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白洋淀流域厚包气带硝态氮迁移转化过程及其主控因素
1
作者 李冲 檀康达 +2 位作者 郑文波 刘丙霞 王仕琴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4-323,共10页
白洋淀流域位于华北平原西部,受地下水过量开采和农业过量施肥的双重影响,平原区包气带厚度增大,氮储量增加,但目前关于流域尺度受地貌类型控制的厚包气带土壤剖面氮素迁移转化过程仍不明确。本文选择白洋淀流域平原农区两个典型的冲洪... 白洋淀流域位于华北平原西部,受地下水过量开采和农业过量施肥的双重影响,平原区包气带厚度增大,氮储量增加,但目前关于流域尺度受地貌类型控制的厚包气带土壤剖面氮素迁移转化过程仍不明确。本文选择白洋淀流域平原农区两个典型的冲洪积扇不同地貌类型的9个深层(0~20 m)土壤剖面,结合水化学和氯离子平衡分析的方法,研究不同地貌沉积类型农田厚包气带硝态氮(NO_(3)^(-)-N)累积和淋失特征、转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由地貌类型影响的土壤质地决定着包气带土壤NO_(3)^(-)-N累积和淋失量的空间差异性分布,20 m土壤剖面NO_(3)^(-)-N累积量变化范围为352.7~3276.7 kg·hm^(-2),根系层以下土壤NO_(3)^(-)-N淋失通量变化范围为9.8~252.0 kg·hm^(-2)·a^(-1),且从冲洪积扇至湖泊及洼地NO_(3)^(-)-N累积量呈增加趋势,氮淋失量呈降低趋势;0~20 m土壤剖面上均存在硝化反应,以砂土为主的冲洪积扇深层土壤硝态氮峰值在硝化和反硝化的共同作用下发生变化,而在以黏土为主的泛滥平原和湖泊及洼地,由于土壤有机碳从表层向深层渗透减少,反硝化反应主要发生在0~10 m包气带。该研究可为白洋淀流域及雄安新区面源污染阻控和水环境保护提供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硝态氮 迁移与转化 厚包气带 白洋淀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位素技术示踪水环境生源要素氮的来源及循环过程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任朝斌 王龙 张千千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8,共8页
氮作为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生源要素,对于水环境质量和生态系统平衡至关重要。文章综述了同位素技术示踪水环境生源要素氮的来源及循环过程的研究进展。介绍了水环境中氮的主要来源(自然和人为)及时空变化特点,强调自然因素(如降雨)和人为... 氮作为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生源要素,对于水环境质量和生态系统平衡至关重要。文章综述了同位素技术示踪水环境生源要素氮的来源及循环过程的研究进展。介绍了水环境中氮的主要来源(自然和人为)及时空变化特点,强调自然因素(如降雨)和人为活动(如污水和农业施肥)对水环境中氮分布的影响;详细阐述了同位素技术识别水环境中氮来源的发展历程(单同位素、双同位素和多同位素联合溯源阶段);讨论了同位素技术在辨别水环境中氮循环过程(硝化、反硝化、矿化和同化作用)中的应用;指出当前研究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同位素分馏效应、测试成本高、未实测污染源端元值、多种同位素耦合溯源机制不清晰,未来研究需提高同位素溯源技术并整合多类技术与数据,尤其与机器学习结合潜力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源物质 溯源技术 迁移转化 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洞庭湖湿地潜流带地下水中氮磷迁移转化过程及驱动机制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陆帅帅 周念清 +3 位作者 蔡奕 郭梦申 赵文刚 王在艾 《水资源保护》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2-130,共9页
为了揭示洞庭湖湿地潜流带地下水中氮磷的迁移转化过程,以洞庭湖湘江入湖口附近湿地为研究区,定期采集地表水和地下水水样进行水化学参数测试,采用熵权指数法进行水质评价,运用相关性分析、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研究理化参数对氮磷迁移转... 为了揭示洞庭湖湿地潜流带地下水中氮磷的迁移转化过程,以洞庭湖湘江入湖口附近湿地为研究区,定期采集地表水和地下水水样进行水化学参数测试,采用熵权指数法进行水质评价,运用相关性分析、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研究理化参数对氮磷迁移转化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58.8%的地下水水样为Ⅳ类或Ⅴ类水,TN、NH_(4)^(+)和TP是主要的超标因子,氮的迁移转化主要受矿化作用、反硝化作用和硝酸盐异化还原成铵等反应控制,磷的迁移富集与Fe/Mn氧化物或氢氧化物的还原性溶解密切相关;地下水中氮磷组分含量在丰水期和枯水期表现出明显差异,受潜流交换作用影响,除NH_(4)^(+)、溶解有机氮和TN外,地下水中NO_(2)^(-)、NO_(3)^(-)、TP和溶解态活性磷含量随着河岸距离增加而减小;温度、氧化还原电位、溶解氧、总溶解固体和电导率均会影响微生物活性,是地下水中氮磷迁移转化的关键驱动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流带 地下水 氮磷迁移转化 熵权指数法 结构方程模型 洞庭湖湿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赣南稀土尾矿山土体硝态氮累积特征研究
4
作者 许哲 杨金玲 +1 位作者 赵越 张甘霖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27-736,共10页
稀土开采会造成大量浸矿剂(硫酸铵)残留在土壤中,高浓度铵态氮(NH_(4)^(+)-N)可能在生物化学作用下转化为硝态氮(NO_(3)^(-)-N)。为探明NO_(3)^(-)-N在稀土尾矿山土体内的含量及影响因素,明确硝酸盐污染程度,本研究选择赣南地区一个离... 稀土开采会造成大量浸矿剂(硫酸铵)残留在土壤中,高浓度铵态氮(NH_(4)^(+)-N)可能在生物化学作用下转化为硝态氮(NO_(3)^(-)-N)。为探明NO_(3)^(-)-N在稀土尾矿山土体内的含量及影响因素,明确硝酸盐污染程度,本研究选择赣南地区一个离子型稀土原地浸矿尾矿山,由表土分层采样至基岩面,并分析土壤NO_(3)^(-)-N及相关的理化性质。研究结果表明,尾矿山土体NO_(3)^(-)-N含量变异范围非常大(2.80~193.99 mg·kg^(–1)),其平均值为46.30±55.16 mg·kg^(–1),表层土壤NO_(3)^(-)-N含量范围为2.89~6.75 mg·kg^(–1),与自然土壤相近;表层以下土壤NO_(3)^(-)-N含量明显高于自然土壤。尾矿山土体深部含矿层土壤NO_(3)^(-)-N含量明显高于表层,NO_(3)^(-)-N含量随深度的分布规律与自然土壤相反,这是矿体部分残留大量浸矿剂造成的。土壤NH_(4)^(+)-N含量主导了NO_(3)^(-)-N的产生量,但NO_(3)^(-)-N在土体不同深度、山体不同部位的累积量还受降雨淋溶及NO_(3)^(-)-N迁移过程的控制。开采结束4年后,尾矿山内累积的NO_(3)^(-)-N仍不断向环境中释放。长期来看,尾矿山土壤中富集的NH_(4)^(+)-N将不断转化为NO_(3)^(-)-N并随水迁移,持续威胁生态环境及人类健康。本研究可为稀土原地浸矿场地土壤及下游水体污染的评价和治理提供理论基础与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转化 硝态氮分布 硝态氮迁移 离子型稀土 矿区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林生物质热解过程中氮的迁移转化规律的研究
5
作者 吕文博 崔彦如 +3 位作者 丁文涛 张大雷 李晓伟 刘建坤 《太阳能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52-459,共8页
选用秸秆、松木、花生壳3种生物质为原料,研究其氮的赋存形态,并进行热解实验,对比研究3种生物质热解过程氮的迁移转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农林生物质中氮主要以蛋白质的形式存在,部分以无机氮形式存在,随着热解温度的升高,NH_(3)和HCN... 选用秸秆、松木、花生壳3种生物质为原料,研究其氮的赋存形态,并进行热解实验,对比研究3种生物质热解过程氮的迁移转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农林生物质中氮主要以蛋白质的形式存在,部分以无机氮形式存在,随着热解温度的升高,NH_(3)和HCN的产率不断增加,约75%的NH_(3)在400~500℃内产生,来自焦油氮和蛋白氮的脱氨反应,约80%的HCN在500~800℃内通过焦油和焦炭中杂环氮的开环反应产生。焦炭氮的产率不断下降,稳定的蛋白氮通过交联环化反应贮存在焦炭中生成吡咯氮(N-5)和吡啶氮(N-6),部分会环状缩合成季氮(N-Q)或加氧形成氧比氮(N-X)。焦油氮的产率先增后减,不稳定的蛋白氮分解形成焦油氮,并通过脱氢生成腈氮或环化形成杂环氮。此外,生物质中的三大组分和碱金属也会影响三相氮的分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 赋存形态 热解 迁移转化 三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生物炭还田促进作物氮吸收的机理
6
作者 程龙 张新 《现代农业科技》 2024年第15期96-105,共10页
生物炭含有一定量的养分元素,还田后可以促进作物生长,其培肥土壤的作用也逐渐受到重视。生物炭作为一种外源添加物,还田后还可以引起土壤物理、化学性质的变化,影响微生物的生长代谢以及群落结构,从而影响作物对氮元素的吸收。以植物... 生物炭含有一定量的养分元素,还田后可以促进作物生长,其培肥土壤的作用也逐渐受到重视。生物炭作为一种外源添加物,还田后还可以引起土壤物理、化学性质的变化,影响微生物的生长代谢以及群落结构,从而影响作物对氮元素的吸收。以植物的吸氮行为为切入点,根据已有关于生物炭还田促进作物生长的研究进行归纳总结,综述了生物炭还田对土壤氮库储存、微生物氮循环、挥发性氮流失以及土壤氮淋溶的影响。调研发现,生物炭还田不仅可以直接提供有效态氮供作物吸收利用,其自身的特殊结构对减少氮淋失和增加土壤氮库储存都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同时系统总结了秸秆生物炭还田对作物氮吸收的影响,以期为优质还田生物炭的制备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 生物炭 作物 氮吸收 土壤理化性质 迁移转化 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在饱和土壤层中迁移转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31
7
作者 阮晓红 王超 朱亮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6年第2期51-55,共5页
通过室内土柱实验,研究了氮在包气带不同土质层中饱水条件下迁移转化的特征;建立了一维饱和土壤层中氮迁移的预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氮对地下水的污染因子是硝酸根;土质是影响土壤氮迁移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迁移转化环境条件相同的... 通过室内土柱实验,研究了氮在包气带不同土质层中饱水条件下迁移转化的特征;建立了一维饱和土壤层中氮迁移的预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氮对地下水的污染因子是硝酸根;土质是影响土壤氮迁移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迁移转化环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随着土壤颗粒中粘粒含量的增加,土层的净化容量增加,其中土层的反硝化反应速率的增加是硝酸根去除的决定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饱和土壤层 迁移 地下水 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介质环境下木质素对化肥中N素迁移转化积累的影响 被引量:10
8
作者 李小建 王德汉 +2 位作者 张玉帅 黄细花 廖宗文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458-463,共6页
以木质素包膜复合肥为研究对象,通过淋溶、氨挥发和盆栽试验,系统研究了木质素包膜复合肥中N素在多介质环境(土壤、水体、大气和植物)下的迁移转化和积累,以及木质素对复合肥中N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木质素包膜肥的氨挥发量明显低于普通... 以木质素包膜复合肥为研究对象,通过淋溶、氨挥发和盆栽试验,系统研究了木质素包膜复合肥中N素在多介质环境(土壤、水体、大气和植物)下的迁移转化和积累,以及木质素对复合肥中N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木质素包膜肥的氨挥发量明显低于普通复合肥,降幅达5.3%~17.7%,氨挥发量占总施N量的0.2%左右。施用木质素包膜复合肥能显著减少青贮玉米中硝酸盐的积累(P<0.01),最大降幅达20.3%;木质素包膜复合肥中N素的淋溶损失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土壤中肥料的氨挥发符合零级动力学方程。研究认为,木质素能抑制土壤与肥料中N素的水解和硝化作用,调控土壤中矿质态N含量,减少N素的淋溶损失,对肥料中N素转化有很好的调控作用,木质素作为一种农业环境友好材料,应用前景广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介质环境 木质素 N素 迁移转化 积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在环境介质中的迁移转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9
作者 阳立平 曾凡棠 +3 位作者 黄海明 熊蕾 禹琪 汪中洋 《水资源保护》 CAS 2014年第5期1-8,共8页
介绍氮在环境介质中的各种形态分布及相互之间的转化,概述氮转化的途径及机理,综合分析氮迁移转化的影响因素,归纳研究氮迁移转化机理的模型,提出氮污染物的控制措施以及今后的研究重点。
关键词 环境介质 迁移转化 污染控制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土柱条件下黑土中肥料氮素的迁移转化特征 被引量:10
10
作者 张朝 车玉萍 李忠佩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83-688,共6页
为明确肥料氮素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动态特征,利用模拟土柱方法,研究了3倍常规施肥量条件下不同肥料处理(尿素、硫铵)黑土的矿质氮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氮肥处理的氮素养分迁移转化特征有明显差异。对照处理(不施肥)土柱内各层次间N... 为明确肥料氮素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动态特征,利用模拟土柱方法,研究了3倍常规施肥量条件下不同肥料处理(尿素、硫铵)黑土的矿质氮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氮肥处理的氮素养分迁移转化特征有明显差异。对照处理(不施肥)土柱内各层次间NH4^+-N和NO3^--N含量差异不明显;施用尿素或硫铵后,表层0-50mm土层的NH4^+-N和NO3^--N含量比不施肥对照分别升高100.8-3408.1mg·kg^-1、113.4-388.0mg·kg^-1和126.7-4671.1mg·kg^-1、51.4-63.3mg·kg^-1,且在培养前14d内变化最大。在整个培养期内,施用硫铵处理各层次NH4^+-N平均含量比尿素处理高2.54-1423.7mg·kg^-1,NO3^--N平均含量低4.38-335.1mg·kg^-1;而尿素处理各层次的硝化率是硫铵处理的0.79-9.12倍。表明肥料氮素的迁移与转化集中在0-50mm土层内,尿素处理的氮素转化速率较硫铵处理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土柱 黑土 肥际微域 肥料氮素 迁移 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田铁锰对氮素转化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陈建平 李想 +1 位作者 王明玉 庞连杰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12年第1期106-108,共3页
以江西千烟洲农业生态系统内水稻田为对象,通过对不同深度土壤水中铁锰含量与三氮含量的相关分析,确定了包气带中影响三氮迁移转化的主要铁锰浓度场位。分析结果表明:120 cm以下深度铁锰含量呈显著性正相关,铁锰的伴随关系良好;在120 c... 以江西千烟洲农业生态系统内水稻田为对象,通过对不同深度土壤水中铁锰含量与三氮含量的相关分析,确定了包气带中影响三氮迁移转化的主要铁锰浓度场位。分析结果表明:120 cm以下深度铁锰含量呈显著性正相关,铁锰的伴随关系良好;在120 cm土层中三氮变化受铁锰浓度场的控制显著,其他土层并不明显;五个不同深度土层中铁锰与氨氮和硝酸盐氮的相关系数出现波浪形变化,并且在研究区域,铁锰均表现出对硝化反应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锰 迁移转化 相关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流潜流带氮素迁移转化数值模拟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2
作者 蔡奕 邢婧文 +3 位作者 阮西科 周念清 黄若尧 乙东泽 《水资源保护》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81-189,共9页
系统归纳了描述潜流带氮素迁移转化行为的水动力、溶质运移、微生物生长数学模型及其耦合关系,分析了耦合模型的主要参数及其影响因素,探讨了试验数据获取、过程耦合关系建立、模型参数识别对数值模拟不确定性的影响。针对现有研究的不... 系统归纳了描述潜流带氮素迁移转化行为的水动力、溶质运移、微生物生长数学模型及其耦合关系,分析了耦合模型的主要参数及其影响因素,探讨了试验数据获取、过程耦合关系建立、模型参数识别对数值模拟不确定性的影响。针对现有研究的不足,提出了未来应加强潜流带原生环境监测、热传输过程与其他过程耦合、多维度多过程耦合模型优化计算等方面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流带 氮素 迁移转化 多过程耦合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坡地土壤侵蚀与氮素迁移转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钱峰 丁文峰 刘静君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4期69-71,90,共4页
研究坡地土壤氮素迁移转化的过程具有重要的科学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结合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论述了坡地土壤侵蚀与氮素迁移转化的过程,以及降雨、土壤特性、地表状况、土地利用方式等因素对坡地土壤氮素迁移转化规律的影响。分析... 研究坡地土壤氮素迁移转化的过程具有重要的科学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结合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论述了坡地土壤侵蚀与氮素迁移转化的过程,以及降雨、土壤特性、地表状况、土地利用方式等因素对坡地土壤氮素迁移转化规律的影响。分析得出,坡面地表径流、壤中流和侵蚀泥沙为坡地土壤氮素迁移转化的主要途径。最后围绕坡地土壤氮素迁移转化模型展开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 氮素迁移转化 模型模拟 坡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梁素海夏季不同介质间氮元素迁移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利明 屈荣 +3 位作者 史小红 赵胜男 冯伟莹 吴用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29-33,共5页
TN是乌梁素海水体富营养化的指示性污染因子之一,富集于水体、沉积物和水生植物中,不同季节TN在这3个介质间迁移转换,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调控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的作用。为了揭示从夏季初至夏季末湖水水质变化情况,以及氮素在水体、挺水植... TN是乌梁素海水体富营养化的指示性污染因子之一,富集于水体、沉积物和水生植物中,不同季节TN在这3个介质间迁移转换,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调控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的作用。为了揭示从夏季初至夏季末湖水水质变化情况,以及氮素在水体、挺水植物芦苇和沉积物各介质间的迁移转换规律,2013年5月和8月分别在乌梁素海湖区采集了水、挺水植物芦苇和沉积物试样,测定其TN含量。分析结果显示:8月份不仅芦苇生物量比5月份高出2.9倍,而且芦苇试样氮含量平均值也高出4.2倍,与此同时,水体中的TN平均浓度从5月份的3.511mg/g降低至8月份的2.019mg/g,沉积物中的TN平均浓度也从5月份的2.02mg/g降低至8月份的1.42mg/g。表明在夏季芦苇生长期中,水体和沉积物中的部分营养元素氮显著地向芦苇迁移并转换,至5月和8月采样期,芦苇从水体和沉积物中移出的氮总量分别为5 221.08t和61 053.56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苇 沉积物 氮迁移转换 乌梁素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湖底泥中氮磷迁移转化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5
作者 陈平 倪龙琦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0年第2期60-66,共7页
分析河湖底泥中氮磷的迁移转化过程对研究环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和评估水环境系统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介绍了底泥中氮磷的赋存形态及其迁移转化过程,系统地对不同环境条件下(pH值、溶解氧、温度、生物作用、水动力等)氮磷迁移转化... 分析河湖底泥中氮磷的迁移转化过程对研究环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和评估水环境系统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介绍了底泥中氮磷的赋存形态及其迁移转化过程,系统地对不同环境条件下(pH值、溶解氧、温度、生物作用、水动力等)氮磷迁移转化的规律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对底泥中氮磷迁移转化研究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泥 迁移转化 赋存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在河北平原褐土和地下水迁移转化机制 被引量:1
16
作者 高太忠 付海燕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15期6667-6670,共4页
[目的]为了揭示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在褐土和地下水中的迁移转化。[方法]以河北平原的褐土为主要的研究对象,通过室内土柱的淋滤实验,建立数学模型,预测其迁移规律。[结果]在施氮周期内,氨氮浓度最高为15.86 mg/L,最低为0.09 mg... [目的]为了揭示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在褐土和地下水中的迁移转化。[方法]以河北平原的褐土为主要的研究对象,通过室内土柱的淋滤实验,建立数学模型,预测其迁移规律。[结果]在施氮周期内,氨氮浓度最高为15.86 mg/L,最低为0.09 mg/L,平均为2.02 mg/L,超标10.1倍;亚硝酸盐氮最高浓度为37.456 mg/L,最低浓度为0.002 mg/L,平均浓度为4.854 mg/L,超标242.7倍;硝酸盐氮浓度最高为16.35 mg/L,最低浓度为2.12 mg/L,平均浓度为6.51 mg/L的未超标,占标率为32.57%。[结论]在浅层地下水中,硝酸盐氮和氨氮是污染地下水的主要2种氮素存在形态。在深层地下水中,氮素主要存在形态为硝酸盐氮。所建数学模型可以定量地预测氮在包气带和地下水中的迁移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氮 亚硝态氮 硝态氮 褐土 地下水 迁移转化 河北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在河北平原潮土和地下水迁移转化机制
17
作者 高太忠 张昊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36期17589-17592,共4页
通过室内土柱淋滤试验,揭示氨氮、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在潮土和地下水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并确定迁移数学模型。结果表明:在施氮周期内,淋出液氨氮浓度最高为15.86 mg/L,最低为0.09 mg/L,平均为2.02 mg/L,超标10.1倍;亚硝酸盐氮浓度最高... 通过室内土柱淋滤试验,揭示氨氮、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在潮土和地下水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并确定迁移数学模型。结果表明:在施氮周期内,淋出液氨氮浓度最高为15.86 mg/L,最低为0.09 mg/L,平均为2.02 mg/L,超标10.1倍;亚硝酸盐氮浓度最高为37.456mg/L,最低为0.002 mg/L,平均为4.854 mg/L,超标242.7倍;硝酸盐氮浓度最高为16.35 mg/L,最低为2.12 mg/L,平均为6.51 mg/L,未超标。当潮土中硝化作用强时,硝酸盐和亚硝酸盐氮浓度升高,氨氮浓度降低。当反硝化作用增强时,硝酸盐氮浓度降低,氨氮浓度升高。地下水中主要的污染物质为氨氮和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低于Ⅲ类标准)。氮在河北平原潮土和地下水中的迁移过程可以用所建模型进行定量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土与地下水 氨氮 硝态氮 亚硝态氮 迁移转化机制 河北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持续施用鸭粪和牛粪对山东设施菜田土壤氮、磷转化及迁移的影响 被引量:4
18
作者 石宁 李彦 +2 位作者 宫志远 孙泽强 刘盛林 《山东农业科学》 2020年第11期1-8,共8页
设施菜田施用有机粪肥是改善土壤质量的重要手段,但是常年持续过量施用粪肥极易造成土壤氮磷的累积和淋失。本研究在持续施用鸭粪和牛粪5年以上的设施大棚中,分析施用两种粪肥在作物生长过程中对土壤氮、磷累积转化和迁移的影响,可为今... 设施菜田施用有机粪肥是改善土壤质量的重要手段,但是常年持续过量施用粪肥极易造成土壤氮磷的累积和淋失。本研究在持续施用鸭粪和牛粪5年以上的设施大棚中,分析施用两种粪肥在作物生长过程中对土壤氮、磷累积转化和迁移的影响,可为今后设施菜田科学施用粪肥提供理论依据。通过筛选长期施用鸭粪和牛粪的设施大棚,在作物苗期、初果期、盛果期和拉秧期按照20cm一层采集0~100cm土壤剖面样品,研究其不同土层氮、磷累积和迁移的变化规律,以及表层土壤氮、磷转化规律。结果表明,持续施用鸭粪和牛粪5年以上的设施菜田中,氮、磷在不同土层中均出现累积,两种粪肥处理下氮素在不同土层中均以向下迁移为主,牛粪处理速效磷在60cm以下土层中仍以累积为主,而鸭粪处理以向下迁移为主;表层土壤C/N受生育时期影响显著,且与土壤Olsen-P、微生物量磷显著正相关,土壤硝态氮和微生物量碳极显著正相关。鸭粪和牛粪持续施用5年以上的设施菜田土壤硝态氮的累积深度已在100cm以下土层中;60cm土层是养分迁移敏感层,持续施用鸭粪更易使Olsen-P在60cm以上土层中达到饱和并发生淋溶;微生物量磷的周转主要受有机碳和氮素含量的影响,牛粪相对于鸭粪更有利于微生物量碳氮的周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粪肥 设施菜田 迁移 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氮和“三氮”在西部煤矿区地下水库迁移转化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2
19
作者 张庆 罗绍河 +5 位作者 赵丽 王世东 田云飞 张垒 孟嘉馨 张智吉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899-905,共7页
基于浅埋深、薄基岩、厚煤层的赋存条件,在我国西部煤矿区往往排出富含有机氮和无机氮(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或氨氮)的矿井水,如果不经过处理就直接排放,会给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危害。作为实现保水采煤、生态保护的措施之一,地下水库技术... 基于浅埋深、薄基岩、厚煤层的赋存条件,在我国西部煤矿区往往排出富含有机氮和无机氮(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或氨氮)的矿井水,如果不经过处理就直接排放,会给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危害。作为实现保水采煤、生态保护的措施之一,地下水库技术已在我国多个西部生态脆弱煤矿区得到了实施,然而有关水质保障及安全运行的研究报道甚少。研究通过矸石柱模拟补连塔矿地下水库的水文地质环境,结合水中TN、"三氮"等理化指标的测试,开展了矿井水中有机氮和"三氮"的迁移转化规律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渗流流量均值0.51 mL/min、1 016 h(12.54个孔隙体积数PV)内,在模拟的水-岩间的缺氧环境中,同时存在有机氮的矿化作用、亚硝酸盐及硝酸盐的反硝化作用。在实验初期的1.19~2.47 PV,有机氮浓度快速下降,而氨氮浓度快速上升,这说明试验初期有机氮的氨化作用较强。之后有机氮的矿化作用逐渐减弱,导致水中氨氮含量逐渐减小并趋于稳定。在矿井水C/N为2.32~3.08的条件下,较强的还原作用导致亚硝酸盐的去除率在99.9%以上、硝酸盐的去除效率在74%~90%。矿井水TN的去除效率在57%~71%,由于淋滤用液硝酸盐含量较低,因此TN的去除主要与亚硝酸盐的减少有关。有机物降解过程低分子量有机酸的生成使得水中H^+含量升高、淋出液pH值始终低于淋滤用液。研究结果可为地下水库技术的有效实施提供水质保障和安全运行方面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水采煤 西部煤矿区 地下水库 矿井水 有机氮 无机氮 煤矸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桑基鱼塘池塘子系统氮、磷污染特征及迁移转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5
20
作者 程瑶 陈金洁 +4 位作者 谢湘 章昕颖 刘科学 戴军 张池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1年第11期74-87,共14页
桑基鱼塘生态系统是一种高效的农业物质循环利用模式,蕴藏巨大价值。鱼塘子系统是桑基鱼塘生产模式中主要的经济来源和组成,其安全性和效益值得深入研究。氮、磷元素作为鱼塘子系统中的主要营养成分,可为鱼塘水产养殖提供大量的营养物质... 桑基鱼塘生态系统是一种高效的农业物质循环利用模式,蕴藏巨大价值。鱼塘子系统是桑基鱼塘生产模式中主要的经济来源和组成,其安全性和效益值得深入研究。氮、磷元素作为鱼塘子系统中的主要营养成分,可为鱼塘水产养殖提供大量的营养物质,但过剩的氮、磷元素会导致鱼塘水体富营养化等水质污染问题,造成鱼塘经济损失严重。目前有关桑基鱼塘的研究还局限于空间演变格局、经营模式评估、水陆相互作用过程与机理、投入产出效率、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等方面,而对桑基鱼塘内部营养物质的迁移转化规律缺乏全面了解。为了探究桑基鱼塘生态系统内部潜在的科学规律,对近10年桑基鱼塘系统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和概括,总结出鱼塘水体和底泥中氮、磷的基本特征,赋存形态、释放行为与循环特征,揭示氮、磷在水体-底泥界面的迁移转化机制及影响因素,这对桑基鱼塘生态系统的水体富营养化管控和科学化养殖具有重要意义,从而为桑基鱼塘的传承和保护提供参考依据和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基鱼塘 鱼塘子系统 迁移转化 生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