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织物增强复合材料的电热驱动形状记忆回复行为 被引量:1
1
作者 刘仁义 杨琴 +2 位作者 孙宝忠 顾伯洪 张威 《纺织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2-79,共8页
为研究不同结构参数织物增强形状记忆复合材料(SMPCs)的力学行为、热驱动和电驱动下形状回复行为及回复力大小,以连续碳纤维(CCF)、形状记忆聚氨酯(SMPU)为原料,利用双螺杆挤出机制备芯壳结构复合长丝,将其作为经纱和纬纱,织造单纬、双... 为研究不同结构参数织物增强形状记忆复合材料(SMPCs)的力学行为、热驱动和电驱动下形状回复行为及回复力大小,以连续碳纤维(CCF)、形状记忆聚氨酯(SMPU)为原料,利用双螺杆挤出机制备芯壳结构复合长丝,将其作为经纱和纬纱,织造单纬、双纬、三纬3种复合织物,利用平板硫化机热压成SMPCs,测试并分析3种SMPCs的动态热力学性能、热驱动和电驱动形状记忆行为及回复力大小。结果表明:3种SMPCs的储能模量分别是SMPU的2.20、3.27、4.53倍,三纬SMPCs的储能模量最大;3种SMPCs的形状回复率可达98%以上,热驱动下,温度越高,回复时间越短;电驱动下,驱动电压在3~6 V范围内时,电压越大,回复时间越短,可实现低压快速响应;回复力随纬纱根数的增加而增大,最高可达1.8 N,是试样重力的75.9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织物增强复合材料 形状记忆聚氨酯 热驱动 电驱动 回复力 碳纤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D打印PLA和CF/PLA蜂窝结构参数对形状记忆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张宪超 刘少岗 +2 位作者 王鹏飞 王心悦 邱丹丹 《工程塑料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2-117,126,共7页
随着3D打印技术的完善及其与智能材料和智能结构的合理结合,4D打印技术快速发展,4D打印形状记忆聚合物智能结构已成为工程研究的前沿。其中,蜂窝结构以其轻质高强、隔热缓冲等优势,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建筑、汽车等领域。将蜂窝机械结... 随着3D打印技术的完善及其与智能材料和智能结构的合理结合,4D打印技术快速发展,4D打印形状记忆聚合物智能结构已成为工程研究的前沿。其中,蜂窝结构以其轻质高强、隔热缓冲等优势,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建筑、汽车等领域。将蜂窝机械结构与熔融沉积成型(FDM)3D打印工艺相结合,通过4D打印制备聚乳酸(PLA)以及碳纤维增强聚乳酸(CF/PLA)蜂窝结构样件,对样件实施弯曲变形,探索蜂窝结构参数对两种样件形状记忆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样件弯曲变形时,应力施加在蜂窝结构的不同位置会使形状恢复率相差约8%,形状恢复时间相差8~10 s;随着蜂窝结构胞元壁厚的降低,形状恢复率逐渐增大,形状恢复时间逐渐减少;弯曲变形程度的增大导致形状恢复率降低,形状恢复时间增加;随蜂窝胞元角度增加,形状恢复率先升高后降低,形状恢复时间先减少后增加,且当胞元角度为60°时形状恢复性能最好;在相同条件下PLA的形状恢复率比CF/PLA更高,但CF/PLA形状恢复时间相较于PLA更短。上述结果为进一步探索PLA蜂窝智能结构与3D打印技术的结合以及PLA材料4D打印的深入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D打印 蜂窝结构 聚乳酸 碳纤维增强聚乳酸 形状记忆 形状恢复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D打印结构参数对负泊松比蜂窝结构PLA材料形状记忆性能的影响
3
作者 张宪超 刘少岗 +2 位作者 王鹏飞 王心悦 邱丹丹 《工程塑料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6-102,共7页
随着3D打印技术和智能材料的完善,使得4D打印技术快速发展。采用熔融沉积成型(FDM)技术制备聚乳酸(PLA)和碳纤维增强聚乳酸复合材料(CF/PLA)负泊松比蜂窝结构工件,利用材料的热响应机制,使用模具对工件施加弯曲变形,然后通过改变结构单... 随着3D打印技术和智能材料的完善,使得4D打印技术快速发展。采用熔融沉积成型(FDM)技术制备聚乳酸(PLA)和碳纤维增强聚乳酸复合材料(CF/PLA)负泊松比蜂窝结构工件,利用材料的热响应机制,使用模具对工件施加弯曲变形,然后通过改变结构单元的个数奇偶性排列、壁厚尺寸、角度以及工件弯曲变形程度,探索结构参数对工件形状记忆性能的影响规律,并进一步建立起结构参数与负泊松比蜂窝结构相对密度的关系,进而揭示负泊松比变化对工件4D形状记忆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结构单元奇偶个数的不同会导致弯曲变形点位置不同,进而导致形状记忆性能发生变化,当弯曲变形发生在负泊松比结构长边时,工件的形状恢复率较高,形状恢复速度较快;随着结构单元壁厚的增加,结构相对密度增大,负泊松比减小,导致工件形状恢复率降低,形状恢复时间也相应地延长;随着结构单元角度增加,工件的形状恢复率变化范围较小,但由于结构相对密度减小,负泊松比增大,形状恢复率依然表现出升高的趋势,形状恢复时间缩短;弯曲变形程度增大,导致工件形状恢复率降低,形状恢复所用时间增加。保持各结构参数不变的情况下,PLA的形状恢复率相较于CF/PLA更高,但形状恢复时间更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D打印 负泊松比 聚乳酸 碳纤维增强聚乳酸复合材料 形状恢复率 形状恢复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形态回收碳纤维水泥基材料的力学与导电性能 被引量:1
4
作者 王艳 高腾翔 +2 位作者 张少辉 李文俊 牛荻涛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74-282,共9页
将碳纤维生命周期内产生的预浸料、织物及复合材料废弃物通过切割与粉碎制备短切回收碳纤维(CRCF)、回收碳纤维球(RCFS)及回收碳纤维粉(RCFP),研究不同形态回收碳纤维对水泥基材料力学与导电性能的影响机理和规律。结果表明,CRCF阻裂作... 将碳纤维生命周期内产生的预浸料、织物及复合材料废弃物通过切割与粉碎制备短切回收碳纤维(CRCF)、回收碳纤维球(RCFS)及回收碳纤维粉(RCFP),研究不同形态回收碳纤维对水泥基材料力学与导电性能的影响机理和规律。结果表明,CRCF阻裂作用与RCFP填充孔隙作用使水泥基材料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显著提升,但RCFS的团聚导致其提升效果不显著。CRCF在水泥基材料内部搭接形成导电通路,电阻率随CRCF掺量的增加而降低,下降幅度超过90%,且渗滤阈值的掺量随CRCF长度的增大而显著降低。RCFS掺入基体后以孤立的球状形态分散在基体中,RCFP表面残留的树脂会阻碍导电通路的形成,这两种形态的回收碳纤维水泥基材料的电阻率降低幅度均小于10.7%。将CRCF水泥基材料中的电阻分为纤维通路电阻、纤维接触电阻和隧道传输电阻,建立了导电模型,模型误差为9.24%~4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收碳纤维形态 机械回收 水泥基复合材料 力学性能 导电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酸活化活性炭纤维的生产工艺及应用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符若文 汤丽鸳 +2 位作者 黄爱萍 方明锋 徐志达 《新型炭材料》 SCIE EI CAS CSCD 2001年第3期6-11,共6页
对磷酸活化生产活性炭纤维的工艺、产品结构、以及产品在贵金属的吸附回收和油品脱硫净化方面的应用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随着磷酸浓度升高 ,产品比表面积显著提高 ,收率略有提高 ,但磷酸浓度超过 35 %后 ,产品的强度会明显下降。扩大... 对磷酸活化生产活性炭纤维的工艺、产品结构、以及产品在贵金属的吸附回收和油品脱硫净化方面的应用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随着磷酸浓度升高 ,产品比表面积显著提高 ,收率略有提高 ,但磷酸浓度超过 35 %后 ,产品的强度会明显下降。扩大生产中 ,炭化活化温度~ 40 0℃最佳。产品微孔丰富 ,微孔孔径为 0 .5 5nm~ 0 .6 6nm。所生产的纤维用于从电镀废液中回收银和钯取得较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炭纤维 磷酸活化 工艺 贵金属 回收 油品 脱硫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吸附法回收油气的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焦婷婷 王同华 柴春玲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268-270,共3页
分别以活性炭和活性炭纤维为吸附剂吸附回收油气,比较了两者油气吸附性能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吸附条件下,活性炭纤维对油气的穿透吸附量为114.0mg/g,明显大于活性炭对油气的穿透吸附量(71.8mg/g),而且活性炭纤维床层的最高温... 分别以活性炭和活性炭纤维为吸附剂吸附回收油气,比较了两者油气吸附性能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吸附条件下,活性炭纤维对油气的穿透吸附量为114.0mg/g,明显大于活性炭对油气的穿透吸附量(71.8mg/g),而且活性炭纤维床层的最高温升仅为4.7℃,低于活性炭床层温升(12.0℃);活性炭纤维对油气的吸附速率快、穿透时间短,但是能处理的油气的浓度小;活性炭重复利用18次后失活,活性炭纤维利用20次后失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 回收 活性炭 活性炭纤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性碳纤维吸附处理对硝基苯酚生产废水 被引量:8
7
作者 唐登勇 郑正 郭照冰 《化工环保》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39-241,共3页
采用活性碳纤维(ACF)吸附处理对硝基苯酚(PNP)生产废水,考察了动态吸附和脱附过程。实验结果表明,在298K、pH4时,最佳进水流量为0.25L/h,ACF的有效吸附量为439.3mg/g,PNP去除率大于99.95%,TOC去除率大于99.5%,脱附率大于99.5%,ACF的吸附... 采用活性碳纤维(ACF)吸附处理对硝基苯酚(PNP)生产废水,考察了动态吸附和脱附过程。实验结果表明,在298K、pH4时,最佳进水流量为0.25L/h,ACF的有效吸附量为439.3mg/g,PNP去除率大于99.95%,TOC去除率大于99.5%,脱附率大于99.5%,ACF的吸附-脱附性能稳定。ACF吸附和电解相结合的工艺能有效去除废水中的有害物质,回收利用PNP和氯化钠,实现了PNP的清洁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碳纤维 吸附 对硝基苯酚 电解 回收 清洁生产 废水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海水脱硫恢复系统的电化学-化学复合氧化方法探讨 被引量:2
8
作者 徐海波 刘燕 +1 位作者 芦永红 王小立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6-71,共6页
本文将聚丙烯腈基碳纤维(PAN-CF)刷电极用于海水脱硫电化学辅助恢复系统,研究不同初始pH、不同刷电极组合方式、一次海水掺混量、停留时间和二次海水掺混量等参数,在电化学-化学复合氧化和单独化学曝气处理时对SO2-3氧化效率和排水pH... 本文将聚丙烯腈基碳纤维(PAN-CF)刷电极用于海水脱硫电化学辅助恢复系统,研究不同初始pH、不同刷电极组合方式、一次海水掺混量、停留时间和二次海水掺混量等参数,在电化学-化学复合氧化和单独化学曝气处理时对SO2-3氧化效率和排水pH值的影响。结果表明,PAN-CF刷电极对SO2-3具有显著的电催化活性,电化学氧化效率与初始pH(3--6)值无关,而化学氧化则在pH增加时氧化效率升高。在一次掺混比2∶1时,相比于单独化学氧化处理4 min的结果(SO2-3氧化效率仅为88%),采用电化学-化学复合氧化处理2min后SO2-3氧化效率已达91.2%,而后再化学曝气处理2min可使SO2-3氧化效率达到95%,海水的pH值提升到6.04。因此,复合氧化比单独化学曝气处理更易形成有利的二次掺混条件,使二次掺混比低至0.5∶1时,pH、溶解氧和SO2-3浓度就可达到排放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腈基碳纤维 海水脱硫恢复系统 电化学氧化 亚硫酸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纤维复合材料板热弯曲试验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张琦 高强 +1 位作者 赵升吨 孙振宇 《精密成形工程》 2011年第6期121-125,共5页
为解决传统复合材料件成形效率低、制造成本高等问题,提出一种采用加热模具对复合材料板直接进行热冲压的复合材料成形新方法。该方法使用局部加热模具将复合材料板中需发生变形的区域进行局部加热,并借助复合材料加热到一定温度下软化... 为解决传统复合材料件成形效率低、制造成本高等问题,提出一种采用加热模具对复合材料板直接进行热冲压的复合材料成形新方法。该方法使用局部加热模具将复合材料板中需发生变形的区域进行局部加热,并借助复合材料加热到一定温度下软化的特点,使其随模具的运动逐步成形,并在模具作用下固化。对复合材料板V形件的热弯曲成形进行了试验研究,分析了成形温度、加载速度和开模温度对成形后工件精度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碳纤维复合材料板热弯曲性能良好,成形力小;通过测量试件室温回复角度发现,复合材料的热弯曲成形回复角度随着成形温度的降低而增大,随着开模温度的降低而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弯曲试验 局部加热 回复角度 碳纤维复合材料板 成形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纤维布用于格构缺陷修复技术的模型试验研究
10
作者 宋军 梁炯 +3 位作者 蔡强 周云涛 石胜伟 张勇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891-897,共7页
格构锚固是边(滑)坡工程常用的防治技术之一,长期服役的格构梁通常会产生局部破损的现象,影响边(滑)坡长期稳定性,而贴附碳纤维布是修复格构梁缺陷最行之有效的手段。采用室内模型试验槽填筑黏土方式模拟滑坡体,设计相似比为1︰10的格构... 格构锚固是边(滑)坡工程常用的防治技术之一,长期服役的格构梁通常会产生局部破损的现象,影响边(滑)坡长期稳定性,而贴附碳纤维布是修复格构梁缺陷最行之有效的手段。采用室内模型试验槽填筑黏土方式模拟滑坡体,设计相似比为1︰10的格构梁,通过千斤顶施加滑坡推力,开展碳纤维布用于格构缺陷修复技术的模型试验,监控格构梁后部土压力、格梁应力、格梁位移等参数,分析碳纤维布修复前后格构梁和碳纤维布两者的荷载分担比、钢筋应力改善情况和格梁弯矩的前后变化规律。试验数据分析表明,碳纤维布和格构梁荷载分担比得到了改善,滑坡推力作用在碳纤维布和格构梁复合体时,碳纤维布先于格构梁受力,并且受力远远大于格构梁,碳纤维布所承受的荷载分担比约为83%;格梁破坏首先为受拉破坏,然后为受压破坏;模型试验中,在钢筋表面粘贴了应变片,监测到钢筋的应变情况,碳纤维布修复后钢筋受力得到改善,修复后的最大钢筋应力比修复前降低了8倍多;对修复前后,格构梁弯矩变化进行了研究,碳纤维布修复后格梁弯矩显著降低,约为修复前的1/10-1/3。鉴于以上研究结果,说明碳纤维布用于修复、加固缺陷格构梁工程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纤维布 格构缺陷修复 荷载分担比 格梁弯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汽车轻量化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应用分析 被引量:23
11
作者 马晓坤 王瑞 +2 位作者 侯建峰 程哲 王海东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223-226,共4页
汽车轻量化是汽车工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也是"节能减排"的重要手段。碳纤维复合材料(CFRP)与传统的金属材料相比,具有质轻高强、耐腐抗震、制件设计灵活等一系列特点,是汽车轻量化的最理想材料。而CFRP广泛应用于汽车工业... 汽车轻量化是汽车工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也是"节能减排"的重要手段。碳纤维复合材料(CFRP)与传统的金属材料相比,具有质轻高强、耐腐抗震、制件设计灵活等一系列特点,是汽车轻量化的最理想材料。而CFRP广泛应用于汽车工业的前提,除了要注重材料性能与轻量化效果外还要追求低成本和高效率,同时考虑到汽车领域庞大用量所带来的报废处理问题。从低成本碳纤维技术、CFRP高效成型技术、CFRP在汽车中的应用现状和碳纤维的回收技术进行简要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轻量化 碳纤维 成型技术 碳纤维的回收 碳纤维的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性炭纤维在废气处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凤岭 宣辰光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z2期398-400,共3页
活性炭纤维由于具有独特的微孔结构、巨大的比表面积和优异的吸附动力学性能,在废气处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介绍了活性炭纤维的特性,对利用活性炭纤维去除特殊污染物和溶剂回收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 活性炭纤维 废气处理 吸附 回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铺层角度对碳纤维/形状记忆环氧树脂层合板形状回复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陈毓焘 李文晓 金世奇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0期11-16,共6页
对不同铺层角度的碳纤维/环氧树脂形状记忆复合材料(SMC)层合板的弯曲回复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θ]_s铺层方式的SMC层合板的形状回复率、回复力均随着铺层角度增大而减小,回复时间随着铺层角度增大而增大,其中铺层角度增大... 对不同铺层角度的碳纤维/环氧树脂形状记忆复合材料(SMC)层合板的弯曲回复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θ]_s铺层方式的SMC层合板的形状回复率、回复力均随着铺层角度增大而减小,回复时间随着铺层角度增大而增大,其中铺层角度增大至45°后,回复时间开始出现大幅的增加,铺层角度增大至60°后,回复率开始出现大幅的降低。对SMC层合板进行了15次的赋形-回复循环过程,发现不同铺层角度SMC层合板均能保持较稳定的形状记忆回复率和回复时间。但在铺层角度0~30°的范围内,层合板的形状回复力随着铺层角度增大而减小。最后分析了不同铺层角度SMC层合板的局部损伤,结果表明,[0]_4和[±15]_s铺层方式的SMC层合板基体已达到了其极限剪切应变,基体发生严重破坏,并且会随着赋形次数的增加而加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状记忆复合材料(SMC) 环氧树脂 碳纤维 层合板 铺层角度 回复率 回复力 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电纺丝法合成新型VOCs吸附材料 被引量:2
14
作者 刘欢 宫中昊 +1 位作者 张健中 刘全桢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2755-2758,2765,共5页
简要介绍了静电纺丝技术的基本原理,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科研工作者在静电纺丝制备纳米纤维以回收VOCs的最新研究进展,结合吸附法工程应用实践,为新型高效纳米纤维材料的研发、优化提供建议。
关键词 VOCs回收 静电纺丝 纳米纤维 活性炭纤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N-二甲基乙酰胺溶胀解离回收碳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复合材料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展 邢明飞 +1 位作者 李紫鑫 董丽丽 《工程塑料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12,共6页
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CFRP)中的脆性玻璃态环氧树脂会将碳纤维紧密包裹,导致机械回收法获得的粉末或短纤维利用价值较低。针对这一难题,通过树脂溶胀原理将CFRP中的玻璃态环氧树脂转变为高弹态环氧树脂,显著改善了CFRP的力学解离... 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CFRP)中的脆性玻璃态环氧树脂会将碳纤维紧密包裹,导致机械回收法获得的粉末或短纤维利用价值较低。针对这一难题,通过树脂溶胀原理将CFRP中的玻璃态环氧树脂转变为高弹态环氧树脂,显著改善了CFRP的力学解离性能。结果表明,CFRP中的环氧树脂可以在120~160℃的N,N-二甲基乙酰胺(DMAC)中快速溶胀,对应溶胀率为51.57%~59.71%。因溶胀作用环氧树脂基体过度膨胀和碎裂,导致CFRP解离为易于机械裁切的碳纤维薄层。碳纤维薄层通过裁切、烘干、热压成型工艺被重新制备成力学性能优异的CFRP。新制备的CFRP弯曲强度可达到原始CFRP板的76.38%~90.98%。同时DMAC化学性质稳定,可循环回收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纤维复合材料 树脂溶胀 分层解离 N N-二甲基乙酰胺 资源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乙二醇/氯化锌条件下回收CFRP方法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强勇勇 赵岩 王立珂 《工程塑料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63-67,85,共6页
以真空辅助成型工艺(VARI)制作的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FRP)平板件为降解试件,使用乙酸对其进行分层预处理,然后以聚乙二醇为溶剂,氯化锌为催化剂,采用控制变量法在不同的反应温度、反应时间,氯化锌浓度等工艺参数下对CFRP进行降解回收... 以真空辅助成型工艺(VARI)制作的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FRP)平板件为降解试件,使用乙酸对其进行分层预处理,然后以聚乙二醇为溶剂,氯化锌为催化剂,采用控制变量法在不同的反应温度、反应时间,氯化锌浓度等工艺参数下对CFRP进行降解回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动态接触角测量仪、纤维强度仪对回收碳纤维的表面形貌和元素、浸润性以及力学性能进行表征分析。结果表明,CFRP降解的理想工艺条件为:用乙酸于120℃下分层预处理30 min,然后在190℃下,使用浓度为0.6 mol/L氯化锌/聚乙二醇环境反应60 min。使用该方法回收的CFRP,树脂降解率能达到98%以上,碳纤维表面干净光滑无树脂残留,表面元素与原丝相比变化较小,碳纤维和水与乙二醇的浸润性相比原丝得到改善,碳纤维的弹性模量达到原丝的98%以上,拉伸强度达到原丝的97%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化学回收 温和条件 工艺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CP-OES内标法测定PAN基碳纤维杂质金属元素含量的方法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贾梦鑫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16-219,共4页
针对PAN基碳纤维中金属杂质元素(Ca、Mg、Na、K、Fe)的测定方法进行研究,样品经过灰化处理,用盐酸、硝酸、氢氟酸对灰化后的样品进行溶解,同时采用ICP-OES内标法,以Y作为内标元素,可以校正基体效应干扰、有效控制非光谱干扰对分析结果... 针对PAN基碳纤维中金属杂质元素(Ca、Mg、Na、K、Fe)的测定方法进行研究,样品经过灰化处理,用盐酸、硝酸、氢氟酸对灰化后的样品进行溶解,同时采用ICP-OES内标法,以Y作为内标元素,可以校正基体效应干扰、有效控制非光谱干扰对分析结果引起的偏差,提高了测试方法的准确度和精密度。通过考察干扰元素、检出限、精密度及加标回收实验,确定了最佳实验条件,实验发现,Ca、Mg、Na、K和Fe等5种元素的谱线强度与其浓度在1~100mg/L范围内均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方法检出限分别为0.72、0.96、1.44、0.96和1.56mg/kg,精密度分别为0.45%、1.22%、0.53%、0.82%和1.33%,测试PAN基碳纤维的加标回收率分别为97.3%~105%、81.3%~88.3%、99.3%~107.3%、90.2%~101.2%和90.3%~109.3%。结果表明,相同条件下,此方法优于常规的标准曲线法,即外标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CP-OES 内标法 碳纤维 杂质元素 加标回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动态共价化学的可降解环氧树脂复合材料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馨雨 刘莹莹 +1 位作者 黄玉东 胡桢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68-774,共7页
先进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具有密度低、强度大、耐热和耐冲击等特点,已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武器装备等领域。然而,具有三维网状交联结构的环氧树脂因不熔、不溶的特性而难以降解回收,造成环境污染和复合材料中昂贵的高性能纤维的损失... 先进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具有密度低、强度大、耐热和耐冲击等特点,已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武器装备等领域。然而,具有三维网状交联结构的环氧树脂因不熔、不溶的特性而难以降解回收,造成环境污染和复合材料中昂贵的高性能纤维的损失。基于此,动态共价化学成为可降解热固性树脂设计与制备的优选方案之一。文章综述了基于Schiff碱键、六氢三嗪键、缩醛结构、D-A加成反应、二硫键等可降解环氧树脂的降解机理、制备方法、性能特征和应用发展,对可降解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并对该新兴热点领域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共价化学 动态共价键 环氧树脂复合材料 碳纤维无损回收 可降解热固性树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过氧化氢装置重芳烃尾气回收处理的方法
19
作者 王耀斌 要如磊 刘斌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20-222,共3页
采用涡轮膨胀-活性炭纤维吸附工艺回收24万t/a过氧化氢装置氧化尾气中的重芳烃,这种联用技术避免了高浓度的重芳烃氧化尾气直接进入活性炭纤维机组,提高了吸附材料的使用寿命,且回收率得到提高。经测定氧化尾气处理后芳烃质量浓度稳定在... 采用涡轮膨胀-活性炭纤维吸附工艺回收24万t/a过氧化氢装置氧化尾气中的重芳烃,这种联用技术避免了高浓度的重芳烃氧化尾气直接进入活性炭纤维机组,提高了吸附材料的使用寿命,且回收率得到提高。经测定氧化尾气处理后芳烃质量浓度稳定在70~80 mg/m^3,常压设备VOC气体处理后芳烃质量浓度稳定在16~25 mg/m^3,均达到环保排放标准,回收率达98.7%以上,处理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氧化氢装置 重芳烃尾气 涡轮膨胀 活性炭纤维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