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27篇文章
< 1 2 6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数字经济对碳效率的多维空间效应及区域异质性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吕洁华 王明晖 +1 位作者 孙喆 蔡秀亭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39-547,共9页
数字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经济形态,逐步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力量,研究数字经济对碳效率的空间效应对于我国区域间协同治理以及“双碳”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10−2021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不包括西藏自治区和港澳台地... 数字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经济形态,逐步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力量,研究数字经济对碳效率的空间效应对于我国区域间协同治理以及“双碳”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10−2021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不包括西藏自治区和港澳台地区数据),利用三阶段全局超效率SBM模型对碳效率进行测算,然后运用空间杜宾模型检验数字经济对碳效率的多维空间效应,最后进行区域异质性和均等化效应分析。结果表明:①研究期内我国整体碳效率水平较低,东部地区碳效率为0.580,比中部、西部地区分别高0.162和0.302,且各区域均呈逐年波动上升的趋势。②数字经济对碳效率具有显著正向的直接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空间溢出效应占总效应的52.17%。在多维度视角下,数字科技创新、产业数字融合和数字产业规模对碳效率具有显著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数字基础环境对碳效率具有显著负向的空间溢出效应。③数字经济对碳效率的空间效应存在区域异质性,相较于东部地区,中部、西部地区数字经济对碳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更明显。数字经济可以缩小碳效率差距,这种影响不只局限于本地,对邻地的碳效率差距也有改善。据此,我国应继续推进数字经济发展,尤其数字科技创新、产业数字融合和数字产业规模的构建要增质提效,夯实数字经济提升碳效率的多维空间效应;同时根据地区的资源禀赋不同,政府应建立有助数字经济发展的差别化政策,充分发挥数字经济的减碳作用,以期助力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碳效率 多维空间效应 区域异质性 均等化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聚类和随机森林耦合模型的崩滑灾害易发性评估
2
作者 杜映锦 席传杰 +3 位作者 胡卸文 吴建利 刘波 何坤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82-289,共8页
灾害易发性评估通常是基于灾害空间分布特征进行概率建模,然而灾害本身存在空间异质性.本文以汶马高速汶川至理县段沿线崩滑灾害为例,为解决灾害的空间异质性问题,利用K-means算法将研究区灾害威胁对象(人员、财产)及危险程度(损毁房屋... 灾害易发性评估通常是基于灾害空间分布特征进行概率建模,然而灾害本身存在空间异质性.本文以汶马高速汶川至理县段沿线崩滑灾害为例,为解决灾害的空间异质性问题,利用K-means算法将研究区灾害威胁对象(人员、财产)及危险程度(损毁房屋面积、损毁道路长度)进行空间聚类并赋予研究区不同聚类属性;从水文、地质、地貌条件等方面综合选取坡度、高程、坡向、曲率、地表切割度、河型弯曲系数、距构造带距离、岸坡坡体结构和地层岩性9个因子,将样本划分为70%的训练数据、30%的测试数据,对比K-RF模型与传统RF模型在易发性评估中的性能,以期为高速公路的运营安全及灾害防治提供理论支撑.结果表明:K-RF模型极高易发区共包含82.95%灾害点,相较于单一RF模型取得了更好的评价结果(AUC值提高5.4%);采用聚类的方法解决灾害空间异质性是可行的,但本文局限性在于未能从灾害本身反映灾害空间异质性,耦合模型结果本质上是易发性和易损性的综合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崩滑灾害 机器学习 易发性 空间异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境隔离作用对喀斯特季节性雨林群落树种空间格局的影响
3
作者 李冬兴 向悟生 +6 位作者 丁涛 王登惠 农正权 龙继凤 郭屹立 李先琨 王斌 《广西植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91-1005,共15页
森林群落内强烈生境异质性可能会驱动不同树种间形成空间隔离,从而塑造出与局域复杂生境相适应的群落树种空间结构。该文以广西喀斯特季节性雨林中具有不同生境异质性强烈程度的3个典型森林群落1 hm^(2)样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主要树... 森林群落内强烈生境异质性可能会驱动不同树种间形成空间隔离,从而塑造出与局域复杂生境相适应的群落树种空间结构。该文以广西喀斯特季节性雨林中具有不同生境异质性强烈程度的3个典型森林群落1 hm^(2)样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主要树种的种内空间分布格局和种间关联格局来量化群落树种空间结构,检测其对喀斯特局域生境隔离作用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1)3个森林群落树种的空间分布格局整体上以中小尺度聚集分布为主,在较小尺度(0~13 m)上聚集分布比例为85%,在中尺度(13~30 m)上逐步降低至60%,在较大尺度(>30 m)上降低至20%以下;随着生境异质性强烈程度的增加,群落内中小尺度种内聚集分布的比例逐步增加,平均值分别为63.1%、89.5%、94.4%。(2)3个森林群落树种的种间关联格局整体上以空间隔离和部分重叠为主;在小尺度(0~3 m)上二者共占50%,在中小尺度(3~20 m)上占70%,在较大尺度(>20 m)上逐步降低至40%;随着生境异质性强烈程度增加,群落中小尺度种间空间隔离和部分重叠的比例逐步增加,平均值分别为60.4%、70.2%、83.7%。综上结果表明,强烈的局域喀斯特生境异质性会增加群落树种的种内聚集分布强度,提高群落不同树种之间产生空间隔离的概率,说明局域复杂生境的隔离作用是塑造喀斯特森林群落树种空间结构的重要因素。该研究强调,在喀斯特石漠化区域进行植被生态恢复时,需充分评估不同地段生境条件,并参考相应原生境森林群落来配置树种及其空间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间关联 空间隔离 生境异质性 扩散限制 双关联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质谱技术的细胞成像研究
4
作者 周鹏 王欣 +1 位作者 罗茜 赵超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58-868,共11页
细胞模型可以模拟多种生命状态和疾病发展,包括单细胞、二维(2D)细胞、三维(3D)细胞微球和类器官等模型,是解析错综复杂的生物化学问题的重要工具。近年来,以细胞作为实验模型,采用质谱技术并结合形态学分析,可以从时空水平获得细胞中... 细胞模型可以模拟多种生命状态和疾病发展,包括单细胞、二维(2D)细胞、三维(3D)细胞微球和类器官等模型,是解析错综复杂的生物化学问题的重要工具。近年来,以细胞作为实验模型,采用质谱技术并结合形态学分析,可以从时空水平获得细胞中多种物质分子的量变和空间分布变化,包括代谢物和脂质等内源生物小分子、药物和环境污染物等外源小分子、蛋白质和多肽等内源生物大分子,为考察细胞-细胞相互作用、肿瘤细胞微环境、细胞生物信息时空异质性提供了可能。本文综述了基于质谱技术的细胞成像研究,包括细胞模型的选择和制备、细胞模型的形态学分析、质谱空间组学技术、质谱流式等技术的选择和方法发展及其相关应用。最后,提出了该领域面临的难点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成像 空间组学 质谱 时空异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非均匀TOPMODEL与陆面模式SSiB4的耦合及流域水文模拟
5
作者 王倩 丹利 邓慧平 《气候与环境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11-321,共11页
为了寻求合理简化的流域地形指数水文模型TOPMODEL(Topographic Index model)用于大尺度的陆面模式,推导了土壤表层饱和导水率k0、衰减因子f和地下水补给速率R空间都可变的扩展的TOPMODEL,并将f空间非均匀分布的TOPMODEL与陆面模式SSiB... 为了寻求合理简化的流域地形指数水文模型TOPMODEL(Topographic Index model)用于大尺度的陆面模式,推导了土壤表层饱和导水率k0、衰减因子f和地下水补给速率R空间都可变的扩展的TOPMODEL,并将f空间非均匀分布的TOPMODEL与陆面模式SSiB4耦合(SSiB4/GTOP)。通过耦合模型在f空间非均匀条件下进行实际流域的水文模拟,分析f空间非均匀对流域土壤湿度、蒸散发、地表径流、基流和总径流的影响。主要结论有:(1)k0和R的空间变化并不改变经典TOPMODEL原有关系式,只要定义新的地形指数,k0和R空间非均匀TOPMODEL与空间均匀的TOPMODEL并无区别;(2) f空间变化条件下由于局地的地下水埋深还与局地的f值有关,地形指数相同的区域具有水文相似性这一结论不再成立;(3)与f空间均匀的模拟结果相比较,f随海拔高度h i增加而线性减小使模拟的流域土壤湿度、地表径流和流域蒸散减小但使基流和总径流增加;(4) f空间非均匀对流域水文模拟结果有影响,但其影响明显小于流域地形因子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非均匀性 扩展的TOPMODEL推导 耦合模型SSiB4/GTOP 流域水文模拟 f空间非均匀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风速空间异质性的LSTM-AM雾天能见度预测模型
6
作者 王小建 林智婕 +4 位作者 马飞 苏彤 白元旦 郭庆元 黄凯 《气候与环境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39-449,共11页
针对现有方法在雾天能见度预测时对风速空间异质性考虑不足导致预测准确性和稳定性不高的问题,构建了考虑风速空间异质性的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注意力机制(LSTM-AM)雾天能见度预测模型。利用半变异函数对风速不同空间位置的变化特征进... 针对现有方法在雾天能见度预测时对风速空间异质性考虑不足导致预测准确性和稳定性不高的问题,构建了考虑风速空间异质性的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注意力机制(LSTM-AM)雾天能见度预测模型。利用半变异函数对风速不同空间位置的变化特征进行量化,融合邻近点空间分布及风速差异信息,采用风向夹角和变异值对风速空间异质性特征进行加权,实现对风速空间异质性的有效提取;利用AM机制能加强对关键信息关注的优势对LSTM方法进行改进,以有效捕捉和反映关键时刻气象因子对雾天能见度的影响,增强模型对重要时序信息关注的能力和模型预测的准确性,实现风速空间异质性下对雾天能见度的预测。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模型相关系数提升10%~20%,均方根误差下降25%~40%,平均绝对误差下降26.3%~39.1%,具有较高的雾天能见度预测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异质性 半变异函数 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 注意力机制 雾天能见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时空密度聚类的异构无人机集群覆盖路径规划方法
7
作者 陈进朝 王洋 +3 位作者 张营 尤涛 卢岩涛 杜承烈 《电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05-715,共11页
覆盖路径规划是无人机集群实现搜索、搜救等全面探测性任务的关键技术之一.当前研究往往只关注单一区域内飞行路径的设计与优化,而较少能在多区域环境中依据无人机的性能实现区域的合理分配和区域间路径的高效寻优.同时,现有方法大多采... 覆盖路径规划是无人机集群实现搜索、搜救等全面探测性任务的关键技术之一.当前研究往往只关注单一区域内飞行路径的设计与优化,而较少能在多区域环境中依据无人机的性能实现区域的合理分配和区域间路径的高效寻优.同时,现有方法大多采用同构无人机集群来执行覆盖路径规划任务,忽略了无人机个体的能力差异,致使集群资源利用率不足且难以适应任务与环境的不确定性变化.本文聚焦于异构无人机集群在多区域上的覆盖路径规划问题.首先,构建了具有异构特性的无人机模型,分析了覆盖路径规划问题的路径要求和能耗约束,并以最小化任务完成时间为目标,给出了基于混合整数线性规划的精确求解公式,以获得无人机集群的最佳飞行路径方案.随后,进一步提出了一种基于时空密度聚类的启发式算法来提高覆盖路径规划问题的求解效率,依据区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密度进行汇聚,形成各个无人机待覆盖的区域簇,并优化簇内区域间的覆盖顺序和区域内的扫描路径,以保证覆盖任务的高效完成.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方法可在较短时间内产生有效的飞行路径,且路径长度可缩短10.55%、任务完成时间可降低5.4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覆盖路径规划 异构无人机集群 时空密度 密度聚类 混合整数线性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三角城市群PM_(2.5)时空异质性及驱动因素分析
8
作者 陈优良 李芊芊 +1 位作者 范琴 王兆茹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252-3264,共13页
长三角地区是继京津冀地区之后雾霾最严重的地区,PM_(2.5)作为雾霾的主要成分,探究其质量浓度变化趋势及驱动因素,对大气污染治理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基于2017—2022年长三角城市群监测站点和统计年鉴数据,采用空间自相关和时空地理加权... 长三角地区是继京津冀地区之后雾霾最严重的地区,PM_(2.5)作为雾霾的主要成分,探究其质量浓度变化趋势及驱动因素,对大气污染治理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基于2017—2022年长三角城市群监测站点和统计年鉴数据,采用空间自相关和时空地理加权等方法深入分析了长三角城市群PM_(2.5)时空异质性及其驱动因素。结果显示:(1)6 a间长三角城市群PM_(2.5)年均质量浓度整体呈现下降趋势,优良空气质量天数逐渐增加。(2)PM_(2.5)空间变化呈现显著的空间异质性,空间上大致呈现“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污染格局,西部地区PM_(2.5)质量浓度大多超过30μg/m^(3),且呈现连片污染态势。PM_(2.5)质量浓度的季均值和年均值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出相似特征,质量浓度通常在冬季最高,夏季最低,而春秋季节则呈现过渡状态,月变化出现明显的“U”形曲线。(3)在2017—2020年,空间聚集性逐渐增强,在2021—2022年,聚集性减弱,PM_(2.5)质量浓度区域间差异降低。(4)社会因子中对PM_(2.5)影响最大的是公共交通载客量,自然因子中影响最大的是风速。疫情期间各社会因子出现明显省际差异,且人均GDP和工业用电量呈现“U”形变化趋势,二产占比、公共交通载客量、工业二氧化硫则呈现倒“U”形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PM_(2.5) 时空异质性 驱动因素 时空地理加权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数字技术创业的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9
作者 翟庆华 刘松雯 +1 位作者 胡小梅 苏靖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88-1001,共14页
本文在城市尺度下,运用核密度分析、标准差椭圆等方法分析了中国数字技术创业的时空格局。同时,应用面板数据建立了空间杜宾模型以探讨数字技术创业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自2008年以来,中国数字技术创业持续蓬勃发展,其空间分布呈现... 本文在城市尺度下,运用核密度分析、标准差椭圆等方法分析了中国数字技术创业的时空格局。同时,应用面板数据建立了空间杜宾模型以探讨数字技术创业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自2008年以来,中国数字技术创业持续蓬勃发展,其空间分布呈现出“东强西弱、中部崛起”和“小集聚大分散”的特征。不同类型的数字技术创业不断从东部向中西部地区扩散。②中国数字技术创业的区域重心自东北向西南移动。③数字用户规模、风险投资、政府科技支持强度、数字基础设施水平、知识厚度、市场规模等因素对数字技术创业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且不同影响因素的作用强度和相对重要性在不同区域存在差异。同时,不同类型的数字技术创业对各影响因素的依赖程度并不相同,并且存在着区域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技术创业 高新技术企业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 空间异质性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成环境对网约车出行需求时空异质性影响研究——以上海市为例
10
作者 李淑庆 雷宇寰 +1 位作者 赖辉涛 李胤浩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88-200,共13页
为探究建成环境与网约车出行需求之间的互动关系,基于上海市网约车订单数据,围绕人口密度、道路密度、 POI密度、公交临近度等24种多源地理大数据构建城市建成环境指标。分别针对工作日与休息日的早高峰、午高峰和晚高峰3个时段建立考... 为探究建成环境与网约车出行需求之间的互动关系,基于上海市网约车订单数据,围绕人口密度、道路密度、 POI密度、公交临近度等24种多源地理大数据构建城市建成环境指标。分别针对工作日与休息日的早高峰、午高峰和晚高峰3个时段建立考虑不同影响因素适应性带宽的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MGWR)模型,研究了建成环境对网约车出行需求的时空异质性影响。结果表明:与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和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相比,MGWR模型在同一时段内对网约车需求的解释力最高可达77.1%,比OLS模型提高0.426,比GWR模型提高0.082,展现出更优的拟合效果;地铁站点、次干道密度对网约车出行需求呈现出较强的空间异质性;工作日、休息日早高峰,城市郊区商务住宅与地铁站点对网约车的正向影响更大;各个高峰时段,市中心次干道密度对网约车需求的正向影响普遍大于其他区域,国际机场附近建成环境因素对网约车需求的正向影响程度都较高,虹桥机场略高于浦东机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约车出行需求 建成环境 空间异质性 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成环境对公交接驳地铁客流的异质性影响
11
作者 许奇 秦贝宁 +2 位作者 任澎 陈越 赖瑾璇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52-363,共12页
地铁和公交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晰两者接驳影响因素的机理,对公共交通一体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北京市一卡通刷卡数据,识别早晚高峰时段下区分接驳模式的4类客流,基于5D原则构建建成环境指标体系刻画地铁车站特征... 地铁和公交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晰两者接驳影响因素的机理,对公共交通一体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北京市一卡通刷卡数据,识别早晚高峰时段下区分接驳模式的4类客流,基于5D原则构建建成环境指标体系刻画地铁车站特征,基于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Multiscale 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MGWR)模型对比分析建成环境的影响效果差异。研究表明:MGWR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建成环境对不同接驳情况的影响。车站区位对接驳量的总体影响程度最大;居住POI密度和土地利用混合熵对时间敏感,晚高峰时段两者的影响效果更为显著;公交站点数量对公交接驳模式敏感;公共交通可达性和接近中心性对时间和接驳模式均敏感,且两者对所敏感的接驳情况在城市中心区域多呈现出抑制作用,在城市外围区域多呈现出促进作用。因此,在考虑优化公交与地铁系统接驳目标时,需要充分考虑建成环境在空间、时间以及对不同接驳模式三个层面的异质性影响,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制定策略,促进公共交通一体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交通 异质性影响 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公交接驳地铁 空间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山区地表空间异质性的产流计算研究
12
作者 胡彩虹 许营营 +3 位作者 郑钊 刘成帅 余其鹰 李文忠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5-112,共8页
山区流域地表空间较大的差异性是影响产流计算准确性的重要制约因素。基于山区流域地表空间异质性及其垂向传导性,提出了考虑“土壤质地-土壤容重-地形坡度-土地利用类型”垂向空间四级叠加的主导产流机制辨析框架,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 山区流域地表空间较大的差异性是影响产流计算准确性的重要制约因素。基于山区流域地表空间异质性及其垂向传导性,提出了考虑“土壤质地-土壤容重-地形坡度-土地利用类型”垂向空间四级叠加的主导产流机制辨析框架,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划分单一径流成分主导的水文响应单元,并构建分布式产流计算模型;选择淮河下孤山水文站控制流域为研究区,基于1980~2021年20场洪水进行实例验证。结果表明:流域易发生饱和地面径流、超渗地面径流、壤中径流和地下径流的空间占比分别为33.00%,0.80%,34.27%,31.93%;产流计算模型的平均径流深相对误差绝对值为11.12%,确定系数为0.98,计算结果相对可靠。这一研究验证了所提出的产流辨析方法、水文响应单元划分及产流计算模型构建的合理性,可为山区暴雨洪水产流计算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区洪水预报 产流计算 地表空间异质性 水文响应单元 分布式水文模型 下孤山水文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无人机多光谱数据和氮素空间分异的玉米冠层氮浓度估算 被引量:2
13
作者 郝琪 陈天陆 +4 位作者 王富贵 王振 白岚方 王永强 王志刚 《作物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9-206,共18页
作物冠层氮素营养的遥感诊断对指导作物精准施氮,提高作物氮效率和产量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针对玉米冠层纵深大影响无人机估算氮浓度精度的问题,基于2022年和2023年不同氮肥运筹处理下田间无人机多光谱数据和氮浓度实测数据,分析玉米... 作物冠层氮素营养的遥感诊断对指导作物精准施氮,提高作物氮效率和产量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针对玉米冠层纵深大影响无人机估算氮浓度精度的问题,基于2022年和2023年不同氮肥运筹处理下田间无人机多光谱数据和氮浓度实测数据,分析玉米冠层氮浓度空间分布特征,并利用随机森林算法确定估算冠层氮浓度的有效叶层。进一步结合随机森林算法和多光谱植被指数构建有效叶层氮浓度估算模型,最终将有效叶层氮浓度转换到冠层尺度实现冠层氮浓度的估算。结果表明:(1)九叶展期和大喇叭口期玉米冠层氮浓度表现为上层叶片>中层叶片>下层叶片,吐丝期和乳熟期表现为中层叶片>上层叶片>下层叶片。(2)各时期估算冠层氮浓度的有效叶层分别为下层、中层、中层和中层。与支持向量回归模型相比,随机森林回归估算冠层氮浓度的精度较高。(3)结合随机森林算法,基于有效叶层氮浓度估算冠层氮浓度的平均RMSE、NRMSE和MAE分别为0.10%、4.41%和0.07%,而直接基于植被指数估算冠层氮浓度的平均RMSE、NRMSE和MAE分别为0.19%、9.00%和0.15%。综上,玉米冠层氮浓度存在空间分异特征,估算冠层氮浓度时考虑基于随机森林和植被指数估算的有效叶层氮浓度能明显提高冠层氮浓度的估算精度。本研究确定的考虑空间分异的冠层氮浓度估算框架可为玉米氮素营养实时诊断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冠层氮浓度 氮素空间分异 多光谱数据 机器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异质性视角下城市空间形态对热环境的综合影响及分区调控 被引量:1
14
作者 晏金龙 银超慧 +3 位作者 安子豪 张思敏 文倩 陈伟强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3-154,共12页
顾及空间异质性剖析城市空间形态对热环境的影响并定量分区,对因地制宜调控城市热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以武汉市主城区为研究区域,基于Landsat8遥感影像、城市用地与建筑等空间数据,综合利用地理探测器与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MGWR),从... 顾及空间异质性剖析城市空间形态对热环境的影响并定量分区,对因地制宜调控城市热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以武汉市主城区为研究区域,基于Landsat8遥感影像、城市用地与建筑等空间数据,综合利用地理探测器与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MGWR),从全局与局部2个层面探究在控规单元下城市空间形态对热环境的综合影响,并利用K均值聚类方法进行影响分区。结果表明:全局上三维建筑指标对热环境空间分异的解释力大于二维城市用地类型指标,建筑密度(q=0.479)具有全局主导驱动特征。各指标对热环境的影响具有空间异质性,其中归一化植被指数与工业用地面积占比等指标具有较强的局部驱动特征。以MGWR局部回归系数为基础,根据不同分区内指标影响强度与作用方向的差异性,将武汉市主城区划分为4类调控区,包括三维建筑形态主导区、建筑密度强主导区、水域面积占比与建筑密度共同主导区与综合过渡区,制定因地制宜的调控策略。从规划实践的角度,基于“控规单元+控制性指标”的组合,并依据各分区不同的影响特征,提出因地制宜的调控策略,为气候适应型城市形态优化提供了可操作的实践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热环境 城市空间形态 分区调控 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 地理探测器 空间异质性 武汉市主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河流小时空尺度eDNA监测宜多天采样还是宜多点采样? 被引量:1
15
作者 杨海乐 许兰馨 +1 位作者 吴金明 杜浩 《湖泊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75-1188,共14页
样品重复数设计是环境DNA(eDNA)监测技术标准化中最靠前的一个关键环节,对特定站位或断面进行eDNA监测,采样中应该设置多少个样品重复先前已有研究探讨,而这种小时空尺度的样品重复应该是在空间上设置系列样点,还是在时间上设置连续采... 样品重复数设计是环境DNA(eDNA)监测技术标准化中最靠前的一个关键环节,对特定站位或断面进行eDNA监测,采样中应该设置多少个样品重复先前已有研究探讨,而这种小时空尺度的样品重复应该是在空间上设置系列样点,还是在时间上设置连续采样尚未有研究仔细探讨,但这对于eDNA监测实践十分重要。为解决大型河流eDNA监测中重复采样策略的优化问题,本研究在长江武汉段设计了以样品重复方式为单一变量的对照实验,通过比较不同重复方案下eDNA监测检出的物种组成差异,提出适用于小时空尺度eDNA监测的采样建议。结果显示,细菌和后生动物的eDNA监测空间序列样品比时间序列样品所检出的累计物种数多,所检出物种组成的空间异质性比时间异质性大,而真菌、真核藻类、原生动物3个细分类群相反。因此,建议在大型河流小时空尺度的eDNA监测中,监测细菌和后生动物时,样品重复的设计优先关注空间重复采样;监测真菌、真核藻类、原生动物时,样品重复的设计优先关注时间重复采样,考虑到可能存在的河流特异性、断面特异性、时间特异性,本结论可能需要进行异时异地验证。特别强调,采取空间重复采样应注意采样时间的选择,采取时间重复采样应注意采样点位的选择,针对细分类群的监测采样应注意保证样品重复数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DNA监测 小尺度时空差异 重复采样 16S rRNA基因 COI基因 长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亚热带典型河流轮虫物种和功能多样性的空间与季节变化:以柳江为例
16
作者 张亚男 何安尤 +3 位作者 刘斐 黄琦 肖林 万凌琳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24,45,共11页
以柳江为对象,探讨南亚热带典型河流轮虫物种和功能α多样性及β多样性的时空变化,并采用多元分析方法探究了环境的空间异质性、轮虫的物种组成和功能性状组成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在柳江这一典型的南亚热带河流中,轮虫多度低但物种... 以柳江为对象,探讨南亚热带典型河流轮虫物种和功能α多样性及β多样性的时空变化,并采用多元分析方法探究了环境的空间异质性、轮虫的物种组成和功能性状组成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在柳江这一典型的南亚热带河流中,轮虫多度低但物种多样性高,多数种类为沿岸带种类,物种和功能组成分布反映了其对生境的适应;轮虫的物种和功能α多样性平水期时最高,物种和功能α多样性的变化主要与水温、食物资源有关;物种和功能β多样性丰水期时最高,β多样性变化主要由物理因子、化学因子解释,这可能是由自然干扰和人为干扰同时作用的结果;功能β多样性组分变化比物种β多样性组分变化对环境条件的变化更加敏感;在对河流轮虫群落研究时,应考虑轮虫的物种和功能性状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虫 功能性状 Β多样性 周转 季节性 空间异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水库高水位运行期典型支流库湾溶存CH_(4)空间异质性
17
作者 张鑫毅 刘佳 +6 位作者 肖尚斌 陈敏 康满春 杨正健 纪道斌 孟江槐 李鸿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875-2883,共9页
为探讨三峡水库高水位运行时期,长江干流倒灌对支流库湾溶存CH_(4)分布的影响,以库区三条典型支流:小江、大宁河、神农溪库湾为研究对象,采用新型快速水-气平衡装置(FaRAGE)耦合温室气体分析仪对水体溶解甲烷(CH_(4))浓度进行空间监测.... 为探讨三峡水库高水位运行时期,长江干流倒灌对支流库湾溶存CH_(4)分布的影响,以库区三条典型支流:小江、大宁河、神农溪库湾为研究对象,采用新型快速水-气平衡装置(FaRAGE)耦合温室气体分析仪对水体溶解甲烷(CH_(4))浓度进行空间监测.结果表明,不同支流库湾的CH_(4)浓度存在差异,平均CH_(4)浓度分别为小江(0.06±0.02)μmol/L、大宁河(0.17±0.12)μmol/L、神农溪(0.16±0.14)μmol/L,且表现出不同的空间异质性.小江库湾溶解CH_(4)浓度呈现出中游表层高底层低的分布特征,上下游则呈现底层浓度高于表层的规律.大宁河库湾与神农溪库湾的CH_(4)分布相似,均表现为上游浓度高于下游,且底层浓度高于表层.三条支流库湾自身的环境因子影响溶解CH_(4)浓度的分布规律,而干流倒灌形成的异重流,不仅稀释库湾的溶解CH_(4)浓度,还通过影响支流库湾的水文水动力过程间接改变库湾溶解CH_(4)浓度的时空分布,这种综合作用揭示了库湾生态系统中CH_(4)产生与消耗的复杂动态过程,对于理解和预测库湾温室气体排放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水库 异重流 甲烷 空间异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老年慢性病人群健康贫困空间分布格局及驱动因素研究
18
作者 李红雨 吴冰 +9 位作者 张晨溪 赖勇强 刘馨蔚 田雨露 戈倩倩 黄仙红 杨海君 尹芳 徐瑜涓 李叶 《中国医院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0-44,共5页
目的基于空间异质性假设,从空间分异视角刻画中老年慢性病人群健康贫困分布格局及风险特征,以期为后续减贫政策优化提供理论依据并为其他国家提供政策范本。方法采用因子探测器、交互探测器捕捉单因子及多因子交互对健康贫困空间分异的... 目的基于空间异质性假设,从空间分异视角刻画中老年慢性病人群健康贫困分布格局及风险特征,以期为后续减贫政策优化提供理论依据并为其他国家提供政策范本。方法采用因子探测器、交互探测器捕捉单因子及多因子交互对健康贫困空间分异的作用,利用风险探测器探索风险地区高危因素结果医疗救助、健康教育活动单因子解释力度突出,PM2.5、抚养比、城镇失业率等因素有强烈的交互作用。另外,研究识别了高健康贫困风险地区的高风险因素特征。结论我国中老年慢性病人群健康贫困的空间分异格局是多维因素协同驱动作用的结果,且各地区之间风险特征存在差异性,政府应建立情境式的优化策略并关注多因素联合作用建立协同管理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康贫困 空间分异性 地理探测器 慢性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大特大城市住宅价格空间分布特征、影响因素及规划启示
19
作者 郭丽阁 林善浪 +1 位作者 乔凝燕 陈磊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80-289,共10页
以上海的住房市场为研究对象,基于图集数据并结合百度地图兴趣点(POI)开放数据,构建住宅价格空间分布特性模型,探究超大特大的住宅结构、城市交通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商业服务设施和生态环境服务设施的可达性对住宅价格的影响,运用地... 以上海的住房市场为研究对象,基于图集数据并结合百度地图兴趣点(POI)开放数据,构建住宅价格空间分布特性模型,探究超大特大的住宅结构、城市交通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商业服务设施和生态环境服务设施的可达性对住宅价格的影响,运用地理加权模型(GWR)分析各类城市设施对住宅价格影响的空间异质性。发现城市服务设施的可达性是影响住宅价格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探讨研究结论对城市规划的应用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格空间分布 Hedonic定价模型 空间异质性 多源数据 规划启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沙江下游乌东德和白鹤滩库区土壤养分空间分异特征
20
作者 廖丹琦 张连凯 +6 位作者 杨万涛 张亚 李强 刘朋雨 王杰 宋琳 兰明国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5124-5136,共13页
干热河谷库区土壤养分的维持对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具有关键作用,但在库区不同位置的土壤养分特征尚不明确。研究以金沙江下游的乌东德和白鹤滩库区为案例,于库首、库中和库尾,按表层(0—10 cm)和次表层(10—20 cm)分层采集表层土壤样品... 干热河谷库区土壤养分的维持对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具有关键作用,但在库区不同位置的土壤养分特征尚不明确。研究以金沙江下游的乌东德和白鹤滩库区为案例,于库首、库中和库尾,按表层(0—10 cm)和次表层(10—20 cm)分层采集表层土壤样品,测定土壤养分含量。基于第二次土壤养分分级标准,集成模糊综合评价、随机森林模型和自然断点分析方法,构建土壤养分空间分异特征分析模型,厘清土壤养分空间分异特征,并提出分区管理策略。结果表明:(1)研究区土壤呈弱碱性,土壤有机质、全钾、速效钾、有效锰和有效铜含量较高,处于1级,有效锌含量为2级,阳离子交换量、有效硼和有效钼含量较低,处于4级,全磷处于5级;(2)0—10 cm土层土壤养分整体较高,处在0.53—0.66范围内,高值出现在乌东德和白鹤滩的库尾区,10—20 cm土层土壤养分整体处于0.43—0.58之间,其中土壤养分指数高值则出现在水电站的库中区。(3)表层土壤主要受人为活动和植被影响,次表层则更多受地形和土壤属性影响,库首大部分区域处在土壤养分保持区,库中总体为养分恢复区,库尾则是风险防控区,对于库尾应更多考虑增加植被种植,控制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带来的负面影响。研究通过系统构建可比的综合指标,能够分析梯级水电库区表层土壤养分的空间异质性,以实现上下游库区的综合管理,指示干热河谷地区的生态修复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热河谷 土壤养分 梯级水电 金沙江 空间异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