中细菌前20个优势属的丰度和真菌前10优势属的丰度同样发生明显改变。不同轮作作物改变了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比例,水稻-绿肥和水稻-冬闲处理有益微生物比例高于其他处理。随着轮作作物的改变,土壤生态系统中细菌和真菌群落的组成比例发生了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 轮作 土壤细菌 土壤真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田轮作系统的生态学分析 被引量:52
8
作者 黄国勤 熊云明 +3 位作者 钱海燕 王淑彬 刘隆旺 赵其国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9-78,共10页
针对目前稻田单一化的连作耕作制度对农田环境造成的不利因素,根据5 a田间定位试验,从土壤理化性状、作物产量变化、病虫害发生发展规律、能流及养分平衡状况等角度对稻田连作耕作制度和轮作系统进行生态学分析。结果表明,与连作耕作制... 针对目前稻田单一化的连作耕作制度对农田环境造成的不利因素,根据5 a田间定位试验,从土壤理化性状、作物产量变化、病虫害发生发展规律、能流及养分平衡状况等角度对稻田连作耕作制度和轮作系统进行生态学分析。结果表明,与连作耕作制度相比较,在试验设计范围内,稻田轮作系统明显改善了土壤的理化性状,使得土壤随着耕种年限增加,容重下降,而孔隙度增加,固相比率下降,气相比率上升,气液比值增大,土壤通透性大大增强,有效阻止土壤次生潜育化和土壤酸化,提高土壤pH值;改变了植株病原菌寄生,增强了植株的抵抗能力,对作物病、虫、草害产生了一定的抑制作用。同时,稻田轮作系统的总初级生产力、光能利用率、辅助能利用率分别比连作系统高17.47%、9.87%和5.0%。N、P、K的养分利用率也同样明显高于连作系统。提出了合理轮作的优化模式和复种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轮作 理化性状 作物生产力 能量转化 物质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田水旱轮作的生态经济效应研究 被引量:19
9
作者 王淑彬 黄国勤 +1 位作者 黄海泉 刘隆旺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6期757-761,共5页
稻田水旱轮作研究表明 :水旱轮作改善了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性状 ,培肥了地力 ,改善了稻米品质。水旱轮作中综合效益表现最好的是轮作方式 1(紫云英—早玉米—晚玉米→紫云英—早稻—晚玉米→紫云英—早玉米—晚稻 ) ;其次为轮作方式 ... 稻田水旱轮作研究表明 :水旱轮作改善了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性状 ,培肥了地力 ,改善了稻米品质。水旱轮作中综合效益表现最好的是轮作方式 1(紫云英—早玉米—晚玉米→紫云英—早稻—晚玉米→紫云英—早玉米—晚稻 ) ;其次为轮作方式 2 (紫云英—早稻—晚玉米→紫云英—早玉米—晚稻→紫云英—早玉米—晚玉米 ) ;再次为轮作方式 3(紫云英—早玉米—晚稻→紫云英—早玉米—晚玉米→紫云英—早稻—晚玉米 ) ;而连作效果最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 水旱轮作 生态经济效应 综合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地区不同水旱轮作方式下稻季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研究 被引量:30
10
作者 张岳芳 周炜 +4 位作者 陈留根 王子臣 朱普平 盛婧 郑建初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90-296,共7页
为准确编制我国稻田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及制定合理减排措施提供基础数据,选择太湖地区典型水稻种植区江苏省苏州市,研究设计了休闲水稻(对照,CK)、紫云英水稻(T1)、黑麦草水稻(T2)、小麦水稻(T3)和油菜水稻(T4)5种水旱轮作方式... 为准确编制我国稻田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及制定合理减排措施提供基础数据,选择太湖地区典型水稻种植区江苏省苏州市,研究设计了休闲水稻(对照,CK)、紫云英水稻(T1)、黑麦草水稻(T2)、小麦水稻(T3)和油菜水稻(T4)5种水旱轮作方式,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开展了不同水旱轮作方式下水稻生长季田间甲烷(CH4)和氧化亚氮(N2O)排放监测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水旱轮作方式下水稻生长季CH4排放通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CH4排放峰值出现在水稻生育前期,移栽至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CH4累积排放量占全生育期排放总量的比例为65%~81%,而N2O仅在水稻烤田期间有明显排放。水旱轮作方式对稻季CH4和N2O排放有极显著(P 0.01)影响,CH4季节总排放量表现为T1(283.2 kg.hm 2)CK(139.5 kg.hm 2)T3(123.4kg.hm 2)T4(114.7 kg.hm 2)T2(100.8 kg.hm 2),N2O季节总排放量顺序为T1 T4 T3 T2 CK,依次为1.06kg.hm 2、0.87 kg.hm 2、0.81 kg.hm 2、0.72 kg.hm 2和0.53 kg.hm 2。T1处理稻季排放CH4和N2O产生的增温潜势最高[7 396 kg(CO2).hm 2],显著(P 0.05)高于其他处理,比CK[3 646 kg(CO2).hm 2]增加103%,T2[2 735kg(CO2).hm 2]较CK减少25%(P 0.05)。紫云英水稻轮作方式增加了太湖地区水稻生长季的温室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旱轮作 稻田 CH4和N2O排放 增温潜势 太湖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田轮作系统的生态学分析 被引量:22
11
作者 黄国勤 熊云明 +3 位作者 钱海燕 王淑彬 刘隆旺 赵其国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159-1164,共6页
针对目前稻田单一化的连作耕作制度对农田环境造成的不利因素,通过5a田间定位试验,从土壤理化性状、作物产量变化、病虫害发生发展规律、能流及养分平衡状况等角度对稻田连作耕作制度和轮作系统进行生态学分析。结果表明,与连作耕作制... 针对目前稻田单一化的连作耕作制度对农田环境造成的不利因素,通过5a田间定位试验,从土壤理化性状、作物产量变化、病虫害发生发展规律、能流及养分平衡状况等角度对稻田连作耕作制度和轮作系统进行生态学分析。结果表明,与连作耕作制度相比较,在试验设计范围内,稻田轮作系统明显改善了土壤的理化性状,使得土壤随着耕种年限增加,容重下降,而孔隙度增加,固相比率下降,气相比率上升,气液比值增大,土壤通透性大大增强,有效阻止土壤次生潜育化和土壤酸化,提高土壤pH值。轮作系统不但提高了作物产量,而且总初级生产力、光能利用率、辅助能利用率分别比连作系统高17.47%、9.87%和5.0%。N、P、K的养分利用率也同样明显高于连作系统。提出了合理轮作的优化模式和复种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轮作 理化性状 作物生产力 能量转化 物质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耕作模式对稻田土壤理化性质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被引量:31
12
作者 董建江 邵伏文 +2 位作者 张林 姜超强 祖朝龙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09-514,共6页
为研究不同耕作模式对土壤理化性状和作物经济效益的影响,对皖南地区4种典型耕作模式(单季稻种植、油稻轮作、麦稻轮作、烟稻轮作)的土壤和作物产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单季稻种植相比,轮作显著降低了土壤含水量;麦稻轮作和烟稻轮... 为研究不同耕作模式对土壤理化性状和作物经济效益的影响,对皖南地区4种典型耕作模式(单季稻种植、油稻轮作、麦稻轮作、烟稻轮作)的土壤和作物产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单季稻种植相比,轮作显著降低了土壤含水量;麦稻轮作和烟稻轮作土壤体积质量显著增加,孔隙度显著降低;麦稻轮作土壤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分别显著降低35.8%和47.8%;烟稻轮作土壤速效钾含量显著增加68.2%,速效磷含量提高109.5%。油稻轮作和烟稻轮作总产值比单季稻种植分别显著增加35.3%和155.5%。为解决轮作对土壤的不良影响,要注重增施有机肥和秸秆还田以改善土壤体积质量和孔隙度;麦稻轮作应重点解决土壤p H降低的问题;烟稻轮作要减少烟后晚稻的磷肥和钾肥施用量。总体而言,油稻轮作和烟稻轮作是皖南地区维护农田土壤肥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业增产增收的重要耕作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模式 稻田 轮作 理化性质 土壤肥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旱轮作稻田旱作季种植不同作物对CH_4和N_2O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22
13
作者 张岳芳 郑建初 +3 位作者 陈留根 朱普平 盛婧 王子臣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521-1526,共6页
甲烷(CH4)和氧化亚氮(N2O)是仅次于二氧化碳(CO2)的重要温室气体,农田是大气CH4和N2O的重要来源,但目前农业措施对CH4和N2O排放的影响尚不明确。以水旱轮作稻田旱作季休闲为对照,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研究了种植紫云英、黑麦草、冬小... 甲烷(CH4)和氧化亚氮(N2O)是仅次于二氧化碳(CO2)的重要温室气体,农田是大气CH4和N2O的重要来源,但目前农业措施对CH4和N2O排放的影响尚不明确。以水旱轮作稻田旱作季休闲为对照,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研究了种植紫云英、黑麦草、冬小麦以及油菜等4种作物对稻田旱作季CH4和N2O排放及其温室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旱轮作稻田旱作季CH4排放通量较低,而N2O排放较为明显。稻田旱作季CH4平均排放通量表现为油菜>黑麦草>冬小麦>紫云英>休闲,依次为8.96、7.19、6.94、6.52和6.02μg·m-2·h-1,季节N2O平均排放通量的顺序是油菜(61.1μg·m-2·h-1)>冬小麦(52.5μg·m-2·h-1)>黑麦草(34.0μg·m-2·h-1)>休闲(15.3μg·m-2·h-1)>紫云英(13.6μg·m-2·h-1)。稻田旱作季种植不同作物对CH4和N2O季节总排放量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CH4和N2O季节总排放量均以种植油菜为最大,分别达到43.2和294.7 mg·m-2,比对照休闲增加49%和299%。种植油菜、冬小麦和黑麦草较对照休闲显著增加稻田旱作季总增温潜势(P<0.05),紫云英和休闲处理间总增温潜势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表明,种植油菜、冬小麦和黑麦草等作物由于氮肥的施用增加了水旱轮作稻田旱作季温室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旱轮作 CH4和N2O排放 增温潜势 稻田 旱作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肥对水旱轮作作物产量、氮素吸收与土壤肥力的影响 被引量:11
14
作者 赵营 王世荣 +4 位作者 郭鑫年 梁锦秀 吴霞 周涛 任福聪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24-28,共5页
2008~2009年,利用田间试验研究了优化施肥、单施有机肥、有机无机配施和习惯施肥对水旱轮作体系下水稻和春小麦产量、氮素吸收利用和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都能提高水稻和春小麦的子粒和秸秆产量。同等养分供应下,优化施肥处... 2008~2009年,利用田间试验研究了优化施肥、单施有机肥、有机无机配施和习惯施肥对水旱轮作体系下水稻和春小麦产量、氮素吸收利用和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都能提高水稻和春小麦的子粒和秸秆产量。同等养分供应下,优化施肥处理的增产效果最佳,其次是有机无机配施。不同施肥处理对水稻和春小麦地上部总吸氮量都有显著影响,水稻当季氮肥利用率为10.4%~37.0%,春小麦为11.7%~35.9%。施用有机肥有利于土壤有机质、全氮、C/N比和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的提高。水旱轮作下土壤干湿交替也有利于土壤有效养分的提高。综合考虑作物增产、氮肥利用率和土壤培肥等因素,本试验水旱轮作体系下,有机无机配施是最佳的施肥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肥 水旱轮作 产量 吸氮量 土壤肥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地区稻田不同轮作制度下的氮肥减量研究 被引量:43
15
作者 乔俊 颜廷梅 +2 位作者 薛峰 杨林章 卢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4-31,共8页
通过设置不同轮作制度及施氮量,研究其对稻季的田面水氮素含量、氮素径流损失、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江苏宜兴地区,冬季种植紫云英或黑麦草替代小麦种植,从而减少稻季化学氮肥的施用是可行的。紫云英或黑麦草参与轮作还田,... 通过设置不同轮作制度及施氮量,研究其对稻季的田面水氮素含量、氮素径流损失、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江苏宜兴地区,冬季种植紫云英或黑麦草替代小麦种植,从而减少稻季化学氮肥的施用是可行的。紫云英或黑麦草参与轮作还田,提高了土壤的供氮水平,促进了水稻对氮素的吸收利用,产量显著提高,且冬季种植无需施用氮肥,减少了冬季旱地土壤的氮素损失,降低了环境负荷;在总施氮量相等的情况下,提高肥料中有机肥比例可以降低稻田田面水中的总氮含量,降低了因田面水外排导致的氮素径流损失,且绿肥种植成本低,尤其是紫云英对无机氮肥的替代性强,可以有效降低稻季的施肥成本。在江苏宜兴地区,如适当地将传统的小麦-水稻轮作制度改为紫云英-水稻轮作制度,并在稻季减少120kg·hm-2的纯氮投入,则可兼顾经济效益、产量效益和环境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作制度 太湖地区 稻田 氮肥减量 有机肥 氮径流损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田土壤杂草种子库研究 被引量:40
16
作者 吴竞仑 周恒昌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37-42,共6页
对江苏省仪征市连年稻麦两熟轮作稻田土壤杂草种子库中杂草种类进行了考查。结果表明 ,有 1 1科 2 2种杂草的种子主要分布在 0~ 1 0 cm土层内。同时 ,阐述了土壤种子库杂草种子的来源 ,因水分、湿度、光照等自然因素和耕作、人工除草... 对江苏省仪征市连年稻麦两熟轮作稻田土壤杂草种子库中杂草种类进行了考查。结果表明 ,有 1 1科 2 2种杂草的种子主要分布在 0~ 1 0 cm土层内。同时 ,阐述了土壤种子库杂草种子的来源 ,因水分、湿度、光照等自然因素和耕作、人工除草等人为因素 ,杂草种子本身的完熟度等综合因素造成了土壤杂草种子库中杂草种子活力的损失与累积 ,以及杂草种子萌发与土层深度、水分等的关系 ,初步探明了水旱轮作对稻田土壤杂草种子库的影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土 杂草 种子库 水旱轮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旱轮作条件下土壤有机碳的分解及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周转特征 被引量:23
17
作者 王志明 朱培立 +1 位作者 黄东迈 刘海琴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2003年第1期33-36,共4页
 于1998年11月,用砂滤管法研究了水旱轮作条件下黄棕壤加入杂交狼尾草秸秆后有机碳(土壤原有碳+秸秆碳)的分解状况和微生物量碳的动态变化,为期1年。结果表明,有机碳的分解前期较快,7d时有机碳的分解量即占到年分解总量的37%~41%,以...  于1998年11月,用砂滤管法研究了水旱轮作条件下黄棕壤加入杂交狼尾草秸秆后有机碳(土壤原有碳+秸秆碳)的分解状况和微生物量碳的动态变化,为期1年。结果表明,有机碳的分解前期较快,7d时有机碳的分解量即占到年分解总量的37%~41%,以后逐渐变慢;淹水种稻后又有一个小的分解高峰,随后分解速率再次逐步降低,1年后有机碳被分解了5 45%~17 32%。有机碳的分解量随秸秆加入量的增加而增加,施加秸秆在加速有机碳分解的同时也弥补了土壤原有碳的损失。试验开始后土壤微生物量碳迅速上升,接着随时间延长而减少,种稻后土壤微生物量碳再次上升,随后又随时间延长而减少。土壤有机碳的微生物利用率为0 96%~3 38%,增施有机肥可提高土壤微生物对有机碳的利用率。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周转率为1 00~1 13a-1,增施秸秆可使土壤微生物量碳及其周转率增加,从而提高土壤的保肥和供肥性能。有机碳的分解进程与微生物量碳的动态变化趋势一致,说明有机碳分解的快慢是土壤微生物活动强弱的外在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转特征 土壤有机碳 分解 水旱轮作 土壤微生物量碳 砂滤管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地区水旱轮作系统养分管理存在问题分析与管理策略建议 被引量:21
18
作者 范明生 樊红柱 +5 位作者 吕世华 曾祥忠 石孝均 刘维震 江荣风 张福锁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2008年第6期1564-1568,共5页
本文通过农户调查的方法研究了西南地区水旱轮作系统养分管理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管理策略建议。调查结果表明,农户间施肥量差异大,过量与不足现象并存;养分施用不平衡、偏施氮肥的现象比较普遍;氮肥施用时期不合理,与作物需... 本文通过农户调查的方法研究了西南地区水旱轮作系统养分管理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管理策略建议。调查结果表明,农户间施肥量差异大,过量与不足现象并存;养分施用不平衡、偏施氮肥的现象比较普遍;氮肥施用时期不合理,与作物需求不同步;没有考虑环境养分供应与水旱轮作系统养分动态特征。养分管理应当遵循:从整个轮作系统出发调控养分,综合应用各种养分资源,根据不同养分资源的特征确定管理策略,以及综合应用减少养分损失,高产栽培等农作技术的养分资源综合管理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旱轮作 养分资源综合管理 养分资源高效利用 施肥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田引种旱作物及其复种轮作的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费槐林 王德仁 +1 位作者 应继锋 陈斌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1-10,共10页
以九种作物、九种复种方式组成六组二年一轮的复种轮作处理,经过四年的定位试验,初步明确,当地现行主要种植制度在生产粮食、饲料、油料、蛋白质过程中部有特定的地位和作用,应当全面发展。但生产内容单调,多数为纯粮型种植结构,经济效... 以九种作物、九种复种方式组成六组二年一轮的复种轮作处理,经过四年的定位试验,初步明确,当地现行主要种植制度在生产粮食、饲料、油料、蛋白质过程中部有特定的地位和作用,应当全面发展。但生产内容单调,多数为纯粮型种植结构,经济效益不高,不利丰富社会产品和改善土壤物理性状。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春秋季引种旱作物,实行粮-饲、粮-肥、粮-经结合的“三旱三水”两年六熟复种轮作方式,能够明显提高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文中还就小型农户最佳种植结构,通过电算摸拟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种 旱作物 轮作方式 引种 稻田 土壤物理性状 定位试验 种植结构 社会产品 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田年内水旱轮作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被引量:20
20
作者 王人民 丁元树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85-91,共7页
经过6年的稻田年内水旱轮作(两旱-水的麦-玉米-稻)和水水连作(麦-稻-稻)定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年限增加,不论哪一种复种轮作方式均可使土壤有机质、全N、全P含量增加,并可以明显增加土壤速效N、P、K养分,也可使土壤物... 经过6年的稻田年内水旱轮作(两旱-水的麦-玉米-稻)和水水连作(麦-稻-稻)定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年限增加,不论哪一种复种轮作方式均可使土壤有机质、全N、全P含量增加,并可以明显增加土壤速效N、P、K养分,也可使土壤物理性状得到改善,如土壤容重下降,孔隙度、尤其是非毛管孔隙增加,土壤固液相比减低。从两种不同种植方式来看,年内水水连作比年内水旱轮作更有利于土壤有机质和全N、全P含量增加,但年内水旱轮作的土壤速效N、P、K含量则比年内水水连作高。年内水旱轮作更有利于土壤物理性状的改善从而使土壤好气性微生物增加,厌气性微生物减少,土壤还原性物质含量下降。试验结果还表明年内水旱轮作使晚季稻田土壤速效养分明显增加,从而有利于晚稻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 作物轮作 土壤肥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