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6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16^(INK4a)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对不同基因型HPV感染者的分流价值 被引量:4
1
作者 兰晓卉 杨琦 +2 位作者 邹颖刚 林杨 崔满华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21-429,共9页
目的:研究p16^(INK4a)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对不同基因型HPV感染者的分流价值,探讨更积极有效的分流方案。方法:将宫颈癌筛查结果异常需行阴道镜下宫颈活检的10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宫颈脱落细胞行p16^(INK4a)免疫细胞化学染色。以宫颈活... 目的:研究p16^(INK4a)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对不同基因型HPV感染者的分流价值,探讨更积极有效的分流方案。方法:将宫颈癌筛查结果异常需行阴道镜下宫颈活检的10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宫颈脱落细胞行p16^(INK4a)免疫细胞化学染色。以宫颈活检组织病理结果为金标准,与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TCT)比较,评估p16^(INK4a)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对HPV 16/18型阳性者和其余12种高危型HPV阳性者的分流价值。采用4种方案对HPV阳性者进行分流,方案A,p16^(INK4a)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对所有HPV阳性者进行分流;方案B,TCT对所有HPV阳性者进行分流;方案C,HPV 16/18型阳性者直接转诊阴道镜,p16^(INK4a)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对其余12种HPV阳性者进行分流;方案D,HPV 16/18型阳性者直接转诊阴道镜,TCT对其余12种HPV阳性者进行分流,评估不同方案对宫颈上皮内瘤变2级及以上(CIN2+)的诊断效能。结结果:p16^(INK4a)免疫细胞化学染色与TCT诊断HPV 16/18型阳性者中CIN2+的灵敏度(χ^2=1.908,P=0.167)和特异度(χ^2=0.277,P=0.599)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16^(INK4a)免疫细胞化学染色与TCT诊断其余12种HPV分型阳性者中CIN2+的灵敏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01,P=1.000),其特异度高于TCT(χ^2=23.625,P<0.01)。方案A与方案B诊断HPV阳性者中CIN2+的灵敏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2.308,P=0.129),其特异度高于方案B(χ^2=14.101,P<0.01)。方案C与方案D诊断HPV阳性者中CIN2+的灵敏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01,P=1.000),其特异度高于方案D(χ^2=13.807,P<0.01)。方案A与方案C诊断HPV阳性者中CIN2+的灵敏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855,P=0.355),其特异度高于方案C(χ^2=16.806,P<0.01)。结论:p16^(INK4a)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对HPV阳性患者的分流效能高。与现有细胞学分流方法比较,采用p16^(INK4a)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对HPV阳性感染者进行分流有助于降低阴道镜转诊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16^(INK4a) p16免疫细胞化学染色 液基薄层细胞 人乳头瘤病毒 宫颈上皮内病变 宫颈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3.3G34W、p63及SATB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联合应用对骨巨细胞瘤的诊断价值
2
作者 张楠 吕茉琦 +5 位作者 同志超 李海燕 王丹 杨文义 李晓菊 周党侠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61-469,共9页
目的探讨H3.3G34W、p63及SATB2在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 of bone,GCTB)中的表达情况及其联合应用对GCTB的诊断作用和价值。方法收集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病理科2020年至2022年诊断的54例GCTB、83例非骨巨细胞瘤(non-giant cel... 目的探讨H3.3G34W、p63及SATB2在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 of bone,GCTB)中的表达情况及其联合应用对GCTB的诊断作用和价值。方法收集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病理科2020年至2022年诊断的54例GCTB、83例非骨巨细胞瘤(non-giant cell tumor of bone,NGCTB)(包含14例动脉瘤样骨囊肿、16例软骨母细胞瘤和53例非骨化性纤维瘤)患者的样本和病历资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法检测H3.3G34W、p63及SATB2的表达情况。通过χ^(2)检验判断H3.3G34W、p63及SATB2的阳性率在各组间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包括H3.3G34W、p63及SATB2的联合诊断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评价模型的诊断价值。结果H3.3G34W、p63及SATB2在GCTB组中阳性率分别为81.5%、90.7%、92.6%;在NGCTB组中阳性率分别为2.4%、28.9%、62.7%。与NGCTB组相比,GCTB组患者年龄显著较大[(41.222±14.849)vs.(16.566±9.439);P<0.001],女性比男性患病率更高(51.9%vs.48.1%,P<0.001)。与NGCTB组相比,GCTB组中H3.3G34W(81.5%vs.2.4%,P<0.001);p63(90.7%vs.28.9%,P<0.001)和SATB2(92.6%vs.62.7%,P<0.001)的阳性率更高。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单因素预测模型,同时行ROC曲线分析,表明年龄(AUC=92.9%,P<0.001)、性别(AUC=64.5%,P=0.004)、H3.3G34W阳性率(AUC=89.5%,P<0.001)、p63阳性率(AUC=80.9%,P<0.001)、SATB2阳性率(AUC=65.0%,P=0.003)是GCTB诊断的独立预测因素。进一步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混合预测模型,并行ROC曲线分析,发现混合模型展现出比单因素模型更好的预测价值(AUC=98.4%,P<0.001)。结论H3.3G34W、p63及SATB2是有效诊断GCTB的分子标记物,且三者联合应用更能提高GCTB的诊断预测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巨细胞瘤(GCTB) 免疫组织化学 诊断 H3.3G34W p63 SATB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PV E6/E7 mRNA联合P16/ki67免疫细胞化学双染色检测在不典型鳞状细胞(ASCUS)分流诊断中的作用 被引量:14
3
作者 詹晓芬 王少洪 +4 位作者 吴璇 邱晓阳 李帆 曾芸珠 陈志强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937-941,共5页
目的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PV) E6/E7 mRNA联合P16/KI-67抗原(ki67)免疫细胞化学双染色检测对意义不明确的不典型鳞状细胞(ASCUS)分流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272例患者,回顾性分析剩余的细胞学标本中HPV E6/E7 mRNA及P16/ki67免疫细胞化学双... 目的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PV) E6/E7 mRNA联合P16/KI-67抗原(ki67)免疫细胞化学双染色检测对意义不明确的不典型鳞状细胞(ASCUS)分流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272例患者,回顾性分析剩余的细胞学标本中HPV E6/E7 mRNA及P16/ki67免疫细胞化学双染色检测结果。HPV E6/E7 mRNA检测采用HPV E6/E7 mRNA检测试剂盒利用Panther分子诊断仪进行检测、P16/ki67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利用Ventana Benchmark Ultr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仪进行。分析两种检测法在同级别宫颈上皮病变中阳性率的差异,探讨两种检测法及二者联合检测在诊断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的效能的差异,综合评估不同检测方法分流诊断ASCUS中的作用。结果宫颈细胞学ASCUS对应的组织病理学结果包括慢性宫颈炎、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HSIL到宫颈癌等。单纯分子诊断或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阳性率随宫颈病变严重程度的加重而增加。在宫颈炎和LSIL病变组中,两种检测法阳性率之间的差异明显,在HSIL和宫颈癌病变组中,两种检测法阳性率之间无显著差异。联合检测法诊断HSIL以上病变的综合性能最佳,其灵敏度、特异度、约登指数、符合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 65%、85. 40%、0. 81、87. 13%、57. 14%、98. 97%。结论 HPV E6/E7 mRNA和P16/ki67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均在ASCUS分流诊断中有一定的意义,联合检测HPV E6/E7 mRNA和P16/ki67明显提高分流诊断的灵敏度,保持了较好的特异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乳头状瘤病毒E6/E7 MRNA p16/ki67 免疫细胞化学 意义不明确的不典型鳞状细胞(ASCUS) 宫颈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细胞化学p16/Ki-67双染检测对宫颈细胞学阴性且HR-HPV阳性病例的分流作用及组织学LSIL的转归预测价值 被引量:22
4
作者 邱晓阳 王少洪 +4 位作者 郑璟 吴璇 王媛媛 刘君 叶才果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512-518,共7页
背景与目的:目前,临床上仍缺乏对宫颈细胞学阴性且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igh-risk human papilloma virus,HR-HPV)阳性病例的有效分流措施,同时预测组织学为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ow-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LSIL)的病... 背景与目的:目前,临床上仍缺乏对宫颈细胞学阴性且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igh-risk human papilloma virus,HR-HPV)阳性病例的有效分流措施,同时预测组织学为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ow-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LSIL)的病例是否会进展为宫颈高度病变的生物学指标尚不明确。探讨免疫细胞化学p16/Ki-67双染检测对宫颈细胞学阴性且HRHPV阳性病例的分流作用及LSIL的转归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4月—2018年7月于汕头市中心医院和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就诊、宫颈癌筛查细胞学阴性且HR-HPV阳性、30岁以上的708例已婚女性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进行了初次阴道镜检查和p16/Ki-67双染检测,观察p16/Ki-67双染检测结果与初次阴道镜组织学结果之间的关系,探讨p16/Ki-67双染诊断宫颈上皮内瘤变2/3级(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2/3,CIN2/CIN3)的效能,比较p16/Ki-67双染检测阳性率在不同亚型HPV感染组之间的差异。并对初次阴道镜组织学LSIL的223例患者随访1年,分析p16/Ki-67双染检测结果对LSIL转归的预测价值。结果:在生物显微镜下,宫颈细胞p16/Ki-67双染检测结果分为阴性和阳性两类。p16/Ki-67双染阳性患者中CIN2+的发生率[33.33%(55/165)]与p16/Ki-67双染阴性患者中CIN2+的发生率[1.10%(6/543)]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6.94,P<0.001)。p16/Ki-67双染阳性患者中CIN3+的发生率[26.06%(43/165)]与p16/Ki-67双染阴性患者中CIN3+的发生率[0.37%(2/543)]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0.35,P<0.001)。HPV其他12亚型组、HPV16/18亚型组、同时阳性组对应的p16/Ki-67双染阳性率变化经χ2趋势检验分析得知有递增趋势(χ2=29.119,P<0.001)。三组间两两比较,p16/Ki-67双染阳性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例LSIL病变进展的患者中,有6例p16/Ki-67双染阳性,2例p16/Ki-67双染阴性,p16/Ki-67双染阳性诊断LSIL病变进展率是p16/Ki-67双染阴性的3倍。22例LSIL病变持续的患者中,有12例p16/Ki-67双染阳性,10例p16/Ki-67双染阴性,p16/Ki-67双染阳性诊断LSIL病变持续率是p16/Ki-67双染阴性的1.2倍。29例LSIL病变消退的患者中,有3例p16/Ki-67双染阳性,26例p16/Ki-67双染阴性,p16/Ki-67双染阳性诊断LSIL病变消退率是p16/Ki-67双染阴性的3/26。结论:p16/Ki-67双染检测对诊断CIN2/CIN3具有较高的效能,其阳性率与高危型HPV感染亚型有关,是分流宫颈细胞学阴性且HR-HPV阳性患者的有效方法,对组织LSIL的转归也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有望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细胞化学 p16/Ki-67 双染 宫颈细胞 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 组织 宫颈上皮内瘤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免疫化学p16/Ki-67双染预测子宫颈上皮内高级别瘤变 被引量:11
5
作者 印永祥 赵华 +3 位作者 梁洁 张金秋 赵敏 王家俊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82-286,共5页
目的探讨细胞免疫化学p16/Ki-67双染预测子宫颈上皮内高级别瘤变及其意义。方法随机收集行细胞学检查标本123例,其中不明意义的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typical squamous cell of undetermined significance,ASC-US)及以上病例(合计103例)... 目的探讨细胞免疫化学p16/Ki-67双染预测子宫颈上皮内高级别瘤变及其意义。方法随机收集行细胞学检查标本123例,其中不明意义的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typical squamous cell of undetermined significance,ASC-US)及以上病例(合计103例)同时行高危人乳头瘤病毒(high risk-human papillomavirus,HR-HPV)检测且具有活检结果,20例液基细胞学检查未见恶性细胞和上皮内病变细胞(negative for intraepithelial lesion or malignancy,NILM),通过细胞免疫化学双染检测p16/Ki-67结果。结果 20例液基细胞学NLIM的标本中p16/Ki-67双染结果均阴性,ASC-US病例中预测CIN2+的敏感性66.67%、特异性95.92%、阳性预测值50.00%、阴性预测值97.92%,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low-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s,LSIL)病例中预测CIN2+的敏感性91.67%、特异性95.00%、阳性预测值91.67%、阴性预测值95.00%,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igh-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s,HSIL)病例中预测CIN2+的敏感性92.86%、特异性0、阳性预测值92.86%、阴性预测值0;ASC-US及以上病例预测CIN2+的敏感性89.66%、特异性94.28%、阳性预测值86.67%、阴性预测值95.65%。结论 HR-HPV阳性的ASC-US和LSIL病例中进行p16/Ki-67双染检测,可以明显提高CIN2+检出的预测值,细胞免疫化学p16/Ki-67双染有望成为HPV筛查的有效辅助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颈上皮内瘤变 p16/Ki-67双染 细胞免疫化学 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管鳞状细胞癌中Rb和p16蛋白表达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赵仲生 张梅 徐文娟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1997年第4期276-279,共4页
目的探讨与细胞周期调节有关的基因改变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接法(SP法),检测73例食管癌中Rb蛋白和p16蛋白的表达。结果食管鳞状细胞癌Rb和p16蛋... 目的探讨与细胞周期调节有关的基因改变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接法(SP法),检测73例食管癌中Rb蛋白和p16蛋白的表达。结果食管鳞状细胞癌Rb和p16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425%(31/73)和671%(49/73),Rb蛋白表达阳性率与食管鳞状细胞癌分级呈显著负相关(P<0005),p16蛋白表达阳性率与食管鳞状细胞癌分级呈显著正相关(P<0005)。49例p16蛋白表达阳性的食管癌中Rb蛋白表达阴性者39例,31例Rb蛋白表达阳性的食管癌中p16蛋白表达阴性者21例,两者呈显著负相关(P<0005);10例食管鳞状细胞癌呈Rb蛋白和p16蛋白共同表达,3例Rb蛋白和p16蛋白表达呈共同阴性。结论Rb蛋白和p16蛋白表达的有无可分别作为食管鳞状细胞癌病理分级参考指标之一,并间接证明Rb蛋白对p16蛋白表达具有负性调节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 鳞状细胞 p16 蛋白 免疫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yclin E和p16免疫组化染色有助于上皮样滋养叶细胞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被引量:13
7
作者 Mao T L Seidman J D +1 位作者 Kurman R J 黄文斌(摘译)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02-702,共1页
关键词 上皮样滋养细胞肿瘤 滋养叶细胞肿瘤 Cyclin 免疫组化染色 鉴别诊断 p16 胎盘部位结节 宫颈鳞状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纵隔精原细胞瘤:23例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和12p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的综合性评价 被引量:18
8
作者 Sung M T MacLennan G T +1 位作者 Lopez-Beltran A 黄文斌(摘译)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6-36,共1页
关键词 纵隔精原细胞 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 免疫组织化学 综合性评价 组织学 原发性 性腺外精原细胞 OCT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色染色法和免疫细胞化学法显示培养的神经轴索及雪旺细胞 被引量:10
9
作者 王晓冬 顾晓松 +2 位作者 张沛云 王东 吕广明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31-233,共3页
本研究目的在于用三色染色法和免疫细胞化学反应显示培养的周围神经中的轴索及雪旺细胞。将大鼠背根神经节体外培养于聚吡咯膜上 2周 ;用苏木精、固绿 FCF、变色素 2 R及磷钨酸等配制的染色液染色 ;或用抗 S-10 0蛋白和抗神经微丝蛋白... 本研究目的在于用三色染色法和免疫细胞化学反应显示培养的周围神经中的轴索及雪旺细胞。将大鼠背根神经节体外培养于聚吡咯膜上 2周 ;用苏木精、固绿 FCF、变色素 2 R及磷钨酸等配制的染色液染色 ;或用抗 S-10 0蛋白和抗神经微丝蛋白抗体进行免疫细胞化学法反应。结果证明 ,在三色染色法中神经节神经元发出的长突起呈蓝绿色 ,细胞核呈红色或紫红色 ,胞质呈浅灰色。免疫细胞化学反应证明神经节发出的长突起为轴索 ,紫红色核和浅灰色胞质的细胞为雪旺细胞。本文结果提示 ,三色染色法能区别显示培养的周围神经组织中的轴索及雪旺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培养 三色染色 免疫细胞化学 轴索 雪旺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固定时间和烤片时间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HER-2、p16免疫组化染色的影响 被引量:7
10
作者 陈志强 王莹 +3 位作者 米贤军 钟守军 陈昂 邓文同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927-928,共2页
免疫组化是应用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为肿瘤的鉴定、来源、分型及发现微小转移灶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分析诊断方法。免疫组化操作步骤繁琐、操作过程影响因素较易误诊。一方面,由于组织固定不当引起的。固定不当可引起组织结构发... 免疫组化是应用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为肿瘤的鉴定、来源、分型及发现微小转移灶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分析诊断方法。免疫组化操作步骤繁琐、操作过程影响因素较易误诊。一方面,由于组织固定不当引起的。固定不当可引起组织结构发生自溶和定位不确。另一方面,烤片时间也常常影响免疫组化染色效果。本实验拟通过比较86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在不同固定及烤片时间下进行HER-2、p16蛋白免疫组化染色的差异,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HER-2、p16蛋白免疫组化染色标准化提供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免疫组织化学 HER-2蛋白 p16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及良性乳腺组织p185和p16蛋白表达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吴强 张瑰红 杨枫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2期18-20,共3页
应用免疫组化S P法检测了 37例良性乳腺组织 (非上皮增生组 17例、上皮增生组 2 0例 )和 5 9例乳腺癌组织中癌基因蛋白 p185和抑癌基因 p16蛋白的表达状况。结果显示非上皮增生组、上皮增生组和癌的p185阳性率分别为 0 %、15 %和 47%(p ... 应用免疫组化S P法检测了 37例良性乳腺组织 (非上皮增生组 17例、上皮增生组 2 0例 )和 5 9例乳腺癌组织中癌基因蛋白 p185和抑癌基因 p16蛋白的表达状况。结果显示非上皮增生组、上皮增生组和癌的p185阳性率分别为 0 %、15 %和 47%(p <0 0 1) ;p16阳性率分别为 41%、30 %和 34%。p185和p16的表达无明显相关性。乳腺癌早期的 p185过表达和p16失表达率高于浸润性导管癌。两者的阳性率均随组织学级别的增高和瘤体的增大而呈上升趋势 ,但 p >0 0 5。淋巴结转移组的p185阳性率 ( 6 4%)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 ( 32 %) ,p <0 0 5。表明 p185过表达和p16失表达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中各自发挥独立的作用。p185是乳腺癌重要的肿瘤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良性乳腺组织 p185 p16 蛋白表达 免疫组织化学 乳腺肿瘤 癌基因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脊髓P物质受体定位分布的免疫细胞化学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李云庆 王智明 施际武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215-220,共6页
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对大鼠脊髓和脊神经节内P物质受体的定位分布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证明,P物质受体阳性胞体和树突主要密集地分布于脊髓全长的Ⅰ层,此外,还发现Ⅱ层的外侧部出现少量阳性胞体和树突,来自Ⅲ层的阳性树突穿过Ⅱ... 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对大鼠脊髓和脊神经节内P物质受体的定位分布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证明,P物质受体阳性胞体和树突主要密集地分布于脊髓全长的Ⅰ层,此外,还发现Ⅱ层的外侧部出现少量阳性胞体和树突,来自Ⅲ层的阳性树突穿过Ⅱ层后进入Ⅰ层;Ⅲ~Ⅳ和Ⅹ层也可见中等密度的阳性胞体和树突;Ⅵ层和Ⅶ层仅见少量阳性胞体和树突,但胸髓中间带外侧核、骶髓副交感运动核、骶髓后连合核内可见大量浓染的阳性胞体和树突;Ⅷ、Ⅸ层、Onuf氏核、外侧颈核和外侧脊索核也有阳性胞体和树突.灰质内的阳性胞体的树突还伸向前索和外侧索,有时可达脊髓的边缘.此外,脊神经节内也可见少量散在且均匀分布的小型阳性胞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物质受体 脊髓 免疫细胞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培养细胞片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方法 被引量:6
13
作者 尚宏伟 王兴翠 张立新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6年第5期695-696,共2页
关键词 免疫细胞化学染色 培养细胞 化学染色方法 操作过程 培养的细胞 细胞生物学 原位杂交 贴壁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在食管梭形细胞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4
作者 孙逊 孟祥伟 +2 位作者 邹亚斌 刘妍 王新红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962-964,F0003,共4页
目的:探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在食管梭形细胞肿瘤鉴别诊断及明确肿瘤的来源的意义。方法:应用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18例食管梭形细胞肿瘤标本CD117、CD34、SMA、Desmin和S-100抗体的表达。结果:18例食管梭形细胞肿瘤中CD34、S-... 目的:探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在食管梭形细胞肿瘤鉴别诊断及明确肿瘤的来源的意义。方法:应用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18例食管梭形细胞肿瘤标本CD117、CD34、SMA、Desmin和S-100抗体的表达。结果:18例食管梭形细胞肿瘤中CD34、S-100、Desmin的阳性/阴性表达比例分别为4/14、0/18和12/6。CD117:6例阳性,其中2例局部胞膜阳性细胞,4例梭形细胞胞质阳性;12例阴性。SMA:17例肿瘤细胞呈程度不等的弥漫阳性。18例食管梭形细胞肿瘤中12例为平滑肌瘤,6例为间质瘤。结论: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能比较准确地判断食管梭形细胞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和预后,为术后合理选择分子靶向治疗方案提供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食管肿瘤 梭形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修复抗原技术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中的应用现状 被引量:20
15
作者 熊正文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1998年第2期177-179,共3页
微波修复抗原技术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中的应用现状1熊正文综述2王伯氵云3史景泉审校作者单位:1解放军251医院病理科,张家口0750002第四军医大学病理学教研室,西安7100323第三军医大学病理学教研室,重庆630... 微波修复抗原技术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中的应用现状1熊正文综述2王伯氵云3史景泉审校作者单位:1解放军251医院病理科,张家口0750002第四军医大学病理学教研室,西安7100323第三军医大学病理学教研室,重庆630038作者简介:熊正文,男,35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细胞化学 染色 微波 抗原 修复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培养及涂片的免疫细胞化学染色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培然 范维珂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1年第2期154-156,共3页
1983年以来,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细胞生物学,组织胚胎学及肿瘤病理学等领域,成为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的新工具.
关键词 细胞培养 免疫细胞 化学染色 涂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P物质和含生长抑素的神经元在躯体感觉神经节内的分布——HRP和免疫细胞化学结合法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庆莹 朱长庚 +3 位作者 卢金活 朱家祥 刘汉涛 邓德忠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1985年第1期21-24,83,共5页
本文用免疫细胞化学和HRP结合法研究了大白鼠躯体感觉神经节内含P物质的神经元、含生长抑素的神经元及其投射。结果表明,在躯体感觉神经节内,有P物质和生长抑素免疫反应阳性的神经元,而且这些神经元的周围突分布至皮肤,但P物质和生长抑... 本文用免疫细胞化学和HRP结合法研究了大白鼠躯体感觉神经节内含P物质的神经元、含生长抑素的神经元及其投射。结果表明,在躯体感觉神经节内,有P物质和生长抑素免疫反应阳性的神经元,而且这些神经元的周围突分布至皮肤,但P物质和生长抑素不存在于同一个神经元内。本实验说明:1.HRP和免疫细胞化学结合法对于神经路的定性追踪,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新方法;2.躯体感觉神经节内的P物质和生长抑素神经元,在躯体感觉信息的传导和整合中,可能发挥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物质 生长抑素 HRp 免疫细胞化学 躯体感觉神经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物质阳性神经纤维对球海绵体肌和坐骨海绵体肌运动神经元的支配——HRP逆行示踪与免疫细胞化学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唐宜 王红 +1 位作者 许舸 李维信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24-28,T005,共6页
本研究应用 HRP逆行示踪与免疫细胞化学相结合的双重反应技术观察了 P物质纤维与前角躯体运动神经元的关系。用 WGA-HRP经大鼠球海绵体肌和坐骨海绵体肌注射后 ,逆行示踪标记的运动神经元分布于 L5 和 L6脊髓前角的背内侧核和背外侧核... 本研究应用 HRP逆行示踪与免疫细胞化学相结合的双重反应技术观察了 P物质纤维与前角躯体运动神经元的关系。用 WGA-HRP经大鼠球海绵体肌和坐骨海绵体肌注射后 ,逆行示踪标记的运动神经元分布于 L5 和 L6脊髓前角的背内侧核和背外侧核内侧部。 SP能纤维广泛分布于脊髓灰质 ,其中以后角最为密集。光镜下可见在前角的背内侧核和背外侧核内 ,SP阳性纤维呈点状和带有钮扣状膨大的纤维分布于逆行标记的运动神经元周围。电镜下可见 SP阳性纤维终末含有少量的大型囊泡和多量的清亮小泡。常见 SP阳性纤维末梢与 HRP逆行标记的运动神经元有紧密联系 ,并证明二者形成突触结构。本研究首次证实脑下行 P物质阳性纤维对调控球海绵体肌和坐骨海绵体肌运动神经元有直接支配关系 ,提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nuf核 Sp阳性纤维 HRp逆行示踪 免疫细胞化学 勃起 射精 大鼠 p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神经母细胞瘤骨髓转移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
19
作者 唐锁勤 王建文 +1 位作者 冯晨 杨光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98-100,共3页
目的研究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神经母细胞瘤骨髓转移的临床意义。方法建立免疫组化检测体系,选择Ⅳ期神经母细胞瘤患儿28例,诊断及诱导结束后分别采集骨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临床随访生存情况。结果免疫组化检测方法的灵敏度为10-5,... 目的研究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神经母细胞瘤骨髓转移的临床意义。方法建立免疫组化检测体系,选择Ⅳ期神经母细胞瘤患儿28例,诊断及诱导结束后分别采集骨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临床随访生存情况。结果免疫组化检测方法的灵敏度为10-5,诊断时19例患儿骨髓有形态学转移,免疫组化检测所有病例骨髓神经母细胞瘤细胞阳性;诱导治疗后13例骨髓肿瘤细胞在免疫组化水平消失,11例未消失,4例病情进展死亡。随访(3.5±0.7)年,完全缓解组中位无病生存时间(4.1±0.7)年,部分缓解组中位无复发时间(2.8±0.5)年,两组比较差异显著(t=3.9,P=0.001);部分缓解组100%复发,完全缓解组46.1%复发,两组复发率差异有显著性(P=0.006)。两组4年无病生存率29.2%。结论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骨髓神经母细胞瘤较形态学灵敏,具有预后判断作用;诱导治疗清除骨髓转移之神经母细胞瘤者较不清除者预后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母细胞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改进的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法对水稻根尖细胞微管结构的观察 被引量:2
20
作者 计淑霞 盖国琛 +1 位作者 戴绍军 刘炜 《山东农业科学》 2010年第4期40-42,55,共4页
植物细胞微管在细胞形态建成中具有重要作用。它体积小,且结构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因此观察到清晰的微管形态有一定的困难。本实验以水稻根尖为材料,介绍了一种改进的植物细胞微管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方法,用此方法可以观察到清晰、... 植物细胞微管在细胞形态建成中具有重要作用。它体积小,且结构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因此观察到清晰的微管形态有一定的困难。本实验以水稻根尖为材料,介绍了一种改进的植物细胞微管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方法,用此方法可以观察到清晰、完整的植物微管形态,此法对观察其它植物细胞微管结构也具有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细胞 微管 水稻根尖 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