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藏高原东部不同草地类型土壤养分的分布规律 被引量:47
1
作者 顾振宽 杜国祯 +2 位作者 朱炜歆 索南吉 张世虎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07-512,共6页
调查分析了青藏高原东部高寒草甸、高寒灌丛草甸、亚高寒草甸、沼泽化草甸、荒漠化草原、林间草地、盐渍化沼泽土壤碳氮磷含量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7种草地类型中,土壤有机碳含量大体随着土层的深入而降低,0~15cm土层土壤有机碳的... 调查分析了青藏高原东部高寒草甸、高寒灌丛草甸、亚高寒草甸、沼泽化草甸、荒漠化草原、林间草地、盐渍化沼泽土壤碳氮磷含量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7种草地类型中,土壤有机碳含量大体随着土层的深入而降低,0~15cm土层土壤有机碳的累积量从高到低依次为林间草地>高寒灌丛草甸>高寒草甸>沼泽化草甸>盐渍化沼泽>亚高寒草甸>荒漠化草甸(P<0.05);随土层深度变化土壤全氮含量与有机碳相似,0~15cm全氮累积量从高到低依次为沼泽化草甸>林间草地>高寒灌丛草甸>高寒草甸>盐渍化沼泽>荒漠化草原>亚高寒草甸(P<0.05);荒漠化草原、林间草地和土壤全磷含量随土层深度无明显规律性,0~15cm土层全磷累积量由高到低依次为高寒灌丛草甸>沼泽化草甸>高寒草甸>盐渍化沼泽>亚高寒草甸>荒漠化草原>林间草地(P<0.05);随土层深度的增加不同草地类型养分含量顺序不同。除沼泽化草甸,不同草地类型下土壤有机碳与全氮呈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类型 土壤深度 土壤碳氮磷 青藏高原东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A^2/O工艺处理低碳源城市污水的除磷脱氮效果 被引量:15
2
作者 周爱姣 陶涛 +1 位作者 张太平 张勇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50-152,共3页
文章以南方某污水处理厂的实际运行情况为例,介绍了A-A2/O工艺在处理低碳源城市污水的效果。运行结果表明,工艺对BOD5、COD、SS的去除效果良好,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对于氮磷去除,出水NH4-N&l... 文章以南方某污水处理厂的实际运行情况为例,介绍了A-A2/O工艺在处理低碳源城市污水的效果。运行结果表明,工艺对BOD5、COD、SS的去除效果良好,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对于氮磷去除,出水NH4-N<0.5mg/L,TN<15mg/L,TP<1.5mg/L,但TN平均去除率只有45%左右;TP大多数的去除率在30%~50%之间。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是碳源不足。为提高除磷脱氮效果,采取了投加PAC来辅助除磷,并提出了进一步的改进措施,供同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A^2/O工艺 城市污水 低碳源 除磷脱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南部近海沉积物中碳、氮、磷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13
3
作者 吕桂才 张哲 +1 位作者 王江涛 谭丽菊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4,共4页
对山东近海31个站位表层沉积物中的总氮、总磷和总有机碳的含量和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总氮、总磷和总有机碳含量均较低,高值区主要分布在胶州湾及湾口和北部海域,总氮浓度范围为0.31~0.75mg/g,平均值为0.52mg/g,总磷浓度范围... 对山东近海31个站位表层沉积物中的总氮、总磷和总有机碳的含量和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总氮、总磷和总有机碳含量均较低,高值区主要分布在胶州湾及湾口和北部海域,总氮浓度范围为0.31~0.75mg/g,平均值为0.52mg/g,总磷浓度范围为0.18~0.32mg/g,平均值为0.24mg/g,总有机碳浓度范围为0.17%~0.49%,平均值为0.33%。相关性分析表明,总氮和总有机碳的相关性较好,总有机碳和总氮比值(TOC/TN)略高于Redfield比值,表明这两种生源要素的来源可能是一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近海 沉积物 总氮 总磷 总有机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乌素沙地湖滨带沉积物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 被引量:12
4
作者 闫玉琴 解刚 +2 位作者 项宇 夏国彤 申卫博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23-228,共6页
为了阐明毛乌素沙地湖滨带沉积物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及其指示意义,对不同类型区湖滨带沉积物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区湖滨带沉积物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变化趋势一致,表现为距离湖泊中心位置愈远其含... 为了阐明毛乌素沙地湖滨带沉积物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及其指示意义,对不同类型区湖滨带沉积物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区湖滨带沉积物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变化趋势一致,表现为距离湖泊中心位置愈远其含量愈低;湖滨带沉积物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剖面分布具有一定层次性,表现为0—10cm>10—20cm>20—40cm,湖滨带沉积物全磷的变化相对滞后于有机碳和全氮,其水平分布特征与有机碳和全氮不同,剖面分布相似;土壤含水率和土壤容重是影响沉积物养分分布的关键因子,同时也是影响C/P和N/P变化的主要因素;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分析表明,除相对远离湖泊中心的类型区C/N和C/P与土壤碳储量的变化趋势一致外,靠近湖泊中心的类型区碳与养分比值未表现出对土壤碳储量良好的指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滨带沉积物 有机碳 全氮 全磷 生态化学计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地退化对三江源国家公园高寒草甸表层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的空间驱动 被引量:6
5
作者 张法伟 李红琴 +5 位作者 仪律北 罗方林 张光茹 王春雨 杨永胜 李英年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4期5586-5592,共7页
草地退化显著削弱了三江源高寒草甸的土壤肥力及生态承载功能,但空间尺度上的驱动强度和环境调控尚不清晰。在2020年7—8月,基于三江源国家公园高寒草甸典型分布区原生植被和退化植被的60个配对采样,研究表层(0—30 cm)土壤有机碳(SOC)... 草地退化显著削弱了三江源高寒草甸的土壤肥力及生态承载功能,但空间尺度上的驱动强度和环境调控尚不清晰。在2020年7—8月,基于三江源国家公园高寒草甸典型分布区原生植被和退化植被的60个配对采样,研究表层(0—30 cm)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和全磷(TP)含量对草地退化的空间响应特征。三江源国家公园高寒草甸原生植被SOC和TN含量分别为(2.45±2.05)%(平均值±标准差,下同)和(0.25±0.20)%,配对样本t-检验的结果表明草地退化导致SOC和TN分别极显著(P<0.001)下降了44.0%和35.6%。TP对草地退化无显著响应(P=0.22)。原生植被的土壤C∶N∶P平均为59.6∶6.2∶1.0,草地退化导致化学计量值平均下降28.3%。一般线性模型的结果表明草地退化对SOC和TN及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空间降低强度主要取决于纬度和海拔(P<0.01),与经度和土壤深度关系较弱(P>0.30),即低纬度高海拔的高寒草甸响应相对强烈。草地退化导致三江源国家公园高寒草甸土壤碳氮损失严重,降低了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研究结果可为三江源退化高寒草甸土壤营养功能的治理和恢复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退化 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 全氮含量 全磷含量 三江源国家公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江源星星海水体中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5
6
作者 卢素锦 武晓翠 +5 位作者 侯传莹 袁坤宇 周燕平 乔娅 杨洁 孙树娇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21-226,共6页
【目的】研究三江源星星海水体中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为揭示隆宝湖湿地的潜在富营养化进程提供依据。【方法】在星星海设置3个采样点采集水样,研究水体中总有机碳(TOC)、总氮(TN)、总磷(TP)的含量,对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 【目的】研究三江源星星海水体中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为揭示隆宝湖湿地的潜在富营养化进程提供依据。【方法】在星星海设置3个采样点采集水样,研究水体中总有机碳(TOC)、总氮(TN)、总磷(TP)的含量,对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采用超标率和超标倍数对水质进行了评价,分析了TOC与TN、TN与TP的相关性。【结果】星星海水体中TN含量为0.326 mg/L,NH4+-N含量为0.100 mg/L,NO3--N含量为0.109 mg/L,TP含量为0.014 mg/L,TOC含量为0.406 mg/L。对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TOC、TN、TP超过Ⅰ类水质标准,TN、TP超标倍数分别为0.63、0.4,超标率分别为66.7%、33.3%。相关性分析表明,TOC与TN、TN与TP的相关系数分别为R12﹦0.930 5,R22﹦0.693 2,说明碳、氮含量变化趋势相关性较好,氮、磷含量变化趋势相关性较差,水体中TN、TP来源不同。研究表明,C/N约为1.263,N/P约为23.28,表明有机质来源具有单一性,磷是星星海潜在营养化的限制因子。【结论】TN、TP的含量超过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Ⅰ类水质标准,达到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II类水质标准。星星海水体未达到富营养化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星海 总有机碳 总氮 总磷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铝镉污染对砖红壤微生物碳氮磷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黄冬芬 郇恒福 +1 位作者 刘国道 白昌军 《热带农业科学》 2018年第11期37-42,共6页
通过土培试验,研究铝、镉对砖红壤土壤微生物碳氮磷的影响。结果表明:铝处理对土壤微生物量碳(SMC)影响变化幅度较大。不同浓度铝处理降低土壤微生物氮(SMN),随处理浓度的增加,抑制程度增强, SMN相应降低14.28%~46.63%;而铝处理对土壤... 通过土培试验,研究铝、镉对砖红壤土壤微生物碳氮磷的影响。结果表明:铝处理对土壤微生物量碳(SMC)影响变化幅度较大。不同浓度铝处理降低土壤微生物氮(SMN),随处理浓度的增加,抑制程度增强, SMN相应降低14.28%~46.63%;而铝处理对土壤微生物磷(SMP)有显著促进作用。2~50 mg/kg镉处理对SMC无显著影响, 5~15 mg/kg镉处理显著提高SMN含量20.40%~37.55%,但随着处理浓度增加到20~100 mg/kg, SMN降低21.63%~54.69%。15~20 mg/kg镉对SMP有显著促进作用。1 000~2 000 mg/kg铝处理显著提高水溶性有机碳(WSOC)含量,土壤水溶性氮(WSN)含量也随铝处理浓度增加显著提高。镉对WSOC无显著影响,而20~100mg/kg镉处理提高WSN含量。与单一铝或镉处理不同,铝镉复合处理显著降低SMC,降低幅度为25.10%~47.75%。WSOC和WSN含量随铝镉复合处理浓度增加显著增加。试验结果表明, SMN和WSN对铝响应敏感,镉处理对SMC和WSOC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位臭氧污泥减量试验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韦海浪 《机械科学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792-1796,共5页
通过模拟某污水处理站的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工艺运行条件,对其污泥混合液参数的变化规律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原位臭氧投加量的不断增加,SBR的混合液悬浮固体浓度(MLSS)和混合液挥发性悬浮固体浓度(MLVSS)呈下降趋势,污泥... 通过模拟某污水处理站的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工艺运行条件,对其污泥混合液参数的变化规律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原位臭氧投加量的不断增加,SBR的混合液悬浮固体浓度(MLSS)和混合液挥发性悬浮固体浓度(MLVSS)呈下降趋势,污泥活性明显降低;臭氧氧化作用对污泥微生物细胞的破解可以引起污泥混合液中溶解性化学需氧量(SCOD)、总有机碳(TOC)、总氮(TN)和总磷(TP)浓度的升高,其最高值分别可达到1 366.5 mg/L、420.50 mg/L、31.89 mg/L和19.54 mg/L。污泥混合液中的氨氮(NH+4-N)浓度和pH值均呈下降的趋势,硝酸盐氮(NO-3-N)浓度和亚硝酸盐氮(NO-2-N)浓度表现为增加的规律,但NO-2-N浓度随着臭氧量的继续投加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泥减量 原位 臭氧投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30年川中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变化 被引量:34
9
作者 罗由林 李启权 +5 位作者 王昌全 辛志远 王永豪 宋安军 万傲然 唐科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26-733,共8页
基于1981年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和2012年实地采样数据,分析了紫色丘陵区1981—2012年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表层土壤碳氮磷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变化。结果表明:研究区近30年来土壤碳、氮含量增幅分别为109.98%、27.27%,磷含量基本稳定。1... 基于1981年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和2012年实地采样数据,分析了紫色丘陵区1981—2012年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表层土壤碳氮磷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变化。结果表明:研究区近30年来土壤碳、氮含量增幅分别为109.98%、27.27%,磷含量基本稳定。1981年土壤C︰N︰P比为7.28︰1︰1,2012年C︰N︰P比为16.41︰1.37︰1。各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碳、氮含量均有不同程度提升,尤以林草地、园地提升最为明显;水田、旱地、园地土壤磷含量基本稳定而林草地下降明显;土壤C/N、C/P、N/P均有提升。30年来表层土壤碳储量明显增加,氮储量基本稳定而磷储量有所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方式 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海拔高度下梵净山土壤碳、氮、磷分布特征 被引量:49
10
作者 李相楹 张维勇 +3 位作者 刘峰 张珍明 何腾兵 林昌虎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9-24,共6页
为探明梵净山地区海拔高度与土壤性质间的关系,在不同海拔高度采集不同深度土层土样,测定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有效磷含量。结果表明:在不同采样深度下,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有效磷以及碳... 为探明梵净山地区海拔高度与土壤性质间的关系,在不同海拔高度采集不同深度土层土样,测定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有效磷含量。结果表明:在不同采样深度下,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有效磷以及碳氮比、碳磷比和氮磷比均逐渐下降。在不同海拔高度下,受气候、生物和地形等因素的影响,0—20cm层土壤中有机质、碱解氮含量与海拔高度显著相关,有机质含量随海拔的增加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在海拔1 450m达到最大值,碱解氮含量随海拔的增加而增加;20—40cm层土壤各项指标与海拔高度相关度不紧密;40—60cm层土壤中,有机质、全氮含量、碳磷比、氮磷比与海拔高度显著相关,均随海拔的增加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拔高度 梵净山 分布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酸法活性炭的三聚氰胺表面改性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13
11
作者 陈继锡 左宋林 +1 位作者 王永芳 郝婧 《林产化学与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7-44,共8页
为了考察磷酸法活性炭作为双电层电容器电极材料的可行性,通过浸渍三聚氰胺后在500、700、900℃下热处理的方法对活性炭进行了表面改性,分别得到改性活性炭AC-N-500、AC-N-700、AC-N-900,考察不同热处理温度对活性炭表面氮元素结合状态... 为了考察磷酸法活性炭作为双电层电容器电极材料的可行性,通过浸渍三聚氰胺后在500、700、900℃下热处理的方法对活性炭进行了表面改性,分别得到改性活性炭AC-N-500、AC-N-700、AC-N-900,考察不同热处理温度对活性炭表面氮元素结合状态的影响,及其对磷酸法活性炭作为双电层电容器电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的影响。采用氮气吸附、元素分析、X射线光电子能谱及电化学测试等方法分析表征活性炭的孔隙结构、元素组成、表面官能团存在形式以及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改性活性炭氮元素含量逐渐下降,由AC-N-500的8.49%下降为AC-N-900的4.16%;三聚氰胺改性活性炭比表面积和总孔容明显降低。改性活性炭中氮元素主要以N-6(吡啶型)、N-5(吡咯型)、N-Q(季氮型)、N-X(氮氧型)4种形式存在;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N-6和N-5型官能团的比例略微减少并部分转变为N-Q。改性活性炭AC-N-700可制备出比电容达203 F/g(扫描电压1 m V/s)的活性炭电极材料,减小电极与电解液间的阻力有利于离子的渗入和电荷的传导,表明磷酸法活性炭具有作为双电层电容器电极材料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法活性炭 三聚氰胺 含氮官能团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酸活化鱼鳞活性生物炭的制备及表征 被引量:4
12
作者 张净净 李海朝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S01期116-119,共4页
以鱼鳞为原料,通过磷酸活化法制备具有较高比表面积并含大量微孔的活性生物炭。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Boehm滴定法对制备的鱼鳞活性生物炭的结构特征和表面的组成及性质等进行了表征。... 以鱼鳞为原料,通过磷酸活化法制备具有较高比表面积并含大量微孔的活性生物炭。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Boehm滴定法对制备的鱼鳞活性生物炭的结构特征和表面的组成及性质等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85%的磷酸、浸渍比(磷酸与鱼鳞质量比)为2、550℃活化1.0 h条件下制备的鱼鳞活性生物炭的得率为26.74%,亚甲基蓝吸附值为213 mg/g,碘吸附值为936.46 mg/g,比表面积为498.162 cm 2/g,总孔容为0.266 cm^ 3/g,平均孔径为2.138 nm。Boehm滴定法总酸度为1.678 mmol/g,总碱度为0.433 mmol/g,其表面含有两性官能团。其中酸性官能团为羟基、羧酸基、内酯基等多种含氧类官能团和含磷官能团,碱性官能团为酰胺、内酰胺、吡啶型和吡咯型等含氮官能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炭 鱼鳞 磷酸 含氮官能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厌氧-限氧SBR处理低C/N生活污水SNDPR启动及N_(2)O释放 被引量:2
13
作者 巩有奎 罗佩云 孙洪伟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4381-4390,共10页
以厌氧-限氧方式运行序批式生物反应器(SBR),采用逐步降低进水碳氮比(C/N)方式驯化聚磷菌(PAOs)和聚糖菌(GAOs),启动了低C/N生活污水同步脱氮除磷过程(SNDPR),并考察了SNDPR内PAOs、GAOs间竞争关系及系统脱氮除磷性能过程N_(2)O释放特... 以厌氧-限氧方式运行序批式生物反应器(SBR),采用逐步降低进水碳氮比(C/N)方式驯化聚磷菌(PAOs)和聚糖菌(GAOs),启动了低C/N生活污水同步脱氮除磷过程(SNDPR),并考察了SNDPR内PAOs、GAOs间竞争关系及系统脱氮除磷性能过程N_(2)O释放特性。结果表明,C/N=7.0,SBR限氧段脱氮和除磷效率分别为83.5%和90%以上,N_(2)O产量为0.54 mg/L;C/N=3.0~3.5,脱氮和除磷效率分别降至60.1%和80.5%,N_(2)O产量达1.09 mg/L。SBR内不同反应阶段内源物质变化均表现出PAOs-GAOs共存特性。高C/N有利于微生物合成聚-β-羟基烷酸酯(PHA)并促进N_(2)O还原。C/N降低,SBR内污泥内源物质转化倾向于富集GAOs的降解特性。氨氧化菌(AOB)好氧反硝化过程及GAOs以PHA作为电子供体的内源反硝化过程促进了N_(2)O的释放。随C/N降低,SBR内污泥平均胞外聚合物(EPS)由43.4 mg/g VSS增至50.5 mg/g VSS,污泥容积指数(SVI)由99 ml/g增至127 ml/g。疏松型EPS(LB-EPS)内,蛋白质(PN)与多糖(PS)之比(PN/PS)随C/N增加而降低,污泥亲水性增加,不利于污泥脱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氮比 聚磷菌 聚糖菌 同步脱氮除磷 N_(2)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化镍/氮磷共掺杂碳负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胡健 蒙延双 胡倩茹 《电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40-548,共9页
以离子液体为碳源和氮源、次亚磷酸钠为磷源、乙酸镍为镍源,一步法制备了磷化镍/氮磷共掺杂碳(Ni_(2)P/NPC)复合材料。SEM、TEM等检测结果表明Ni_(2)P纳米颗粒在N、P共掺杂碳骨架上均匀分布。将所制备Ni_(2)P/NPC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以离子液体为碳源和氮源、次亚磷酸钠为磷源、乙酸镍为镍源,一步法制备了磷化镍/氮磷共掺杂碳(Ni_(2)P/NPC)复合材料。SEM、TEM等检测结果表明Ni_(2)P纳米颗粒在N、P共掺杂碳骨架上均匀分布。将所制备Ni_(2)P/NPC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时,Ni_(2)P/NPC电极在0.1、0.5、1、3和5 A·g^(-1)电流密度下的放电比容量分别为377.7、294.1、265.4、211.7和187.5 mAh·g^(-1)。当电流密度重新回到0.1 A·g^(-1),放电比容量为368.1 mAh·g^(-1)。电极结构在大倍率下可以保持稳定,表现出优异的倍率性能。在0.5 A·g^(-1)的电流密度下经200次循环后放电比容量维持在301.8 mAh·g^(-1),容量保持率为80.7%,CV曲线证实Ni_(2)P/NPC在储锂过程中是由扩散过程和电容行为共同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化镍 氮磷共掺杂碳 储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磷共掺杂废旧棉织物基活性炭的制备及其超级电容器性能 被引量:5
15
作者 黄玲 王帅 +3 位作者 张宇 黄祥红 彭俊军 杨锋 《新型炭材料》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128-1137,共10页
将废弃资源转化为能源储存材料是一种变废为宝,解决当前能源短缺、改善环境问题的新方向。本文采用熔盐一步炭化活化法,结合聚磷酸铵(APP)共掺杂技术,将废旧棉织物制备出氮/磷共掺杂的棉基活性炭材料。通过扫描电镜(SEM)、氮气吸附脱附... 将废弃资源转化为能源储存材料是一种变废为宝,解决当前能源短缺、改善环境问题的新方向。本文采用熔盐一步炭化活化法,结合聚磷酸铵(APP)共掺杂技术,将废旧棉织物制备出氮/磷共掺杂的棉基活性炭材料。通过扫描电镜(SEM)、氮气吸附脱附仪(BET)、拉曼光谱仪(Raman)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对材料的形貌、结构和成分进行表征分析,同时使用循环伏安(CV)、恒流充放电(GCD)对材料的电化学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将废旧棉织物与APP混合后,在ZnCl_(2)/KCl熔盐介质中经炭化活化处理得到氮/磷共掺杂活性炭,BET比表面积为751 m^(2)·g^(−1),在三电极体系中比电容高达423 F·g^(−1)(电流密度为0.25 A·g^(−1)时),在5 A·g^(−1)的大电流密度下经5000圈循环后其容量保持率高达88.9%。同时,将其组装成对称型超级电容器时,在200 W·kg^(−1)的功率密度下其能量密度为28.67 Wh·kg^(−1)。这种将废弃棉织物资源转化为储能材料的方法成功实现了废弃纺织物的高附加值再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旧棉织物 活性炭 氮磷共掺杂 超级电容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纳米管载钴基纳米材料的制备:一种优异的电催化析氢活性材料 被引量:4
16
作者 夏霁 李绍敏 +2 位作者 高森 谢松 刘昊 《新型炭材料》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7-96,I0002-I0012,共21页
在高效过渡金属磷化物催化剂中,钴镍磷(CoNiP)以其优异的析氢催化活性,被认为是最有可能在将来替代贵重金属铂的一类催化剂。采用一种简单的工业浸渍法和两步煅烧法制备了在氮掺杂碳纳米管上(NCNTs)均匀分散的CoNiP纳米颗粒,获得了具有... 在高效过渡金属磷化物催化剂中,钴镍磷(CoNiP)以其优异的析氢催化活性,被认为是最有可能在将来替代贵重金属铂的一类催化剂。采用一种简单的工业浸渍法和两步煅烧法制备了在氮掺杂碳纳米管上(NCNTs)均匀分散的CoNiP纳米颗粒,获得了具有高效析氢活性的催化材料(CoNiP/NCNTs),该材料具有较低的过电位和良好的析氢稳定性等优点。在磷化物的合成过程中,磷源加入的量是影响其性能至关重要的因素。实验通过改变磷化过程中加入次磷酸钠的量考察了磷源含量对材料催化性能的影响。经过优化后的CoNiP/NCNTs纳米材料,在0.5 mol/L的硫酸溶液中具有44 mV的初始过电位,并且在电流密度为10 mA cm-2的时候,过电位仅为75 mV。经过24 h的稳定性测试,电位仅下降6 mV。因此,实验制备的催化材料具有优异的析氢催化性能,在工业产氢领域具有很好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掺杂碳纳米管 磷化 浸渍法 析氢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