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7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ypes of the Continental Slope System Since Miocene in Qiongdongnan Basin,Offshore Hainan,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1
作者 Yunlong He~1,Xinong Xie~1,Ming Su~1,Tao Jiang~1,Chen Zhang~1,Shanshan Tian~1,Junliang Li~2 1.Faculty of Earth Resources,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Wuhan),Wuhan 430074,China. 2.Department of Technology,Zhanjiang Branch of CNOOC,Zhanjiang 524057,China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226-226,共1页
Very high resolution seismic record were used to study the sedimentary processes and morphosedimentary features of the continental slope system since Miocene in Qiongdongnan Basin(QDNB),offshore Hainan,northern South ... Very high resolution seismic record were used to study the sedimentary processes and morphosedimentary features of the continental slope system since Miocene in Qiongdongnan Basin(QDNB),offshore Hainan,northern South China Sea.It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types based on the sedimentary processes and morphology:wide and gentle slope,sigmoid-progradational slope,slumping slope and channeled slope.Different features o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tinental SLOPE system MIOCENE Qiongdongnan Basin south china se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trology and geochemistry of the Shilu Fe-polymetallic ore deposit in Hainan Province of South China: Implications for the origin of Neoproterozoic BIFs
2
作者 Deru Xu Zhilin Wang +3 位作者 Jianxin Cai Chuanjun Wu Wangwei Fu Nonna Bakun-Czubarow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1期139-140,共2页
The Shilu Fe-polymetallic ore deposit,a famous hematite-rich Fe-ore deposit,is situated at the western Hainan Province of south China.The deposit characterizes the upper Fe ores and the lower Co-Cu ores,which are main... The Shilu Fe-polymetallic ore deposit,a famous hematite-rich Fe-ore deposit,is situated at the western Hainan Province of south China.The deposit characterizes the upper Fe ores and the lower Co-Cu ores,which are mainly hosted within a low-grade to medium-grade,dominantly submarine metamorphosed siliciclastic and carbonate sedimentary succession of the Neoproterozoic Shilu Group.Three facies types of metamorphosed BIFs,i.e.the oxide facies,the silicate-oxide facies and the sulfide-carbonate facies BIFs,are identified within the sixth sequence of the Shilu Group.The oxide facies BIF(i.e.the Fe-rich itabirites or ores)consists of alternating hematite-rich microbands with quartz-rich microbands;the silicate-oxide facies BIF(i.e.the Fe-poor itabirites or ores)comprises alternating millimeter-to a few tens meter-scale,magnetite-hematite-rich bands with calcsilicate-rich(garnet+actinolite+diopside+epidote+quartz)meso-to microbands;and the sulfide-carbonate facies BIF(i.e.the Co-Cu ores)contains alternating macro-to mesobands of Co-bearing pyrite and pyrrhotite,and chalcopyrite with mesobands of dolomite+calcite+diopside+quartz and/or chlorite+sericite+quartz.The blastooolitic,blastopelletoid blastocolloidal and blastopsammitic textures,and blasobedding structures which most likely represent primary sedimentation are often observed in these BIF facies.The interbedded host rocks with the BIFs mainly are the pyroxene-amphibole rocks and the banded or impure dolostones,and also contain banded or laminated structures,and lepido-gra-noblastic,nematoblastic and/or blastoclastic textures.Compositionally,the main host rocks,the pyroxene-amphibole rocks contain basic-intermediate SiO_2(~54.00 wt.%),CaO(~14.19 wt.%),MgO(~9.68 wt.%)and Al_2O_3(~8.49 wt.%)with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Al_2O_3 and TiO_2.The UCC-like Zr and Hf abundances,high Ba content andεNd(t)value(^-5.99)as well as the ratios of La/YbPAAS(0.17~1.00),δEuPAAS(0.88~1.12)andδCePAAS(0.93~1.13)commonly reveal that the protoliths to this type rocks are hydrogenic with a large contribution of terrigenous sediments and minor hydrothermal input.The high CaO+MgO+LOI contents and the extremely low trace element and REEconcentrations as well as the ratios of Y/Ho(44~45),δEuPAAS(1.13~1.57)andδCePAAS(0.69~0.98)reflect a marine origin with minor terrigenous materials for the banded or impure dolostones.Moreover,this type rocks also account for a negativeεNd(t)value(^-7.49).The oxide facies BIF is dominated by Fe_2O_3+FeO(~75.59wt.%)and SiO_2(~20.47 wt.%)with aεNd(t)value of^-6.10.The variable contents in Al_2O_3,TiO 2,K2O,Na2O,Zr,Hf and∑REE,and variable ratios of Y/Ho(24~39)andδEuPAAS(0.86~11.07)suggest the precursor sediments to this facies BIF are admixtures of sea-floor hydrothermal fluids and seawaters with minor involvement of detrital components.Compared to the oxide facies BIF,the silicate-oxide facies BIF is lower in Fe_2O_3+Fe O(~39.81wt.%)and Ba but higher in SiO_2(~42.54 wt.%),Al2O3(~3.60 wt.%),TiO_2(~0.19 wt.%),MgO(~1.12 wt.%),CaO(~9.06 wt.%),K_2O(~0.98 wt.%),Mn and Zr.The ratios of Y/Ho(25~34),La/YbPAAS(0.14-0.74)andδEuPAAS(0.91~1.12)most likely are linked to higher degree of detrital contamintants.While the sulfide-caronate facies BIF is main but variable in Fe_2O_3+Fe O(15.79~57.91 wt.%),SiO 2(0.54~61.52 wt.%),MgO(0.12~16.09wt.%),CaO(0.17~23.41 wt.%)and LOI(8.28-30.06 wt.%).The generally low contents in trace elements(including REE)except for an obvious enrichment in Pb,and the positive Ce anomalies(δCePAAS=1.04~1.95)and negative Pr anomalies(δPrPAAS=0.67~0.93),as well as the variable ratios ofδEuPAAS(0.72~1.71),La/YbPAAS(0.26~1.60)and Y/Ho(26~57)suggest that the precursors to the sulfide-carbonate facies BIF mainly are metalliferious sediments from deep-marine hydrotheral source with minor detrital components.The T2DM ages(ca.2.0 Ga)imply that the Shilu BIFs and interbedded host rocks contain a component with Paleoproterozoic crustal residence age due to a significant crustal accretion event at ca.2.0 Ga in Hainan Island.In connection with the petrographical and mineralogical relationship,we conclude that the precursor precipitates to the Shilu BIFs are variable degree of admixtures of the Fe-Co-Cu-(Si)-rich hydrothermal fluids and detrital components from seawater and fresh water carring continental landmass;whereas the protolith to the main interbedded host rocks,i.e.the pyroxene-amphibole rocks,most likely was terrigenous,fine-grained clastic-sediments but with significant input of hydrothermal fluids in a seawater environment.As a result,a continent marginal marine basin is proposed for deposition of the Shilu BIFs and interbedded host rocks.Sea-level fluctuations caused by marine transgression–regressions possibly contributed to changes in the composition and varied input of the terrigenous sedim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tamorphosed Neoproterozoic Lake Superior-type BIFs protoliths continent marginal marine basin Shilu Fe-polymetallic ore deposit Hainan Province of south chi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陆缘盆地成盆机制及其控藏作用——以中国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为例
3
作者 徐长贵 高阳东 +7 位作者 刘军 彭光荣 李洪博 邱欣卫 丁琳 龙祖烈 郑金云 姜大朋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19-739,共21页
中国南海被动陆缘的裂谷盆地研究近年来取得了重要进展,但至今仍没有就盆地属性形成统一认识,缺乏对该类盆地的形成机制及其控藏作用的详细解剖。基于连片的三维地震数据、重磁资料以及超过200口钻遇基底的钻井资料,首次提出珠江口盆地... 中国南海被动陆缘的裂谷盆地研究近年来取得了重要进展,但至今仍没有就盆地属性形成统一认识,缺乏对该类盆地的形成机制及其控藏作用的详细解剖。基于连片的三维地震数据、重磁资料以及超过200口钻遇基底的钻井资料,首次提出珠江口盆地为中生代弧-盆体系与新生代洋-陆体系在动力上转换、空间上叠合、时间上接续的复合陆缘盆地,并根据中生代基底岩浆弧的岩性差异,及其内部先存断裂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对新生代盆地影响程度,将中生代岩浆弧划分为后弧-内弧-前弧“三元”结构。复合陆缘盆地属性及其基底弧结构特征对盆地深部油气成藏有明显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1)中生代岩浆弧的内弧带先存逆断层的发育密度和倾角更大,利于新生代盆地“反转深断”形成大型宽且深的断陷湖盆,其最大湖盆面积可达3 590 km^(2),有利于形成大面积分布的优质烃源岩;(2)复合陆缘盆地基底岩性的东西差异控制了珠江口盆地深层成岩环境的东西差异特征——“东部贫钾、西部富钾”,同时发现富钾流体抑制高岭石沉淀和贫钾流体抑制伊利石转化的协同保渗机制,有效指导了深部储层预测;(3)复合陆缘盆地深部复杂流体背景下表现为“超临界CO_(2)促运、钙砂薄泥交互联封”的油气高效保存富集机制。提出的复合陆缘盆地概念丰富了大陆边缘盆地类型,对在全球类似盆地内开展成盆机制及其深部研究提供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烃机制 成储机制 油气富集机制 成盆机制 复合陆缘盆地 珠江口盆地 中国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周缘凸起成因差异及意义
4
作者 官伟 刘池洋 +8 位作者 彭光荣 黄雷 宋立军 梁超 李鑫 张丽丽 李洪博 吴哲 马云杰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538-1553,共16页
白云凹陷位于珠江口盆地中部珠二坳陷,中生代以来经历了中生代主动陆缘到新生代被动陆缘的复杂演化过程。近期,随着油气勘探向深层潜山领域拓展,凹陷周缘的凸起结构及成因作为潜山勘探评价的基础需要开展研究。基于三维地震和钻井资料,... 白云凹陷位于珠江口盆地中部珠二坳陷,中生代以来经历了中生代主动陆缘到新生代被动陆缘的复杂演化过程。近期,随着油气勘探向深层潜山领域拓展,凹陷周缘的凸起结构及成因作为潜山勘探评价的基础需要开展研究。基于三维地震和钻井资料,本文解析白云凹陷周缘凸起结构并分析其形成过程,发现凸起成因具有明显的时空差异性,并总结为三类:中生代断层主控的番禺低隆起;中新生代断层共同控制的云开低凸起;新生代伸展断层主控的云东低凸起。研究认为凸起结构的多样性与中新生代断层相互作用程度及类型有关,中生代先存断层决定了基底结构的复杂性,而新生代差异伸展作用下,对先存断层的继承和改造作用决定了凸起结构的多样性,晚期的岩浆和断层改造进一步丰富凸起类型。基于此,探讨了各区潜山储层的发育条件,认为风化作用、断层作用和岩浆作用相关的裂缝是主要的储集空间,且平面分布具有规律性。将凸起成因差异作为研究目标,不仅可以探讨白云凹陷先存断层与晚期断层的相互作用关系,还为潜山成山-成储及有利区评价提供构造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凹陷 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 凸起成因 先存断层 潜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陆架区第二模态内孤立波观测分析
5
作者 黄必桂 张琪 +1 位作者 谭海月 黄晓冬 《海洋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24,共10页
南海北部陆架区内孤立波在复杂地形和多尺度背景过程影响下具有丰富的传播特性和垂向模态结构,加剧了海上石油平台施工和作业的难度。为深化对南海北部高模态内孤立波特征的认知,利用2021年秋季在295m水深处布放的一套潜标观测资料,分... 南海北部陆架区内孤立波在复杂地形和多尺度背景过程影响下具有丰富的传播特性和垂向模态结构,加剧了海上石油平台施工和作业的难度。为深化对南海北部高模态内孤立波特征的认知,利用2021年秋季在295m水深处布放的一套潜标观测资料,分析了陆架区典型第二模态内孤立波精细结构与不稳定性。典型第二模态内孤立波属于“凸型”内孤立波,它在10 min内引起上层海洋等温线上凸19.4 m,下层海洋等温线下沉31.8m,并诱发出东向和南向流;中层等温线分布非常稀疏,存在最大达0.39m/s的西向流速和0.41m/s的北向流速。通过不稳定分析,发现中层层结较弱,理查德森数降低至1/4以下,达到了剪切不稳定的必要条件。垂直方向上,内孤立波垂向本征模态在75m和205m深度上分别具有1个节点。基于敏感性试验,发现陆架区第二模态内孤立波精细结构与不稳定性对温跃层深度变化更加敏感,秋冬季较深的温跃层有利于剪切不稳定在第二模态内孤立波中触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陆架区 内孤立波 潜标观测 精细结构 不稳定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陆坡区内孤立波传播速度分析
6
作者 吕建帅 姜文正 +3 位作者 赵健 蒋暑民 马洪余 戴德君 《海洋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54-366,共13页
研究南海陆坡区内孤立波传播演变过程对于深入认知内孤立波机理、保障海上油气工程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南海东北部陆坡区观测资料,分析了内孤立波传播速度变化特征,对比了基于经典KdV(Korteweg-de Vries)方程的理论传播速度和实... 研究南海陆坡区内孤立波传播演变过程对于深入认知内孤立波机理、保障海上油气工程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南海东北部陆坡区观测资料,分析了内孤立波传播速度变化特征,对比了基于经典KdV(Korteweg-de Vries)方程的理论传播速度和实测传播速度的差异。结果表明,该区域内孤立波以第一模态下凹型内孤立波为主,不同测站共匹配到370个第一模态内孤立波信号,内孤立波的传播方向为274°~322°,实测传播速度介于0.78~1.52 m/s,传播速度表现出夏秋季大、冬春季小的季节变化特征。基于KdV方程的理论传播速度介于0.61~1.43 m/s,与内孤立波实测传播速度的吻合程度为58.1%~99.9%,且不同季节的吻合程度存在差异,春、夏、秋、冬季的吻合程度中位数分别为91.2%、91.5%、86.3%和85.9%。本文评估了经典KdV方程理论在该海域解释内孤立波传播速度的适用性,所得结果可为陆坡海域内孤立波的精准预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孤立波 传播速度 南海陆坡区域 KDV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缘地壳背景下白云凹陷油气差异成藏条件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张忠涛 颜晖 +3 位作者 吴哲 郑金云 孙辉 王卓超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0,70,共11页
珠江口盆地位于南海北部陆缘,地壳厚度从北侧的29 km向南部迅速减薄至17~18 km,海水深度从北部的<0.1 km向南增至>2 km,白云凹陷正处于盆地南部的陆缘地壳强烈薄化带深水区,受此影响,白云凹陷具有特殊的油气成藏条件。一是受壳幔... 珠江口盆地位于南海北部陆缘,地壳厚度从北侧的29 km向南部迅速减薄至17~18 km,海水深度从北部的<0.1 km向南增至>2 km,白云凹陷正处于盆地南部的陆缘地壳强烈薄化带深水区,受此影响,白云凹陷具有特殊的油气成藏条件。一是受壳幔级拆离断裂控制而发育形成大型宽深断陷,最大沉积地层厚度超过10 km,沉积面积超2×10^(4) km^(2);二是发育高变地温场,地温梯度从凹陷北部的3.5℃/100 m向南最高升至8.5℃/100 m,平均达5℃/100 m,高地温使得烃源岩热演化加速,储层快速致密;三是发育浅水及深水、陆相及海相沉积储盖组合;四是白云凹陷裂陷期发育多个生烃洼陷,每个生烃洼陷,烃源岩发育规模不同、环境不同,热演化程度不同,导致生成的油气规模和相态的差异。众多地质条件的差异,导致同一洼陷,甚至同一洼陷不同构造部位的油气成藏条件都存在较大差异,由此造成油气分布及富集程度的差异。本文通过对白云凹陷各成藏条件的精细分析,明确其在区域上的分布特征,进而指出不同区带油气富集主控因素,为白云凹陷下一步勘探提供参考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陆缘 白云凹陷 强烈薄化带 宽深断陷 高变地温 成藏条件 油气富集主控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深水区陆缘地壳细颈化带构造变形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8
作者 彭光荣 蔡国富 +4 位作者 李洪博 张丽丽 向绪洪 郑金云 柳保军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30-841,共12页
基于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系统分析南海北部陆缘珠江口盆地深水区地壳细颈化带岩石圈结构特征、减薄机制和裂陷期构造变形响应过程,并探讨其油气地质意义。研究表明:(1)盆地深水区细颈化带典型发育区位于白云凹陷和开平凹陷,地壳减薄剧... 基于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系统分析南海北部陆缘珠江口盆地深水区地壳细颈化带岩石圈结构特征、减薄机制和裂陷期构造变形响应过程,并探讨其油气地质意义。研究表明:(1)盆地深水区细颈化带典型发育区位于白云凹陷和开平凹陷,地壳减薄剧烈,具中间薄、两翼厚的分布特征,发育多层次、多倾向的拆离断层体系;(2)细颈化带结构横向分异显著,发育4类薄化地壳结构,即白云主洼楔形强减薄结构、白云西洼哑铃式中等减薄结构、白云东箱形弱减薄结构、开平凹陷变质核杂岩式弱减薄结构,在地壳薄化程度与样式、拆离断层类型、同裂陷沉积地层分布、和岩浆作用强度等方面具有明显差异;(3)细颈化带减薄受陆缘岩石圈非均一流变学分层结构、幔源岩浆作用强度及拆离断层变形样式控制,在裂陷期经历文昌组沉积早期的均一伸展、文昌组沉积晚期的细颈化和恩平组沉积期的超伸展共3个阶段的构造变形;先存逆冲断层纯剪切变形活化、壳幔与壳间拆离断层简单剪切变形、下地壳流及韧性穹隆与主拆离断层差异耦合,分别在这3个阶段控制地壳减薄程度和结构的分异;(4)细颈化带油气成藏和富集横纵向差异性显著,发育4种薄化地壳结构-油气成藏模式,浅部油气成藏与深部地壳薄化结构具有关联性;其独特的岩石圈结构和变形过程,控制形成源-断-脊-砂配置良好的有利油气汇聚区,是油气富集成藏的关键,其中在中下地壳穹状隆起区及其向海倾侧翼油气勘探最为有利。新认识对深入理解海域沉积盆地中间型陆缘岩石圈减薄-破裂过程及指导珠江口盆地深水区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中国海盆地 珠江口盆地 被动陆缘 中间型陆缘 细颈化带 拆离断层 油气成藏 深水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沉船出水黄铜器制作工艺分析
9
作者 姜婷婷 于海明 郁永彬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11-219,共9页
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沉船遗址发现了大量造型精美的外销黄铜器,具有浓厚的伊斯兰风格。对提取的出水铜器开展金相组织、合金成分以及微量元素分析。结果表明,沉船出水铜器的成形方式以锻制为主,薄壁器物占比大,制造水平较高;合金材质均为黄... 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沉船遗址发现了大量造型精美的外销黄铜器,具有浓厚的伊斯兰风格。对提取的出水铜器开展金相组织、合金成分以及微量元素分析。结果表明,沉船出水铜器的成形方式以锻制为主,薄壁器物占比大,制造水平较高;合金材质均为黄铜,根据技术和原料特征分析,此批铜器应为矿炼黄铜,并很有可能来自南方地区,分布集中的锌含量和较少的硫化物夹杂反映出工匠已经具备比较成熟的矿炼合金化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陆坡一号沉船 黄铜器 矿炼黄铜 工艺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地震反射剖面揭示南海北缘中生代古太平洋板块俯冲遗迹
10
作者 张路 邓小凡 +2 位作者 蔡晨 周卉 高锐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23-635,共13页
现今南海北部陆缘中生代是否存在古太平洋俯冲及其具体位置是一个长期存在争议的科学问题,探查和揭露这一科学问题对于理解南海北部陆缘构造演化以及华南大陆东南部大面积花岗岩成因具有重要意义.前人曾对此问题进行了有益探讨,但尚缺... 现今南海北部陆缘中生代是否存在古太平洋俯冲及其具体位置是一个长期存在争议的科学问题,探查和揭露这一科学问题对于理解南海北部陆缘构造演化以及华南大陆东南部大面积花岗岩成因具有重要意义.前人曾对此问题进行了有益探讨,但尚缺乏能够精细刻画古俯冲作用的直接深部证据.本文基于在南海北部陆缘实施的一条记录时间长达20s的高分辨率深反射地震剖面和钻孔揭露的花岗岩数据,结合区域航磁异常分析、地震三重震相等结果,揭示出南海北部陆缘存在一个晚中生代的俯冲构造.深达下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的北倾反射结构指示出俯冲构造的极性,覆盖在地壳北倾反射之上的新生代沉积层仅经历轻微变形,说明北倾的反射发生在前新生代.下地壳高速特征以及深达上地幔的北倾反射体可能是俯冲洋壳的残余.南海北部陆缘北东向航磁异常条带走向与钻孔揭露的中生代花岗岩空间展布相吻合,可能表征与俯冲作用匹配的弧岩浆作用.华南东南缘北东走向的晚中生代花岗岩带及陆缘壳内发育一系列倾向北西的逆冲断层,其成因可能与晚中生代这一期俯冲构造事件有关.经过综合分析,我们推测深地震反射剖面揭示的向北西倾斜的下地壳-上地幔反射是古太平洋板块俯冲的遗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地震反射剖面 南海北部陆缘 下地壳-上地幔倾斜反射 中生代古太平洋俯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陆缘伸展探讨新生代南海构造演化 被引量:5
11
作者 梁光河 张宝林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32,共13页
南海的形成和演化是地学界长期争论的问题,前人给出了多种成因模式,目前较流行的模式是海底扩张,但它难以合理解释南海海底扩张中的洋中脊跳跃现象及南海大洋中的大陆残片。基于欧亚东缘的陆缘伸展,从地幔上涌和陆壳沿莫霍面的重力滑移... 南海的形成和演化是地学界长期争论的问题,前人给出了多种成因模式,目前较流行的模式是海底扩张,但它难以合理解释南海海底扩张中的洋中脊跳跃现象及南海大洋中的大陆残片。基于欧亚东缘的陆缘伸展,从地幔上涌和陆壳沿莫霍面的重力滑移的新大陆漂移模型出发,通过横跨南海的几条地震勘探剖面的地质新解释,研究了南海的形成和演化过程。结果说明,南海的形成是一种“构造被动挤出+微陆块主动漂移”模式。构造被动挤出是指印度-欧亚碰撞造成的欧亚大陆东南缘的微陆块被大规模挤出,而由陆缘伸展形成的微陆块在被挤出后发生了主动裂解漂移,南海的海底扩张现象是诸多微陆块主动漂移的结果。这个新的模式能够合理地解释南海形成过程中的洋中脊跳跃现象及南海中大陆残片的成因机制。进一步恢复了南海演化过程中周边陆块的运动演化历史,说明欧亚东缘在中生代晚期发生的大规模伸展构造运动是南海形成的基础,新生代印度-欧亚碰撞是南海形成的直接动力,微陆块的裂解漂移是南海形成的主要参与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缘伸展 南海成因 构造演化 动力机制 大陆漂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被动陆缘洋陆转换带张裂–破裂研究新进展
12
作者 赵明辉 袁野 +5 位作者 张佳政 张翠梅 高金尉 王强 孙珍 程锦辉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3-183,共11页
文章基于深地震探测数据与大洋钻探资料,研究了南海北部被动陆缘洋陆转换带张裂–破裂机制科学问题。2018-2023年在国家基金委共享航次的协助下,实施了三维深地震探测实验,共投放海底地震仪52台次,海底电磁仪2台次,放炮数量达8750炮,累... 文章基于深地震探测数据与大洋钻探资料,研究了南海北部被动陆缘洋陆转换带张裂–破裂机制科学问题。2018-2023年在国家基金委共享航次的协助下,实施了三维深地震探测实验,共投放海底地震仪52台次,海底电磁仪2台次,放炮数量达8750炮,累积获得了294Gb的第一手数据,并取得了一系列的创新性成果:1)首次获得南海北部陆缘洋陆转换带深达上地幔的三维速度结构,精准确定了研究区洋陆转换带三维空间展布范围宽度为10~20km;2)揭示南海北部陆缘异常活跃的岩浆作用,提出了不同时间段的构造与岩浆相互作用方式,岩浆活动随着伸展作用不断向洋迁移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3)建立了边缘海独特的张裂–破裂地质演化模型,最后一期强烈的岩浆活动导致岩石圈破裂,形成由玄武岩为主的“鳄鱼嘴”构造,同时张裂–破裂过程沿其陆缘走向又存在显著的构造–岩浆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洋陆转换带 二维/三维深部结构 海底地震仪 张裂–破裂机制 南海北部陆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乌什西次凹的地层系统和构造特征 被引量:6
13
作者 王清华 杨威 +1 位作者 周慧 缪卫东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1-287,共17页
乌什西次凹位于塔里木盆地西北缘,隶属于库车坳陷的乌什凹陷。它位于南天山主山脉(哈尔克山)和塔里木盆地柯坪—温宿凸起之间。区域构造格局上,这里是塔里木克拉通向西北自然延伸的部分。次凹北缘的阿合奇断裂是南天山造山带和塔里木克... 乌什西次凹位于塔里木盆地西北缘,隶属于库车坳陷的乌什凹陷。它位于南天山主山脉(哈尔克山)和塔里木盆地柯坪—温宿凸起之间。区域构造格局上,这里是塔里木克拉通向西北自然延伸的部分。次凹北缘的阿合奇断裂是南天山造山带和塔里木克拉通的分界。乌什西次凹内发育与柯坪—温宿凸起相似的晚前寒武纪—古生代地层系统,包括寒武系、奥陶系和石炭系的烃源岩。新近系—第四系碎屑岩建造直接不整合于变形的古生代被动大陆边缘碎屑岩—碳酸盐岩沉积建造之上;剖面上,向南天山方向加厚,向塔里木克拉通方向减薄,呈现典型的前陆盆地剖面结构特征。这是一个晚新生代陆内前陆盆地,叠加在晚海西期—燕山期古隆起之上。这里的构造变形主要有3期,分别是中海西期、晚海西期—印支期和晚喜山期。变形以厚皮冲断构造及其相关褶皱为主,薄皮构造不发育。平面上,主构造线走向NE-SW。剖面上,以南天山向塔里木冲断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前寒武纪—古生代地层系统 被动大陆边缘 二叠纪末—三叠纪冲断和褶皱 晚新生代陆内前陆盆地 基底卷入型构造 乌什西次凹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 南天山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子陆块西北缘早新元古代俯冲增生过程的岩浆记录 被引量:2
14
作者 吴鹏 张少兵 +3 位作者 郑永飞 张小菊 徐争启 施泽明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16-230,共15页
华南早新元古代俯冲相关岩浆作用记录为揭示罗迪尼亚超大陆边缘陆块的聚合及增生过程提供了重要制约。本文聚焦华南扬子陆块西北缘出露的早新元古代岩浆作用记录,总结梳理了其年代学框架、地球化学特征以及同位素特征,查明了其源区性质... 华南早新元古代俯冲相关岩浆作用记录为揭示罗迪尼亚超大陆边缘陆块的聚合及增生过程提供了重要制约。本文聚焦华南扬子陆块西北缘出露的早新元古代岩浆作用记录,总结梳理了其年代学框架、地球化学特征以及同位素特征,查明了其源区性质和岩石学成因、并探讨了不同阶段岩浆记录所对应的构造环境。结果表明,扬子陆块西北缘约1.0~0.9 Ga岩石具有与新生岛弧岩浆类似的微量元素特征,强不相容元素的含量略低于大陆弧,并且具有亏损的Sr-Nd-Hf同位素组成和略低于地幔值的锆石δ~(18)O值,这些特征指示约1.0~0.9 Ga岩浆岩最有可能形成于洋内弧环境。相比之下,约0.9~0.83 Ga岩浆岩具有与平均上地壳类似的微量元素特征,富集强不相容元素和轻稀土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并且具有富集的SrNd-Hf同位素组成,锆石δ^(18)O值与地幔值相当或略高,指示其可能形成于大陆弧环境。此外,镁铁质岩石全岩Nd和锆石Hf同位素随年龄的长期变化趋势揭示了地幔源区性质周期性地富集和亏损,这可能是由于俯冲带间歇性地前进和后撤引起的挤压–伸展构造体制的不断交替所致。本文结果为扬子陆块西北缘新元古代早期的构造演化历史和俯冲增生动力学机制提供了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洋内弧 活动大陆边缘弧 早新元古代 罗迪尼亚 扬子陆块 华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西北陆坡次表层异常反气旋涡声传播特征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曾飞鸿 谢玲玲 +3 位作者 吴开明 李强 李明明 刘思萌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9-36,共18页
基于2018年4月温盐流断面观测、卫星遥感和模式再分析数据,本文分析了南海西北部陆坡海区一个异常反气旋涡的声场特性与声传播效应。结果表明,该反气旋具有透镜式温盐结构、表层冷核和更浅的混合层深度,流速次表层强化。不同于正常反气... 基于2018年4月温盐流断面观测、卫星遥感和模式再分析数据,本文分析了南海西北部陆坡海区一个异常反气旋涡的声场特性与声传播效应。结果表明,该反气旋具有透镜式温盐结构、表层冷核和更浅的混合层深度,流速次表层强化。不同于正常反气旋涡声速等值线的下凹,异常反气旋涡声速分布呈现上凸下凹的透镜式结构。涡心表层声速小于涡外,呈现负异常(<-2 m/s),次表层则为正异常(>11 m/s),这使得原有海区声速双跃层厚度上下延伸共47 m。当声源位于涡外陆架向外海传播时,与正常反气旋涡旋相反,异常反气旋涡破坏表面声道,减小声传播距离;声源在涡外深海向陆架传播时,异常反气旋涡则与正常反气旋涡类似,声能汇聚区的位置相比无涡旋时后移和下移,最大距离分别超过24 km和0.3 km。声源位于涡旋内部向外海传播时,异常反气旋涡使得声线反转深度加深,声能汇聚区间距加大1倍,正常反气旋涡中则未见这一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常反气旋涡 水下声传播 汇聚区 南海西北陆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裂陷期断裂活动特征与动力学机制 被引量:2
16
作者 马凌 单玄龙 +4 位作者 向绪洪 郝国丽 张朋霖 闫博 衣健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968-1985,共18页
珠江口盆地深水区白云凹陷构造特征复杂,勘探程度低,对凹陷内部断裂构造特征仍需深入研究,其裂陷期断层活动性及区域应力场动态演化亟需厘清。为揭示南海北部陆缘深水区白云凹陷裂陷期断裂活动特征及动力学机制,本文以珠二坳陷白云凹陷... 珠江口盆地深水区白云凹陷构造特征复杂,勘探程度低,对凹陷内部断裂构造特征仍需深入研究,其裂陷期断层活动性及区域应力场动态演化亟需厘清。为揭示南海北部陆缘深水区白云凹陷裂陷期断裂活动特征及动力学机制,本文以珠二坳陷白云凹陷为例,基于最新的三维地震资料和地层解释方案,应用相干属性、古落差法等方法对白云凹陷的构造特征进行相关分析。研究表明:白云凹陷主要活动断裂划分为一级控盆断裂、二级控凹断裂、三级控带断裂;依据高精度的三维地震资料,在研究区识别出铲状断裂、阶梯状断裂、Y字形断裂、嵌套V字形断裂、似花状断裂5种断裂类型;平行式断裂、雁列式断裂、斜交式断裂、帚状断裂4种断裂组合样式。结合各时期断裂产状特征,定量统计507条断裂,进而分析区域应力场的动态演化并探讨其动力学机制。研究表明:在早始新世—晚始新世期间,断裂走向呈现NE—NEE—EW向顺时针旋转;结合断裂古落差分析,一级断裂的活动强度在逐渐减弱,同一时期不同断裂活动性及同一断裂在不同位置差异显著;研究区共发育早文昌、晚文昌和恩平组3期断裂活动。基于此,本文探讨了白云凹陷裂陷期动力学成因机制,同前人认为是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太平洋板块俯冲后撤和古南海持续南移的耦合作用相互印证,形成了研究区典型的伸展拉张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陆缘 珠江口盆地 白云凹陷 区域应力 断层活动性 断裂类型 组合样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涠洲岛边缘珊瑚礁的生物侵蚀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江绿苗 陈天然 +2 位作者 赵宽 张婷 许莉佳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5-165,共11页
在全球变化背景下,边缘珊瑚礁面临着来自自然与人类的双重压力。海水富营养化引起的生物侵蚀加剧,虽然较为隐蔽,但却会对珊瑚群落的发育以及礁格架的稳定性产生不良影响,是边缘珊瑚礁潜在的危害之一。本研究在南海北部涠洲岛三个典型的... 在全球变化背景下,边缘珊瑚礁面临着来自自然与人类的双重压力。海水富营养化引起的生物侵蚀加剧,虽然较为隐蔽,但却会对珊瑚群落的发育以及礁格架的稳定性产生不良影响,是边缘珊瑚礁潜在的危害之一。本研究在南海北部涠洲岛三个典型的边缘珊瑚礁开展了近一年的原位侵蚀实验,定量分析了珊瑚礁的生物侵蚀强度与侵蚀速率,并结合卫星遥感监测的水体环境参数,探究了珊瑚礁侵蚀与海水环境的关系。研究发现,内部大型侵蚀生物的侵蚀速率相比侵蚀强度更能够指示海水富营养盐与高浊度环境,而侵蚀强度能够体现侵蚀生物的群落演替阶段。此外,将涠洲岛生物侵蚀速率数据与全球其他典型珊瑚礁区域进行对比,发现涠洲岛生物侵蚀速率处于全球中等水平(以内部大型侵蚀生物为主导),但在其所属的“人为边缘礁”类型中为较低水平。结合气候变化、城市化发展、礁体健康状况等趋势以及本研究结果,推测涠洲岛的生物侵蚀可能会继续加强,达到“人为边缘礁”的高侵蚀水平,并进一步加剧珊瑚礁的退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缘珊瑚礁 生物侵蚀速率 原位侵蚀实验 南海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陆缘盆地深水区油气勘探新认识及攻关方向 被引量:16
18
作者 谢玉洪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25,I0001,共14页
南海北部陆缘盆地深水区已成为我国海洋油气勘探增储上产的重要领域,但由于构造演化史复杂,该区不同凹陷的沉积—构造特征、烃源岩生烃—储层成岩演化和成藏模式均存在明显差异。为准确认识该区油气勘探潜力和方向,基于前人研究成果和... 南海北部陆缘盆地深水区已成为我国海洋油气勘探增储上产的重要领域,但由于构造演化史复杂,该区不同凹陷的沉积—构造特征、烃源岩生烃—储层成岩演化和成藏模式均存在明显差异。为准确认识该区油气勘探潜力和方向,基于前人研究成果和勘探实践,在综合分析烃源岩、储层、差异成藏等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剖析了南海北部陆缘盆地深水区成藏特征、油气勘探作业面临的挑战,并指出了下一步油气攻关研究方向。研究结果表明:①受地壳拆离作用及强烈薄化影响,该区地层沉积特征特殊,岩石地球物理性质多样;②软流圈差异抬升形成深水区独特的高热流背景,促使区域性湖相、煤型及叠合型等3类烃源灶快速、高强度生烃,生烃门限变浅;③深水盆地群的演化和成盆规模差异大,构造演化控制了盆地几何形态和储集体时空展布,深水区独特的板块构造位置、复杂的构造演化史、温压变化剧烈的地质特征等控制了油气成藏模式。结论认为:①该区油气勘探面临地震资料解析度低、规模有效储层预测困难、勘探成本高等技术与经济的双重挑战;②需要创新形成高地温背景下优质储层差异化分布规律的研究思路;③亟需提升勘探设备能力建设,攻关高效地震采集、“重磁电震”地球物理一体化采集处理、双井架钻探作业、多井段“一趟钻”等勘探关键技术,为我国海洋深水油气勘探开发的高质量发展做好理论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陆缘盆地深水区 烃源岩类型 烃源灶 成藏模式 构造演化 勘探挑战 高效勘探作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建南海27Ma以来高分辨率碳酸盐补偿深度
19
作者 王家昊 胡修棉 +2 位作者 蒋璟鑫 马超 马鹏飞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00-510,共11页
新生代海洋碳酸盐补偿深度(CCD)的重建长期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研究以南海14个站位20个钻孔的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ODP)物质数据与年龄-深度模型,恢复了对应钻孔的古水深,计算了碳酸盐累积速率(CAR),基于线性回归的方法,重建了南海27... 新生代海洋碳酸盐补偿深度(CCD)的重建长期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研究以南海14个站位20个钻孔的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ODP)物质数据与年龄-深度模型,恢复了对应钻孔的古水深,计算了碳酸盐累积速率(CAR),基于线性回归的方法,重建了南海27 Ma以来CCD变化。研究结果显示:南海在海盆拉张形成期(27~18 Ma)出现了CCD超过2000 m大幅度的下降;在随后的中中新世气候适宜期(MMCO)期间,南海CCD出现800 m变浅。8 Ma以来南海CCD演化和赤道太平洋的演化呈现了不同的演化趋势:前者在3500~4000 m范围内波动,后者则从4000 m持续下降到4500 m左右。27 Ma之前,广泛的陆源输入和上升洋流发育导致南海出现浅的CCD。27~18 Ma时期的构造拉张导致的海盆加深,同时上升洋流减弱,被解释为该时期CCD下降的主要因素。MMCO期间气候驱动下的海平面波动导致了碳酸盐沉积核心区域的变化,是造成CCD波动的重要原因。8 Ma以来南海和太平洋CCD的差异演化是太平洋底水与南海底水的交换不畅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补偿深度(CCD) 中国南海 碳循环 边缘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尼拉海沟增生楔北部海域天然气水合物成藏机制及其潜在地质灾害风险 被引量:1
20
作者 鞠东 高红芳 李学杰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2-32,共11页
天然气水合物由于其巨大的资源潜力而受到广泛关注,但以往研究多集中在南海北部海域被动陆缘,对南海东部主动陆缘的天然气水合物关注相对较少。本文基于南海东北部马尼拉海沟主动陆缘区多道地震剖面分析,识别出似海底反射、振幅空白带... 天然气水合物由于其巨大的资源潜力而受到广泛关注,但以往研究多集中在南海北部海域被动陆缘,对南海东部主动陆缘的天然气水合物关注相对较少。本文基于南海东北部马尼拉海沟主动陆缘区多道地震剖面分析,识别出似海底反射、振幅空白带、极性反转等典型天然气水合物识别标志以及逆断层、泥底辟等流体运移通道。台湾西南部造山带是马尼拉海沟增生楔的延伸,其泥火山伴生气以CH_(4)为主,少部分表现出高氮异常;其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该区天然气主要为热解成因的成熟烃类气,且主要是新近纪巨厚海相沉积烃源岩的贡献。分析认为,其成因是板块俯冲运动将深部烃类物质带入增生楔内,并形成高压环境,热成因烃类气体沿着泥底辟和逆断层等通道向上运移,在运移过程中部分天然气被微生物逐步改造,并混合原位生物气。热成因和生物成因甲烷最终在合适的稳定带内混合;形成以热成因为主,部分具有生物成因特征的逆冲推覆控藏混合气源天然气水合物藏。另外,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及俯冲运动的持续活动,天然气水合物的稳定条件遭到破坏而发生分解渗漏,可能引起滑坡,在对本区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进一步的勘探开发过程中必须注意其潜在地质灾害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成藏机制 马尼拉海沟增生楔 主动陆缘 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