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8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直肠癌外科治疗的创新模式探讨
1
作者 李心翔 骆大葵 《中国癌症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631-636,共6页
近年来,直肠癌外科治疗模式发生了深刻变革,治疗目标从单一的肿瘤根治逐渐转向兼顾功能保留,治疗理念也从单纯强调外科技术转向重视综合治疗。特别是在低位直肠癌的治疗中,新辅助治疗模式不断优化,对于新辅助治疗后肿瘤退缩良好的患者,... 近年来,直肠癌外科治疗模式发生了深刻变革,治疗目标从单一的肿瘤根治逐渐转向兼顾功能保留,治疗理念也从单纯强调外科技术转向重视综合治疗。特别是在低位直肠癌的治疗中,新辅助治疗模式不断优化,对于新辅助治疗后肿瘤退缩良好的患者,“等待观察”和经肛局部切除成为重要的可选策略。这不仅避免了部分严重的外科治疗相关并发症,也最大程度地保留了患者的器官功能,使患者的生活质量显著提升。这种治疗策略正逐步从局部进展期低位直肠癌向相对早期的低位直肠癌拓展。在外科技术方面,在传统中间入路“先层面后血管”的基础上,提出了“以血管为中心”的入路概念,通过先处理血管再扩展平面的方式,在彻底清扫肠系膜下动脉根部淋巴结的同时保留左结肠动脉。借助双荧光术中导航技术[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ICG)荧光和术中实时成像系统(intraoperative real-time imaging system,IRIS)输尿管荧光显影],实现了对淋巴结和输尿管的实时显影,既保证了淋巴结清扫的彻底性,也有助于降低输尿管损伤的风险。术中采用的无成角双吻合技术,能够有效地降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提高手术安全性。对于存在吻合口瘘高危因素的患者,肠支架转流术有望替代传统的预防性末端回肠造口术,从而避免预防性末端回肠造口相关的并发症及二次手术回纳造口带来的创伤。总体而言,直肠癌外科治疗的发展趋势是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减少患者创伤、保留器官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推动外科技术向流程化、精准化方向发展,以最大程度地保障患者的围手术期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 手术 新辅助治疗 创新 等待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后内乳前哨淋巴结活检的预后意义 被引量:1
2
作者 任同岳 毕钊 +1 位作者 邱鹏飞 王永胜 《中国肿瘤临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87-292,共6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早期乳腺癌患者新辅助治疗(neoadjuvant therapy,NAT)后接受内乳前哨淋巴结活检(internal mammary 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IM-SLNB)的准确性,同时探索IM-SLNB在指导分期、评估预后和优化辅助治疗策略上的优势...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早期乳腺癌患者新辅助治疗(neoadjuvant therapy,NAT)后接受内乳前哨淋巴结活检(internal mammary 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IM-SLNB)的准确性,同时探索IM-SLNB在指导分期、评估预后和优化辅助治疗策略上的优势。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10月至2023年11月于山东省肿瘤医院经NAT后行IM-SLNB的132例女性患者的临床数据。分析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对内乳淋巴结(internal mammary lymph node,IMLN)转移的影响。同时评估NAT后IMLN转移状态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132例接受NAT后IM-SLNB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axillary lymph node, ALN)和IMLN总体转移率分别为90.9%(120/132)和9.1%(12/132),ALN阳性/IMLN阳性组、ALN阳性/IMLN阴性组、ALN阴性/IMLN阳性组和ALN阴性/IMLN阴性组患者比例分别为8.3%(11/132)、43.1%(57/132)、0.7%(1/132)、47.7%(63/132)。NAT后内乳前哨淋巴结的检出率为98.5%(132/134),其中2例患者因手术困难未行IM-SLNB。12例IMLN转移患者中6例患者术后病理分期发生了改变(2例由ⅢA期→ⅢC期,2例由ⅡB期→ⅢC期,1例由ⅡA期→ⅢA期,1例由ⅡA期→ⅢC期)。IMLN转移状况是无病生存期(disease-free survival,DFS)及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 OS)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和IMLN阴性患者相比,IMLN阳性患者DFS及OS均显著降低(均P<0.05)。结论:NAT后淋巴结病理状态应同时考虑ALN和IMLN的病理状态。NAT后IMLN有术中显像患者应接受IM-SLNB,以期获得完整的淋巴结分期。NAT后IMLN转移状况是独立预后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前哨淋巴结活检 内乳淋巴结 预后 新辅助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辅助免疫治疗联合化疗对ⅠB-ⅢB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李子豪 王鑫 +5 位作者 王玉龙 崔卓尔 王新 李晓 姜冠潮 王迅 《中国肺癌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15-426,共12页
背景与目的新辅助免疫治疗联合化疗已成为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重要治疗手段。然而其实际应用经验尚不充分,许多临床因素与治疗获益的关系尚无定论。本研究旨在分析真实世界中新辅助免疫治疗联合化疗对ⅠB-... 背景与目的新辅助免疫治疗联合化疗已成为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重要治疗手段。然而其实际应用经验尚不充分,许多临床因素与治疗获益的关系尚无定论。本研究旨在分析真实世界中新辅助免疫治疗联合化疗对ⅠB-ⅢB期NSCLC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估不同临床特征下患者的生存情况,并识别病理学缓解的临床预测因素。方法本研究纳入2019年8月至2024年3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接受2-4个周期新辅助免疫治疗联合化疗后行肺癌根治术的ⅠB-ⅢB期NSCLC患者,通过收集病历资料及随访信息,分析其治疗反应、不良事件和生存情况。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病理学缓解的临床预测因素。结果共纳入183例患者,其中Ⅲ期患者116例(63.4%)。39例(21.3%)患者出现3级及以上免疫相关不良事件(immune-related adverse events,irAEs)。118例(64.5%)患者达到影像学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或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180例(98.4%)患者实现R0切除。107例(58.5%)患者达到主要病理缓解(major pathologic response,MPR),其中78例(42.6%)患者实现病理学完全缓解(pathologic complete response,pCR)。鳞状细胞癌、影像学客观缓解(CR/PR)与病理缓解(pCR/MPR)有关。中位随访时间为22.1(四分位间距:18.3-32.2)个月,2年无事件生存(event-free survival,EFS)率和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率分别为82.5%和90.4%。达到病理缓解(pCR/MPR)与生存期延长有关联。结论在真实世界中,新辅助免疫治疗联合化疗对IB-IIIB期NSCLC患者安全有效;达到病理缓解(pCR/MPR)的患者从新辅助免疫治疗联合化疗中得到的生存获益更佳;鳞状细胞癌、影像学客观缓解(CR/PR)对病理缓解(pCR/MPR)存在预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非小细胞肺癌 新辅助治疗 免疫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TransUNet改进的多任务模型在直肠癌新辅助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
4
作者 尹淑文 丁志鹏 +6 位作者 李岩 高国闳 程丽霞 陈英东 王文晗 张秋菊 周洋 《中国卫生统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6,共5页
目的本研究基于深度学习方法对分割模型TransUNet做部分改进,构建既可分割又可预测分类的多任务模型,并应用于直肠癌新辅助治疗患者敏感人群识别的核磁图像中。方法多任务模型在TransUNet基础上添加分类结构,具体为全连接层(输入为512,... 目的本研究基于深度学习方法对分割模型TransUNet做部分改进,构建既可分割又可预测分类的多任务模型,并应用于直肠癌新辅助治疗患者敏感人群识别的核磁图像中。方法多任务模型在TransUNet基础上添加分类结构,具体为全连接层(输入为512,输出为256)、ReLU激活函数、全连接层(输入为256,输出为3),实现三分类结局的预测,即疾病稳定(stable disease,SD),部分反应(partial response,PR)和完全反应(complete response,CR)。以2015—2017年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71名直肠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前的3D核磁图像提取为2D图像作为研究数据,采用Dice系数和豪斯多夫距离评价分割效果,准确率、micro-precision、micro-recall和micro-F1 score评价分类效果。结果模型训练了100个轮次,分割任务在测试集上的平均Dice系数和平均豪斯多夫距离分别为0.851和10.806,分类任务从切片角度,测试集上的准确率、micro-precision、micro-recall和micro-F1 score均为0.615,从患者角度,四个指标均为0.857。结论分割任务效果良好,分类任务以切片为单位,效果一般,以患者为单位,考虑到结局为三分类,尚且可以接受。该多任务模型有潜力用于临床进行辅助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 多任务学习 结直肠癌 新辅助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辅助靶向治疗在EGFR突变可手术切除肺腺癌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5
作者 黄世杰 范梦颖 +7 位作者 彭凯明 闫万璞 陈博扬 王武 杨天宝 陈克能 康明强 谢金标 《中国肺癌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487-496,共10页
背景与目的我国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突变占比较高,然而这部分患者当前的新辅助治疗方案缺乏明显获益。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新辅助靶向治疗在E... 背景与目的我国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突变占比较高,然而这部分患者当前的新辅助治疗方案缺乏明显获益。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新辅助靶向治疗在EGFR突变可手术切除肺腺癌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探索其潜在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多中心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分析2019年7月至2024年10月接受新辅助靶向治疗后进行手术切除的EGFR突变IIA-IIIB期肺腺癌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共纳入来自3个中心的24例EGFR突变肺腺癌患者,所有患者均成功接受手术,且均实现R0切除(100.0%)。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为83.3%(20/24),主要病理缓解率(major pathologic response,MPR)为37.5%(9/24),其中2例(8.3%)患者实现了病理完全缓解(pathological complete response,pCR)。在新辅助治疗期间,24例患者中有13例(54.2%)经历了1-2级不良事件,未出现3级及以上不良事件。皮疹(4例,16.7%)、口腔溃疡(2例,8.3%)、腹泻(2例,8.3%)是最常见的治疗相关不良事件。中位随访时间为33.0个月,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死亡,总生存率为100.0%,1、2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91.1%和86.2%。结论新辅助单药靶向治疗在EGFR突变可手术切除肺腺癌患者中的应用是安全且可行的,有望成为EGFR突变肺腺癌患者的一种极具前景的新辅助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新辅助靶向治疗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主要病理缓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过程中CD24在免疫微环境中的分布变化及其与腋窝淋巴结病理状态的关系
6
作者 黄海华 何启强 《中国免疫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958-1964,共7页
目的:探讨乳腺癌新辅助治疗(NAT)过程中CD24在免疫微环境中的分布变化及其与腋窝淋巴结病理状态的关系。方法:选取2021年2月至2024年2月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乳腺癌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CD24表达分为高表达组(n=126)和低表... 目的:探讨乳腺癌新辅助治疗(NAT)过程中CD24在免疫微环境中的分布变化及其与腋窝淋巴结病理状态的关系。方法:选取2021年2月至2024年2月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乳腺癌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CD24表达分为高表达组(n=126)和低表达组(n=74),根据临床治疗效果分为完全缓解组(pCR组,n=91)和非pCR组(n=109)。采用分层回归模型分析不同临床病理特征对CD24表达的影响,构建广义线性混合模型判断CD24与pCR的关系,限制性立方样条法分析CD24与pCR的剂量反应关系,采用GMDR模型分析CD24与免疫微环境因子对pCR的交互作用。结果:CD24表达与TNM分期、脉管浸润、淋巴结数量以及肿瘤标志物水平相关。NAT后患者CD24 mRNA水平呈逐渐降低趋势,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CD24 mRNA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内免疫微环境因子水平均显著变化,CD3^(+)T、CD4^(+)T、CD8^(+)T、FOXP3、IL-10、IgG、IgM水平升高,CD10^(+)T、IL-6、IL-17水平下降。TNM分期、脉管浸润、淋巴结数量、CA125以及CEA水平与CD24水平呈显著正相关(P<0.05)。肿瘤纵横比、TNM分期、脉管浸润、淋巴结数量、HER-2、Ki-67、CD24表达、CD24 mRNA水平与乳腺癌患者NAT后腋窝淋巴结pCR相关,CD24 mRNA表达是NAT后腋窝淋巴结pCR的危险因素,随着CD24 mRNA表达上升,患者pCR概率显著下降。CD24与CD3^(+)T、CD4^(+)T、CD8^(+)T、CD10^(+)T、FOXP3、IL-6、IL-10、IL-17、IgG、IgM对pCR存在交互作用。结论:NAT后患者CD24水平呈逐渐降低趋势,CD24 mRNA表达是NAT后腋窝淋巴结pCR的危险因素,随着CD24 mRNA表达上升,患者pCR概率显著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新辅助治疗 CD24 免疫微环境 腋窝淋巴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乳腺癌局部治疗与全身治疗的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3
7
作者 李俊杰 《中国癌症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5-212,共8页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早期乳腺癌指病灶局限在乳房和区域淋巴结,并无远处转移的乳腺癌,其治疗策略包括术前新辅助治疗、局部治疗[手术和(或)放疗]以及术后辅助治疗。早期乳腺癌具有高度异质性,因此需要根据不同的分子亚型以...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早期乳腺癌指病灶局限在乳房和区域淋巴结,并无远处转移的乳腺癌,其治疗策略包括术前新辅助治疗、局部治疗[手术和(或)放疗]以及术后辅助治疗。早期乳腺癌具有高度异质性,因此需要根据不同的分子亚型以及临床病理学特征制定对应治疗策略。目前将乳腺癌根据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的表达,进一步划分为激素受体阳性型、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HER2阳性型等亚型,伴随着不同分子分型的生物学特性的深入探索,一系列新药的推陈出新,譬如针对激素受体阳性型的CDK4/6抑制剂、针对HER2阳性的抗HER2靶向治疗药物、针对TNBC的免疫治疗药物、针对BRCA突变的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oly(ADP-ribose)polymerase,PARP]抑制剂及新一代的抗体药物偶联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s,ADC)相继进入临床实践。结合精确的个体化治疗策略的实施,目前早期乳腺癌的预后不断提升,局部治疗也从“最大可耐受”模式更新至“最小最有效”模式。曾经绝大多数乳腺癌患者接受了全乳切除联合腋窝淋巴结清扫手术,而目前保乳手术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已成为早期乳腺癌标准的手术方式。近20年来新辅助治疗促使肿瘤降期,更是为原本不可保乳、不可保腋窝的患者提供了外科降阶梯的可能。近年来,如何缩小手术范围,在保障治疗效果的同时减轻患者的身体、心理及经济负担的降阶梯局部治疗理念也不断普及。本文就早期乳腺癌局部和系统性治疗的现状、研究进展及展望予以综述,旨在为广大临床工作者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保乳手术 前哨淋巴结活检 新辅助治疗 辅助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模型辅助穿刺病理图像预测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疗效的研究
8
作者 罗云昭 蒋宏传 徐峰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9期2407-2413,共7页
背景术前新辅助治疗(NAT)是治疗局部晚期乳腺癌的标准化手段,但只有部分患者对NAT敏感,在NAT前对患者进行疗效预测至关重要。既往研究利用统计学方法结合临床数据或深度学习方法结合影像学图像预测乳腺癌NAT疗效,效果欠佳。目的利用多... 背景术前新辅助治疗(NAT)是治疗局部晚期乳腺癌的标准化手段,但只有部分患者对NAT敏感,在NAT前对患者进行疗效预测至关重要。既往研究利用统计学方法结合临床数据或深度学习方法结合影像学图像预测乳腺癌NAT疗效,效果欠佳。目的利用多示例学习(MIL)方法训练基于乳腺癌粗针穿刺全切片图像(WSI)的深度学习(DL-CNB)模型,实现对病理性完全缓解(pCR)的预测和相关肿瘤区域的可视化。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模式,收集北京朝阳医院2019年4月—2022年4月收治的经NAT的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和NAT前穿刺苏木精-伊红(HE)染色切片。依据纳排标准共筛选出195例患者。根据Miller-Payne(MP)分级将患者分为pCR组(MP=5级,n=40)和non-pCR组(MP=1~4级,n=155)。首先对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构建pCR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模型。将所有WSI图像按照4∶1的比例随机划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并从训练集中取出25%的数据作为验证集。标记每张WSI中全部肿瘤细胞区域,通过滑动窗口取块、数据筛选、数据增强、归一化处理等步骤准备训练集。对比5种卷积神经网络模型,选择最优模型作为DL-CNB的特征提取器。设置参数训练DL-CNB模型。利用独立测试集测试模型,评价DL-CNB的预测价值。根据由注意力模块获得的权重绘制热力图,实现WSI中与预测相关重要区域的可视化。结果pCR组组织学分级高、ER阴性、PR阴性、HER2阳性、Ki-67高表达的患者占比高于non-pCR组(P<0.05)。与HR+/HER2-相比,HR-/HER2+(OR=10.189,95%CI=3.225~32.187)和HR+/HER2+(OR=3.349,95%CI=1.152~9.737)可测预患者达到pCR状况(P<0.05)。Logistic回归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为0.769,准确率为81.000%。DL-CNB模型独立测试集AUC为0.914,准确率为84.211%。随机选取独立测试集中某张标签为non-pCR和某张标签为pCR的WSI肿瘤区域进行可视化展示。结论DL-CNB模型实现了通过乳腺癌穿刺WSI对新辅助治疗pCR的预测和重要区域的可视化,其预测结果优于临床数据预测模型。由此,本研究能够为符合NAT适应证的乳腺癌患者提供临床决策参考,辅助实现个体化精准治疗,对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存预期具有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 穿刺病理全切片图像 深度学习模型 多示例学习算法 精准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前新辅助治疗肝癌中的介入治疗与免疫驱动策略:研究现状与未来热点思考
9
作者 张跃伟 李晓光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420-1424,共5页
肝癌是全球致死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治疗模式正由“单一切除”发展为“多策略协同”的融合模式。近年来,术前以介入结合免疫治疗为主的新辅助治疗备受关注。本文就术前新辅助治疗肝癌中的介入治疗与免疫驱动策略的研究现状与未来热... 肝癌是全球致死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治疗模式正由“单一切除”发展为“多策略协同”的融合模式。近年来,术前以介入结合免疫治疗为主的新辅助治疗备受关注。本文就术前新辅助治疗肝癌中的介入治疗与免疫驱动策略的研究现状与未来热点思考进行述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栓塞 治疗性 免疫治疗 新辅助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以超声影像组学预测新辅助化疗用于乳腺癌效果
10
作者 杨玉娥 李鑫焱 +1 位作者 张文鑫 孙芳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24-428,共5页
目的观察基于卷积神经网络(CNN)以超声影像组学预测新辅助化疗(NAC)用于乳腺癌效果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164例女性乳腺癌患者,根据其对治疗反应分为有效组(n=68)与无效组(n=96),并按8∶2比例随机划分训练集(n=131)与验证集(n=33)。基... 目的观察基于卷积神经网络(CNN)以超声影像组学预测新辅助化疗(NAC)用于乳腺癌效果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164例女性乳腺癌患者,根据其对治疗反应分为有效组(n=68)与无效组(n=96),并按8∶2比例随机划分训练集(n=131)与验证集(n=33)。基于NAC前超声图像以CNN提取并筛选病灶影像组学特征,分别利用逻辑回归(LR)、支持向量机(SVM)、K近邻法(KNN)、随机森林(RF)及多层感知器(MLP)构建影像组学模型并筛选其中效能最优者,计算深度学习评分(DL-Score),结合临床特征绘制列线图。结果5种影像组学模型中,MLP模型预测NAC用于乳腺癌效果的综合效能最佳,其在训练集的敏感度、特异度及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77.78%、92.21%及0.929,在验证集分别为78.57%、84.21%及0.921。雌激素或孕激素受体、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和DL-Score均为NAC用于乳腺癌效果的独立预测因素(P均<0.05);基于此绘制的列线图在训练集的敏感度、特异度及AUC分别为83.30%、92.21%及0.953,在验证集分别为85.71%、94.74%及0.955,其AUC均稍高于MLP模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综合判别改善指数显示,加入临床特征(即上述免疫组织化学指标)可提高影像组学模型的预测效能(P<0.001)。结论基于CNN超声影像组学可预测NAC用于乳腺癌效果;联合免疫组织化学指标或可提高其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新辅助治疗 深度学习 超声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黑色素瘤新辅助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11
作者 杜晓宇 马建国 +7 位作者 夏任捷 姚伟晴 许威 欧思易 王东山 缪佰纹 宋雷(综述) 阎龙(审校) 《中国肿瘤临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6-91,共6页
随着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在黑色素瘤围术期治疗中的应用时机不断提前,为新辅助治疗的发展和临床转化提供了重要契机。黑色素瘤新辅助ICIs治疗的Ⅰ/Ⅱ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ICIs新辅助治疗可以有效提高黑... 随着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在黑色素瘤围术期治疗中的应用时机不断提前,为新辅助治疗的发展和临床转化提供了重要契机。黑色素瘤新辅助ICIs治疗的Ⅰ/Ⅱ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ICIs新辅助治疗可以有效提高黑色素瘤患者的病理学缓解率。近期研究表明,ICIs联合其他治疗手段,如放化疗、靶向治疗等可以在黑色素瘤患者新辅助治疗中增强抗肿瘤的疗效。ICIs在黑色素瘤患者新辅助治疗过程中的优化治疗方案、防控不良事件、识别假性进展与处理寡进展事件已成为目前重点研究内容,寻找免疫治疗标记物将成为热点研究方向。本文就ICIs在黑色素瘤新辅助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面临的争议和挑战,以及未来探索的研究方向进行综述,以期为ICIs在黑色素瘤新辅助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和未来发展提供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色素瘤 免疫治疗 新辅助治疗 联合治疗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医患双方对疾病治疗决策的考量
12
作者 张一丁 张锐 《医学与哲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23-26,共4页
疾病的治疗过程离不开医患双方的共同决策,其中尤以恶性肿瘤的决策最为复杂,归咎于其长时间的疗程,居高不下的治疗费用以及无法明确的预后等,这也促使其成为医学工作者研究的热点之一。进入21世纪以来,医学的进步为恶性肿瘤的治疗提供... 疾病的治疗过程离不开医患双方的共同决策,其中尤以恶性肿瘤的决策最为复杂,归咎于其长时间的疗程,居高不下的治疗费用以及无法明确的预后等,这也促使其成为医学工作者研究的热点之一。进入21世纪以来,医学的进步为恶性肿瘤的治疗提供了全新的方法,面对此新老交替的局面,医患共同决策也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在发展变化中更为慎重地深入考量,理性决策,保障乃至扩大患者获益,值得探讨。以局部晚期口腔鳞癌新辅助治疗为例,就医患双方探讨在治疗过程中以客观实际为基础开展医患共同决策,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患共同决策 局部晚期口腔鳞状细胞癌 新辅助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阶磁共振功能成像评估骨与软组织肿瘤价值初探
13
作者 张钲佳 李小敏 +2 位作者 周鑫 马海荣 艾松涛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85-596,共12页
目的·初步探讨高阶磁共振功能成像在评估骨与软组织肿瘤良恶性及化学治疗(化疗)效果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14年10月至2024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骨科接受治疗且临床确诊为骨与软组织肿瘤的患者,根... 目的·初步探讨高阶磁共振功能成像在评估骨与软组织肿瘤良恶性及化学治疗(化疗)效果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14年10月至2024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骨科接受治疗且临床确诊为骨与软组织肿瘤的患者,根据患者磁共振检查方法,分为常规组和酰胺质子转移加权成像(amide proton transfer-weighted imaging,APTw)组。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常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及动态增强成像(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imaging,DCE),APTw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额外接受APTw成像。2组患者根据病理结果各分为非恶性病变组和恶性病变组;APTw组中的恶性病变患者根据入组前是否接受化疗,进一步分为未化疗组和化疗组。收集患者临床信息、影像学资料,分析肿瘤最大截面的APT值、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及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me intensity curve,TIC),以比较磁共振APTw、DWI及DCE在肿瘤诊断及评估化疗后改变中的应用价值。结果·共入组85例患者(男性51例,女性34例),年龄10~84岁,平均(43.05±17.62)岁。常规组51例(非恶性病变16例,恶性病变35例),APTw组34例(非恶性病变5例,恶性病变29例;恶性病变患者中未化疗者23例,化疗者6例)。临床和影像学特征中,仅常规组的边界是否清楚与APTw组的肿瘤最大直径在各自的恶性与非恶性病变患者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APTw组中,恶性病变与非恶性病变患者的APT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进一步分析,恶性病变未化疗组的APT值显著低于恶性病变化疗组(P<0.001),但恶性病变化疗组与非恶性病变组的AP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与APTw组的ADC值及TIC分型在2组各自的恶性病变与非恶性病变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PTw组诊断模型(常规MRI+DWI+DCE+APTw)对骨与软组织恶性与非恶性病变的诊断效能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大于常规组诊断模型(常规MRI+DWI+DCE),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PTw组诊断模型的约登指数及特异度均更高。结论·APTw成像作为一种高阶磁共振功能成像,可以评估骨与软组织肿瘤的良恶性及化疗后改变,是常规MRI、DWI及DCE成像评估的有益补充,为骨与软组织肿瘤的无创诊疗评估提供了新的临床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肿瘤 软组织肿瘤 酰胺质子转移 扩散加权磁共振成像 新辅助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细胞癌新辅助治疗研究新进展
14
作者 柳宗翰 刘立恒 +2 位作者 王康 程玉强 程树群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189-1194,共6页
肝细胞癌(HCC)是全球癌症相关死亡原因排第4位的疾病,预后差。大多数HCC患者首诊时已属中晚期而不适合手术切除,即使处于早期的HCC患者接受了手术切除,术后5年内也极易复发。在当今靶免治疗时代,新辅助治疗越来越受到重视和推荐。针对... 肝细胞癌(HCC)是全球癌症相关死亡原因排第4位的疾病,预后差。大多数HCC患者首诊时已属中晚期而不适合手术切除,即使处于早期的HCC患者接受了手术切除,术后5年内也极易复发。在当今靶免治疗时代,新辅助治疗越来越受到重视和推荐。针对合并术后高危复发因素的HCC患者,新辅助治疗通过术前局部或系统治疗,旨在降低肿瘤负荷、消灭微小病灶、增加手术切缘和降低术后复发风险,但如不能正确选择新辅助治疗方案,则会延误手术时机,导致病情进展甚至失去手术机会。本文就HCC的新辅助治疗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新辅助治疗 局部治疗 系统治疗 联合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美国临床肿瘤学年会进展报道
15
作者 施秀青(综述) 袁芃(审校) 《中国肿瘤临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4-160,共7页
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年会(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ASCO)在乳腺癌方面报道了多项近期研究进展。而乳腺癌新辅助治疗方面的研究,基本代表了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比如探索尝试不同化疗方案以提高疗效和改善预后、新辅助治疗后... 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年会(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ASCO)在乳腺癌方面报道了多项近期研究进展。而乳腺癌新辅助治疗方面的研究,基本代表了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比如探索尝试不同化疗方案以提高疗效和改善预后、新辅助治疗后未达到病理完全缓解(non-pathologic complete response,non-pCR)的患者的治疗策略,以及对疗效和预后有价值的生物标志物或工具的探索等。本文就2024 ASCO年会中乳腺癌不同亚型新辅助治疗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以呈现目前新辅助治疗的整体格局,并为临床决策制定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新辅助治疗 生物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肢端型黑色素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16
作者 钱佳佳 阮聪 +1 位作者 刘继勇 徐蕊 《中国癌症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02-709,共8页
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ICI)在复发或转移性晚期皮肤黑色素瘤(cutaneous melanoma,CM)的治疗中取得重大进展,能够显著延长患者的总生存期。但由于不同黑色素瘤亚型的生物学特性的差异导致免疫应答程度不... 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ICI)在复发或转移性晚期皮肤黑色素瘤(cutaneous melanoma,CM)的治疗中取得重大进展,能够显著延长患者的总生存期。但由于不同黑色素瘤亚型的生物学特性的差异导致免疫应答程度不尽相同,其中中国的主要亚型肢端型黑色素瘤(acral melanoma,AM)患者从ICI治疗中获益相对有限,特别是仅接受免疫单药治疗时。目前全球尚缺乏针对AM的统一分期分型标准及规范化治疗方案,ICI在AM罕见亚型中的临床应用证据仍然不足。在新辅助治疗中,多项国际上大型Ⅱ/Ⅲ期针对CM的临床试验(如SWOG 1801、NADINA)表明,ICI新辅助联合治疗可以显著提高CM患者的病理学缓解率。而AM新辅助治疗仍处于探索阶段,对于可切除的Ⅲ/Ⅳ期患者,特瑞普利单抗联合溶瘤病毒或卡瑞利珠单抗联合阿帕替尼和替莫唑胺治疗已显示出潜力,但长期生存获益还需要更长时间及更大样本量的临床研究来证实。在辅助治疗方面,针对BRAF突变AM患者,来自中国的真实世界研究证实达拉非尼联合曲美替尼与程序性死亡蛋白-1(programmed death-1,PD-1)抑制剂单药用于治疗高风险可切除的Ⅲ/Ⅳ期黑色素瘤患者的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目前尚缺乏头对头的比较;对于可切除的Ⅲ/Ⅳ期BRAF野生型AM患者,PD-1抑制剂联合辅助治疗比单药更能够减少复发风险,并能够提高生存率。在晚期治疗方面,无论是帕博利珠单抗,还是特瑞普利单抗和普特利单抗,在中国人群中开展的临床试验疗效均较低。ICI联合其他治疗策略(包括联合化疗、抗血管生成药物、双免疫或3种免疫)可以改善肿瘤微环境,预后更明确,但安全性还有待评估;针对ICI耐药的AM患者,目前正在探索和验证多种治疗方案,如免疫联合治疗、靶向治疗和化疗。此外,一系列新兴免疫疗法[T细胞受体工程改造、肿瘤疫苗、嵌合抗原受体T(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AR-T)细胞疗法、抗体药物偶联物(antibody drug conjugate,ADC)]也正在研发中。本综述聚焦于ICI在AM治疗中的临床研究进展,涵盖新辅助治疗、辅助治疗及晚期治疗各阶段的疗效证据与安全性评价,并探讨潜在生物标志物和联合治疗策略,旨在为临床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肢端型黑色素瘤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新辅助治疗 辅助治疗 联合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直肠癌新辅助免疫治疗的进展与展望
17
作者 张钰洋 刘骞 《中国癌症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642-656,共15页
近年来,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新辅助免疫治疗取得了显著进展,特别是在错配修复缺陷/高度微卫星不稳定(mismatch repair deficient/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high,dMMR/MSI-H)患者中展现出突破性疗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 近年来,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新辅助免疫治疗取得了显著进展,特别是在错配修复缺陷/高度微卫星不稳定(mismatch repair deficient/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high,dMMR/MSI-H)患者中展现出突破性疗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ICI)在dMMR/MSI-H患者中实现了高达41%~100%的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率,推动了“豁免手术”和“等待观察”策略的临床应用。然而,占CRC大多数的错配修复完整/微卫星稳定(mismatch repair proficient/microsatellite stable,pMMR/MSS)患者对单药ICI反应有限,需通过联合放疗、化疗或靶向治疗等策略提高疗效,现有研究显示,联合方案可使病理学完全缓解(pathological complete response,pCR)率提升至22%~63%。短程放疗(short-course radiotherapy,SCRT)与免疫治疗的协同效应、双免疫治疗的增效潜力及生物标志物[如POLE/POLD1突变、肿瘤突变负荷(tumor mutational burden,TMB)]的精准筛选成为研究热点。疗效评估方面,肠镜、影像学、循环肿瘤DNA(circulating tumor DNA,ctDNA)和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igence,AI)技术的整合有望优化治疗决策。未来需进一步探索pMMR/MSS患者的免疫增敏策略、“器官保留”的长期安全性及多学科协作下的个体化治疗。新辅助免疫治疗正重塑CRC的治疗格局,为患者带来生存质量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免疫治疗 新辅助治疗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生物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腋窝淋巴结细针穿刺细胞学与组织病理学对照分析
18
作者 翟博雅 黄振东 +5 位作者 周晋星 吴妍 席雷 王聪 张智弘 戎荣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69-473,共5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乳腺腋窝淋巴结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ultrasound guided-fine needle aspiration cytology,US-FNAC)在乳腺癌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3例乳腺癌患者的腋窝淋巴结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fine needle aspiration cytology,...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乳腺腋窝淋巴结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ultrasound guided-fine needle aspiration cytology,US-FNAC)在乳腺癌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3例乳腺癌患者的腋窝淋巴结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fine needle aspiration cytology,FNAC)样本,采用沉降式液基细胞学技术制片,以新辅助治疗后组织病理学结果为金标准,对照FNAC样本的诊断符合率。结果203例腋窝淋巴结FNAC样本中,111例诊断为阳性,38例诊断为可疑阳性,54例诊断为阴性,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FNAC诊断的准确性为85.2%,敏感性为98.0%,特异性为90.0%。结论FNAC在诊断腋窝淋巴结是否存在转移方面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准确性,而对于临床及影像怀疑淋巴结转移但FNAC阴性的患者,推荐进行前哨淋巴结活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细针穿刺细胞学 细胞学 新辅助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进展期胃癌新辅助免疫治疗的突破与展望
19
作者 张镭 罗思麒 +4 位作者 戚泓斌 金相任 戴礼 王海斌(综述) 贺通(审校) 《中国肿瘤临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697-702,共6页
本文综述了进展期胃癌新辅助免疫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通过检索2020-2023年PubMed、Web of Science及中国知网等数据库的相关文献,系统分析了免疫治疗的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及生物标志物研究。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death-1,PD-1... 本文综述了进展期胃癌新辅助免疫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通过检索2020-2023年PubMed、Web of Science及中国知网等数据库的相关文献,系统分析了免疫治疗的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及生物标志物研究。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death-1,PD-1)抑制剂联合化疗可显著延长进展期胃癌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death-ligand 1,PD-L1)表达和肿瘤突变负荷(tumor mutational burden,TMB)是重要的预测生物标志物。多组学分析在筛选最佳应答者方面显示出巨大潜力,焦亡相关基因评分系统(pyroptosis-related gene scoring system,PRS)与抗肿瘤免疫浸润呈正相关。肿瘤微环境中的代谢重编程和表观遗传调控在免疫逃逸中发挥关键作用。Claudin 18.2等新兴靶点展现出良好的抗肿瘤活性,联合靶向策略可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尽管进展期胃癌新辅助免疫治疗已取得显著进展,但仍面临精准筛选适合患者、克服耐药机制等挑战。未来研究应聚焦于验证生物标志物的预测价值,开发个性化治疗策略,深入解析肿瘤微环境动态变化,以及探索新型联合治疗方案以提高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生物标志物 新辅助治疗 肿瘤微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局部晚期食管癌术前新辅助治疗临床研究现状
20
作者 张娟娟(综述) 黄大兵(审校) 《中国肿瘤临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66-371,共6页
食管癌是消化道高发恶性肿瘤,其中鳞癌与腺癌占比99%以上,多数患者初诊时已进展至局部晚期,单纯手术的疗效不尽如人意。为了提高局晚期食管癌患者的生存率,学者们研发了以新辅助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模式,包括新辅助化疗、新辅助放化疗、... 食管癌是消化道高发恶性肿瘤,其中鳞癌与腺癌占比99%以上,多数患者初诊时已进展至局部晚期,单纯手术的疗效不尽如人意。为了提高局晚期食管癌患者的生存率,学者们研发了以新辅助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模式,包括新辅助化疗、新辅助放化疗、新辅助免疫联合化疗和新辅助免疫联合放化疗等。由于鳞癌与腺癌的治疗敏感度存在差异,本文基于近期临床研究数据,系统梳理不同病理类型食管癌在新辅助治疗中的应答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部晚期食管癌 新辅助治疗 鳞癌 腺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