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74篇文章
< 1 2 6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irectional Filtering Due to Mesospheric Wind Shear on the Propagation of Acoustic-gravity Waves
1
作者 YU Yonghui CHEN Wei WANG Yachong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3-62,共10页
Gravity waves with periods close to the Brunt-V(a|¨)is(a|¨)l(a|¨) period of the upper troposphere are often observed at mesopause altitudes as short period,quasi-monochromatic waves.The assumption that ... Gravity waves with periods close to the Brunt-V(a|¨)is(a|¨)l(a|¨) period of the upper troposphere are often observed at mesopause altitudes as short period,quasi-monochromatic waves.The assumption that these short period waves originate in the troposphere may be problematic because their upward propagation to the mesosphere and lower thermosphere region could be significantly impeded due to an extended region of strong evanescence above the stratopause.To reconcile this apparent paradox,an alternative explanation is proposed in this paper.The inclusion of mean winds and their vertical shears is sufficient to allow certain short period waves to remain internal above the stratopause and to propagate efficiently to higher altitudes.A time-dependent numerical model is used to demonstrate the feasibility of this and to determine the circumstances under which the mesospheric wind shears play a role in the removal and directional filtering of short period gravity waves. Finally this paper concludes that the combination of the height-dependent mean winds and the mean temperature structure probably explains the existence of short period,quasi-monochromatic structures observed in airglow images of mesopause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oustic-gravity waves Numerical simulation Wind shear Directional filter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hear-wave splitting beforeand after the 1999 Xiuyan earthquake in Liaoning, China 被引量:15
2
作者 太龄雪 高原 +3 位作者 曹凤娟 石玉涛 吴晶 焦明若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40-354,共15页
Using seismic waveform data recorded at station YK (Yingkou) of Liaoning Telemetry Digital Seismic Network, this paper studi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hear-wave splitting before and after the Xiuyan MS5.9 (ML5.3) eart... Using seismic waveform data recorded at station YK (Yingkou) of Liaoning Telemetry Digital Seismic Network, this paper studi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hear-wave splitting before and after the Xiuyan MS5.9 (ML5.3) earthquake in November 29, 1999 with SAM metho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edominant polarizations of fast shear-waves at YK is in direction of ENE-WSW, consistent with the direction of regional principal compressive stress and also consistent with the direction of the regional tectonic stress field in North China; time-delays increasing before Xiuyan earthquake may shows accumulation of stress before earthquake. The predominant polarizations of fast shear-waves at YK are also related to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mall earthquakes and correlate with the fault strike. The histogram of monthly average polarizations of fast shear-waves shows that polarizations of fast shear-waves also seems to change from two months before the earthquake, but it still needs more data for verific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岫岩地震 剪切波分裂 偏振方向 时间延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aria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shear-wave splitting on the 2001 Shidian earthquakes in Yunnan, China 被引量:21
3
作者 高原 梁维 +5 位作者 丁香 薛艳 蔡明军 刘希强 苏有锦 彭立国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76-582,共7页
In 2001 three earthquakes occurred in Shidian in Yunnan Province, which were the MS=5.2 on April 10, the MS=5.9 on April 12 and the MS=5.3 on June 8. Based on the data from the station Baoshan of Yunnan Telemetry Digi... In 2001 three earthquakes occurred in Shidian in Yunnan Province, which were the MS=5.2 on April 10, the MS=5.9 on April 12 and the MS=5.3 on June 8. Based on the data from the station Baoshan of Yunnan Telemetry Digital Seismograph Network, the varia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shear-wave splitting on these series of strong earthquakes has been studied by using the systematic analysis method (SAM) of shear-wave splitting. The result shows the time delays of shear-wave splitting basically increase with earthquake activity intensifying. However the time delays abruptly decrease immediately before strong aftershocks. It accords with the stress relaxation before earthquakes, which was found recently in study on shear-wave splitting. The result suggests it is significant for reducing the harm degree of earthquakes to develop the stress-forecasting on earthquake in strong active tectonic zones and economic developed regions or big cities under the danger of strong earthquak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剪切波分裂 时间变化 地震应力预测 云南施甸地震 SAM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ree dimensional shear wave velocity structure of crust and upper mantle in South China Sea and its adjacent regions by surface waveform inversion 被引量:22
4
作者 曹小林 朱介寿 +2 位作者 赵连锋 曹家敏 洪学海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13-124,共12页
We assembled approximately 328 seismic records. The data set was from 4 digitally recording long-period and broadband stations of CDSN. We carried out the inversion based on the partitioned waveform inversion (PWI). I... We assembled approximately 328 seismic records. The data set was from 4 digitally recording long-period and broadband stations of CDSN. We carried out the inversion based on the partitioned waveform inversion (PWI). It partitions the large-scale optimization problem into a number of independent small-scale problems. We adopted surface waveform inversion with an equal block (2((2() discretization in order to acquire the images of shear velocity structure at different depths (from surface to 430 km) in the crust and upper-mantle. The resolution of all these anomalies has been established with (check-board( resolution tests. These results show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velocity, lithosphere and asthenosphere structure between South China Sea and its adjacent reg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波波形 分块波形反演 三维S波速度结构 中国数字地震台网 “检验板”法 岩石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n experimental study on shock wave mitigation capability of polyurea and shear thickening fluid based suspension pads 被引量:8
5
作者 Andi Haris Heow Pueh Lee Vincent Beng Chye Tan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18年第1期12-18,共7页
The present experimental study investigates shock wave mitigation capability of potentially new 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PPE) suspension pads made from polyurea and shear thickening fluid(STF).The shock tube test... The present experimental study investigates shock wave mitigation capability of potentially new 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PPE) suspension pads made from polyurea and shear thickening fluid(STF).The shock tube test results show that when placed behind Twaron fabric systems with thickness ranging from 2 mm to 18 mm, the replacement of conventional flexible foam pad with STF and STF-infused foam pads with the same thickness of 20 mm greatly reduces the normalized peak pressure(by about 72% for each pad). However, this benefit is partially offset by a large increase in the normalized impulse(by about78% for the STF pad and 131% for the STF-infused foam pad) which may cause the shock wave mitigation performance of these two pads to become less effective. Interestingly, the use of 4 mm thick polyurea pad can greatly reduce the normalized peak pressure and impulse as well(by about 74% and 49%, respectively). These results reveal that among the potentially new suspension pads tested, the polyurea pad displays the best shock wave mitigation performance. Therefore, polyurea has potential for use as a suspension pad in 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 requiring shock wave mitigation capability such as fabric ballistic vests, bomb suits and combat helme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ock wave MITIGATION POLYUREA shear THICKENING FLUID SUSPENSION pad Ballistic fabric Primary blast injuri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hear wave velocity in granular soil considering effects of inherent and stress-induced anisotropy
6
作者 Bayat MEYSAM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1年第5期1476-1492,共17页
The aim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explain the effects of relative density,mean effective stress,grading characteristics,consolidation stress ratio and initial fabric anisotropy produced during specimen preparation on sh... The aim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explain the effects of relative density,mean effective stress,grading characteristics,consolidation stress ratio and initial fabric anisotropy produced during specimen preparation on shear wave velocity(Vs).It is shown that the Vs of the consolidated specimens under anisotropic compression stress is greater than that of the consolidated specimens under isotropic or anisotropic extension stress states at a given relative density and effective confining stress.It is also shown that the depositional technique that was used to create reconstituted specimens has important effect on the Vs.A parallel comparison of measured values from the resonant column and bender element tests is also presented.These results of the tests have been employed to develop a generalized relationship for predicting Vs of granular soils.The Vs model is validated using data collected from literatures.Based on the results,it can be conducted that the proposed model has a good performance and is capable of evaluating the Vs of granular soi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ISOTROPY SAND GRAVEL bender element resonant column shear wave veloci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横波可控震源组合激振效果分析
7
作者 黄志强 游正涛 +4 位作者 李刚 付铭威 王若豪 帅军 张国旭 《机械强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5-62,共8页
受振动器结构限制,横波可控震源激振时存在下传大地能量低和横波信号下传深度浅等问题。为此,通过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创新性地研究了不同组合的横波可控震源振动器对激振效果的影响。首先,基于三维九分量资料和两大组合类型,考虑了8种... 受振动器结构限制,横波可控震源激振时存在下传大地能量低和横波信号下传深度浅等问题。为此,通过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创新性地研究了不同组合的横波可控震源振动器对激振效果的影响。首先,基于三维九分量资料和两大组合类型,考虑了8种组合横波可控震源振动器激振方式,建立了振动器-大地有限元模型,构建了组合横波可控震源振动器激振效果评价体系;其次,基于该评价体系,详细地分析了各种横波可控震源振动器组合激振方式对大地的下传能量、横波信号下传深度和组合激发波间的相互干涉影响。结果表明,相较于单个横波可控震源,两台SHY横波可控震源并排组合同向激振时,传入大地能量提升86.36%,大地粒子位移振幅平均提升73.40%;两台SHX横波可控震源单排组合同向激振时,传入大地能量提升97.48%,大地粒子位移振幅平均提升58.61%,较大幅度地提升了激振效果。研究成果可为提升横波可控震源激振效果提供指导,也可为横波可控震源组合激发设计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波可控震源 组合横波振动器 组合激振效果 地震勘探 有限元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剪切波频散成像指导肝细胞肝癌患者术前肝纤维化程度评估的价值
8
作者 吕悦 孟彦娜 +1 位作者 李盼盼 陈英红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51-755,共5页
目的观察超声剪切波频散成像(SWD)指导肝细胞肝癌(HCC)患者术前肝纤维化程度评估的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我院收治的62例HCC患者,所有患者均于肝切除术前接受SWD检查,根据手术病理结果评估患者肝纤维化程度,并将患者分为... 目的观察超声剪切波频散成像(SWD)指导肝细胞肝癌(HCC)患者术前肝纤维化程度评估的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我院收治的62例HCC患者,所有患者均于肝切除术前接受SWD检查,根据手术病理结果评估患者肝纤维化程度,并将患者分为低度纤维化组(S0~S2级)与高度纤维化组(S3~S4级),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与肝实质剪切波频散值,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HCC患者肝纤维化程度的影响因素,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SWD对HCC患者术前肝纤维化程度的评估价值。结果本研究纳入62例HCC患者,经病理学检查评估肝纤维化程度为S1、S2、S3、S4的患者分别为11、13、20及18例。不同肝纤维化程度患者肝实质剪切波频散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随着患者肝纤维化程度增加,肝实质剪切波频散随之增加(P<0.05)。Spes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肝实质剪切波频散值与HCC患者术前肝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r=0.608,P<0.05)。高度纤维化组患者PLT水平低于低度纤维化组(P<0.05),且高度纤维化组患者S指数与肝实质剪切波频散值高于低度纤维化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S指数与剪切波频散值是HCC患者术前肝纤维化程度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显示,剪切波频散值评估HCC患者术前肝纤维化程度的AUC高于S指数(P<0.05),剪切波频散值评估肝纤维化程度的截断值为16.25 m/(s·kHz),敏感度与特异度分别为65.79%、95.83%。结论肝实质剪切波频散值与HCC患者肝纤维化程度密切相关,且肝实质剪切波频散值对肝纤维化程度具有较高的评估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剪切波频散成像 肝细胞肝癌 肝纤维化 评估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复合域多尺度分解的红外偏振图像融合方法
9
作者 陈广秋 魏洲 +1 位作者 段锦 黄丹丹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79-491,共13页
针对目前红外偏振融合图像质量差、偏振信息缺失、目标纹理细节不够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复合域多尺度分解的红外偏振图像融合方法.首先,在空间域内利用引导滤波器对源图像进行二尺度分解,得到细节层和基础层,在频域内利用非下采样剪切... 针对目前红外偏振融合图像质量差、偏振信息缺失、目标纹理细节不够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复合域多尺度分解的红外偏振图像融合方法.首先,在空间域内利用引导滤波器对源图像进行二尺度分解,得到细节层和基础层,在频域内利用非下采样剪切波变换对基础层图像进行多尺度多方向分解,得到低频子带图像和高频子带图像;其次,对高频子带采用主成分分析-自适应脉冲耦合神经网络融合规则,对低频子带采用改进的卷积稀疏表示进行系数合并,细节层融合采用基于像素相似度的局部能量加权和选择性融合规则;最后,在复合域内利用逆变换重构出融合图像.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主观视觉性能和8个客观评价指标上均优于其他对比融合方法,说明该方法在红外偏振图像融合中具有较多优势,能有效提高融合图像的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偏振图像融合 非下采样剪切波变换 自适应脉冲耦合神经网络 卷积稀疏表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地区土层剪切波速与埋深关系及其变异性对土层地震反应的影响
10
作者 齐文浩 李林芳 +1 位作者 陈方晓 张苋凯 《地震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55-1064,1101,共11页
土层剪切波速是岩土体的固有属性,有显著的地域特征,对土层地震反应分析有重要影响。文章基于黑龙江地区重大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中的土层剪切波速资料,分别采用线性模型、二项式模型、幂函数和幂函数常数组合模型对各类土、粉... 土层剪切波速是岩土体的固有属性,有显著的地域特征,对土层地震反应分析有重要影响。文章基于黑龙江地区重大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中的土层剪切波速资料,分别采用线性模型、二项式模型、幂函数和幂函数常数组合模型对各类土、粉质黏土、黏土、砂土、卵砾石土和风化岩进行统计回归,得到不同模型的拟合参数及拟合优度指标,给出了黑龙江地区常见土类的剪切波速与埋深的关系。剪切波速测试产生的系统误差对土层地震反应计算结果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以黑龙江地区为例,探讨了在不同强度地震作用输入下,不同场地剪切波速变异对土层地震反应结果(场地放大系数F_(PGA),反应谱平台值β和特征周期T_(g))的影响。结果表明:(1)土层剪切波速随着土层埋深的增加而增大;(2)总体而言,场地剪切波速负向变异使得F_(PGA)、β减小,T_(g)增大,正向变异与之相反;(3)剪切波速负向变异对F_(PGA)、β和T_(g)的影响明显远大于正向变异;(4)T_(g)对剪切波速变异最为敏感,F_(PGA)次之,β最低;(5)输入地震动越强,剪切波速变异引起的误差越大;(6)场地较软时,剪切波速测试准确性不可忽视,当测试结果偏大时,将对长周期建筑造成严重后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剪切波速 埋深 变异性 土层地震反应 黑龙江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强震动记录统计分析的不同场地分类方法比较
11
作者 李小军 程晓芳 +1 位作者 荣棉水 张斌 《岩土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77-684,共8页
以特定深度范围内岩土层等效剪切波速作为控制参数的单指标场地分类及以特定深度内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和覆盖土层厚度作为控制参数的双指标场地分类是国际上的两大类场地分类方法,两类方法的适用性和合理性一直是工程界所关注和讨论的问... 以特定深度范围内岩土层等效剪切波速作为控制参数的单指标场地分类及以特定深度内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和覆盖土层厚度作为控制参数的双指标场地分类是国际上的两大类场地分类方法,两类方法的适用性和合理性一直是工程界所关注和讨论的问题。工程场地分类的基本用途是合理地考虑场地条件对地震动影响以确定建设工程的设计地震动参数,同一分类场地中强震动记录频谱特性的一致性程度是说明场地分类方法合理性的最有效标准。利用日本KiK-net观测台网的强震动记录和台站钻孔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探讨了已有的多个场地分类方法的差异和优劣。首先采用中国、美国和日本等国家规范中及近年来提出的几种新的场地分类方法分别进行台站场地类别划分和强震动记录分组,而后针对不同分类方法中同类场地台站的地表地震动加速度记录进行加速度反应谱(包括峰值加速度)与震级和震中距关系的统计分析,并通过加速度反应谱统计残差分析,探讨了不同场地分类方法中同类场地台站强震动记录加速度反应谱的一致性和聚类性。研究结果表明:在所研究的场地分类方法中,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和覆盖土层厚度为控制参数的双指标的中国抗震规范场地分类方法为最优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地分类 剪切波速 强震动记录 加速度反应谱 残差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加固模拟月壤强度特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史金权 付贵永 +1 位作者 刘汉龙 肖杨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29,共10页
为探究微生物固化月壤作为建筑材料的潜力,通过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淀(MICP)对模拟月壤CQU-L1和CQU-L2进行加固,对不同加固次数和不同胶结液(CS)浓度的固化模拟月壤进行无侧限抗压试验、剪切波速试验及扫描电镜SEM微观观测。结果表明:随... 为探究微生物固化月壤作为建筑材料的潜力,通过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淀(MICP)对模拟月壤CQU-L1和CQU-L2进行加固,对不同加固次数和不同胶结液(CS)浓度的固化模拟月壤进行无侧限抗压试验、剪切波速试验及扫描电镜SEM微观观测。结果表明:随着MICP加固次数和胶结液浓度的增加,固化模拟月壤强度提升显著。相同加固次数下,固化模拟月壤的强度随胶结液浓度的提升而提升,用浓度为2.0 mol/L的胶结液加固12次的试样峰值强度可达1.303 MPa。土体剪切波速与无侧限抗压强度增加的趋势相似,最大剪切波速可达508 m/s。微生物注浆加固对模拟月壤CQU-L1的加固效果较CQU-L2差,原因在于模拟月壤CQU-L1颗粒较细,在相同加固次数下,其渗透性下降更显著,使得有效加固次数降低。SEM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加固次数和胶结液浓度的增加,固化模拟月壤孔隙中形成更为明显的致密结构,并且碳酸钙以球霰石为主。微生物加固有望为月球建造提供一种新的方式,但需要根据月壤的级配以及月壤的物理化学特性对加固方法进行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淀 模拟月壤 无侧限抗压强度 剪切波速 月球建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BN转换横波分裂分析刻画东海西湖凹陷裂缝分布
13
作者 李亚清 刘苗 +4 位作者 赵秀莲 陈茂根 朱宝衡 陈琳枝 李振伟 《热带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9-199,共11页
裂缝方位和发育强度是各向异性研究的重要参数,通过常规纵波地震数据难以辨识。相比之下,裂缝引起的横波分裂现象更加明显。为研究中国东海西湖凹陷探区裂缝发育情况,本文利用四分量海底节点(oceanbottom nodes,OBN)地震数据中记录的转... 裂缝方位和发育强度是各向异性研究的重要参数,通过常规纵波地震数据难以辨识。相比之下,裂缝引起的横波分裂现象更加明显。为研究中国东海西湖凹陷探区裂缝发育情况,本文利用四分量海底节点(oceanbottom nodes,OBN)地震数据中记录的转换横波信息进行了横波分裂分析。研究发现:浅层(0~3000ms)快慢横波时间延迟3~5ms,平均裂缝方向约111°—117°,裂缝方位相似度高达80%~90%,裂缝发育比较集中;深层(大于3000ms)裂缝分布较复杂,快慢横波时间延迟主要集中于6~8ms,主要方位集中于119°,但裂缝方位相似度低(低于50%),方位不集中,出现约20°—40°方位的裂缝。研究区浅层主要发育NW(西北)向裂缝,深层主要发育NW(西北)和NE(东北)向裂缝,与研究区断层发育方向基本一致;横波分裂时间延迟量从浅部到深部逐渐增大,表明越往深层,裂缝发育强度越强;研究区南侧时间延迟明显高于北侧,表明南侧裂缝发育强度高于北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 横波分裂 OBN转换横波 各向异性 裂缝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聚类算法的路径频散曲线拾取方法
14
作者 何建 张建中 黄忠来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9-157,共9页
多道地震资料面波分析方法是目前确定近地表横波速度的有效工具,但由于反演的一维横波速度模型仅反映了检波器排列中点垂直方向上的横波速度变化,因此其横向分辨率较差。与面波分析方法相比,面波层析反演方法具有更大的潜力来提高近地... 多道地震资料面波分析方法是目前确定近地表横波速度的有效工具,但由于反演的一维横波速度模型仅反映了检波器排列中点垂直方向上的横波速度变化,因此其横向分辨率较差。与面波分析方法相比,面波层析反演方法具有更大的潜力来提高近地表特征的横向分辨率。但是面波层析反演方法需要从大量检波器对之间(路径)的平均频散能量谱中拾取频散曲线,人工拾取将耗费大量的时间成本。针对这个问题,本文进行了聚类算法自动从路径平均频散能量谱中拾取相速度频散曲线的研究。理论模型正演数据以及实际资料面波数据的实验结果都验证了本文方法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类算法 频散曲线 面波层析反演 横波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拉斯加俯冲带构造不均匀性及其对板间逆冲型大地震的影响
15
作者 王超平 刘鑫 +2 位作者 赵大鹏 郭玲莉 苟涛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6-108,共13页
由于太平洋板块俯冲到北美板块之下,阿拉斯加俯冲带弧前地区频繁发生板间逆冲型大地震。大地震的空间分布并不均匀,且孕震机制仍不清晰。为了厘清阿拉斯加俯冲带弧前板间逆冲型大地震的成因机制,本研究收集了2018—2019年间布设在阿拉... 由于太平洋板块俯冲到北美板块之下,阿拉斯加俯冲带弧前地区频繁发生板间逆冲型大地震。大地震的空间分布并不均匀,且孕震机制仍不清晰。为了厘清阿拉斯加俯冲带弧前板间逆冲型大地震的成因机制,本研究收集了2018—2019年间布设在阿拉斯加地区的268台地震台站记录到的远震波形数据,从中测量了25~100 s周期的远震瑞利波振幅和相位数据。通过地震层析成像方法,建立了一个新的阿拉斯加俯冲带上地幔三维剪切波速度模型。成像结果显示,在阿拉斯加弧前之下,存在着沿海沟方向的横向构造变化。在弧前板间逆冲型大地震震源区之下,俯冲板片常呈现为显著的高速异常体,并被具有明显低速异常的板下地幔所撑起。该特征表明,在板间逆冲型大地震震源区之下发生了软流圈的聚集,这可能增加了俯冲板片的浮力,从而加强了俯冲板片与上覆板块间的耦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弧前板间逆冲型大地震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层析成像 逆冲型大地震 剪切波 瑞利波 阿拉斯加俯冲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层位和动态时间调整的精细快慢横波时差求取
16
作者 张铁强 孙鹏远 +3 位作者 钱忠平 岳媛媛 聂红梅 张文波 《石油物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4-270,共7页
横波在含裂缝等的各向异性介质中传播时,会分裂为快横波和慢横波,快慢横波的时差与裂缝密度成正比。目前计算快慢横波时差的方法有人工拾取层位方法和互相关方法,由于受地震数据信噪比的影响,单一的方法不能有效计算精细的快慢横波时差... 横波在含裂缝等的各向异性介质中传播时,会分裂为快横波和慢横波,快慢横波的时差与裂缝密度成正比。目前计算快慢横波时差的方法有人工拾取层位方法和互相关方法,由于受地震数据信噪比的影响,单一的方法不能有效计算精细的快慢横波时差。为此,提出了基于层位和动态时间调整的精细快慢横波时差求取方法。首先对大套地层进行人工拾取层位,利用层位信息进行时差求取,得到大尺度时差;然后利用动态时间调整算法对层间的小层求取剩余时差,得到小尺度时差;再结合大尺度时差和小尺度时差,得到最终的时差和时差校正后的慢横波数据。将基于层位和动态时间调整的精细快慢横波时差求取方法应用于实际横波数据的时差求取,计算结果证明了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横波 慢横波 时差 时间匹配 层位 动态时间调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缘构造特征与分层各向异性 被引量:1
17
作者 夏新宇 高原 《地震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0,共20页
本文综合前人在青藏高原东北缘利用不同方法不同资料得到的地震各向异性结果,对该地区断裂和应力等构造特征及分层各向异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北缘以地壳缩短增厚变形为主,部分区域存在各向异性分层或壳内韧性层。XKS(SKS,... 本文综合前人在青藏高原东北缘利用不同方法不同资料得到的地震各向异性结果,对该地区断裂和应力等构造特征及分层各向异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北缘以地壳缩短增厚变形为主,部分区域存在各向异性分层或壳内韧性层。XKS(SKS,PKS和SKKS震相的统称)分裂的快波方向整体呈NW或WNW向,与上地幔物质的流动有关。地壳的快波方向表明地壳变形会受到断裂及主压应力的影响。祁连造山带和海原断裂带的分层各向异性特征揭示了上地壳与中下地壳可能存在解耦。阿拉善地块东部至鄂尔多斯地块西部可能存在壳幔解耦现象,上下两层的变形机制不同。秦岭造山带表现为较强的壳幔耦合。松潘—甘孜地块的分层特征及其变形机制较为复杂,仍然存在争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缘 各向异性分层 XKS震相 接收函数 剪切波分裂 壳幔变形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剪切波分裂方法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18
作者 沈千贺 刘莎 彭朝勇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8-72,共15页
剪切波分裂作为地震各向异性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已经在地震研究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不同震相的剪切波携带了不同深度介质的各向异性信息,通过剪切波分裂研究可以获得相对应的地震各向异性特征。本文系统介绍了剪切波分裂的理论基础以及... 剪切波分裂作为地震各向异性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已经在地震研究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不同震相的剪切波携带了不同深度介质的各向异性信息,通过剪切波分裂研究可以获得相对应的地震各向异性特征。本文系统介绍了剪切波分裂的理论基础以及近震、远震分析方法,总结了近年来剪切波分裂在研究地壳应力场、地震应力监测、地球深部构造等方面的相关成果,展望了该方法在地球科学领域的发展方向。本文旨在让读者较为全面地了解剪切波分裂方法及其在地球科学中的应用,为地震各向异性的研究提供参考与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剪切波分裂 各向异性 地壳 上地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截面板中SH导波传播特性分析及缺陷检测
19
作者 栗霞飞 吴斌 +4 位作者 刘秀成 刘尧 李佳明 王欢 赵娜 《声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6-64,共9页
为了实现变截面缺陷的无损检测,对变截面板结构中水平剪切(shear horizontal,SH)导波的传播特性进行了仿真与实验研究,利用有限元软件分析了变截面、焊缝等因素对SH导波传播特性的影响。同时在变截面板上开展了导波检测实验,分析了SH导... 为了实现变截面缺陷的无损检测,对变截面板结构中水平剪切(shear horizontal,SH)导波的传播特性进行了仿真与实验研究,利用有限元软件分析了变截面、焊缝等因素对SH导波传播特性的影响。同时在变截面板上开展了导波检测实验,分析了SH导波传播特性对缺陷检测能力的影响。开展了对变截面板缺陷的检测实验,从时域、时频域分析了不同深度缺陷变化对检测信号的影响。结果表明:SH导波在变截面板中传播时,会发生模态转换,且模态数量也会发生变化;SH导波在带有焊缝的变截面板中传播时,变截面板中焊缝的存在不影响SH导波的模态转换和模态数量;针对位于焊缝后方的缺陷,SH导波同样可以实现缺陷的检测,且高频SH导波检测灵敏度更高。有限元仿真结果与实验结果一致,证明该模型可以实现对变截面板缺陷的有效分析,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剪切(SH)导波 变截面板 焊缝 缺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微动方法提高浅层横波波速结构反演精度——以海口江东新区为例
20
作者 张前 吴小洁 +1 位作者 钟宙灿 蔡水库 《地质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9-123,共15页
微动方法不受地震源时空分布的限制,已成为探测浅层地下横波速度空间结构的重要方法。在海口江东新区开展微动与钻孔、横波测井的对比试验,试验显示:微动反演结果与测井曲线形态一致,对应深度地层的横波速度基本吻合,取得了一定的应用效... 微动方法不受地震源时空分布的限制,已成为探测浅层地下横波速度空间结构的重要方法。在海口江东新区开展微动与钻孔、横波测井的对比试验,试验显示:微动反演结果与测井曲线形态一致,对应深度地层的横波速度基本吻合,取得了一定的应用效果;但在分层上微动和钻孔结果并非完全对应,就波速而言,微动结果未反演出一个波速差异较小界面,钻孔结果未区分出一个波速差异较大界面,对两者在微动反演结果中的影响机制进行研究,有助于提高对微动反演模型的认识,获得更合理的反演结果。基于波速差异较小和较大界面,设计物性分层模型、地质分层模型以及组合模型,从频散曲线形态、软弱夹层、分层变化等方面讨论两类界面影响反演结果的规律。结果显示:物性分层模型反演结果能更好地反映出软弱层位置;改变界面主要影响相邻地层,增加波速差异较小和较大界面,分别使相邻地层波速误差增大和减小;波速差异较大界面对相邻层波速的影响程度要小于差异较小界面,误差大幅变化主要是由波速差异较小界面引起,反演对波速差异较小界面更敏感。微动方法在海口江东新区实际应用研究表明,合并模型中波速差异较小界面或增设波速差异较大的界面,不改变地层局部的变化趋势时,有助于提高波速的反演精度。选取实测数据反演得到二维微动横波速度剖面,结合钻孔提供工程基岩面的埋深及起伏信息,为海口江东新区场地条件评价和地下空间利用规划提供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波速度结构 波速差异界面 反演模型 微动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