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3篇文章
< 1 2 2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tegrating Main-Chain and Side-Chain Engineering in Polymers for Enhanced Photocatalytic Hydrogen Production
1
作者 TIAN Changhao LIU Xueyan +4 位作者 YU Miaojie WU Yongzhen CHE Yu ZHANG Weiwei ZHU Weihong 《功能高分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16-227,共12页
Traditional polymeric photocatalysts are typically constructed using aromatic building blocks to enhanceπ-conjugation.However,their inherent hydrophobicity and rigid structure lead to poor dispersibility in aqueous s... Traditional polymeric photocatalysts are typically constructed using aromatic building blocks to enhanceπ-conjugation.However,their inherent hydrophobicity and rigid structure lead to poor dispersibility in aqueous solutions,resulting in significant optical losses and exciton recombination.In this study,two series of six novel polymer photocatalysts(FLUSO,FLUSO-PEG10,FLUSO-PEG30;CPDTSO,CPDTSO-PEG10,CPDTSO-PEG30)are designed and synthesized by incorporating the hydrophilic,non-conjugated polyethylene glycol(PEG)chain,into both the main and side chains of polymers.By precisely optimizing the ratio of hydrophilic PEG segments,the water dispersibility i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while the light absorption capability of the polymer photocatalysts is well maintained.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confirm that the optimized FLUSO-PEG10 exhibits excellent photocatalytic hydrogen evolution rate,reaching up to 33.9 mmol/(g·h),which is nearly three times higher than that of fullyπ-conjugated counterparts.Water contact angles and particle size analyses reveal that incorporating non-conjugated segments into the main chains enhances the capacitance of the polymer/water interface and reduces particle aggregation,leading to improved photocatalyst dispersion and enhanced charge gene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rganic semiconductor polymer photocatalyst main-chain engineering side-chain engineering photocatalytic hydrogen evolu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isible to near-infrared photodetector based on organic semiconductor single crystal
2
作者 LI Xiang HU Jin-Han +7 位作者 ZHONG Zhi-Peng CHEN Yu-Zhong WANG Zhi-Qiang SONG Miao-Miao WANG Yang ZHANG Lei LI Jian-Feng HUANG Hai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6-51,共6页
Organic semiconductor materials have shown unique advantag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optoelectronic devices due to their ease of preparation,low cost,lightweight,and flexibility.In this work,we explored the application ... Organic semiconductor materials have shown unique advantag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optoelectronic devices due to their ease of preparation,low cost,lightweight,and flexibility.In this work,we explored the application of the organic semiconductor Y6-1O single crystal in photodetection devices.Firstly,Y6-1O single crystal material was prepared on a silicon substrate using solution droplet casting method.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Y6-1O material were characterized by polarized optical microscopy,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etc.,confirming its highly single crystalline performance and emission properties in the near-infrared region.Phototransistors based on Y6-1O materials with different thicknesses were then fabricated and tested.It was found that the devices exhibited good visible to near-infrared photoresponse,with the maximum photoresponse in the near-infrared region at 785 nm.The photocurrent on/off ratio reaches 10^(2),and photoresponsivity reaches 16 mA/W.It was also found that the spectral response of the device could be regulated by gate voltage as well as the material thickness,providing important conditions for optimizing the performance of near-infrared photodetectors.This study not only demonstrates the excellent performance of organic phototransistors based on Y6-1O single crystal material in near-infrared detection but also provides new ideas and directions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infrared detecto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ar-infrared photodetector organic semiconductor Y6-1O single crystal spectral respons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n approach for IC engine coolant energy recovery based on low-temperature organic Rankine cycle 被引量:1
3
作者 付建勤 刘敬平 +2 位作者 徐政欣 邓帮林 刘琦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2期727-734,共8页
To promote the fuel utilization efficiency of IC engine, an approach was proposed for IC engine coolant energy recovery based on low-temperature organic Rankine cycle(ORC). The ORC system uses IC engine coolant as hea... To promote the fuel utilization efficiency of IC engine, an approach was proposed for IC engine coolant energy recovery based on low-temperature organic Rankine cycle(ORC). The ORC system uses IC engine coolant as heat source, and it is coupled to the IC engine cooling system. After various kinds of organic working media were compared, R124 was selected as the ORC working medium. According to IC engine operating conditions and coolant energy characteristics, the major parameters of ORC system were preliminary designed. Then, the effects of various parameters on cycle performance and recovery potential of coolant energy were analyzed via cycle process calculation.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cycle efficiency is mainly influenced by the working pressure of ORC, while the maximum working pressure is limited by IC engine coolant temperature. At the same working pressure, cycle efficiency is hardly affected by both the mass flow rate and temperature of working medium. When the bottom cycle working pressure arrives at the maximum allowable value of 1.6 MPa, the fuel utilization efficiency of IC engine could be improved by 12.1%.All these demonstrate that this low-temperature ORC is a useful energy-saving technology for IC engi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C engine waste heat recovery organic Rankine cycle cycle efficiency coolant energ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同位素在土壤-植被-生态-环境中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4
作者 耿文达 季文兵 +5 位作者 刘冰权 叶桂琦 马旭东 侯青叶 余涛 杨忠芳 《中国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67-889,共23页
【研究目的】近几十年来,稳定碳同位素理论逐渐完善,并随着测试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碳同位素分析变得更加精确和高效。碳同位素示踪技术作为一种强大的工具,广泛应用于土壤-植被-生态-环境研究中,并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方法】本文通过... 【研究目的】近几十年来,稳定碳同位素理论逐渐完善,并随着测试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碳同位素分析变得更加精确和高效。碳同位素示踪技术作为一种强大的工具,广泛应用于土壤-植被-生态-环境研究中,并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方法】本文通过查阅大量碳同位素技术应用方面的文献,综述了国内外关于稳定碳同位素技术的原理及实践应用的最新研究进展。【研究结果】利用稳定碳同位素技术,可有效识别煤、石油、天然气等天然有机物的成因来源。通过洞穴石笋、黄土沉积物、湖泊沉积物、树轮、海洋有孔虫、海相碳酸盐岩和冰芯等不同地质体中的碳同位素组成的变化,可以有效地反演全球气候变化。此外,碳稳定同位素还被用于示踪土壤有机碳碳地球化学循环,解决干旱—半干旱地区无机碳汇源转化与碳库识别等问题。【结论】稳定碳同位素技术广泛应用于煤-石油-天然气领域、全球气候变化、表生系统有机碳循环和无机碳汇源等领域的研究中,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未来随着仪器设备和测试技术的不断进步,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将日趋成熟与完善,碳同位素示踪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同位素 -石油-天然气 全球变化 有机碳循环 无机碳汇源 环境地质调查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STAMP-24Model的多组织事故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曾明荣 秦永莹 +2 位作者 刘小航 栗婧 尚长岭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741-2750,共10页
安全生产事故往往由多组织交互、多因素耦合造成,事故原因涉及多个组织。为预防和遏制多组织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基于系统理论事故建模与过程模型(Systems-Theory Accident Modeling and Process,STAMP)、24Model,构建一种用于多组织事... 安全生产事故往往由多组织交互、多因素耦合造成,事故原因涉及多个组织。为预防和遏制多组织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基于系统理论事故建模与过程模型(Systems-Theory Accident Modeling and Process,STAMP)、24Model,构建一种用于多组织事故分析的方法,并以青岛石油爆炸事故为例进行事故原因分析。结果显示:STAMP-24Model可以分组织,分层次且有效、全面、详细地分析涉及多个组织的事故原因,探究多组织之间的交互关系;对事故进行动态演化分析,可得到各组织不安全动作耦合关系与形成的事故失效链及管控失效路径,进而为预防多组织事故提供思路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系统理论事故建模与过程模型(STAMP) 24Model 多组织事故 原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酸-硫化零价铁处理高浓度含铬废液及铬铁资源化的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谢梦芹 肖永力 梁彦杰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45-352,共8页
针对含铬废液净化污泥杂质含量高、铬含量低导致铬回收难的问题,以有机酸-硫化零价铁为铬废液净化剂,在高效去除废液中铬的同时,可净化污泥并直接制备铬铁合金。通过考察零价铁硫化程度、初始废液pH值、不同有机酸摩尔比、硫化零价铁用... 针对含铬废液净化污泥杂质含量高、铬含量低导致铬回收难的问题,以有机酸-硫化零价铁为铬废液净化剂,在高效去除废液中铬的同时,可净化污泥并直接制备铬铁合金。通过考察零价铁硫化程度、初始废液pH值、不同有机酸摩尔比、硫化零价铁用量等影响因素对废液铬净化与污泥铬富集的影响,探索铬污泥直接制备铬铁合金工艺。研究显示,采用有机酸-硫化零价铁协同处理后,废液总铬质量浓度可由5 324.1 mg/L降低至4.30 mg/L,与未改性零价铁技术相比,铬净化去除率由65.45%提高至99.92%。净化污泥铬铁元素平均质量分数大于46%,在1 500℃,氩气保护气氛下,添加质量分数为30%碳粉即可成功制备铬铁合金。铬铁合金产物中铬铁元素分布均匀,杂质含量较少。XRD分析显示,硫化零价铁的掺入质量增大可降低合金产品中杂相的生成。研究方法为冶金、化工等行业含铬废液的高效净化及资源化处理提供了一条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高质量浓度含铬废液 有机酸-硫化零价铁 还原沉淀 含铬污泥 铬铁合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n ecologically-based method for selecting ecological indicators for assessing risks to biological diversity from genetically-engineered plants 被引量:1
7
作者 D.A.Andow Gabor L.Lvei +13 位作者 Salvatore Arpaia Lewis Wilson Eliana M.G.Fontes Angelika Hilbeck Andreas Lang Nguyên Vǎn Tu't C.S.S.Pires E.R.Sujii Claudia Zwahlen A.N.E.Birch Deise M.F.Capalbo Kristina Prescott Celso Omoto Adam R.Zeilinger 《生物安全学报》 2013年第3期141-156,共16页
The environmental risks associated with genetically-engineered( GE) organisms have been controversial,and so have the models for the assessment of these risks. We propose an ecologically-based environmental risk asses... The environmental risks associated with genetically-engineered( GE) organisms have been controversial,and so have the models for the assessment of these risks. We propose an ecologically-based environmental risk assessment( ERA) model that follows the 1998 USEPA guidelines,focusing on potential adverse effects to biological diversity. The approach starts by( 1) identifying the local environmental values so the ERA addresses specific concerns associated with local biological diversity. The model simplifies the indicator endpoint selection problem by( 2) classifying biological diversity into ecological functional groups and selecting those that deliver the identified environmental values.( 3) All of the species or ecosystem processes related to the selected functional groups are identified and( 4) multi-criteria decision analysis( MCDA) is used to rank the indicator endpoint entities,which may be species or ecological processes. MCDA focuses on those species and processes that are critical for the identified ecological functions and are likely to be highly exposed to the GE organism. The highest ranked indicator entities are selected for the next step.( 5) Relevant risk hypotheses are identified. Knowledge about the specific transgene and its possible environmental effects in other countries can be used to assist development of risk hypotheses.( 6) The risk hypotheses are ranked using MCDA with criteria related to the severity of the potential risk. The model emphasizes transparent,expert-driven,ecologically-based decision-making and provides formal methods for completing a screening level-ERA that can focus ERA on the most significant concerns. The process requires substantial human input but the human capital is available in most countries and regions of the wor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 基因工程植物 风险评估 生态指标 基础 环境风险评价 生态系统过程 环境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密沉淀-超滤深度处理过程有机物变化及膜污染分析
8
作者 戈拯 关静雯 +4 位作者 彭轶 安东 石周 陈浩林 王坤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625-3636,共12页
超滤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城镇污水深度处理,但膜污染导致的通量衰减问题始终是制约超滤处理效率的主要瓶颈之一。研究利用生化池、二沉池、高密池和超滤出水探究了城镇污水深度处理过程中溶解性有机物(Dissolved Organic Matter,DOM)的组... 超滤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城镇污水深度处理,但膜污染导致的通量衰减问题始终是制约超滤处理效率的主要瓶颈之一。研究利用生化池、二沉池、高密池和超滤出水探究了城镇污水深度处理过程中溶解性有机物(Dissolved Organic Matter,DOM)的组成和变化,采用紫外光谱、荧光光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等多种技术手段对高密沉淀-超滤组合工艺的超滤膜污染进行化学结构、污染物组成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深度处理可去除多种有机物,二沉池出水、高密池出水、超滤出水的溶解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质量浓度分别为7.43 mg/L、5.98 mg/L、3.32 mg/L,超滤对DOC截留率达44.5%。此外,深度处理工艺可以显著降低二级出水中蛋白质组分和腐殖质的荧光强度。在模拟废水条件下,探究了高密池出水典型污染物的膜污染机制。高密池出水中的蛋白质和多糖是造成膜污染的主要物质,在经过多批次过滤、反洗试验后依然残留于膜表面,其中残留质量由大到小依次为蛋白质(1.04 mg)、多糖(0.32 mg)、腐殖酸(0.07 mg)。研究表明,深度处理过程的膜污染机制与DOM密切相关,多糖与蛋白协同作用可导致更为严重的膜污染并形成致密且不易脱落的滤饼层,含多糖和蛋白质的模拟废水在第二和第三周期开始时的膜比通量比第一周期开始时分别降低了71%和7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深度处理 超滤 有机物 膜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RA-SD桥梁工程参建主体组织安全行为脆弱性及韧性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张思远 喻博 +1 位作者 李睿璞 王群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41-49,共9页
为确保桥梁工程施工安全生产投入有效落实,首先利用灰色关联法(GRA)分析项目监理机构和施工单位施工安全行为影响因素的关联度,并确定核心致因要素;然后,构建系统动力学(SD)模型分析各核心致因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最后,分析影响施... 为确保桥梁工程施工安全生产投入有效落实,首先利用灰色关联法(GRA)分析项目监理机构和施工单位施工安全行为影响因素的关联度,并确定核心致因要素;然后,构建系统动力学(SD)模型分析各核心致因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最后,分析影响施工安全行为的核心致因要素的脆弱性和韧性。结果表明:施工单位两极化罚款、项目监理机构高额监管成本、双方较低的初始比例是桥梁工程施工安全行为的脆弱点;适度的经济罚款和监管成本以及加大培训提高一线人员的安全意识,对提升施工安全行为韧性具有明显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色关联法(GRA) 系统动力学(SD) 桥梁工程 参建主体 安全行为 脆弱性 韧性 施工单位 项目监理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位Fenton耦合微纳米气泡降解酸性矿山废水有机物特性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杨超 李福星 +4 位作者 杨丽静 武栋平 杨亮亮 李丹 卜显忠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06-713,共8页
针对酸性矿山废水(Acid Mine Drainage,AMD)中有机物威胁生态环境的问题,研究基于AMD自身呈酸性和Fe^(2+)含量高的特点,仅在外加H_(2)O_(2)和微纳米气泡(Micro Nano Bubbles,MNBs)的条件下构建原位Fenton耦合MNBs(FT+MNBs)反应体系,以处... 针对酸性矿山废水(Acid Mine Drainage,AMD)中有机物威胁生态环境的问题,研究基于AMD自身呈酸性和Fe^(2+)含量高的特点,仅在外加H_(2)O_(2)和微纳米气泡(Micro Nano Bubbles,MNBs)的条件下构建原位Fenton耦合MNBs(FT+MNBs)反应体系,以处理AMD中的有机物。此外,对反应时间、Fe^(2+)与H2O_(2)物质的量比、pH值、进气流量等操作条件进行优化,并探究体系对有机物的去除效果及机理。结果显示:当反应时间为15 min,Fe^(2+)与H_(2)O_(2)物质的量比为1∶7,pH值为4,进气流量为60 mL/min时,原位FT+MNBs对AMD中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TOC)的去除率为66.03%。通过机理分析可知,原位Fenton耦合MNBs体系对类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的降解效果明显优于单独原位FT和单独MNBs,原因在于原位Fenton耦合MNBs体系可以产生更多的·OH,并将有机物中的C—C、C—H、C—N以及C—O键断裂,增加C—O、O—CO等含氧官能团含量,进而将其进一步分解后矿化为CO_(2)和H_(2)O后去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芬顿 微纳米气泡 酸性矿山废水 有机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湘中坳陷石炭系天鹅坪组富有机质页岩的形成与页岩气富集机理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孝红 石万忠 +2 位作者 田巍 何红生 李海 《中国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65-679,共15页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页岩成因和页岩气富集机理研究,确定湘中坳陷下石炭统天鹅坪组页岩气形成富集主控因素和富集模式。【研究方法】以湘新地4井为重点,通过下石炭统碳酸盐岩稳定碳、氧同位素、页岩全岩氧化物和微量元素含量测定,...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页岩成因和页岩气富集机理研究,确定湘中坳陷下石炭统天鹅坪组页岩气形成富集主控因素和富集模式。【研究方法】以湘新地4井为重点,通过下石炭统碳酸盐岩稳定碳、氧同位素、页岩全岩氧化物和微量元素含量测定,分析页岩形成的古气候、古环境特点,确定富有机质页岩的成因。在系统查明页岩岩石矿物学、有机地化和储存物性特征以及页岩气赋存方式和构造保存条件基础上,结合中—低成熟页岩储存的热演化模拟结果,确定页岩气富集机理。【研究结果】(1)下石炭统天鹅坪组富有机质页岩是全球早石炭世杜内期气候剧烈波动引起海水分层,海底缺氧的沉积产物。(2)涟源地区中生代广泛而强烈的岩浆事件导致区域古地温梯度升高,并引起天鹅坪组页岩发生二次生烃和储层物性的改善。天鹅坪组页岩气是印支期油气调整后,页岩中原油裂解和有机质二次生烃的共同结果。(3)发育在下石炭统测水煤系中的滑脱构造部分封堵了下伏天鹅坪组页岩气的垂直逸散通道,有利于页岩气的保存富集。【结论】湘中坳陷下石炭统天鹅坪组页岩气是有利相带控制总有机碳含量、岩浆热作用控制储层物性和滑脱构造控制保存的共同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富有机质页岩 成因 富集模式 下石炭统 油气勘查工程 湘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C-MS法测定水源水中的半挥发性有机物 被引量:22
12
作者 刘晓茹 高继军 +1 位作者 刘玲花 袁浩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z1期183-186,共4页
  我国于2002年6月1日实施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其中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特定项目中规定了68种有机污染物的监测,包括挥发性有机物(VOCs)和半挥发性有机物(SVOCs),其中半挥发性有机物的类别较多,有硝基苯、氯苯...   我国于2002年6月1日实施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其中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特定项目中规定了68种有机污染物的监测,包括挥发性有机物(VOCs)和半挥发性有机物(SVOCs),其中半挥发性有机物的类别较多,有硝基苯、氯苯、苯胺、苯酚、有机氯农药、有机磷农药、多环芳烃和多氯联苯等有机污染物,分析方法以气相色谱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C - MS Semi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Source wate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GC-MS、GC-MS-MS方法检测某些有机质成熟度参数的比较 被引量:2
13
作者 宋桂侠 李振广 +1 位作者 于佰林 孙国荣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z1期306-308,共3页
  Tm/Ts,C29甾烷ααα20S/(20S+20R)是判断原油成熟度的重要参数.所以能否准确地检测这些化合物就显得尤为关键和重要.以往我们通常采用GC-MS单极质谱来检测原油和烃原岩抽提物中饱和烃里的萜烷和甾烷成分.……
关键词 GC - MS GC - MS - MS organic geochemistry paramete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色谱-质谱分析在有机地球化学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振广 宋桂侠 于佰林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z1期309-313,共5页
  色谱-质谱分析在有机地球化学领域主要用来检测地质体中的生物标志物和分子化合物.生物标志物(biomarkers)指存在地壳和大气圈中,分子结构与特定天然产物之间具有明确联系,或与特定生物类别的分子结构之间具有相关性的天然有机化合...   色谱-质谱分析在有机地球化学领域主要用来检测地质体中的生物标志物和分子化合物.生物标志物(biomarkers)指存在地壳和大气圈中,分子结构与特定天然产物之间具有明确联系,或与特定生物类别的分子结构之间具有相关性的天然有机化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C - MS organic geochemistry APPLIC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RuO_2-ZrO_2-SnO_2电极的研制及处理有机废水的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熊伟 何芳 +4 位作者 李敏 刘德蓉 潘越 袁涛 徐靖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47-253,共7页
通过涂覆热分解法制备了Ti/RuO_2-ZrO_2-SnO_2、Ti/RuO_2电极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和循环伏安(CV)对电极材料进行表征,考察了电流密度、Na Cl质量浓度、p H值及电极间距对废水COD降解率的影响。结果表明,Ti/RuO_2-ZrO... 通过涂覆热分解法制备了Ti/RuO_2-ZrO_2-SnO_2、Ti/RuO_2电极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和循环伏安(CV)对电极材料进行表征,考察了电流密度、Na Cl质量浓度、p H值及电极间距对废水COD降解率的影响。结果表明,Ti/RuO_2-ZrO_2-SnO_2电极对COD具有更高的降解率,对其进行工艺优化。电极材料对废水降解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电流密度40 m A/cm2,Na Cl质量浓度4 g/L,p H=5. 0,电极间距10 mm,COD的降解率达到90. 5%。Ti/RuO_2-ZrO_2-SnO_2电极中SnO_2与RuO_2生成固溶体,有利于增强涂层与基体之间的结合力,提高电极的稳定性; ZrO_2起到细化晶粒的作用,致使电极表面粗糙度增加,增强了电极的电催化性能,且降解过程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电极 电催化氧化 有机废水 CO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的计算化学研究 被引量:21
16
作者 阳庆元 刘大欢 仲崇立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805-819,共15页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etal-organic frameworks,MOFs)是一种新型纳米多孔材料,独特的结构特征使其在储气、分离、催化、生物化学及制药等领域具有广阔的潜在应用价值。本文综述了计算化学方法在探索MOF材料结构-性能关系方面的研究进展,...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etal-organic frameworks,MOFs)是一种新型纳米多孔材料,独特的结构特征使其在储气、分离、催化、生物化学及制药等领域具有广阔的潜在应用价值。本文综述了计算化学方法在探索MOF材料结构-性能关系方面的研究进展,并着重介绍了本研究室在此方面的研究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 计算化学 结构-性能关系 化工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金属功能化的MOF-74合成及气体吸附性能 被引量:8
17
作者 李志华 刘鸿 +1 位作者 宋凌勇 黄天辉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37-242,共6页
采用一步合成法制备了在无机构造单元金属节点上同时具有比例可调的Mn(Ⅱ)和Co(Ⅱ)的双金属MOF-74网络结构。经双金属功能化的单晶材料保持了与单金属MOF-74一致的结构及孔道,且两种金属大致均匀分布于晶格中。相对于Mn(Ⅱ),Co(Ⅱ)在合... 采用一步合成法制备了在无机构造单元金属节点上同时具有比例可调的Mn(Ⅱ)和Co(Ⅱ)的双金属MOF-74网络结构。经双金属功能化的单晶材料保持了与单金属MOF-74一致的结构及孔道,且两种金属大致均匀分布于晶格中。相对于Mn(Ⅱ),Co(Ⅱ)在合成MOF-74的过程中具有更快的配位及结晶速率,使得其在晶体中的比例高于反应溶液。双金属在同一框架结构内的配位促进了更多晶体内部局部缺陷的产生,使得Mn_(0.78)Co_(1.22)-MOF-74的比表面积相对于单金属的MOF-74材料有10%左右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 气体吸附 晶体工程 双金属结构 功能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车用柴油机-有机朗肯循环联合系统的设计及分析 被引量:7
18
作者 杨凯 张红光 +3 位作者 宋松松 贝晨 常莹 王宏进 《内燃机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17-122,共6页
针对一台车用柴油机全工况范围内排气能量的变化规律,设计了一套有机朗肯循环(organic Rankine cycle,ORC)余热回收系统,进而与车用柴油机耦合形成了车用柴油机-有机朗肯循环联合系统。ORC余热回收系统采用非共沸混合工质R416A,以高效... 针对一台车用柴油机全工况范围内排气能量的变化规律,设计了一套有机朗肯循环(organic Rankine cycle,ORC)余热回收系统,进而与车用柴油机耦合形成了车用柴油机-有机朗肯循环联合系统。ORC余热回收系统采用非共沸混合工质R416A,以高效回收柴油机的排气能量。采用螺杆膨胀机作为有机朗肯循环系统的动力输出部件,通过试验测试确定螺杆膨胀机的最优工况点(进气压力1.7MPa、膨胀比8、等熵效率0.65),进而设定有机朗肯循环系统的最优运行参数。研究结果表明:加装有机朗肯循环系统后,与原柴油机相比,车用柴油机-有机朗肯循环联合系统的输出功率最大提升了30.6kW,热效率最大提升了10.99%,余热回收效率最高可达10.61%,有效燃油消耗率最大降低了35g/(kW·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燃机 车用柴油机 全工况 有机朗肯循环 余热回收 非共沸混合工质 螺杆膨胀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和机器学习的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预测 被引量:13
19
作者 郭静 龙慧灵 +2 位作者 何津 梅新 杨贵军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8期130-137,共8页
土壤有机质含量是耕地质量定级的依据,是耕地质量评价的核心内容之一,因此,精准高效地获取土壤有机质含量非常重要。高分辨率遥感技术和谷歌地球引擎(Google Earth Engine,GEE)云计算平台的出现,为土壤有机质的高效反演提供了新的途径... 土壤有机质含量是耕地质量定级的依据,是耕地质量评价的核心内容之一,因此,精准高效地获取土壤有机质含量非常重要。高分辨率遥感技术和谷歌地球引擎(Google Earth Engine,GEE)云计算平台的出现,为土壤有机质的高效反演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法。该研究以藁城区的Sentinel-2A MSI数据和Landsat8 OLI数据为主要的数据源,结合Sentinel-1 SAR数据、ECMWF/ERA5气象数据和USGS/SRTMGL1_003高程数据,分别采用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梯度升级树(Gradient Boosting Decision Tree,GBDT)和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算法,在GEE平台对藁城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进行反演。结果表明:1)基于Sentinel-2A建立的模型(模型A*)在预测SOM含量方面优于基于Landsat8建立的模型(模型B*),GBDT算法下的Sentinel-2A的全变量模型取得了最佳结果(R2=0.759,RMSE=2.852 g/kg);2)考虑红边波段的Sentinel-2A数据建立的模型(A-1)比不考虑红边波段的模型(A-0),R2提高了9.752%;3)从不同的预测算法来看,GBDT算法能较好地适用于研究区的土壤有机质预测,GBDT算法、Sentinel-2A与GEE的结合是土壤有机质预测制图的一种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有机质 数字土壤制图 GEE云平台 机器学习 耕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燃机-有机朗肯循环联合循环动力系统技术经济性能分析 被引量:5
20
作者 岳晨 韩东 +2 位作者 焦炜琦 蒲文灏 鹿鹏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66-271,共6页
提出一套内燃机-有机朗肯循环系统方案,该方案的有机朗肯循环(ORC)子系统蒸发器布置在内燃机(ICE)排烟系统采集热量,其输出动力通过齿轮传动机构与ICE同轴输出.该系统可利用原有动力传输子系统启动ORC子系统,ORC子系统稳定运行后又可向... 提出一套内燃机-有机朗肯循环系统方案,该方案的有机朗肯循环(ORC)子系统蒸发器布置在内燃机(ICE)排烟系统采集热量,其输出动力通过齿轮传动机构与ICE同轴输出.该系统可利用原有动力传输子系统启动ORC子系统,ORC子系统稳定运行后又可向其输出动力.以CAT3516CDITA ICE为例,进行ICE-ORC系统技术经济性能分析,结果表明,标定负荷条件下,该系统总热效率较现有ICE系统可提高7.8%,而ORC子系统的投资回收期仅为9.3,kh.分析表明,ORC子系统蒸发器平均温差降低或者燃料价格提高,均有利于改善ORC子系统技术经济性能;当ICE负荷高于90%或ORC子系统透平等熵效率高于65%,该系统具有技术经济性能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燃机 有机朗肯循环 联合循环动力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