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24篇文章
< 1 2 3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乡村教师研究的国际前沿、主题演变及知识基础分析——基于2000—2016年主题为“rural teacher”的SSCI论文数据 被引量:9
1
作者 赵新亮 张彦通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6-22,共7页
以SSCI期刊2000—2016年间主题为"rural teacher"的刊发论文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计量学和描述统计方法,选取核心作者、机构地区、关键词、热点主题、共被引文献、知识基础等分析指标,通过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全面揭示当前乡... 以SSCI期刊2000—2016年间主题为"rural teacher"的刊发论文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计量学和描述统计方法,选取核心作者、机构地区、关键词、热点主题、共被引文献、知识基础等分析指标,通过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全面揭示当前乡村教师主题研究的国际前沿、知识基础与发展态势。结果表明,未来乡村教师主题研究需拓宽基于交叉学科的多元主题研究,强化微观具体问题的实证性研究,加大基础性理论研究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教师 国际前沿 SSCI 知识图谱 可视化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影响因素与实施策略研究——基于结构方程与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吴军其 刘萌 +2 位作者 吴飞燕 龚蕾 徐慧 《中国电化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9-116,125,共9页
乡村教师的数字素养水平是影响乡村教育数字化转型效果的关键因素。已有的研究大多基于外部环境探究影响乡村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因素,较少从教师主体视角进行剖析。研究从乡村教师个人动机视角出发,基于UTAUT模型和自我决定理论构建乡... 乡村教师的数字素养水平是影响乡村教育数字化转型效果的关键因素。已有的研究大多基于外部环境探究影响乡村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因素,较少从教师主体视角进行剖析。研究从乡村教师个人动机视角出发,基于UTAUT模型和自我决定理论构建乡村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影响因素模型,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相结合的方法探究乡村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影响因素。SEM分析发现,乡村教师的绩效期望、努力期望、社会影响、内在动机正向显著影响数字素养提升意向,提升意向和便利条件正向显著影响数字素养,性别、教龄、学历对模型的部分路径具有调节作用;进一步通过fsQCA分析可知,绩效期望是影响乡村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必要条件,乡村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影响因素共有5种不同的组态。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从激发内生动力、满足绩效期望和差异化群体需求、提升便利条件感知等方面促进乡村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研究结论将为乡村教师数字素养提升和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思路和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教师 数字素养 影响因素 结构方程 fsQC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想·遮蔽·澄明:乡村教师公共生活实践的三重审视 被引量:1
3
作者 王晓丽 卢鉴策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37-45,共9页
当前,学界对乡村教师的公共生活实践多持乐观态度,期望乡村教师能够成为公共精神的传承者、公共事务的参与者、乡村教育与乡村建设的链接者。但在现实教育语境下,乡村教师的公共生活实践面临文化责任缺位、场域环境脱嵌、政策授权缺失... 当前,学界对乡村教师的公共生活实践多持乐观态度,期望乡村教师能够成为公共精神的传承者、公共事务的参与者、乡村教育与乡村建设的链接者。但在现实教育语境下,乡村教师的公共生活实践面临文化责任缺位、场域环境脱嵌、政策授权缺失三重遮蔽。面向新时期城乡教育一体化建设的现实逻辑,乡村教师应立足自身职业角色本位,通过乡村学校乡土文化责任的唤醒、乡村教师核心责任的厘清、政策领域修法立规的完善,为乡村教师个体的公共生活实践提供助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教师 公共生活实践 职业角色 乡土文化责任 乡村教师核心责任 修法立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身在乡”到“心入场”:新生代乡村教师身份认同重塑 被引量:3
4
作者 王明露 颜庆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35-42,共8页
新生代乡村教师是教师队伍中分化出来的一个新群体,并随着乡村教师群体的代际更替,日渐成为乡村教育场域的中坚力量。增进新生代乡村教师的身份认同,奠定了个体认知与公共认知一致性的基础,是新生代乡村教师从在乡村学校工作的“身在乡... 新生代乡村教师是教师队伍中分化出来的一个新群体,并随着乡村教师群体的代际更替,日渐成为乡村教育场域的中坚力量。增进新生代乡村教师的身份认同,奠定了个体认知与公共认知一致性的基础,是新生代乡村教师从在乡村学校工作的“身在乡”状态向融入乡村教育的“心入场”状态转变的关键环节。新生代乡村教师具有多重身份,三大人性假设理论奠定了新生代乡村教师职业身份、组织身份和专业身份三维具象的丰富内涵。当前,新生代乡村教师面临着身份责任泛化掣肘职业身份认同、情感近城疏乡淡化组织身份认同、社会资本匮乏弱化专业身份认同的多重困境。建立将教师的公共认同转化为新生代乡村教师个体自我认同的落实机制,实现乡村时空、教师身份、教育场域的内在一致性,需要厘清教师角色边界,明确职业身份认同的行为场;丰富乡土关系网络,再造组织身份认同的环境场;重构乡村教育场域,融入专业身份认同的心理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代 乡村教师 身份认同 场域 身份重塑 职业身份 组织身份 专业身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长与异化:“城市型”新生代乡村教师情感劳动的特征和影响因素 被引量:3
5
作者 蒋喜锋 何文 《教育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7-130,共14页
“城市型”新生代乡村教师作为乡村教育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合理限度的情感劳动是其职业适应及专业发展的重要前提。借助情感劳动理论,采用质性访谈法探究“城市型”新生代乡村教师情感劳动的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乡村教育情境,以... “城市型”新生代乡村教师作为乡村教育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合理限度的情感劳动是其职业适应及专业发展的重要前提。借助情感劳动理论,采用质性访谈法探究“城市型”新生代乡村教师情感劳动的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乡村教育情境,以及这一情境中发生于教育教学、职业发展和行政事务等领域的情感事件,直接影响着“城市型”新生代乡村教师情感劳动策略的选择,如表层表演、深层表演和自然表达等,同时也造成了他们高强度的情感劳动,这导致他们在获得专业情感成长的同时,亦出现了情感倦怠、情感耗竭等情感异化问题。个体因素、组织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是“城市型”新生代乡村教师情感劳动负荷加剧的深层原因,如何使“城市型”新生代乡村教师的情感劳动保持在合理的限度,促进其专业情感成长、消除情感异化是亟待思考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型”新生代乡村教师 情感劳动 教师情感成长 教师情感异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强国背景下乡村教师队伍高质量建设的逻辑与路径
6
作者 李明 张旸 《教育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7-74,86,共9页
乡村教师是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乡村教育的基础支撑,是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乡村教师作为基础教育的生命线,乡村教师队伍高质量建设是基础教育高质... 乡村教师是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乡村教育的基础支撑,是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乡村教师作为基础教育的生命线,乡村教师队伍高质量建设是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和教育强国建设的题中之义,其遵循乡村教师教育体系构建的基础性升级、乡村师资配置优质均衡的公平性升级、乡村教师能力素质提升的专业性升级、乡村教师乡土情怀厚植的责任性升级和乡村教师激励机制完善的保障性升级的内在逻辑。为此,乡村教师队伍高质量建设的实现路径包括以空间正义理念促进城乡空间平衡与公共规制、以高质量教育公平弥合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以教育家精神引领立德树人与守正创新新方向、以教育数字化助力数字化基建升级与资源互享等方面,从而建成教育强国之师并筑牢强国建设之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强国 乡村教师队伍 乡村教育 高质量发展 质量公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岗教师“留不住”的影响因素与纾解路径——基于史密斯ITEI模型的分析
7
作者 付东兵 程红艳 《教育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5-208,共14页
优质均衡发展是我国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重点,而特岗教师“留不住”增加了城乡师资差距扩大的风险。为探明其原因,基于史密斯ITEI模型,调研了“特岗计划”在县域的执行过程。数据分析发现,多元执行主体的差异化行为、目标群体的被... 优质均衡发展是我国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重点,而特岗教师“留不住”增加了城乡师资差距扩大的风险。为探明其原因,基于史密斯ITEI模型,调研了“特岗计划”在县域的执行过程。数据分析发现,多元执行主体的差异化行为、目标群体的被动应对和政策环境的失衡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产生的张力导致了“特岗计划”政策目标发生偏移;相关部门监督缺位、“城市优先”的发展理念和“关系主导”的执行结构,是政策目标偏移的内在原因。对此建议相关部门要加强对政策执行过程的监督管理,执行主体要树立城乡均衡发展理念,从而不断改善特岗教师的职业发展环境,确保“特岗计划”执行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岗计划 特岗教师 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史密斯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教师助推乡村高质量发展的“新乡贤”使命
8
作者 程良宏 李蓉荣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5-103,共9页
以“新乡贤”身份引领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教师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使命,这意味着乡村教师以乡土文化的传承者与创新者、乡风文明的引领者与改造者、乡村学校与乡村社会的“文化中间人”等身份积极投身乡村振兴行动... 以“新乡贤”身份引领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教师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使命,这意味着乡村教师以乡土文化的传承者与创新者、乡风文明的引领者与改造者、乡村学校与乡村社会的“文化中间人”等身份积极投身乡村振兴行动。强调乡村教师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新乡贤”使命,既是乡村高质量发展对其“本土精英”肩负使命的国家要求,也是承续中国历史传统赋予其社会改造职责的客观要求,亦是重塑新时期乡村教师乡村文化精英身份与自豪感的现实需要。这一使命的实现,需要乡村教师自身的使命自觉、乡村社会深度认可接纳、各级职能部门对国家政策的有效贯彻落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教师 新乡贤 乡村文化建设 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谁的工作活力更强?——基于乡村定向教师组织承诺的潜在剖面分析
9
作者 张源源 杨雨晴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80-188,共9页
乡村定向教师从“契约入场”转向“责任在场”,有助于推动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探究不同组织承诺类别的定向教师在工作活力上的差异化表现,把握群体内部异质特征,可以为引导其全身心投入乡村教育教学工作提供实践路径... 乡村定向教师从“契约入场”转向“责任在场”,有助于推动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探究不同组织承诺类别的定向教师在工作活力上的差异化表现,把握群体内部异质特征,可以为引导其全身心投入乡村教育教学工作提供实践路径。基于个体中心视角,采用潜在剖面分析技术讨论定向教师组织承诺类别及对其工作活力影响的研究显示,低承诺型、理想承诺低载型、中等承诺型、情感承诺主导型和高承诺型定向教师占比分别为29%、7%、37%、18%、9%;各类别分布受定向教师性别、履约年限、学校所在地、培养院校所在地等因素影响;不同类别定向教师在工作活力上的表现存在显著差异,情感承诺主导型定向教师表现出更强的工作活力。据此,应从促进职业适应、提升发展能力、厚植“桑梓情谊”等方面综合发力,保障定向教师主动留任、积极从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教师 定向培养 工作活力 组织承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教师非货币性激励政策执行的多重困境及路径探索——基于政策执行综合模型的分析
10
作者 姚佳胜 宋肖肖 《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7-73,共7页
乡村现代化离不开乡村教育的发展,乡村教师是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乡村教育的基础支撑,是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本研究以萨巴蒂尔和马兹曼尼安所开发的“政策执行综合模型”为... 乡村现代化离不开乡村教育的发展,乡村教师是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乡村教育的基础支撑,是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本研究以萨巴蒂尔和马兹曼尼安所开发的“政策执行综合模型”为基础,结合H省的调查数据,对模型进行修正。研究发现,乡村教师非货币性激励政策在执行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境:政策体系建构不足弱化了政策的推进力度,目标群体追求利益制约了政策的功效发挥,政策执行存在偏差消解了政策的目标本义,社会支持缺乏保障降低了政策的实际效能。基于模型分析,政策问题的特性、政策本身的因素与政策以外的因素影响了政策的顺利执行。因此,本研究建议从强化政策顶层设计、加大政策宣传解读力度、建立多方联动机制、加大资源投入力度和健全政策监督体系等方面寻求困境的破解之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教师 非货币性激励政策 政策执行综合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教师网络研修缘何“沉浸”与“浅止”——基于中西部五省县域的质性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付苏豪 王晶莹 +1 位作者 白荐楠 李玉顺 《电化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9-105,共7页
乡村教师的现代性专业发展是高质量乡村教育与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研修为数字时代乡村教师群体能力提升与专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然而网络研修实践过程亦面临参与意愿缺位与获得感匮乏的尴尬境地。研究借助推拉理论视角... 乡村教师的现代性专业发展是高质量乡村教育与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研修为数字时代乡村教师群体能力提升与专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然而网络研修实践过程亦面临参与意愿缺位与获得感匮乏的尴尬境地。研究借助推拉理论视角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中西部五省县域的15名乡村教师进行深度访谈,考察乡村教师网络研修参与的复杂影响因素与深层内在机制,发现乡村教师的网络研修参与受到课程教学改革、线上参与优势、内容适切有用、社群文化影响、考核奖励体系五个推力因素吸引,额外教研需求薄弱、教学任务繁重、平台功能缺陷三个拉力因素排斥,以及教师发展动力、技术适应性两个中间障碍与个人因素影响。为进一步促进乡村教师网络研修工程的迭代优化与高质量乡村教育体系的建设,必须坚持应用为王,加强乡村数字生态建设;实施主体驱动,激发乡村教师发展动力;进行乡土重塑,创生县域本土教研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教师 网络研修 教师专业发展 乡村教育 教育数字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由区隔走向嵌入:乡村教师赋能乡村振兴的空间进路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江 阮成武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6-42,共7页
乡村教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人力资本。从空间生产的理论逻辑出发,可以形成“教育-经济-政治-文化”相耦合的乡村教师赋能乡村振兴的空间进路。现实关照下,乡村教师赋能乡村振兴的空间区隔困境表现为乡村教育空间窄化、经济空间淡化、治... 乡村教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人力资本。从空间生产的理论逻辑出发,可以形成“教育-经济-政治-文化”相耦合的乡村教师赋能乡村振兴的空间进路。现实关照下,乡村教师赋能乡村振兴的空间区隔困境表现为乡村教育空间窄化、经济空间淡化、治理空间弱化和文化空间虚化。乡村教师赋能乡村振兴应通过空间嵌入,笃定乡村教育的“组织者”角色、坚定乡村产业的“优化者”角色、凿定乡村治理的“协作者”角色、确定乡村文化的“传承者”角色,从而实现乡村振兴与乡村教师角色生成的价值同求、动力同源、责任同向和实践同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教师 乡村振兴 空间嵌入 乡村教育空间 乡村治理空间 乡村文化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理论体系、实践样态与时代路向 被引量:2
13
作者 付苏豪 李玉顺 +1 位作者 蒋芮 马凡 《中国电化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5-132,共8页
城乡教育均衡是国家实施教育带动乡村振兴的历史性与时代性战略命题,数字教育资源稀缺与优秀教师队伍匮乏深度刻画城乡教育不平等,然而传统东西部结对帮扶与资源跨区域输送实践难以满足乡村教育持续性与适切性的发展需要。面向乡村数字... 城乡教育均衡是国家实施教育带动乡村振兴的历史性与时代性战略命题,数字教育资源稀缺与优秀教师队伍匮乏深度刻画城乡教育不平等,然而传统东西部结对帮扶与资源跨区域输送实践难以满足乡村教育持续性与适切性的发展需要。面向乡村数字教育生态、城乡持续适切帮扶、理论吸纳转化实践的三重现实阻遏,教育数字化转型为实现城乡数字教育资源、教师现代发展、学生综合素养、区域教育文化优质均衡的四重理想寻绎提供新的机遇。为此,探索建构以数字生态赋能优质教育资源跨区域供给、教育共同体群智协同共建共享、“异步教研+同步教研+示范课堂”重构乡村教师研修形态为主要特征的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体系,并以涵盖全国14省市20县域的教师教研提升项目为例进行真实样态的立体评估,发现其能协同培育教师专业能力与学生学业素养,带动县域教育水平提升与乡村教育现代化跃迁。为促进理论体系迭代优化与城乡教育优质均衡深化发展,必须夯实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平台精准功能服务;打通东西部城乡供需链,形成双边共建共享机制;创新项目管理评价制度,促生教师发展内生动力;联动县域师训部门协力,扩大项目造血辐射规模;重视师生数字素养培育,释放教育数字生态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数字化转型 城乡教育优质均衡 教育公平 乡村教育 教师专业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差异化与均等化:我国乡村体育教师优质均衡发展的现实挑战及纾解路径 被引量:2
14
作者 魏健 何浩 +1 位作者 张铁民 王惠国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9-87,共9页
城乡教育一体化战略背景下,乡村体育教师优质均衡发展面临多维现实挑战。该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与逻辑分析法等,系统论述我国乡村体育教师优质均衡发展的现实挑战、底层逻辑及纾解路径。研究发现,当前城乡体育教师资源配置呈现显著差异:... 城乡教育一体化战略背景下,乡村体育教师优质均衡发展面临多维现实挑战。该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与逻辑分析法等,系统论述我国乡村体育教师优质均衡发展的现实挑战、底层逻辑及纾解路径。研究发现,当前城乡体育教师资源配置呈现显著差异:城市中心主义引发的人才选择机制差异,导致城乡教育失衡;传统观念扎根以及“离农”“为农”矛盾相互交织,进一步扩大了乡村体育教师的缺口;重智轻体的痼疾长期存在,促使传统体育文化和乡土知识内容逐渐消弭;教师“易下难留”与生源“城挤村空”的局面并存,加剧了教育内卷化。为解决乡村体育教师发展中面临的各种挑战,基于政府、教师和实践三个层面的底层逻辑,提出了以下纾解路径:借鉴“定期流动制”填补乡村体育教师缺口,推动城乡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扭转“离农为农”矛盾,通过均衡配置编制资源与完善法治保障体系,为乡村体育教师队伍的稳定提供坚实支撑;培育共生共荣关系,激活教师的多元角色赋能,共同促进课程文化的软实力建设;塑造乡村教育思维新格局,缓解教育内卷化问题,形成教育多元协同发展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体育教师 城乡体育一体化 优质均衡发展 教育公平 教育资源 学校体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家精神引领乡村教师厚植乡村教育情怀的三重追问 被引量:6
15
作者 周晔 景琛琛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34,共11页
乡村教师对于推动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教育家精神何以、以何及如何促使乡村教师坚守教育初心、厚植乡村教育情怀,对重建乡村教师精神家园、打造高质量乡村教师队伍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乡村教育情怀是乡村教师内心... 乡村教师对于推动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教育家精神何以、以何及如何促使乡村教师坚守教育初心、厚植乡村教育情怀,对重建乡村教师精神家园、打造高质量乡村教师队伍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乡村教育情怀是乡村教师内心深处对乡村教育的炽热情愫,源于其对乡村教育活动的亲身体验和深刻感悟,表现为对乡村教育持续性的情感倾注、理解认知、实践作为与反思创新,是乡村教师教育家精神的具体承载与关键表达。其中,“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和“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是乡村教师教育家精神的“魂”与“根”,为乡村教师厚植乡村教育情怀提供德行指南;“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和“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是“本”与“源”,为乡村教师厚植乡村教育情怀形塑素养核心;“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和“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是“筋”与“骨”,为乡村教师厚植乡村教育情怀稳固坚守目标。乡村教师厚植乡村教育情怀需要与教育家精神的内涵相契合,在从萌生、涵养到坚守的逻辑递进关系中,唤醒主体内在的德性自觉,付诸具体实践的韧性修炼,实现成人成己的价值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家精神 乡村教师 乡村教育情怀 德性自觉 实践修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师专项计划的实施现状、面临困境与优化进路
16
作者 孙晶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5-153,共9页
优师专项计划是国家为加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教师定向培养、精准培育乡村教师队伍的重要举措。通过对28所首批优师专项计划高校的招生文本进行编码分析,发现优师专项计划以考试分数选拔人才、以师德育人为培养原则、以多方利益主体权责... 优师专项计划是国家为加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教师定向培养、精准培育乡村教师队伍的重要举措。通过对28所首批优师专项计划高校的招生文本进行编码分析,发现优师专项计划以考试分数选拔人才、以师德育人为培养原则、以多方利益主体权责保障就业环节、以政策支持确保优师生的职后发展。为深入了解其开展现状,进一步选取6所培养高校的16名不同专业优师生深入访谈,发现优师专项计划初步执行阶段面临着精准选拔的招生困境、服务面向的培养困境、利益主体的协调困境、政策约束的服务困境。因此,提出加强高中生涯教育、强化过程管理、明晰利益主体权责、探索动态调整机制等优化建议,从而为优师专项计划后期执行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师专项计划 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招生文本 强师计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方融入:乡村定向师范生从“契约”到“扎根”的应然路向
17
作者 刘小兰 杨立国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9-155,共7页
地方融入是个体进入新的地方之后最理想的状态。乡村定向师范生未来只有融入地方,成为身心具在的“地方人”,才能真正实现由文字“契约”到心灵“扎根”。地方融入内涵覆盖教师职业(生产融入)、生活(生活融入)和情感(情感融入)等方面。... 地方融入是个体进入新的地方之后最理想的状态。乡村定向师范生未来只有融入地方,成为身心具在的“地方人”,才能真正实现由文字“契约”到心灵“扎根”。地方融入内涵覆盖教师职业(生产融入)、生活(生活融入)和情感(情感融入)等方面。其应然表征主要体现为整体综合性的身心嵌入、高效互动性的社会资本、灵活适应性的协调发展、深刻持续性的情感培养。为此,需要拓宽“多融合”人才培养,提升师范生乡村教育卓越潜质;优化乡村教育导向的课程体系,回归师范生“应然发展”;厚植师范生乡土文化自觉与自信,实现培乡根铸乡魂;强化实践教学的乡村情境性,提升师范生乡村理解力。由此培养定向师范生地方融入的综合能力,增强他们未来在乡村教育中的准备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定向师范生 乡村教育 地方融入 地方人 乡土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教育综合改革的历史演进、阶段成就与未来趋向 被引量:2
18
作者 刘秀峰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5-144,205,共11页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回顾我国教育综合改革的历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978年到2002年,是城乡分立的教育综合改革期;2002年到2012年,是统筹城乡的教育综合改革期;2012年以来,是全局统筹的教育综合改革期。...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回顾我国教育综合改革的历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978年到2002年,是城乡分立的教育综合改革期;2002年到2012年,是统筹城乡的教育综合改革期;2012年以来,是全局统筹的教育综合改革期。进入新时代后,我国的教育综合改革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就:为了更好地加强党的领导,建立起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的组织体系;建立由教育评价督导引领教育综合改革的路线体系;以各层次教育为主体,构建起全面的教育综合改革的政策体系;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家庭支持的教育综合改革的协同体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立起教育综合改革的保障体系。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教育综合改革进入到面向教育强国建设的新阶段,我国的教育综合改革将呈现出更强调改革的政治性、战略性、服务性、民生性和深入性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综合改革 农村教育 教育评价 教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教师在地化发展与乡村文化振兴的耦合研究
19
作者 罗之前 王小红 王勇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33-41,共9页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更深厚的兴盛力量。乡村教师作为以乡村文化为依托的存在,其在地化发展与乡村文化振兴具有内在的逻辑关联:一方面,乡村文化振兴为乡村教师在地化发展提供了一种教育理念、行动策略和文化根基,使乡村教师“向下扎...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更深厚的兴盛力量。乡村教师作为以乡村文化为依托的存在,其在地化发展与乡村文化振兴具有内在的逻辑关联:一方面,乡村文化振兴为乡村教师在地化发展提供了一种教育理念、行动策略和文化根基,使乡村教师“向下扎根”,推进其身心的在地性、知识技能的在地性、环境过程与方法手段的在地性;另一方面,乡村教师的在地化发展明确了乡村教师发展的话语权根基,接纳自己师者的身份并扎根于乡村,承担专业责任与公共责任,唤醒乡村学生和村民对乡村文化的认知理解,使乡村文化的形式、功能和意义不断得以诠释和演绎,继而促进乡村文化的维系和再造,实现“向上生长”。当前,乡村教师在地化发展与乡村文化振兴面临内容与方法耦合度不高、时间与空间耦合水平较低、耦合协调度欠佳等困境。实现乡村教师在地化发展与乡村文化振兴的有机耦合和交互式发展,需要基于“功能—结构—要素”三个层面,从价值维度为乡村文化赋权,激活融合机制;打造扎根当地的乡村文化生态,增强联动机制;优化内外调控系统,焕发动力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教师 在地化发展 乡村文化振兴 耦合发展 乡村文化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代乡村教师的时间困境、形成逻辑及缓解路径
20
作者 梁军丽 毛菊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0-80,共11页
时间是衡量教师负担的关键杠杆,本研究以循环时间、制度时间、互动时间及自我时间的四维时间结构为线索研究新生代乡村教师负担,通过质性研究透视10名新生代乡村教师的生活图景,发现其时间困境主要表现为:在“加速浪潮”的循环时间中教... 时间是衡量教师负担的关键杠杆,本研究以循环时间、制度时间、互动时间及自我时间的四维时间结构为线索研究新生代乡村教师负担,通过质性研究透视10名新生代乡村教师的生活图景,发现其时间困境主要表现为:在“加速浪潮”的循环时间中教师教育生活单调往复与时间失衡;在“钉在墙上”的制度时间中教师主体性缺失与工作密度大;在“交叉重叠”的互动时间中教师闲暇时间缩水与工作时间扩张;在“支配分化”的自我时间中教师表层时间缺失及深层时间重塑。新生代乡村教师时间困境的形成逻辑为:社会文化层次的客观裹挟是幕后推手;群体层次的中介助推是触发联接;个体层次的陷落与挣脱是双重境遇。因此,缓解新生代乡村教师的时间困境需要健全法制时间规范,实现时间增权赋能;明晰公私时间边界,共享互动经验;深化自我时间意蕴,强化内生发展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代乡村教师 时间困境 形成逻辑 教师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